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奇的切分音》教案及教学反思
《神奇的切分音》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延音线的运用,切分音节奏型。2.通过“立体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通过旋律与节奏的结合,使学生了解节奏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延音线的灵活运用、切分音节奏型
2.学生分组完成“立体节奏训练”,要求速度一致的打不同节奏 3.为旋律自编节奏
三、教学准备: 节奏型、示意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三)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喜爱音乐的,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语言的音乐,她总是能够轻松拨动人们的心弦,音乐的这种魔力,就在于她的节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用节奏。
(四)、复习节奏:
1.出示节奏,点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划拍示意图。2.教师点评。点评过程中复习延音线的作用 3.全班一起打节奏。
(五)、新授节奏:
1.出示新课第一条节奏划拍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示意图的特征是什么? 明确: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相同。
2.提问:那么请大家想想这条节奏的音符应如何标记?
3.抽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答案。教师进行小结,引出新的概念——切分音节奏型。
4.出示切分音节奏型的示意图。要求:全体学生依图拍打节奏至熟练。
5.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共同完成课本第二题——立体节奏游戏。要求:每组三个学生拍打速度一致。明确:旨在训练学生合作的能力。检查:随意抽查1、2个小组的成绩。
6.出示一条旋律,要求学生为之自创伴奏节奏并表演。
(六)、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随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切分音的击拍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只要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就能使原本枯燥的东西变的有趣、生动。节奏是音乐要素中重要的一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节奏,但是节奏练习本身是很枯燥的。对学生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学生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节奏,体会到了学习节奏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对话,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让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扎实牢固。
上完课后,我发现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练习的时间还不是很充足,所以导致有部分同学还不能完全掌握好切分节奏的正确击拍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模仿练习上再下功夫.
第二篇:切分音教学设计
对艺术课《精彩的切分音》的教学设计分析 作者:史萍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8期
摘 要:节奏在音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就像人的骨骼一样,它可以体现音乐的风格特点。而切分节奏能够根据特定音乐内涵的需要,使乐曲或歌曲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色彩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切分音;教学设计;分析
一、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深情、舒缓、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唱出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2.通过情景小品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爱的人间》。2.难点:前十六分休止、切分音、弱拍休止、一字多音等。3.教法:创设情境法、教唱法等,利用课件中盲童女孩芳芳贯穿本课的主题,通过这一人物的出现,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激发他们对盲童、对残疾人的怜悯和关爱之情。4.学法:听唱法、练习法、自主控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体验整个过程,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用时约3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歌曲《爱的奉献》的歌声中进入教室。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你们熟悉吗?你能说出它的歌名吗?简单的问题,直接把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氛围中。
2.新授部分,用时约15分钟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一首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它所唱的内容。(2)板书:歌名。老师简单介绍歌曲背景。
(3)再次聆听,说出歌曲的拍号、速度、情绪。(4/4拍,中速,委婉、抒情)
(4)再次播放歌曲《爱的人间》,请学生轻声跟着录音哼唱,熟悉旋律,并找出难点。
(5)当学生解决了重难点以后,跟琴演唱。
首先是跟琴划拍试唱,难点处教师教唱,学唱歌词。教师的范唱最能吸引学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所以我通过范唱,让学生直观感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和音色来演唱这首歌曲。3.评价、小结、延伸,用时约5分钟
(1)教师小结:相信芳芳在同学们的关爱中会变得更加坚强,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2)全体起立,跟着录音再次演唱歌曲《爱的人间》,要求学生要唱得声情并茂,唱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
(3)下课:歌曲《爱的奉献》再次响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结束本堂课。
参考文献:
杨劲松.失语:论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美苑,2006(4).作者简介:史萍,女,本科,就职于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篇二:切分音的教案
视唱练耳课授课教案 篇三:《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教案01 《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乐曲《打切分音的小闹钟》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教学重点:
1、感受《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欢快活泼的情绪,并能分辨切分音。
教学难点:
学会聆听音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体会音乐。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竖笛训练
三、欣赏:管弦乐《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1、欣赏全曲,让学生了解欢快的情绪。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想一想,为什么叫打切分音乐的小闹钟呢?指出切分音的音符。
3、听音乐分辨切分音。
4、听音乐填音符。
