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0:4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学设计》。

第一篇: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学设计

《荡秋千》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订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学具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如果不谈学习,老师猜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玩,对不对?不要不好意思,其实玩的过程中充满着智慧,充满了挑战,就能游戏的背后还蕴藏着许多的秘密,如果我们在外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信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寻找荡秋千中的学问。

二、在情境中分析信息。

1、看情境图,了解情境图的信息。

看他们正在进行荡秋千比赛,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绳子有长有短、小朋友有的重,有的轻。

2、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既然是比赛,猜猜他们在比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荡的(高、低,快、慢,次数的多少)

师:你们的想法可真多,那在这节课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就比一比荡秋千的次数(板书)。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呢?补充:相同的时间内。

3、说出猜想。

你认为谁会赢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师总结:这些想法都是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称为是同学们的猜想。同学们的猜想理由分两个部分: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绳长有关,可能与质量有关,我们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做实验)做什么样的实验?

三、自主探究:

先让学生明确自己小组的想法,选择其中的一种想法,确定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1、确定实验方案。

用什么样的道具演示验证你们的想法? 你们小组的分工是什么?

2、汇报制作的方案。

方案一:时间一样,绳子的长短一样,质量不一样,看秋千摆动的次数,一个同学负责计时,一个同学负责摆动,大家一起数次数,组长记录最后的次数。质疑:为什么时间一样,绳子的长短一样?质量不一样?

方案二:,时间一样,物体的质量一样,绳子的长短不一样,看秋千摆动的次数。质疑:为什么要时间一样,物体的质量一样?

3、在试验时应注意什么?

团结合作、每个人负责自己的任务。时间看准,数清摆动的次数。

四、动手试验

1、教师示范试验的方法。

边示范,边讲解如何数绳子荡的次数。

2、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明确实验的要求:

你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实验的结果相同时间内秋千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

3、展示汇报试验的结果

4、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根据他们的汇报结果板书:结论,秋千摆动的次数与绳子有关,绳子越长摆动的越慢,次数越少,相反,绳子越短摆动的越快,摆动的次数越多。

五、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1、再预测一下谁会赢,为什么?如果让你去玩这三个秋千,你会选择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大家做了和科学家一样的事情。在我们同学们当中一定也会产生未来的科学家。

2、建立数学与科学之间的练习:

师引导:你知道吗?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荡秋千这种运动的方式,在科学课上叫摆的现象。

出示教师事先做的摆询问以便巩固应用: 如果我想让这个摆摆的快怎样做,要摆的慢呢? 关于摆你还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 生:怎样让他荡的很高? 生:怎样让他一直荡不停?

师引导: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孩子表述出:采取“猜想---试验---结论”这样的过程。设计意图:对所学过的数学思想的延伸与应用。

3、总结:今天的课堂上玩的怎么样?说一些你的感受和收获。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了玩荡秋千的学问,我们先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猜想,然后制定方案自己想法做实验,然后分析我们得到的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这样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愿我们用善于现的眼睛、积极思考的大脑,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你会玩的越来越高兴,收获的也越来越多。

板书设计:

荡秋千的次数

猜想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 物体的质量 绳子的长短

验证

结论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子的长短有关,绳子越长,荡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的次数越少。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上课的过程,总感觉与平时的数学课堂有些许不同。有这几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孩子们的兴趣浓厚,感慨颇多。

因为荡秋千的情景,孩子们不陌生,与自己生活中的环节相似,特别容易结 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发现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本节课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动感与灵性。而孩子们的感慨更多,如:我感觉数学有趣还好玩;有些数学知识,不需要计算,还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来解决,等。

二、环节层次清晰,以孩子们的体验为主,让孩子们体会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本节课以孩子们“猜想(发现问题)----试验(制定方案----具体分工----合作体验-----得出数据)-----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为主线,让他们拥有一次真实的体验,在这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中,体会、收获着不一样的解决问题方法和思想。

2、使用建议:

这样的活动,准备教学具很繁琐,不太适合大班额的教学。如果是大班额教学的话,就可以采取派代表做实验的方法,简化、省略每一个孩子的操作体验,利用实验的转化收到预期的效果。

3、需要突破的问题: 在上今天的这节课时,针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又做了进一步的对比,发现本节课在让学生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一点不是那么到位?感觉本节课的内容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发现的是一个科学规律,与数学味不是那么的浓厚。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荡秋千》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荡秋千》教材分析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荡秋千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内容

本次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荡秋千”,即让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实践活动共设计了4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制订方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引发猜想,制订研究计划。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环节是“总结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第四环节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谈一谈参与实验研究的感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教材解读

