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9 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竭”字,会写“盼、疲、竭”字。理解“揠苗助长、盼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终于、精疲力竭、白费、”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揠苗助长”所蕴含的寓意。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揠苗助长”所蕴含的寓意。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动画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新授
(一)初读寓言,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2.教师巡视。3.扫清字词障碍。4.了解大意。
5.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这个农夫为什么要拔禾苗呢?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的?可以画一画,说一说。(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2)师质疑: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小禾苗是真的没有长高吗?
(3)创设情景:嘿,让我来问问下面的小禾苗吧!
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 小禾苗,小禾苗,你在长高吗? 师引:你怎么长得这么慢呢?那要等多久,你才能结出谷子呢? 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段,读出农夫的焦急。心情。
(二)研读寓言,悟出寓意。
1.那他终于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请大家再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说一说。(1)指名回答。
(2)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创设情景:小禾苗,小禾苗,让我来帮助你吧?你高兴吗?
小禾苗,小禾苗,你有什么感受呢?
(2)师小结:可这个农夫却还不知道你们的痛苦呢,我真替你们担心啊!(3)师引: 还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这位农夫对自己拔苗助长的办法很满意呢?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谁能读好它,来演一演农夫?
(2)创设情景:(学生带上各自头饰演课本剧)他儿子急忙跑回家,把还在沾沾自喜的父亲拉到田边。农夫一看,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抚模着枯死的禾苗伤心地问:“
”禾苗委屈地说:“
”
3.小结:是呀,这个农夫太想让他的禾苗快快长大,能早点收获,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4.出示练习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5.师:这就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吧。(配舒缓的音乐。)
三、练习1.生活中,小朋友们还见过或听过像揠苗助长这样的故事吗?
2.课件出示动画〈〈喂金鱼〉〉。观看动画后,说一说:喂金鱼的小孩跟农夫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用自已的话讲《揠苗助长》的故事。
四、总结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五、作业
1.续写《揠苗助长》:第二年春天,农夫又带着儿子准备插秧了„„ 2.课外找寓言故事书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板书 寓 言 两 则 揠苗助长
盼望快长
往高拔
枯死
(违反规律→ 结果更糟糕)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第三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课《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打开书)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课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课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课文)
生: 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 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 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 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生: 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 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 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 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 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师: 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 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 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 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 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 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 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 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 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5.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课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
第四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38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学会本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同学们,上节咱们学习了第12《伊索寓言》的前两则寓言《狐狸的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咱们接着学习第三则《蝉和狐狸》。(齐读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咱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指名说)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1.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文。(打开书)
2.自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圈套
故意
赞叹
歌唱家
察觉
有诈
粪便
戒
心
(其中“粪”和“戒”为红色)
先自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请一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什么事?(指名读文)
.文读完了,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文说了什么事呢?
(先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师: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你对谁印象比较深刻?再读读文,适当地做些记号,针对具体语句,谈谈你的想法。(生自由读悟文)
生:我对狐狸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和在《狐狸和乌鸦》里一样,仍然用老办法来骗人,说明它的本性是阴险狡猾的。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它想吃蝉,便“设下圈套”,而且还“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蝉。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引导学生理解“圈套”及设下了个什么圈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文字)
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故意”说明狐狸的言行举止是假心假意的。
生:蝉的叫声从来就很难听,夏天时总让人觉得烦躁,所以这里的“多么美妙”也体现了蝉虚伪的夸赞。
生:我觉得说蝉是“歌唱家”也太夸张了。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狐狸的最终目的是把蝉骗下来,因为它说“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另外“见识”也体现出它对蝉的歌声的羡慕。
生:我觉得狐狸为了骗得蝉的信任,对它很尊重,用了四个“您”。
师:说得真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们还能读出狐狸的什么?
生:我还能读出狐狸的贪婪。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读出来的。狐狸把树叶当成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了它很贪婪,早已迫不及待了。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师:大家说得真好。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这个坏家伙吗?
生:心怀鬼胎、居心不良、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师: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
生:它很聪明,它能察觉出狐狸的话中有诈,并当机立断扔下树叶来试探。(板书:察觉有诈)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引导学生读)
生:我觉得蝉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定思考过,继而察觉其中有诈,所以我认为它很爱思考。
生:我认为蝉的警惕性很高,很机智,它扔下树叶来试探,说明它没有轻易地相信狐狸,对它保持着警惕,并且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所以它很机智。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
师: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
生:这还是一只善于观察和吸取教训的蝉。因为它注意观察,所以发现狐狸的粪便里掺杂着同伴的翅膀。这恰恰告诫蝉:不要上狐狸的当而被它吃掉,所以蝉对它一直怀有戒心。
(板书:怀有戒心。出示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话。)
师: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幻灯片):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中不总有灾难,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同学们说得真棒,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文)
.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幻灯片)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师引读,生跟读)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共享,想不想听?(生齐答:想)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
(出示)
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四.介绍书籍,外延伸。
1.(出示:《伊索寓言集》实物投影展示)。上节给大家介绍过这本书,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这本书,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2.师总结:
同学们,《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它出自《伊索寓言集》,而像《伊索寓言集》这样的一本一本的经典的书籍,仿佛广阔的森林,仿佛无垠的大海,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贝,但愿我们从书籍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快乐。让我们——热爱读书吧!
