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讲解
《三袋麦子》教案
[设计过程]
一、读读议议————给孩子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
1、自读第二小节,分组讨论。
①小猪看到这袋麦子后,有什么表现?(重点突出“开心”、“喊”等词语,强调阅读中的两个“!”)
②小猪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重点突出“迫不及待”、“吃光”等词语)
2、练习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引导体会小猪的高兴劲及迫不及待的样子)
3、默读第六小节后,讨论。
①当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小猪怎么说了?(试着揣摩小猪的语气)
②你以为小猪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③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怎样评价小猪呢?
4、对比读第二、六小节,同桌讨论。
①你喜欢小猪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试着给这袋麦子取个好听的名儿。(可爱的麦子、充满活力的麦子、憨厚的麦子等)
二、划划想想————给孩子一袋“勤劳节俭”的麦子
1、划一划。
①小牛看到麦子后,有哪些想法?(重点突出“保存”、“慢慢吃”等词语)
②小牛拿到麦子后,怎么做了?(重点突出“透风”、“晒晒太阳”等)此处可进行句式训练,“因为……所以……”
2、想一想。
①土地爷爷到了小牛家,他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②土地爷爷得知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后,他又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围绕小牛的“勤劳节俭”方面)
3、小结提问。
①是呀!在土地爷爷眼里小牛是节俭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啊,假如你就是小牛的朋友或邻居,你会怎么夸赞他呢?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②思考:土地爷爷送给小牛的是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勤劳的麦子、节俭的麦子、美好的麦子等)
三、说说演演————给孩子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
1、说一说。
情境一:土地爷爷给小猴送了一袋麦子,小猴高兴地收下了这袋麦子。小猴就把麦子摆放在院子里,看了又看,嘴里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好麦子,好麦子……”
情境二:土地爷爷看了小猴的粮仓,直夸小猴能干聪明。小猴非常谦虚地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接着小猴将自己种麦子的经过翔实地告诉了土地爷爷……
2、演一演。
①小猴子种麦的经过。(突出小猴的辛劳)
②土地爷爷来小猴家的前前后后。(突出土地爷爷的年龄、语气及心理活动等特征)
③小猴在家里接待土地爷爷的经过。(突出小猴的神采奕奕及聪明劲)
3、演后组织说话训练。
①你喜欢这聪明、能干的小猴吗?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打算给这袋麦子取个什么名字?(聪明的麦子、能干的麦子、智慧的麦子、创造的麦子等)
四、悟悟写写————给孩子一袋“永远”的麦子
1、悟一悟。
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那么,在你心目中,究竟拥有了一袋什么样的麦子呢?可爱憨厚的?勤劳节俭的?聪明能干的?还是?
2、写一写。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动笔写下来,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3、教师总结:或许这是一袋可爱憨厚的麦子,或许这是一袋能干聪明的麦子,或许这袋麦子里有可爱,有节俭,也有聪明,或许这袋麦子就蕴涵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想,或许,或许……。但无论如何,他应当成为我们心灵的麦子,成为我们精神的麦子,成为我们共同的永远的麦子。
《三袋麦子》课堂实录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是认识不写。
3、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能学会生字。
三、教学难点:能掌握写钢笔字的要求、写好生字。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上准备词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爱听童话故事?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板书:土地爷爷
小猪
小牛猴)。
快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送了一份礼物——一口袋麦子。一年后,当土地爷爷再去拜访小猪、小牛、小猴时,却看到了三种大不相同的情景。那倒底是怎样的三种情景呢?我们一起来(板书:三袋麦子)
齐读课题,注意“子”读轻声。(让学生知道“子”在不同地方的读音不同。同时强调“麦”的写法,与“表”区分。)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烙饼
发霉
虫蛀
麦囤
3、检查自学情况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猴呢,他觉得(de dé)面前的这袋麦子是上等的
麦种(zhǒng zhòng),便把一口袋麦子全种(zhǒng zhòng)下了地。
(2)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3)指名读课文,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说说两个部分讲了什么。
三、写字指导
防:第一笔是横折弯钩,第五笔是横折钩
搬:第七笔是点,第八笔是横,第九笔是点
仍:注意笔顺
四、完成习字册
9、三袋麦子
小猪
吃
小牛
存
小猴
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2、抓住关键词语帮助理解小猪、小牛、小猴的态度和想法,并
知道谁的做法对。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
三、教学难点:感悟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新授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节主要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麦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3、齐读
(二)过渡:小猪、小牛、小猴分别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那袋麦子的呢?我们接着看第2-4小节。第2—4自然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的自己的麦子的?
