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了解作者布封。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老师的点拨为辅。【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在教法上关键是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故本课先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后阅读全文,再通过辩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才质疑,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2.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臧克家的《老马》:总是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写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深情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
2.含有马的成语,如:龙马精神、鞍前马后、心猿意马、悬崖勒马、人仰马翻、伯乐相马„„
3、马在人类的历程中永远是人类的朋友;引出布封的《马》: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二、感情朗读,整体感知(课后练习一)1.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2.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3.马原本(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4.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1、2节写人类驯养的马,第3、4、5节写天然野生的马。通过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3.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4.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5.写作方法
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②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四、拓展小结
1.同学们,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我们要一个做像马一样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2.汉字中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义为骏马的字,越多越好 3.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课练》
六、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4.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5.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学习难点
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预习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剽(piāohàn)悍(hàn)窥(kuī)伺(sì)羁(jī)绊
疮(chuāng)痍(yí)阔绰(chuî)庇(bì)荫(yìn)遒(qiú)劲 相得益彰(zhāng)面面相觑(qù)观瞻(zhān)鬣(liâ)毛 驯(xùn)良 妍(yán)媚 颚(â)骨 犷(guǎng)野 畸(jī)形 给(jǐ)予(yǔ)驾驭(yù)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1.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他们各有什么特点?(1)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2)野马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2.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3.写作方法
①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②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三、当堂测试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四、拓展小结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五、谈自己的体会。
师:我们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作者是作者,我们是我们。现在我要问,你欣赏哪一种马呢?
生:我欣赏野马,因为野马自由自在,多好啊!
师:有同学喜欢人工驯良的马吗?(学生纷纷表示欣赏野马。)
师:看来大家都受了布封的影响,都欣赏野马。我喜欢人工驯良的马,它们随窦宪驱除匈奴,燕然勒功,成为一代代军人的梦想;它们随李世民驰骋沙场,统一中国,留下“昭陵六骏”的石刻;它们跟彭德怀南征北战,留下“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壮美诗句。它们凭着自己的勇毅和忠诚,载入了人类的史册。同学们,你们说人工驯良的马是不是同样应该受到敬仰?
生:是。
师:其实,作者也并不是一点也不赞赏人工驯良的马。大家看课文的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天然的要比人工的更美丽些。”这句话中有一个字令老师怦然心动,你说是哪一个字?
生:更。
师:对,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工的也有美丽之处啊!刚才老师所说的就体现人工驯良的马的闪光之处。
六、深层探讨。
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你觉得作者通过对马的描摹,想表达一种怎样的生活理想或者政治理想?
生:作者想表达热爱动物、尊重动物、热爱和平、崇赏自由的理想和追求。
师: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本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辉,马,它像一个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一个驯服诚实的奴仆,它像一个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一个典雅高贵的绅士。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相信,我们会更加爱护动物,尊重动物,尊重自然,崇尚自由。
第二篇:马教学设计
29、马
布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①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②学生个别朗读比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②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③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第三篇: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一)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积累知识,激趣导入
1.用激情昂扬的语言赞马,强烈感染学生,引入文本学习。(多媒体课件显示《八骏图》)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谁来说说这幅画的名称?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于世。马,不仅是画家的宠儿,也是文人墨客的爱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吧!(板书:马 布封)
2.作者简介: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2.两种马在作者布封的笔下各有千秋,请同学们再结合文中作者对马的生活描绘,论说你喜欢家马还是野马? 例:我喜欢家马,因为他驯良而勇毅,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野马,因为他像典雅高贵的绅士,你看它们从不攻击其他动物,更不屑于和对方搏击,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
3.那么作者对这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三)品词析句,合作探究
1.作者在写马的美貌时,又写了其他七种动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时什么?
