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物理、化学说课(共12篇)

时间:2019-05-13 00:5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物理、化学说课(共1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物理、化学说课(共12篇)》。

第一篇:科学、物理、化学说课(共12篇)

教师资格证认定科学、物理、化学说课模板

目 录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氧气的性质.......................................................................................................1 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乙醇醇类...........................................................................................................4 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物质在水中的溶解............................................................................................7 4.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水的组成...........................................................................................................8 5.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酸的通性.........................................................................................................10 6.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硫酸说课稿.....................................................................................................12 7.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分子和原子.....................................................................................................14 8.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化学说课的模板..............................................................................................16 9.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热胀冷缩.........................................................................................................18 10.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20 1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22 1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3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氧气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用途。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新课引入:

问题

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

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表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二 物质和氧气反应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1)助燃性(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氧化剂。

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乙醇醇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乙醇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乙醇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学法指导:

1、学好烃的衍生物知识,应抓住有机物分子的关键部位(官能团及其邻近原子),分析有机物反应中的断键本质,有利推测其它不熟悉的有机物的可能性质,可以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2、要注意反应条件(外因)着重把握乙醇的消去、氧化反应及其条件和产物,并以此为出发点,扩展至醇类的重要反应

3、醇类燃烧的耗O2问题。与以往所学的烃不同,从醇类开始,我们要接触含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分析它们的耗O2量计算与烃相比有何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乙醇的分子结构

1.请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乙醇的官能团是什么?

[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小结]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比较活泼,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展示]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设问]请通过以上实验并结合日常生活,小结乙醇的物理性质?无色有醇香味的一种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无限比互溶。

[思考]水与酒精混合后,我们应如何分离?如何用简要的实验的方法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

[分析]水和酒精的分离根据其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可用无色硫酸铜溶液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引入]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力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有可能断裂。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演示]酒精与金属钠的反应(与水作比较)

[思考]实验现象中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可否从乙醇的结构出发)? [分析]乙醇分子可以看成水分子里的一个H原子被乙基取代后的产物,由于乙基CH3CH2—的影响,使O—H键的极性减弱,即羟基—OH上的H原子的活性减弱,没有H2O分子里的H原子活泼。

2、氧化反应(1)具有可燃性(2)催化氧化(失氢)2CH3CH2OH + O2 → 2CH3CHO + 2H2O [分析]乙醇在铜作催化剂下的反应的机理

3、消去反应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乙烯的? CH3CH2OH →CH2=CH2 + H2O [复习]消去反应的概念,分析反应的原理(机理)和浓硫酸的作用; 了解乙醇的另一种脱水方式

[小结]温度不同,乙醇脱水方式不同,产物不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控制反应的条件的重要性。[总结]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课时

一、复习乙醇的性质,小结乙醇在发生各种反应时的断键部位于; H H ② ① H C C O H ④ ③ H H

二、醇类

1、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是 CnH2n+1OH

2、关键词的含义: 苯环侧链上的碳

可再生能源

3、醇的分类

4、工业酒精勾兑的白酒不能饮用的原因

5、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的递增而递变

6、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简式、物理性质和用途

根据乙二醇和丙三醇的分子结构,推测它们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三、了解醚与醇是同分异构体(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醇和醚)

四、如何根据醇催化氧化生成的产物推断醇中羟基的位置(醛和酮在结构上的区别)

五、醇类物质燃烧,分析它们的耗O2量计算与烃相比有何区别与联系。练习:重难点手册和白皮书

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六、板书设计:按照教学过程设计。

4.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9 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5.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酸的通性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㈡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 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 学习过程(学习事件)①接受器接受刺激 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 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 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 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 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 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 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 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 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2、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外现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设计中要体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便使学生感到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本课总体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体现了认识规律(即:现象→规律→本质)。同时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即:实践→理论→实践)。

