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教学教案
《寓言》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寓言》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寓言》教学教案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有学习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学习水滴石穿。
(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学习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
③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得野兔)
④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①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②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③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④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⑤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①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②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③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
④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
⑤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
⑥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
⑦演一演这个故事。
⑧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附:板书设计
《寓言》教学教案3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难点/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最爱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同学七嘴八舌)这些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或你产生哪些联想?(各抒己见)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钱钟书,他读了《伊索寓言》,借里面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今天我们就来研读这篇文章。
二、解题、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参看课后的插说内容(P44)(教师也不适当补充)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教师用书)
《寓言》教学教案4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从刻记号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说说通过《刻舟求剑》说明了以什么道理。
1、过度:楚认刻州求不到剑,而这位郑人上市却买不到履,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2、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 会 先买 来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
反归取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市罢不得履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
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
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
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
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自问自答:
这两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那种人?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不讲究方法的人,讽刺他们愚蠢。不只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而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寓言》教学教案5教学目标:
1.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寓言》教学教案6【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字词。
2、理解寓言含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理念】
多角度解析寓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
1、“寓言知多少”──调查学生对寓言的了解和积累。
2、寓言的特点(课件展示)──学生概述,老师总结。
3、引出课题──《白兔与月亮》。(课件展示。)
三、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四、熟悉课文
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
3、字词检查。(课件展示。)
五、复述课文
1、概括复述要点。(课件展示。)
2、抽生复述。(男女各一名。)
六、分析脉络,总结寓意(课件展示。)
七、体验与反思(课件展示。)
八、知识延伸(课件展示。)
九、小结全文(课件展示。)
十、作业布置(课件展示。)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寓言》教学教案7【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使用字词,有表情朗读;培养大胆创新的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表演中理解文章,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性,综合参与学习;在合作中探索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并领悟如何正确面对财富和厄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使学生了解并领悟如何正确面对财富和厄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难点】
使学生了解并领悟如何正确面对财富和厄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设计】
──寓言通常是一种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颖称之寄寓之言,王先谦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点。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总结教训,讽刺丑恶;特别需要揭露人们接触到却未曾意识到的荒谬。寓言虽是小道,作者却也须有干预现实的胆略和洞烛人生的识见。许多大家都是写寓言的高手。如伊索、克雷洛夫、达芬奇、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
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独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举世无双无忧无虑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等,文中的各种微妙关系:
两个慷慨,两个慧心,两次出现的意思有什么细微差别?
两种心境──同是赏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为什么完全不同?
两处转折──文中有两处转折,各起什么作用?
两种关系──主人与奴隶是否是绝对的?
两个人物──白兔和诸神之王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两种生活态度──白兔对待非分之财的态度和人类有什么不同?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参考:有时拥有是一种痛苦,放弃反而带来乐趣;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等类似的看法(可多角度去读一则寓言)
五、朗读表演《白兔和月亮》,提示朗读者必须注意的表情
这只独具审美的慧心的白兔来到林中草地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时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白兔在得到诸神之王的慷慨决定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当她看着属于自己的月亮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目光与表情?等等。
六、以同样的步骤学习《落难的王子》,提倡同学间的合作
文章中只写了一个场景来表现王子的多愁善感,你是否能设计出吻合其性格的其他场景?当时的王子的表情和动作、眼神应该如何表现?厄运落到他的头上的时候,王子又会是什么样的表现,你将从哪些方面去注意?等等。
领悟到作者构思的奇妙:作者把极端脆弱之人拟定为王子,又极写他的脆弱,所遭厄运突如其来不说,又极写其凶险,作者还借王子之口传达出寓意,借我与王子类似的经历告诉人们故事的普遍性,对人很有启发。
疑难问题:为什么主人公定为王子?为什么极写他的脆弱?为什么把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为什么最后写我也遭了厄运?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等。
蕴含的道理: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八、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周国平著的其他寓言,并体会寓言的寓意。
2、课外阅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xx年版)
《寓言》教学教案8【教材分析】
这一则寓言的主题词就是得失之患。首先必须把握的是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设计思路】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3、朗读。
4、内容研讨。
5、语言运用。
6、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增加理解。
7、作业。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课时】
二课时。
【教具运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逆境中成长》。
【备课卡片】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寓言》教学教案9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本领,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略)
《寓言》教学教案10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字划词的方法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难点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对啊!这是我们上个学期才学过的《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由于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可以说,许多成语来自于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寓言故事。
出示《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4、理解课题。
什么是则?
