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活动是人类特殊存在的一种方式。小学英语课堂上总是少不了活动,而且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形式。那么,小学英语课堂上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呢?我认为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接下来我就从七个方面具体地谈谈如何设计好一堂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或生活经验相联系。
我们常说,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重要地是备学生。因为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的背景、生活的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着差异。但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是统一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是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特别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把教材上的语言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掌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真正做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提倡的“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让英语成为学生真正用来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脑袋中的语言知识。
二、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因为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通常第二外语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花费一定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学得。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比如: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活动在对学生语言训练上面是否有递进的要求。通过连续的几个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或增大语言输出仍旧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如果忽略了这些的话,表面上学生参与活动的面或许很广,课堂气氛或许也很活跃,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却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语言量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帮助不大。
三、活动设计要有趣味性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填灌式教法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又令小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五年级下册What are you doing?这一单元第四课时的时候,我发现直接让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同学猜的“Do and guess ”游戏对于五年级学生已经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该课时我采用了“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同时也把学生分为A、B两个大组进行比赛。首先每组派两名学生到前面准备做动作,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我喊“Ready, go.”时台上的学生开始表演,喊“Stop!”时停止表演,但要保持当时的姿势不动,其他学生这时候可以睁开眼睛并根据那些“木头人”的姿势猜测What is he/she doing? A组提问B组回答,然后B组提问A组回答。对方回答完毕后提问的这一组可以向本组的表演者提问:“What are you doing?”以求得正确答案,同时判断对方的回答是否正确。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本来就对于闭眼过程中台上学生的表演内容感到好奇,加上睁开眼睛之后看到的“木头人”的动作确实滑稽,连我都忍俊不禁,孩子们的兴致就更别提有多浓厚了,因此,这项活动进行得很顺利,直到我打算进行下一个环节了还有学生央求我让他们再玩一轮。正因为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不知不觉地从活动中学会了也在其中运用了英语知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由此达到了。四、活动设计要有目的性
活动不仅仅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组织,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活动本身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为了做事情。小学英语活动课,就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活动之前,都要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哪些语言?运用了哪些语言?” 这样才能设计出有目的性的活动,它是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活动的关键。对于前面提到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我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为了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比赛可以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既练习问题What is he/she doing? 又有机会练习回答He/She is„.让提问的这组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台上的表演者回答“I am„.”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理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活动设计要有真实性
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如讲授 “When is your birthday?”这单元第一课时时,有学生问我的生日是在几月,我卖了个关子,到了第二课时让他们运用新句型Is your birthday in January/February„?来猜测,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提示Please up, up/down, down!(配以手势)学生对老师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很感兴趣,自然就会踊跃地提问了。另外,我们要利用交际中的信息差,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只有创设一个有信息差的语境,学生之间才会产生交际的愿望,也才会乐意开口。例如教What’s the weather like?这一单元时,我们可让同桌的两位同学看互为补充的两张世界各地天气图,然后相互问答从而完成自己手中的图表。如果在这活动中,一个学生指着图片直接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anghai?”这个问题是明知故问式的,即问答双方之间没有信息差,是一种假交际,这种活动其实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六、活动形式设计应有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具有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运用多变的活动方式,可以不断的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维持,从而使活动更有效。如在操练单词时,当学生对于“one by one”的活动形式感到有些厌倦时,可以把活动形式稍做改动,变为“two by two”,当学生再次有些厌倦时,我们又可以加上竞赛的形式,谁先正确说出单词,就为本组赢得一分,这样学生的兴趣又会被激发出来。英语课堂活动有很多形式,如游戏、竞赛、歌曲、有节奏地朗读、小组合作表演等等。仅在单词教学中,就有许多种活动形式如:猜单词、听听指指、听音做动作、传悄悄话等等。对于歌曲和有节奏地朗读这类形式,我们还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将歌词进行改编,如When is your birthday? 的歌词“My birthday is in July.My birthday is in July.My birthday is in July.When is your birthday? ”其中的July就可改为学生自己生日的月份,然后采取接龙的方式演唱。
七、活动评价设计应有必要性
评价是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评价可尽量让学生参与进行,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增加学习动力,而且要注意及时、客观、公平、易于记录、直观可见。对于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为使评价能保持长久的激励作用,可定期累积统计一下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的小奖品(如小贴纸)和加分情况,并评出游戏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以及进步明显的学生。
总之,教师在设计每一个课堂活动时,都要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在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设计出一个个有效的英语课堂活动。当然,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需要注意以上几点,还有更多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去实践。:课堂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篇:如何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
发布者:陈荔娟 发布日期:2011-11-13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应从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转变。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学习,教师就得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解决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因此,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意义非常重大。
(一)教学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教学活动要关注到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能让自己提高的阶梯,找到自信,找到乐观。如在七年级下Uin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听说能力,并进而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让同学们分成了四人一组,编写对话,谈论人们的外貌,由全组同学先进行小组练习,然后把对话再表演给全班同学,让大家继续猜测同学们谈论的是谁,这样,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对于英语水平较弱的同学,他们在组长的帮助下也都能完成相应的简单对话,全班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提升。
(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表演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和当堂教学目标相接近的情景,或者把班级干脆就变成一个与教学相契合的大的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我记得曾经在教学七年下Unit 12时,我就让学生就本校的规章制度做一番讨论,然后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阐述,因为说得做得都是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所以同学们学习得特别积极踊跃,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
