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薇 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细读深味 何“哀”莫知
《采薇》教学设计
沈艳琼
【学情文本定位】《采薇》是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读篇目,是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篇。以往常规教学《采薇》,都着重在它的上篇《诗经·氓》的教学中明确《诗经》的“六义”,然后在上《采薇》时结合初中已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等重点讲解赋、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却很少关注到《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源头,其中为数不多的战争诗(如《出车》《六月》)等,既是我国最早以战争和征戍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最早记录,其思乡主题对后世战争诗,特别是唐代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采薇》作为一篇优美动人、情深感人的佳作,诗中主人公内心复杂而真实的情感起伏跌宕,既有显而易见的地方,又有及富暗示性、极需联想之处,特别是最后的“莫知我哀”一句,究竟何“哀”无人知?作为高中生不能只直接灌输一个结论,而是要通过心灵和思维的震动,用心去探究“他”的情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复杂而真实。所以,把《采薇》放在一系列战争诗的背景中进行关照,有利于清晰地看出戍卒内心的苦闷和深切痛苦的来源。
同时,考虑到《采薇》作为高中必修教材中唯一一首战争诗,这样做也可以顺便使之成为一个有关战争的微型课程,从而提高学生今后鉴赏古典诗歌特别是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主题单一而主人公情感细腻是讲授《采薇》的最大难点,所以本设计立足于诗歌文本,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预习,疏通字词,熟读诗歌,掌握手法,在品读文本和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歌大意,并初步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情感。第二课时大胆取舍,本着“用教材教”的理念,从文本的思想感情入手,单刀直入主题核心---莫知之“哀”,以“哀”来带动对全诗的品读和鉴赏,同时适时适度结合《诗经》中其他战争诗来加以理解(但切忌用课外诗歌冲淡本诗细节的品味鉴赏),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总结,最终品读出慷慨地为国而战和无情战争给个体生命带来的无法承受的创伤,二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与痛苦便是他莫为人知的“哀”。【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侧重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深入品味戍卒内心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2、关注底层人物内心的矛盾,感悟他们民族责任感中的怀乡情节。【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对话交流
联想探究 【教学环节】
一、诵读文本,体味情感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那么:你认为哪两句诗最能概括主人公当时的情感?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你从全诗可以读出怎样的哀伤之情?要求结合具体字词或诗句来谈。预设:(1)“曰归曰归”“忧心孔疚”----强烈的思乡之情
(2)“不遑启居”“ 不遑启处”---行军的艰苦(3)“靡室靡家”----无家室的伤感(4)“载渴载饥”---在外的饥渴
▲随堂生成 :
二、品味细节,联想探究
以上是戍卒已经说出或者我们容易读出的悲伤。可他为何还要说“莫知我哀”呢,究竟还有什么“哀”是不为人知的呢?
(学生带着问题反复品读全诗富有暗示性的地方,通过联想,尽量深入人物内心,重点思考主人公何“哀”莫知。)预设:(1)“靡使归聘”---亲人、家(在或不在)
(2)“靡室靡家”---心上人(爱或不爱)(3)“行道迟迟”---自己(残或不残)
▲随堂生成: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分探究情况作总结并强调:于戍卒而言,胜利的果实充满了苦涩。(说明:教学过程中二、三两个环节可能会与预设的交叉,需教师随堂调整。)
三、课外延伸,比较总结
通过反复品读全诗,我们读到了主人公一些莫为人知的“哀”,为了更准确地揣摩底层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适当引入《诗经》中的其他战争诗加以联系比较,探探主人公还有什么难以言说的“哀”。
(展示补充资料)小结: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的胜利,于将帅而言,意味着官位的升迁和福禄的增加;于王公贵族而言,则意味着事业的成功;可以说,他们的的喜悦和欢乐是由衷的。但作为一个底层戍卒,他的使命是奉命杀敌,战争的胜利,留给他更多的却是“载饥载渴”的苦难和难以言说之“哀”;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交织在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中,所以,戍卒慷慨地为国而战和无情战争给个体生命带来的无法承受的创伤,二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与痛苦便是他莫为人知的“哀”。
这些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乡愁,有无奈,有愤恨,有自豪,有慷慨,有伤感的鲜活的戍边士兵形象,而大敌当前,猃狁孔棘,又怎一个“哀”字和“永别了武器”了得!
