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篇《鸿门宴》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2 23: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名篇《鸿门宴》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名篇《鸿门宴》教学案例》。

第一篇:传统名篇《鸿门宴》教学案例

传统名篇《鸿门宴》教学案例

(一)教学思路

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

从语言到人物:本文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

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怎么看?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

教学要点:

1.结合注释,利用古汉语词典,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①古今异义:“盗”、“非常”等。

②通假现象:具―俱;距―拒;内―纳;要―腰;蚤―早。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

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

2.阅读课文的重点场景和相关的连环图画,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配说明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抓矛盾线索 2.理情节结构

宴前(战还是不战)

①项羽下令击刘 ②刘邦拉拢项伯 ③项羽轻信“说项” 宴中(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 ②范增举示玉玦 ③项庄舞剑 ④樊哙闯帐 ⑤项羽赐座

宴后(收还是不收)

①刘邦趁机离席 ②项王接受赠璧 ③范增砸碎玉斗

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讨论“宴上”斗争的“三起三落” 教学难点:

如何从实际出发,认识情节发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时

主要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内涵,同时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广阔的天地,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要点:

1.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2.关于“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评论。3.组织学生交流、评析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材料。教学难点:

对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不同看法的评论。

(三)教学实例(部分教学片断实录)教学片断一:给连环图画配说明文字

采用实物投影仪,或预先制作成课件,投影出下列连环图画: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上画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态;然后仔细钻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可以适当交代画面内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趋的“硬译”。

图一:第二天一大早,刘邦赶赴项羽的驻地鸿门,向他赔礼道歉。项羽的情绪有所缓和,并设宴款待刘邦。

图二:宴席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不表态。范增只得召进项庄,让他在祝酒之后舞剑助兴,寻机刺杀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图三: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图四:张良立即外出,把情况告诉守候在军门外的樊哙,樊哙带剑持盾闯了进来,面对项羽,历举刘邦反秦之功,严辞斥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诛杀有功之人。项羽无言以对。

以上说明文字不是“标准答案”,只要扣住画面,语言简洁、顺畅,都值得鼓励。

教学片断二:“三起三落”的讨论

师:有人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气氛顿趋紧张;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严辞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三落:一落是对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赐酒赐肉,被樊哙斥责之后反而赐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由逃离项羽军营。对这一说法,你们怎么看?请展开讨论。

生一:对“三起”的概括应该说是准确的。范增举玦、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三处情节或者说细节确实充满了杀机,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让人为刘邦的命运深感忧虑。

生二:“起”和“落”是相对的,有起才有落,它们应该在同一条横轴上展开„„

生三:是啊,一落是项王“默然不应”,视而不见;二落应该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对此置若罔闻,让人为刘邦暂时松了一口气。

生四: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高度警觉,而当明了他的身份后,称之为“壮士”,先是赐酒,后又赐彘肩,一声不响地听了斥责以后又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这里,刘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胁应该说是基本上消除了。这就是“落”。把后来刘邦托辞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当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杀不杀刘邦是斗争的焦点,而杀不杀刘邦的关键看项羽的态度。三起三落是对应的,宴席上闪耀着刀光剑影,但又张中有弛,跌宕起伏。这一场面描写实在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最典型的体现。

教学片断三:有关“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讨论

师: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一:项羽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但从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现来看,是一个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说项羽在宴席上“优柔寡断”是不准确的。他的叔父项伯替刘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项羽实际上就有不杀刘邦之意。正因为项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闻,对项伯的庇护加以纵容。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是不准确的。

生三:项羽为什么没在席间杀死刘邦?项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以为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只要刘邦不在关中称王,对自己俯首称臣,就可以饶他一命。这样看来,我倒是有些赞同苏轼的看法,尽管这样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战略眼光的,项羽日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统治者的宽广的气度,对臣下的过错也能够容忍和宽恕。从项伯的求情和刘邦的“表演”来看,刘邦不但没有丝毫过错,反而有莫大的功劳,不但不应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应该受到封侯封王的奖赏。项羽答应“内奸”项伯的求情,相信刘邦的连篇鬼话,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说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有人说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没有道理的。

