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 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写写帮推荐)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以高二《文化生活》第八课教材知识体系为理论依据。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力争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爱国主义信念;(2)、对待文化生活选择,有正确的态度,坚信只有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能力目标(1)、对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2)、能够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3、知识目标(1)、了解当前文化生活现状以及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2)、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4、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a.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b.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2)教学难点:
a.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b.“学会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二)、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三)、教学构思:
问题情景1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问题探究1:平时业余时间你是怎样消遣的? 学生:QQ,网络游戏
教师:现在,同学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形式多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文化生,看一看那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板书课题: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推进新课 问题情景2:
展示材料: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思维方式的多元化。问题探究2:
上述材料反映了文化生活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简单归结变化的原因吗? 教师归纳: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产品也面向市场生产,使人们的文化选择变得灵活多 1 样起来。
问题探究3:根据你的切身体验,你是如何看待网络传媒对我们的影响? 1学生讨论:(略)
2.教师归纳:要一分为二看待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我们有积极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如,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电视科学文化知识讲座、网络科学文化知识信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健康的小品、相声,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产品,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也有消极的影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黄色书刊、影碟;电脑算命;杨丽娟追星悲剧)。
引出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和表现,让学生找出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归纳: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喜”的表现: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需求;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 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 方式,使的 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某些大众传媒从业人员和受众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的下降。
“忧”的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问题探究4:面对着又“喜”又“忧”的文化生活,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言:(略)教师归纳:
1.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①文化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②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③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
3.文化生产、销售单位(企业):不应当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要把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合法生产与经营,遵守职业道德。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明确,人民真正需要的是发展人民大众新闻乐见的文化。过度:
可见,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作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重大的,也是有喜有忧、一分为二的。我们既不能对它放任不管,又不能对其加以封闭和遏制。人们的文化需求越多样,越需要加以引导;大众传媒的发展越迅速,也就越需要规范。在这方面,国家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整顿电视、网络的低俗之风、严查暴力色情内容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净化文化市场、发展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问题探究5:
你是如何看待2011年春晚呢? 学生1:好 学生2:不好
教师:说明了人们对文化需求是不同的,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所以,人民需要的大众的文化,就应该既有经典、传统、高雅、严肃的,也有流行、时尚、通俗、娱乐的。
电视节目是这样,其他的文化现象也是这样。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一直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目标。.深度分析:
但是我们讲的俗,是通俗,绝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
以小沈阳在地方台的演出造型、语言,和在央视、北京台表演的不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主流媒体在“将低俗改造为通俗”上做的努力。透彻理解: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能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呢?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和生活中的大众文化有何区别 ?
.教师归纳:我们所倡导的大众的文化。是一种多样、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对人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文化。是一种面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的文化,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如超级女生)有好坏两面性。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会选择”的重要原因。问题探究6: 那么,在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背景下,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选择是我们每个人郑重的思考。我们能不能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学会选择的深层次原因呢? 1.学生讨论:(略)2.教师归纳: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对个人而言)
一定的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给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对社会而言)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以网络传媒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了文化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电视栏目的交流中看到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和忧虑的现象。
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明确了在文化生活中为什么要提高自己选择文化产品、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知道了我们需要发展的是喜闻乐见的大众的文化。那么下节课,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如何选择的问题。谢谢大家。
三、教学反思:
本次课用了两个比较主要的材料。一个是通过学生最常接触的网络这个活动来讲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课本理论,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我认为,上好本节课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网络大众传媒;另一个是对“小沈阳现象”的分析,通过观察细节,引导学生发现,在央视导演的艺术处理下,庸俗的东西被化解了,通俗的美更能被人接 3 受。这让学生对这个独特的文化热点有了全新的理解。教会学生如何站在更高的领域去看待和参与文化生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板书设计
色彩斑斓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1)特点(2)原因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1)喜的原因与表现(2)忧的原因与表现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文化需求的特点与原因(2)什么是大众文化(3)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课堂检测
1.200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风水术又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把风水术说成是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面对以上观点,我们应()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答案:D
2、目前我国文化市场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原因是()
①大众传媒的影响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3、2005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摊商在福州市街头巷尾公开兜售非法盗版、黄色淫秽、内容反动的书刊。针对这一情况,神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对非法盗版物进行“拉网”式清剿。这说明()A.必须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只能用法律手段才能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C.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D.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答案:D 4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材料题
高中政治必修3材料题 后期整理 商鹂(山西阳泉)
A *12.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3.“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14.材料: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5.辨析题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B *12.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宣南文化包括大栅栏商业文化、琉璃厂的历史文化,天桥的民俗文化,还有会馆文化,戏曲文化,也就是我们说的梨园文化。北京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在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沉淀下来的宣南文化如何发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的相关知识,谈谈宣南文化的发展为什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3.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4.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左边人左手拿的瓶子上写着“元宵节”(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15.2009年10月1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演讲,他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
