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时间:2019-05-15 02:3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第一篇: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为“美文”,语文版初中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读起来很美,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难以把握;再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就不明显了。

那么,怎么让散文教学最有效呢?我结合自己十五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精美的课堂导语能够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每堂课的引导性语言上作文章。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石榴》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仔细听喽。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满了玛瑙; 只能吃,不能戴,又酸又甜味道好。学生猜出“石榴”这个答案之后,就可以顺势引入要学习的《石榴》。这样,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导语来打开学生学习的心门,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奏出和谐的乐曲。

二、重视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一篇精美的散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学习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我们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楚,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教给方法: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让学生读,肯定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读,而且还要让他们会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把握散文的“神”。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初读文章后,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蕴含于“形”中的“神”。因为这个“神”是理解、感悟、鉴赏散文的前提,是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因此,阅读散文的第一步便是找准“神”。如:教学《背影》这一课,读完文章后,让其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再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从文字和图画中,读懂了什么?这里的“什么”便是文章的“神”,掌握了这个“神”,无论是理解重点词语、段落,还是赏析语言,感悟人生等就都有“神”可依。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线索即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叫文章的思路。它使分散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文章的脉络就清清楚楚了。线索可以是景,如朱自清的《春》以春天的景色为线索;可以是物,如郭沫若的《石榴》以石榴为线索;也可以是人,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是全文的线索;也可以是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攀台买橘时的背影为线索。由于有线索贯穿,所以散文散得开也收得拢。如果教和学散文时只会孤立地抓字、词、句、段,而没有从文章思路线索上加以考虑,则犹如是拣了一颗颗零散的珍珠,而没有形成一串串璀璨夺目的项链,以至收效甚微。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点。

散文用优美的语言营造一种意境,为读者描绘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们强烈的诗情画意之感。从整体上讲,“品味语言”是教每一篇散文都要做的事。在散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这就要教给学生赏析美点的方法。首先,要明白从哪些角度去赏析,如,遣词造句、句式特点、语言特点、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等几方面去赏析。再带领学生整理各自的内容:如评价语言特色。常用语有:准确严密、凝炼含蓄、清新淡雅、委婉含蓄、富有感染力等。再如:修辞表现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象征、联想、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名志、卒章显示等。还有,使用这些修辞、表现手法的好处,如,比喻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等。另外,还得考虑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因此,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规范化赏析,不能泛泛地说说美不美。教学时不妨要求学生归纳出赏析语言的格式:如: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采用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地写出___________的特征,表达了__________的情感。”

(四)、鼓励质疑,拓展主旨。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了解学生的疑问、困惑、发现、评判,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呈开放型结构。教学生学会质疑,就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效有比较明显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来个总结性的发言,讲出对本篇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想。最后,再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比如,在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感人的散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来质疑,“这是一个......的故事”、“我认为......,因为......”“我喜欢......因为......”。这样学生一定会去积极思考的。

(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要在读通读顺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我告诉孩子们,你看到一篇散文,自己先想一想: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也就是学习审题。如果让你来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鼓励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提笔在手,做好批注笔记的好习惯。这样琢磨咀嚼,当会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将老师对课文中“春雨图”的评析、品味写成文字印发下去,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去对照文字资料逐句品味这“妙不可言的春雨图”,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来品析文本,感受“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气氛”。有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引导之后,再要求学生学习老师的做法去评析、品味那春草、春花、春风图,并且形成文字加以交流。同学们写出来“勃勃生机的春草图”,“万花竞艳的春花图”以及“轻柔的春风图”,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困惑,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散文阅读教学,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散文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散文的教法更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以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学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无限魅力。

第二篇:初中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要求做到:

①分析散文的结构:体会散文讲求章法,布局精致的特点;体会散文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散文抒写一种心境抒写一种情绪,形式自由灵活的表达方法。

②把握散文的基调:基调中融合了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③品析散文的语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和优美,更注重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因此要留心作者怎样积极地修辞、灵活的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④鉴赏散文的技巧:叙事散文的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咏物散文的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一、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示例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段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的庄严和凝重。在疾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体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读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在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文章扣住‚乡愁‛选取了哪几则材料?