5、演唱第一部分主题(唱谱)。
6、欣赏音乐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五、教师小结篇四:《 迷人的火塘》教学设计
《迷人的火塘》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
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迷人的火塘》的歌曲教学中,了解少数民族——侗族风土人情,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学习切分音。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侗族风
土人情,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迷人的火塘》,表达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对侗族的风土人情的掌握和了解, 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
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侗族音乐风格的节奏特点。
教 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还不是很强烈,所以教学方式还是采取艺术形式综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歌唱为主,让学生学通过聆听乐曲,给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谈话导入法)(二)、感受侗族的文化风情
1、侗族概况
2、侗族建筑
3、侗族的桥
4、侗族服饰
5、侗族手工艺
6、侗族饮食
7、侗族乐器:
(三)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
提问:你对火塘的理解,火塘象征什么?(转载于:切分音教学设计)
2、教师范唱
3、教唱歌曲
4、完整唱
5、乐理知识:切分音 xx.让学生在乐谱中找到以上两种切分音,并用钢琴对比用切分音和不用切分音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切分音给人一种独特摇摆的感觉,常用语幽默、诙谐和快乐的乐曲中。
切分音:变换小结中强弱关系的一种节奏,给人以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常用于幽默、诙谐和快乐的乐曲中。切分音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种,一拍切和两拍切(四)拓展
欣赏侗族歌曲《多郎》,并表演。
(五)小结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富有鲜明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的歌曲,展示了侗家儿童围在火塘边放歌抒怀的欢乐情景,歌曲优美抒情。本首歌曲教学最大难度是多处切分音的演唱,而且切分音还以两种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乐谱中找到所有切分音,然后通过范唱、对比让学生感受切分音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运用了多种演唱方式吸引学生,课堂效果甚佳。如: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学习、歌曲处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和音乐活动都时时贯穿着音乐,同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音乐课。
不足:由于高段学生不像低年段学生那样活泼开朗,他们会出现身体发育带来的羞涩感,不愿在课堂中表现,在个别表演时,不敢举手,缺乏自信心。所以,我觉得要克服学生的萎缩心理,激励、鼓励他们踊跃发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尽情地用歌声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迷人的火塘》
侗族歌曲
乐理知识:切分音 xx.切分音:变换小结中强弱关系的一种节奏,给人以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常用于幽默、诙谐和快乐的乐曲中。切分音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种,一拍切和两拍切篇五:《音乐中的大切分节奏如何打?》微课教案
《音乐中的大切分节奏如何打?》微课教案
一、引语 切分节奏是音乐作品中极其常见的一种节奏型,通常我们可以把切分节奏分为大切分和小切分。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下常用的大切分打法吧!1.首先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切分节奏。
切分节奏:是指打破原有节拍的强弱关系,把强拍向后移动,或者把弱拍唱的强。
它的结构特点:是中间音符时值长,两边音符时值短。拍数:这个完整的节奏型需要占用两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大切分常用的音符时值。
(1)“x”四分音符,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苹果。现在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2)“x”它叫做八分音符,下面带一条横线。反过来说两个八分音符可以组合成一个四分音符。学:有没有比它更短的音符哪?师:有呀!我们继续看!
(3现在一个苹果分成四份啦。2.认识了常用的音符时值,现在我们用这三种不同时值的音符来组合大切分节奏型吧!
(1)例如:在2/4拍中,我们都知道,2/4表示:以四分音符为1拍,每小节2拍。| x x |,它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强弱。(2)当我们用中间长两边短的切分节奏时,就变成了| x x x |中间的音符变成了强拍。如果画拍子打的话就是这样的。
(3)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小手拿出来打一下吧!2遍。学生:哦!老师,我明白了,中间的音符是向上向下一整拍,而且要唱的强一点,对吗?师;对。学:那现在如何在大切分中运用十六分音符呢? 3.我们知道一个八分音符可以分解成两个十六分音符,现在老师把前面的八分音符用两个十六分音符来代替,| x x |成这样啦!(与前面的对比)(1)现在我们试着划一下拍子,还是中间的长音强,只不过第一拍向下走的时候是两个音符。2遍。
(2)学生:如果只换后面的八分音符呢?就成这样了。我还想把前后都换了。可以只不过我们把原来的半拍又分成了两半。
(3)现在我们试着打一下这两组大切分节奏吧!4.学完了大切分节奏,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运用大切分节奏的歌曲。《木瓜恰恰恰》。
第三篇:神奇的电子邮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来自网络的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时电子邮件;
2、知道怎样申请电子邮箱;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件、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了解远古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并与现代社会人们交流、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不同之处,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导入课题:神奇的电子邮件。
师:同学们,从古至今,信件是人类交流信息的最常用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递信件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早期的邮递马车,到现在的轮船、汽车、火车、飞机,信件往来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但是自从有了因特网,信件的传递方式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写信寄信,通过因特网,一封信只要几秒钟就可以传递到天涯海角。当你们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的电子邮件时,你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生1:什么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是怎样的? 生2:怎样申请属于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呢?
