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对全文有个整体上的感知;
2.划分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
3.分析文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计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说明文概述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说明文一般有三个特点: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从而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明事理。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是事理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
A、事物(形状、构造,发展变化)
B、事理
3、阅读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几个方面?
A、指明说明对象及其特点,B、理清说明的顺序,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点一:理清结构 弄清说明的顺序。
阅读一篇说明文,要注意理清文章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而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联,都是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因此,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还须分析说明顺序。《大纲》规定,初中生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上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有时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除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外,还有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等。理解并掌握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就迎刃而解7(具体情况,结合语段再作分析)。
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阅读说明文,应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把握它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说明,从中学习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要点二:理解说明的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l)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下定义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提问结合起来,先提出主要说明的问题,再用下定义的方式回答。有的先下定义,再作具体说明,如“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有的先具体说明,然后概括成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碳酸气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氧,这叫做光合作用。”
(3)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去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苏州园林》一文在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就举出了“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著我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尺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三个例子,使说明真切、具体。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6)打比喻。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形象地说明桥洞的特征,也能吸引住读者。
要点四: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讲到说明文语言,还有一点要把握的是:说明文如果从写作上的特点分,可有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等之分。平实说明文指的是一些非文艺性的科普说明文,它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只对事物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时语言简明平实。这类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第三,分析说明方法。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第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当然,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以此为据,可概括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式。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 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
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有:
1.能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2.能分析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词句。
二、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必须有合理的顺序。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春蚕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即从破卵而,四次蜕皮,成熟到老熟,吐丝、结茧这一生长发育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特征的过程。例如《死海不死》:第一部分交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说明死海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第二部分说明死海的成因——自然界长期变化的结果。两部分之间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因此,认清说明对象,可帮助我们摸准说明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例如《人类的语言》第二段中:“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三句话运用了归纳推理。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体现三句话之间逻辑联系的语言标志:“之所以”、“在于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之所以”表明下文阐明了人类语言能够“随机应变”的原因,有一个倒置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表明第一、二句先分说,第三句再总说,三句之间又有一个由分到总的逻辑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如《松鼠》一文,主要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而第五段介绍松鼠搭窝时,则是按时间顺序。又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介绍纪念碑大碑座上十幅浮雕时,则综合运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口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对选文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由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C.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D.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
2.“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一句引出赵州桥和卢沟桥,联系课文,分析用举例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先举赵州桥,后举卢沟桥,这样安排的两点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文答题。
“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为君除蠹虫,莫嫌无事不频飞。”(陈标《啄木儿》)这首诗已写尽了啄木鸟的功绩,虽然这只是一千余年前的一位诗人一时感兴之作。树木的害虫中,有吉丁虫和天牛等,潜伏在树皮下或木质中,破坏组织,吸食树叶,不仅妨碍树木的发育,而且影响木材的价值。这些害虫生育既繁,隐藏又秘,绝不是人的能力和时间所能除灭的,惟有啄木鸟终日不辞劳苦往来树林间,能为人类尽除灭的责任。啄木鸟的形态,有好几点特异的地方。第一,脚趾两个向前,两个向后,趾端生有长而钩曲的爪,便于攀住树皮,所以在分类上属于攀禽类。第二,尾羽有坚硬的羽轴,当它的身体直立在树干上时可用尾羽抵住树干,使两脚和尾羽合成一个三脚架,支撑身体。第三,嘴刚直坚硬,好像锥子,适于啄洞。第四,舌柔软细长,尖端生有刺,适于钩取食物。它的捕食方法,先止于树干上,用嘴敲击树木,析析有声,侦察树干内有没有害虫潜优着,犹如内科医生诊察病人的时候用手敲击患部,听取声音辨认病状。这时候,它假如听到某部分有低浊的声音,知道内部潜伏着害虫,就用嘴在树干上啄一个洞,通到害虫蛰居的隧道内,然后把舌头伸进去,钩取害虫做它的食物,有时钩不到虫子,随即到树干的背面去敲击几下,大概它以为虫子已逃到背面,这样可以使虫子跑到前面被它捕住。
3.对本文的说明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A.啄木乌的功绩和形态特点。
B.啄木鸟的形态特点和捕食方法。
C.啄木鸟的功绩和捕食方法。
D.啄木鸟的功绩、形态特点和捕食方法。
4.对《啄木儿》一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诗开头,起笔点题。②以诗开头,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③以诗开头,富有文学色彩,增强艺术效果。④以诗开头,自然地引出下文。