4、说说小猪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麦子的?
理解关键词语:“开心”表明小猪看到麦子非常高兴;“最爱吃”说明小猪喜欢吃烙饼;“迫不及待”说明它来不及多想,就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刚……就……”说明了小猪非常贪吃。
5、说说小牛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麦子的?
理解关键词语:“捧起”、“看了看”、“心想”说明它肯动脑筋;“先……等……再……”这是它处理的方法;“经常”、“搬到”“透透风”、“晒晒太阳”——细心保护。
6、说说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的麦子的?
理解关键词语:“觉得”、“上等的麦种”、“全种下了地”它比小猪和小牛聪明。他它指望那袋麦子明年变成更多的粮食。
7、齐读。小结:这几节讲了小动物是怎样处理各自的麦子的。
过渡:一年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土地爷爷对它们的做法是怎样看待的呢?
(三)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随机板书:
憨厚可爱、节俭、聪明能干)
2、讨论:“憨厚可爱”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猪憨厚可爱?
指导朗读小猪说的话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小牛很节俭?
指导朗读小牛说的话
猪、小牛和小猴是怎样
4、从什么地方看出小猴聪明能干?(“拉着”、“神秘”、“堆得满满的”、“您带一些”——喜悦、自豪)
指导朗读小猴和土地爷爷的对话。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迫()麦()防()
泊()表()访()
仍()俭()保()
扔()脸()宝()
2、照样子写词。
黄灿灿()()()
舔了舔()()()
五、回家作业
1、抄写词语。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9、三袋麦子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 存——节俭
小猴——全种下了地——聪明能干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讲述这个故事,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哦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二、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
三、教学难点:能很好地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听写词语。
麦子
保存 防止
迫不及待
食品
拜访
抚摸
各种各样
2、写近义词。
节俭()回味()开心()
防止()拜访()感谢()
3、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礼物()的麦子
()的食品()的麦种
()的样子()的麦粒
二、分角色朗读
1、同桌练习
2、指名朗读
3、小组读
三、讲述故事。
1、讲述故事快速读一遍课文。
2、同桌练讲。
3、指名讲一讲。
你认为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中谁最好?为什么?
这篇课文通过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考虑长远利益。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四、老师总结: 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俭,什么叫聪明 能干,受到了教育。小猴富有创造的做法,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我们也要向小猴学习。
五、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故事。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存——节俭
小猴——全种下了地——聪明能干
六、小组之间排练表演课本剧。
1、准备。教师提出表演要求。
(1)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想一想小动物的话语、动作、表情。除了文章里写的,还可以进行合理地想象。
2、学生四人开始准备。
3、表演。
先在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演练,然后选一组同学,戴上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挂上土地爷爷的胡子上台表演。
4、评议。
师生共同点评。要求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为了激发积极性,提出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等。
七、作业
1、请你写一段话:说说如果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样做。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是一篇相当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把三个小动物处理土地爷爷送给它们的麦子的经过描写得生动、形象。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在教学中我有两点体会:
1、教学童话故事,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一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呢?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不同方法。
2、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右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适时地“导”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的效果。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孩子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还真不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开心地吃一点,请大家用一点,再种一点。”“我会召集大家,利用麦子制作各种食品,然后举行百食宴,让大家动脑、动手、又可动口。”还有学生说:“我会把麦子给穷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三袋麦子》课堂实录3 旧的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强调以文为本;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人文情怀,主张以人为本。前者所依附的对象是静止的语言材料,而后者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很大潜能及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正因为介于新旧课程之间,经历着这样不同的本体观。因而,我们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边缘便宽了、广了。有沿循教材主体的,有伴随作者行文思路的,有自我感悟、揣摩得来的,有经历实践,来自于体验过程的。于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了独特的、多样的、求异的声音,甚而能亲眼目睹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颇为精彩地“唇枪舌战”。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前线的教师们忧虑地说:“现在真让我们感到困惑、茫然,语文教学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专家们肯定地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竭力呼唤出课程改革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课程标准》评价性地说:“我们(学生们)要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一起来看这样一节课,(这里仅截取其中的片段)或许你可以触摸到新课程下的“真实”。
教例: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
内容简析:过年前夕,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小猪用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刚过完年,就吃光了麦子。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准备慢慢享用。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大地,一年后获得了丰收。
师:学了课文,说说土地爷爷最喜欢谁?