生3:如何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呢?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师: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神奇的电子邮件”(板书课题),并让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变成我们今天学习的乐趣。
二、新课讲授:
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电子媒介来传递邮件。其实,电子邮件又叫E--mail,和我们平常收发信件的原理是类似的。现在我们每台计算机都有电子邮件帐号,(我们每位同学也可以到Internet网上去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这个帐号相当于邮局的一个信箱,收发电子邮件都要通过自己的邮箱,而密码就是自己邮箱的钥匙,给别人发信,就要知道对方的邮件地址,而收到信的人,自然会看到你的地址,于是就可以建立通信联系。
2)E--mail地址典型的格式:
师:E--mail地址典型的格式由三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表示用户名,后面一部分表示邮件服务器的域名,中间用“@”隔开。
(板书)电子邮件格式:用户名+@+邮件服务器的域名
3)申请免费电子信箱(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习
1.申请免费电子信箱(自主学习)
明确要求:打开浏览器,自己独立或两人协作完成一个免费电子信箱的申请注册任务,遇到困难时,请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协商解决,也可以进行电子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助。
(教师通过教师机屏幕监看,并给予适当辅导)2.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合作学习)
明确要求:试一试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发送和接收。(注意:哪些栏 目必填,哪些栏目可以不填。)注意观察一个普通的邮件从发送到接收需要多长时间?
请几名学生分别说说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基本步骤,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四、知识延伸
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上网查询或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人交流,谈谈电子邮件与传统的邮件相比有哪些优势?
2. 电子邮件能代替传统的邮件吗? 3. 使用电子邮件需注意哪些事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都完成了申请注册免费的电子邮件信箱,以后如果同学们要向报社和某刊物投稿,就可以在网上直接发送了,既方便又快捷。我们在使用进行电子邮件通信时,还应注意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影响,不要有意将带有病毒的文件发送给他人;对来历不明的邮件,特别是附件不要随便打开,以防病毒的侵入。计算机网络中还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去上机实践,让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再来探究吧。
来自网络的信件教学反思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并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来演示整个申请电子邮件的操作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申请属于自己的免费电子邮箱,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和掌握E--mail地址格式。最后通过教师引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稍微多了点,以一节课40分钟来说是不够的,这是我安排教学内容上的失误。现在是学生会收发邮件的操作,但是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慢,在最后小组活动那里不是所有小组都成功完成发信,更加别说掌握地址簿和操送内容。
在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要开阔自己的思想,不要太死板、守旧,老是遵循以前的教学模式。多从学生的角度探究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利用在教学设计中,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多试试由不同的角度、手段开展教学,在平时就可以大胆尝试创新,即使失败又如何,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从而不断积累教学方法。
第四篇:切分节奏 切分音 教学设计
切分节奏 切分音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掌握什么是切分音。
2、在掌握什么是切分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切分节奏的各种类型。
3、学生能够在视唱中准确的演唱出带有切分节奏的乐谱。
4、能够在练耳中正确的听记出带有切分节奏的乐谱。2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西海固移民,虽然学校有音乐课,可是并没有系统的学过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音乐上有较高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水平,但在音乐素养方面比较弱,尤其不能够熟练的认识基本的简单的节奏,不能在音乐中表现出一定的律动自觉性来。本节课的切分音节奏也是对他们音乐知识的一个积累。3重点难点
重点:切分音、切分节奏的概念和读法 难点:切分节奏的视唱和听辨 4教学过程
导入:
1、可以用朗诵带切分节奏的童谣导入新课,如童谣《拔萝卜》 老爷爷拔萝卜,哎哟哟拔不动。老婆婆来帮忙,哎呦呦拔不动。小朋友来帮忙,哎哟哟拔不动。小黄狗来帮忙,哎哟哟拔起来。
2、读切分节奏,可先用读的方法进行练习,先将第二个轻声读,再过渡到读第二个不出声,还可以让学生用切分音读自己的名字,数3个数, 唱3个音等,将口读,手拍,跺脚依次加入。
3、节奏比较:让学生拍读区别上述卡片中的节奏,感受切分节奏的独特性。
师:切分节奏是音乐作品中极其常见的一种节奏型,通常我们可以把切分节奏分为大切分和小切分。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下常用的切分打法吧!1.首先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切分节奏。
切分节奏:是指打破原有节拍的强弱关系,把强拍向后移动,或者把弱拍唱的强。它的结构特点:是中间音符时值长,两边音符时值短。拍数:这个完整的节奏型需要占用两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大切分常用的音符时值。
(1)“X”四分音符,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苹果。现在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2)“X”它叫做八分音符,下面带一条横线。反过来说两个八分音符可以组合成一个四分音符。学:有没有比它更短的音符哪?师:有呀!我们继续看!