四、整体回顾,随堂提升
在类似的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诗中,《采薇》就其内容和主旨来说是怨战而不反战的(个人解读),“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等流露出的是很自觉的民族责任感。类似的还有《出车》中的“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以及《六月》中的“共武之服,以定王国。”可见,《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光辉灿烂的源头,其中为数不多的战争诗,既是我国最早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最早记录和民族意识觉醒的里程碑。
但《采薇》中三次写到“曰归曰归”,从“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全诗笼罩着一种浓烈的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无论是在“杨柳依依”的春日,还是在“雨雪霏霏”的寒冬,戍卒那深沉的思乡之情都使战争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和一缕暖暖的温情,戍边怀乡在后世战争文学中的不断复现,成了中国战争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六、作业布置,巩固课堂
自行查找摘抄3首带有思乡之情的战争诗,并就其中一首进行赏析。
七、板书(随堂生成思维导图)
第二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板块一 任务清单
能力要求 | 目标任务 |
识记理解 | 1.借助注释和课文导读,了解诗歌大意。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并熟练背诵全诗。 3.识记重要词汇:止、莫(暮)、阳、来、路、雨 |
掌握运用 | 1.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2.反复诵读,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
鉴赏评价 |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赏析诗歌最后一节的艺术性。 3.《诗经》重章叠句和叠词运用的艺术性。 |
板块二 生成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不仅有很多抒写爱情的优秀篇章,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就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篇。
由初中学过的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引入。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叙写了一位从十五岁服役到八十岁的老兵退役回到家中却发现家破人亡的故事,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社会的黑暗。
同为表现戍役的《采薇》叙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个退役老兵在归家途中对往昔戍边生活的回忆。
在路上 回忆
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
1.《采薇》一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1)久戍难归的忧心。①“薇亦作业”、“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征戍卒的久久不归。同时“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时间的流驶,物换星移,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随着时间的递进,征人的痛苦也与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话:“古者戍役,两期而还,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
(2)戍边生活之艰辛。因“猃狁孔棘”,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载饥载渴”也是它们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反映。
(3)生死搏杀的厌倦。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
(4)为国征战的激昂。一月三捷。
(5)怀家思亲的愁苦。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与家人音讯阻隔,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其悲苦之状可见一斑。
(6)白发独归的凄凉。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历经磨难后,内心深处依旧凄凉,悲伤。因为归乡的路依旧那么艰难,家中可否还有人倚门而望?
(7)生命流逝的悲怆。
三、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研读,领会《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兴”的手法
1.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过程,表明时间的推移,戍卒离开家乡之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越积越深。
前三章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表现戍卒的思乡之情。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为什么突然写到棠棣花?
在焦急的等待与无望的麻木笼罩戍卒战士心灵的时候,道路旁一朵绽放的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是一朵盛开的美丽的棠棣花!花的绽放,唤醒了将士们麻木的心灵,点燃了生命的激情,让眼前一切都充满了诗意的色彩:我们的战车威风凛凛,我们的武器十分精良,我们的战马嘶鸣,我们精神抖擞!胜利的捷报,焕发出我们男儿的血性!为了家国,我们勇敢、坚定,我们捍卫民族的尊严。长风猎猎,孤云漫漫,岁月里,充满了胜利的情怀!