„„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闪耀出来。在这里我不想对大家的发言作老吏断案般的评判,有的议题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项羽有一个分析,对我们理解项羽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有帮助:“‘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

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四)教学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串讲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场,教师成了无所不知的主角,学生是附庸,是被动的接受者。运用这种方法,尽管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古汉语以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足够的展现和发挥,因而也就影响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给学生提供自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

2.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对于这样的作品,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立体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正是这样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感受项羽和刘邦特别是项羽的形象,领悟对比、张弛和细节刻画等表现艺术;同时,组织他们搜集相关的材料,对值得商榷的专题展开讨论,提倡思想交锋,鼓励唇枪舌剑,以提高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3.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课内只是一个很小的“点”,课堂只是一处狭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将课外容纳到课内,让“天光云影”在“半亩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这样去做的,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项羽”这个专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筛选,为讨论作准备。有的同学发现“鸿门宴”的情节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只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彼此互有详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续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有的复印了苏轼的《留侯论》和《范增论》;有的还查阅了楹联辞典,抄录了霸王灵祠中项羽塑像两旁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王一时气盖人世间,汉皆已得楚乎乌骓

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材料丰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鸿门宴》的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弥散型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第二篇:《鸿门宴》人物深层解读教学案例

褒刘贬项的背后 ——《鸿门宴》人物深层解读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案例背景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它讲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

在本文的常规教学中,褒刘贬项的倾向是很分明的。大多数读者认为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而刘邦则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虽然这种评价由来已久,但质疑之声从未停止过。经过2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大多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实词和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重要句式的翻译,对文中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特征也有了整体感知。在这样的基础上,第3个课时我打算从作者的态度入手考量文本,以求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在师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对作品的主题将会有一些新的认识。案例描述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这篇古文。文中刘邦、项羽皆有王者之气,二人都可谓盖世英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在文中非常自大,心里瞧不起刘邦,面对刘邦的俯首称臣,竟然轻易地说出了告密者曹无伤,置别人的性命于不顾,甚至和刘邦及其将领们把酒言欢,刘邦的中途离席他也没有过分追究,惹得范增破口大骂其“竖子”。刘邦的逃离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项羽失败了,败给了他的政治无知。可见文章在抬高刘邦,贬低项羽。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的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这在《史记》中堪称特例。我们知道,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向是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展示厅。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作者这种似是而非的思想倾向呢?

(学生很茫然,面面相觑,不知该从何谈起。)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太大,没有个切入点,赶紧剖析解构)哦,题目大了,是我的疏忽。这么说,首先,文中刘邦是凭借什么化被动为主动的?有什么法宝?

(学生立刻依据课本,讨论热烈)学生发言:

甲:刘邦很聪明,他到达霸上后,并未称王,而是与当地名士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旧有的苛捐杂税。这一做法深得民心。所以当项伯劝张良逃走时,张良坚决留下,“亡去不义”,还帮刘邦想办法,这多难能可贵啊!

乙:他还虚心接受别人意见。面对张良的客观分析,“沛公默然”。并真心求教,才有了鸿门宴这一故事。张良厉害,而刘邦更厉害,能正确用人。

丙:刘邦能够自降身份,在项羽面前服软。与项羽对话时,自称“臣”,而称项羽“将军”,还说自己不小心先进入关中,无意称王,让项羽放心。

丁:最能忍。鸿门宴的座次明显是在羞辱刘邦,“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他俩都被安排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刘邦不动声色,继续宴饮。戊:还有他身边的人都对他死忠,比如那个樊哙。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闯进去救他。、、、、老师:大家讨论热烈,一个个都很投入,对此我非常欣赏。大家都很认真,能结合课本谈出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谈到现在都是在说刘邦好,好的不像人了,像神。(学生偷笑)可是,人都是多面的,单一的形象特征是不足以让刘邦具备长久的艺术生命。请大家再读文章,找找刘邦的不足之处或者道德卑劣的地方。