3、以整体的连贯性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为了能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首先,将教材中酸的涵义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学习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使教学内容顺利落实。不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有效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不时接受知识;其次,特意在环节⑺中设计了不能发生的酸和金属的反应,以此顺理成章地将学生思维迁移至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上来。㈡流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 学 流 程 教法学法 教 学 说 明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H2SO4、HCl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 实验演示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H2SO4、HCl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现象

逐步引入 H2SO4、HCl在性质上是否还有共同点 提问思考

酸的通性 学生讨论、归纳H2SO4、HCl的共同点 归纳讨论 气氛轻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得出“酸的通性” 个别事物 ↓一般规律 适当辅以实验演示的背景材料。作适当评价,反馈学习成果,保持良好的学习情趣

探求本质 为什么H2SO4、HCl具有共同的性质? 质疑

引导学生发现反应变化的共同特征(H+的变化)辅以离子方程式,基点是可溶性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存在

酸的通性的本质:H+ 现象本质 适当评价 酸的涵义 分析内涵

巩固迁移 练习练习中充分体现酸的通性,尽量顾及酸的通性中的五项,把金属与酸反应放在最后一类题中,其目的是引出下面的内容。

创设情境 酸和金属都能反应生成H2? 质疑 学生议论 讨论 无需辨别结果是否正确

金属与酸反应

1、金属A组:K、Na2、金属B组:Zn、Fe3、金属C组:Cu、Hg4、酸A组:稀H2SO4、稀HCl5、酸B组:浓H2SO4、稀HNO3 实验演示对比指导 事实说话: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为了使演示可观性更强、范围更广,可运用投影放大;同组实验对照时采用同时进行。

归纳结果

1、金属的活泼性不同。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H2,不活泼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H2。

2、不同的酸与金属的反应情况不同。稀H2SO4、稀HCl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浓H2SO4、稀HNO3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H2。归纳指导一般规律的局限性 适当评价 探求本质 金属活动性顺序 指明金属置换H2的本质 巩固迁移 练习全面回顾本节学习有关内容

改组智能结构

1、酸的涵义

2、酸的通性及其局限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6.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硫酸说课稿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浓硫酸的性质,涉及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 性;第二部分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涉及到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硫酸作为三大强酸之一,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年会考、高考的重要考点。硫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学习好该节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和了解有关硫酸的基本性质和氧化还原概念、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和巩固这些知识,铜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为下一节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铺垫。

2、教学目标考试大论坛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和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设计几种辨别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加的热爱科学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科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反应和根据实验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2)教学难点: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解释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观现象转入微观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在初中时他们已经学了硫酸的基本性质,对浓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中他们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此这节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应用和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的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材的内容和目的。本节课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和“教与学的统一”的原则。结合课本采用实验演示和课件展示的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采用多媒体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节课采取一则实际材料导入,由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并说明体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须教师读材料或发放材料,显得浪费时间和资源。

2、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加以放大,使得实验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好实验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使实验直观清晰,利于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后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难点得以突破。

3、结合本节内容,采用探索分析讨论的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沿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如浓 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反应后试管的溶液显蓝色,品红溶液褪色等现象。可由学生大胆猜测蓝色的溶液是什么呢 ?为什么品红会褪色呢?然后通过分析可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可由学生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实验、课本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1、由一则实际材料导入新课,简洁明了。由于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动机。用幻灯片播放一则实际材料,请学生找由关体现硫酸性质的关键字,积极思考,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浓硫酸的性质。借此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归纳硫酸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纯硫酸,并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有哪些特征。结合课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实验一:往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纸片、蔗糖、木屑,滴加几滴浓硫酸请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得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引出重点。实验二:浓硫酸和铜的反应,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启示的方法:反应中的物质化合价发生了怎样变化呢,引出浓硫酸氧化性的难点。回忆并利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解释突破难点。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写出碳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4、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学生已知钡离子可以检验硫酸根离子,所以重点放在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硫酸钠和碳酸钠滴入氯化钡观察实验现象,再滴加盐酸,学生可发现碳酸钠的试管生成沉淀而后沉淀溶解。使学生明白硫酸根的检验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钡以去除碳酸根的影响。