(二)重章叠句
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相同,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别,显然是用一支曲子反复吟唱所造成。这就是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写法。重章叠句,反复歌咏,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节奏感和音乐感比较强,有利于感情的传达。
(三)叠词
七处使用了叠词,一处用以言情,六处用以状物。
“烈烈”言情,表现内心忧思的炽烈。
“騤騤”“翼翼”“业业”,形容战马高大雄健、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袅娜的姿态。
“霏霏”描摹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状。
叠词的作用:
《诗经》不少篇章运用了叠字,叠字可以用来增加形象性(状物)或用来强化情感(言情),让诗的音律和谐。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6章)
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借以抒写心中的悲伤和哀痛。
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虚实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追忆离别时的情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眼前情景,风雪如晦,道阻且长,孤独跋涉,近乡情怯。
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⑤叠词
⑥对比。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不但有时间上的跨度,在感受上也完全不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它出于《诗经》,但已经超越了《采薇》而存在。绝世文采,历久弥新,诗中所表达的生命流逝感,今天读来,也依然触动我们的心怀,让人黯然神伤。
我们不是三千年前在边关征途中采薇吟唱的戍卒,但我们同样是在时间的洪流中艰苦前行,无法回头。某一天,我们站在同一个地点回望以前的自己,泪水湿了眼眶,也许还会想起这四句古风。
三、小结
(一)思想内容
《采薇》描绘了一个因“玁狁之故”,久经军旅生活的艰苦,在还乡路上又饱受饥渴寒霜的戍卒形象。尽管这个戍卒在“岂不日戒,玁狁孔棘”的紧张情况下,激起他抵御玁狁的爱国热情,但在长年累月的军事生活中,仍然使他怀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他在归途中,诉说着遭受的痛苦。这就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个在“雨雪霏霏”,“载饥载渴”的情况下,风尘仆仆,积极赶路的戍卒形象。
(二)艺术手法
1.“兴”的艺术手法
2.重章叠句,反复吟咏
3.使用叠词
板块三 知识点过关
(见自编辅学设计)
板块四 教学反思
任务完成情况 | |
个人教学思考 |
第三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 葛莉茜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
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第四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阅读、吟咏进入一种审美境界。体会《采薇》的“苍凉之美” 【教学重点】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审美境界下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于粮草不续,士兵们只好靠采野菜充饥。春天,薇菜绽出嫩芽;夏天,薇菜叶片肥嫩;秋天,薇菜茎老粗硬„„连“君子”的马都吃得“业业”“骙骙”,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薇菜,这是士卒生活待遇的“商标”。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2、《采薇》故事中的戍卒,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抗击严狁(xiǎn yǚn),士卒们有家难归,由于驻地不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薇菜由嫩而老,事实上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是戍卒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因“严狁(xiǎn yǚn)之故”、因“王事靡盬”,士卒们吃野菜的生活遥遥无期,征战的生活遥遥无期„„他们从青春年少一直到年老体衰。
3、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这里,诗人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
四牡(mǔ)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载(zài)渴载饥 霏(fēi)霏 骙骙(kuí)玁狁(xiǎnyǔn)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维常之华(huā)雨(yù)雪
(2)通假字
彼尔维何
莫——暮 mù
岁亦莫止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校正(1)反复吟咏 提示诗歌节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示范朗读(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诗句,理思路(1)看注释,疏诗句 ①重点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诗句,把握情感
三、文本探究
在诵读诗歌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再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生发出一种内在的情感,并对其艺术魅力似乎有了话说„„那么我们每个人想说什么呢?《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场景或者画面,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场景——把各段组合成一个镜头,并归纳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场景复述及讨论一:采薇生活 可能性的准备:
士卒们的戍边生活是一种悲凉,而当这种悲凉遥遥无期时,它便是一种苍凉。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诠释昆曲艺术之美时说:“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士卒这种“采薇”维持生命的边塞生活还远远不是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痛苦的还有更多的心理煎熬,这就是苍凉!
描述读出的情感——分组拓展,力求完备 可能甲一:痛苦忧伤、家园之思 可能乙二:生活劳苦,不得归家 悲伤厌战,民族仇恨 艺术技巧提问:诗作调动了哪些艺术技巧,你想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准备要运用什么?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可能性一:比兴——提问:哪些是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主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大家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微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或者说目的?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可能性二:重章叠唱提问:哪些是同样的话,[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场景复述及讨论二:边关思归
可能性的准备:有鉴赏者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个著名的句子,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一个活生生远离“苍凉之美”意境的遗憾。而这样的结论会被诗歌本身所推翻——戍边生活并不是一年,而是好多年!诗歌首章“岁亦莫止”是说“眼看一年又完啦”!第三章“岁亦阳止”是说“转眼十月又到啦”!诗中还说周王的征役没有休止!显然,这样的日子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天的征战是刺激,一月的征战是恐怖,一年的征战是疲惫,一生的征战是苍凉„„
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兵们疲于奔命、长年不得回乡,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渐渐地丧失了“悲壮”的自豪之感,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得耗尽毕生去体味这“苍凉”的人生呢?是“严狁(xiǎn yǚn)之故”,是“王事靡盬”。他们痛恨严狁越来越残酷的侵略,他们苦于周王无休无止的征役啊!
