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程教学设计
“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 录入时间:2008-2-18 阅读次数:1103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2.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 + 50 = 100)
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 + 50 > 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 + 50 = 150,x + 50 < 200。4.出示:2x = 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5.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 50=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 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 50 = 100 x + 50 > 100 x + 50 = 150 x + 50 < 200 2x = 200
② 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 50 = 100 是否含有未知数 x + 50 = 150 x + 50 > 100 x + 50 < 200 2x = 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第③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6.完成“练一练”第1题。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 + x = 16;3612 = 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江苏省2009年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二等奖)
作者: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汤卫红 录入时间:2009-11-12 阅读次数:12095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
1、例2及相应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中的等量关系。
2.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初步体验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纸、分类纸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出示天平图。
1.提问: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⑴提问:小明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⑵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⑶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
⑷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学生在学习材料纸上完成并汇报交流。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再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想法分一分。⑶交流反馈
展示学生的各种分类的情况。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⑷揭示概念
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提问:为什么黑板上另外三类都不叫方程?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3.判断深化理解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 =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14 y-28=35 5y=40 4.描述生活
⑴看图列方程。(图略)
⑵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题略)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应用深化
佳钙饼干广告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历捕捉信息、提出问题、代数表达、方程求解的全过程。
四、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方程教学设计
“方 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教学准备】
纸质天平鸡蛋板贴 橘子板贴 袋子板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依托天平理解相等 1.出示板贴:纸质天平
谈话:今天我们要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方程,学习它有个重要的伙伴我们一定要请出来。(板贴:天平)
谈话:对天平你有哪些了解? 预设: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2.理解相等的关系
(出示板贴: 100克砝码,60克鸡蛋,40克橘子)
谈话:现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60克的鸡蛋和一个40克的橘子,右边是100克的砝码。天平怎么样了?能用你的小天平演示一下吗?
谈话:你能够用数学语言记录出你看到的天平现象吗? 预设:一个鸡蛋的质量+一个橘子的质量=100克 谈话:这个关系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谈话:像这样40+60=100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谁还能说几个等式? 小结:等号不仅表示运算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3.理解不相等的关系
(操作板贴:取下橘子,天平不平衡)
谈话:如果把这个橘子拿下去了,天平会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 预设:60<100,100>60.谈话:这样不相等的式子叫不等式。能再说几个不等式吗?
小结:大于小于号可以表示不相等的关系。4.含有字母的等式与不等式
谈话:同学们,如果把这个袋子放进天平的左盘,你想一想,这个天平会怎么样?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用你的小天平演示一下吧。谈话:袋子有多重我也不知道,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 预设:60+x=100,60+x<100 , 60+x>100。
二、借助“天平” 理解等量关系
谈话:看来这一个小小的天平帮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数学现象,现在我把天平藏起来了。同学们,你心里还有天平吗?老师把一个大天平,化作了40个小天平送到了每个同学的心里。心中有了这个天平就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1.研究5x=800 出示课件:
谈话:看图,这幅图里有天平吗?把老师送给你们藏在心里的那个天平拿出来,想想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预设:5个苹果的质量等于800克
谈话: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预设:5x=800。
谈话:能说说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吗?
小结:真了不起,会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量,这个未知的数量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运算中来解决问题。2.研究2y+200=1000 出示课件:
谈话:看图,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谈话:这里有天平吗?用你的天平找找这道题中的相等关系,同位互相说说看。
预设:两个大杯子的盛奶量+200 =1000。谈话:能用式子表示吗? 预设:2y+200=1000,谈话:2y表示什么?
评价: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找到了图中的等量关系。
还有其他关系吗?
预设: 1000—2y=200,1000—200=2y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两道题中图中没有天平,可是同学们依然能自己找到天平,不仅用手势表示出了相等的关系,而且还很有创造性,能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运算,写出了相等的式子。
三、式子分类 认识方程 1.式子分类,揭示方程的意义。谈话:同学们这么聪明,能给黑板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吧。
预设:等式、不等式、有字母、没有字母。
谈话:通过大家的分类,我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看这一类(圈出方程那一组),这些式子有什么突出特点?