5、教师进行小节

6、教师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应用训练

7、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7.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 14 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探究活动,探求新知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8.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化学说课的模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9.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 ① 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课时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入收藏

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多空气体积膨胀越大的概念。

2、自已动手,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吹泡泡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

3、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

4、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总之,吸引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0.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1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 22 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通过学习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

(2)学习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12.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 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第二篇:化学说课

化学说课模板

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册单元节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作为(模块)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的要求,要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本节内容的学习,为后面(章 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确定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在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3.重难点确定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二、说教法

在对教材进行以上的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求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灌输者的对象,因此,我采用“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的学习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多数认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生理上表现为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

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着重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引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心理成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教学媒体播放视频(图片),一则新闻,故事,或是演示-----------------实验(图表或模型)

„„)并提出()问题。

学生急于想知道(),学习兴趣自然会高涨起来,从而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浓厚的化学氛围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2.推进新课:在此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由此便能顺其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推进新课,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案上将本节课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主动探究。问题如下:

1)

„„„„„„„„„„„„„„„„„„(鼓励学生交流讨论,从自己身边的物质入手,可

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而非由教师灌输,同时帮助学生面对很多信息时,学会“列表归纳分析”这种学习方法。)

3)„„„„„„„„„„„„„„„„„„(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4)„„„„„„„„„„„„„„„„„„(不断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设置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自然引向对。的学习。)

5)„„„„„„„„„„„„„„„„„„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自学,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除问题引导之外,我将通过重点填充,留有空白等形式的设计,使学生只记录重点笔记,减少课上笔记的书写量,增加更多活动和思考的时间,最大限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因此如何突显重点,突破难点是本节课的关键。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展开“抛锚式教学”。

在„„„„„„„„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在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探究。

并以四人小组形式进行的实验)

学生在。

同时,可以观察到„„„„„„然后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好处。)

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交流,阅读课文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进行有效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的同时,我将会积极参与到学生

互相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并巡查指导,启发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层层递进式的问题,经过分析后总结归纳出„„„„„„,从而使学生掌握„„„„„„,轻松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抛出“锚”,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目标上来,学生围绕这个锚来学习„„„„„„„„„„„„„„„„并通过动手实验,自主阅读,归纳总结等形式,培 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亲身感知和体验化学实验在科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在整个教学中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诠释了建构主义中的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反复的意义建构,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学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提高,总结自身的获得经验,同时有利于我的反思,总结和教学,并寻求解决的策略,从而不断的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

讨论过后我会加以总结,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鼓励和恰当的点评。

4.小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因此在《引导小结,学以致用》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然后针对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5.作业: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我将布置几道习题,如:„„„„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在学习完本节课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时候及时给予学生一些相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将安排课外补充题,力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6.板书

第三篇:化学说课的

化学说课的模板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说课稿的撰写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2)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3)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

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5)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第四篇:化学说课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化学教师说课应该做到哪些

一、什么叫说课

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科学理论、教材和教学大纲(或课标)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任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施教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活动形式。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做到脑中有理论、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说课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实用价值的教学研究活动。由于它具有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特点,不少地方都已将化学说课列为“化学教学能手”大赛的内容之一。就其发展而言,化学说课其实早已有之,以往学校化学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就有说课的成分在其中。在化学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后的座谈中,执教者首先阐述自己的设想和体会,其中也包含了“说课”的成分。近些年来说课更以正式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身份活跃于化学教学研究的舞台上,从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来讲,有其必然性。

说课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推出的。

雅安市开展化学说课已经有较长时间,2000年在汉源二中举办的雅安市第二届高中青年化学优质课活动中就已经在采用说课进行比赛了。2006年,我市还采用了网上说课方式选拔出选手,参加了四川省第三届化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并获得省二等奖。2007年我市雅安高琴老师参加四川省初中化学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并推荐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初中化学教师说课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二、说课的特点

