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和应用的技术。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唯一的信息源,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 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开阔视野、获得发展。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我就此谈谈浅显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他们的思想,在于他们的理论,在于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因此,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首先是语文教师们要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方向,学习建构主义、创建教育理论、主体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标准,对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微机操作,网上信息浏览、下载,教育软件的运用,课件的制作。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会带来语文教育的腾飞,并有熟练操作微机的能力,才想用、才会用,也才能用好,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扬长避短、克服弊端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保证。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好处显而易见,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正确看待利弊,扬长避短,注意课程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此理论来讲,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定位,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现代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体现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导入新课时的动画展示,还是课中的音乐设置、拓展延伸,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课件不能做得太花哨,不能什么内容都做成课件,且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在使用课件时,简洁美观的板书仍是必要的。
(三)同年级的语文教师精诚合作,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备课要充分,应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将与该课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做成课件,甚至网页、网站。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适合自己要求的课件、制作符合学生发 展水平的课件。同时注重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思想性,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迁移,专题网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建设中来。
(四)充分利用网上资料,但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互联网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便,图片、文字、声音、课件、教案、作业等资源应有尽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也为语文教师供了大量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会用网上资源、合理运用网上资源、要有组装、修改课件的能力,花少量的工夫对别人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对别人的课件进行二次改装,使之成为适合自己学生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和课件。
(五)运用信息技术时千万别忘记了语文的根本。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这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要注意对语言的理解与揣摩,要注意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了字词句的教学,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探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关键。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死记硬背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它摧残了自主学习的兴趣。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学生在课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朱自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生平,主要作品,业绩经历,在社会地地位影响如何?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如此深情的文章的?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如询问同伴,家长,翻阅书籍,上网搜寻。课堂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围绕朱自清这个人物和《背影》这篇课文,个个都能说上几句。这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勤于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新颖而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先用FLASH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春天,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展交流空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古人说:“学成于思,思起于疑。”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受时间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不能及时把自己的感受与疑惑传递给对方,获得对方的指导与帮助,往往这些学生一时的创造灵感被扼杀。建构主义认为,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以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能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如:我教完朱自清的《春》这课后,我想知道同学们对春、夏、秋、冬的感受,我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写出你眼中的、心中的春、夏、秋、冬或者感受?让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与老师交流感情,也可以给同学发电子邮件,与同学交流,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利用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几乎贯穿每个课时的教学,有时甚至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示范性朗读这一角色。要使学生真正学会朗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还可以用音响等设备渲染气氛,同时又减少了由于教师个人朗读不规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若能以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播放朗读录音,同时再配上一些简洁优美的图像,必定能使课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平常作文中,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归结于教学不得法,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猫》一文时,学生理解完课文后,都沉醉于老舍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猫,折报于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猫的可爱图片,你们想不想阅览?在学生浏览图片时我说:“你们怎样把这漂亮的图片介绍给你的家长或同学呢?请大家应选取自己喜爱的一幅加以认真观察,通过画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仿写。”这时大家兴趣高昂,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六)、运用信息技术,师生全员参与评改作文。
从小学阶段起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打字姿势及
一、两种汉字输入法,进行电脑写作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以往的作文修改工作主要在教师,但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很少有同学读老师修改后的文章和老师的评语。老师费力伤神却功效不大,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评改作文,师生全员参与。例如:在教《猫》一文时,学生把喜爱的猫的图片,在电脑中进行描述,发布在网络上,老师引导学生读其他同学的文章,帮着同学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改。修改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加以区别引起作者注意。老师再将学生中典型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对同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评议、修改,共同鉴赏佳作。这样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帮助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做法改变了旧的作文修改的模式,使学生也参与到文章修改的行列中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学生优秀作文、优美的散文、诗歌等,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材料,为我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要学会选择,培养阅读兴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每一课都有扩展资料、习题精选,还有学习指导、课后提高,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在网上答题,然后听一听声音讲解,疑难解答。通过这些方式,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动教育教改服务。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武安敏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可以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信息技术 使用资源 创设氛围 体现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因素。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必须把呈现资源变为使用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能在短时间里搜集大量的资料,并能通过打印或课件形式呈现,但仅仅是资料的罗列,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变成了资料展示,而学生并没有获得能力的提升,也很少从中有情感的体验。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搜寻资料,内容包括:戏曲知识如角色行当、脸谱知识、主要剧种、河南地方戏曲知识等,结果学生很快打印了资料并下载一些名段,如京剧的《苏三起解》、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女驸马》等唱段,看起来资料内容丰富,但学生对戏曲的起源历史包括现在的困境却没有任何的体会,仅仅是照本宣科。