(3)“X”一个八分音符还可以分成两个十六分音符,现在一个苹果分成四份啦。
2.认识了常用的音符时值,现在我们用这三种不同时值的音符来组合大切分节奏型吧!(1)例如:在2/4拍中,我们都知道,2/4表示:以四分音符为1拍,每小节2拍。| X X |,它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强弱。
(2)当我们用中间长两边短的切分节奏时,就变成了| X X X |中间的音符变成了强拍。如果画拍子打的话就是这样的。
(3)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小手拿出来打一下吧!2遍。
学生:哦!老师,我明白了,中间的音符是向上向下一整拍,而且要唱的强一点,对吗? 师;对。
生:那现在如何在大切分中运用十六分音符呢? 3.我们知道一个八分音符可以分解成两个十六分音符,现在老师把前面的八分音符用两个十六分音符来代替,| XX X X |成这样啦!(与前面的对比)
(1)现在我们试着划一下拍子,还是中间的长音强,只不过第一拍向下走的时候是两个音符。2遍。
(2)学生:如果只换后面的八分音符呢?就成这样了。| X X XX | 我还想把前后都换了。可以| XX X XX |只不过我们把原来的半拍又分成了两半。(3)现在我们试着打一下这两组大切分节奏吧!
4.学完了大切分节奏,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运用大切分节奏的歌曲。《木瓜恰恰恰》
第五篇:神奇的水教案及反思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旅顺口区石灰窑小学张明宏2011年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毛细现象。第二部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最后为拓展活动:“让瓶盖停在水的中间。”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过程。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预测、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纸巾、水杯、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瓷板、铁片、纱布、竹棍、曲别针、粗细不同的吸管等。教学光盘。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
二、探究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实验:如果把纸巾的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1)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我们组预测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 动向上升?
(1)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毛巾、粉笔、布、海绵、棉花、墙壁„„(2)学生继续用其它物体实验,也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物体不能是水自动上升。
(3)“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提问题,老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管越细,水面上升的越高„„(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6)毛细现象的应用。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是水自
1.谈话: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我们就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溢出硬币前的形状。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猜测。学生预测:3滴、5滴、8滴„„10滴 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学生实验结果是30滴、32滴„„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预测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
6.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试着解释。“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 7.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水的神奇之在。
(三)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谈话:水的表面张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继续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把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杯中,装几枚水能溢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曲别针要一个个从杯边轻轻放入,手不要碰到水。
3.先猜测,再实验,做好记录。
学生猜测:一枚,两枚,三枚,„„二十枚。
4.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与最终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学生实验发现杯中放了132枚、138枚、145枚等水才溢出来。体会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曲别针会占有多少体积„
5.同学们观看视频——水的毛细现象与张力的小实验,并让同学们试做实验。
6.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爬行。北京的一家公司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制作了水的表面张力测量仪——对水的成分进行分析、测量水位、水的黏度等。
三、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水神奇吗?
2.教师小结: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3.评选活动:在这节课中,你认为哪些小组和同学表现好呢?评出探究最好的小组、合作最好的小组、最善于倾听的小组、发言最积极的小组 ;探究之星、守纪之星、合作之星、科学之星。
四、课后拓展
课后试一试: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思考后再试。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如下:(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
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