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作者平淡质朴而又生动的语言来感知人物形象。2.领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深刻情感。
3.从作者 “愧怍”的情怀中提升学生对学者崇高境界的认知,感受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老王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愧怍”的含义,提升学生对作者崇高境界的认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
2016年5月25日,一位百岁老人与世长辞。有人说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和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就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杨绛。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文学创作,即使年事已高仍然笔耕不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作品《老王》感受其平淡语言下的意味无穷。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注重熟读精思,学习从开头、结尾或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的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写下这篇文章的?请找出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关注“不幸者”这个词,结合文章,说说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①“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无亲人,无依无靠。
②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身体残疾。
③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底层的三轮车夫,再无其它生活来源。
④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生活条件简陋。
⑤埋在什么沟里——仓促葬礼,草草落葬
⑥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受到别人的嘲讽与讥笑。
概括总结老王的不幸:他是一个来自底层的三轮车夫,身体残疾,无依无靠,收入微薄,居住条件差,受到别人的讥讽与嘲笑,生前困苦,死后草葬。
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明确关键词愧怍的意思,结合文章找出杨绛为老王做了哪些事? ①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
②杨绛在老王送冰时不要减半收费,坐车,拿鸡蛋,都给老王钱。——从不占他的便宜
③杨绛的女儿发现老王是夜盲症之后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关心老王的身体。
④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关心老王的生活。
⑤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还有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对老王的担忧。
看来杨绛一家对老王很好。我们着实看不出来作者对老王一家做了不妥的事儿,让她在若干年之后对老王产生愧怍。
对比老王对杨绛做了什么事?体会愧怍之情的由来。
①老王给作者家送冰;
②老王送杨绛的丈夫去医院; ③老王给杨绛家送鸡蛋和香油。
品读第三件事(给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
圈画出一些描写生动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朗诵指导与赏析。
① “直僵僵” “镶嵌”。“直僵僵”说明老王的身体又直又硬,是跟往常不同的;“镶嵌”也说明老王的瘦弱,已经没有立体感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纸片人”……
② “面色死灰,两只眼都结着一层翳(yi)”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此时的描写说明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
③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生动写出了老王皮包骨头的状态。
老王的身体都这步田地了,为何还要亲自送香油和鸡蛋?
他是想用这些报答杨绛一家,他非常感谢他们。
杨绛在老王心中有着怎样的位置?
是最重要的人,像亲人一样,像挚友一样。
可见老王对杨绛的好是把杨绛当亲人,当挚爱的朋友;那么同学们可以思考:“杨绛对老王的好与老王对杨绛的好有什么不同?”给大家一些小提示,分析课文中有几处涉及到给钱的情节体会其区别
细节①:老王每次都不想收钱或者少收钱,可每次都收下钱,一方面是感谢杨绛,另一方面是考虑杨绛的感受怕不拿钱杨绛心里会不安。细节②:杨绛则是每次都给老王钱,一方面是老王的遭遇需要钱,另一方面则是不想占老王的便宜。
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关爱的话,那么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和爱护更多的出于一种善念,表面客气友好,但心里认为二者的关系还未有如此亲近,更多的则是对老王遭遇的同情和怜悯。
请同学们关注第6自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老王对杨绛的态度,突出老王人性中的善良。遭遇各种不幸的老王本该是受救助的对象,而他却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主动去关心帮助别人,他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依然不改初衷,固守内心的善。
讨论“愧怍之情”的由来
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对老王为什么会有愧怍之感?