有鉴于此,我以家乡剧种怀梆为例,让学生从怀梆的兴衰中去感受整个戏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引导学生,仅仅依靠网络资料的展示是不够的,必须对资料进行整理,再加工。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历史组负责搜集整理怀梆的发展史,影视组搜集怀梆演出视频和图片进行编辑整理,现状组走访群众搜集资料来关注怀梆的今天和明天。并提醒学生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必须体现语文的特点。一周之后的展示会上,历史组以ppt形式展示了怀梆的起源、发展,并介绍了怀梆的名角和名句,文字出示的同时配以生动的解说。影视组下了大工夫,不但截取怀梆精彩视频,并且用数码摄像机拍下街头戏曲爱好者的演出,以短片形式介绍怀梆。现状组则是写了调查报告,谈社会的发展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怀梆的冲击,并且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更多讲的是普通话,而原滋原味的怀梆应是用方言演唱的等等。并且他们调查数据的获得有些是利用QQ让家长参与回答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利用网络搜寻资料的同时开始学习对资料的剪辑整理,有选择的使用,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传统的语文课堂,信息交流以文本为主,学生的情感只能凭借内心的想象,师生间的单向传递,效果只差可想而知。如人教版七年级《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中,如果学生仅把资料一读,课堂的枯燥乏味可想而知,而信息技术通过声像图文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展示课一开始,就播放纪录片《黄河》的片头,伴随着滔天巨浪的画面的是雄壮的歌曲,紧接着是卫星航拍的黄河图,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接着以ppt形式展示关于黄河知识的竞赛题,例如起源、流经省份、文化遗址以及诗句、成语、故事等等,分小组回答,现场得分,容量大并且速度快,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紧接着,出示《黄河大合唱》视频,学生随着合唱《保卫黄河》,又一个高潮到了。学生正激情慷慨之时,再出示一组黄河水土流失、河床干枯、断流、水质污染、洪水泛滥的图片,并简要解说。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保卫黄河迫在眉睫,请学生现场创作公益广告,然后又简单讲党和政府为保护黄河做出的努力,简单展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视频,最后让学生结合本次活动写作文《母亲河不再哭泣》。这样的课堂,学生主动参与,思维的火花四处绽放,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中,我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让他们分别搜集资料进行整理,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合作,同时他们共同制定小组活动方案,开始自主学习。例如文学组搜集整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并进行精彩片段的朗读;新闻组搜寻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艺术组搜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并演唱关于母亲的歌曲,排练小品等;生活组展开对母亲的调查,从平凡生活中发现母爱,这样在搜集、查阅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同时不断探究,寻找更好的展示形式。在《献给母亲的歌》的展示课上,各小组同学精诚合作,借助信息技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播放音乐和画面伴奏,艺术组演唱歌曲《懂你》《妈妈的吻》等;文学组朗诵冰心的《纸船》孟郊的《游子吟》等诗歌,史铁生散文有《秋天的怀念》等;新闻组出示新闻报道中的感人母爱事例,用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做背景音乐,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画面;特别是生活组,排练小品《妈妈的一天》展示母亲平凡又深沉的母爱,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极好。这个过程,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他们的团结合作,根本不可能成功,他们通过这个过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提高了能力和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使语文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提醒我们借助各种媒体,总之,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合,可以为学生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并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活动打破了语文的局限性,让学生视界更开阔,积累更丰富,能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教学的互动。同时教师引导自主处理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借助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的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我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合,必将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会使更多的学生
爱上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着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溜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几哦爱护司,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自主探索创造的过程。2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一套系统的形成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3初步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元开放学习模式
(三)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拓展新空间。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作,”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创新之处
(1)、利用我校班班通优势,创设符合我校校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的课题教学模式。(2)、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3)、建设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1、调查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根据调查结果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高理论修养。
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学习为手段,将学习环境转到多媒体教室。
4、以案例研究为主,积累资料,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答、个案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三)技术路线
1、班班通建设到位-----学校提供研究的软硬件,对广大教师进行计算机实用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研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举办优秀课件、论文、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3、建立校园课题研究网,及时总结好的做法与经验,在校期间,区域间交流推动,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
4、建立档案,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
(四)实施步骤
1、课题申报:2016年5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16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送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进行课题探索、中期研究,预计2017年进行中期研究情况评估汇报。
4、课题总结:2017年3月—6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论文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使当下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信息技术在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也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强化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突出思想品德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其中德放在第一位,教育首先要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说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很重要,所以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工作的保障。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一般形式单一,要么是板着面孔教训人,要么是开会作报告讲大道理,要么是课堂上说教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效果不是很好。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教育也随之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也更加形式多样丰富,无论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教育内容,还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下面就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信息技术课中的思想品德教学
有人认为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领导、政教部门或班主任的事,与学科的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无论哪门学科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中思想品德相关的内容,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让学生具有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这一单元时,有关教学内容本身就属于学校思想品德的范畴,在讲到“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及其防治”时,学生认识到病毒和黑客对计算机的危害,从而教育学生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与不健康的内容,在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网民”内容时,通过用图片视频动画的等的方式展示一些网络成瘾例子,以及QQ、微博欺骗信息的各种案例,帮助学生构建抵御网络的负面影响,识别网络陷阱,不沉迷于网络,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和注意网络安全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选题,进行思想政治渗透
在信息技术课中除了网络信息安全这方面内容直接属于信息道德教育外,信息技术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任务选题或主题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渗透教学,教师选取一些有思想政治意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想政治的渗透。
比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或者学习网页制作作品时,可以选取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主题,如“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的风采”,“禁毒宣传周海报”“雷锋活动月宣传小报”等。这些人物、事件和事物都是很好的思想政治素材,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作品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政治渗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思想政治渗透