课堂教学设计要利于操作,有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只注重“热闹”,而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电脑多媒体等,为我们大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我们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利用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单词,从而改变单词教学枯燥乏味的特点。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张永红文章来源: 5289更新时间:5/28/2007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尝试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一些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设计活动中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在设计英语活动是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活动要以语言交际为目的;以生活实际为支点;以任务为驱动。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就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活动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语和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活动应有利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的技能。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北师大版先锋英语1A课本中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设计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的活动,以复习和巩固单词red, yellow, green。全班学生站起来做小司机,根据教师所说的三种颜色,做出停车、开车或等待的动作;做错的学生坐下,经过多个回合后,仍然站着的学生被评为合格“小司机”。然后让这些小司机来喊口令其余的学生继续做动作。此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这三个单词,又能使他们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很是时机的将德育渗透于英语教学活动中。
可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每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要有语言知识作支撑 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具有新奇感,从而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经常组织guessing role play chant play game tell story make survey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并力求使活动多而不乱。例如,在先锋英语4A It` too expensive一课时,当时放完国庆节假,很多学生家长给自己孩子买漂亮的衣服,我让学生每人拿来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如:T-shirt dress sweater jean jacket);待呈现新知识之后,组织一个时装模特展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每组学生设计本组的展示形式和介绍语;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时装表演开始后,学生们踏着模特步登场,伴着音乐,一边摆造型一边用英语介绍:Look at my new dress, it’s 15yuan, it’s too cheap.But it’s nice.I like it very much….师生在台下一起评论:it’s cheap/expensive/nice/smart…此时,各小组展开了有趣的竞争,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运用了英语,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以及自主、合作和创新的意识。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活动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支撑。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比如,上述时装模特展示活动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语言知识,发展了语言技能,获得了用英语做事情的成就感,使其对英语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喜爱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要创建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和互动的课堂。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要一味追求课堂的安静和学生的服从;要允许课堂稍稍“乱”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迸发出活力。
另外,一堂课并不是活动的无序结合,而应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并向拟定的学习目标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不仅要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而且要连贯、紧凑和循序渐进。
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要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要使活动便于操作,并要制定能客观评价活动效果的标准。
四、活动要尽量真实,要体现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先锋英语5A Unit2 Ann’s dream一课时,在讲完新课时我让学生写了自己的梦想,然后让他们念自己的梦或者梦想,有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名医生,给病人看病;有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宇航员,就像杨利伟、费骏龙叔叔那样飞上太空,探索太空的奥妙,为人类做出贡献。学生用英语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梦想,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富有挑战性,所以学生的兴趣盎然,写出了十分精彩的文章,为以后的英文写作奠定了很扎实的基础。学生的不同梦想及精彩的英文解说,把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复习了课文的语言点和动词时态的用法,而且在交流中还用到了以前的重要句型。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把课外学到单词和句型也用到了课堂,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探究性和拓展性等多种因素。教师要遵循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及其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策略初探
“学生活动”是苏教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主要环节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从而建构数学理论,进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或者备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可以优化学生活动、提高活动效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一、“引入性”活动设计,宜“简”不宜“繁”
古人写文章讲究开门见山,开头要简短而美观,直入主题。其实,数学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要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一些引入性的活动要尽可能简短、直接,直达本意,而不是藏头露尾,费时费力,最终使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案例1】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引入活动设计
情境:(动画)画面情景:擂台、横幅(解题大赛,奖品丰厚)
比赛双方:诸葛亮 VS 臭皮匠团队
比赛规则:各位参赛选手必须独立解题,团队中有一人解出即为团队获胜。
人物:诸葛亮,臭皮匠老大,臭皮匠老二,臭皮匠老三。
诸葛亮(手摇羽扇):依我以往的经验,我解出的把握有80﹪。
臭皮匠老二(垂头丧气):老大,你的把握有50﹪,我只有45﹪,看来这奖品与咱是无缘了。
臭皮匠老大:别急,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臭死诸葛亮,咱去把老三叫来,我就不信合三人之力,攻不下这个擂台!
问题:假设臭皮匠老三解出的把握只有40﹪,那么这三个臭皮匠中有一人解出的把握真能抵得过诸葛亮吗? 无疑,上述案例作为“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引入和主题是非常贴切的,但作为以高二学生为对象的教学,设计过于注重了引入的趣味性,情节曲折,冲淡了本节课的主题,很有可能,接下来学生的讨论仍会沉浸在有趣的表面现象中,思维不能有效地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与讨论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活动中引入课题,但是目前“引入性的学生活动”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如案例1,就是“喧宾夺主”的典型。如果对上述的案例稍加改造,削枝强干,就是很好的引入。教师可直接提出“同学们都听过„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歇后语,现有一个问题,假设诸葛亮能够解出的把握有80﹪,三个皮匠能够解出的把握分别为50%,45%和40%,现在请同学们研究一下,这三个皮匠能够赛过诸葛亮吗?”这样,在不失趣味性的前提下,又容易点明主题,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讨论性”活动设计,宜“宽”不宜“窄”
数学课堂少不了学生的交流和讨论,目前,在新课程纵深推进的地区“小组讨论教学”正方兴未艾。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讨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且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插上嘴”,使每位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这就要求课堂气氛宽松,问题入口宽,有坡度、有开放性。
【案例2】 《直线与平面垂直》讨论活动设计
讨论1 在“线面平行”的位置关系中,我们将线面平行关系转化成什么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讨论2 生活中有哪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
讨论3 类比“线面平行”,“线面垂直”关系可转化成什么要素进行研究?
讨论4 例如将一本书竖起来放在桌面上,为了使书脊相对于桌面不“歪斜”,书脊所在的直线与桌面上任一条不过书脊与桌面公共点的直线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讨论5 通过上述的观察分析,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
上述的讨论活动设计起点是复习前一节内容,终点是本节新内容的难点,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并类比已学的思想方法建构新的内容。这是非常成功的学生讨论问题设计,有层次、有价值,不仅便于开展课堂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活动,而且还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了类比、化归、降维的思想,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到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出”的。
三、“问题性”活动设计,宜“疏”不宜“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欲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常常会费心设计大量提问,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大有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之嫌疑。课堂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过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而,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提问的数量。
【案例3】《函数概念》问题设计
问题1 初中我们学过哪些函数?
学生活动: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者上述的一些具体的函数等。
问题2 初中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忆初中函数的概念)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问题3 y=1(x∈R)是函数吗?