则就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寓言两则我们可以说是寓言两篇。下面就让我们一则一则地来学习吧!
二、学习《自相矛盾》
1.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从图片中找到矛和盾吗?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两种古代的武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柄是木头的,头是青铜制成的,呈尖锐状。
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圆且宽大,青铜制成,十分沉重,但坚固。
学习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头下挂着的红纓络。
盾:提醒:不是厂字头。为什么里面有“目”呢?(学生思考交流)
2、学习课文内容
在市集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卖矛和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叫卖的。
出示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自由读。
(1)对于这个人在介绍矛和盾时的样子,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
(2)什么教“夸口”?谁来学学这个人的样子,来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生字:锐:金字旁说明这个字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形容金属制品的。
(3)他卖力地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结果怎样?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词语。
出示:哑口无言(简单学习哑。)
(4)他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夸口到最后会变成哑口无言呢?
(5)总结:这个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让自己的话
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掩耳盗铃》
1.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1)出示:掩耳盗铃(读准题目)
(2)理解:掩,盗(用动作来表示)耳、铃
(3)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4)学习生字:掩:换部首“淹”、“腌”。
盗:回顾皿字底的字。
铛:与金属相关,形声字。
2.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找出关于他的想法的句子。
(2)实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你想对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什么?
(4)小结:小朋友,其实,你语重心长的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四、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从寓言而来的成语呢?
媒体出示部分图片,请学生们猜一猜。
2、学习剩下的一个生字“零”:模仿铃铛的声音“丁零丁零”,并回忆雨字头的字。
3、开火车朗读词语。
4、形近字组词。
5、听写句子:
(1)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
(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分层作业: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其中的道理说给同伴听。
板书设计:
23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掩耳盗铃: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教学教案11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讨论。a.交流学生的疑问。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b.交流受到的启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寓言》教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2、能力目标:
解读寓意,掌握阅读寓读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理解运用文中的精美语言。
【教学难点】
寓言的启示。
【教学方式】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实践。
【教学过程】
学习课前演讲寓言故事。
明确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单的故事了,带有劝寓或讽刺意味,让人们从中领悟。寓言篇幅大多简短,文字有趣。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它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含义深刻,引人思索。
1、自由朗读寓言。
2、口头复述寓言故事。
3、问题设计:
⑴ 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⑵ 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消决定说明了什么?
(结合现实生活中人民在获得利益之后的想法和做法。)
(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是否拥有财产和幸福生活就一定会患得患失?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
你在学习和日常生活怎样对待成功与失败,荣誉和挫折?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1、仿写:(感悟语言的优美,摘抄,划出优美语句。)
例句:
⑴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喜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⑵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2、续写:
有一天带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邂逅,她们互相说:“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她们脱下了面具,在海里游泳。
过了一会儿,丑会到了岸上,带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接着美也上岸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所以,直到今天。
学习寓言,我们要理解寓言的寓意,感悟人生道理。感悟寓言精美的语言。
《寓言》教学教案13教材分析:
这两篇寓言,篇幅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寓言并概括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寓言并概括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2、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二、了解《伊索寓言》。
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问(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2、概括寓言的寓意:(齐读)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四、细读课文,鉴赏提升。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
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
五、自主学习,阅读《蚊子和狮子》。
1、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2、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八、布置作业。
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寓言
a. 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教师小结。
九、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两则
1、做人要谦虚。
2、不能骄傲。
十、课后反思。
《寓言》教学教案14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寓言》教学教案15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第二篇:30 寓言两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读守株待兔、树桩、撞死、乐滋滋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想有收获,必须付出劳动。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我们做个游戏好吗,看图片猜谜语,沈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是《守株待兔》(板书课题: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
2、这个题目背后又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吧!
(二)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同学们的字词掌握得很好,我相信课文也一定读得很好。再次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课文读完了, 老师要检验一下你们的读书成果。你们知道谁守株待兔吗?种田人为什么会守株待兔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1.这只野兔怎么会一头撞死在树桩上呢?
2.“窜”是什么意思?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
3.什么原因,野兔会这么慌张地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呢?大家猜一猜? 4.想一想这段我们该怎么读呢?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1.这时候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白捡”指什么?
2.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出示: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3.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从此-----出示: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从此”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2.种田人丢下锄头,把锄头扔得远远的,看来他是真的不想再拿起锄头干活了。他是一个农民,他本来应该去干什么呀?
3.“整天”是什么意思?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守株待兔。锄头丢掉了,庄稼不管了,什么事儿都不干了,他一心只想着再白捡野兔。他想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就叫“不劳而获”。(板书:不劳而获)5.你们想,他坐在树桩旁等野兔时会怎么想呢?
