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0~103页例
1、例2和做一做。学习目标:
①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②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学习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学习难点:
估计物体的质量。学习准备:
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100页主题图。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自主学习
(1)教学例1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出示课件:101页例1 ①认识、感知1克
1克有多重呢?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②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将硬币发给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载心里,可以吗?开始吧。③展示交流
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找一找,掂一掂,你找到了什么?
(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
先说是什么物品,再判断比1克轻还是重。(3)教学例2 计量比较中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①理解“净含量” 出示课件:课本102页例2 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②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盐的质量是500克。
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③克和千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④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会认读秤: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秤的物品有多重。⑤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03页做一做
第1题,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找一找,并掂一掂。第2题,分组活动先估一估,再称一称。(2)课本第103页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秤,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相互说一说。(3)练习二十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第4题。回家调查,填在书上。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后反思:
第2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3和做一做。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②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重点:
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习难点:
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学习准备:
小黑板、主题图、盘秤、苹果。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表示。(2)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
一筐苹果重20()
一个乒乓球约重()一只鸭子约重2()
5只鸭子大约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①读题
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②怎样解答
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③汇报交流。
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5个中等个儿的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20÷5=4(千克)(2)解答正确吗? ①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吗? 分组讨论 ②交流方法。
用秤称一下,看是不是有4个或5个重1千克的苹果。③学生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练习二十第9题
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
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5=4(千克)
答: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4千克。
第3课时
练习二十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5~8、10~14题。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亲阿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②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③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习重点:
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克
3000克=()千克
4千克=()克
5000克=()千克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5题
①先说这些物品大约有多重。②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2)练习二十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交流: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3)练习二十第7题
①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②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4)练习二十第8题。①读题,理解题意。②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学生独立找,并写下来。集体订正。
③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5)练习二十第10题 ①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6)练习二十第11题 学生看图回答。(7)练习二十第12题。填写合适的单位,说说你的想法。(8)练习二十第13题 学生调查并做好记录。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十第14题
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2)练习二十思考题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中。(3)练习二十你知道吗? 读一读。
四、自我评价
这个单元学到怎样?学生交流。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3千克。第1课时 数学广角
(一)学习内容:
课本第109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②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重点: 掌握简单推理的过程。学习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学习准备: 黑、白珠子,主题图。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玩一个猜弹珠的游戏。
(1)师拿出一颗黑珠子,一颗白珠子,两只手各藏一颗。①现在你能猜出我左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吗? 生猜。
②你确定吗?你是怎么知道? 生可能会说:“猜的” ③其他人是猜的吗?不能确定,是吗?
(2)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左手拿的不是白珠子。①现在能猜出左手拿的是什么? 可能有学生会说:“黑珠子。” ②确定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③那现在你能猜出右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呢?确定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一些提示,得出一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叫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教学例1 ①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出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
②你看懂了什么? 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那小刚 拿的就是数学书。
④你们听明白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⑤问: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为什么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书,最后小刚拿的只能是数学书了。
⑥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过程? 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原来想的时候可以从最容易推理的“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入手,再想剩下的两本书,这样有根有据地推理就不会错了。
(3)刚才是用语言来说的,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推理的过程吗? 学生思考,把人名和书名写出两行,再连线。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2)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帮助小朋友分水果 有三个小朋友在分水果,有苹果、梨、桃三种水果。小丽说:“我吃什么都行。”小红说:“我不喜欢吃苹果,也不喜欢吃桃。”小云说:“我不喜欢吃桃。”想一想,怎样分合适呢?(4)拓展练习。
三人游戏,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闭眼,每人分别戴上一顶,根据同伴帽子的颜色,猜自己帽子的颜色。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二、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教后反思:
第2课时 数学广角
(二)学习内容:
课本第110页例2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②会用排除法来解答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③通过引导学生自信阅读已知条件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和合理判断的能力
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让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学习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1)出示柯南图片
①认识他吗?那喜欢他吗?为什么喜欢他?
②名侦探柯南就是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你想成为名侦探吗?今天先当当数学小侦探,有信心当好吗?
(2)出示:A、B、C代表爷爷、爸爸、孙子三人,你能确定A、B、C分别代表谁吗?
①如果C是7岁,现在能确定吗?为什么?