当你面对着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无助交织着无奈,凄凉隐忍着不甘,但又只有接受,这就是苍凉。
描述读出的情感——分组拓展,力求完备
可能性甲: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艺术技巧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技巧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场景复述及讨论三:归家之痛 可能性的准备:
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苍凉有时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国家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这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可能性甲: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相关内容预设:(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技巧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本人的论文做出比较阅读、交流 悠悠千古咏“苍凉” ——《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
会宁二中
裴学庆
***
阅读、吟咏一首诗,能够得到“个中三味”中的“一味”,能够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已经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了。《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便是其中“一味”,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境界。
让我们先从戍卒的“采薇”生活看——前三章用复沓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歌咏了士卒们苦难的戍边生活。由于粮草不续,士兵们只好靠采野菜充饥。春天,薇菜绽出嫩芽;夏天,薇菜叶片肥嫩;秋天,薇菜茎老粗硬„„连“君子”的马都吃得“业业”“骙骙”,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薇菜,这是士卒生活待遇的“商标”。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士卒们的戍边生活是一种悲凉,而当这种悲凉遥遥无期时,它便是一种苍凉。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诠释昆曲艺术之美时说:“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士卒这种“采薇”维持生命的边塞生活还远远不是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痛苦的还有更多的心理煎熬,这就是苍凉!
让我们再从戍卒的征战生活看——“薇菜”还是士卒悲惨命运的隐喻。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采薇”,是为了不食周粟,他们二人只是表明了一种姿态,一种政治姿态。他们不需要思乡、不需要打仗。他们只凭这种姿态,就被士大夫们讴歌了几千年。
哪里象《采薇》故事中的戍卒,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抗击严狁(xiǎn yǚn),士卒们有家难归,由于驻地不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薇菜由嫩而老,事实上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是戍卒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因“严狁(xiǎn yǚn)之故”、因“王事靡盬”,士卒们吃野菜的生活遥遥无期,征战的生活遥遥无期„„他们从青春年少一直到年老体衰。
有鉴赏者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个著名的句子,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一个活生生远离“苍凉之美”意境的遗憾。而这样的结论会被诗歌本身所推翻——戍边生活并不是一年,而是好多年!诗歌首章“岁亦莫止”是说“眼看一年又完啦”!第三章“岁亦阳止”是说“转眼十月又到啦”!诗中还说周王的征役没有休止!显然,这样的日子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天的征战是刺激,一月的征战是恐怖,一年的征战是疲惫,一生的征战是苍凉„„
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兵们疲于奔命、长年不得回乡,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渐渐地丧失了“悲壮”的自豪之感,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得耗尽毕生去体味这“苍凉”的人生呢?是“严狁(xiǎn yǚn)之故”,是“王事靡盬”。他们痛恨严狁越来越残酷的侵略,他们苦于周王无休无止的征役啊!
当你面对着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无助交织着无奈,凄凉隐忍着不甘,但又只有接受,这就是苍凉。
最后,让我们从“采薇”故事结局看——“采薇”的生活是结束了,征战的生活是结束了。按理说,从征战第一年开始的盼望将会得到实现,长年的思乡之苦、积久的征战辛劳会有一个结束。无数次的胜利会让他们带着一种“荣耀”,精神焕发地享受凯旋归来的愉悦。可是,这些都没有。
诗歌最后一章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这里,诗人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苍凉有时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国家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这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
原来,诗人是在歌咏一种悲情,一种苍凉。而我们也从中听到了一首来自远古的“苍凉之歌”„„
五、布置作业
第五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刘婷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
2.让学生从《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中,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3、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理解诗中主人公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由言溯情,赏析诗句,进一步了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字词检,为加点字词注音并释义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
2、请一位同学介绍《采薇》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三、初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齐读,思考诗歌哪一章节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其他各章节大不相同? 明确: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请联系全诗分析此节中“我”的形象。
明确:戍边御敌、保家卫国、思念家乡的士兵。
3、结合诗句分析士兵戍边御敌时的生活与心情。明确:结合前三节分析,前三节写士兵们远离家乡,没有安居的时地,生活艰苦,饥渴交迫,又归期遥遥,且无法与家人互通消息,表达主人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再读,把握主人公内心情感
1、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最后一节主人公已踏上回家之路,为何长叹“我心伤悲”?请结合全诗分析。明确:(1)“雨雪霏霏”、“载饥载渴”可看出回家路远且艰辛;
(2)“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多年音讯阻隔,家乡或许人事皆变;
(3)“不惶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可见士兵们流离奔波、生活艰难,加上归期遥遥,还要忍受思乡的煎熬,痛定思痛,战争造成的伤痛回想起来也令人心有余悸,何况战事只是暂时结束,作为一介士卒,也许不日将再次踏上征程。
附:
1、《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五、品读,突破难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请试分析理由。(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附:(1)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2)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六.咏读,探讨写法特点
与初中所学的过《关雎》和《蒹葭》相对照,重章叠唱的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前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