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骚》教案_3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一、对联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二、读《离骚》
、听朗读正音
2、自由朗读读顺
3、接龙朗读,读清
三、说《离骚》、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学生根据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四、品《离骚》、《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比”的手法主要在第五、七节中出现,学生大声朗读这两节,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
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翻译。
由此引入第九、十一节的学习。教师范读,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五、知识整理、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山坡、岭上骐骥(qíì)骏马申椒(iā)申地产的椒蕙茝(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2、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3、出示《离骚》节选原文和译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译文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
给我本名叫做正则,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
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
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
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
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
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
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
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
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
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
六、你怎么看待屈原的投江
第二篇:15、《离骚》 第( 3)课时 教案
富源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课 题:《离骚》 第(3)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法 上课时间:20120916 教学课程:
一、对联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
1、听朗读正音,读对
2、自由朗读,读顺
3、接龙朗读,读清
三、说《离骚》
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提问学生介绍)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
1、《离骚》大声朗读,读好。当堂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由此引入第三节的学习。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堂背诵。(复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
第 1 页1 共 3 页 富源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翻译三段)见“新坐标”: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四、品《离骚》
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翻译。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节选部分(主旨),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五、知识整理
1、①重要词语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
第 2 页2 共 3 页 富源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猖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2、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3、《离骚》节选的译文
六、今日作业
1、课堂完成小页练习
2、完成《课时智能训练15》
七、教学后记:
第 3 页3 共 3 页
第三篇:《离骚》教案
《 离 骚 》教案
语文组
鲍树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1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延伫乎吾将反
(2)同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固前圣之所厚.
哀.民生之多艰
鸷鸟之不群.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心而抑.志兮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步余马于兰皋兮
不吾知其亦已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通“罹”,遭受。通“彰”,明显。通“返”,返回。使动用法,使……步行 形——动,加高。形——动,加长。形——动,推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名——动,合群。动——名,淫荡,纵欲之事。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被动句。无标志词。状语后置。介词“于”。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明确:(略)
5.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四、理解文章
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能力提升
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纕、兰茝、峨眉—高尚德行,灵修—怀王,众女—小人,绳墨—准则,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探究
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举动吗?(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震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
课下熟读《离骚》全文以及译文,背诵诗中的名句。
九、板书
离骚 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
十、原文及翻译
《离骚》(节选)高中语文必修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参考译文:
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
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有失去方向。
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
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裁剪荷叶做出我的上装啊,连缀花瓣做出我的下装。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将我长长的佩带延长。
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
忽然回过头来放眼远眺啊,看到了辽阔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啊而且习以为常。
肢解我的身体我也不会变心啊,又有谁能改变我的志向?
第四篇:《离骚》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2.分析把握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魅力。3.品味、鉴赏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学法指导】 1.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屈原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还有宋玉的《九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诗经》与《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想象丰富,手法夸张,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3.有关《离骚》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
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学习过程】
一、知识突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嫉()妒 谣诼()溘()死 鸷()鸟 方枘().....榫()头 诟()骂 伫()立 芰()荷 岌岌()......昭昭()芳菲()..2.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3.古今异义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 .以:既替余以蕙纕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固:固前圣之所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群:鸷鸟之不群也 赵王悉召群臣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5.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特殊句式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不吾知其亦已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7.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二、诵读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三、思考探究
1.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靰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预设:
◎君王不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小人投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不同流合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余不忍为此态也)
2.面对这样的政治遭遇,屈原表白了怎样的心志(或思想)?找出句子作简要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3.《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怎样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外貌:身披香草,超群脱俗。(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思想:忧国忧民,品节高洁;追求真理,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忠贞不移; ◎分析见课件
4.《楚辞》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品,大家认为课文所选部分的文辞以及屈原的身上哪些东西是浪漫的?
