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0:4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之

《比喻与拟人》教学设计

华容县实验小学

郝丽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梳理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

2、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了解比喻、拟人的基本特征。

3、了解比喻与拟人的区别,学会分辨比喻和拟人。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特征,学会分辨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难点:

在赏析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教学准备:

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收集有关比喻与拟人的知识,并摘抄比喻句与拟人句。2.教师准备微课视频,教学ppt,学习简报。教学过程:

一、学情汇报

1.同学们昨天观看了微视频,并整理了有关比喻与拟人的知识,现在就请你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拨。3.小结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神态和情感。

(课前学生观看了比喻句,拟人句的微视频,并对比喻句,拟人句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归纳。老师听取学生汇报后,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二、归纳要点 PPT出示分辨比喻句,拟人句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比喻句,拟人句。1.“三看一比”法判别比喻:

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2.判别拟人的方法:

A所写事物具有人特有的动作、神态和情感。B不出现比喻词和人物。

(主要针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问,知识盲点组织教学。)

三、巩固练习我当小裁判。

(一)这些句子是比喻句吗?

1、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2、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3、像你这样的书生干不了这些粗活。

4、我一看到茶树,就像看到了可爱的家乡。

(二)这些句子是拟人句吗?

1、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

2、桌子对同学们说:“我给你们写字的地方,你们却在我脸上写字。”

3、公鸡好似一位将军,表情严肃地率领着一群小鸡在屋子后面巡逻。(针对学生比喻句,拟人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一组练习,考查学生知识巩固情况。)

四、佳句赏析 拟人

1、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2、当水鸟站在柳枝上鸣叫时,流水也发出悦耳的声音。

比喻

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砸去。

2、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砸去。(ppt出示两组句子,学生比较,进一步了解比喻句,拟人句的妙处。)

五、课堂练笔

我来露一手。学生看图,运用比喻、拟人练习写话。

六、整理归纳

1.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将课前学习与课堂交流收获整理归纳,并办学习简报。教师巡视指导。2.学习小组汇报。

七、课堂小结

第二篇: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能熟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仿写和改写句子。

3、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修辞知识的迁移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的基本特征。

2、能熟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改写句子。教学难点:

1、能熟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改写句子。

2、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修辞知识的迁移和归纳能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互动:

游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小学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哪几种?(设问、反问、排比、夸张、比喻、拟人)

三、每一种修辞有什么特征呢? A、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既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例:公园里的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1、下列哪些句子是比喻句请打上“√”,不是比喻句的打上“×”。B、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例: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C、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它能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例: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夸大)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缩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超前)D、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好比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

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比一叶扁舟,它能载着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书籍好比一盏明灯,它能指引我们踏上前进的方向。E、设问和反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反问是明知故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愿。

反问:例: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

3、设问:例: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他就是欧立希。

四、修辞无处不在

1、积累成语中的修辞:

五、综合练习:

我是判断小能手:

1、判断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要求改写句子:

(1)特务很狡猾。(改为比喻句)(2)花儿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3)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六、能力展示

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三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第三篇: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

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明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暗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借 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博 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的修辞举例

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概念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修辞手法详解:排比 概念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具体的运用如下: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用排比写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运用排比说理,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修辞手法详解:借代 概念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修辞手法详解:夸张 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1.夸张不是浮夸

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第四篇: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说话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课件出示)

二、知识点拨

1、这六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查找的资料,把你了解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

⑴ 比喻:俗话叫“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 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两种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不能是同一种事物。比如:小明长得像他爸爸。尽管有比喻词“像”,但“小明”与“爸爸”是同一种事物,不能相比,因而不是比喻句。

所以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就要看是否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要注意的是,这是不同的两种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

⑵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茉莉花开,香飘万里。从概念上来判断,这是一句夸大夸张。意思就是“茉莉花开了,香味很浓。”

⑶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赋予人的思想、动作、语言。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

比如:小鸟在树上唱歌。赋予小鸟人的动作“唱歌”,因此这是一个拟人句。这句话意思就是“小鸟在树上叫着。”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就更生动。

⑷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如: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 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样三个结构相同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就更突出了河水的清澈。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如: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吗?不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自问自答,因而这是一个设问句。如果我们直接说“人的聪明才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根据概念来判断,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话意思就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这样一改,意思一样,但前一句,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

2、区别设问与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再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如:你不遵守纪律,难道不该挨批评吗?(反问句)这句话其实就直接告诉我们:你不遵守纪律,就该挨批评。再看一句: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设问句)先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然后回答。

三、巩固训练

一、(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水龙头伤心地流着眼泪。()

2、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3、阿姨好像不喜欢她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

4、我常常想:那口井,是谁是开掘的呢?()

5、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四、创新运用

1、按要求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1)天上的云形态各异,什么样子都有。改写成排比句和比喻句。(2)我心中十分焦急。改写成夸张句。(3)月亮被云遮住了。改写拟人句。

(4)我们少先队员带头遵守纪律。改写成反问句。

2、自主选择:尽量用上各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或一段话。(1)写警示语;(环保、文明、安全等)

(2)介绍我们美丽的家乡或美丽的校园。(学生动手写,然后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在平常的说话、习作中,根据说话或文章的需要,尽量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让我们的语言更精彩,让我们的文章更具魅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备教手记: 修辞手法贯穿语文课本,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学生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很熟悉,但是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还不清楚。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修辞手法,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关于修辞手法的资料,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

肖玉春 江西省南康市大岭中学 341411 邮箱:xyc820126@126.com 电话 : ***

第五篇: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比喻、排比、拟人、设问、反问、夸张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改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怎样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修辞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大家一起讨论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2、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和拟人。

(指名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及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在客观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三、解析修辞手法。

(一)练习。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5、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6、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7、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1、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说说为什么只有A句是比喻句?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二)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

1、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B、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C、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2、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3、师总结: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

练习四:按要求写句子。

(1)灾区的群众不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问句)

(2)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仿写)

(4)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改为设问句)

练习五:以“清晨,我打开窗”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至少3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下载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这8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三年级复习课教学设计 宜良县团山小学 钱建妮 复习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三年级复习课教学设计 宜良县团山小学 钱建妮 复习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运用比喻、拟人、排......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王新慧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范文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这8种修辞手法。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3......

    小学语文三年级修辞手法复习

    1.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鞭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比喻) 2.天上的星星能数的清吗?(反问) 3.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暗喻) 4.橙红......

    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培优)(五篇模版)

    常用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六(4)班培优教案 何新华 辅导时间: 年 月 日 辅导内容: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让学生巩固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说话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