学生活动:对产生的两种意见展开小组交流讨论,不着急给出答案。(教师展示教材中三个具体的例子)
问题4 在上述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
学生活动:利用初中函数的定义进行判断。
问题5 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阐述上述例子中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用集合语言进行叙述。
问题6 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形成函数概念。
问题7 从函数的定义可知函数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学生活动:(1)定义域;(2)值域;(3)对应法则。
“函数的概念”是一节“核心概念”课,案例中仅通过上述7个问题,就让学生建构了“函数”这一核心概念,除了最后的例题和小结外,平均5分钟一个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便于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一些思维含量低、问题设计简单化的提问,而把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心理需要直接相关联的“问题”或“疑问”,为学生创设主体性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建构。
四、“探究性”活动设计,宜“放”不宜“收”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探究情境、构建探究平台、提供探究的素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要一手包办,教师要认识到几乎所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都有探究的必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案例4】《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探究设计
问题情境:如图1-1所示,直线l:4x-3y-12=0分别交x,y轴于A、B两点,求原点O到直线的距离。请同学们讨论解决的方法。
方法1 如图1-2,过O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H,利用等积法,即OA·OB=AB·OH,求得OH的长度,即点O到直线的距离。
方法2 如图1-3,过O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H,求出直线OH的方程,联立方程组得到H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线段OH的长度,即得到O点到直线l的距离。
方法3 如图1-4,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H(x,43x-4),利用两点间距离求得OH的长度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再求出此函数的最小值,即O点到直线的距离。
探究一般地,求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
探究1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l与A,B两点,在RT△ABC中,利用等积法,求得斜边AB上的高PH的长度,即P点到直线l的距离。
探究2过点P作PH⊥AB于H,求出直线PH的方程,联立方程组得到点H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线段PH的长度,即P点到直线l的距离。
探究3当B≠0时,在直线上任取一点H(x,-ABx-CB),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线段PH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再求出此函数的最小值,即为P点到直线l的距离。
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老师都采用“提示公式怎么推导,最后公式是什么”的模式,看上去避免了繁琐的运算,省时省力,但是学生却失去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少了探究的乐趣,没有了发挥探究才能的舞台。上述案例借助一个具体的、简单的问题解法,类比推广到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新课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活动,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发现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五、“巩固性”活动设计,宜“精”不宜“多” 不可否认,学习数学离不开练习,但是过多过滥的练习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创造力也起着阻碍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李士锜教授就曾提出过“熟能生巧”的同时,也可能会“熟能生笨”的观点。因此巩固性的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精致,要把握数学的实质,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案例4】《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课堂练习设计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2x-1;(2)y=x-13x+2;(3)y=(x-1)0。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x2+x;(2)y=2xx-1(3)y=2x+1。
3.思考题:求函数y=x-1+x的定义域和值域。
上述的课堂练习基本上覆盖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主要类型,注重了对函数本质的理解,避免了人为编制求定义域和值域的怪题和偏题,少了烦琐的技巧训练。事实上教师也要认识到,数学题目甚至题目的类型都是做不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训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该多考虑问题的典型性和层次性,起到精讲精练的作用,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视角,应该从教师转向学生,从“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交流活动紧紧围绕学习主题、探究性活动突出学生思维训练、讨论性活动不偏离既定的方向、巩固性的活动不加重学生负担,真正地做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教益。
第三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几乎都是在课堂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目前,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究其本身而言,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起着巨大作用的。但,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其效果可能就会与教师的设计初衷大相径庭,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追求全人的发展,所以,英语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除了要达成显性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还应该注重隐性目标的达成,比如: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掌握学习英语的策略方法等。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要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发展良好个性,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广义的教学活动指在以任务为驱动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谓活动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做的具体事情,也可称为步骤。
本文中提出的教学活动指狭义概念上的教学活动,即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达成某个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具有一定活动内容的教学步骤。
参考多种教育文献,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本人以为要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
按照一般教育理论书籍较一致的提法,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这说明教师在设计任何一个教学活动时,必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作指引,教师要明确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期望学生有什么语言或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然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不可能穷尽一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因为其特殊性,有着其特殊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明确的指向目标,比如,有的活动可以用来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单词的理解,有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时更加顺畅,而有的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比较明确地预见到活动前和活动后,学生的区别会有哪些等等,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目标指向明确,操作性强,教学效益也高。
活动案例教学内容: Colour
教学活动:故事讲述
活动时间:15分钟左右
活动目的:通过故事
活动描述:
教师自编了一个故事‘The Greedy Fish’,讲述了一条贪婪的小鱼和一条大鱼外出游玩,游玩途中看见各种颜色的东西而想要变色的故事。两条鱼之间的主要对话内容如下:
The greedy fish: What is it?
The old fish: It is a banana/an orange„.The greedy fish: What colour is it?
The old fish: It is yellow/orange„.The greedy fish: I like yellow/orange„.Please make me yellow/orange„.在此故事中,教师将学生已学过的颜色词和将要学习的颜色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故事情境中,通过这条贪婪小鱼的不停想要变换颜色的情节发展非常自然地学习了新单词,并能听懂或模仿学说Please make me red/blue.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重复What is it?和 What colour is it?这两个问句,这是学生曾经学过的句型,也是教师在后面的第三个活动(post-task procedure)中将要用到的主要句型,在教师有意识的极富感情的不断述说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不知不觉地随着教师重复着这两句问句,这就为后面的活动三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colors.“What is it?” “What color is it?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分析:教师通过本故事的讲述,既完成了对red, yellow, blue, green, pink, orange 这六个单词的复习,又在学生喜爱的故事中慢慢地引出、落实教学四个新授单词brown, purple, white, black。教师把复习和新授溶于一个故事中,不仅完成了语言知识目标,而且该活动也是后两个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设计本教学活动时,她的目的极为清晰,既要较好地达成语言知识目标,更要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并保持学生强烈持久的学习愿望。在观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整个班级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新词时兴趣盎然,踊跃参与,效果良好;尤其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渐渐发展,孩子们随着贪婪小鱼的神奇经历,不时发出“噢!”“噢!”的惊讶声。而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部分学生轻声和着老师一起讲述故事,其投入程度可见一斑。老师的另一个活动目标“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并保持他们强烈持久的学习愿望”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达成,体现了教育的无痕化。