(经过引导,学生仔细研究课本,很快就有人发现一些小线索。)学生发言:

A:刘邦有点小无赖。项伯不忍朋友张良身陷危机之中,“私见张良”,但却被张良利用,刘邦听说可通过项伯传话给项羽化解危机时,立刻巴结讨好,“吾得兄事之”,刚见面就“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并信誓旦旦说守关是“日夜望将军至”,明显是在撒谎嘛。

B:刘邦自私。文中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曰“鲰生”——前面让他言听计从的人,现在变成了浅陋无知的小人。比变色龙变得还快啊!(底下学生大笑)

C:我也觉得他不讲义气。宴会上刘邦和樊哙一起离席出来,准备回去,却让张良留守:“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有没有考虑过张良的安全呢?拉拢项伯解决危机还是张良出的主意呢!、、、、老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全方位能力,能从细节处探究,由表及里,非常难得!看来,作者对刘邦的人物塑造是全面而复杂的,就我个人认为甚至是贬斥多于褒奖。那么,最后为什么刘邦胜利了?(停顿)是命中注定吗?

(学生集体摇头)(一个学生若有所思地说,他身边的人都蛮狠的)关键就在这里,(我立刻抓住时机引导)之前大家对张良就分析得很好,张良冷静,自私地利用好友项伯来帮助刘邦,陷项伯于不义,相当圆滑的一个角色。除了张良,樊哙也是。大家都认为樊哙勇猛又机智。(幻灯片显示)周振甫先生在《史记集评》中说,“《萧相国世家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务之府分之。’然则曹无伤之言,未尽虚妄。谢项羽之玉璧与范增之玉斗,高祖何从得之,可知非毫无所取也。”也就是说,樊哙对项羽那番“义正言辞”的指斥全是谎言,所谓“英雄”行为不过是在张良安排下的一次大胆的冒险!最后还不是和刘邦一起落荒而逃吗!(学生观看,老师从旁解释,学生思考)

老师:相对于刘邦及其身边人的精明,项羽和他身边的人则显得傻气。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点儿证据呢?

(学生快速阅读相关段落,归纳)

甲:项伯很善良。他不想朋友张良有事。可是却反被利用,成了帮凶。

乙:项羽本人也很傻气,刘邦随便几句谦卑的话就让他丢了戒备之心,敌人变朋友,范增几次示意他杀掉刘邦,他都视而不见,樊哙的胡扯他更认为是威武豪迈,大加赞赏。当领袖哪能这样子嘛!(众人点头)丙:项庄也不行,犹犹豫豫的。交给刺杀的人物,一剑过去不就完了吗,在自家的阵营里,还怕什么不成。

丁:范增很聪明,却也错失机会。已经示意项羽不成,就要赶紧自己行动啊,弄个什么项庄舞剑,干脆找一批人过来杀死刘邦就好了啊,后来刘邦出去,他也没有动作,一招不成就放弃了吗?最后刘邦还是跑了。

老师:所以说,项羽和刘邦这两大阵营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刘邦一方,用谎言掩盖事实真相,君臣联手,化被动为主动他们除了自私、贪欲、冒险和诈术外,毫无道德可言;项羽一方,明知对方是自己争夺天下的敌手,此时是斩草除根的绝佳机会,却因为他们心中存有对朋友的情谊和信任,存有对一“义”的敬畏,对“礼”的守让,就令攻守易势。如果我们把刘邦集团的所作所为称为“灵活”“机敏”“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把项羽集团的所作所为称为“政治上幼稚、无知”“轻信、无能”,那就真是忘了“天理”“仁义道德”,而这正是作者司马迁最为忧虑、最为痛心疾首的。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司马迁会把项羽例如“本纪”里面了。

