第一篇:《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设计意图
作为文言文讲读教学中的运用,在设计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能体现文言文的特点,一些重要字词的理解、特殊的语句的翻译在中要有所体现;其次又绝不能仅仅立足于文言文本身,而应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对文进行适当的分析,这部分的内容中也必须要有,提醒学生学习时应该注意;另外,可以就文内容作适当的延伸,并在中体现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过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本的设计重在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项羽的人物形象,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其中又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这是本的教学重点之一。同时,作为文言文,教学时又必须考虑到其文言文的一面,因此教学时对于语句的翻译,词语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特殊的词语、句式,都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这是又一个教学重点。另外,由于文较长,堂上不可能全文朗读,朗读应主要放在后,堂上主要对重点段落进行适当的朗读。对于最后的项羽形象大辩论,应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展开,切忌围绕文原地画圈。
2、确定目标
鉴于上面的分析,本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积累重要的实词如“啖”、“飨”、“戮”、“瞋”等;
②理清事的情节结构,能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③结合历史知识,正确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设想和目标,本的教学环节安排为:
预习——疏通字词——分析——归纳——练习——辩论
根据教学环节,拟设计如下问题:
①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是什么?
②作者在刻画人物上采用了哪些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项羽对刘邦的态度有何转变,如何看待这种转变?
④如何看待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在分析文的过程中,对于文当中出现的特殊的字词或者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应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切忌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既要让学生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有要让学生吃到饭,能吃饱。
二、制作
(一)、素材准备
本用到的素材主要是两个方面:
A、视频材料
视频材料主要是作为导入的《霸王别姬》,可利用豪杰超级解霸的录取压缩功能从VD中截取。
B、图片
用到的图片主要是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中的二张图片,可利用素材在Phtshp中合成。
以上资料光盘位置:
(二)过程略解
第一页:起始页面
页面解说:此页面在前即出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要领:
1、在Perpint中新建一文,命名后保存;
2、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调整至满屏;
3、插入题及作者的艺术字。
第二页:导入页面
页面解说:通过《霸王别姬》的VD,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项羽落到如此下场的原因,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制作要领:
1、插入新幻灯片,并将第一页的内容复制到该页;
2、插入多媒体,为使多媒体突出,可插入播放器图片加以衬托;
3、将多媒体设置为该页出现后即播放。
第三页:教学目标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主要为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选择适当的艺术字形式,插入一艺术字;
2、在文本框中输入目标的具体内容;
3、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4、设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切换效果,可全部应用,或应用。(应用只在本页应用,全部应用则整个文都采用此方式。下同,略。)
第四页:预习检测
页面解说:此页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就文中的生字进行检查,目的是查看学生前预习情况,为堂教学提供参考。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一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输入检测内容;
2、调整字的大小、位置颜色;
3、插入另一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答案;
4、调整大小、位置,使答案和练习相吻合。
第五页:情节结构
页面解说:此页面展示文的情节结构,此页应结合分析文,边分析边展示,其中宴会中的三起三落应是分析讲解的重点。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调整大小并放至合适位置;
2、插入若干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事和作用,并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
3、插入五个大括号,并调整其大小、位置、颜色,可和文字进行适当组合;
4、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动画效果,使内容逐个显示。
第六页:艺术特色
页面解说:此页面显示本文在描写人物方面的两个主要特色,应在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作分析的基础上出示。
制作要领: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输入要显示的内容。然后调整大小、位置。
第七页:归类总结
页面解说:此页面对文中一些活用的词语加以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后将文中其他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古今异议或特殊句式等加以总结积累。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并于文本框中输入词类活用的词语;2调整字体、大小、颜色等,并设置动画效果。
第八页:堂训练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堂练习,主要为检查学生对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输入“堂训练”和练习内容;
2、调整文本框大小、位置,并将要解释的字设置为红色。
第九页:评价项羽
页面解说:此页面介绍几中别人对项羽的评价以及文中的项羽的性格特点,为学生的辩论提供部分材料。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若干文本框,分别在文本框中输入古诗;
2、调整文本框位置,并设置各自的动画效果。
第十页:辩论页面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为学生辩论,针对项羽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广泛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论,从而让学生领会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
制作要领:
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并调整至适当位置;
2、在图片两边利用竖排文本框分别插入正反方观点;
3、给每一个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在艺术字的动画效果上配上适当的音乐,作为整个页面的背景音乐。
三、操作要领、该没有朗读的部分,因为文太长;但教学时不能忽视,应指导学生对文,尤其是三起三落部分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后也应投入一定量的时间在朗读上。
2、本重在理解分析,但对该识别记忆的内容一定不能忽略,教学时应突出对这部分的强调,以免学生轻视作为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3、情节结构页面是渐次出现的,在使用时应注意与分析文的语言想相结合,事和作用都可由学生根据文来总结。
4、导入页面在VD播放的前后都应有一段导语相连接,避免太突然。
四、预期效果
本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是使文言文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能让学生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历史人物和事。因此,重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情节三起三落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而将文言文常规教学内容采用练习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会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
第二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总结分析课)荣县一中 钟学惠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xhui8006@sina.com