活动案例
2教学主题: Animals
教学活动:涂色说说
活动目的:结合学生喜欢的涂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激发说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英语说段的能力
活动时间:9分钟左右
活动描述:
1、教师先出示问句,并口头提问:What animals do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并示意学生(6人一小组)把桌上老师准备好的小动物图片拿出来。
2、学生翻看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一个未涂色的小动物,旁边有一段英语:
I see a /an ______.It is ______.It is ______.I like the ______.3、教师说: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 Choose the animal you like.4、学生选一个喜欢的小动物图片。
5、教师出示PPT:
黄色小鸟的图片 I see a bird.It is yellow.It is lovely.I like the bird.6、T: Colour the animal and talk about it in groups.7、学生开始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颜色笔,到处向同学借,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老师宣布停止时,还没有完成涂色;完成涂色的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model,开始在横线上填写单词,但是因为不会拼写,有的不停地在向同伴提问:“这个单词怎么拼呀?”有的则不停地翻书查找,没有一个学生在进行语言活动。
活动时间:9分钟
活动分析: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语言训练活动,教师期望能够让学生通过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涂色填空之后,进行口头表述:I see a/an_____.It is ____.(颜色)It is ____.(形容词)I like the ____.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让学生实施该活动时,目标指向不明。她期望引导学生把新旧语言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地描述,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习英语兴趣,从而进行有序表达。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涂色所占据,并没有达到教师期望的通过涂色体验激发说话兴趣;而且,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明确告知横线上的单词是否要填写,导致学生对该活动的目的指向不明确,以为是要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单词,以至于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翻书查阅单词上。教师期望通过该活动,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培养说英语的能力的目的没有达到。
二、活动设计要和教材的提供的文本内容紧密相关
《课标》指出:英语学习是知识积累和能力实践的过程,需要有合适的课程内容。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 所以,对教师而言,要自觉地去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规划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使活动设计不仅能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吻合,而且还应该和整个单元或整个模块的教学主题相吻合,真正做到通过教材来教英语,使学生接触和学习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知识,为日后真实交际作准备。
活动案例
2教学内容:Oxford English 2B Unit 2 In the circus
教学活动:描述动物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用can的句型对新学动物monkey进行描述,这是一个语言输入的准备活动,为后面post-task中设计的学生语段的输出做准备:Look at the„.It’s„ and„.It can„.活动描述:
1、T:(呈现在舞台上的一只猴子)What colour is the monkey?
P1: It is brown.T:What can the monkey do? Discuss with your deskmate.2、学生进行两两讨论。
3、教师请部分学生展示讨论结果。Pn: It can eat.It can sleep./It can drink./It can run.活动时间:3分钟左右
活动分析:学生对can句型的使用比较熟练,参与该描述性活动的学生没有一个在语法上有错误的表述,教师对此活动结果比较满意,接着进行下一步骤的教学。但教师却忽略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In the circus,学生对猴子所具有的一般能力的描述并没有错误,可在此活动前,教师提示过学生今天带大家去马戏团看动物,所呈现给学生的场景也是在马戏团里,那么大家都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是经过特殊训练而具有一些特殊能力的动物,而学生所描述的是此类动物的本能和一般能力,在表述上,语法上虽然没有错误,但没有和教学主题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在设计此活动时能考虑周全一点,给与学生一点提示,引导学生对马戏团中猴子的特殊能力进行挖掘,那么学生在进行对子活动时,就可能有意识对马戏团动物的特殊才能进行描述。比如:It can ride a bicycle.等。这样,此活动就不仅能让学生较好地操练It can„的句型,对整个单元的主题也能把握地比较到位,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
三、活动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或生活经验相联系
我们常说,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重要地是备学生。因为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的背景、生活的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着差异。但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是统一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是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特别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把教材上的语言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掌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真正做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提倡的“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让英语成为学生真正用来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脑袋中的语言知识。
活动案例3:
教学内容:Oxford English 1A Unit 2 Numbers
教学活动:写写说说
活动目的:通过写自家电话号码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使用数字1到10。
活动描述:
1)教师板书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并带领学生用英语大声朗读。
2)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并用英语朗读给同伴听。
3)学生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用英语朗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该学生的电话号码。
活动时间:5分钟左右
活动分析:这是post-task环节中的一个活动,教师期望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使用数字1到10,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设想很好。但这个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该班学生大多来自进城务工家庭,他们大多是租房而住,没有固定的电话号码,所以,在对子活动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停地用中文对同伴或老师说:我们家没有电话号码,怎么办呀?整个活动嘈杂无序,处于比较失控的状态。教师在活动设计前如果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状况,把该活动改为教师出示学校电话号码的前四个数字:**** _ _ _ _,后四个数字给学生,让学生猜猜写写,随后大声朗读给同桌听,同样是一个在真实的活动中运用数字,而且可以避免课上学生不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而产生的混乱状况。同时,作为后续巩固,教师倒是可以布置一个记录爸爸或妈妈手机号码并用英语大声朗读的家作(绝大多数家长都有手机的)。
四、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因为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通常第二外语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花费一定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学得。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比如: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活动在对学生语言训练上面是否有递进的要求。通过连续的几个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或增大语言输出仍旧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如果忽略了这些的话,表面上学生参与活动的面或许很广,课堂气氛或许也很活跃,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却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语言量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帮助不大。
活动案例
4教学内容:Oxford English 2B Unit 2 In the circus
教学活动1:师生问答
活动目的:通过问答的活动方式,帮助孩子复习Unit1中农场动物的单词。
活动描述:
1、T: On the farm,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Pn: I can see a pig / duck„.(教师把学生说到的动物的单词卡贴在黑板上)
3、教师手指单词卡片,学生齐读单词。
活动时间:3分钟左右
教学活动2: 游戏 Simon Says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复习Unit1中农场动物的单词。
活动描述:
T asks six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each one hold on the animal picture with corresponding word
T: Simon says: Duck!