小结: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定义)未知数和等式是构成方程的两个要素,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根据这两点。2.揭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谈话:同学们,黑板上既有方程又有等式,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关系呢?试着说一说。
学生汇报:等式大,方程小;等式里包含着方程„„ 小结:等式表示的范围很大,方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四、巩固拓展 应用概念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方程,你认识他吗? 1.应用概念,判断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
x+5 15+5=20 2x +3〉10 36-x=9×3 2.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方程,方程在哪儿?方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1)
谈话: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能说说这个方程的意思吗?(2)
谈话:能用方程表示吗?还有其他的方程吗? 预设: 2x+9=35,35-2x=9,35-9=2x
小结:同学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等量关系。(3)出示课件:
谈话: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这里面有方程吧,谁找到了? 预设: x-5+8=15 3.应用概念,讲方程故事
谈话: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境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编方程故事吗?
预设:身高 体重 年龄„„
五、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1.谈话:这节课学习到这,你学习了什么,是怎样获得的? 2.课件出示:实践作业。
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写一篇数学日记: 1.今天学习的收获。2.生活中的方程故事。3.小资料: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第三篇:方程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周长》》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a.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b.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c.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难点: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课时安排:6课时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教学用具:线、直尺、皮尺、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找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画一画。
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回忆一下在这个场地中你做过什么运动?(出示课件篮球场)体育课中你们会绕着四周跑一圈做热身运动,看是这样吗?(演示路线),你知道跑一圈有多长吗?告诉你们咱们学校这个篮球场长 28米,宽16米,跑一圈共88米。老师算得快吗?想学学这个方法吗?其实小蚂蚁也有自己的运动场(出示课件小蚂蚁绕树叶跑一圈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用一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5.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6.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量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拓展应用 1.摸一摸
(1)课桌面的边线。(2)数学书封面的边线。2.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3.练一练
教学反思: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摸一摸自己腰的周长;比划——用手指比划一下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等各种实物的周长;描绘——用彩笔描绘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游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3.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4.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用具: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课件。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2)190+410=600(米)560+240=800(米)200+200=400(米)600+800+400=1800(米)
提问:这两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八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八个图形,我想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总体来说还可以,也知道怎样计算周长,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有待提高。
《花边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经历与同学交流独立算法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幻灯、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探索新知:
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34 + 12 + 34 + 12 = 92(分米)(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34 × 2 + 12 × 2 = 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34 + 12)× 2 = 92(分米)
三、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长 27cm 宽15cm 长 44cm 宽22cm 2.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提问: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四、小结: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用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数学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本节课,引导学生亲自测量、记录测量数据,积极探索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快乐。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用具:皮尺、直尺。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学校的部分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板书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先猜测地砖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学生猜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与边长有关?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2.探究地砖的周长与什么有关。(1).测量地砖的边长。
我们的楼道里有地砖,请一个同学到外面,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方法2:用边长乘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首先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培养,很自然获得计算的方法。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教师能够充分提供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大胆的汇报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使得课堂真正做到活动化、自主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预设轨道、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弊端。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是怎样上学的?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学校?(3-4名)2.同学们上学,有的坐车,有的步行,不同的车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人步行的速度也不一样,有的同学的家离学校比较近,有的离学校比较远,步行的可能用的时间多些,坐车的可能用的时间少些。这些都是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交通与数学这个问题。(板书:交通与数学)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一)解决“上学问题” 1.多媒体展示上学图
谈话:小东是我们学校的同学,他是步行去学校的, 每天早上,他都能按时到校。今天,他背着书包上学了,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东是什么时候从家出发的?(按播放键)师:认真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生:小明上学用了10分钟,(板书:10)小东每分钟走65米。(板书:65)师:那你知道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走了多少米吗?先想想,再列式计算。生:65╳10=650(米)2.多媒体展示路线图
师:这是一幅小东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东上学有几条路可以走? 生:有三条. 师:哪三条?
