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应用教学设计
多媒体应用教学设计
黎南凤
一.教学背景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尊贵,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也越来越突现出来。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以它清晰、活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声音,生动有趣的内容,启发了学生的灵感,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辅助而非取代,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必须避免“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误区,由于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所特有的优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多媒体依赖过多,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手段,从而不知不觉步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因为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常常把课堂需要的材料全部设置到课件中,比如一个随机问答的题目及答案,然后依课件流程作流水帐式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僵化了教学流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甚至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新奇答案的活力。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呢? 二.教学过程(2课时)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多媒体应该包括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内容。
2. 学生掌握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图片,并设置它们的格式和样式。3. 让学生学会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插入声音和视频文件。教学重点:
在POWER POINT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教学难点:
对多媒体信息中的艺术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文件的格式和样式进行设置和调整。引入:
问学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圣诞节的时候送过贺卡呢? 学生答:“有,而且很多。„„”
问学生:我知道大家都是到商店里买贺卡的。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每年的圣诞节都看到其他同学买一大堆的贺卡,而我却很少买,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答:“„„”
问学生:因为我自己会做贺卡。大家有没有想过由自己来设计一张贺卡呢? 学生答:“好的,难不难呀?难的话我可能不行哦!„„”
问学生:好,那这节课老师就教大家如何用Powerpoint来制作一张电子贺卡,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学生展示一个已经完成的Powerpoint电子贺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下图所示)
1
(一)通过这张电子贺卡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包括的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内容。新建一个Powerpoint文件,和学生一起制作和刚才那张一样的电子贺卡的动画。
(二)插入图片
我们可以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来修饰幻灯片或说明幻灯片,以使幻灯片在放映时产生更好的效果。在一张新的幻灯片中插入一张水乡的风景图片。步骤1.打开Powerpoint,新建一张幻灯片; 步骤2.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选项:
步骤3.在“插入”菜单中单击“图片”命令,屏幕显示如图菜单
步骤4.单击“来自文件”命令,到电脑上的课件素材当中选择相应的图片。
步骤5.单击“插入”命令,将图片插入幻灯片中,此时,图片四周出现控制点,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调整位置和大小。
步骤6.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图片右下角的控制点上,当指针形状变为与水平成45度角的双箭头形状时,按下鼠标左键并拖动鼠标,将图片调整到合适大小。
步骤7.将鼠标指针指向图片中,当指针形状变为十字箭头时,按下鼠标左键并拖动鼠标,将图片移动到合适的位置。
(三)插入艺术字。
在演示文稿中插入艺术字“我们的外塘水乡” 步骤1.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插入艺术字按钮;
步骤2.在艺术字样式库中选择一种样式,屏幕如图所示:
步骤3.在“文字”正文框中输入“我们的外塘水乡;并将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48号字; 步骤4.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插入艺术字;
2 步骤5.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和位置,并改变字体的颜色和形状。
(四)插入声音文件
在Powerpoint中,我们可以将一段声音或一段视频动画插入到幻灯片中使播放的幻灯片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如果我们在计算机中存入了声音文件,并且知道文件的位置就可以利用插入声音文件的方法添加声音效果。
步骤1.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选项。
步骤2.在“插入”菜单中单击“影片和声音”命令,屏幕显示如图所示:
步骤3.单击“文件中的声音”命令,找到已存放的声音文件,单击“确定”按钮,屏幕如图所示:
步骤4.单击“是”按钮,幻灯片中出现了一个声音图标,如图28-4所示,(选择“是”按钮,在放映幻灯片时自动播放插入的声音,选择“否”按钮,单击声音图标才播放声音);
步骤5.将声音图标移动到屏幕右下角的位置,并置于图片下层。
插入的图片就会自动地播放。
(五)插入视频动画
步骤1.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选项;
步骤2.在“插入”菜单中单击“图片和声音”命令;
步骤3.单击如图所示的菜单中的“文件中的影片”命令,屏幕显示如图所示的窗口;
步骤4.找到要插入的影片文件,单击“确定”按钮,屏幕显示如图所示;
3 步骤5.单击“否”按钮,将插入的影片画面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屏幕显示如图:
在播放幻灯片时,将鼠标移动到彩片画面上,指针变为手的形状,单击鼠标左键,即可播放影片。综合以上学过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以下作品:
(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以上学习的内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并制作一张幻灯片,完成后老师将把它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来点评。并且还有奖品赠送给获奖的小组。
(七)课堂小节
课外作业:在下节上机课时,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张电子贺卡送给同学或好朋友,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送给你的朋友!
