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00:5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一篇:[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铁树开花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二、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主讲教师

付启贵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 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方法: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由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6)、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讲授新课: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图3-5品红在水中扩散

如图3—5品红在水中在扩散,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这类现象。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

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思考:1: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2: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3:那怎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

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

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出示:图3-6和图3-7

图3-6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图3-7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 设想。

板书: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图3-8 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操作:

1、向盛有约4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

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结论

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接着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1]取4条长15 cm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如下图1,观察现象。

图1

学生清楚地看到,过一会儿,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色花朵的“铁树”。

[实验2]如图2 图2

棉花上浸有浓氨水,玻璃片上滴几滴酚酞试液,我鼓励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后,完成该实验。学生将实验现象和已知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积极的思维,并通过讨论总结出结论:①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②氨水能使酚酞变红;③氨水具有挥发性,酚酞试液不具有挥发性。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4中的水

减少

图3-9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这是由于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在不停运动,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运动的速率也加大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思考: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 释这是为什么吗?

[实验](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2)1升黄豆和1升面粉混合

活动探究

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 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总结: 板书内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分子是不停的运动 的;(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作业:

1、p53第二题和第三题。

2、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预习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当堂检测: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生成的新粒子是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再分,而

则不能再分。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0.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课后教学反思: 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师生讨论形式总结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用探讨、研究、教师演示实验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师生共同讨论形式进行尝试教学。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和动力。师生在共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用探讨、研究和学生参与实验来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及结论。向“民主化”方向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交流探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其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容易接受和掌握。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发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热爱美的环境和积极保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很多。比如由于化学实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对知识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总之,此次教学还不是设想中的理想课堂。只因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有待提高。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做到“激趣、求异、探法、迁移”这一创新基本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待加强教师素质和基本功。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二篇: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3)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几个活动,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点。

(4)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景——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课后练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放学回家后一踏进家门,“哇!今天吃****菜”,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情景入手,抓住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明明没有看到桌子上的菜,却能隔很远就能闻到,为什么?

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知道香味四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

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二)新知探究

引导:物质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有关系的。

通过引导明确宏观想象与微观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测物质可能的微观组成。

1.此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操作有点复杂,用时较长,且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所以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三个操作更为简便的探究实验,节约操作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讨论。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1)碘加热升华

(2)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3)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导致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获得的探究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照片。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如果前面学生的探究结果与事实出入有较大出入,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最终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结论。

[板书]

一、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在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2.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介绍两幅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现在假设一个任务: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数一数一滴水中的分子。假设每人每秒中数1个,计算一下需要多长时间能数完?

(利用计算结果,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的印象)

[板书]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活动二:分析实验

(1)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

(2)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

从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由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水到渠成的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三: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板书]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有关分子的这些特点,在八年级物理第十单元中已经出现过,直接引用就可以了。补充这个实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5.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结后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

6.引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多媒体展示)

(1)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的钢瓶中。

建构注意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意义,即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设计练习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第二,是让学生在解释——指正——再解释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对分子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对难点进行突破。

(五)课后练习

1、P51习题1(1);2(2)、(6)

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生活中与物质粒子性有关的例子。看哪些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1属于基础性题目,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完成。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题目2属于活动性内容。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出课堂,引入生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板书设计体现的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展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建立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通过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熟练运用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问题。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二)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温室效应怎么造成的呢?二氧化碳气体由什么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什么呢?

(三)知识回顾,直击考点

一、分子与原子

1、提出问题:你怎么认识分子、原子的?分子、原子有什么性质?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分子原子的比较

3、习题巩固。

二、原子的构成

1、引入:“原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粒子”这种说法正确吗?

2、提出问题:原子由什么构成的呢?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用图表归纳梳理: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原子结构图。提问:

1、各部分都代表什么?

2、有哪些规律?

三、离子的形成 提出问题:

1、为了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会有什么变化呢?

2、如何区分阴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呢?并记忆常见离子符号。

3、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

四、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关系

1、归纳梳理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2、习题巩固。

五、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析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2、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三)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是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的一堂复习课。

课标中的地位: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本部分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抽象化,但却是初中化学学科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教和辅的功能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资源。

2、说学法:采用“整理、练习、小结”的学习方法。

三、说重难点:能熟练运用分子和原子及离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说过程

1、设制前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与运用知识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学生复习课堂听课的效率。

2、课堂引入:由生活中的 “温室效应”的话题引出分子、原子和离子。

3、展示考纲,使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和目标。

4、完成复习内容的主体部分:

(1)对基础知识的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2)设计习题及时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第三篇: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定稿)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

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

211mL计)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思考,得出结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生思考,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思考,总结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特征(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环节

三、学以致用 练习

环节

四、课堂小结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 昂洞中学

周正芝

课题2 分子和原子(A案)【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实验准备】品红的扩散 氨分子扩散实验 二氧化氮气体在空气中扩散 水和酒精的混合 压缩水和空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 【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拓展】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投影】

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学生猜想】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C组:(1)50ml水与50ml水混合(2)50ml酒精与50ml酒精(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考一考你】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

2、“酒香不怕巷子深”、水烧开后在壶口处能看见白雾,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投影】

1、几种常见分子模型

2、空气的自白(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讨论与交流】

1、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

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

3、P52 3(2)(3)(4)(6)4、动动手,制作几种分子模型 【知识梳理】我已知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在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分子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原子构成的 第二课时 【实物展示】

请几名同学把亲手制作的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分子里的各个原子可以拆开)【问题情景】投影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观察P49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在此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组讨论】

1、教师也参与讨论

2、小组交流观点 【模型演示】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同上)【分析】

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 电解

水的电解:水 氢气 + 氧气……化学变化

(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 影】

1、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小组讨论】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组讨论】发现各自观点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反思小结】

1、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你说出来。

2、P52 3(1)(5)、4

第五篇:化学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中考网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达标自查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则不能再分。

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能力提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B.分子数目C.原子种类D.原子数目

10.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拓展探究

1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中考网

下载[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

    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原子的概念是在分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是分子继续分解的微粒。因此原子的学习是分子概念的后继学习。同样也是在事物是无限可分的唯物辩证法基础......

    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片段 ————原子的构成 1、教师: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原子像......

    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为“美文”,语文版初中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读起来很美,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难以把握;再加上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 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于是我设计了......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 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准备比较充分,但是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许多的问题。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良好的心......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