生分别指出:上边的,中间的,下边的.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650米,你知道刚才小东走的是哪条路吗? 师:用眼睛能看得出来吗?(不行)所以请同学们拿出1张纸,同桌计算一下。(汇报交流)师:同学们计算出来了吗?小东走的是哪条路? 生:是下面一条路。
师:这条路是多少米?(师课件展示这条路)其它两条路呢?
师:根据计算,小明走的是下面一条路.如果你是小东,你会选择走哪条路? 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3.师:小东的爸爸妈妈工作挺忙,所以小东平时中午在学校外面的餐馆吃饭,那么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呢? 列式:65╳10╳2=1300(米)4.师:昨天, 妈妈让小明中午回家吃饭,昨天,小东上学放学路上至少走了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先动脑筋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示意图:4趟或2个来回.)列式:650╳4=2600(米)或1300╳2=2600(米)5.师: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一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师板书12秒)展开辩论,各抒已见。
师: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上了5层。生2:我忽视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这样吧,老师正好有一幅小东家的楼层示意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东是怎样上楼的? 师:上了几层呀?是几个12秒? 生:上了5层,是5个12秒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二)解决“旅游前的买票问题”
1.师:今年国庆节,小东的爸爸妈妈带小东外出旅游,旅游前,小东上网调查了火车的票价,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里程千米 671-700 701-740 861-900 1551-1600 票价元 156 163 191 310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车走的里程数。生2:第二行是火车票的价钱。生3:走得越远,票的价钱就越贵。
2.师:从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需要多少元?
师:火车行驶里程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应付给相对应的价钱,在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票价就是156元钱。
师:那么大家来看第一个问题,689千米是哪个范围内的,票价是多少?买4张呢? 生:是在第一个,也就是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用156×4就求出了4张票的价钱。师:其余的题你自己能完成吗?自己动手做一做。
3.师:从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4.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 5.张叔叔预定了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三)寓学于乐,开心数学
1.师:国庆节,小东一家坐着汽车行驶在宽阔笔直的公路上,他们在车内有说有笑,忽然,爸爸指着旁边道路上一个交通标志问小明:“那是什么?”小东看了看一晃而过的标志,兴备地点了点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吗? 2.师:路上的交通标志还真多,不一会儿,他们又看到了几个,(师逐一出示标志图,学生说说标志图的意思)
禁止驶入 注意危险 自行车不能通行不能右转弯 注意儿童
3.师:交通标志也是一种语言,它无声地提醒行人和驾驶员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三、课外延伸,继续学习
1.师:看来,交通中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一会儿,我们就解决了这么多,我想,数学不仅仅存在于交通中,你认为哪儿还有数学呢?
“商品与数学”,“饮食与数学”,“建筑与数学”等。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好多问题,你们回忆一下这些都与什么有关呢?(交通)对,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喜欢数学、学好数学,那样数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板书设计: 交通与数学 65×10=650(米)
教学反思: 数学与交通这节课实际是一节综合课,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应用了数学,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一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师板书12秒)展开辩论,各抒已见。这个学生有的难于理解,一直认为是6×12,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在算“5.张叔叔预定了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钱?”有的学生算成1587×2,将里程数当钱数来算。
第四篇:方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方程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会用自己的话说出方程的意义。2.能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能用方程表示。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方程》,安排在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式与方程”范畴。纵观整个单元,本课是“承前启后”的一课,“承前”指的是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启后”是指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同时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方程,也是学生由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新起点,无论是用字母表示数,还是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很抽象的,同时又是学生后面学习代数相关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重难点:
1、重点:借助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
2、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课时:本教学内容共设2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1.从天平情境中找等量关系
又一个五月来临了,眼下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酸甜可口的果子特别吸引人。瞧,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把它放在天平上你能从天平中找到等量关系吗?(板书:10g=樱桃的质量+2g)2.从种子情境中找等量关系
这个季节,不但是收获樱桃的季节,同时也是北方播种的最佳季节。农民伯伯精心挑选了这一季要播种的种子,你们看。你能说说这幅图中的等量关系吗?。(板书: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g)3.从倒水情境中找等量关系
除了种子需要水分以外,我们每个同学也需要补充水分。老师提醒大家要多喝水。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发现了这里面的等量关系。你发现了吗?(2000毫升=热水壶的盛水量×2+200毫升)
【设计意图:三个情境引出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利于帮助学生对等量关系积累思维经验】
(二)、自主探究,感知方程
1.看看这些等量关系,这里有一些已知的数量,谁找到了?还有一些未知的数量你找到了吗?