The student who holds the corresponding picture&word card come one step out and say : Duck, duck!The student who is wrong loses the game.活动时间:6分钟左右
活动分析:这是一堂课中的Pre-task部分,经过2个星期的学习和巩固,学生对于这6个农场动物的单词已经十分的熟悉,并且能很快地认读出来,这从活动一中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单词的表现可以看出。再看活动二,教师设计的这个教学活动对语言训练还是停留在单词的听说和认读上,只是活动的形式有所改变,相比活动一而言,用游戏的形式,从整体的认读单词转换到个体的认读单词,增加了趣味性,但两个活动的目的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即:认读已学的单词,缺乏递进性,而且整个单词复习时间花费了近四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活动二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句型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比如:Look at the chick..It is small / yellow/ lovely.It can run fast.I like it very much 则不仅能促进学生进行较大的语言输出,同时也为这堂课的新授内容:对马戏团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表描述作了一个铺垫和准备。
五、活动的设计要兼顾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提出许多新的发展目标,如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等等。重视学生的全人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所以,在这种现代教育观念的背景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显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语言知识的落实,语言技能的培养,语用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隐性的教育目标的大成,比如:学生在参与和实施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积极愉悦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对于学生的美好情感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的培养,各种智能的发展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因为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这些隐性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学习和其人生发展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活动案例
5教学内容:Oxford English 2B Unit7 Hot summer
教学活动:演演说说
活动目的:把新授单词blanket整合在已学过的句型I like to do sth中., 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I like to sleep on the blanket like this的过程中,回忆或想象在海滩边玩耍的美好,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教学时间:3分钟左右
活动描述:
1、教师出示一条毯子:I have got a blanket.(演示躺在毯子上的动作)I like to sleep on the blanket like this.2、各小组拿出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毯子,进行演演说说。
3、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并给与弱势学生一定的帮助,鼓励学生结合句子进行有创意的表演。
4、教师请一部分具有新颖创意的孩子上台表演,引导全班给与表演者掌声。
活动分析:教师这个教学活动设计得非常地聪明,她不仅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新词(blanket)和曾经学过的句型(I like to do something)有机合理地整合在一起,达到了本课时的语言知识目标。而且,这是一个6人的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在演演说说的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给与弱势学生一定的指导,并不时地指导学生要一个一个有秩序地进行活动,而不能争抢,整个课堂秩序活而不乱,这就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她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表现躺在大毛毯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想象力,学生在用语言表述I sleep on the blanket like this.的时候,用生动的姿体语言表现出了或仰面而躺,或侧身而卧等各种可爱的睡姿,通过回忆或想象体验了在海滩边躺在大毛毯上的愉快心情,这就是对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当老师引导全班给与表演者以掌声时,学生在学习如何懂得欣赏他人,而这就是对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
六、活动设计的难易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前苏联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学习者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两个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指学习者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而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潜在发展水平指学习者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Vygotsky把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最近发展区域,这个区域是动态的。
Vygotsky认为,学习者的进步主要是在最近发展区域完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要考虑到活动的难易度,而这个活动难易度的考虑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语言水平。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在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对于培养学生进一步的能力则没有多大帮助,而如果是超越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的,学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那同样也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使其难度属于这个区域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借助他人的帮助运用以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发展语用能力。
活动案例6
教学内容:Oxford English 4B An ugly duckling
教学活动:故事阅读(多媒体呈现)
活动目的:在学习了课文故事之后,通过网上搜索到的原版故事,让学生了解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进行文化渗透;通过一些半开放或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时间:10分钟左右
活动描述:
1、观看故事(有声多媒体新式呈现):
Long long ago, a mother duck laid five eggs.Four eggs are small, but one is big.One day, the eggs opened.Came out five ducklings!Mother duck was so happy!But she found there was one very strange duckling, it was big and the colour was different.She didn’t like the ugly duckling, neither did the other ducklings.The ugly duckling felt so lonely, so he decided went out or looked for his friend.He went and went.He met some children who were playing outside the house.The children saw the duckling and shouted: ‘How ugly the duckling is!’ they threw the duckling with stones.The duckling was so afraid that he ran away as quickly as possible.2、老师在让学生观看了故事2次之后,逐一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
Question1:
1、Why don’t the children like the ugly duckling?
2、How does the ugly duckling feel?
3、If you are the boy or the girl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 ugly duckling? Why?
4、What does the story tell us?
„„
活动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故事,在文化的深度渗透方面无疑是有着其良好的意愿;教师所提的问题多数是半开放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其目的是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教师忽视了故事中所含有的生词量偏多偏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借助多媒体演示,学生能看懂整个故事的发展,但原版故事中偏多偏难的生词阻碍了学生精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对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学生能够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要用英文来表述,则缺乏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结构。所以,问题的提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呼应是意料之中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不仅远远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提的问题也是如此,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便不令人惊讶了。
七、活动设计要考虑到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其进行有效实施
要想高质有效地完成任何一件事,充足的时间是有力的保证。同样,要质高有效的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实施一个教学活动,必须在活动前要预计和考虑到完成这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同样是一个小组合作活动,因为其活动的内容不一样,活动的难度不一样,活动的形式不一样,参与活动的对象的年龄和语言水平不一样,所需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切忌不要为了形式而活动,否则极易出现这样的场面:学生还未进入角色,老师已宣布活动结束,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班中极个别的强势学生或许会有语言表达的机会,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还处于茫然状态,或处于观望状态,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而小组活动很大的一个作用是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但事实上却流于形式了。
活动案例
教学内容:Oxford English 2B Unit 2 In the circus
教学活动:演演说说
活动目的:请学生寻找朋友,彼此扮演一种马戏团的动物,用句型Look at the„.He/She is„.He/She has„.He/She can„.He/She is my good friend.描述对方所扮演的动物。
活动描述:
1、教师布置任务: Now , children, you can go out and look for your good animal friend, then introduces him or her.2、学生进入活动环节。但有的学生开始离开座位寻找朋友,有的学生在张望和思考,部分学生坐在位子上没动。
3、教师请一对学生上台作presentation.活动时间:1分钟左右
活动分析:和成人一样,学生想要找到一个愿意与自己合作并且在能力上与之相配的合作者,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筛选,比如:询问、协商、定夺等几个环节,更何况这些是二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主动出击,短短的一分钟在他们的犹豫中稍纵即逝;即使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原意彼此合作的朋友,想要完成教师规定的语言任务,也是非常不易。因为他们之间还要进行角色分配,在交流中如碰到困难或障碍,还要进行沟通和相互协商,这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1分钟时间实在太短。所以,当老师宣布活动结束,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presentation时,大部分学生根本还未找到搭档。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班中极个别的强势学生会有语言输出和表演的机会,绝大多数的学生却只是在走动,寻找朋友,或是在观望。真正在活动中能迅速找到朋友,立即进行语言活动的学生屈指可数。整个活动学生跑来跑去很热闹,却低效无疑。
综上所述,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一堂课内活动的选择和排列显然要经过仔细考虑的。但是,千万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一堂课结束了,关于教学的思考也结束了,因为,课后的总结或反思有时可能比上课前的备课更重要,教师如果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一梳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多提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我达到活动预设的目标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超越了,下次课上如何做更合理的调整?等等,这样,对于提升教师把握整个教学课程,设计出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有很大提
例谈小学英语有效活动设计的三个特点
目前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究其本身而言,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起着巨大作用的。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其效果可能就会与教师的设计初衷大相径庭,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觉得小学英语有效的课堂活动往往蕴含趣味性、纪律性、层次性三个特点。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谈谈小学英语有效的活动设计的三个特点。
一、有效活动,不需‚花哨新奇‛,只需‚旧袱翻新‛,活动的趣味性即刻体现。
[案例]PEP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为friends,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短语如long hair , shaort hair ,quiet 等还有句式‚What’s his/her name?‛在课上前几课时中围绕着这些句型进行了充分的听说训练。让学生用所学句型介绍自己的朋友,互相猜测对方的朋友,在以后的课时中针对学生对 这些举行的新鲜劲已过而表现出懒得问答的现象,我设计了一个Guessing game.T: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Please guess who’s my friend?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about her/him.(教师事先给同学们圈定一定的范围,可以先猜猜学校的老师,然后再扩展到班里边的同学)
学生一听要来猜老师的朋友,顿时来了兴致,而且平时都是老师提问,学生答,这次还可以随意问老师一些关于她朋友的事情,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抢答
S1: Does she has long hair?