预设: 补充: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①浪漫的语言: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秾丽炫目。②浪漫的手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③浪漫的句式:☆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对偶,使诗歌整齐而节奏鲜明。☆“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④浪漫的精神: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预设: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四、练笔
人说屈原之高洁、之忠贞、之执著,可与日月争辉,天地同高,学完本文,你对屈原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形式不限。
第五篇:离骚教案
离骚
一、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涛歌中表达的情感。
三、了解俩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教学重点
一、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三、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一、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二、品味、鉴赏诗歌中移情的艺术手法。教学建议:
一、这首诗古奥难懂,教学时应当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欣赏诗句。
二、这首诗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学生仅疏通文字是不可能获得深刻的感受和思想的。可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政治环境、地域文化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在含义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诵读。鼓励学牛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本课所在板块为《殉道者之歌》,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板块主题,体现出屈原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殉道精神,引导学生体验屈原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五、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人。
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吗?(带领学生背诵)谁能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化水平或文学水平。其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
二、初读体验。
(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师生齐读。
’
(四)提问:你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2.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三、相关知识介绍。
(一)学生交流课前查到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补充。
1.介绍楚辞。
刚才大家诵读后总结出的这首诗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楚辞”这种诗体的形式特点。
“楚辞”之所以姓“楚”,就是因为所有的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汉代人将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因为《离骚》是楚辞中最著名的作品)。
《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2.介绍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生活在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他所属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教师可参考教参上“屈原的政治活动”部分给学生简单介绍屈原经历的政治斗争。)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3句,2 400多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代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再读感悟。
(一)学生齐读全文。
(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五、理解诗句。
(一)学生参阅注释,分小组讨论翻译诗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即可。
(二)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教师点评。
(三)再次诵读全诗。
六、整体感知。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24句为《离骚》的前六节。这六节根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提示:课文右侧的“对话栏”里的内容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句):自l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第二部分(第9—12句):自己一直在追求着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以香花美草为喻)。
第三部分(第13—24句):自己对时光流逝不能为国效力和君王昏聩、国家**的担忧。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为楚王引路的决心。
七、诵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尝试背诵。
八、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这部分“叙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请说说看,这三点分别是哪几句写出来的?
[明确]课文中第1—2句写自己高贵的出身,第3—4句写自己降生的祥瑞,第5—8句写自己美好的名字。
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1)写自己高贵的出身: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写自己出生的祥瑞: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
(3)写自己美好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
这三点共同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庄重自爱。
(二)研读第二部分。
课本上对话栏中说“‘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内美”承上是指第1—8句中所说的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诗人并未满足,依然“重之以修能”。“修能”句启下,第11—12句就用采集香花美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因此“内美”和“修能”正是作者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三)研读第三部分。
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13—20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请同学们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
[明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一心报国的诗人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而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所以作者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
2.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l一22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两句的抒情对象都是楚王。“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诗人下旬中却改用商量的语气说“何不改此度”,婉转地说“为什么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呢?”体现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这就是“意婉”。
3.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3—24句“崇仰真理,当仁不让。强烈的道德觉醒”,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来吧,我为你在前面引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在他的思想中,自己是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九、简析艺术手法。
(一)教师讲解:《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二)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
十、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司马迁称:“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我们的课文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短短的24句,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十一、布置作业。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二)请尝试把课堂上的翻译改写成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郭沫若的翻译)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关名。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做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做灵均。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个花环。我匆忙得就像是在赶路一般,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夏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你应该趁着年少以自图修洁,为甚总不改变你那样的路数? 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三)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和泽文对照阅读)。
(四)对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离骚》全诗(原文和译文对照阅读)。
(五)作文:请以《屈原的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板书设计
“风”——《诗经》,现实主义
“骚”——楚辞,浪漫主义 第1 8句:出身、降生和名字。——庄重自爱
第9 12句:追求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一一自我价值的发现 第13 24句:担忧和决心。——道德觉醒 香草、美人
移情法:移情于物 “香草”——美好品德
“美人”——理想中的君王
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修身养性 “乘骐骥”——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