⑤以诗开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⑥以诗开头,引起读者的遐想和回味。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5.本文可分为四层。下列分法正确的一项是(A。……不频飞。//…。的责任。//…。钩取食物。…。被它捕住。
B。……感兴之作。//…。的责任。//…。钩取食物。//…”被它捕住。
C.……感兴之作。//…特异的地方。//…钩取食物。//……被它捕住。
D.……的责任。//……钩取食物。//……做它的食物。//……被它捕住。
三 分析说明方法的类型及作用
口知识概说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特征。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必须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大纲》规定:初中生能“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能“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点为:
1.能把握说明方法,分清类型并区分主次;
2.能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口复习指路
一、如何辨识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很多。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因而,分析时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例如:“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七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这两句话综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再如”,列数字也有具体的数目“七八个”、“上千种”,这两种方法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还须注意两句话的内容前后对比,突出了人工选择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影喃作用,这就表示这里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l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000公斤,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这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那又以哪一种为主呢?粗看数字较多就断言以列数字为主,那就错了。因为,以哪一种为主是根据说明的需要来决定的。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本题中列数字只是手段,作比较才是目的。通过列数字来作比较,从而突出“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这一优点。因此,这里的说明方法以作比较为主。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还须澄清两个模糊认识。有些同学常常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其实两者服务的对象和表达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例如:记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而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还有些同 学看到叙述性文字,就一概认定是“举例子”,其实有时是引用传说、故事来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想像和兴趣,有时只是一般性的叙述,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技巧。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第二段开头记叙小学读书时大师兄的“能文”和我对两句引言的认识过程,这并非举例子,而是为了引出鹦鹉和猩猩的所谓“语言”,从而通过它与人类语言作比较,突出人类语言的特点。
二、如何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方法,第一步是辨识说明方法的类型,而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于说清的事物特征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还须从具体的语句和语言环境来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地分析。
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大方向”——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合理“填空”——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口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免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1.从下列各项中选出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
A.一切生物 B.食物 C.碳水化合物. D·生物与食物的关系
2.选出对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A.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
B.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
C.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
D.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
3.根据这一小节说明的内容,选出对人类来说都是食物的一项()A.牛奶、开水、猪肉、西瓜
B.粉丝、糖水、食盐、黄瓜
C.菠菜、土豆、葡萄、蜂蜜
D.猪肉、鱼汤、西瓜、糖精
四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口 知识概说
阅读一篇说明文,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准确概括段意和中心,都离不开语言分析。《大纲》规定,初中生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合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合义和作用”,能“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合意”。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点是:
1.能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能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 作用。
口复习指路
一、如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遣词造句怎样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如《天气陛下》一文中“在陆地上是压迫,在海洋上是簸弄,在天空中简直是乱搅一句,“压迫”是写天气强制人服从他,“簸弄”是写天气对人的玩弄,“乱搅”即乱搅拌,写天气的威势更厉害了。这三个经过锤炼的词语,分别说明了天气陛下“在陆上”、“在海上”、“在天空”所发的程度不同的威风,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在语境中区分近义词表义的差异,也是中考中常见的形式,如《向沙漠进军》中:“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其中“侵”、“侵入”、“侵袭”用得十分精当,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三个词都是动词,意义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侵入”指敌人进入境内,侵占”是说明用侵略手段占用别国领土,“侵袭”是侵入而袭击的意思。再从语义连贯上考虑,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去掉修饰、限制的定语或状语与原文比较,用另外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分来比较。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二如何准确把握说明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能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理清指代成分。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第二段:“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两句是关键句,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去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情况,就能得到具体而清晰的印象。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如《统筹方法》一文中的第二段:“怎样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用设问句式,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第一句承上文,强调7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二句既回答了第一句的设问,又同统筹方法的特点“安排工作进程”相吻合,还在第二部分中起统领作用。另外中考试题中,经常考查对指代成分的分析,如《人类的语言》一文第二段中:“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加点字“这”指代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指代上句“人类语言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是第二句的主语,放在句首起突出作用,再次强调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可见,分析复杂的指代,必须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而抓住其关键词句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中心内容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阅读说明文,特别是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必须高度重视关键词句的分析。
典型题析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把煤和空气隔绝,加热使之分解,便可以得到一种黏糊糊的污臭而黑的煤焦油。这些外貌不扬气味不佳的东西,里面却蕴藏着好几百种化工原料,这些原料的名字为苯、甲苯、萘、酚、蒽、菲等。普通人听来有些千奇百怪的感觉,但这些东西经过化学家们的手,可()出千千万万常用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把人们带到更美好的生活境界。
