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泉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泉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泉城》教学设计》。

第一篇: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泉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泉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泉城》是新课标江苏国标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全文共6个自然段,是一种很典型的“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第一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总写了济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小节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珍珠泉的“形态美”、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声音美”和趵突泉的“音、形、色俱佳”。作者生动而详细的介绍,令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全文还多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学,乐于思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毕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对文中的对自然景观热爱和生活情怀仅凭想象难以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让知识多层次多方面的展示于学生面前。

(三)条件分析

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小结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的学习规律,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和未来。

(1)在教学过程中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运用学科间的融合,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文中的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加深大海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再读中收到情感熏陶。通过精读文中优美的句段,促进学生对课文各方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中国的文艺创作向来讲究一个“情”字。小学语文教材也是有情之物。《赶海》正是作者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能力目标:理解文中语言,学习文中的表达式,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标:通过自读、自评、自悟泉水的大、清、美

4.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第1自然段的句式特点,会用“有的„„有的„„”练写一段话。体会趵突泉冒上的水像三堆白雪。

三、教学准备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2.与学生共同在课前搜集关于泉水的歌谣。3.轻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哪些城市的别称吗? 指名回答。

2.春城是指哪座城市呢?为什么被称为春城? 指名回答。

春城的“春”一针见血的点出了昆明四季如春。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4.泉城指哪呢?(板书:济南)认读“济”,注意字形。5.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板书:天下闻名)理解:什么叫天下闻名?齐读这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济南的泉水为什么会天下闻名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多种形式练读。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2)同桌互查。3.检查自读情况。

过渡:要读好、读美这篇课文,首先我们要过生字新词这一关。分组出示生字词:

指读,齐读,同桌互读。4.分组读课文。

5.大家读得很富于感情,一会儿功夫就把课文读通也读顺了,看看填空题: 课文首先总写济南有(),然后分别介绍了()、()、()、(),最后再总写济南的泉水()。

6.看出课文的结构了吗?(指名说,板书:总——分——总)这就叫首尾呼应。

(三)精读重点部分

1.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天下闻名?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2.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体现泉多(板书:多),也体现泉水名气大,仿造句式说话。

3.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形态,后两句写泉的声音。)出示:

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师:老师在读“银花盛开”这个词语的时候,仿佛看到一朵银白的鲜花正在慢慢地绽放。你们在读到某个词语时,眼前也会浮现一副画面吧?把它描绘出来,让大家分享。

指名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想象通过声音读出来。生自由读。

作者笔下的泉水真是多姿多彩,那作者又是如何把这种美展示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有这几点要让学生体会到:(1)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前半句是事实描写,后半句是想象(2)描写有序,写了形、声

(3)运用了对比:水势大的、猛的——水势缓的、柔的声音低的——声音洪大

师: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四个有的连接,你也能仿照书上的样子说说其他样子的泉水吗?(出示句式:这些泉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声音„„,听起来如„„;有的声音„„,听起来如„„)

读完这一句,你能用一个字概括济南的泉水吗?指名回答(相机板书:美)4.读第三句。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四)感情升华,进行思想教育

师:我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能把泉水不同的美和声音的变化读出来吗?

生自由读。

师:济南的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是呀,那就请大家把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生再次朗读这段话。

师:正因为济南的泉水那么多那么美,所以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让我们用诵读把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吧!齐背第一段。师:难怪说“济南的泉水——”(引背最后一段)

四、总结。

作者用精炼的语句,生动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泉水的独特魅力,济南最著名泉要数——,你对什么泉最感兴趣,课后自己反复朗读那一段。

(五)作业设计

泉城真美,而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锦绣河山处处美景,你会用课文里的总分写法介绍哪一处景色?仿照第一自然段句式,用“说到„„,自然会想到„„。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写段话。

五、板书设计

泉水多、美

8、泉城 ←――――――――――――― 济南

闻名天下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板书的设计,对美的营造,使文章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富有感性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张庆、朱家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四版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