一、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在“发现·创新”能力方面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二、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典范文章,叙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围绕项羽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层层展开,情节跌宕起伏。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三篇课文既是按时间顺序排的,也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顺序安排的。因此,本单元教学有导向作用,本课的教学具有小结性,并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很低,几乎没有系统的文言语法知识,文言知识比较零散;而高中文言要求较高,高考中文言考试的比重也较大,所以,虽然是浅易文言阅读,但对高一新生来说,他们在语言和语法以及文言现象的理解方面将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合作探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四、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古文常识、重点实词虚词及常见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分析人物性格。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及人物性格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评议项羽的悲剧命运。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及其他文言现象。难点:理解项羽的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内容容量大,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知识小结方面尽可能与学生互动梳理,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文言知识小结,一是人物形象分析与探究。
<一>、文言知识小结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问答,PPT)
(一)通假字
1.采—彩:皆为龙虎,成五采 .2.距—拒,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古今异义
1.山东 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北省。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河南省。5.寿 古:敬酒。今:长寿。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7.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之事。
(三)一词多义
1. 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如 好像,动词 杀人如不能举
往,动词 沛公起如厕 及,比得上,动词 固不如也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距关,勿内(接纳,使„„入内)诸侯。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连夜)驰之沛公 道芷阳间(从小路)行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宾语前置:客何为者? 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2.被动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3.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之)俱死也。奉厄酒为(之)寿。
旦日(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加彘肩(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
1.秋毫无犯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劳苦功高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二>、分析人物形象
刘邦语(导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师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 PPT)
项羽:自矜功伐,沽名钓誉,胸无城府,缺乏远见,不善用人,寡谋轻信,4 为人不忍,妇人之仁。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变,狡诈伪饰,当机立断。群像:
老谋深算的范增,足智多谋的张良,被人所用的项伯,豪壮威武的樊哙 <三>、探究项羽的性格与悲剧命运
结合下列有关对项羽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论的看法。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项羽的性格与命运讨论
导入:(PPT)性格决定命运——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有悲剧也有戏剧,我们按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项羽本身具有盖世武功,赫赫战绩,曾位居霸主,宰割天下,形势显然是利于他的。但由于他有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
比较诵读,小结本课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五、作业:
试就项羽的性格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写一篇议论文。
2010年12月
第三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知识点归纳
(可分学习小组讨论,展示)
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归纳实词义项:
因、如、举、谢、意、置、斗、坐、王、军、击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寻:寻乃还 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胥竟不调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则仆需急归营 急击勿失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卒:(cu)百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坐须,沛公起如厕 俄:俄见小虫跃起
俄倾:以俄倾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既而: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 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8226;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延伸思考与练习:
一、写作:
1、发挥想象,描写《鸿门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动(300字)
第四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共四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作: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语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两种认知态度:
(1)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
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领悟态度: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通过激烈的斗争刻画人物性格,赏析语言的精炼。学习一分为二地批判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吗?”同学们回答,如有知道的,老师就请同学起来谈谈他(她)所知道的刘邦和项羽,若大家摇头或表示疑惑,老师就展开PPT,通过一些图片来向大家展示历史上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并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鸿门宴》中的中心人物,要求大家在观看图片的同时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刘邦和项羽给大家的初步感受。
二、背景介绍:
鸿门是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上的一个村,由于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鸿门。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
(介绍背景时,配上一些鸿门宴遗址以及表现鸿门宴当时情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即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先推选几位同学分段朗读,一人读一部分,查看预习情况。
2、欣赏朗读录音,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文中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并注意断句的地方。(诵读结束后,PPT上放映易读错的字:玦:juã,飨:xiǎng,鲰:zōu,说:shuì,卮:zhī,数:shuò,戮:lù,瞋:chēn,眦:zì,跽:jì,彘:zhì,俎:zǔ,王:wàng,,内:nà,樊哙:fán kuài)
(2)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物以及讲到了哪些事件。
(明确:人物:刘邦、项羽、曹无伤、项伯、张良、范增、樊哙、项庄。
事件:学生根据初步了解,回答出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因小人
之言而发生矛盾,项羽欲除掉刘邦,但是后来刘邦因为很多人的帮助成功逃脱即可。)
(3)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可随意回答。比如:刘邦,因为感觉很多人在帮他。项羽,因为全部人都对他毕恭毕敬等)
第二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集体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并让大家展开讨论:
1、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无伤告密、亚父定计(根据 “主要人物+事情” 的方式总结。)
2、项羽为什么要大怒?