三.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教学中,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特殊的优越性,故多媒体课件可帮我们进行辅助教学,但在制作中需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坚持启发性教学的原则;其二.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其三.教学与艺术相结合;其四.好的课件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其五.可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其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新的联系模式,加大学生的联系量,实现精讲多练,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艺术,除了界面的美感,部分课件在制作中还要处理好教学与艺术的结合,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过多色彩艳丽的插图。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图片,会刺激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过多的插图,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色彩的过于鲜艳,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
课件插图的选用上,要注意界面的色彩柔和,搭配合理,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如画面比较简单,界面元素较少时,可以将元素以色彩柔和的直角边框或圆角边框来突出重点。而画面元素较多时,尽量避免各元素的色彩太丰富、刺眼,应简化各元素。
2、和谐的提示音。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而提示音的选用上,也要注意艺术性,音乐的过分刺激,有时给人一种大吃一惊的感觉,容易损伤学生的听觉。因此配音要优美、轻松、恰当。
3、令人眼花缭乱的切换与效果。常常见到的一些课件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可能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扰乱学生的思路。而不必要的效果,也会延误教学时间。
本案例的实施取得了比传统教学形式好得多的效果。
(1)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参与竞争,即使内向的学生也得到了同等的机会,网络信息的进入,正是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足够的平台和空间,也使学生爆发出了让教师都吃惊的积极参与性。事后证明,该班学生对幻灯片制作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更主动了。
4(2)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大大增强,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对内容又感兴趣,在积极投入的同时,更开始了自主探究如何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协作能力增强了。由于不是单兵作战,始终是小组形式,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能力、爱好,不同的分工合作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不再单单为表现自己,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小组的成果更出色,学生即明白了合作的优越性,更进一步了解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教学反思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教师是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创新活动的实践者。作为引导者必须富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焕发出实践者的创新活力。只有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计算机教学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创造余地,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根据已有的计算机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任务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的做法是新课的知识是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动手“试”出来的,或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示,再实践得来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让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
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创作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而我考虑任务设计的重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并保持这一兴趣。如果学生对信息技术保持浓厚的兴趣,始终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自觉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这就是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所以,我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题目选择为“我们的外塘水乡”波形艺术字,图片是在水面上嬉戏的小女孩和天空中飞舞的天使,并伴有轻音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环节的新授部分,我做了以下设计:
1、让学生评价老师的作品,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建议进行修改。课后我觉得修改这个环节也应该让学生去做,方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以后,把结果由一个人操作演示出来。这样学生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热情会更高,更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2、学生设计部分:学生在整理完自己的作品后在组内交流,以此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这样做也有利于性格内向的同学克服怕发言的胆怯心理。并且,通过作品展示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效果,我觉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设计,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创作热情。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通过组内交流、协作学习。增强了互助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其次,通过作品展示,进行自评和他评,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5
第二篇:《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常乐春 2012年12月11日
高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冠县一中
汤增军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我在高二<<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本节课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如下:
一、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
三、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四、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五、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六、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九、阅读材料,引起思考
十、开展研究性学习
十一、练习和作业: 本模式的课程实录:
一、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本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在课前组织学生商讨本节课的目标,学生不可能是全班同学,力求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当然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最后统一本节课的目标。因此,在新知识学习前,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owerpoint制作): ①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②能力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注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的。③德育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④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合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实现。理想的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情景的创设对于知识的建构是很重要的,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出现,更有利于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用字幕显示的同时,设计一个典型的原电池装置,例如,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插入Zn片与Cu片,然后接到电流计上。
在装置下面写出离子方程式: Zn+2H+=Zn2++H2↑ 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可以添加有趣并且符合化学特点的标志,使学习情景中信息更加丰富,以便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做好准备。这适合于学生课前的一小段时间。
三、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化学史料,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导入法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节课的导入,可以根据《格林太太的假牙》这个故事,利用Flash(或者Photoshop)编制成动画。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急切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为了使学生掌握重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另外,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性,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两个实验均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够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投影如下(Powerpoint制作): 实验一:
1.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
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2.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实验现象: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3.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
实验现象: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实验二:
1.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不同的
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偏转、不偏转)______________。
2.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
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3.将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 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五、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微观的知识不能直接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用Flash做成的动画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动画的形式给以演示会有助于突破难点。动画可以这样设计:标题是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盛有稀硫酸的玻璃槽中,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并且设置一个能开、关的电键,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离子,也以形象、可见的小球形式展现给大家。电键断开,锌片溶解,并且此处有气泡产生。电键闭合,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并且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当电键闭合的时候,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
六、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用一个
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定义。利用水果、锌片、铜片组成的装置,用导线接到 电流计上,然后,将这一装置放到实物投影仪上。
当然,这个实验也可以直接演示给学生,但考虑到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观察清楚,这个时候,用投影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也体现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过程接近尾声的时候,非常有再现的必要,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投影板书内容(Powerpoint制作):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对于电池的应用,在这里可以利用Flash做成的动画来演示我国的实验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也可以演示航空航天飞机、雷达、气象卫星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电池应用的广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深感到拥有高科技祖国的伟大,激发其爱国之情,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九、阅读材料,引起思考
材料1: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解剖青蛙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 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实验如下: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 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联想到肌肉、神经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生理盐水与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用会不会产生电流呢?
材料2:
十、开展研究性学习:
调查日常所用电池的种类及用途;
搜集废干电池并拆开,研究其构造和原理。
十一、练习和作业: 课后习题、基础训练册
教学感想:众所周知,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化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一、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化学教育的重视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等形式,化学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试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可以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或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总之,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化学科学教育。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模拟试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难理解。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抽象问题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于的所在。