(一)理论性。这是说课与备课、上课等根本区别。备课可从教案上看出教什么?怎样教?。上课可从教学活动上看出怎样教,而为什么要这样教,却只有在说课中才能知道。备课是说课的前提和基础;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资料。说课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备课是有序的而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说课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二)预见性。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因此,说课的教师要对所教学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的差异等进行分析。尽可能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有利或不利因素,预见到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想出相应的对策,作几种不同的设想,以便活动中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三)灵活性。说课不受时空限制,有较大的自由度。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何时都可进行;不受场地限制,什么地方都可以进行;不受人员限制,大到市、区,小到教研组、备课组,甚至几个人都可以说课。

(四)普遍性。观摩课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方式,但只是素质较好的少数人登台表演,还有众多的“导演”包办、扶持。而和观摩课相比,说课则显示了它在培养提高广大教师素质方面观摩课难以涉及的优越性:人人可参与,个个可提高,能使无条件上观摩课的教师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向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提供了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五)提高性。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提高群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边一放松,下边就“停工”。学习理论为何缺少内动力,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而说课能使教育理论学习较好地落到实处,它既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广大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的有效措施。

另外,说课所面对的对象不是接受教育的学生,而是具有高水平的领导和教师,因此要求说课者对活动的构思、教法的选择、语言的推敲等比以往备课更精心,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说课的理论根据,才能使说课达到高层次水平。而此时的听说者由于承担者“评说”任务。

三、说课的类型

(一)从说课的活动性质分,有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研讨性说课、汇报性说课、指导性说课、主题性说课等。

1、示范性说课:经集体研究后,由一教师主说,让其他教师从中了解说课的一般内容、要求、方法和步骤,是起示范作用的一种说课方式。

2、评比性说课:说课者根据组织单位的安排,或抽签定课题、或自选课题、或指定课题,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思与理论依据,并设评委评出等级,是一种竞赛性质的说课活动。

3、研讨性说课:其中有质疑答辩式、对话式、讨论式等等不一。说课者与评课者可以面面俱到,“求全责备”,也可以根据研讨的目的或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各人的看法,这种说课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共同探索优化教学途径。

4、评价性说课:是以全面评价教师为目的的一种说课,对老教师主要了解其水平的高低,对新教师主要了解其提高的情况。

5、汇报性说课:一般采用领导点名或轮流自报的办法来确定人选,这是一种教师向上级汇报自己教学情况的说课。

6、指导性说课:即由水平较高的教师把自己对某一课题的处理办法、处理依据讲述给青年教师听,这是帮助青年教师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办法。

7、主题性说课:就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为主题,引到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用说课的方式向其它教师、专家和领导汇报其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显然,主题性说课是一种更深入的问题研究活动,它更有助于教育教学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的解决。

(二)从说课的时间上来说:有课前说课、课后说课等。

(三)、从说课的范围来说:有区级说课、园级说课、教研组说课等。

(四)、从说课的方法上来说:有以语言表述为主的说课、以直观表演为主的说课(说课者借助于教具的演示进行说课的一种方法)。

四、说课的形式

(一)预设验证型说课:顾名思义就是集预设和验证功能于一体的一种说课方式。开展说课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前,所预设的教学设计是否可行?教学的成效究竟怎样?这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然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上一次教学活动的结束意味着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始,上一次活动后所获得的教学反馈能否及时得到纠正,将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下一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每次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说课研讨,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教学研究过程,也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即时反思型说课:就是教师在结束教学活动后,采用说课的形式及时地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想法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他人参与共同研究教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以达到改进和优化教学活动的目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反思活动,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反思活动,二是教师集体互动的反思活动。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说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说课不可能像教学活动那样,能看到教师的临场发挥、处置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能看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实际效果。其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说课好的教师不一定上课好,同样,上课好的教师也有说课说不好的现象。这就需要各学生园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教师说课的好与坏,而要把说课逐步引向“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的教研活动,“听其说,观其演,评其教”,从而对教师的教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研活动,对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效益最大。

五、说课的内容

在化学说课的诸多环节中,内容应是说课的中心环节。化学说课应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阐述本课题的教学背景,即说清本课题内容在本节、本章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有时也可以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等);要说清本课题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能力点和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和区别;说清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在本课题教材内容中的体现;说清本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