明确: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
(要结合项羽的性格来说,项羽刚愎自用,又是贵族出生,当农民出身的刘邦已占据咸阳的时候,内心的愤怒怎么可能不生发出来呢?这体现了项羽唯我独尊、自大的性格特点。)
3、故事的开始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紧张、剑拔弩张的氛围。(战争仿佛马上就要打响)。讨论时,串讲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驻军、驻扎。
言:说。
王(wàng):称王(b)形容词用作名次:
小:小的方面。(2)通假字:
采:通“彩”,彩色的意思。(3)一次多义:
为击破沛公军:(wâi,替、给,介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ãi,做,担任,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ãi,是,动词)
(总结“为”字的读音用法,用作动词时读二声,用作介词时读四声。)(4)古今异义:
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二、解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1、由学生推荐选出一名同学起来诵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项伯夜访,刘邦订策,项王许诺
2、讨论:项伯作为项羽营中的高官,当他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为何马上跑到刘邦营中报信?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明确:A、项伯报信,并不是因为刘邦,而是因为刘邦营中有曾经救过自己的好友——张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报恩。属于知恩图报,是不应该批判的。
B、刘邦作为项羽营中的左尹,本属于集团内部高官,加之他又是项羽的小叔叔,与公与私,他都不应该在这种危急关头向敌方报信。因为他的报信,最终致使整个集团落入了一个悲哀的结局,实属不该。
(学生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3、讨论: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明确:忠、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在得知项羽的计划后,张良并没 有逃走,更没有慌。他先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他又立即提出请马上前去告诉项伯,就说自己从来都不 敢违背项王。以此拉近了刘邦与项伯的距离,使项伯可以为自己一 方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在讨论时,串讲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b)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c)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一字多义:
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4)古今异义:
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出入:古:进来,偏义复词;
今:进出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非常
第三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一)、集体诵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明确:人物有:刘邦,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张良
事情有: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二)、讨论:
1、设鸿门宴本欲是除掉刘邦,但从项羽的一系列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想要除掉刘邦而后快吗?
明确:不是。
他其实也是犹豫不决,目标并不明确的。当刘邦前来谢罪,说了一些“讨好的话”之后,他便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为自己找台阶而下,并且留沛公饮。在宴会中,范增举珏示意,他也是默然不应,可见,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说一定要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同时,作为一个将军,当樊哙怒闯军帐时,他完全可以因为以下犯上、以及以“刺客”的罪名将刘邦一行人拿下,可是,他还是没有那么做,相反,其称樊哙为壮士,还赐以彘肩、美酒),可见,他内心并没有说一定要除掉刘邦而后快的。这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自大轻敌、寡谋轻信、刚愎自用同时又坦率豪放的性格。
2、让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开头,老师请同学读刘邦向项羽谢罪时所说的那一段话,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这一段话中刘邦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的 时候有没有什么条理呢?