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在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C ﹡14.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5.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D ﹡14.建国60年来,我们的共和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岁月……在困难面前,在挫折面前,中国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全民一心,搞建设,抗灾难,渡难关,使我们祖国的综合国力日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勃勃生机。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什么?(2)中国为什么必须“挺起不屈的脊梁”?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5.材料: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形成了新疆多元一体、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6.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解析
A答案:12.解析:科学发展观是近年来的热点命题,出题的角度多,考查的知识点较广。从长
远看这将是一个长效命题热点。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实际就是回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部分内容条理较为清晰,不难回答。
答案: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②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若答出“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人才”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13.解析:首先先要分别分析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努力发展;最后作出结论:片面看待和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正确。
答案: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应该合理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③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都应该努力发展,都不应该片面强调。
④片面看待和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不恰当、不正确的。14.一点通:本题考查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答题思路:1.文化具有民族性及其原因;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规律及其原因;3.我们对待文化的应有态度;4.答题时应与材料相结合。
答案: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15.一点通:首先要弄清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其次要明确辨析题的答题思路,对辩题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答案一: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没有表达能力的人无法准确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就难以为他人所理解并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
答案二: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但是有思想的人假如没有表达能力、不能准确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
B 12.解析:本题设问角度较小,要求大家明确“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的知识内容并结合材料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宣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宣南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妨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13.解析:1.要读懂漫画寓意并理解注解中的关键词“《取之不尽》”; 2.审清设问。第(1)小题为两问,要分清层次。第二层次要一分为二分析;第(2)小题要结合漫画回答。
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只是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14.解析:读懂漫画中的文字说明及注解;注意第(1)小题“偏差”说明这种做法不合时宜,答题时要从否定角度作答。
第(2)小题考查中外文化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从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什么(换个角度,看答案)与怎么办的角度回答。
答案:(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就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要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回答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什么时,语言组织上要有所变化)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15.解析:第(1)小题属于识记内容,背下知识内容来就会答; 第(2)小题要答出文化创新的四点要求并能结合材料。答案:
(1)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C 14.一点通:这是一道辨析型的题,首先要给辩题分层。分两层:第一层“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说的是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对文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是正确的;第二层“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否定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忽视了先进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文明,本层次的说法不正确。最后要有结论。
答案: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又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15.一点通:本题要求用文化的作用来分析,我们首先要阐明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
会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对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作用。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D 1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系列问题:(1)答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2)答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3)①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5.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属于识记层次,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答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6.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及其重要性。答题时注意联系材料回答设问的问题。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第三篇:政治:4.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时提能试题(新人教必修3)
4.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改革开放初期,陈铎作为主持人在《话说运河》中身着夹克衫被认为不严肃而受到批评;当男播音员均穿着西装出镜以后,张宏民在一次不经意间穿着中山装引起外界误会,以为改革开放停止了;现在电视屏幕上,西服与中山装并存,民族服装回归,休闲装大受青睐,时装独领风骚。据此回答1、2题: 1.节目主持人服装的变化说明近年来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
A.日趋多样化 B.具有强烈的商业性C.受相应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的影响D.落后腐朽文化蔓延
【解析】选A。“电视屏幕上,西服与中山装并存,民族服装回归,休闲装大受青睐,时装独领风骚。”着装上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在文化需求上的日趋多样性,故选A。2.我国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是()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②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途径④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是对我国文化生活出现多样化的原因的考查。④不符合题目要求,故舍去。
3.易中天因讲《品三国》而被戏称为“学术超男”,不过他不认同,他说:“其实我讲的是萝卜史学,所谓萝卜:一是草根的;二是很健康的,有益身体的;三是它可以生吃,素吃,荤吃,老少咸宜。”这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A.要发展传统文化 B.要发展经典文化
C.要发展大众文化 D.要发展萝卜史学[来源:学|科|网] 【解析】选C。“所谓萝卜:一是草根的;二是很健康的,有益身体的;三是它可以生吃,素吃,荤吃,老少咸宜。”不难看出易中天所讲的史学是面向大众的大众文化。故选C。
4.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列关于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流行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B.通俗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
C.高雅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D.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文化
【解析】选D。流行的、通俗的文化在形式上可能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但不一定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文化,要做具体分析,故A、B舍去。高雅的文化在形式上很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故C项不选。5.漫画《孟母四迁》给我们的启示是()A.网络文化的发展,给人们造成了不利影响 B.孟母的做法不利于孟子的全面发展 C.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和文化市场的管理 D.孟母不懂得文化具有多样性,其做法偏激
【解析】选C。本题以《孟母四迁》为命题依据,寓意深刻、诙谐生动,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读漫画信息的能力。从题意可知,网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不利影响,为此要求国家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所以C项正确。而A、B、D三项的认识错误,故应排除。
6.“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拿起报纸套话多,看篇文章署名多。”这样评价当前文化市场()
①是片面的观点,没看到文化生活中积极的东西②反映了通俗化、平民化是大众文化的主流 ③是针砭时弊,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④是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材料中的观点指出了当前文化市场中的问题,但属于片面的观点,故选①③。
7.美国《新闻周刊》一篇关于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的报道,再次引发了频频挑动国内舆论敏感神经的雅俗之争。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自有其合理性,既然他受到一部分群众的欢迎,那就说明这种艺术是有市场需求的,对于他的发展我们就要顺其自然。至于这种表演方式是通俗还是低俗,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上述材料表明的道理不正确的是()A.无论什么类型的表演形式,人民群众需要的就是先进文化
B.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实践,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为社会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艺作品 C.艺术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D.现阶段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解析】选A。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为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人民群众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8.(14分)在高三(1)班的主题辩论会上,同学们就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甲乙双方有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甲方:大众传媒为低俗化的文化推波助澜,助长了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现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乙方: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看看电视,读读报刊,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
请你根据《文化生活》的知识对甲乙双方的观点进行评析。
【解析】本题以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的辩论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大众传媒影响的全面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对双方观点进行辨别,并且利用教材知识解释观点正误的原因。