2.文章语句优美用词准确,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作者用的好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四人小组探究后,全班交流)例:我觉得“教育”用得好,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人类对马的驯养。
(四)小结交流,拓展延伸
有人说,马是人类高贵而真诚的朋友,但是人类是不是马的朋友呢?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小组合作、讨论)
五、作业布置
(一)收集有关马的成语、典故。
(二)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喜欢的一种动物。
六、板书设计
马 布封
家马(人工改进)←───对比───→野马(美丽的天然)性
情
:
被
驯良
天然:美(自由)形
体
:
被
奴役
品德:美(和平)精弄
美(匀称)深深同情 神
:
被
玩
形貌:
←─────对比─────→由衷赞美
第四篇:《马》教学设计
29、《马》
一、基础达标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
写一写)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
枉然
()阔绰
()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
2、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
二、设问导读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三、自我检测
1、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2、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四、巩固训练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
,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1.松鼠讨人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2.第2段中哪一句说明了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3.将下列词语填入第4段的三个空白处。
A.既舒适又安全B.既宽广又坚实C.又干净又暖和 4.划出介绍松鼠窝窝口的语句,概括窝口有何特点?
第五篇:马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马是人类的朋友,这节课让我们跟着作者,深入到文中去读、去想、去感受马与中华民族的深厚渊源。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板书课题:马)
二、深入理解课文
纵观全文,作者对马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马的喜爱的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吧!
1、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中华民族素以马为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马是“六畜”之首中的“六畜”分别是什么?(六畜分别指马、牛、羊、鸡、狗、猪)马为什么会成为“六畜”之首?(引导学生结合“它朴素、勤劳、扎实、耐苦”、“中华民族素以马为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两句来谈。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马的确堪称“六畜”之首,那么生活中马与人到底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呢?谁愿意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完后师提出问题“从哪看出在生活中,马与人的关系是那样密不可分?”引导学生说明日常生活中,在哪可以看到马的身影(农村种地、收地、马术比赛、马戏表演、赛马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牛马年,好种田的躬耕劳作,赛马场上的啸啸搏击,千里草原上的纵马驰骋,马戏台上的精湛表演”。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在生活中,马与人的关系是那样密不可分。“牛马年,好种田”的躬耕劳作,赛马场上的啸啸搏击,千里草原上的纵马驰骋,马戏台上的精湛表演,这些都激荡着人们对马的深深地敬与爱。】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谈后)头脑中有了鲜活的画面,你就会把文章读得更有感情,谁能来试一试,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后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都激荡着人们对马的深深的敬与爱?(敬爱马的躬耕劳作、啸啸搏击、纵马驰骋、精湛表演。)下面让我们带着对马的敬与爱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3、生活中,马的确与人关系密不可分,值得人们敬与爱,那么,艺术殿堂中的马又是怎样的呢?谁想给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后教师提出问题:艺术殿堂中都有哪些马的形象?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些马吧!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马的诗、马的画、马的歌、马的传说和大家交流一下。交流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有关马的诗句、马的画、马的传说。
下面让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第一句话,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这句话的结尾使用了省略号,那么谁知道它省略了什么内容?(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在艺术殿堂里还有马的电影、马的戏曲、马的文物„„)那么为什么艺术殿堂中会有那么多马的形象?(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提到的马的特点、生活中马与人的关系谈。)
4、对这生活中密不可分、艺术上处处可见的马,作者有着怎样的评价呢?
(1)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
(2)作者对马有着怎样的评价?(马是大自然中的生灵,马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朋友和伙伴。)
(3)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赞美了马,如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骏马雄姿„„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马的成语?(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与马有关的成语)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今天,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扬鞭跃马,一马当先吧!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马的赞美,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回顾全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表达顺序
马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勤劳、朴素,还有吉祥、幸福和成功。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这一自然界的生灵。全文充满了对马的敬爱与赞美,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传承马的精神,在学习中扬鞭跃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马当先,那么,你的人生一定能马到成功!最后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在歌声中让我们对马的情感再次升华。
五、作业
根据大家对马的了解,做一次小练笔,写一写自己所见到过的马或印象中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