6.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种田人的心里还是那个想法:兔子会来的,兔子一定会来的!他还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可结果摆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一遍。(生齐读第3自然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觉得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注意哪些词语?
(师生齐读)最后,种田人不但再也没有得到野兔,而且田野长满了草,庄稼全完了。用个词语来说,就是——(板书:一无所获)7.引导学生说理明白寓意。
三、练习
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课堂小结
寓言,总是借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推荐课外读物)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读读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是啊,做事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然最后终将一无所获。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课后习题 《守株待兔》习题
一、基础题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窜(cuàn chuàn)喘(cuǎn chuǎn)
锄(chú cú zhù)2.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庄+()(偏旁)=()(新字)()(组词)巴+()(偏旁)=()(新字)()(组词)去+()(偏旁)=()(新字)()(组词)
二、综合题
1..变魔术(给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
免()舌()包()过()方()
2..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那个农夫说什么吗?把它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读读这些成语。讲讲这些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参考答案
四、基础题
1.chuàn chuǎn
chú
2.贝
赃
赃款
父
爸
爸爸
卩
却
退却
五、综合题
1.兔
乱
刨
挝
仿
2.不要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别人的事最好别去干了。
六、提高题
这些成语都是些寓言故事。
板书
偶然得兔
守株待兔
不劳而获
只有劳动
才有收获
第三篇:寓言两则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教学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第二课时
-、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指名背)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株”、“待”二字带拼音)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
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该怎样想,怎样做?
(事情完全偶然,不必专门等这件事再发生,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
(2)这个人是怎么做的?(“整天坐在”,“等着”,“看看有没有„„”)
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分四个步骤:(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指导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3)借助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两则寓言。通过学习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事要及时改正。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第四篇:《人生寓言》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一、课题:人生寓言
二、教学目的: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三、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白兔和月亮》
(一)看导语默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 风韵 闲适 窖 得失之患 泯 厄运 慧心 皎洁 心旷神怡 归属 禀告 身世 正色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学生个别读。
(四)老师讲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五)内容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比喻: 拟人: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六)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2.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第二课时
学习《落难的王子》
(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学生个别读。
(二)内容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3.(略)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四)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十、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 转 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 折 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十一、课后小结:
第五篇:29 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竭”字,会写“盼、疲、竭”字。理解“揠苗助长、盼望、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终于、精疲力竭、白费、”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揠苗助长”所蕴含的寓意。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揠苗助长”所蕴含的寓意。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动画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新授
(一)初读寓言,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2.教师巡视。3.扫清字词障碍。4.了解大意。
5.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这个农夫为什么要拔禾苗呢?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的?可以画一画,说一说。(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2)师质疑: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小禾苗是真的没有长高吗?
(3)创设情景:嘿,让我来问问下面的小禾苗吧!
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 小禾苗,小禾苗,你在长高吗? 师引:你怎么长得这么慢呢?那要等多久,你才能结出谷子呢? 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段,读出农夫的焦急。心情。
(二)研读寓言,悟出寓意。
1.那他终于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请大家再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说一说。(1)指名回答。
(2)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创设情景:小禾苗,小禾苗,让我来帮助你吧?你高兴吗?
小禾苗,小禾苗,你有什么感受呢?
(2)师小结:可这个农夫却还不知道你们的痛苦呢,我真替你们担心啊!(3)师引: 还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这位农夫对自己拔苗助长的办法很满意呢?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谁能读好它,来演一演农夫?
(2)创设情景:(学生带上各自头饰演课本剧)他儿子急忙跑回家,把还在沾沾自喜的父亲拉到田边。农夫一看,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抚模着枯死的禾苗伤心地问:“
”禾苗委屈地说:“
”
3.小结:是呀,这个农夫太想让他的禾苗快快长大,能早点收获,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4.出示练习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5.师:这就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吧。(配舒缓的音乐。)
三、练习1.生活中,小朋友们还见过或听过像揠苗助长这样的故事吗?
2.课件出示动画〈〈喂金鱼〉〉。观看动画后,说一说:喂金鱼的小孩跟农夫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用自已的话讲《揠苗助长》的故事。
四、总结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五、作业
1.续写《揠苗助长》:第二年春天,农夫又带着儿子准备插秧了„„ 2.课外找寓言故事书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板书 寓 言 两 则 揠苗助长
盼望快长
往高拔
枯死
(违反规律→ 结果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