S2: Is she quiet?
……
Ss:She’s ……
[揣摩]兴趣能有效集中人的注意力,促进动机的形成,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它还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态度,磨练人的意志,有利于个性情感的塑造,更有利于需要的满足。但是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能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必须具有趣味性。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尽量避免重复呆板的活动,要让学生喜欢参与英语活动,喜欢英语学习。并且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敢于开口、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可每周三节以上的英语课决定了英语教学活动不可能总是新的,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钻研教材教法,涉及富含趣味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上述案例所采用的‚旧袱翻新‛就是一种发掘活动趣味性的方法,我们不妨试着常用。
二、有效活动,不需‚话语霸权‛,只需‚.微微嗔视‛,活动的纪律性可见一斑。
[案例1]这是PEP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完颜色之后,某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小装饰家‛活动,教师先出示了一个自己装饰好的卡通图片给学生参考,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下自己的卡通图,看谁设计的最漂亮,最后进行评比,其间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图片。学生们看着幽默有趣的卡通图片,兴趣大增听完要求,便开始设计,课堂气氛很好,可过不了一会儿,有的同学便开始动起来,有的处于好胜心里生怕别人的比自己漂亮,比了多少个的同学的才肯在自己的图上动笔,有的在画的同时总想看看别人的进度……转眼五分钟过去了,教师大声说‚Stop here,please.‛可大部分同学还在画着,因为完成的同学几乎寥寥无几,可如果不制止,课上时间又是固定的。这时教师或许是恼火,或许是无奈在讲台上猛拍三下讲桌,同学们总算是停笔了,课接下来的介绍环节,因为有的同学没完成,有的同学出于老师的威严不敢随意发言,致使这个环节草草了事。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发言的同学也明显变少了。
[案例2]同样的环节设计,另一位教师采取的方式却有所不同。他在活动的开始时就明确表示:You only have 5 minutes.So everyone, please come on.学生同样是兴趣盎然的描着画着,但在这里看不见左顾右盼的,看不见交头接耳的,学生完成的效率相当的高,有的较早完成的,还在和同学们练着介绍的环节。时间到了,老师只用了一句:Time is up.Stop,please!One , two ,there.学生们回应‚Three , two , one,quiet,quiet ,quiet!整个课堂便安静下来,老师还及时表扬了那些先安静下来并回应老师的同学。接下来踊跃上台的同学特别多。
[揣摩]良好的纪律性是有效活动的保障,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强调纪律性是非常必要的。案例1中的教师因为忽视了纪律性,就陷入了‚想让课堂活起来,却又无法组织和引导活的课堂‛的尴尬境地,最后只好动用教师的话语权霸来中止活动。学生是静下来了,但他们的轻松快乐却被他的‚三拍‛拍的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退缩和畏惧。可想而知,即使是有意义的活动也会迅速变味。案例2中的教师非常有经验,他的轻轻一句one two three就平息了课堂的活动,轻而易举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下一个活动。这样做,即精心呵护了学生的快乐情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而易见,这是该教师平时强调活动纪律性的必然结果。良好的活动纪律性能促使有益的活动快乐进行,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和保持,我们应该像第二位老师学习。
三、有效的活动,不需‚惊涛骇浪‛,只需‚行云流水‛,活动的层次性浑然天成。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设计虽不新奇华丽,但活动与衔接紧密、步步深入,富有层次性。
Step1: Annou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T:Class,are you ready?
ss:Yes.T: Now, class begins.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Ss:Good morning,teacher.(设计意图:组织教学,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到课堂上来.)
Step 2: Warm-up
(1)Look and guess.The teacher does the actions , the students guess.(listen to music,do sports,paint,make friends,play computer games)
(设计意图:通过看看猜猜,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仔细观察和用英语思考的能力.还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同时也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Play the tape ‘Let’s do ’,the children listen and do the actions.(3)Play the tape again, the children cahnt and do the actions together.(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做做唱唱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给孩子们创造了学习英语的环境.)
Step 3: Review and lead in
(1)The teacher shows the pictures of Chenjie ,Sarah,Zhang Peng and John one by one.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Such as ‘ Who is he/ she?’ Ss: He/She is…… He / She likes…..When the children are right.I say ‘right,right, you are right.’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复习,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句型: Who is he/ she?’ Ss: He/She is…… He / She likes…..通过用‘right,right, you are right.’来评价学生,即引出了新的知识点为学习新课文做了铺垫)
(2)Look, listen and answer.Show the pictures and ask: Boy or girl ? Girl or boy? Science or music? Blue or green? Green or blue? Strong or thin? Let’s say ‘right right,you are right’.(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引入了新知识or 的用法.让学生理解会用.)
(3)Say the opposite: big – small tall-short short-long old-new thin-strong me –you
You –me you and me –me and you me and you –you and me(you and me ,we are good friend, you are my friends.板书: My friends)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反义词,引出今天的课题.)