案例:电解原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必须+选修)第三册第四单元《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化学基础知识。将本节教材设置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溶液的PH值、原电池等基础知识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本节教材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铜的精炼、电镀等,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可培养学生经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说教学目标

展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要增加哪些知识、提高何种能力、开发什么智力、启迪什么思维),说出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说出体现这些教学目标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思想教育点,并说出确立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常见问题:

(1)目标要求过于笼统、含糊。例如:“理解电解原理”(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脱离自己的设定目标。(3)教学目标只有知识目标,无其它教学目标设计(4)教学目标有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行为条件(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表现程度(D)”。例如“全体学生能够正确熟练书写用惰性电极电解常见物质的电解方程式。” 案例:电解原理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叙述电解原理;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2)知道惰性材料(和非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独立地正确书写几种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知道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书写电极反应和电解反应的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3.确定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即根据教学目标说清本课题内容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人格因素等实际情况说出本课题内容的难点。案例:电解原理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离子放电顺序,特别是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产物的判断。

(四)说学情和学法

要说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侧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要说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保证学生进行高效而有趣的学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即如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要说出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案例:电解原理的学情和学法

学情(1)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溶液的PH值、原电池等基础知识。

学情(2)已经具备的技能有能够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分析原电池中离子放电的思维过程知识。

学法:学生主要运用比较、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应用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自身动脑设计动手组装实验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1.要说出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2.要说出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估计学生会有哪些思维结果,以及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将要采取哪些措施。

3.要说出所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及其使用的目的。

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效益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的优化,而这又直接取决于说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与学活动的统一;

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六)说板书

说出板书设计的主体内容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七)说教学反馈与评价

根据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的策略,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课堂上的反馈与课后有教学评价。要说清评价的方式有哪些,例如:学生的情感反应、评价的试题、评价的时间等等。

六、说课的评价和价值

说课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既然说给其他人听了,说课的人就希望听到别人的意见,听说课的人也应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达到交流、切磋的目的,如果只说不评,那就失去了教学研究的价值。对于说课的评价应掌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实践第一的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备课、说课到讲课的完整系统。说课的好差,即教学方案设计的优劣,不能仅靠对说课本身的评价来得出结论。说课从本质上看是理论的,是“纸上谈兵”的,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其效果要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因此,对说课的评价应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在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中,说课只宜占一个适当的权重,因为它毕竟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较小的环节。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笼统地说,评价说课是要看该说的说清楚了没有,说得是否有道理。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从中心内容、理论含量、条理逻辑、口头表达等四个方面去进行综合考查。

3.常规要求与个人风格相统一的原则。化学教学管理上的常规要求是必要的,但这些要求和标准只能反映一般的最基本的规范,很难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作出评判,越是细致的条款越难做到这一点。教学要有常规、模式,更要有创造、发展,教师的个人风格应该受到重视。唯其如此,才会出能手,出人才。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开展说课活动,具有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说课具有营造加强理论学习氛围的价值。说课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体。要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有关因素出发,进一步实现最优化,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艺术化、情感化,这就需要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提高化学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以及系统科学的理论素养,增强他们运用教育科学指导教学实践的自觉性。

2.说课具有提高教师素质的价值。说课必然促使教师更注重教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大纲,研读教材,而且教学技能、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品质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3.说课活动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重形式、轻效果的“背靠背”检查教案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化学教研活动以说课为切入点,丰富了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创造出了一种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教研气氛,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并促使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从盲目走向自觉、从粗放走向集约、从被动走向积极进取。说课作为一项易于推广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处于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它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因此不能对说课寄予过高的科研期望值。说课当然要进行研究,但一般不属于学术争论的范畴。说课可以引导教师以教育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如果对说课寄予过高的科研期望值,将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把说课等同于教育科研,降低了教育科研的水准和要求;二是对说课的理论阐述部分设定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大多数教师望而却步,干扰化学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基于以上思考,不难发现,要说好课,平时就必须做到“脑中有理论,眼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手中有特色”。说课的生命力也正在于此,这也是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七、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说课不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二)、说课不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分析教材、演示教具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三)、说课不能“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