明确:他的语气中带有一种谦卑、谨慎。他之所以这样谦卑,是因为当时大军压境,项羽力量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误会。他先言二人合力而攻秦,表明自己与对方是战友而非敌人,然后,他又言自己是“不自意”先入秦,即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态度非常诚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项羽对他的偏见。最后,刘邦说今者是有“小人之言”,即将项羽愤怒的原因、以及各种责任都推到了曹无伤的身上,为项羽找了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洗清罪名的理由。可见,刘邦说话时条理清晰,态度诚恳,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后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总结: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3、请大家回到课文,看看文中刘邦“谢罪”以后,项羽有什么反应呢?后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什么事情?主人公是谁?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明确:项羽的反应是留饮,然后基本上是“默然不应”。(对应上面讲的动摇了杀刘的决心。)后来项羽的谋臣范增示珏、召项庄,体现了范增老谋深算,能够清晰洞察时局的特点。同时,项伯翼蔽沛公,又再一次照应前文第二自然段“约为婚姻”,可见项伯还是在一心帮助沛公。(总结:范增示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追问:大家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在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氛围当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整个情节是平坦的还是跌宕起伏的?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是经历了“两起两落”:一起一落:范增示珏——项王不应;二起二落: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这两起两落,将故事推向高潮,故事即将达到顶峰。同时,刘邦在这两起两落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项羽由主动逐渐走向被动。(引出下一段即将出现的第三起三落,故事达到顶峰。)
4、在学习第4自然段之前,请同学们注意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宴会上座次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座次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根据座次其实是可以体现人物尊卑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关于座位上的礼仪跟大家一起分享呢?请同学自由谈谈。)同学回答后,老师补充:现代有现代的座次礼仪,而古代也有古代的礼仪。同学们有没有知道古代座次礼仪的呢?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一是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二是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三则是因为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同时,根据座次的安排,可以看出项羽性格的一些特点: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
而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一是因为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二则是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同时,也体现了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说明:
1、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
2、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3、刘邦能屈能伸,处境令人担忧。
二、解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高潮,达到顶峰)
(一)、朗读:(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请同学们自荐或者推荐选出三名同学代表,分别饰演项羽、樊哙、张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角色,可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其余同学读旁白,并注意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有哪些人物,讲了哪些事情,最后由同学们选出表演最好的同学。)
明确:主要人物有:张良、樊哙、项羽
主要事情有:张良召哙——樊哙闯帐,义责项羽——项羽不应
(二)、讨论:
1、这一段主要讲的人物是谁?给同学们一点自由讨论的时间,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心目中樊哙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文中有哪些句子体现。
明确:
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平淡、简洁的两句话凸现了樊哙急人(主公)所急,忧人所忧,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
勇: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当时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他的威猛,他的霸气,他的凛然无畏,他的气吞万夫,被太史公刻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 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虎狼之心,残暴至极,天人共愤,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夸沛公之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关。”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刘邦约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图报,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慷慨陈辞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思虑周密,论辨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机敏,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彩。
总结:综上所析,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用少而又少的文字描绘了“樊哙闯帐”这一精彩片断,又用精而又精的笔墨描绘了武士樊哙的言行举止,然而,透过这些简洁精炼的笔光墨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神气活现的英雄形象,他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这样,一方面也看出了写《史记》的司马迁,写作功力深厚。
在讨论的过程中,对第三、四自然段中的一些要用于帮助讨论的文言知识进行初步理解。(由于高潮中要讨论的内容较多,所以文言知识的详细总结会放在下一课时。该课时结束后会以总结高潮部分的文言知识为作业。)
第四课时(课文尾声解读,归纳总结,扩展延伸)
一、回忆课文的高潮,对第三、四自然段中出现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高潮部分大家还有印象吗?想起来是不是还会热血沸腾、心扑扑跳呢?呵呵,现在,请大家将心放安静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么精彩的段落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好吗?好,现在请大家自愿起来将课后总结出的该部分的文言知识告诉老师。
同学答。答完以后,可问还有没有不清楚的,有的话联系课文给以解决,最后,由PPT放映出该部分全部文言知识,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进行对比,至此,该部分的文言知识总结完毕。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b)名词作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使动用法: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
内:使„„进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2)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
(3)一字多义:
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击: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4)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
今:仔细说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二、解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1、全班齐读课文的最后部分,总结故事的内容。
明确: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2、结尾部分,刘邦离开后派张良留谢,张良奉沛公之命献上白璧和玉斗,项王和范增反应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什么?