Step 4:New lesson
(1)T: I have a 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Ss:yes)Listen carefully, He is tall and strong.He has big eyes and short black hair.He is in our classroom? Guess ‘What’s his name? ‘ Ss: His name is …(T: let’s say , right right ,you are right.)(板书: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2)I have another 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Ss:yes),now listen carefully, she is tall and thin,she has long hair,she likes Chinese,she is in our classroom,too.Guess What’s her name ? Her name is …..(板书: what’s her name ? her name is ……)
(设计意图: 通过听听猜猜,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理解力,又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
(3)出示幻灯片:姚明、周杰伦、郭晶晶、小丸子 T:What’s his name ?(s: His name is Yao Ming)T: He likes….(s: He likes sports),in the same way ,practice the others.(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喜欢的大众明星,来练习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孩子们会非常感兴趣.热情很高涨.)
(4)Let’s sing together.Hello,hello, what’s her name ? what’s her name? what’s her name? Hello,hello,what’s her name ? Her name is Chen Jie.Hello,hello, what’s his name ? what’s his name? what’s his name? Hello,hello,what’s his name ? His name is John..(设计意图:孩子们喜欢唱歌,表演,在唱唱玩玩中,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既强化了重点,又弱化了难点.)
(5)出示Amy 的图片,T: What’s her name ?(s: Her name is Amy.)Amy has a friend.Do you want to know? Let’s listen.Play the tape.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my questions.Who is Amy’s friend? Who is John’s friend?
(设计意图:在学生听磁带之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
(6)Play the tape again,the children listen and follow it.(7)Read in pairs.Step 5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Task work.(Divide the class into three groups).Now, class, do you want to help others?(S:yes).Three children are missing.Their mothers are very worried.Let’s help them ,find their children ,OK?(S:OK).Group 1 helps the first mother.Group 2 helps the second mother.Group 3 helps the third mother.Now , Let’s look.2.Report
Group 1 Which one is the first mother’s child?
Group 2 Which one is the second mother’s child?
Group 3 Which one is the second mother’s child?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学有所用,我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孩子们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揣摩]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们设计的活动一般都有好几个。那么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活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呢?以上案例为我们做了明确的示范,我们应遵循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规律,设计的活动都很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如果都难的话也会让学生失去信心。所以,活动开展应该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这样的活动才会更加有效。也就是说,所有的活动之间应该有个科学地进的过程,而不是随意叠加这些活动。如以上案例,虽不华丽却让学生们学得轻松有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
有效活动必须蕴含趣味性、纪律性、层次性三个特点,当然我们在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还应该考虑到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状态等多种因素。在遵循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
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笔者在一些观摩课的活动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只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略谈几点体会。
一、活动形式要与内容相关,要为目标服务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任何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如果 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最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颜色类单词时,我设计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活动,巩固复习red,yellow,green三种颜色单词。全班学生站起来做小司机,教师分别说三种颜色,学生做出停车、开车、等待的动作,做错的学生坐下,经过多次“考核”后,仍然站立者被评为合格“小司机”。此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三个单词,又使他们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编朗朗上口的儿歌:大自然,真美丽,让我们拿起大画笔;画个天空是蓝色,blue blue是蓝色;画个太阳红彤彤,red red是红色„„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的同时记住单词,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还进行了美育。
二、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并以语言知识作支撑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之源。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切忌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要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常把猜谜、角色表演、唱歌、做游戏、讲/听故事、调查等不同类型相结合,并力求多而不乱。例如,在教学“lt's nice.”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学生分别准备一件漂亮的衣服(coat,T-shirt,shirt,skirt,blouse,dress,sweater,jacket)。当新知呈现阶段结束后,我组织大家开一个时装模特展示会,让学生准备几分钟,每组学生设计自己组的展示形式和介绍语,我和学生在台下讨论,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时装表演开始了,学生们踏着模特步闪亮登场,我适时为他们配上音乐,他们一边摆造型,一边用所学的英语介绍着:Look at my new jacket.Look,this is my dress...台下的学生和我一起评论:It's nice.It's pretty.It's smart...此时各小组展开了有趣的竞争,学生积极性很高,既让这些单词、句型在欢乐的气氛中得以熟练的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主、合作、创新意识。
诚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作支撑。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时装模特展示会”活动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中完成了任务,并掌握了语言知识与技能,获得了用英语做事情的成就感,从而使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喜好转化为持久的、稳定的学习兴趣,并在进一步学习中得到逐步发展,最终成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要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而要允许学生稍稍“乱”些,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然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难易适中,连贯紧凑,循序渐进,要能给学生一种前进感。一般来说,活动顺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要使学生活动之后感觉到进步,获得成就感。
最后,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为此要努力做到:(1)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2)考虑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要提出要求;(3)设计的活动要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四、活动设计要尽量真实,要体现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A new house”一课后,我让学生用画笔设计自己的理想之家,然后用英语标出“家”中物品的名称,并用英语作简单的介绍,课后写成小短文。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又富有挑战性,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他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的房子五花八门,有古典式的、现代式的„„甚至还有地下室。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作品展示,再加上完整、流畅、正确的解说,把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建筑设计师”和“最佳解说员”。同时,我还趁机进行了思想教育:只要大家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老师相信你们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建筑设计师。通过活动不但巩固复习了房间类和家具类单词,句型There is/are...在交流中也得到了自如运用,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把课外学到的词句也用到了课堂上,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既促进了英语与美学、建筑设计学等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又如,在教学“Shapes”一课后,我让学生开展“形状组合图”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超出了我的设想,绘出了许多充满童趣的图形,如学生用ovel画小鸡的身体,用circle画头和眼睛,用triangle和star画嘴、尾巴和爪子,用heart画心,用square和rectangle画腿。他们还画了人、树、房子、交通工具、食品水果等,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记忆效果,又满足了师生共同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因此,教师要在遵循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及特点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要通过问题引领学习,同时也要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做到“问题”有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要具有目标性:以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整合教材,将问题设计成基于掌握历史知识的问题、基于理解历史的问题、利于探究的问题、引导体验感悟的问题。
二是问题要具有情景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尽可能地使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读取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总结提升。
三是问题要具有思维性:(1)问题要有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以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读课本。(2)问题要有梯度: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发展。(3)问题要有密度:一节课问题的多少量要适中,全课无问和满堂皆问都是不科学的。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跨度、深度等。
四是问题要具有生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更要关注来自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3、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1、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文。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③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④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3、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②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4、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②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③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④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6.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①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②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③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④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7.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8.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②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③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10.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答:“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1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2.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13.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1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答:①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内容。②借助游戏活动。③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④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⑤开放教学时空,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1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2.教学反思: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3.教学评价: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4.标准化成就测验: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5.信度: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6.效度:测量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7.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8.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外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8.从众:人们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2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4.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5.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37.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3.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 2 理状态。