无论哪门学科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不能忽视。“德育为先”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为各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高效方法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对思想品德教学渗透也更加有效。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思想品德教学范畴,其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果用单一的说教形式,显得枯燥和乏味,教学效果很一般。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要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思想品德课中的很多案例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动画等展示分析,如毒品教育、法制教育等。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课堂更加精彩,学生更加乐学爱学。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而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更有实效和魅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与手段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模式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和手段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内容可以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示和辅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例如,主题班会课,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教师尽量少用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索与展示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和丰富网络资源,这样的主题班会,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又如,在政教处处理学生违纪方面,传统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批评说教,责成学生写检讨书等,这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往往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深处反而会起逆反心理,效果不佳,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这一模式,可以针对学生违纪的情况下载一些正面和反面的视频教材,让学生观看,因为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内容对信息的表现力强,使学生给以感染,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另外,对于一些知识性和普及性的教育内容,如《防震防火安全》《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视频或电影结合讲座的形式,以达到更佳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品德教学的主阵地
信息化和网络德育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的一大亮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学校德育管理提升为信息化管理,构建学校德育信息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思想品德教学。如学生个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学生的操行、奖惩情况、期末评语等电子信息。在校园网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和校园思想政治新闻动态,如国旗下的讲话、军训、德育基地体验活动等。建立思想品德教学信息资源库,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场地,建立论坛、贴吧、QQ、微博等发布信息,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拓展交流途径,可以允许学生用昵称发表言论,学生更能够讲真话,通过留言、评论和跟贴等,教师更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跟踪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网络的心理辅导交流可以不用真实姓名,可以大胆地吐露内心的感受,师生能够单独交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网络使学生、教师、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与移动公司合作开通的“校信通”给思想品德教学管理带来了方便,其中的各项功能都是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家校短信功能更加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快捷沟通,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管理带来了高效方便与安全。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黑板报已经不用,取代的是用电脑打印的精美的喷画宣传栏,标语、宣传语、通知通告、贵宾欢迎词、节日贺词等已经用亮丽的LED电子显示屏显示。高科技、信息化的宣传更加快捷更加丰富多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展览厅、体育馆、公共电视台在课余时间开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认识。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责编 金 东)
第五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内容摘要】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模式”进行高效教学。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协作学习
随着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中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已是摆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理念需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更新快。作为教师更应响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做现代教师,树现代意识,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围绕这个目的去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确保教学评价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 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包含着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网络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就是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散布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它由教师活动到学生活动,由学生活动延伸到学生心理变化活动,直到任务的完成。
任务的分解、分组应要恰当,情景要适中。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成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把握好任务分量的质量,不能不分主次,喧宾夺主;不能分得过细,避难趋易。语言表述要准确,减少理解障碍。问题情景真实,有趣味,在具体情景中提出任务,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作为任务提出。
任务驱动法的六个教学过程:①确立任务;②提出任务;③分析任务;④完成任务;⑤评价任务;⑥提出发展性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六点作用: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③能有效地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它是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驱动法,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得到了乐趣。因此,任务驱动法是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法中有效的一种。2.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了解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多纬度、综合性强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
际问题联系起来。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师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完成的时间。问题解决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了五个步骤 ①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②分配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③分工协作,收集信息资源 ④交流协作,完成问题解决的方案 ④汇报、总结、评价、反思
如:在“制作主题演示文稿”教学设计中,先用学生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引出“改革开放”,让他们了解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播放作品——《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示范、引领制作,总结出主题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展示网站(作为制作的小助手),通过网站中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丰富的素材,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制作前提出制作要求,分衣、食、住、行四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作品制作比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并上传。教师随机抽取每个主题的一个作品,作品评价采取自评和互评想结合,评价作品时要给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感悟。
(1)成果作品化。以作品的形式来体现学习成果。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2)作品共享化。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分析、概括、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3)评价客观化。要想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学生,必须先创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并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问题的注意力。评价标准可以从研究方法、资料的数量
3基于网络环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结合“帮助”,分组讨论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取得基本成功后,提出新的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如:用Word2000编辑文档,提出除用菜单编辑外,怎样用工具按钮?怎样用快捷菜单?让学生用程序中的“帮助”探索操作的多样化,最后再集中讨论,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训练了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模式特点:准备教材—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这些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三、鉴于网络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作为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熟悉过程,让学生的行动跟随课堂节奏。二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工作服务。
四要注意到网络文明建设。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开放性、全球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交友,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环境。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