附件2

编号: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所在学校:蒲江县寿安中学 学科

生物

版本册数

北师大八年级上

任课教师

汪蓉

课目名称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共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能概述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概念

1.2能概述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2.技能目标

2.1能描述基因分离规律

2.2能利用规律解答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基石。本节课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学生分析

同学们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初步涉及,有7个概念和分离规律要掌握,所以,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里灵活运用。例题和训练就必不可少。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7个概念的理解 基因分离规律

引导学生思维,构建遗传学知识基础

应用媒体搭建知识学习的平台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利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以例题进行知识训练

及时高效提供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方式方法

复习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 例题训练 课堂小结

一、性状遗传的认识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例题训练 总结

指导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 因的成对存在等基础知识。老师检查抽背

放幻灯,介绍性状遗传的认识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 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 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 发现基因分离规律。放幻灯,给出概念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基因。

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得到表现的基因(大写字母如:A表示)。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没得 到表现的基因(a)。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边讲解,边板书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问:有人说隐性性状是不能得到表达的性状?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3题为例题讲解。放幻灯,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性状表现 提问:有人说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2题为例题讲解。提问:子女的性状为何和父母的性状相似?

提问:父母的基因(如耳垂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给子女的? 如果不能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人生命的开始。引出: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解释:配子是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放幻灯,给出分离规律

规律:生物(人类)进行有性生殖时成对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分离而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传给她的后代。

例题: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且基因型都是Aa则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哪些? 在幻灯上讲解解题过程

强调:子女的基因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一个为AA、两个Aa、一个为aa;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的机率是25%、为Aa50%、为aa是25%。子女的表现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三个为有耳垂、一个为无耳垂;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机率是75%、无耳垂的机率是25%.进行情感教育: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孝顺父母。给出例题并分析

例题:如果没有告知你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而只知道一对夫妇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子女。如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请指出哪个(有无耳垂)是显性性状? 讲解活动(略)

结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

例题:小明能卷舌,母亲也能卷舌,但父亲不能卷舌.仅此,是否能推断能卷舌基因是显性基因?为什么? 讲解活动(略)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成对存在和性状、相对性状等知识 回答老师抽背的问题

认真观看幻灯,听孟德尔的简介,并做好笔记 认真观看幻灯,在书上勾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书上勾出显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 在书上勾出显性性状的概念

在书上隐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小写字母如: a表示 在书上勾出隐性性状的概念 抄写概念之间的关系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错误。做题,聆听。

在书上勾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对两个概念加以理解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不一定。做题,聆听。

思考回答:因为有遗传 思考,回答:受精卵 聆听

观看幻灯,理解分离规律 聆听,阅读,理解

在书上勾出分离规律并将“有性生殖、成对基因、成对的染色体、分离、独立地遗传”做上重点符号 思考例题 聆听

聆听、理解

心思澎湃,感恩父亲和母亲 聆听 讨论

在本子上做题 聆听

学生上讲台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复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简介

展示等位基因的模拟图,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把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和隐性性状5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充分理解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可以加深理解

把基因型和表现型2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并以图象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充分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加深理解

利用幻灯片模拟了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加深了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进行讲解

利用幻灯片将基因传递的机律进行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例题和解题过程进行展示,节约了时间 利用幻灯片将本节课学的知识全部展示,使学生及时回顾

板 书 设 计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之父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等 位 基 因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课 后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利用了远程教育,在网络上广泛共享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节课共有7个概念和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资源和知识的整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思、设计教学过程。从教学目标的研究和目标的实现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教师要精心选择和利用资源,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目的。本课不足的地方,在处理例题时应增加“反推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初探

寿光市纪台二中 朱炳明

[摘 要]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进入教学活动,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挑战和机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交互性、整合性、系统性、探究性,比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更具优势。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可以实现课堂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优势、面临的问题及主要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数学教学设计 优势及策略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环境与数学教学有效地整合,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机地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设计的关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内化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最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利用网络作为基本媒介,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质就是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势