同学们,以刘邦为代表的中国很多朝代的开创者们都因其残忍、自私、无耻而获得成功,成为改写历史的先驱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忘记了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不管你能力大小,智慧高低,做人要道德第一,这是不容置疑的。今天,我们的探讨就到这里。我相信,今天的这堂讨论课,大家一定从中获得了全新的阅读感悟,也体会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像今天这样尝试用新的眼光,发散性的思维去理解文章,你将大有收获。案例反思:

这堂课是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的一次实践。应该说效果是不错的。多数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掌握了相对枯燥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寻找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还原了人物形象,忠实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让我们自己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以后我将继续深入文本,研究探讨,努力让单调乏味的书本知识变成可亲可感,鲜活的人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语文原来是这样学的!

第三篇:《鸿门宴》网络课堂教学案例

《鸿门宴》网络课堂教学案例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

本课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历代相传的典型人物。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协作,深入研究探讨《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2)结合文本分析探讨《鸿门宴》的艺术特色,并拓展至《史记》的文学价值。

(3)拓展文本,通过资料查找,知文论人,探究司马迁的精神风貌。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从各个方面由表及里地探索讨论《鸿门宴》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做到互动,以探究、交流的方式来达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3.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相关内容,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文本。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网络论坛,探究教学重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平日思维较活跃,课堂表现较积极,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不错。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但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和一群刚进入高中课堂的学生,这种上课方式对双方都是陌生的,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适应。

三、教学构思和过程

1.教学构思

将教学的方式定于探究和拓展两点。基于每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的不同,以及对文本阅读的次数、理解程度的不同,设置了3个鉴赏切入点,分别是“人物形象”、“艺术品位”和“知文论人”。以设疑、讨论、探究、发表为学习主线,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激发动机为先导,遵从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投票表决、论坛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品读和探究,并倡导相互间的探讨和协作,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深入探究文本。最后,以班级口头交流的方式,评论精彩的回帖,交流个性化的观点。

2.教学过程

(1)导入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项羽因而成为为后人所景仰的人物。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5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走入这悲剧英雄的世界。

(3)阅读指导

为了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去学习,根据每个部分内容的多少,将学生分为3个大组,分别负责人物形象、艺术品味、知文论人,要求学生在前20分钟的时候先解决自己这一大组的相关问题,收集资料积极讨论,在下半节课可以到其他版面逛逛,看看别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力求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够充分利用,而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信息整合环节一:[人物形象]

引言: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对于项羽的评价向来有着太多的争议,是性格悲剧,还是历史悲剧,孰是孰非,唯留后人评说。

资料链接:

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

性格的祭奠(节选)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 ――刘邦、项羽形象比较

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浅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刻画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人性异化与审美错位――读《鸿门宴》有感

探讨研究:

①刘邦在灭项羽后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据此,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②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还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才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

究竟项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请进入论坛对这些说法发表你的意见。

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我和我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以网络为平台这样的上课方式。带着种种问题,我开始了这堂课。下课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学生带给了我惊喜。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都努力地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发言出现了不少的小高潮。整个课堂气氛可以说是热闹而不喧哗,既有针锋相又也有惺惺相惜,下课后学生的一句“希望下回还要有这样的课”给我这一段时间的辛苦以莫大的安慰。可以说,通过这一堂课,我是收获良多。

1.以网络为平台的课堂不同于平时的上课,这是一个打破传统师授生听的模式,而是提供了一个以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但学生对这个舞台又是陌生的,所以,教师的积极引导便成了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给学生以自主的权力并不是让他们自由散漫、天马行空,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基于网络上课的特殊性,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分心,如果控制不当,这种形式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开小差”。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我首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几个讨论题目,力求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通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拉在课堂,这一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其次,在上课之前,我就先给学生打了预防针:不允许在课堂上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在课堂进行过程中,不时下场巡视,给个别学生以适当的提醒。于是在我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下,整个课堂是活跃而有序的。