本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安排的。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对今后探索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综合与实践特点是:

1.选取学生经历的活动作为素材,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荡秋千是学生都经历过的活动,但荡秋千的活动学生没有与数学联系起来。因此,这样的实践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渗透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荡秋千是物理学中的单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需要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学与教建议

1.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

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荡秋千的经历,但对荡秋千活动中的学问没有引起注意。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次荡秋千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将绳长设计得长短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绳长的秋千上荡一荡,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获得初步体验。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制订策略——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后,组织学生讨论验证方法,商定实验计划,然后提供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及统计,研究的是荡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及统计,研究的是荡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情况实验的次数不得少于3次(实验的次数多才能说明问题);做实验时每组都需要从同样的高度荡起,用力要均匀;提醒学生要把实验的次数记录在表格中,便于分析问题。

3.合理开发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通过荡秋千的研究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寻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开发学习资源,如,生活中的钟摆现象。

4.重视活动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对学生的活动评价,重在评价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是否乐于和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既要关注实验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实验活动的过程。5.建议课时数:1课时。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市胶州第四实验小学 徐爱琴、高 飞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3页,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运用模拟表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逐步提炼形成相遇问题,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摘录、表格、画图等策略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自主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纸条。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感知情境,收集理解信息。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物流中心,车来车往,忙着运输货物。看,大货车、小货车也在城市与物流中心之间载着货物行驶着。(课件呈现情境图中除摩托车之外有关大、小货车的信息。)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

生2:我发现大货车从西城往物流中心走,小货车从东城往物流中心走,它们对着头走。师:你很善于观察,发现了图画中的信息。

生3:它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板书: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生4:在物流中心相遇。(板书:相遇)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有关大、小货车行驶情况的信息,那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表演一下它们的运动过程?

师:好,你来!老师当大货车,你来当小货车,讲桌上的粉笔盒就当物流中心,好吧!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评委,大货车我和小货车李雪分别从东、西两城出发,你们说预备我们就准备好,你们说开始,我们就开始走,行吗?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生(齐):行!

师:李雪,同学们说预备咱俩开始走,可以吗? 李雪:可以。

师:老师站李雪那边,有什么问题吗? 生:应该从两个不同的地方。

师:哦,大货车从西城出发,小货车从东城出发,我们应该从两个地方出发。(板书)

师:好!我们再重新走,我站到西城,李雪站到东城。你们说预备我们就准备好,你们说开始,我们就开始走。

师:待会儿,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次又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老师晚走了。师:有问题吗? 生:应该同时出发。

师:哦!对呀,我们两个必须同时出发。(在“同时出发”下面划线。)同学们棒极了,又发现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师:好,我们改正错误,我们俩从两地同时出发,再走一遍。师:有问题吗?

师:哦!我们应该面对面走才对。

师:面对面在我们数学上称之为相对而行,也可以叫相向而行。(在“相向而行”下面划线。)师:咱们俩就按照各位评委指出来的正确走法再走一遍吧!

师:这次走得怎么样?我们同时到达物流中心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物流中心——相遇了。师:现在请同学们边打手势,边描述大小货车的运动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同桌互说,教师巡视。)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大货车和小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物流中心相遇。师:说得不错。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们的运动过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课件播放“行驶4小时”。)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行驶了4小时到物流中心。

师: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再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行驶了4小时。师:怎么样?是不是行驶了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了。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生:是。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它们的运动过程,学生试说。师:现在你能完整地描述一下它们的运动过程吗?

生:大货车和小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走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

师:大货车和小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走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

2.提出问题,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看,图中给了我们这么多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大货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其实要求大货车行驶了多少千米?也就是要求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谁会口头列算式? 生:65×4。

生: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 师:怎样列算式? 生:75×4。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两辆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其实要求两辆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也就是要求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板书。)

师:谁来把问题给大家读一读?(生读。)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解决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评析:开课伊始,物流中心车来车往相遇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模拟表演,体会到相遇问题的特点,初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特征。课件播放运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探究方法,构建模型。

1.运用解题策略,自主整理信息——构建起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

师:这个题目的信息比较复杂,为了让题目简单、明了。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整理出来。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你们组内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组长注意做好记录,我们看哪个组的方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法多。开始!

(生活动,师指导。)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们组有3种方法,一种是把信息和问题按照顺序写了下来。师:他们组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之为摘录法。生1:我们组还画了一个表。师:这种方法我们称为表格法。生1:还有一种是画图。师:有问题需要问问他们吗?