第三篇:《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相关画面,创设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实现。理想的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情景的创设对于知识的建构是很重要的,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出现,更有利于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用字幕显示的同时,设计一个典型的原电池装置,例如,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插入Zn片与Cu片,然后接到电流计上。在装置下面写出离子方程式:
Zn+2H=Zn+H2↑
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可以添加有趣并且符合化学特点的标志,使学习情景中信息更加丰富,以便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做好准备。这适合于学生课前的一小段时间。
二、放映动画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化学史料,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化学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导入法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节课的导入,可以根据《格林太太的假牙》这个故事,利用Flash(或者Photoshop)编制成动画。故事是这样的:“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根据这个内容,编成动画故事,格林太太到处求医寻药,非常焦急,却得不到医治,最后是一位化学家解除了她的痛苦。因为是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当然可以加上故事气氛的渲染,同时,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编配合适的音乐。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急切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本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在课前组织学生商讨本节课的目标,学生不可能是全班同学,力求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当然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最后统一本节课的目标。因此,在新知识学习前,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owerpoint制作):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注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的。
德育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合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投影演示实验,增强观察效果
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用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定义。利用西红柿、铁钉、铜钥匙组成的装置,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然后,将这一装置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当然,这个实验也可以直接演示给学生,现在一般来说,班容量都比较大,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观察清楚,这个时候,用投影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五、展示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活动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为了使学生掌握重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另外,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性,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两个实验均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够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
2+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投影如下(Powerpoint制作):
实验一:
1.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Zn片______________,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2.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实验现象:Cu片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
3.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实验现象:电流计的指针______________,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__。实验二:
1.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不同的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偏转、不偏转)______________。
2.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3.将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4.将Cu片Zn片插入同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_________。
六、演示原理动画,突破知识难点
微观的知识不能直接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用Flash做成的动画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学生对原电池的原〖CM(20〗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动画的形式给以演示会有助于突破难点。动画可以这样设计:标题是铜
锌
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盛有稀硫酸的玻璃槽中,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并且设置一个能开、关的电键,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离子,也以形象、可见的小球形式展现给大家。电键断开,锌片溶解,并且此处有气泡产生。电键闭合,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并且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当电键闭合的时候,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
七、投影板书内容,强化知识重点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也体现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过程接近尾声的时候,非常有再现的必要,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投影板书内容(Powerpoint制作):
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正极锌片:Zn-2e=Zn+
-+
-
2+
(氧化反应)