②A的年龄更接近C的年龄,现在可以确定了吗?说说理由(3)引出课题。像这样,借助有力的信息或依据,一步一步地做出判断,推迟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推理”,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叫作“逻辑推理”问题,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今天就一起研究稍复杂一点的逻辑推理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①学生读题
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②分组讨论: 想一想: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
③交流 :先考虑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里应该填几。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3,所以A只能是4.A是4,所以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B只能是1.(2)试一试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集体交流。
(3)小结: 当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问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条件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思考: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为什么?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A只能是1 A是1,所以B左边的空格是4。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4、所以B只能是3.(2)思考题 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老师? 问:先能确定谁?
因为甲和乙经常找体育老师学打羽毛球,所以丙是体育老师。又因为乙带学生去找数学老师辅导数学,所以甲是数学老师,乙就是语文老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二十一
学习内容:
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学习目标:
①巩固简单的推理知识,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②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③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学习重点: 掌握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学习难点: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老师的两个手心里分别写着数字8和9,我左手写的不是8。(1)从这条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左手写着9 右手写着8(2)能用上“因为„„所以„„”来陈述你的观点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3)有不一样的表述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4)那谁能用上“因为„„所以„„那么„„”来完整地陈述你的推理和判断?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那么右手写的是8.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那么左手写的是9(5)小结:
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你先确定谁拿的什么动物卡片?为什么? 谁能把推理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2)练习二十一第2题
你先确定哪位?再确定哪位? 学生回答。有不同的想法吗?完整地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3)练习二十一第3题。你找到了哪句关键的线索?
在纸上画一画,连一连,为什么? 你有不同连法吗?(4)练习二十一第4、5题。
先能确定哪一行、哪一列上的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把这个数作为条件,接着往下推。
(5)练习二十一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讲评。(6)练习二十一第7题 找笑脸游戏。
先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学生游戏,交流自己的做法。
第二篇: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具准备:
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
学前准备:
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质量。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要求)
提问: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
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如果有学生说出克和千克就说真了不起,那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2.探究新知、形成能力(1)交流汇报。
师:昨天王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教师投影出示上述物品的质量标注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说的一袋茶叶400克,一袋面粉25千克等等,都是看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的?那除了看说明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秤(课件一起展示),你在哪见过这些秤?(3)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王老师带来一架天平,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教师出示天平(同时投影出示模型)在实验室用的多,一般称较轻的物体质量,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每一架天平都配有一套砝码,称物品时把物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有时还可调节游码)
(4)认识“克”
师: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师先示范),说说感觉怎样?(很轻)
师:请你猜猜这个硬币大约几克? 生:„„„„.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师:那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好吗?
再次感受。学生活动:每个同学拿一个1角硬币闭上眼睛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回形针、瓜子、开心果、纽扣、药片等等)
估一估一个鸡蛋的质量,开始学生可能胡乱猜,不用加以肯定或否定,让最接近的说说你是怎样猜的,后让其它的学生再按照他的方法掂一掂,此时准确率比原先应该高许多)介绍估重高手,想不想再来估一次,估估我们的数学书(高了低了)
下面请你把自己带来的物品让你的同桌掂一掂,不要看说明,你也像老师一样说多了,少了,猜到接近就可以了,最后告诉到底是几克。
(5)称物品的质量
师:我们桌上都有一袋盐,估估这袋盐的质量。生:500克。师:怎么这么准?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说明,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6)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一个盘秤。
教师简介盘秤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将两袋盐放入塑料袋,用盘秤称出质量为1千克。(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教师让同桌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吗?验证
背一背的游戏,估一估你同桌的体重,称两个(一胖一瘦)在此之间,那每个小朋友到底有多重,有兴趣的我们课后在称好吗?