师:好!我们鼓掌通过他们组的3种方法。

生2:我们组还用了“摆一摆”的方法,先摆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摆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合起来就是一共行驶的路程。

也可以这样摆,先摆大货车和小货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4小时就有这样的4段。生3:我们画了一个这样的图。

师:知道他们组用的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叫什么方法吗?他们组已经画出了线段图的雏形,在以后的学习中线段图经常帮助我们分析题意,理解题意。线段图的用处非常大。现在老师画一个标准的线段图,请同学们看黑板。(教师边讲画线段图的要领,边板画。)这样,我们就把已知信息和问题都在线段图上整理出来了。

2.独立列式计算,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

师:好,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动手试一试。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做法。生1:65×4+75×4 =260+300 =560(千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先求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总路程。生2:(60+70)×5,先求大货车和小货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4小时,所以再乘4,也就是它们4小时行驶的路程。

3.分析比较解法,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师:先求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总路程。也就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是大货车行驶的路程加上……

生:加上小货车行驶的路程等于总路程。

师:先求大货车和小货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4小时,所以再乘4,也就是它们4小时行驶的路程。也就是速度和乘……

生: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第二种解法的分析思路。(课件演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动脑,用多种方法解决了大货车、小货车行驶的问题,你能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生:能。

【评析:本环节最大的亮点是教师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三个层次,逐步建立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自主整理信息后进行汇报交流,构建了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同时凸显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尝试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算理的分析,通过生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了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第三个层次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活动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练习本上做,并集体订正。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集体订正。2.拓展练习,揭示本质。

师:生活中,除了走路能相遇,还有一些相遇的例子——引出工程问题。(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像工人修路、开隧道,农民挖水渠,这样的问题是我们以后要研究的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也能用相遇问题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工效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3.发展练习,灵活运用。

师:相遇问题的类型还有很多,比如相背而行。请同学们看:

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铺设管道。甲工程队每天铺设管道140米,乙工程队每天铺设管道150米。5天后,两个工程队共铺设管道多少米?(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师:相遇问题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希望同学们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解决这个问题。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基本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建立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促使知识内化;拓展练习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宽了解决问题的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发展练习中“相背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了解到两个物体同时运动还有很多种情况,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活动四: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们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生1:我学会了整理信息。

生2:我知道可以用画图、表格、摆一摆等方法整理信息,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生3:我学会了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

生4:我还知道两个物体运动的题目可以通过模拟表演弄明白题意。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好,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评析: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第四篇:青岛版数学四上《综合应用荡秋千》教学设计

综合应用 荡秋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感兴趣吗

二、在实验中探究

1提出问题

师看课本P54信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小朋友的身体特点和他们所荡秋千绳子长短。你猜想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 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猜想老师逐一记录暂时不作评价。总的来说会有两大类猜想第一类按体重轻重来猜想。第二类按秋千绳子长短来猜想。

2进行实验

1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三个不同质量砝码用相同长度的绳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不同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② 教师换三个砝码进行同样实验。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物体质量没有关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叙述即可 2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同等质量三个砝码用不同绳长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② 教师换另外砝码或换与上次不同绳长进行同样实验。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绳长短有关系绳越长荡起次数越少绳越短荡起次数越多。

3小结

师通过这几个实验你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得知识吗 学生总结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老师强调注意前提是“相同时间内”。这个结论验证了我们哪个猜想推翻了我们哪个猜想

三、全课总结

谈话荡秋千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同学们平时要做个生活有心人用心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好吗

第五篇:《荡秋千》教学设计

《荡秋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首现代儿童诗按总分总的结构,以轻快的笔法描绘了儿童荡秋千的情景。诗歌节奏清新明快,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使诗中的意象更亲近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学情分析:诗歌由短句构成,韵律感强,易读易诵,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能很容易感悟到荡秋千的快乐。对于本课的比喻句和夸张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只有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荡、彩、蝶、摇、拍、打、鼓,会认6个字彩、握、晃、堆、拍、打。理解“荡”“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花裙子飘呀飘的,好像一只飞翔的彩蝶。”“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我快乐地从高处朝下看,脚下摇晃的绿野,就好像是一堆一堆拍打着海岸的波浪。”“但清风总像在鼓励我:荡高一点儿,再高一点儿”这些语句、体会小女孩儿荡秋千的快乐心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

教学设想:多媒体课件,光盘,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演示导入,忆快乐:

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幅图片。你们认识它吗?这是什么呀?(秋千)把两根绳子的一头拴在木板的两端,另一头拴在铁架子或大树上,就制成了大家都爱玩的体育器械——秋千。绳子拴着的木板,叫秋千板,拴绳子的铁架子,叫秋千架。同学们玩过荡秋千吗?玩的时候心情怎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来体会一下文中小朋友荡秋千时的心情。(板书:荡秋千)