2.适时的点拨将出现意外的惊喜。

对于这样的发言方式,学生是惊喜的,是感兴趣的,可是他们毕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上课方式,从我的页面链接上我们可以看到,个别学生漫不经心,甚至出现与课堂无关的“散讲”现象,这时,教师适时的点拨就会起到作用了。对学生的帖子我们可以采取表扬、质疑、升华等种种方式起到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如在“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一栏里,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太虚荣!”紧接着跟贴的学生也提出:“项羽不会用人啊!只是自有一套,不采纳他人意见,可悲啊!”于是,我便引用了同学的原话,并接下去点评:“可也有人说,项羽是真英雄,他不屑于采取卑鄙的方法去对付对手,他不是虚荣而是太过磊落,这点又该如何去看?”从而达到将学生的意见由对项羽一面倒的批判转向辩证地去看待项羽的悲剧性格方面,果然,后面的学生便出现了“拥项羽派”和“拥刘邦派”各执一词,针锋相对的现象。所以,并不是学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作为一种新型的上课方式,可以说,网络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不足。当然,上这种网络整合课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如前期准备量大,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高等。但是,新的事物要发展,必然要有一个过程,必然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一次实践,我坚信,符合“课程标准”,以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新型课堂模式,必将一步步完善,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2中学〈黄龙校区〉)

第四篇:传统教学设计案例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总结归纳)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知识拓展)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学生活动)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提出任务,小组讨论)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得出结论)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2)每年都有365天。()(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365天(366天)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平月 29(28)天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和 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讨论教学)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合作学习)(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任务教学)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师:我们要看谁跑的路最长,也就要知道哪种图形周长最长,我们可以测量一下,可这些图形我们要怎样测量呢?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 赛青格日力(小学数学 青海海西小学数学九班)评论数/浏览数: 2 / 362 发表日期: 2011-11-17 09:50:06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计算课也能上出新意,并充满情趣,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二册中“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案例摘录如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谁能告诉大家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全班齐答)!

师:在春天里你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生1:春天里小草发芽了,树叶都绿了。

生2:春风一吹,花儿都开了,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师:那今天咱们一起到公园里去看看这些美丽的花儿。(电脑演示花展情景图)

师:看了花展,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公园里的花可真多啊!

生2:还有呢,它们的颜色很美,有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生3:老师,我真想去闻一闻,花儿香不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么多漂亮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现在,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苗圃里去看一看吧!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电脑演示苗圃情景图)师:在苗圃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1排红色的花,2排黄色的花,还有3排紫色的花,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儿。

生2:我数了数,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生3:有一个工人叔叔在运送鲜花,他说:“我要搬走10盆紫花”。生4:一个叔叔马上问:“那还有多少盆紫花?”

生5:小女孩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师:同学们发现得可真好!我们先来看看:“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列式? 生1:10+20。

师:10+20等于多少?怎样算?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学生小组活动)师: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是用接着数的方法,10、20、30。

生2:我是用数的组成算的,因为10和20组成30,所以10+20=30 生3:我在想,因为1+2=3,很快就能算出10+20=30。

生4:我跟他们不同,我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每捆是十个,所以10+20=30。生5:我是用十作单位,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也就是30。(学生抢着说算法)

师:同学们太棒了,说了这么多种算法,真了不起!在计算10+20时用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10+20=30。

师:小女孩非常感谢大家帮她解决了问题,“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后,还剩多少盆紫花?”怎样列式呢? 生:30-10。

师:30-10怎样算呢?

生1:因为10+20=30,所以30-10=20。师:你真聪明!生2:从3个十里去掉1个十就是2个十,所以30-10=20。(学生汇报算法)

面对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回答,老师都笑着给予肯定,并说:“同学们真能干,想得对,说得好。”并指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用哪种算法。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自己解答吗?

课堂稍有片刻安静,学生看着屏幕沉思。“我来提个问题!”一个学生大声发

言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20+30=50,就解答出来了。老师奖给他一颗智慧星,并鼓励说:“提得好,还有谁要说!” 生1:我想问:“红花,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用10+20+30=60就可以解 答出来!

