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相矛盾教案
“读《自相矛盾》童话故事,积成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童话故事,培养读书习惯。
2、积累与童话故事有关的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喜欢读童话故事,积累成语。
三、教学过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笑)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师:又出问题了? 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 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盾”是什么呢? 生:是防身用的盾牌。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二)、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
师:“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师:“夸”字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了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出示句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师读句子,读出“大”的语气。)(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坚固了,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师: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先归纳学法:①读出“大”的语气;②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③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④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按四个步骤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再次拆字,思考楚国人吃的“亏”。
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
生:亏损。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
师:(板书“张口结舌”,先让学生做“张口结舌”的动作,再让学生说“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我们把围观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生:因为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可能矛还是好好的,盾却坏了。
生:可能盾好好的,可矛戳坏了。3.体会文章的写法。
师:楚国人夸口说的两句话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话不对,要么后一句话不对。我们已经回答了围观的人提出的问题,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 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
师: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内容更加紧凑。(四)、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代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 思,然后起来交流。)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师: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有了最锋利的矛,就不该有最坚固的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 要。
生: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
师:生活中怎样避免“自相矛盾”,能否举些例子? 生:答应借书给人家,就要借给人家,不然说的话和做的事就前后矛盾了。
四、积累与童话故事有关的成语,拓展知识面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张口结舌: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五、小结
学生通过读童话故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成语量。
第二篇:《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一、导入:教师说两句前后矛盾的话,让学生评一评。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大雪纷飞。
2.我们班有85名同学,今天上课来了45名同学,四五班的同学总算都到齐啦。
(评:王老师今天说话前后矛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犯过这种毛病,我们如果去追溯说话前后矛盾的鼻祖,我们可以从战国时期一个卖兵器的楚国人说起。自相矛盾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二、初读课文
1.认识矛和盾。(板书 矛盾)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先试着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做个标记。指名读(3)
3..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坐好拿好书,听老师读.(范读)(出示画出节奏的图片)
4.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指名读,纠正读音。(3个)
5小老师领读。(2个)
6.齐读。
读文言文和读平时的文章感有什么不同?(不好读,拗口,有的句子不懂。)那我们怎么办呢?
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读准了字音与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文的韵味,我们完成了诵读的第一阶段.学习古文的一个法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们通过读把故事读懂,把道理读明白,三、悟读感知明大意。
过渡:怎么样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结合大意去理解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大意和文言文相对应着诵读,文言文的意思就明白了。
1、自由读大意。
2、师生对读。教师读古文,一个学生读大意
3、同桌互相练习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4、指名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5、男女生对读大意与古文。
6、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考你读懂了哪些词?(鬻)(誉(陷)(弗能)
四、细读品味,明道理。
1什么是夸耀?(夸大,炫耀)
2还原一下现场:他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呢?
3指导学生活灵活现地读。
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坚固)
谁再来夸夸他的矛?(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锋利)(板书)
4你们夸得真带劲,可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时他如何了呢?
(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 呆若木鸡)此时的楚国人整个人蒙圈了,你能提醒他错在哪里吗?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如果矛刺穿了盾,说明“矛”很(),“盾();
如果矛不能刺穿盾,说明“矛”(),“盾”()
所以加上结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老师引读: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4、这则寓言让你明白了什么?(出示道理)(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前后不一至,前后抵触,这就叫“自相矛盾”(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4谈事例:生活中这样的事随处可见,你经历过吗?(学生谈,教师小结自相矛盾的两面性,脑白金带来经济效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五、熟读成诵我积累
1.老师给出了小古文《自相矛盾》的填空,自己先试试看?
2我们玩个穿越,给我做的一个动画配上合适的音。能不能跟着图画把它背出来呢?语言可以有古文,也可以用现代话,加上想象进行加工。
4演一演。
六、小结:自相矛盾的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还有一些成语也出自这里,比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同学们选出这些小古文,读一读,背一背。你会发现背诵古文是可以上瘾的,两周后我们举办用古文讲成语故事的比赛是。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一文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我想:反复诵读这篇文章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而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读《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但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关键字“鬻”“ 誉” “陷”“ 弗”,解决了这些词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最后再来读读古文,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
第三篇: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难点是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一)识字写字
“弗”字读“fú”,不要读成“fó”;“遂”有两个读音:“su픓suì”,在本课读“suì”。
(二)关于教学文言文寓言
教学文言文寓言,包括三重任务。
一是懂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字的意思。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注释(注释中没有的可以查字典),理解字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一些虚词,如“之”“其”等,只理解在本文句子中的意思即可。
二是理解寓言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在逐句读懂的基础上可以组织讨论课后思考题中的第1、2题,掌握主要内容。
三是体会寓意。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寓意与成语解释,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的情况,或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自相矛盾”、“画蛇添足”这两个成语。
(三)寓言故事一般内容比较浅显,篇幅短小,但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例如,这个楚国人为什么要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他会想些什么,叫卖时的语言、动作、神气是怎样的;在一旁观看的人们会有哪些表现……这些想象可以丰富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让学生即席表演。
(四)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低、中年级时,学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刻舟求剑》……那些寓言以浅显而又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寓言故事?