生展开交流、讨论。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很聪明。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憨厚可爱。
师:还有谁要说?
生: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牛,因为小牛很节俭。
师:好了,谁的理由能说服我们,咱就信谁。
生争着举手,跃跃欲试。
生:最喜欢小牛,它得到了土地爷爷的“夸奖”。
生:最喜欢小猴,因为土地爷爷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师:说得很好,这个理由最能让人接受。所以呀,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
这时铃声响起,师正准备下课,教室里突然举起了两只小手,师无可奈何。
生:难道就不可以喜欢小牛吗?勤俭节约可是一种美德呀!
原先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也不甘示弱。
生:老师,你知道憨厚可爱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吗?喜欢小猪才是最好的结局。
师一时不知怎么收场,愣在一旁。
……
谁都没有想到,在教师明确宣布了答案之后,竟会有学生“毫不留情”地予以质疑、反驳,耐人深思。这几个小学生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劲,用另一双眼睛寻觅到了最为宝贵的东西——“真实”。应该说,这是他们在思考中生成的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晶,这是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显然,经过实践,经过思考的,谁都不会否定它的真实性。可惜的是,最为真实的发言,却因为教师的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圈定学生的思维过程,甚至是思维的情感和价值,以达到驾驭学生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
下课后,我留意到有几位女生责怪这几位(刚刚发言的)同学。“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让老师多没面子呀”,还有几位同学是夸奖他们的:“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你们的回答是最有价值的”。在孩子们的责怪声和赞扬声中,我又一次领略到了“真实”的含义。来自心灵自由的才是真实的,最天真无邪的才是最真实的。
由此,“真实”必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考,来源于心灵的自由。它既属于文本自身,包含于语言材料之中;又综合体现于课堂主体——学生的人文情怀。试想,如果没有土地爷爷眼里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俭节约,也就不会有学生“来势汹汹”地质疑、反驳。而这些都具有相当的理性基础,非凭空腻造。因此“真实”还需建构于理性之上,主要包含于真理、规律的成分中。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理念,这也是以文为本和以人为本双重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性体现。它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但我们需要用理性化的科学态度系统地理解、把握这一课题,去竭力挖掘语言材料中渗透出的人文精神,以积极昭示新课程下的“真实”。我们应该做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帮助学生构建出因人而异的“真实”,或以文为本,或以人为本,只要是具有理性的成分皆可。(如真理、规律等)如此,教师们的忧虑打消了,专家们的肯定实现了,《课程标准》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渐渐形成了。
新课程的“真实”皆在于此。
第二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云阳县海峡小学 陈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涵,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结合文中的批注各抒己见;知道对事情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引出麦子的童话。
1、游戏导入:
师:孩子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叫“我说你猜”。我说一句台词,你来说说出自哪个童话故事?(制作成文字加图片课件演示)
小女孩和她奶奶一起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魔镜呀,魔镜呀,请你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白雪公主》)。
师:看来,优美的童话故事已深深植入我们的心田,伴随我们渡过幸福的童年,请继续猜。
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是我的收获。”——
师:对,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童话故事《三袋麦子》。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生徒手跟写。纠正“麦子”轻声读法后生再齐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默读课文,想一想:得到土地爷爷的礼物后,小猪、小牛和小猴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
1、师引入: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图)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得到土地爷爷的礼物后,小猪、小牛和小猴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请结合课文右侧的批注,将相关语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学生自读勾画,师巡视。
(二)对比学习,理解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述三个小动物不同处理方法的句子和土地爷爷对小动物们的不同态度的句子,进行比较。
1、师:比一比,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以后,分别觉得这是怎样的麦子,又是怎么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猪是怎么想的吧。2、趣字)
(1)指名朗读。
(2)看到金灿灿的麦子,小猪怎样喊道?(开心地)
(3)你开心了吗? 想着你平时最开心的样子,来喊喊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喊出来!(生读!)我们一起来开心地喊一喊!读小猪处理麦子(课件出示配有小猪图的第二自然段文 2(全班齐读这句话!)