(7)认识1000克=1千克
师:我们已经知道两袋盐的重量是500+500=1000(克),而且刚才我们用弹簧秤称出这两袋盐的质量为1千克。引出“=”
说明: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还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教师投影演示,并让学生齐读)
3.应用拓展、内化新知(1)认识常用的盘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盘秤,你能读出盘秤上的数据吗?看清字母g 教师投影出示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师生共同完成。(2)争论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4)贴一贴。(没对的等一下改过来好吗?)(5)介绍课外知识 4.全课小结、构建层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表示物体的质量用克,什么情况下用千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的认识。理解
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3.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填空:
2千克=()克 5千克=()克 4000克=()克 7000千克=()克 3.提问:谁能说说哪些物品1克重?称量什么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1千克重?称量什么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钩秤。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 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 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课堂练习:
1.把昨天调查的结果填在书上。2.下面的物品有多重?连一连。见书第106页。
3.在 填上“> ”“ <” “ = ”。
2千克 2000克 5千克 4900克 800 1千克 2500克 3千克 4.他们说得对吗?试一试。
思考题:丽丽、红红、小芳三人称体重,每次两人一起称,一共称了三次情况如下:
称重人 丽和红 红和芳 丽和芳 体重 54 56 50 你知道她们的体重各是多少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重量的估测能力,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估测出大致的结果。
3.利用所学乘、除法对多个物品进行估测。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3.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
天平、实物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克和千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说一说用“克”称量什么物体?用“千克”称量什么物体?说一说哪些物体重1千克?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鸡蛋?
2.填空。
8千克=()克 400克+6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 1700克-900克=()克
二、新课 1.出示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天大约摘了多少千克。师:你们知道了什么?要想知道大约多少千克?还要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并列出算式。
1)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20÷4=()千克
2)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20÷5=()千克 3)说说还有什么情况? 4)解答正确答案。称一下,看有没有4、5个重1千克的苹果。
5)做一做。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6)谁能说出一些物品,让同学们估一估。
二、练习。
1.下面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平衡。
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2.根据问题回答,并自己提出问题。3.下面的秤最多能秤多重的物品。4.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5.调查本小组同学的体重,并记录在下表中。姓名
体重
动脑筋: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完成了书上的练习,同学们现在在估测物品重量时还有差距,还需继续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继续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知道它们与生活的联系,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节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你认识了哪些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二、练习。1.填一填。
1)称比较轻的物体重量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作单位。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亮重26()一枝铅笔重7()一个小皮球重30()一袋盐重500()一袋面粉重50()一个2分硬币重1()3)在填上“> ”“ <” “ = ”。1000克 1千克 12千克 99克 3千克 2999克 4800克 5千克 3克 4千克 6千克 6000克 2.判断。
1)一个鸡蛋重20千克。()2)1箱梨重20千克。()3)一袋洗衣粉重500千克。()4)一头牛重450克。()5)小兰的体重是32厘米。()6)60克的石头比60克的木头重。()7)4个5千克是20千克。()8)8000克与8千克同样重。()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1)一筐苹果重38千克,筐重4千克,苹果重()1、34千克 2、42千克 3、38千克
2)一只鸭和2只鸡共重9千克,鸭重3千克,平均每只鸡重()千克。1、2千克 2、3千克 3、4千克 3)用天平称一枝粉笔的重量用()作单位。
1、厘米
2、克
3、千克
4)在3千克、300克和1300克中,()最重。1、3千克 2、300克 3、1300克
思考题:用1克、3克、6克三个砝码在天平上可以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
三、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的练习,你们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提高?哪种题还存在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测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测试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一填。
(共11题;共36分)
1.(1分)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两端一样重。_______
2.(1分)一箱饮料连箱共重33千克,箱重1000克,饮料重_______千克。
3.(1分)一瓶墨水重100克,_______瓶墨水重1千克。
4.(2分)看图列式计算
①王阿姨要编20个竹篮,需要多少天?_______
②小明家平均每天收多少个鸡蛋?_______
5.(1分)在合适的地方点上小数点。
一只公鸡体重25000千克。_______
6.(8分)3吨=_______千克
2分米-3厘米=_______厘米
5分米=_______厘米
4000米=_______千米
2500米+5500米=_______千米
6000千克=_______吨
2500千克+6500千克=_______吨
150厘米=_______分米
7.(1分)一个菠萝重等于_______个苹果的重量。
8.(6分)常用的质量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分)求6千克50克=_______千克时,可以这样想:把千克数_______写在整数部分,把_______克改写成_______千克,合起来就是_______千克.