杨绛的幸运已经不仅只是生活境遇比老王好,更多的是老王对他真心实意的帮助,在两人的交往中杨绛收获了真情。
杨绛的愧怍是因为她对老王更多的是一种同情和怜悯,把老王对她的关心用钱来衡量。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认识知识分子的反思
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的行为,同情大于平等,她坚守原则绝不欠别人人情,将老王对她的关心都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看似平等实则并没有给予老王足够的尊重和回报。自己对老王用“钱”的回报和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实在不值一提。在反思中灵魂愈发感到不安,多年以后这种不安就变成了对于老王深深的愧怍。
读到这里,我想到作家巴金在《小狗宝弟》中的忏悔:“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想到鲁迅这样的反思:“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他们敢于自省,敢于承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灵魂的境界,内心的高贵。让我们为他们的担当致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感受到老王纯真善良,关爱他人的人性伟大,又体会到杨绛不断反省,敢于忏悔的灵魂崇高。希望大家能带着这节课所传达的精神财富,学习老王笑对人生苦难,真诚无私付出,学习杨绛勇于剖析反省,强大自己内心。课下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巴金的《随想录》和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深入体会反思精神的力量。
第二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3、把握老王人物形象的刻画。【能力目标】
1.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情感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尊重、关爱、帮助弱势群体,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幸。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重点难点】
1.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曾用自己的爱心感动过别人吗?哪怕是一个深情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希望工程”的小小的捐助——现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生活艰难的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老王》,感受普通人相互关爱的情感,想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
二、走近作者: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2、速读课文——理解老王生活之苦
师: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请跳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老王有着怎样的不幸?(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姓名:不知道名字
职业: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家庭成员: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外貌特征: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家庭住址: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师:请用一句话概括,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用一个字概括: 苦——“艰苦、悲苦、凄苦 ”
3、浏览课文——理解老王心地之善
师: “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明确: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剩下段落,思考: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作者描述的几件事情。”
明确:主动半价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加高三轮平板,临终送香油鸡蛋。” 师: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4、精读课文——体验感动。
师: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善良的人。病入膏肓的他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作者看似平淡简洁语言,字里行间却有着丰富的意蕴,悄悄地触动你我的心弦。
(老王的种种善良行为是在自己本身生活悲苦的情况下发生的,自己悲苦的命运更能够突出他的善良。)5.“我们一家”如何关爱老王?还有人关爱老王吗?
女儿像她一样,送他一大瓶鱼干油;坐他的车,照顾生意;老王再客气,也要付给他报酬;不能让他白送香油鸡蛋,也给了钱;当三轮改成平板三轮时,关切的询问他的生活。老先生自愿当货照顾他生意。
与此相反,不愿坐他车的乘客,恶意闲话的“有的人”——冷漠(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爱是流浪者的一首歌,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籍;爱是黑夜里的一盏灯,使夜路迷途的人找到回家的路;爱是冬日里的一轮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远离悲凉;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使生的活绝望者重新点燃生的希望……
第三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分析老王的“苦”与“善”。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3.能说出主旨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分析老王的“苦”与“善”。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教学难点:
能说出主旨句的含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丈夫就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愧怍(kuì zuò)滞笨(zhì)取缔(dì)翳(yì)骷髅(kū lóu)攥着(zuàn)塌败(tā)伛(yǔ)
四、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回忆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干校劳动,但是任何歪风邪气没有对老王产生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照顾作者夫妇,因此,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就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之中。
五、走进文本,分析探究。(一)说老王
1、(老王画像)
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幅画的主人公就是老王。从画像上看,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②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③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④从弯腰曲背的样子看,他是一个病人。„„
2、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我们一起听课文朗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朗读录音)
3、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不幸;善良
③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品位探究(二)说作者
1、老王是不幸的人,又是善良的人。那么,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呢?
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王。
2、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A、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 善良的人。
3、可是,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有什么感受?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小组讨论)
明确:愧怍:惭愧,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直着脚,给作者动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没有领受他情意,为老王做得太少,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几年下来,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没有与他平等相待,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三)说自己
1、老王是社会众多平凡人物的一个代表,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凡的穷苦人,却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请同学们看屏幕。(弱势群体组图)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 说说你的看法。
3、每位同学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请仿照下面例句说出你的心愿。
例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 假如我是一颗星, 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 假如我是一片云, 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 假如我是一棵树,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王好珍2014年10月
第四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摘要】
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进教材,又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出教材。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
【关键词】 老王生活境况
我与老王的交往
关爱
同情
人道主义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 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2、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难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及全文的线索。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明确本文组材特点。
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策略】
总体构想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支撑点。”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进教材,又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出教材。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采用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大约2分种)
以《爱的奉献》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欣赏几幅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画面导入新课。(幻灯片1--7)
教师激情导入(配乐):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析现代女作家杨绛的《老王》,一起和作者去诠释爱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作者、背景简介。(播放幻灯片9、10)
2、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播放幻灯片11)
(1)注音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
翳(yì)
骷髅(kū lóu)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
(2)释义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三、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快读课文,初步感知老王,研讨以下问题:(幻灯片12)
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王的生活境况?生活境况如何?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他的命运最恰当。
2、文章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体现了老王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 :(幻灯片13、14)
1、老王的生活很“苦”,文章主要是从三方面来写的:
生理:一只眼是瞎的,有夜盲症;
居住:荒僻的小胡同,小屋破烂;
职业:蹬破旧三轮,文革期间被取缔。
2、生活贫困的老王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善”也表现三个方面: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车费心不安,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四、合作探究,品味老王。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幻灯片15—18)
(精读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老王临死前还要送鸡蛋香油这一情节)
细节抓住“镶嵌”“攥”“强笑”等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链接到幻灯片23、24)
2、通过课文的学习,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认识。)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逻辑顺序,时间顺序;作者与老王的交往)
五、再读文本,怀念老王。(幻灯片19)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最终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抓住“愧疚”一词)她为什么能这样想?(对老王的关心、照顾不够;纳森钱去侮辱他)杨绛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六个环节的教学。)
六、拓展迁移,关注“老王”(幻灯片20 有链接flash短片)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播放flash短片后,(有链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要注重学生的自身感悟,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七、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幻灯片21
这个环节,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我将以赠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幻灯片22有配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吧!