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2+总反应式:Zn+2H=Zn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H2↑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八、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对于电池的应用,在这里可以利用Flash做成的动画来演示我国的实验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也可以演示航空航天飞机、雷达、气象卫星等。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电池应用的广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深感到拥有高科技祖国的伟大,激发其爱国之情,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第四篇:多媒体应用设计基础知识
多媒体应用设计基础知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多媒体数据库
① 多媒体数据库的研究途径
目前多媒体数据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A.在现有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接口,以满足多媒体应用的需要; B.建立基于一种或几种应用的专用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 C.从数据模型入手,研究全新的通用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② 多媒体数据库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A.多媒体数据模型
多媒体数据模型主要采用关系数据模型的扩充和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由于用传统的关系模型难以描述多媒体信息和定义对多媒体数据对象的操作,目前在关系模型扩充方面除了引入抽象数据类型外,较多的采用语义模型的方法。关系模型主要描述数据的结构,而语义模型则主要表达数据的语义,语义模型的层次高于关系模型,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基础。目前的研究表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描述和建立多媒体数据模型是较好的方法,面向对象的主要概念包括对象、类、方法、消息、封装和继承等,可以方便地描述复杂的多媒体信息。
B.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由于多媒体数据,如声音、图像及视频等数据量大,存贮和传输需要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因此必须考虑对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压缩方法要考虑到复杂性,实现速度及压缩质量等问题。
C.多媒体数据的存贮管理和存取方法
目前常用的有分页管理、B+ 树 和 Hash 方法等。在多媒体数据库中还要引入基于内容的检索方法、矢量空间模型信息索引检索技术、超位检索技术及智能索引技术等。D.多媒体信息的再现及良好的用户界面
转自:考试网-[Examw.Com]
在多媒体数据库中应提供多媒体宿主语言调用,还应提供对声音、图像、图形和动态视频的各种编辑和变换功能。
E.分布式技术
多媒体数据通信对网络带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相应的高速网络,此外还要解决数据集成、异构多媒体数据语言查询、调度和共享等问题。
多媒体数据库不只是具有存贮管理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而应该能把多种媒体统一起来,支持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语义查询和检索 2.多媒体通信
(1)多媒体通信作者认为可以把它分成两类:
一类是对称的全双工的多媒体通信,如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及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 另一类是非对称全双工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如交互式电视系统(ITV)、点播电视系统(VOD)、远程教育系统、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及远程图书馆。
(2)对于多媒体通信要解决两个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和高速数据通信问题。尤其是实用化效果较好,应用比较广泛的视频会议系统要解决视频会议系统的国际标准问题。标准化是产业化成功的前提,这样用户可以把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连接在一起,彼此间相互通信。
(3)视频会议系统可分为两类:点对点视频会议系统和多点视频会议系统。
(4)点对点视频会议系统有:可视电话、台式机-台式机视频会议及会议室-会议室视频会议。多点视频会议系统,允许三个或三个以下不同地点的参加者一起参加讨论,多点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多点控制器(MCU),它能自动地交换数据,把正确音频和视频信号发送给每个与会者,多点控制器可以被放置在视频会议网络的任何一个点上,它通过编码和解码器接收所有的数字信号,并自动地把数据发送到合适的地点。3.多媒体创作工具及其应用
多媒体创作工具可以分成:基于时间的创作工具;基于图符(icon)或流线(Line)创作工具;基于卡片(Card)和页面(Page)的创作工具;以传统程序语言为基础的创作工具 4.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环境(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2)智多媒体技术能(3)把多媒体信息实时处理和压缩编码算法作到 CPU 芯片中
多媒体应用设计基础知识:目前的HDTV特点
目前研制的 HDTV 有下述几个特点:
⊙ 采用国际标准的压缩编码算法 MPEG-Ⅱ,这意味着它能以 MPEG,JPEG 压缩编码算法为基础的多媒体计算机兼容,并与其互连通信;
⊙ 采用打包数据结构,当电视信号在视频通道传输时,图像和声音数据分成不同分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分量要遵循大小和次序的限制。HDTV 将图像和声音信息以及用于多媒体服务的附加数据以包的方式传送。这些数据可任意大小,只要它们符合频道特性,能以随机次序传送,这些数据包能够动态分配,使 HDTV 能与计算机、多媒体娱乐、教育系统及录像机通信,打开了将电视机、计算机和通信融为一体,通向更灵活服务领域的大门。⊙ 采用双层传输技术,双层传输技术保证 HDTV 的可靠性和抗于扰性。它将信息分开传送,最重要的数据放到具有高优先级的载波上传输,其它数据则放到具有标准优先级的载波上传输。
多媒体应用设计基础知识:多媒体计算机的分类
从开发和生产厂商以及应用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家电制造厂商研制的电视计算机 Teleputer,是把 CPU 放到家电中,通过编程控制管理电视机、音响,有人称它为 “ 灵巧 ” 电视。Smart TV ;
●另一类是计算机制造厂商研制的计算机电视(Compuvision,采用微处理器(80×86、68×××)作为 CPU,其它设备还有 VGA 卡、CD-ROM、音响设备以及扩展的多窗口系统,有人说它的发展方向是 TV-Killer。
多媒体应用设计基础知识: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关键技术
一、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关键技术 1.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Multimedia Computing)的定义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单地说:
(1)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2)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3)总之,多媒体计算机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
分析提示:
多媒体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判断是否是“多媒体”,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判断。目前的家用电视不是多媒体,因为在人与电视之间,人是被动者而电视是主动者,电视不具备像计算机一样的交互性。从这一点来看,各种家电的组合也就不算是多媒体了。而那些采用计算机集成处理多种媒体的系统,如多媒体咨询台、交互式电视、交互式视频游戏、计算机支持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课件及展示系统等都属于多媒体的范畴。2.要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变成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
(1)视频音频信号获取技术;(2)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3)视频音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特技;(4)视频音频数据的输出技术。
分析提示:
要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变成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技术:视频音频信号获取技术过去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和文字,现在要综合处理声、文、图。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技术视频音频信号获取问题。只有将视频音频信号获取到计算机中,才能谈到综合处理。可以自己设计声音和视频信号获取器,也可以使用声霸卡、视频卡等解决视频音频信号的获取问题。
要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变成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第二个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 过去计算机企图综合处理声、文、图,但是不可以原因在于:文件量过大。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是信息化社会,数字化后的信息,尤其是数字化后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具有数据海量性,它给信息的存储和传输造成较大的困难,成为阻碍人类有效地获取和使用信息的瓶颈问题之一。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效的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方法,以压缩的形式存储和传输这些数据将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以一幅彩色静态图像(RGB)为例:
设分辨率为 512 × 512
每一种颜色用 8bit 表示
即 R 用 8bit 256 级别表示
G 用 8bit 256 级别表示
B 用 8bit 256 级别表示
则一幅彩色静态图像的数据量为
512 × 512 × 3 × 8 bit
PAL 制式 25 帧 / 秒
NTSC 制式 30 帧 / 秒
以 PAL 制 25 帧 / 秒为例,视频每秒钟的数据量
512 × 512 × 3 × 8 × 25=180Mbps
过去计算机的总线为 ISA,ISA 总线的数据传输率为 150KB/s,变成 bit 为 150 × 8=1.2Mbps,我们可以想象到,把 180Mbps 的视频流经过传输率为 1.2Mbps(150KB/ s)的 ISA 总线送到计算机的硬盘几乎是不可能的。差不多要压缩近似 200 倍才行。
现在 VCD 的标准 MPEG-1 的固定传输率为 1.5Mbps,通过 MPEG-1 压缩后,可以把这个视频流传输到计算机并存储。
如何压缩数据?可以采取帧内压缩和帧间压缩的方法。
陆地卫星(Land sat-3)的例子,其水平、垂直分辨率分别为 2340 和 3240,四波段采样精度 7 位,它的一幅图像的数据量为 2340 × 3240 × 7 × 4=212Mbit,按每天 30 幅计每天数据为 212 × 30=6.36Gbit,每年的数据量高达 2300Gbit。这么大的数据量无疑给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信干线的信道传输率以及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都增加了极大的压力。单纯用扩大存储容量,增加通信干线的传输率是不现实的,数据压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1988 年 Barnsley 采用分形(Fractor)的迭代函数系统 IFS 和递归迭代函数系统 RIFS 方法,对几幅图像进行压缩编码,获得了高达 10000:1 的压缩比。以压缩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既节省了压缩空间,又提高了通信干线的传输率,同时也便于计算机实时处理视频和音频,高质量播放视频和音频节目成为可能。
运动图像的压缩编码技术也是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通信、常规电视数字化、高清晰度电视(HDTV)以及交互电视(Interactive TV)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目前正在开展的应用项目有:
·家庭用卫星广播业务(BSS-Broadcasting Satellite Service to The Home);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电子影院(EC-Electronic Cinema);
·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个人通信(IPC-Inter Personal Communication);
·多媒体邮件(MMM-MultiMedia Mailing);
·网络数据库(NDBS-Networked Database Service);
·家庭电视剧场(HTT-Home Television Theatre);
·遥控监视(RVS-Remote Video Surveillance);
·电视点播系统(VOD-Video On Demand)等。
要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变成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第三个关键技术:视频音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特技;
实时处理--Real time
电视信号的扫描光栅扫描一行的时间为 64ms
其中 正程为 52.2 ms
逆程为 11.8 ms
如果分辨率为 512 × 512 则处理每个像素的时间近似为 0.1ms。
实时的概念是:
512 × 512 处理一个像素的时间为 0.1ms
256 × 256 处理一个像素的时间为 0.2ms
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多媒体信息的实时处理,大量运行的是 8 位和 16 位定点矩阵运算。例如抽取某图像(512 × 512)的边缘时,我们常用到抽边算子。
实时:要求在 0.1 ms 内做 9 个加法和 9 个乘法运算,将运算结果再放到中间的点上。
解决的方法:
⊙ DSP 数字信号处理器
⊙ LUT(Look Up Table)查找表
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
要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变成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第四个关键技术:视频音频数据的输出技术
视频数据的输出问题:
要解决视频会议中同时开多个视频窗口、画中画电视等问题
音频数据的输出问题:
从过去的单声道、到环绕立体声、Dolby Ac-3,要解决音频数据的输出问题。软考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考试要求
(1)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各主要部件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及一种通用的C语言程序设计;
(3)掌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本知识(C、Java或Visual Basic任选一种);
(4)掌握多媒体的定义、分类和关键技术;
(5)熟悉多媒体数据(视频、音频)获取、传输、处理及输出技术;
(6)熟悉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常用格式及其适用的国际标准;
(7)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创作过程,包括数字音频编辑、图形绘制、动画和视频的制作、多媒体著作工具使用等;
(8)熟悉多媒体课件、电子出版物及其他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9)了解信息化、标准化、安全知识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点;
(10)正确阅读并理解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领域的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2.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多媒体应用工程项目的要求,参与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规划和分析设计工作;能按照系统总体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制作、集成、调试和改进,并指导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实施多媒体应用制作;能从事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课件、商业简报、平面广告及其他多媒体应用领域的媒体集成及系统设计等工作;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本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1)计算机与多媒体应用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2)多媒体应用设计技术,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3)多媒体设计操作,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上机考试。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多媒体应用基础知识