10.(4分)按要求排顺序
300+500
4000-3000
6000+300
3500-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64÷_______=8
6×_______=42
83-_______=50
5×_______=45
_______÷3=9
56÷_______=8
二、判断。
(共5题;共10分)
12.(2分)1千克铁的重量比1千克棉花的重。
13.(2分)张倩倩体重55克。()
14.(2分)1千克的盐比1千克的棉花重很多.()
15.(2分)1千克重的铁块和棉花的体积一样大。
16.(2分)计算3×8和4×6用的是同一句口诀,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24。()
三、选择。
(共5题;共10分)
17.(2分)张平家藏书800本,王红家比张平家少得多。王红家藏书可能是()本。
A
.900
B
.750
C
.360
18.(2分)下面的单位中,不是重量单位的是()
A
.元
B
.千克
C
.克
19.(2分)一个西瓜重4千克,3个同样大的西瓜重()千克。
A
.7
B
.10
C
.12
20.(2分)1千米和1千克比较()
A
.1千米大
B
.同样大
C
.无法比较
21.(2分)400÷4=()
A
.100
B
.4
C
.5
D
.20
四、计算。
(共1题;共6分)
22.(6分)在横线上填上“>”、“<”、“=”。
95×8_______85×9
2千克_______1800克
3千米_______3000米
10分米_______10厘米
1吨_______800千克
10分_______360秒
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23.(5分)估计一下32个西红柿大约重多少千克。
六、把下面各质量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共1题;共5分)
24.(5分)梨和苹果共重5000克,其中梨重2000克,苹果重多少千克?
七、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25.(5分)学校有49个足球,三年级拿走13个,剩下的足球平均分给二年级4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26.(5分)小东和大鹏一起去买苹果,如果小东把自己的3个苹果给大鹏,那么他们各自的苹果数相等。如果他们总共买了14个苹果,问小东买了多少苹果?
27.(5分)买5千克的鸡蛋花40元,平均1千克要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填一填。
(共11题;共36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二、判断。
(共5题;共10分)
12-1、13-1、14-1、15-1、16-1、三、选择。
(共5题;共10分)
17-1、18-1、19-1、20-1、21-1、四、计算。
(共1题;共6分)
22-1、五、连一连。
(共1题;共5分)
23-1、六、把下面各质量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共1题;共5分)
24-1、七、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25-1、26-1、27-1、
第五篇: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案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①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②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
①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② 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估计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小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米是长度单位,分钟是时间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是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教师出示课题:克和千克)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出示课件:100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两组图,让学生观察,再进行比较.小结,通过两组图片的比较,我们知道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师:同学们,图片中的”净含量”,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找一找看一看“净含量”,来知道物品有多重.但是,那些没有包装的东西,我们又要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
(用秤称)
2、秤的认识
同学们,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秤?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图片)①、认识用“克”作单位的“秤”——天平天平,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常在实验室用到。②、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下面的这些秤你们认识吗?(出示图片)
分别是盘秤、弹簧秤、体重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用来称重物品。会认读秤: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秤的物品有多重。③、练习认读秤
3、认识、感知1克和1千克。(1)认识、感知1克
1克有多重呢?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①掂一掂: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将硬币发给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载心里。②展示交流: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找一找: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请找一找,你找到了什么?
(2)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盐的质量是500克。
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3)克和千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思考: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一些??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2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3和做一做。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②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学习重点:
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习难点:
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学习准备:
小黑板、主题图、盘秤、苹果。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号()表示。
(2)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
一筐苹果重20()
一个乒乓球约重()一只鸭子约重2()
5只鸭子大约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①读题
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②怎样解答
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③汇报交流。
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5个中等个儿的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20÷5=4(千克)(2)解答正确吗? ①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吗? 分组讨论 ②交流方法。
用秤称一下,看是不是有4个或5个重1千克的苹果。③学生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练习二十第9题
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先独立练习
再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20÷5=4(千克)
答: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大约重4千克。
第3课时
练习二十
学习内容:
课本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5~8、10~14题。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亲阿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②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③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习重点:
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
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克
3000克=()千克
4千克=()克
5000克=()千克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5题
①先说这些物品大约有多重。②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2)练习二十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交流: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3)练习二十第7题
①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②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4)练习二十第8题。①读题,理解题意。②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学生独立找,并写下来。集体订正。
③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5)练习二十第10题 ①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6)练习二十第11题 学生看图回答。(7)练习二十第12题。填写合适的单位,说说你的想法。(8)练习二十第13题 学生调查并做好记录。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十第14题
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2)练习二十思考题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中。(3)练习二十你知道吗? 读一读。
3千克。
四、自我评价
这个单元学到怎样?学生交流。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第1课时 数学广角
(一)学习内容:
课本第109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②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重点: 掌握简单推理的过程。学习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学习准备: 黑、白珠子,主题图。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玩一个猜弹珠的游戏。
(1)师拿出一颗黑珠子,一颗白珠子,两只手各藏一颗。①现在你能猜出我左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吗? 生猜。
②你确定吗?你是怎么知道? 生可能会说:“猜的” ③其他人是猜的吗?不能确定,是吗?