语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指出“语段一”中加点的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指出“语段一”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A.变化 B.变幻 C.改变 D.演变
3.联系“语段二”的内容,说说加点词“大约”、“可能”、“几
乎”不能删去的理由。
4.联系“语段二”的内容,加点词语“有许多”能否换成“都”,为什么?
把握说明的主要内容。
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 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 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于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阅读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段落层次说明的对象及其相互的关系,同时联系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质)进行说明的,这样就能把握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事物的特征,是指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无论说明哪方面,都必须抓住它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不仅指表面可以看得见的一些特殊标志,还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必须从几个方面说明,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阅读说明文,必须仔细分析,认真领会,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二篇:说明文教案
【备考指导】 1.分值与题型
从题型上看,多为简答题,次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从考点上看,考查的重点放在以上“能力要求”中的七点上
从分值分配上看,一般为6—14分,占试卷的5%—12% 2.热点与预测
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是中考阅读的必考文体
从选材上看,选用的说明文或介绍前沿科技,或介绍新的发明创造,或介绍自然灾害、医学健康、气候物种等科学知识,或关乎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全面理解、掌握说明文知识,将这些知识细化到每一个最小的考点;熟悉说明文的行文规律,如“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规律;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规律等;深入分析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归纳考查点,熟悉题型,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结合具体的说明文训练题,多加训练,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探讨答题规律,以求答准、答全要点 【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
一、弄清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根据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二、把握说明对象
1.分两类:实体事物、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找准首尾的总结句,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4.考查说明对象:
A.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标题中表明,有时选文无标题或标题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间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方法:
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四、说明顺序
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程序顺序(也属于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表现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
2.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3.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六、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10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说明 2.说明方法作用:
注意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下定义与作诠释、打比方与比喻、作比较与对比的区别 答题格式: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了然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七、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涉及词语类型:
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其它一些短语如:“据说”、“相传”、“据介绍”等,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模式: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模式: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 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
八、其它题型
1.标题作用:①点出说明对象;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作用;③(新颖、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指代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 3.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4.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第三篇:说明文教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教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功能等或阐明事理的文章。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 a、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b、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点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
3、阅读说明文要抓住几个方面? a、指说明文对象及其特点。b、理清说明的顺序。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本质属性。
5、指出《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a、《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b、《核舟记》:核舟:体积小、雕刻内容多、技艺巧。
6、我们学习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说明一件物品的 制作过程。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在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具体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注意:(1)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2)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
(3)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7、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
(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 人分为:男人、女人。
(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
(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10)配图表:使说明更简明直观。
注意:
1.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2.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前后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
8、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a、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b、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c、配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地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d、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e、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f、打比方:能够想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g、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h、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二、复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1、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选择上。
2、方法:(1)、修饰、限制性的语言:用删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选择:用置换法,换了有什么不好?