(四)、说课时大部分用的是独白语言,切忌“背课”、“读课”,要突出“说”字。要用足够的音量,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速度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要恰如其分。具体地说,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依据要充分,教法和学法要用慢速说清楚,教学目标要分条款一一叙述,重、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

(五)、说课要注意详略得当,所说课的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适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教学流程及理论依据等一定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若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六)、教育理论和名家名言可做为强有力的理论根据,不管运用哪一种理论,都要说得具体、令人信服,切忌出现以下问题:

1、理论堆砌不适用。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空谈理论。例如教学目标制定的根据是“从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出发”,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加上“《××课程标准》的......要求”等等。

2、理论空洞不管用,例如:每一个活动都用“根据教育纲要要求,我班学生的实际,自己的教学实践,特制定......”这种理由只是空架子。没有实际内容,究竟根据标准的哪一条要求,你班学生的实际是什么,你的教学实践又如何呢?别人不得而知,与其这样说为什么,还不如不说的好。

(七)、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个教学活动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

(八)、说课与上课、评课相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需要通过上课这一实践来检验。

八、说课的评价 有说课,必然有评说课,否则,难以引导和把握说课的方向,也很难保证说课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把开展说课和评价说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更理性地对待备课,用理论来指导备课、深化备课,研究备课。

说课的评价一般都是当场说,当场评,防止因遗忘而降低评价的效果。从心理学上看,只有置身现场的氛围,人的情绪才会高涨,也最容易阐述个人的观点,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从本质意义上讲,说课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或界定出好与不好,而是为了充分利用说课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一步改进说课,进而提高说课的质量,最终实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如果为评价而评价,在评价时不进行具体指导,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就会使说课者不知所措,评价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所以说,说课评价必须与说课指导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导向性的功能。

(一)评价的方法

1、自评

教师说课结束后,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剖析;同时也是为别人的评价提供背景和现实的支持,是评析的基础。

2、同行评定 说课教师结束说课内容后,参与说课活动的其他教师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对说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或补充,通过评说而使其说课的过程、设计更趋完美;也可以就某一具体内容发表意见或建议。这一评价方式比较适合以园为本的说课活动,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同伴互助的关系。

3、专家评定

这一评价方法通常适用于主题性活动,就是学生园或教研组为突破某些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组织教师以说课研究的方式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在教师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聘请专家、教研员或学生园中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对说课做出评价,以引导学生园或教研组深化教学改革。专家评定看似一种评价行为,但实质上是一种专业引领,是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教学研究方式。

4、评委评定

这种评价方法大多应用教学竞赛活动。教育行政部门或学生园为培养和选拔教学骨干,把说课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个比赛项目,由教研员、骨干教师或领导组成评委班子,对选手的说课内容进行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园教师深入开展说课活动,把说课纳入到园本教学研究中,带动区域或学生园的教师队伍建设。

(二)评价的形式

1、集体交流评价:是参与者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对说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或补充,通过评说而使其说课的过程、设计更趋完美。

2、集体示范性评价:是由评委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分工、有专项内容的示范性评价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说课方法,提高教师的说课理论水平,促进说课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个别指导性评价:主要是由具有丰富说课经验的骨干教师以及从事教研工作的领导与说课教师进行个别交流,带有指导性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说课教师的说课能力。

(三)说课活动评价表

说课评价的内容与说课的内容是相对应的,包括评析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合理、学法是否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和教师的基本功等几个方面。现在把说课活动的评价表印发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第五篇:化学说课新

《醛、酮性质》说课稿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李娟 李惠杰 实验分析 1.1 实验内容 醛、酮性质