板书设计:
老
王
苦
老
王
善
杨
绛
善
心地善良
老实厚道,关心他人
知恩图报,
第五篇:《老王》教学设计
《老
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一个幸运的人会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信赖真的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绛先生,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二、读故事
思考: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作者与老王的交往 资料链接:
杨绛先生(对知识分子的尊称),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她的丈夫是钱钟书,字默存,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
老王 :作者以“老王”为题,意在告诉读者此人的普通,也明确地告诉读者“老王”是文章的主人公。
“王老”是在学术上有较高成就的人的称呼。
2、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你从文中那句话读出这种情感的?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读人物
(一)读出老王的“苦”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A、失群落伍的惶恐 单干户 地位卑微
B、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别无生活来源 C、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孤苦伶仃 D、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生理缺陷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居住条件恶劣
F、“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G、埋在什么沟里。
草草落葬
小结:老王的一生可谓不幸。他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
就是这么一个穷苦卑微的老王,在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却给了杨绛一家别样的感动。
资料链接: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赶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所。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读懂老王的“善” 快速阅读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最老实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有良心 不贪钱
C、给三轮车装护栏,为客着想 体贴顾客
D、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懂得感恩
小结:老王的性格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善”字!对人毫无所求,事事为别人考虑!但是老王的善又和别人不同,他是建立在一个苦字的基础上的,这个苦字为那个善字提供了一个多么厚实沉重的背景啊!
四、读作者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读出作者的“苦”
1、“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究竟怎么了?
2、我们从干校回来。
干校这里指什么?
小结:“本是天涯沦落人”般,却相互着想。
(二)读懂作者的“善”
3、你认为作者及其一家是怎样的人?具体写到了哪些事情?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2.我自己不敢乘三轮 ?
3.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4.老王再客气也“我一定要给他钱”
5.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6.他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7.„„
小结: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一个善良的人,而是写了一个异常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异常善良的人的怀念,是写善良的人们在恶的时代里的相互取暖。
(三)感悟作者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
2、与老王相识,杨绛先生同情于老王的不幸;
与老王相处,杨绛先生感动于老王的善良:
与老王相别,杨绛先生感激于老王的告别,愧疚于自己的疏忽。
杨绛先生同情老王,尊重老王,牵挂老王。难忘老王,这样的感情线索在文中是始终贯串的。在理解文中遣词造句时就应该结合这条感情主线,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文中的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老王与杨绛先生之间涌动的真情。
“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林筱芳 《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杨绛的这一语言风格?
五、读自己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现在那些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你认为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再是人道主义精神。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2、关注身边的“老王”:
社会上还有许多像“老王”一样不幸的人,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爱的光环里,让我们学习杨绛先生把爱之目光投向身边的人。
浏览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课堂作业:感悟"爱心
仿句: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
爱心是。
七、结束语
杨绛先生身边的老王已经去世多年,但我们身边无数个“老王”都还艰难地活着,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的人们身上,把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彼此温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
八、板书设计
苦 苦 ↖ 爱 ↗ 老王←→作者 ↙ ↘
善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