1.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及特点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的应用
2.计算机硬件及系统组成 2.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2.2 中央处理器CPU
·工作原理
·主要性能指标
3.2 操作系统的原理及使用
3.3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C、Java或Visual Basic任何一种)
·C语言 基本语法及编程方法
·应用程序设计 多媒体及Web应用编程基础
4.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本知识
·网络参与模型与网络协议
·局域网、广域网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Internet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宽带网络及其接入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
5.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5.1 多媒体的定义和关键技术
5.2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结构
5.3 多媒体传输协议
5.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电视数字化
·DVD制作
·视频点播
·多媒体创作工具及电子出版物
·多媒体数据库
·多媒体信息检索
·多媒体通信流媒体、视频会议
5.5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6.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
6.1 视频信息获取和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
6.1.1 彩色全电视信号
·彩色空间的表示及其转换
·彩色全电视信号
6.1.2 视频数据获取技术
·视频信号获取器的工作原理
·彩色全电视信号的数字锁相和数字解码
·视频信号获取器的软件系统
6.1.3 图像文件格式及其转换
·静态图像文件格式
·动态图像文件格式
6.2 音频信息获取和处理
6.2.1 数字音频基础
·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
·音频数字化过程
·数字音频的文件格式
·音频信号的特点
6.2.2 音频编码基础和标准
·音频编码基础
6.2.3 音乐合成和MIDI
·接口规范
·音乐合成 ·MIDI及接口规范
6.2.4 声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6.3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基础
6.3.1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重要性和分类
6.3.2 预测编码
·预测编码的基本原理
·差值脉冲编码调制(DPCM)
·帧间预测编码
6.3.3 变换编码
·变换编码的基本原理
·最佳正交交换-K-L变换
·次最优的正交交换-离散余弦变换(DCT)
6.3.4 统计编码
·统计编码的原理
·哈夫曼(Huffman)编码
·算术编码
6.3.5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的国家标准
·音频编码标准
·JPEG标准
·H.261和H.263标准
·MPEG标准(MPEG-1,MPEG-2和MPEG-4)7.信息安全性知识
7.1 信息安全性基本概念
7.2 计算机病毒防范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与识别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与消除方法
7.3 入侵检测与防范措施
7.4 加密解密机制与信息加密策略
7.5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策略
8.标准化知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基本知识
·编码标准、多媒体有关的技术标准
·标准化机构
9.信息化基本知识
·信息化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战略
·保护
10.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
11.专业英语
·正确阅读并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考试科目2: 多媒体应用设计技术
1.多媒体应用的策划与设计
1.1多媒体应用开发各阶段的目标与任务
·需求分析
·应用系统结构设计
·建立设计标准和细则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系统制作的任务
·系统的测试与运行
1.2多媒体应用设计的基本原则
·多媒体应用设计的选题与分析报告(总体规格设计说明书)
·多媒体脚本设计
·创意设计
·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2.多媒体素材的制作和集成 2.1数字音频编辑
·录制解说词
·录制背景音乐
·进行混音处理
·添加音效
2.2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软件
·图像特殊效果的主要制作方法
·图像处理及存储的制作过程
2.3动画和视频制作
2.3.1三维动画制作
·三维动画制作软件
·三维动画的制作
2.3.2视频处理与编辑
·视频制作软件
·视频信号的采集
·制作电影
2.4多媒体系统创作工具
2.4.1动画创作工具
·动画创作软件
·用动画创作工具制作多媒体作品
2.4.2多媒体著作工具
·利用多媒体著作工具制作多媒体应用软件
·利用多媒体著作工具制作交互式网页 3.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示例
3.1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3.1.1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和模式
·多媒体课件特点和编制原则
·多媒体课件基本模式
3.1.2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
·课件的需求分析(课件的选题、课件的类型)
·课件的设计(教学设计、课件的表现技巧设计、课件的开发计划)
·课件的制作(课件素材的选取、课件的脚本编写、课件的编辑合成、编码调试、课件的测试和评价、课件的维护和改进)
3.2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设计与实现
3.2.1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与应用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与其他多媒体软件的区别
·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应用类型
3.2.2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基本要素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基本构件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开发人员构成 3.2.3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开发过程
·选题
·组织资源
·编写多媒体脚本
·编辑资源
·系统制作与集成 ·系统的测试与优化
·形成产品
3.3 网络多媒体广告设计
·计划与可行性分析
·信息框架设计
·文档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
·导航和交互设计
4.多媒体数据库及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4.1 多媒体数据库
4.2 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
4.3 多媒体交互式电视技术
三、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
全电视信号主要由__(1)__组成,在视频信号实时处理技术中,如果电视扫描的正程时间为 52.2μs,分辨率为512×512,实时意味着处理每个象素的时间近似为__(2)__。以PAL制25帧/秒为例,已知一帧彩色静态图像(RGB)的分辨率为256×256,每一种颜色
用16bit表示,则该视频每秒钟的数据量为__(3)__。图像序列中的两幅相邻图像,后一幅图像与前一幅图像之间由较大的相关,这是__(4)__。若用24位表示一个象素的颜色(真彩色),可显__(5)__颜色数。
(1)A.图像信号、同步信号、消隐信号
B.图像信号、亮度信号、色度信号
C.图像信号、复合同步信号、复合消隐信号
D.图像信号、复合同步信号、复合色度信号
(2)A.0.1μs B.0.2μs C.0.8μs D.0.4μs
(3)A.256×256×3×16×25 bps B.512×512×3×8×25 bps
C.256×256×3×8×25 bps D.512×512×3×16×25 bps
(4)A.空间冗余 B.时间冗余 C.信息熵冗余 D.视觉冗余
(5)A.65536 B.32768 C.167000 D.240000
(二)问答题
简述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完成下述任务的制作过程:
[问题1]如何创建变形过渡动画?