教学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比传统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富交互性 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知识的交互。

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间的交互,使教师就可以实时地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据此来调控教学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可以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探究来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教师、学生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声、像、图、文、视频、工具等教育信息和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更丰富,学生则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富有整合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整合。信息技术强大的数学作图、运算、演算功能等,可以将数学知识、各种教育资源等原本在传统教学下不能整合,不好整合的内容,轻而易举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紧凑,教学方式更合理。网络技术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内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所教内容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力求实现数学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各个子系统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使教学过程更系统、更条理、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学生思维与认知习惯,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数学教学本身的规律,也要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全局性、系统性,全面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的各个要素能够组成优秀的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要富有探究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提前预设的,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教师的讲解传授过程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机械化、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实效性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更为开放,把教学内容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丰富。为数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通过直观的体验和深入的合作探究,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教学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教学技术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出现了很多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程序化的操作模式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传统说教式的教学顺序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挥。

2、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过分强调技术的支持作用,忽略教学设计理论的更新与研究。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难以促进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模式及策略的实现。

3、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缺乏行动研究的探索,多数人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构建,忽视了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探索,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层面,难以发现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思想,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程内容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完美整合。

数学教育的灵魂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在思想与方法的层面上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层次的整合。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本身内在的特点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具有思维层次的问题,提供问题解决活动的理想的工具与环境,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彻底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使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其主体是数学课程,应以课程目标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数学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要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递讲授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单纯的“知识继承者”的加工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桎梏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导致课堂气氛的窒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结构较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了改变和完善,教师由原来的中心变成教学活动引领者,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由课本变为教材及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体。教师要变革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设计。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数学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个性、情感相结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传授,转变为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协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应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等方式来呈现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和实际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生与应用过程。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勿忘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于教育教学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将教学评价抛之脑后。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有形成性评价,也要有总结性评价。教师要把握和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建立多种教学评价系统,不断反思、总结、改进、完善,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考核,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颖峰,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2005.10 [2]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金建生等, 构建生命发展生态课堂[J].成都:《教育科学论坛》,2005.12.[4]王光生,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011.10 [5]骆魁敏,洪育平等,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2(6)[6]杨开城,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7]百度百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83.htm [8]百度百科,教学设计,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83.htm [9]百度百科,教学模式,http://baike.baidu.com/view/290597.htm [10]百度百科,教学评价,http://baike.baidu.com/view/429190.htm

第四篇:2017,信息技术环境下,备好一节课教学设计(模版)

信息技术环境下备好一节课教学设计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4、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7、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2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一套系统的形成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3初步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元开放学习模式

(三)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拓展新空间。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作,”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创新之处

(1)、利用我校班班通优势,创设符合我校校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的课题教学模式。(2)、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3)、建设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1、调查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根据调查结果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高理论修养。

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学习为手段,将学习环境转到多媒体教室。

4、以案例研究为主,积累资料,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三)技术路线

1、班班通建设到位-----学校提供研究的软硬件,对广大教师进行计算机实用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举办优秀课件、论文、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3、建立校园课题研究网,及时总结好的做法与经验,在校期间,区域间交流推动,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

4、建立档案,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

(四)实施步骤

1、课题申报:2016年5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16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进行课题探索、中期研究,预计2017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17年3月—6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论文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下载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泉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泉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四时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炭”一个生字,会写“紫、炭“2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破晓、微细、漂横、流萤“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科目:信息技术 教师:车建雄 时间:2015年3月26日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九彩中学 车建雄 【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IT)的含义,了......

    《泉城》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 苴镇福亮小学 金洁 教学目标: 1、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

    《泉城》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 三亚市安游小学 李政传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多、水美,......

    《泉城》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 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芦村小学施娟一、教材简解。 《泉城》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四年级上册第九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

    《泉城》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济南素有泉城的美誉。那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特别是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的地方,更是呈现出了“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