【设计意图】

“秋千板”对于现在没坐过老式秋千的孩子来说,较难理解。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能省时高效地帮助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板题读题,识“荡”字。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荡:点拨:双折斜字形稳。上边草字头下边汤字,三点水旁,古代指热水。(光盘播放这个字的笔顺,直观生动地让学生记牢这个字的结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草在翻滚的热水上,这棵草会怎样?一会上来,一会下去。看,我们的祖先多聪明,用草浮热水上的画面告诉了我们荡的字义。让我们带着想象齐读课题:荡秋千 过渡:文中的小朋友荡秋千时心情怎样呢?听老师读给大家听好吗?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识字学词为主。本环节借助荡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从而实现理解课题、指导读题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知快乐

1.师范读课文,生听读谈体会?听了老师的朗读,谁能说说文中的小朋友荡秋千时心情怎样?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首轻松活泼的小诗,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抒发了小女孩荡秋千时的欢乐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小女孩欢乐的心情,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a.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音节反复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b.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绳子 脚下 最喜欢 差点儿 一点儿 按诗歌的节奏朗读长句子: 脚下摇晃的绿野,就好像是一堆一堆拍打着海岸的波浪。c.同桌互读,互正字音,把句子读连贯、读通顺。d.在每小节前加序号,数一数一共有几小节。e.按小节开火车读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给本人和同桌各加2分。过渡:这么快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老师真佩服你们!谁能读出小女孩快乐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落实了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品读诵

第一小节

1.指生读,听读思考:哪句话体现了小女孩快乐的心情? 2.出示比喻句:花裙子飘呀飘的,好像一只飞翔的彩蝶。a.出示彩蝶的图片,看看彩蝶和花裙子有什么共同点?(美丽而轻快、自由自在)3 b.作者把飘飞的花裙子比作了美丽而自由自在的彩蝶,可以看出女孩的心情和飞翔的彩蝶一样快乐。c.我们读 “飘呀飘的”这个词时,就要用轻柔的语气来读,要表现快乐的心情,句子结尾处的语气要上扬。(视频播放小女孩荡秋千的场景,激发孩子的兴趣,感受荡秋千的快乐。)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过渡:从把飞翔的花裙子比做彩蝶我们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快乐,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小女孩的“快乐”呢?

第二小节

1.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划出能表现小女孩“快乐” 的词语句子。2.小组交流:找到的句子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选代表汇报,师相机点拨训练: a.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这是真的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表现她荡得高),高到和天边的山尖一样,多自豪啊!齐读第一句话,把女孩的自豪读出来!b.第二句话中表现女孩快乐的词句有什么? 快乐一词直接体现出我的心情。我为什么会把绿野看成波浪呢?(因为看到的绿野像大海一样宽广,在摇晃的秋千上看到的绿野像波浪一样在晃动。)c.教师指导读:站得高望得远,站在高高的秋千上看着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小女孩是多么自豪啊!请同学们带着想象来读第二句话,读出小女孩的骄傲和自豪。学生自由读,指生读。d.师生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过渡:小女孩虽然经常玩得汗流满面,但她还是最喜欢荡秋千。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小节

齐读课文,回答问题。相机训练: 1.清风总像在鼓励我:鼓励什么意思?清风鼓励我干什么? 清风仅仅是在鼓励我把秋千荡高吗?他还像在鼓励我,在锻炼身体、学习方面,都再高一点。3.“:”后面的话是谁说的?嘴上说的、心里想的内容前面都要用冒号。有人鼓励过你吗?他怎么说的? 4.鼓励的话语满含着温暖和期待,我们在读清风的话时就要读出这种语气。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句、夸张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鼓励”的意思,了解了“:”的用法,在阅读中积累了词语,体会了小女孩快乐的心情,进而落实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表现小女孩快乐的语句。

2.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懂得的道理。

下载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荡秋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仡佬族歌曲《荡秋千》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情绪,并在亲身尝试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荡秋千教学设计

    《荡秋千》教学设计 沂水县第五实验小学 范友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快乐有趣的童心世界,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曲《荡秋千》,感受歌......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3、认识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

    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向阳小学 王秋玲、纪子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48 -49页,第......

    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荡秋千 教案

    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荡秋千》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 2、生动地演唱歌曲,富有表现力的演唱。3、用歌声展示孩子们的童心、童趣。 教材分析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田忌赛马1 一、预习检查,理解内容1、揭题板书(可课件出示),《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指导书写“忌”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