典型试题: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方法:1表态:不能删。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不符合实际。
4、ⅹ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事例解析:
例①:“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大约”一词有何作用?
【“大约”表示估计,更切合实际的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总建筑面积,“大约”一词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②:分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几乎”表示程度,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例③: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句中的“极少”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极少”一词表范围,说明使用彩绘很少。如果删去,就表示全部,不符合实际。“极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试试你的身手
1、分别指出下列各文段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子木版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帛书??()
(3)、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4.5(4)亿吨氯化钠;有63.7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2、分别指出下列各文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当推河北省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长23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3)、松鼠是一种片漂亮的小动物,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智。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4)、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5)、烧开水
洗茶壶
洗水壶 洗茶叶 泡茶()洗茶杯
拿茶叶
(6)、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7)、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8)、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庞大惊人的根系,大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在阳光下,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篇二:说明文教案
说明文写作
4月23日 星期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写作技巧
2、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运用写作技巧,写出一篇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探究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写出一篇说明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写作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探究出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说明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教学准备
作文范文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有家庭情况?生介绍,可能包括家庭人口,人员的工作情况,教师评价后过渡:家是咱们避风的港湾,家也是咱们容纳咱们喜怒哀乐的地方,也是承载咱们亲情的地方。我们怎样把家成员介绍得准确、生动、形象并赋予自己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就是本节课咱们要写作的文体——说明文。一般说来,介绍性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新课
一、师生共同回顾说明文写作的有关知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以知益人。
2、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
4、说明层次要清晰。
二、佳作赏读,发现亮点
教师:向学生发说明文范文,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范文,发现文章的亮点,并用笔勾画出来,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些说明文精彩的奥秘是什么? 组内讨论,探讨技巧 教师:赏读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别重点探讨文章精彩之处。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时,老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讨论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分别在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
论成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归纳佳作精彩的奥秘
对说明文归纳总结
1、标题新颖
2、生动风趣
3、紧扣中心,妙引资料。巧妙地引述与说明《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显著特征。
4、描写精当,叙述简洁。寓说明于精当的描写或简洁叙述之中
5、讲究修辞,生动说明
6、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
7、恰当地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丰富内容,增添文采
三、让学生口头介绍校园。
春天的校园是很美丽的,有杏花,桃花,迎春花,还有已经欲破眼的柳,还有草
坪„„ 老师归纳点拨。
四、布置本次作文的题目及要求
1、作文题目:吸烟的害处
我的校园
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
2、作文要求:主题突出,材料科学准确。
语句通顺,感情饱满。
字数在500以上。
板书设计
说明文写作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描写和抒情。
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说明层次要清晰。
小结:本节课咱们回顾了一下说明文的常识,并赏析了一篇精典的说明文,希望大家的作文写的精彩!篇三:说明文阅读教案
说明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
向。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教学方法
以例点拨、自主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会占据半壁江
山。说明文是最好拿分的,考来考去无外乎几个考点。请同学说
说,说明文一般考哪些内容?
一、掌握考点
(一、)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三、)说明文的语言
(四、)说明的顺序(五、)说明的结构
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那么先要弄清说明对象及特征。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由题目确定
2、事物性说明文,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说明了什么事理。
3、由文章的中心句确定
三、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
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其特点是说明详细,可以突出其各
自的特点。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的几种情况,便于读者理解。2.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
事物的特征。
通过xx与xx的比较突出xx事物的xx特征 3.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这
种说明方法,会给人以通俗易懂之感。
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了xx 4.打比方: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有时候还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 5.列数字:运用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数量、规模等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xx的xx特征(事理)。
四、结合句子,试分析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小结:
一般方法是运用了 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
象、突出)地说明了 的 特征
五、说明语言的特点:
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其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
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
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为
什么?)