答案:(1)甲方描述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乙方描述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二者都是片面的。
(2)应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也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一些不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3)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9.(15分)山东省聊城市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光岳楼雄伟挺拔,气势恢弘。山陕会馆,规模宏伟、布局豪华。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曾藏珍本古籍22万余册、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水浒传》、《三国演义》、《老残游记》、《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故事就是以聊城为背景展开的。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明代文学家谢榛、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民的代表,都是聊城的骄傲。这些独特的优势为聊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近年来,聊城市立足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解析】本题以山东省聊城市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背景材料,将具体发展措施作为知识切入点,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能力。解答本题,既要找准知识,又要联系聊城市的具体做法分析表述。
答案:(1)聊城市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根据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2)聊城市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为社会提供了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
(3)要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提纲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
(2)请你就如何将古龙而深厚的宣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光大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答出“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指导思想”、“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五个方面中的三个方面即可给满分。其它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8、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lO分)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2分)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类似端午节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
(4)我们年轻一代,应该肩负起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化、分化的图谋。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将三个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理由。(9分)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塑造人生。(3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3分)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2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8、近来,重新诵读“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在全国掀起高潮,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儿童加入其中,有的地方还准备将“四书五经”等篇目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此,有人表示赞赏,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请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读“四书五经”活动的看法。(9分)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
要继承和发扬。(3分)
(2)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局限性,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清其精华和糟粕,不可全盘吸收。(2分)
(3)发展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还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分)
2文化与综合国力
★
3、材料一:20世纪中叶,面对超级大国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我国在技术基础薄弱而又得不到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相继制造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我国成为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谈谈你对文化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结合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谈谈材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14分)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6分)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不断开发我们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8分)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9分)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6分)
[答案](1)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每个要点3分)
(2)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5分)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提高江苏文化消费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提高江苏文化消费水平对江苏社会发展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江苏科技、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文化生产力水平。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促进江苏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④文化塑造人生。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简要从文化的作用说明世界各国要高度重视增强在国际交往中的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在国家间综合国力对比中的分量越来越突出,当今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的竞争。(4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中,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4分)
(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努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1分)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3文化竞争力
⑴含义: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⑵表现: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素质人才
⑶重要性: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⑴从物质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从精神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⑵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⑶转变政府职能
⑷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⑸“人才兴文”战略
⑹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4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①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文华多样性
材料二: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理解和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人们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4分)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4分)
(2)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4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1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多样性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体现了什么道理?
①这说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② “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因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具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这一段可回答为什么要做到“各美其美”?)③“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一段可回答怎么样做到“美人之美”?)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确良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于2009年8月18日至8月26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据了解,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为亚洲各国的不同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有人认为,文化唯有交流才能创新,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1)这个说法是片面的。(2分)
(2)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文化要创新就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4分)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而且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必须注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3分)
(3)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
(4)文化要创新,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3分);
(5)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分)
各国为什么应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各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取长补短”。
(3)各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承认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所以,各国应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
3、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设计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向世界各国来宾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他们切身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
(1)各国在举办奥运会时,为什么设计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尊重发展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这是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6分)
2)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①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必须做到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只有克服那些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以及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向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