板书:12
伊
索
寓
言
蝉
和
狐
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篇训()()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伊索)本文转载
第五篇:《寓言两则》 教案 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有个人过江时,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第一句话就点明了这个人是坐船过江,显然船不是静止的,实在行进着的。第二句话说他因为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第二段,那个人没有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明了他认为自己有找到宝剑的把握。第三段,讲有人劝丢剑人赶快捞,对他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指的是同船的人。第四段,讲那个丢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他说在船上刻记号,船靠岸后按记号打捞,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准能就是一定能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刻、剑、舷、催、捞、掏;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玩具宝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词语,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及新词。
3、默读课文
要求:把文中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复述故事。
(1)、播放《刻舟求剑》的动画片,学生边听边想。
(2)、指导复述方法。
(3)、同桌互相复述。
(4)、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请4名同学表演故事,教师和其余同学朗读叙述部分。
4、思考:那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为什么?
教师小结。
四、拓展想象。
小组讨论:
1、那个人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有捞到宝剑会说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揭示道理。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
六、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道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跟你的弟弟妹妹讲一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在生活中别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好吗?
2、预习《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船
移动 记号
捞不到
剑 静止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3、感悟几个好。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1)力气总算没白费;(2)禾苗都哭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4、常试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1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昨天,老师的爷爷打来电话,问我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他田里的禾苗长得更快些,我想了一宿也没想出办法来,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出:在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快点长大,用的办法和你们不一样,而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
理解题意:拔苗跟课题中的哪个词的意思一样揠苗。拔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理解助长。
二、整体感知
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
1、自由读课文,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碰到词语宝宝多跟它打声招呼。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课件:(一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枝头,词语宝宝就藏在苹果中,只要我们叫对了它的名字,就能将它摘下来。
(1)指名读词语,教师演示摘苹果。
(2)课件:把生字宝宝运回家。学生齐读词语。
(3)了解词性:词语宝宝很有规律地排列着,你发现什么没有?
第一排: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ABAC的形式,并让学生口头说几个)
第二排:巴望 焦急(形容心情很着急,并让学生口头说几个,如:心急如焚、心急火燎等)
(4)你觉得课文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三、探究其因
农夫在巴望什么呢?他为了什么事而焦急?
(一)课件出示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1、巴望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为什么用巴望而不用希望?
3、出示句子比较:a、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b、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4、让学生说说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为什么?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想让禾苗快点长大的焦急心情。
(二)你还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很焦急?(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体现农夫焦急的词句。
2、交流:你从哪里看出他很焦急?
出示句子: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①当你读到这个句子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②刮大风时,他去吗?下大雨时,他去吗?他这样做为得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是为了看到禾苗快快长大,从而理解他焦急的心情)
③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 体会焦急一词。板书焦字,指导学生书写。
② 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
③ 你仿佛看到农夫焦急地在干什么?(表演转来转去的情景)
④ 你们仿佛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些什么?(动作加上语言表演)
⑤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3、农夫天天等啊,盼啊!希望他的禾苗快点长大,可是他看到的却是怎样的结果?
出示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 禾苗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
② 为什么那个人会认为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
③ 这时,农夫的心情如何?
④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四、朗读感悟
(一)最后,农夫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让禾苗长高了?(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划出体现农夫这个办法的句子。
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2、对于农夫的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
3、可是农夫却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你从哪里看出农夫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抓住:急忙、终于,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等地方进行理解)
4、老农累得怎么样?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板书筋疲力尽并指导书写疲字,老师故意把疲字的病字框用红色的粉笔写成,让学生从病字框联想到生病,体会生病时有什么感受?从而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
(二)(课件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1、老农觉得自己什么没白费?因为他觉得自己这份付出换来了什么?理解费的意思。板书白费,指导书写费字。
2、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是如何的?
3、指导朗读,读出农夫高兴的心情。
五、阐明道理
1、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
2、听了父亲的话,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3、才一夜工夫,昨天还好好的,怎么就枯死了呢?你心痛吗?
4、课堂小练笔:(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劝你的父亲是吗?如果你就是那位农夫,看到枯死的禾苗,听到儿子的劝说,你长叹一声,又会怎样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