△说说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是什么?

方法提炼:

第1题,这篇散文共五段,第一段切入题旨,第五段照应开篇。中间三段选取三则材料:即将远离故国的游子的哀愁和乡愁;‚我‛自己对乡愁的体验;自幼离家的老人的思乡之情。第2、3题是对散文‚神‛的理解,三则材料以‚乡愁‛二宇贯穿。除开头结尾外,每则材料之后都有一句抒情议论段,使三则材料连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文章的‚神‛。

第3题,虽然‚一饮而尽‛,不久又‚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你‚醉倒‛,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其含义:对亲人、故乡思念的感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二.如何分析散文的线索和联想? 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叙事散文以其中心事件为线索;记人散文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景散文以特征为线索;抒情散文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抓住了散文的线索,理清了散文的线索,文章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示例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向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靳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仰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记了,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依着门儿,抱着花儿,向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拢来了,结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作者由眼前墙上安琪儿的笑展开联想,联想到哪些内容?其联系点是什么?

△文中摄取了三幅画面,三幅画面中有哪些相同的景和物?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

△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方法提炼:

第1题,文章写了三幅画面;画中安琪儿的微笑:五年前孩子的微笑,十年前一个老妇人的微笑。前一幅画面是作者眼前所见,后两幅画面是作者由联想展开的回忆,其联系点是‚微笑‛,即第七段所说的‚同样微妙的神情‛。第2题,三幅画面中相同的景物有雨、月、花。第二幅画面从‚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可以看出是雨后的情景。第3题,文中三幅画面因‚微笑‛连缀成篇,‚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是组材成篇的关键句,起了线索的作用。第4题,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由沮丧而欣慰。这从‚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中可以看出。第5题,散文的主题是赞美了微笑所传达的伟大的爱。‚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一句即是此意。

三.如何分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法的特点和作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

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示例

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缀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银装素裹的美景。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雪花是那样的洁白,她是白的精灵!她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肮脏的东西。人们常用‚琼花碎玉,冰肌玉骨‛来形容她的纯和美,这可一点也不过分。

自然,和那雍容的牡丹,清雅的水仙,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雪花却有自己的风格。她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大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化了,但紧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一片,前仆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魅力折服了。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包含多少片雪花呢?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采,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文章第一段对雪花的描写,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雪花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雪花的品格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文中找出概括雪花品格的语句。

△体现本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方法提炼:

第1、2、3题设题的出发点是‚物‛的特征。第1题,第一段描写雪花漫天飞舞,遍地晶莹,给人们头上、肩上披上洁白纱巾,到处是银装素裹的美景。突出了她的洁白与纯洁。第2题,第二段前一句先将雪花与牡丹、水仙、石榴等作比。接着后半段集中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太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第3题,第五段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雪花的可贵品质:纯洁、朴实、坚毅、无私。第4题,本文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对雪花的赞美,来赞美伟大的人民,因此,体现中心的一句话就是:‚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第三篇:初中散文阅读

(一)给儿子一个骄傲的背影

①他是那种连阵风都能吹走的小老头。工地还没开工,他便三番五次地找到我。花生、番薯提来了一袋又一袋,还打来了村里的特困证明,让我无论如何给他一样活儿干。我拗不过他,只好将负责看管搅拌机的差事交给他。

②他对我连声道谢,然后,扭头跑回村子。那时候,我正打算向他介绍搅拌机的操作方法,他居然不听我一声解说,就走掉了。正在我气恼的时候,他又回来了,身后还拖着个脸蛋红红的小男孩。他老远便指着我身边的搅拌机大喊:这是爸爸要开的机器!