明确:项王问了一句:“沛公安在?”之后,就置之坐上,而范增拔剑撞而破之,并说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方面写出了项羽的沽名钓誉,自大轻敌,有勇无谋,同时,写出了范增老谋深算以及骄横浮躁的性格。
3、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刘邦回营后对曹无伤的处置。大家可联系项羽对项伯的态度,以及刘邦对张良、樊哙,和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大家觉得刘邦这样的做法与项羽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体现了什么?
明确:对待内奸的态度,以及对待谋臣的态度上有所不同。项羽用人唯亲,对项伯很好,对范增提出的有些有用意见却不以为然;而刘邦知人善任,并且对待出卖自己的奸臣,是有奸必除。体现了他们在用人方面的差异。
4、串讲结尾,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作状语: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2)通假字: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3)古今异义:我为鱼肉:古:鱼和肉;
今:鱼的肉
(4)一字多义: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胜: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三.合作探究,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习了全文,大家能够分别对刘邦、项羽、樊哙、项庄、张良、范增、项伯、项庄的形象有一个总结吗?
同学们自由总结,然后推荐人起来回答。
项羽: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等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等
范增: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饭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张良: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山召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樊哙:忠、勇、威、壮、智。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末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项伯:讲哥们儿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曹无伤:投机却不聪明,最后丢了性命。
2、纵观全文,大家觉得刘邦和项羽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可进行总结。
明确: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顾虑。(一系列的“不应”,由主动到被动)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刘邦谢罪)
(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不应范增,对樊哙的闯入也无以应)
刘邦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刘邦谢罪,以及最后寻借口出)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范增、项庄)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张良,樊哙)
(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项伯,曹无伤)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自己效劳。(曹无伤,项伯)
3、学完全文,大家觉得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是不是很成功呢?成功的表现在哪些地方?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老师总结。
明确:(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刘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比如樊哙闯帐,项伯翼蔽,项王按剑而跻。樊哙的义责项羽,项羽对樊哙说的话等。)
(3)采用对照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项羽和刘邦的对照,张良和范增的对照,樊哙和项庄的对照,项伯和曹无伤的对照。他们分别是君王的对照,谋臣的对照,武士的对照,以及内应的对照,写得非常好。)
(可结合同学们的写作,让同学们用于写作。)
四、布置作业(两个作业,任意选一):
1、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写得非常好,请大家学习此文的人物塑造方法,写一篇文章描写生活中的某人,要求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字数不限。
2、本文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故事,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查阅其他有关项羽或者刘邦的故事,以简述的方式写出来。要求还是要突出项羽或者刘邦的性格,字数不限。
五、结语:
这一次鸿门宴之后,刘邦回到属地休养生息,最后,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成为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项羽的结局似乎正好被鸿门宴上的范增所言中,不过,这也正是由于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的不同所造就的。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留下霸王别姬的美好故事,同时,也留下了一首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悲剧,在几个“奈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去反思,去领悟。下面,让我们带着的深情,一起齐读一下这首《垓下歌》。
教学反思:本课的篇幅较长,需要识记的字词也较多,可以让学生在老师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同时,在相关工具书的帮助下,自己先梳理文意,包括自己先整理相关重要字词。在老师讲解完本课后,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反复地读熟
第五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交城中学 陈亮发
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设计是第三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本课将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使他们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2、切入点
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项羽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投影
(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四)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
(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
(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
(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
(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4)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
投影
(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5)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6)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羽 闯 王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范 应 项 蔽 樊 待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7)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二、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2)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3)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4)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处 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例句 出处 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5)布置作业
1.从下列句中找出加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两项()
①A.范增数目项五 B.此数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不可胜数
②A.则与斗厄酒 B.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外连衡而斗诸侯
2.选出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客何为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大王来何操?
四、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本节课从深入挖掘文本,开发与整合网络资源入手,开阔学生视野,重视对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学习。
从文字之美到精神之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是囿于课本。对人物的认识未免过于片面,只有充分借助网络,从中提炼、分析能展现人物魅力的资料,才能走进人物,走进文学,走进壮美的人格。网络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带领学生迎来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让学生动手制作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字的结论辅以生动的画面和悲壮的戏曲音乐。增强了古典意味和悲剧力量,在“赏”和“析”中突出了“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交流欲望。使历史不再遥远,让语文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