(4)真开心啊,联系第一段,说说他为什么这样开心?(生说)师小结:快过年了,小猪的麦子也也许早吃完了,这是久违的麦子,过年当然要改善伙食,现在土地爷爷送来麦子,真是雪中送炭啊!难怪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生读句子!)
(5)理解“迫不及待”
师:是啊,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小猪就想到了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和烙饼,让小猪都等不及了!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小猪等不及了呢?(迫不及待)(生说)它这么急着干什么呀?(生说)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能用上“迫不及待”这个词语来给大家说说吗?谁敢挑战?(生说话练习)真能干!接下来,我们 “迫不及待”地再读读小猪吧。(生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小结板书:小猪看到麦子,他想到了——“吃”(板书)
3、趣演小牛处理麦子。(课件出示配有小牛图的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同学们,在写小牛的这段话中,有很多描写小牛动作的词。(师课件标注动词),这些动词就写出来小牛收到麦子后的表现。你能把他的表现演出来吗?
(1)学生自读自编自演,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大胆地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2)指名展示(3)学生齐读全段。
师小结板书:小牛看到麦子,他想到了——“存”(板书)
4、趣想小猴处理麦子(课件出示配有小猴图的第四自然段文字)
3(1)指名朗读
(2)师引导理解:
①怎样的麦子是“上等的麦种”?(颜色金灿灿,颗粒很饱满等)②小猴能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了什么?(a.看得很仔细,比小猪、小牛全面;b.有丰富的劳动经验)③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想呢?(从中体会小猴能认真动脑,考虑问题周到、长远)他看到麦子会怎么想?请你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写。
小猴心想:如果
就。
师小结板书:小猴看到麦子,他想到的是——“种”(板书)
5、比一比,三个小动物对麦子不同的处理方法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1)师: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看望小猪、小牛和小猴了。他们处理麦子不同的方法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呢?请孩子们自由读读课文5——9段,结合批注,说说结果。
(2)分角色朗读小猪、小牛、小猴的话。
(3)师引导小结、板书:通过刚才你们的角色朗读,我们知道了:小猪迅速做成食品“吃光”了;小牛把麦子好好地“保存”起来,“慢慢吃”,一年才吃了一半;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经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了大丰收,堆满了囤。
6、比一比,土地爷爷对待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分别是什么态度?(扣住“哈哈大笑”、“点点头”、“高兴”三个词,体会土地爷爷对待三个小动物的做法一个比一个满意)你想想,土地爷爷分别会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练习说话)
7、议一议: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喜欢谁?为什么?(1)同桌二人说说议议:(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要看到三个小动物都各有所长,都很惹人喜欢。小猪:憨厚可爱,性格率直,而且是个出色的点心师(能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小牛:勤劳节俭,做事有打算,还是个很好的保管员(经常把麦子搬出去透风、晒太阳)。小猴:聪明能干,观察仔细,爱动脑筋。至此,三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象已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拓展延伸:
如果土地爷爷也送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 生1:“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
生2:“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
生3:“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
生4: „„
四、总结提升
师: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个童话故事,我们明白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课件出示)
五、作业:
课本剧表演
1、找自己的好伙伴,分好角色,表演时,要进入角色,演出每个小动物的个性;
2、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有些台词和动作可以展开想象,自己设计;
3、观看的同学都是小评委,表演后,评出“最受欢迎奖”。
第三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5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
3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故事的名字叫:《三袋麦子》。(出示课题:三袋麦子)
2齐读课题,指导“子”应读轻声。3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教师: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先读戴有红帽子的生字,并用笔圈划出来,再勾画出生字、词读读。
(2)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多读几遍。(3)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把课文读连贯。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按自学要求自读课文。
3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4检查自学效果。(1)课件出示生字词。馒头烙饼迫不及待饱满保存 杂粮防止嘴唇自豪收获(2)自读,注意练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一字多音。(3)指名读,并正音。(4)请提出你没有解决的字词。(5)请你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重复。
(2)请你按“快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说说每部分讲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进行评价,奖励)4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4段):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地得到了一袋小麦,它们各自作了处理。
第二部分(第5~9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主人公询问它们各自处理小麦的情况。四、三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的意思呢? 2学生自读,找出有疑难的词语。3交流理解。
五、回扣课文,表演朗读
1读了这个故事,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猪、小牛、小猴,你最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师指导口述。(注意尊重孩子们独特的体验)3请孩子们戴着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课文。4对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进行评价、鼓励。
六、作业练习,指导书写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本课中的生字的吗?(全班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学生口述识记生字的方法,进行生字的识记。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注意提醒孩子们正确的写字姿势。5同桌的小朋友对作业进行相互评价。6小结。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小朋友,在节日里你们最希望得到谁的什么礼物?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我们来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吧!(课件出示问题)
(1)过年了,土地爷爷给谁送了什么节日礼物?