③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蹿到搅拌机边,将整个脑袋探进搅拌机内。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大声斥责孩子。孩子躲到一边后,我又开始训斥他,怎么将孩子带到工地上来,要知道工地上处处充满危险!他跟儿子一起低下了头,好半天,才嗫嚅道:“我只想让儿子开心一下,爸爸终于找到工作了!”

④他很快学会了怎样操作搅拌机。在搅拌机的轰鸣声中,他儿子挥舞着小手喊:“爸爸,好厉害!”他笑了,脸上的皱纹拧成一块块,还露出了蜡黄的牙齿。距离开工还有两三天,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了,拿着一块抹布,一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我说没有必要,反正一开工就又脏了。他却嘿嘿地笑着说,他要给儿子一个惊喜:昨天还是旧机器,今天就变新了。

⑤开工那天,他竟然穿了件崭新的衣服来。启动搅拌机没多久,四处飞扬的水泥灰,就在新衣服上厚厚地蒙了一层。一转眼,他就跟其他工友没啥区别了。他显然发现了这一点,赶紧腾出一只手拍打身上的水泥灰。

⑥紧挨着工地的是一所小学,校园里的嘈杂声可以清晰地传来。每当下课铃声响起,他都情不自禁地拍得更紧促。看管搅拌机,原本挺轻松的活,他却累得满头大汗。我知道他是被那只不停拍打的手累的。

⑦铃声又一次响起,工地外面传来孩子放学的嬉笑打闹声。他忽然触电般脱下衣服,使劲地甩两下,然后迅速穿回身上。他那件抖落水泥灰的衣服,看起来又跟新的一样了。然后,我听见一个甜甜的童音传来:“那个穿最漂亮衣服的人,是我爸爸。”循声望去,围墙缝隙中,探着两个小脑袋,其中一个正是他的儿子。

⑧我看见笑意漾满了他的嘴角。原来他拍打了一个上午身上的水泥灰,只想留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只想让他的儿子在小伙伴面前能多少拥有些骄傲!⑨儿子哼着歌儿走远后,他才像忽然记起了什么似的,赶紧用另一只手去揉那只拍打衣服的手,边揉还边吁吁地喘气。我忍不住说,你儿子真可爱。他忽然间涨红了脸。他说儿子其实是抱养的,可小家伙一定要喊他爸爸,怎么教都改不了口。他又接着说:“我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以后你这边负责看管搅拌机的活都交给我做好不好,我多少要给儿子留些钱啊!”

⑩我使劲点头,那一刻,我的眼泪不可遏止地落下。

1.文中的父亲做了哪几件曾令“我”不理解的事?请简要概括。(5分)

2.文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请品析画线句,并指出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①他老远便指着我身边的搅拌机大喊:这是爸爸要开的机器!.... ②他忽然触电般脱下衣服,使劲地甩两下,然后迅速穿回身上。....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⑨段中父亲“涨红了脸”的原因。(4分)

4.下面是对文中父亲行为的两种理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联系文章具体事例(至少一件),说出你的理由。(3分)

第一种:表现了父亲对养子深深的爱。

第二种:表现了父亲对获得自身尊严的渴望。

(二)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住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地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须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扭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的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他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得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作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的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 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5.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并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6.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

7.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①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②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8.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三点,3分)

(三)那一扇门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9.下列三句描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3分)(A)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B)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C)凉亭外,阳光灿烂„„

10.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放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1.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6分)

1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3分)

(四)别踩疼了雪 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 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随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

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常常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 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缠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地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 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 在唤她起床呢d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 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这就是她要来北方 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13.阅读全文,概括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14.文中第7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6分)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参考答案

(一)1.①不听“我”解说操作方法就走掉了。②带儿子进入充满危险的工地。③提前到工地擦拭搅拌机。④穿新衣服来工作。⑤不停拍打身上的水泥灰。

2.①父亲找到满意的工作后,想尽早告诉孩子,让他开心一下。“老远”“大喊”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得意的心情。