48.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57.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朝花夕拾》——(鲁迅)
《岳阳楼记》——(范仲淹)《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二、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请简要阐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5分)
2、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5分)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5分)
4、你平时读过哪些教育教学刊物或专著?它对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 说课是将你所要运用的教材,运用的教学手段,你所要培养的目标,方向做个整体的说明,)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说课”的基本内容
要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目标 说重难点 说教学流程 说板书设计 说作业设计
三、走出误区,正确“说课”
误区之一:分清说课与上课。防止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有部分教师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大家“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如此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过程的本身。
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述说出来,使这些隐性的东西外现(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它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
误区之二:说教法学法太过笼统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往往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法,学生运用自己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下文,或者把“学法指导”理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等,这都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课要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做到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教学目的符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操作性强。同时,还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说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听者有所启示和收益。
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学的两种特征在教学中的和谐,是整个课程的一个关键。作为语言文学的载体,文字本身是一种工具——语文课程是各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途径,在整个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意蕴,通过语法、句法和其它能力的综合传授和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建构来发挥作用。虽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区别明显,各有分工;但是,综合的语言文学载体本身决定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在任何语文教育工作里总是自然而然地统、一的,这既需要具备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即统一观、融会观、联结观,又需要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及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是说,仅仅理解词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不难做到,而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有自觉的意识,且需要在自我能力的组成之中逐渐地通过扩大积累,增加训练,化整体的底蕴积聚学习于语文课程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功能中。
语文课程实施的一切过程,不论是听和说还是读和写,都既是工具教育,又是人文教育。从总体而论,应该始终顾及这两个方面。只着眼于语言的朴素自然,情节的紧凑动人,而不涉及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现出的中心思想,以及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进去,是说不过去的。努力使学生在感情投入与设身处地的联想过程中渗入语法应用,能力培养。“课标”所指引的语文课程,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统一体,既不可简单片面地把它归为工具课程,也不可简单片面地视之为社会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二者择一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充分地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素质教育的定义界定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有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能力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行之有效。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学习摸索,才可以成长
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布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教育尤其要经常刷新赏识所告诫教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愉快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我感觉我们在教学上还做的远远不够,作位教师一定把爱心放在第一,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布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假如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熟悉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另外我们要关爱每一位孩子非凡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非凡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2、简述在学校中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3分)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 5 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教学反思:《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记叙,很有代表性。
教学本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围绕中心词,主动探索的学法;画一画,演一演,生动有趣等教学方法。例如:课文写“勘测线路”这一段,由于内容长,我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哪种品质?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如在开凿隧道时,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讲解“人字形”线路时,我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然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理解。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心悦诚服,不住地称赞“詹天佑的确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但读的遍数和时间还不是很充分。
2、教学修筑京张铁路那一部分是时,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为铺垫,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就会水到渠成。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仪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 6 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唐宋以后,出现了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等流传了 1000 多年的语文启蒙教材。《孩子们,你们好》苏联作家阿莫那什维利《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雷夫 艾斯奎斯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我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主体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过程强调人格平等与尊重学生个性,不以学习的知识或物质结果为功能评价,而以过程、情感、能力为终极。基于以上理论,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极好地创造自主学习的动机。在上朱自清的《春》第二课时,可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可以这样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子清的《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图,一曲春的赞歌。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盼春,第二部分是绘春,第三部分是颂春。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10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已经把自己的汇报材料整理完毕,开始汇报。有五个同学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补充、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自己学习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从而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语文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2.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的争吵。如《敬业与乐业》一文中的句子“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的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3.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个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小组。如语 7 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俩俩成组(即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个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
合作学习一般不需要正规的测评,但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忆法、最佳成员评比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精彩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形式上是探索、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提出疑难问题或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
在教授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文章的内容你们都弄懂了吗?文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把老师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连老师都搞不清,真有意思!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句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研究、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通过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3.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如给《寓言四则》中的《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想像力也会得到极大激发。可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江苏省赣榆县门河镇中心小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不少教师,当然也包括我,课堂提问的艺术掌握不够,往往表现为:随意提问,率性而为,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问题呈现形式缺乏科学性,干瘪的提问,教师与学生没有目光等肢体语言的交流。一问一答,缺乏思考性,停留在浅层次上,为形式而设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浪费了课程时间,耗费了学生精力,起不到悬疑质问、激发思维、积极探究的效果。
纵观当前课堂,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
(二)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三)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无层次感,无坡度。
(四)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认为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臵问题情景,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整体性。
小学科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用整体和综合的观念去分析解决问
题。基于小学科学的特点,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十分重视整体的地位和作用,从教学目的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的整体观。若没有整体的观念,所设计的问题往往零碎、杂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节奏也显得不明快,不清晰。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一系列彼此之间有联系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建构起小学科学的“知识树”。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实质就是问题教学,不但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更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是以问题为线索,而不是以“结论”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着”的境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和探索类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确定。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差异性。
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表明了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问题太易,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需思考即可唾手可得,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提问应避免那些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一般而言,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维持优良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从
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问题的设计应融入情境中。
德国学者关于情境与知识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提问应力求通过精心营造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将问题引出。真切实在、新奇有趣的情节、故事、场景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与问题情境融化在一起。问题情境中的矛盾冲突、奇思妙想、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在学生心里激起层层涟漪,引起情感共鸣,促使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分析思考、想象联想、推理判断、研讨辩论等,并从中获得体验感悟。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情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情感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内驱力。内驱力真正调动起来了,问题解决也就近在咫尺。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启发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问”是一中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