(2)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
过渡:究竟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个故事。
二、精讲课文,理解感悟 1请孩子们自读全文。
(1)要求做到“五不”:不加字、不减字、不漏字、不断句、不重复。(2)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述三个小动物不同处理方法的句子和土地爷爷对小动物们的不同态度的句子,进行比较。
(3)描写小猪的句子,用“”画出来,描写小牛的句子用“”画出来,描写小猴的句子用“...”画出来。(画完后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问题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分别觉得这是怎样的麦子,又是怎么想的?
(2)比一比,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3)比一比,土地爷爷对待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分别是什么态度? 3请孩子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默读全文。4全班交流。
5教师将孩子们的答案进行梳理。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各自觉得这是怎样的麦子,又是怎么想的?
小猪只看到麦子的颜色“黄灿灿”,他想到了“吃”;小牛只看到麦子的颗粒很“饱满”,他想“保存起来慢慢吃”;小 猴觉得这是“上等的麦种”,想到了“种”。
①怎样的麦子是“上等的麦种”?(颜色黄灿灿,颗粒很饱满等)②小猴能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了什么?
③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想呢?(从中体会小猴能认真动脑,考虑问题周到、长远)
(2)比一比,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小猪迅速作成食品“吃光”了;小牛把麦子好好地“保存”起来,“慢慢吃”,一年才吃了一半;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经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了大丰收)(通过比较,三个小动物的做法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3)比一比,土地爷爷对待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分别是什么态度?(扣住“哈哈大笑”“夸奖”“兴奋”三个词,体会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一个比一个满意)6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描写小猪的句子)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哈哈大笑)
(8)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9)揭示小猪的特点。教师:以前老师很讨厌猪,因为它又胖又懒。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会把麦子磨成面粉,还能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可真能干!
指导朗读: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小猪的句子?(喜欢)那好,就请你用喜欢的语气朗读描写小猪的句子,读出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吧!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生有感情地朗读)
(10)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句子、找一找关键词,认识了一头憨厚老实的小猪,最后通过品读来再次体验小猪憨厚可爱的性格。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7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部分。(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小牛: ①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②当土地爷爷了解小牛的想法和做法后,会怎样夸奖小牛呢? ③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小猴:
①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地)
②你从小猴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远见)③土地爷爷是怎样评价小牛和小猴的?(2)汇报:
(3)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4)指导朗读:现在,让我们来扮演一下课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读出他们当时开心的样子来!好吗?(抽生进行角色朗读,并进行评价)8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高兴)你是怎样理解“高兴”一词的?你在哪些情况下有过这种心情?请你用高兴的语气读读这句话,行吗?
9思考:在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①同桌二人说说议议。
②班内交流:(开始,大家只看到小猴的优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都很惹人喜欢)
小猪:憨厚可爱,性格率直,而且是个出色的点心师(能做各种各样的食品)。
小牛:勤劳节俭,做事有打算,还是个很好的保管员(经常把麦子搬出去透风、晒太阳)。
小猴:聪明能干,观察仔细,爱动脑筋。
至此,三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象已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回顾全文,角色表演
让孩子们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演绎。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定好角色,认真熟悉课文,谈谈自己打算怎样来表演。教师指导:要注意小动物和土地爷爷当时的语言、表情,有些台词和动作要展开想象,自己设计。表演时,要进入角色,演出每个小动物的个性。
第二步:表演。先小组内演练,教师巡回指导,再选几组演得好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
第三步:评价。师生共同点评。要求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
四、小结
学完这个童话,你懂得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1教师:学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变得更聪明了。那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你那一口袋麦子呢? 2课后续写《三袋麦子新传》。附:板书设计 29三袋麦子
小猪——吃光了——憨厚可爱 小牛——慢慢吃——勤劳节俭 小猴——全种下地——聪明能干
第四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三袋麦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4.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来给小动物们送礼物了,送什么?(一袋麦子)送给了哪些小动物?(学生主动上台写)三个小动物每人一口袋麦子,就是《三袋麦子》。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话故事《三袋麦子》。
二、呈现话题,合作探究
1.呈现合作探究话题。边读边完成自学要求:
(1)认真读课文,用不同的标记分别画出描写三个小动物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个小动物的句子)
(2)现在我们就来共同看看小猪、小牛、小猴的表现,请同学们用心读描写他们的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三个问题:
①他们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
②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③对他们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交流展示,深化感悟 预设一:描写小猪的句子。1.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
(4)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5)他是怎么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吃光了。
(6)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呢?他会对小猪说什么?