②父亲不想让儿子和小伙伴看到自己浑身水泥灰的样子,想让儿子在小伙伴面前能有些骄傲。“忽然”“迅速”生动地表现出父亲担心儿子于小伙伴马上会来的紧张心情。

3.他对“我”将其养子当作亲生儿子感到有些难为情;因别人对其养子的称赞而感到高兴;因养子一定要叫他爸爸感到幸福。4.略。言之有理即可。

(二)5.第一次:黄蜂抓住扫帚尖,作者对其具怜惜之感;第二次:黄蜂整理触须,作者流露出怜爱之情。

6.特点:勤劳,无伤人之心。变化:作者原以为黄蜂好斗,既而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后来觉得它可爱。

7.(示例)A处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生动形象写出了黄蜂的优雅形态,表现了黄蜂对死亡的坦然、平静。

B处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8.(示例)(1)面对死亡要坦然、乐观。(2)要热爱生活。(3)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4)人类应向动物学习。(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答出三点即可)

(三)9.(A)孤独苦闷;(B)萌生希望;(C)重拾信心。

10.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与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帮助。

11.实指的门:①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②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虚指的门:①少年的心门:老年因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鼓励下,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②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了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打出三点即可)12.略。言之有理即可。

(四)13.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联系,以此怀念妈妈。14.引出下文,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或:为后文写妈妈离世作铺垫。)15.①变抽象为具体,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和对女儿的爱。

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山是处女而纯洁的心灵。16.①象征母亲的美好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

第四篇:散文创作与初中散文教学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散文创作与初中散文教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学理性梳理,使得一线教师真正明白,占初中语文课文总篇目 40% 的散文,其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从而提高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关于散文这一文体的历史流变,系统的梳理了散文的历史发展和文体特点。2、散文读与教的要素。通过对现有散文教学的反思,提出了散文读与教的三大要素,即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3、散文教学的策略介绍。通过分析 4 个个案的详略得失得出散文教学的策略教学,即

一、遵路,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蕴和气脉。

二、入境,体验“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

三、还原,领悟作者微妙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学习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特对学习者提出如下要求:

1.在初中三年的全部语文教材中,至少找出 3 篇散文课文进行解读,要求找出本文本所表达的特有情感以及这一篇散文独有的教学价值。

2.在这三篇精读文本中,至少进行两篇文本的教学设计,且要用详案的形式呈现。其中要包含学情分析、与学生就该文本的访谈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采取的理由等项目。

第五篇:初中散文教学课例研修报告

初中散文教学课例研修报告

【主

题】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散文

实效性

《散步》《那树》

【研修目的】通过简要介绍《散步》和《那树》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表现,找到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帮助语文老师寻找散文教学的“敲门砖”。【正

文】

一 研究主题及内容

1.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宣恩县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研讨会在李家河的召开,让宣恩县的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借着这股东风,掀起了“课内比教学”的高潮,为了让此次活动更深入,更有以利于指导教师们的常规教学,为此,选定了初中很有代表性的两篇散文作为研修的课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那树》。

执教教师分别为,向露执教《散步》,田雪萍执教《那树》。2.选择这两篇散文作为研修课例的理由是: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的大主题。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这篇散文所涉及到的读书方法和散文文体特征都是散文教学的典范。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

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这篇散文所涉及到的“人”“树”“动物”的生存状态,吸引了学生对于自身较为深入的思考,对于自我的行为也会引发反思。因此,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透过文字表面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二 课例教学方案的预设

(一)《散步》一文采用了预习加展示的课型,没有按照自读课文的课型设计,而是依据教研组预定的方案,采用的是“1+1”课堂模式进行的。

教学流程如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给妈妈洗脚公益广告导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爱”这种情感的理解。

2.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①从题目开始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文本。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3.挑读课文,赏析语言。

①学生自由挑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文中人物性格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朗读文章最后一句,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朗读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来总结全文。课堂教学精彩回放:

第一个亮点:快速抢答,老师设计了5个小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在哪个季节散步?散步的地点在哪里?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五个小问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文本中,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这个环节表现的很积极。学生胆子也很大,因为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会有答题时的思维障碍。老师很漂亮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基本任务。第二个亮点:挑读课文。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阅读差异,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此环节,老师用的是“从文中,读出了一个(人)”.于是学生积极回答“一个慈爱亲切的奶奶,一个贤惠温柔的母亲,一个孝敬善良的我,一个聪明乖巧的儿子”。此时,老师又提问了“如果你有一束鲜花,你此时会送给谁?为什么呢?”让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宽。第三个亮点:“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环节时,为了提高实效性,老师要求学生从“景物描写”的句子入手。让学生头脑中有“生命”的大概念。从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尊老爱幼,承担责任”。

第四个亮点:写作指导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是很成功的得到了体现。首先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本文的写法“以小见大”,然后,老师安排了语文活动 “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对称?”学生马上动手在文中圈点勾画,很快地找到了如“*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于是老师恰当地进行点拨:指出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第五个亮点:走出文本,谈论亲情。这个环节是课文的拓展延伸。此时有个学生就谈到了他本人的亲身亲历,因为不小心体育课的时候,他摔骨折了手臂,他妈妈在医院陪护的故事。说的很详细,也很动情。还有学生谈到了,父母在外打工,对于父母的想念之情。有的学生用诗歌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有的学生用歌曲表达对父母的爱。最后全班齐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此时,课堂内的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文里,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于是其他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唱起来了,有的学生还满面泪水。此时,让整个课堂中,不仅仅是语文课的美,更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课上带来的“人情美”,人类最高尚的情感写真。

整个课堂上,老师很好地把握的教学的节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值得称道的是语言品析,紧紧地抓住了学生想要宣泄内心情感的时机和急于表达的欲望。师生互动很自然,每一个环节的转换都水到渠成。课文点拨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每个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整个课堂的点拨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学环节不拖沓不生硬。

(二)《那树》的教学预设

教学程序依然按照教读课文设计。采用“1+1”课堂模式进行。

此篇课文一共讲授了三遍。分别在平行班中进行了三次课堂教学研究。整个教学安排了五个语文活动:

独立预习环节,课文语言品析环节,写作技巧指导环节,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改写的环节。

下面就重点介绍第三次的课堂互动情况(907班课堂实录)。

独立预习课分作三个任务进行: 1.听读课文,扫清字词。

2.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按照:树“绿着生”,树“绿着死”把课文分作两个部分。3.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 ”。

第二课时展示课。针对预习任务,学生自由展示。

第一个任务,学生很容易的就完成了。对于字词的掌握,学生做得很好。第二个任务,根据提示“绿着生”“绿着死”,学生完成了课文结构的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和近期的大树——“绿着生”。第二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绿着死”。

教师适当点拨: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第三个任务,采用的是“开火车”和“风水轮流转”的方式,在小组内展示。通过结构的分析,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老师提问 “文章向我们介绍这样的一棵树,是怎样写的?”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的美。学生总结了“那是一棵坚固的树;那是一棵外形奇特的树;那是一棵奉献于人类的树;那是一棵富有忍耐力的树;那是一棵被人类残忍杀害的树;那是一棵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的树……”抓住了“树”的形象,为下一步品析语言打下了基础。

“除了树,还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找到了“人类”“蚂蚁”。从而得出了,人类与蚂蚁相比,人类没有蚂蚁有情有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张钦概括出 “一个伟大生命悲壮的一生”。由此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主题: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

适时提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 的真情感言环节。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格言,不要求太长,但是一定要有特色。这个环节学生中,学生表现得很激愤,情绪在这个环节得到了恰当的宣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所表达的内容也很深刻,写出了犹如“停下你高举的屠刀,否则你会成为地球上最寂寞的人。”“树,我为我们人类犯下的罪行向你鞠躬道歉。”“人类不该残忍的伤害地球上的其他种族,应该和谐相处”等。

抓住学生情绪进入到第四个环节。“为什么能够这样如此打动人心,所描述的对象让我们如此感动呢?”