(2)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左手拿的不是白珠子。①现在能猜出左手拿的是什么? 可能有学生会说:“黑珠子。” ②确定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③那现在你能猜出右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呢?确定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一些提示,得出一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叫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教学例1 ①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出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
②你看懂了什么? 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那小刚 拿的就是数学书。
④你们听明白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⑤问: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为什么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书,最后小刚拿的只能是数学书了。
⑥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过程? 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原来想的时候可以从最容易推理的“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入手,再想剩下的两本书,这样有根有据地推理就不会错了。
(3)刚才是用语言来说的,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推理的过程吗? 学生思考,把人名和书名写出两行,再连线。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1)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2)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帮助小朋友分水果 有三个小朋友在分水果,有苹果、梨、桃三种水果。小丽说:“我吃什么都行。”小红说:“我不喜欢吃苹果,也不喜欢吃桃。”小云说:“我不喜欢吃桃。”想一想,怎样分合适呢?(4)拓展练习。
三人游戏,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闭眼,每人分别戴上一顶,根据同伴帽子的颜色,猜自己帽子的颜色。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二、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教后反思:
第2课时 数学广角
(二)学习内容:
课本第110页例2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①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②会用排除法来解答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③通过引导学生自信阅读已知条件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和合理判断的能力
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让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学习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1)出示柯南图片
①认识他吗?那喜欢他吗?为什么喜欢他?
②名侦探柯南就是靠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你想成为名侦探吗?今天先当当数学小侦探,有信心当好吗?
(2)出示:A、B、C代表爷爷、爸爸、孙子三人,你能确定A、B、C分别代表谁吗?
①如果C是7岁,现在能确定吗?为什么?
②A的年龄更接近C的年龄,现在可以确定了吗?说说理由(3)引出课题。像这样,借助有力的信息或依据,一步一步地做出判断,推迟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推理”,这类判断推理问题叫作“逻辑推理”问题,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今天就一起研究稍复杂一点的逻辑推理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①学生读题
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②分组讨论: 想一想: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
③交流 :先考虑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里应该填几。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3,所以A只能是4.A是4,所以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B只能是1.(2)试一试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集体交流。(3)小结: 当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问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条件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思考:先填哪个空格里的数?为什么?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2、3、4,所以A只能是1 A是1,所以B左边的空格是4。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1、2、4、所以B只能是3.(2)思考题
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老师? 问:先能确定谁?
因为甲和乙经常找体育老师学打羽毛球,所以丙是体育老师。又因为乙带学生去找数学老师辅导数学,所以甲是数学老师,乙就是语文老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指导丛书练习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二十一
学习内容:
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学习目标:
①巩固简单的推理知识,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②让学生在练习中再次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逻辑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③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学习重点: 掌握一些简单的推理知识。学习难点: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老师的两个手心里分别写着数字8和9,我左手写的不是8。(1)从这条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左手写着9 右手写着8(2)能用上“因为„„所以„„”来陈述你的观点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3)有不一样的表述吗?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4)那谁能用上“因为„„所以„„那么„„”来完整地陈述你的推理和判断? 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左手写的是9,那么右手写的是8.因为左手写的不是8,所以右手写的是8,那么左手写的是9(5)小结:
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你先确定谁拿的什么动物卡片?为什么? 谁能把推理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2)练习二十一第2题
你先确定哪位?再确定哪位? 学生回答。有不同的想法吗?完整地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3)练习二十一第3题。你找到了哪句关键的线索?
在纸上画一画,连一连,为什么? 你有不同连法吗?(4)练习二十一第4、5题。
先能确定哪一行、哪一列上的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把这个数作为条件,接着往下推。
(5)练习二十一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能重复”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讲评。(6)练习二十一第7题 找笑脸游戏。
先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学生游戏,交流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