(7)你觉得这是一头怎么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8)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改变了对小猪的认识,原先老师很讨厌猪,觉得他又懒又馋。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他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预设二: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1.交流汇报:
(1)小牛又是怎么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了地)
(4)你从小猴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远见。)(5)土地爷爷是怎样夸赞小牛和小猴的? 2.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3.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
4.小猪、小牛、小猴这三个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加深体验
这篇课文中的三个小动物都很可爱,你愿意饰演谁?课后,小组长安排演练,我们要选出“最佳表演奖”!
五、作业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第五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学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学弈》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三袋麦子教学设计。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照译文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反复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之”字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能明白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熟读成诵,能结合译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难点 让学生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调查导入,简介作者。
1.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做一个调查:
(1)你们平时都有哪些爱好?
(2)你们平时都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好的呢?
(过渡)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爱好,就一定会学有所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习态度有关的文言文《学弈》,相信对大家的启示会更深刻。〔板书学弈〕
2.简介作者。
(1)生汇报交流收集的关于孟子的资料。
(2)师小结。(出示课件一)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活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又自然导入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过渡)了解了孟子的有关资料,让我们来看一幅图画。(课件二)
二 观察图画,了解内容。
提问:(1)图中的三个人在干什么?(介绍图中人物)
(2)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画面的内容吗?(生概括)
「设计意图」看图整体感知,明白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教案《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过渡),看懂了画面内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去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三 诵读入情,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
2.检查汇报,纠正字音。(课件三)
3.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文言文朗读与现代白话文的区别。(可从语速,停顿上点拨。)
(方法一)文言文朗读时速度较慢,句中停顿较多,这就是古人讲求的吟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板书:诵读〕
4.再读课文,学生画节奏,出示课件,对照检查。(课件四)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反复诵读,读通课文。
(1)自由读。(2)指名读,学生自己评价。(3)分组读。(4)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语气、节奏等规律,在诵读中体味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四.对照译文,学懂课文。
(方法二)对照译文学懂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
﹝板书 对照读文﹞
(1)同桌合作读懂课文。(一人读原文,一人读译文)
(2)交流学习所得: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3)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掌握重点词句。(课件五)
◆使弈秋诲二人弈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设计意图」掌握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探究问题一:二人虽师出同门,但结果却是截然相反,是他们的智力存在差异吗?
1.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课件六)
(1)学生找出句子后齐读。
(2)用成语概括文中两个人的表现。
﹝板书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3.口语交际。(课件七)
学习了本篇课文,你肯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说些什么呢?
4.小结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两人虽师出同门,由于学习态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专心致志的人最后是学有所成,而三心二意的人是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做事应该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板书 学有所成 一无所获﹞
探究问题二:之的用法。
1.学生找出文中六个带有“之”的句子。
2.老师讲解“之”的用法。(课件八)
3.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之”在每句话中的意思。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质疑的习惯,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突破课文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六.总结方法,背诵积累。
1.学完了课文,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可从课文蕴含的道理,“之”的用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等方面去引导)。
2.背诵并检查。
(方法三)背诵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板书 背诵﹞
3.小结,名言共勉。(课件九)
「设计意图」学生自悟自得,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巩固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记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享受文言学习的成就感,拓展知识,提升兴趣,加强积累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学弈 诵读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对照读文
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背诵
「设计意图」紧扣教学目标,本着精要概括、简洁美观的原则,全面反映本课所学内容,突出中心。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在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整堂课通过多种方式力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加倍爱护,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课堂上基本上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效果挺好。但是,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缺憾和不足,如对“之”的讲解尺度把握得不很准确,这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