师:你还会算连加,真了不起!

生2:我想问:“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后,紫花现在有20盆,那原来有多少盆紫花呢?”10+20=30就可以解答出来。师:你提的问题可真巧妙!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心里可高兴啦!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齐):加法!

师:那有谁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生1:我来提:“紫花比红花多多少盆?”用30-10=20

生2:我还可以问:“紫花原来有30盆,现在剩下20盆,那工人叔叔搬走了多少盆?”列式:30-20=10

生3:“苗圃里一共有60盆花,工人叔叔搬走10盆花后,苗圃里还剩多少盆花?”

列式:60-10=50(学生们争先恐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反 思: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这节课结合生活的实际,创设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春天里欣赏花展,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一种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工人叔叔劳动的敬佩。在这种情感下,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苗圃里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运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继而产生计算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算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这样的学习过程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贵的体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不应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培养多方面的才能。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他所要解决问题与哪些条件有关,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在应用中有所发展。

第五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总结分析课)荣县一中 钟学惠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xhui8006@sina.com

一、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在“发现·创新”能力方面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二、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典范文章,叙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文章围绕项羽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层层展开,情节跌宕起伏。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三篇课文既是按时间顺序排的,也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顺序安排的。因此,本单元教学有导向作用,本课的教学具有小结性,并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很低,几乎没有系统的文言语法知识,文言知识比较零散;而高中文言要求较高,高考中文言考试的比重也较大,所以,虽然是浅易文言阅读,但对高一新生来说,他们在语言和语法以及文言现象的理解方面将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合作探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四、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古文常识、重点实词虚词及常见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分析人物性格。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及人物性格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评议项羽的悲剧命运。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及其他文言现象。难点:理解项羽的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关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内容容量大,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知识小结方面尽可能与学生互动梳理,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文言知识小结,一是人物形象分析与探究。

<一>、文言知识小结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问答,PPT)

(一)通假字

1.采—彩:皆为龙虎,成五采 .2.距—拒,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古今异义

1.山东 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北省。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河南省。5.寿 古:敬酒。今:长寿。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7.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之事。

(三)一词多义

1. 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如 好像,动词 杀人如不能举

往,动词 沛公起如厕 及,比得上,动词 固不如也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距关,勿内(接纳,使„„入内)诸侯。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连夜)驰之沛公 道芷阳间(从小路)行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宾语前置:客何为者? 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2.被动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3.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之)俱死也。奉厄酒为(之)寿。

旦日(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加彘肩(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

1.秋毫无犯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劳苦功高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二>、分析人物形象

刘邦语(导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师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 PPT)

项羽:自矜功伐,沽名钓誉,胸无城府,缺乏远见,不善用人,寡谋轻信,4 为人不忍,妇人之仁。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变,狡诈伪饰,当机立断。群像:

老谋深算的范增,足智多谋的张良,被人所用的项伯,豪壮威武的樊哙 <三>、探究项羽的性格与悲剧命运

结合下列有关对项羽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论的看法。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项羽的性格与命运讨论

导入:(PPT)性格决定命运——瑞士心理学家 荣格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有悲剧也有戏剧,我们按造成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项羽本身具有盖世武功,赫赫战绩,曾位居霸主,宰割天下,形势显然是利于他的。但由于他有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

比较诵读,小结本课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五、作业:

试就项羽的性格与他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写一篇议论文。

2010年12月

下载传统名篇《鸿门宴》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名篇《鸿门宴》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共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作: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语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

    鸿门宴教学构思

    《鸿门宴》的几点教学构思 指导思想 1、大家要注意在第二段中,张良把项伯叫他一起离开“毋从俱死也”,一下子就变成了“亡去不义”。抓住“去”变“亡”这两词的细微变化,分析......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交城中学 陈亮发 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

    《鸿门宴》教学设计

    广东实验中学 申青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今天面试的第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课时安排、说教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