但是大家学过的这些故事都是人们把古代文言文故事改写成的白话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两则文言文的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
(以《自相矛盾》为例)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生字后,自读课文。
3.采用小组互相听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反复熟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读懂课文内容
(1)自学。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字义,记下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了的在小组中讲一讲,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3)在全班汇报。
2.理解寓意,思考、交流。
(1)那个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弗能应也”?
(2)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
2.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分小组准备表演这个成语故事。
先讨论,在小组里试演。
1.这个楚国人开始叫卖的时候是怎样的表现(他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周围的人听了他的话是什么反应(比如,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议论……)?
3.听了问话,那个楚国人又是什么表现?
4.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5.怎样表演才能使人们受到启示?
然后在全班汇报表演。
第四篇:《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初学者,特别是我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它不是一件易事,老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以恰当地指导,并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他们以前已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对寓言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发现他们对寓言故事相当感兴趣。每次只要我一谈到故事,特别是寓言故事时,他们都相当激动,在下面议论纷纷、滔滔不绝,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针对我班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我觉得要给学生上好《自相矛盾》这一课,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学。难点是怎样才能让理解能力这么差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相应的启发和教育。如果上课时能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好,那么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谜吗?好,那你能猜出这些图代表哪些成语吗?(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回答(表扬学生知道的成语可真多!)
师:1、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像生动,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前面我们图中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自相矛盾,其实就是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
2、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板书:故事、道理),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自相矛盾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课前我们同学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会读了吗?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2个学生读词语。第一个学生读第一行,第二个学生读第二行(师:表扬学生字音读的非常准确,看来我们同学预习的很充分。)师:你们知道“戳”的意思吗?谁能伸出手指头来演一演,做一做“戳”的动作?(师准备好铅笔、纸、书本)
师:我们刚看到了这位同学的表演看出了戳只有两个结果,要不就是戳穿,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学生答用矛戳盾,有的回答用盾戳矛。师:对了,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课件出示:
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我们聪明的老祖先为了便于交流用了很多方法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汉字,其中最古老的造字方法叫做象形造字法,顾名思义,就是看到物的形状,用简单的笔画勾勒下来。比如“矛”字,我们看最早的矛字,像不像?再后来民间又出现了隶书,和我们现在的楷书很像了,这就是我们现在书写的正楷字,下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来跟老师一起写矛字,第一行是横钩,第二笔是点,第三笔也是横钩,但第三笔的横钩比第一笔要稍微长一点,第四笔竖钩,最后一笔长撇不能丢。
接下来我们看看盾是用来做什么的?盾是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我们也来看看盾字的演变,这是最早的两个盾字,很简单,也很直观,到了甲骨文的时候,盾的字形发生了变化,开始更注重盾的功用,所以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正楷盾字。那么盾的第一笔是什么?请学生伸出手一起跟老师写一写盾字,第一笔是撇…….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练习簿把课题自相矛盾写两遍
(师提示写字坐姿要注意: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表扬第一组同学坐姿非常端正。接着指名拿写的好看的学生本子展示,矛的最后一撇撇的真好!/这个字的结构写的特别好!)那写完了自相矛盾,接下来我们说说还有哪些带自字的成语,先指名3个学生说(表扬学生积累的成语可真多!)那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自的成语,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注意读的时候不能拖音,要做到干脆利落。好,自告奋勇,读„ 课件出示成语,请大家齐读一遍。
三、说矛盾的功能
那么矛和盾分别用来干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它的作用,出示课件,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防守的,那文中说的是什么样的矛,什么样的盾呢?请学生回答,学生答锐利的矛,坚固的盾,接下来那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的楚国人说了几句话,他又是怎么来卖他的矛和盾的呢?
学生答: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哦,大家都找对了,那这位楚国人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这句话呀?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谁能来读一读,举手!
请2到3个学生读这句话
师: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好,那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夸夸自己的盾,大家一起齐读这句话!
师:请大家看看“夸”字,“夸”的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师:“夸口”就是说大话。大家知道,夸的下面是亏字,也就是说说大话是要吃亏的。那这位楚国人吃了什么亏呢?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请学生回答(老师这边也带来了几个相近的词语,课件出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师:哦,是他没话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四.接下来谁能用三言两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课件出示:成语《》,讲的是()(主要人物)()(在干什么),结果()。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语言描写。
2.指名学生读自已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像这个楚国人这样,自已前面的话和后面的话对不上,就叫——自相矛盾。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两句话。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指名读,评价。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问的真漂亮!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4)师: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生回答自相矛盾)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读。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师:
1、谈谈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 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师:学完了这课,我们学会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谁能来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呢? 学生表演。师评价
总结: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第五篇:《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