学生通过对“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等语句的再次朗诵和品味,明确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最有代表性的是对人类的称呼,比如屠杀,刽子手等等,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同时作者还把真挚感情放进动人心弦的细腻描写之中,在物的身上寄予人的情感——托物寓意。

学生明白了托物寓意的含义,自然转入到最后一个环节:“采用第一人称,以树的口吻来改写课文”,这个环节是安排到课外完成的。

通过对作文的批阅,发现有的学生把全文中的那树改成了“我”,通篇改写没有能突出重点。好的作文是进行了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独特感受,把自己放入到那情景中去,进行细腻地描写。

三,课例研修中的经验与教训

《散步》一课的教学总体上是很完美的一节课。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

老师的点拨,以及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恰当的点评都是很有效的。唯一不足的是,课堂中环节的过渡性语言显得不是很简洁。

《那树》的教学设计通过多次修改,最后一次教学设计的环节很精练,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点拨也很准确。最成功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不足的地方就是环节过渡语言不是很简洁,在点评学生的时候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让教学时间浪费了。

由此得出,散文的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散文的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对文本语言的仔细品味,这是散文教学的基础。根基不牢,大厦不稳。品析语言的时候,要恰当地进行点拨,包括修辞,情感,写法等,同时获得这些信息的途径就是“读”,有个性化的诵读,也有集体的朗读,找到代表性的语句,通过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功不到,“品”就是空谈。语言品味既要以人为本,又要讲究语文的特色。要知道语文课姓“语”——听得懂,想得到,说得准,读得美,写得妙。

2.课堂流程的切换要恰当,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住学生当时的情绪,逐渐推进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不可死板,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小环节。

3.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的激情很重要,可以说老师的激情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氛围。由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锻炼。4.语文老师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尤其是课堂语言的表述要精练,教学环节过渡的语言也要精心预设,好的过渡语言会马上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意境中。5.奇特的教学环节设计会让整个课堂鲜活起来。要达到这个新颖,奇特,科学的精巧设计,老师需要下苦功夫。因此备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先读通,读懂

文本,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出感悟。要是老师自己都没有“读”,学生怎么也学不会“阅读”。

6.散文的文体知识是老师的必备工具,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长跑的车辆。老师心中有“货”,学生才能有所“获”。

附录: 1.《散步》课件 2.《那树》课件

3.学生(张心怡)改写的作文《生如夏花》

下载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散文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散文教学方法初探 散文历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诗歌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应用文、科学论文、小说等。狭义的散文特指纯粹的文学层面上的散文,具体指与戏剧、......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

    优美初中散文专题

    慢慢地呼吸着风中你的气息 只是浮云飘过梦依稀如昨 想回到你身边距离不能成为阻隔 想对你轻声诉说我的梦想静静地聆听着风中你的消息 只是流星滑过隔世恍如昨 无论相隔多远......

    初中学生散文写作方法

    本文由上海论文服务中心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 初中学生散文写作方法 摘要:从现在的写作状况看,学生在作文试卷中,经常选择议论性散文进行写作,而选择记叙性散文的......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

    散文阅读 一、知识梳理:二、典题自测: (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3分)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

    初中学生散文写作方法

    本文由上海论文服务中心http://整理提供 初中学生散文写作方法 摘要:从现在的写作状况看,学生在作文试卷中,经常选择议论性散文进行写作,而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学生却不多。当然,随......

    初中散文写作(定稿)

    手腕上的白印,表带上的磨痕。是我的过去,那一切怀旧的感觉......从中不得不回荡着。 望着它,看到了曾经的我,那未变样的我,那少而细须的我,那阳光的我。过了数年,我变的太快,已经成......

    春天初中散文三篇

    春天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季节,它不像夏天炎热逼人,而是气温适宜;不像秋天草木都枯黄了,而是勃勃生机,一片绿意;也不像冬天大雪纷纷,而是微风阵阵。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春天初中散文,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