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2)2007-09-29 13:47 2007-06-14 12:0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2)
(3000字)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2)2007-09-29 13:47 2007-06-14 12:0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
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
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
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三篇: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保护。
课前准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行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与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师引导:必须保证哪些量相同才能进行比较?(燃料的质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位是J/m3。
注意,质量必须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须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
思考: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放热时,公式应该写成 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所以Q=mq=4 kg×3.3×107J/kg=1.32×108 J。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108 J。
估算练习:在图12-26所示的情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
交流与讨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示: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总×100%)。
过渡语: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热机的效率。
自学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与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热机的效率?
归纳: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各种能量损失。
具体措施:(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
(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
(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
5、课件展示:各种热机的效率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
(三)环境保护
热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
课件展示: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
交流与讨论:通过上面的展示,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一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归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
(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CO能造成“煤气中毒”,让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平衡,还会腐蚀建筑物……
阅读: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信息窗内容,进行环保总动员。
三、课堂小结:
1、热值:①概念:②单位;③公式:④计算:
2、热机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具体措施: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练习
1、液化气的热值是4.9×107J/ m3,其物理意义是,完全燃烧5 m3 的液化气可以产生 J的热量。
2、火箭常用液态氢气作燃料,其原因是。
3、下列关于热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料不燃烧,其热值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烧其热值要变小。
C、.燃料的热值与燃烧情况和质量无关,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D、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其热值就大。
4、一个含0.6 kg无烟煤的蜂窝煤,能烧开5瓶水,而0.6 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饭、烧开水、洗澡用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的 不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是9kg,从20℃到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效率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B、尽量保持机械部件之间有良好的润滑。
C、尽量减少曲轴传递给飞轮的机械能。
D、尽量减少散热损失。
6、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 和 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
7、用煤炭烧开水,水实际吸收的热量远远小于依照热值计算的热量,为什么?
作业设计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J/k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J/m
3(3)热值的物理意义:
(1)公式: Q=mq或q=Q/m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第四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九年级 物理陈艳秋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倡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注重体现新课改提倡的动手实践的新理念。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反馈与检测”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馈与检测”练习难度比较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要求,使学生有种成功感!也进一步了提高了学生今后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课件开始的画面提问:你猜想“树下的这个人在想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看图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2、模拟引力实验,通过分析,引入万有引力的概念。再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介绍宇宙间的万有引力的事实。从而引入重力的定义。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从前面的录象资料分析重力的定义和重力的施力物体以及重力的符号“G”。介绍重力的大小叫重量。并设疑“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与重力有关的?”“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a)重力的大小: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提出问题:列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重力是有大小的,那么,“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觉得问题的提出很自然。
猜想: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要求学生既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猜,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猜。这样既让学生有敢干猜想的勇气,也不至于使学生出现无根据的乱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实验得出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怎么用数学图象进行分析处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来。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数据用描点法在坐标图上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用多媒体反射投影出参考实验方案以帮助部分差生解决无法设计实验方案的问题)。教师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落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
分析与论证: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多媒体反射投影展示出一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象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发
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介绍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在粗略的计算中,g=10牛/千克。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教材专门设计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的层次要求比八年级高,它需要用图像处理数据。这是在课本第13页密度之后又一次用图像处理数据,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这种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新教材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的简单的定性的探究,到九年级复杂、定量层次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不仅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从全套教材对“探究”的编排可以看出,学习科学探究跟学习物理知识一样也是需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从教材将43页“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结论放到44页就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不要匆忙地给出结论,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探究结束后师生再共同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观察录像资料,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知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多媒体演示)。再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Flash动画展示它的真正原理:重心低,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答案的可信度。
问:“喝水的杯子怎么放才更稳定?”,引导学生用刚才的知识分析其原因,争议之余,再Flash动画介绍其原因。
用高空走钢丝的图片,问:你知识高空走钢丝时,演员掌握了什么技巧?杂技演员为什么能用一点举起体积很大、很重的物体?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动脑动口、总结规律:
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通过多媒体有条理的展示文字。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3.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4题
2、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第五篇:重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2.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公式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不倒翁、天平、铁钉、弹簧测力计、重锤线、三角板、粗细均匀的木棒、皮球、铁架台。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万有引力的故事我们在小学就听过,这节课我们自学重力。课下我给大家留了自学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较好(发学案)
二、新课教学
1.重力
【活动一】(第一小组带领大家学习,任务是学习万有引力)一组: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铅笔做圆周运动,说说你的感受。
生:铅笔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飞掉。
一组:是不是宇宙之间也存在这种圆周运动呢? 生:月亮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一组:地球和月亮 ,太阳和地球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大到天体小到尘埃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生自由提问相关问题)如:是不是我们之间也有引力呢?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
(一组或互答):有,只是太小了,我们感觉不到。【活动二】(第二组 重力)
二组:同学们,你们跳起来,看看自己能不能落回地面。再拿起手中的笔,书等然后松手看它落下的方向。(同学们活动后自由讨论)
二组: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二组:生活中还有类似现象吗?
生:成熟的苹果会自动落到地上。生:把足球踢起来,足球会落到地上。生:跳高运动员最终会落回地面。
……
2.重力的大小(三组)
三组:不同的物体重力相同吗?举一举你身边的东西,感觉一样吗?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活动三】
(鼓励同学们举一举身边的东西大胆猜想.)
生: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盒纸比一盒铁钉轻。
生:桌子比凳子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生: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三组: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 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活动四】 三组: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如课本铅笔盒等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生: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生: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三组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G=mg
g=9.8 N/kg.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同学们,请你们算一算自己的体重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3.重力的方向(四组)
四组:刚才大家说出了生活中重力存在的现象,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感觉一下重力的方向? 【活动五】(各小组学生自由活动,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人人体验,全面表述,讨论这些落地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各小组发言
一组:用手拿铅笔然后松手,发现它落到桌上。扔橡皮 书发现它们也落到了桌上。
二组:扔矿泉水瓶,用手接,它有一种向下的趋势。
三组:铁架台,横杆上用细线挂着一个橡皮。剪断细线,我们发现 它下垂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五组:、用手提书包,感到很重,有一种向下拉的感觉。
四组:让我们讨论一下,当这些物体脱离手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落到了地面上。
生:我们小组发现物体下落的方向是向下的。(板书:↓)四组:研究到这里,谁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发现? 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演示:
用一根线把钩码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四组:钩码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活动六】
四组: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学生自由测量讨论)发言:
生: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生:如果重垂线和桌面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是水平的.
四组: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想想议议:
四组: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可以参照课本内容。
四组: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4.重心(五组)
五组:(出示一本书)问:这本书受不受重力的作用?作用点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皮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生: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皮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五组: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五组:请同学们确定三角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学生操作,然后交流)生: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三角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三角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三角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
师:关于重力你还想问什么?
(学生自由想象)如: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 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
生:如果地球上没有重力,会怎么样?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让我们围绕失重问题自由猜想。(学生自由猜想,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由发言:
人一走路会飘浮起来。吃饭会很困难,不过可以像挤牙膏一样往嘴里挤食物。
水很难喝进口中,只能用吸管吸,汽车一开就飘走了,一定会发生许多交通事故。师: 失重会使人类生活处于混乱状态。
同学们,月球上有没有引力呢?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航天的知识,阅读书后的“科学世界”“万有引力与航天”.
三、小结
1.什么是重力? 2.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公式是什么?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不倒翁,比比哪个组做的最好。
四、板书设计
重力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三要素: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的直接认识均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科学学习应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教学中各小组课下设计许多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重力提出多种有趣的问题。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失重后人类生活情况,这样既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