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改教材《有机化学》实验六醛、酮性质 1.2 基本原理

醛和酮是两类不同的化合物,都具有羰基官能团,因此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可发生加成反应、卤仿反应、还原反应等。但醛和酮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醛基中的羰基与氢原子相连,而酮基则没有氢原子相接。所以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醛的化学性质比酮活泼的多,酮一般不易被氧化,只有在强氧化剂的作用下才被分解。而醛却比较容易被氧化,甚至可以被弱氧化剂氧化为酸。如醛可以还原Tollen's试剂,发生银镜反应,而酮无此反应。脂肪族醛可与Fehling试剂反应,析出红色氧化亚铜沉淀,而酮却不能进行此反应。另外,醛还能使无色的Schiff's试剂显紫红色,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和Schiff's试剂常用于区别醛、酮。另外丙酮的显色反应也可以用来区别醛、酮。1.3 实验目标:

1、学会配制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

2、掌握醛、酮的鉴别实验和丙酮的显色反应得试验操作

3、学会联系醛酮的分子结构,醛酮的共性个性 1.4 实验重点

本实验侧重于定性区别醛和酮的反应、学会配制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2 教学方法 2.1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把一切条件都告诉学生,学生在实验中照方抓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他们究竟要做什么、怎么来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际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种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验问题思维能力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使学生获得了一些表面的陈述性知识(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往往并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给定条件、目标和障碍(设置问题----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鉴别:

1、乙醛、丙酮、乙醇;

2、乙醛、苯甲醛、甲醛;

3、乙醛、丙酮、苯酚)。当学生面临这种情境,他可以利用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题目的给定条件采取一定的转换方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这就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操作,并能够在操作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来,从而确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运用实验结果来验证实验原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2.2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于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实验前通过看多媒体,对实验过程和仪器结构有较明确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标准实验操作方法,纠正不良实验习惯。特别是因为学时不足或实验试剂毒性大等原因,在实验室不能进行的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为载体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实验的全过程。2.3实验准备

配制好本次实验的试剂及仪器用品,课前应试做实验,保证实验成功。实验开始前介绍实验试剂及仪器用品,让学生熟悉实验用品。3 教学流程 3.1 整体设计:

在观察中进行学习:通过对醛、酮演示实验的细心观察,思考得出醛、酮的有关性质。

在对比中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物质结构、性质的对比,加深对醛、酮特性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在质疑、讨论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化学反应原理及教学难点的理解。3.2实验演示

根据本次实验课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托伦试剂、斐林试剂的配制以及醛的特性实验---希夫实验。3.3实验指导

分6组为一个实验单位,2人为一个小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实验操作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操作实验当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做完一个实验后,使学生能反思自己的实验结果,把自己与其他同学比较。

根据时间指定学生来演示托伦反应,并让学生讲述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4 实验考评

对实验教学中设置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问题分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结果。4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反操作规程;实验失败等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布置作业:实验报告;写实验心得体会 5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备课,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板书设计上应

化学实验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独立的思维与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与创新,对化学实验进行精心设计与创新,在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及综合实验和设计研究实验的比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不懈努力追求的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下载科学、物理、化学说课(共12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物理、化学说课(共12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说课的评价和价值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http:// 化学说课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其价值的体现 一、化学说课评价基本原则 1.实践第一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备课、说课到讲课的完整系统。说......

    化学说课的评价[五篇范文]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http:// 说课的评价一、说课评价的意思 从本质意义上讲,说课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或界定出好与不好,而是为了充分利用说课评价的激励功......

    化学说课的评价和价值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 http://www.xiexiebang.com 化学说课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其价值的体现 一、化学说课评价基本原则 1.实践第一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备课、说课......

    初中物理教学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需要有好的课件进行教育的辅助。初中物理教学说课课件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篇一:初中物理教学说课课件教材地位:“运动的描述”......

    化学说课题

    化学说课题 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2、离子反应 3、金属的化学性质4、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5、氨 硝酸 硫酸6、元素周期表律 7、化学能与电能8、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化学说课中应注意事项[5篇模版]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http:// 化学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说课不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

    心理学说课

    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好!我是第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要上好一堂课,就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我先说一下本节课的教......

    教学说课

    《忆江南》说课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忆江南》中的第一首。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