六、说明文的语言常见考题样式:
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
是否能够删去,为什么?
答题要点:
1、先做出否定的回答
2、能释词的释词
3、找出矛盾点,即删掉后与以前有何不同
4、结论
七、练一练:
(1)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
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 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不能删去,“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说明“重症监护病房”,只是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一项应用,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
还有其他的应用。如果删去,就表明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只有 这一项应用,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方法运用(品析加线词语作用)1200亿元。2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
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 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
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
八、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粗读文章
1.审题 2.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3.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 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第三步:回答文后的问题,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精 题 训 练
超级网银
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
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选自《半月谈》2012年第6期)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1分)2.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2分)
① ② 3.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文段⑦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2分)答案:
13.逻辑顺序(1分)14.①“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1分)。②“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1分)。15.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了“超级网银”的优点。(1分)16.不能去掉(1分),“暂时”限定时间,表示部分银行短时间内不会收取“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手续费,以后就不一定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十九、(2012年四川凉山州)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
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1.请你指出第②语段的说明中心?(2分)2.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2分)3.综合选文信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4分)
十九、1.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2.1986年到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3.(1)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2分)
(2)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2分)。
第四篇:说明文教案
说明文写作
4月23日 星期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写作技巧
2、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运用写作技巧,写出一篇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探究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写出一篇说明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写作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探究出说明文写作创新的技巧,并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说明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教学准备
作文范文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有家庭情况?生介绍,可能包括家庭人口,人员的工作情况,教师评价后过渡:家是咱们避风的港湾,家也是咱们容纳咱们喜怒哀乐的地方,也是承载咱们亲情的地方。我们怎样把家成员介绍得准确、生动、形象并赋予自己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就是本节课咱们要写作的文体——说明文。一般说来,介绍性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新课
一、师生共同回顾说明文写作的有关知识: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文体。说明文主要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以知益人。
2、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
4、说明层次要清晰。
二、佳作赏读,发现亮点
教师:向学生发说明文范文,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范文,发现文章的亮点,并用笔勾画出来,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些说明文精彩的奥秘是什么? 组内讨论,探讨技巧
教师:赏读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别重点探讨文章精彩之处。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时,老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讨论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分别在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文章亮点,并讨论这些亮点精彩的奥秘。
组内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归纳佳作精彩的奥秘
对说明文归纳总结
1、标题新颖
2、生动风趣
3、紧扣中心,妙引资料。巧妙地引述与说明《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显著特征。
4、描写精当,叙述简洁。寓说明于精当的描写或简洁叙述之中
5、讲究修辞,生动说明
6、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
7、恰当地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丰富内容,增添文采
三、让学生口头介绍校园。
春天的校园是很美丽的,有杏花,桃花,迎春花,还有已经欲破眼的柳,还有草坪……
老师归纳点拨。
四、布置本次作文的题目及要求
1、作文题目:吸烟的害处
我的校园
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
2、作文要求:主题突出,材料科学准确。
语句通顺,感情饱满。
字数在500以上。板书设计 说明文写作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描写和抒情。说明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是:
(1)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以生动,也可以引用诗词名言。说明层次要清晰。
小结:本节课咱们回顾了一下说明文的常识,并赏析了一篇精典的说明文,希望大家的作文写的精彩!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案说明文
《苏州园林》教案
“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语言的准确性。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3、板书课题:二十一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轩榭xuān xiâ对称chân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 zhuò
池沼 zhǎo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óu
阑干 lán
五、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六、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从细部来说明的。
七、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八、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九、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亭台轩榭——布局美每个角落——图画美
假山池沼——配合美图画美门窗设计——图案美 花草树木——映衬美建筑颜色——色彩美 花墙廊子——层次美(局部)(主)(细部)(次)教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二: 教学要点: 1.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很少”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
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
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
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②作比较语言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④举例子特点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