[问题2]如何制作超文本?
[问题3]如何设置正确响应?
2.3 内部和外部存储器
·内部存储器分类及其功能
·外部存储器分类及其功能
2.4 输入/输出接口及其设备
·常用输入/输出接口的类型及其性能
·常用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用途
3.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
3.1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常用软件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应用标兵材料
多媒体教学应用标兵材料:
魅力无言,魅力无限
单位:张巨中心校
作者:范成东 手机:*** 时间:2011年10月
多媒体教学应用标兵材料:
魅力无言,魅力无限
张巨中心校 范成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些感受主要来源于本人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好多句子所描绘的内容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更别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制作了课件,在导入新课之后,播放了有关这篇课文的情景朗读视频,融文本、声音、图片和录像于一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陌生为亲切,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片土地。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这句话的特点是:里面的多个词,其真正含义联系上下文是无法明白的,查词典又是无效的,结合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的,但又是必须弄懂的,它影响到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所以,我在PPT课件中用四张幻灯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第一张,展示这句话,我问学生:“你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几个问题吗?”学生针对“我们”、“放弃”、“转让”、“你们”、“这片土地”、“神圣”几个词说出了他们心中的疑问。接下来,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借助示意图、美国行政特区版图、插图和文字说明帮学生弄明白了“我们”指印第安人,印第安人长什么样,他们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帮学生弄清楚了“这片土地”指的是印第安领地;帮学生了解了印第安人放弃和转让这片土地的原因;使学生知道了“你们”指的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白人。用课件来研读这句话,发展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了前边学生对这片土地的“爱”,再加上这样的处理,学生无形之中就理解了为什么印第安人会对这片土地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这片土地的神圣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学生单单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体会,那只是一种沉寂的体会,一种肤浅的体会。于是,我引领学生伴着旋律优美的古筝曲《高山流水》穿越时空,去领略这片土地的风采。屏幕上出现了艳丽的图片,一望无垠的沙滩,悠悠的白云,美丽的昆虫,闪闪发光的松针,潺潺的溪流,连绵的山脉,肥沃的耕地。这些图片将印第安领地的圣洁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体会是深刻的,情绪是兴奋的。如果这时问学生:“土地如此神圣,如何你是印第安人,让你把这片土地转让给美国行政特区白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会对印第安人心中的那份眷恋之情体会的特别深刻。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难点。
我讲过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本文写的是有两个小孩在争论是早上太阳离人近,还是中午太阳离人近。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为了解开这个疑团,我安排了知识拓展环节。这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难点。此环节是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阐明早上太阳看上去显得大,到中午太阳看上去显得小的道理。如果老师只是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就会听得一塌糊涂,感觉很枯燥、抽象和难懂。这时,我放映了两张幻灯片,一张显示的是以大山树木、高空为背景的原野,一张显示的是早晨东方颜色深、中午头顶颜色浅的方块。在展示的过程中,我增加了一些动画效果,让太阳在每张幻灯片中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变化。由于此环节将抽象变为形象,将静止变为动态,又加上了老师的简单讲解,所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早晨看太阳大,中午看太阳小的道理。
在教学中,本人不但将多媒体引向课堂,还积极参加和多媒体教学有关的活动。在2009年9月新乡市第十三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活动中,我执教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一课,荣获一等奖;在2010年新乡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成果评选活动中,我制作的课件《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荣获优秀课件二等奖;在2011年6月,我被获嘉县教育体育局评为课件制作先进个人。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