2.如果用字母代替未知的数量,都能用哪些字母?
3.比如我们可以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板书:10=x+2)4.谁能说说10,x,2都代表了什么? 5.小结:我们根据等量关系,只要把等量关系中的樱桃的质量换成“x”,就可以了,它既能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还特别的简练。
【设计意图:先呈现了将等量关系中的未知数用字母x代替的基本方法。】 6.请你照着这样的方法,请你把下面两个等量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 7.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字母去表示数,进一步熟悉列方程】(三)、总结归纳,认识方程
1、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明确概念的内涵,自主建构起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文化渗透
介绍数学家丢番图。(播放丢番图录音介绍)(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游戏:奔跑吧、方程。
1、第一关“方程撕名牌”
从第一关开始,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闯关规则。我找举手最快的小组上来撕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你讲的真精彩。
想不想再玩一次,你是怎么判断的?你对方程理解得特别到位。
总结:看来,判断想要成为方程必须满足几个条件?说得精彩,“含有未知数”和“等式”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2、第二关“快速答方程”
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第二关,在每个同学的作业纸中,请先独立思考并把方程写在作业纸一中,等老师说开始,我们看哪个小组先举手我们就请哪个小组来回答。
3、第三关:“方程大侦探”
第三关不但紧张刺激,而且还很神秘。方程藏在淘气和笑笑说的话里。(读闯关规则)
4、第四关:“争分夺秒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最快的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加深对方程的理解,内化方程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五)、全课总结
在以后的学习中,方程还会经常出现,希望同学们能学好它,并能用它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板书设计: 方 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10克=樱桃的质量+2克 10=x+2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 4y=2000 2000毫升=每个热水瓶盛水量×2+200毫升 2000=2z+200
第五篇: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49~50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的模型的建构过程,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观看视频《曹冲称象的故事》。
2.请学生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3.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能帮我们测量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平。
二、讲授新知
1.出示天平: 让学生说一说对天平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平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平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老师做补充:天平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使用天平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2.合作探究。
(1)观察课件,在天平的左端放一个空碗,在天平的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吗? 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在天平的左边再放1个50克的砝码,右边再放多少克砝码就可以保持平衡?
用算式表示:20+50=70。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板书:等式)
(2)把一个碗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5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在天平不平衡,说明空碗的重量小于50g。,20<50,这样的式子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引导学生说出不等式。(板书:不等式)提问:如果碗里加上米粉,你能用式子表示碗和米粉的重量吗?
学生思考得出:一碗米粉的重量等于碗的重量加米粉的重量。
如果用未知数x 来表示米粉的重量,那么碗和米粉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汇报:2O+x(师板书)(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天平右边放50g砝码),发现了什么?(天平两边不平衡)
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2O+x >50。怎样让天平两边平衡呢?(加砝码)
教师在右边加一个5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平的情况。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2O+x <100。
引导学生说明这碗米粉的重量大于50g,小于100g。让学生继续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50克和20克的,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这说明了什么?(一碗米粉的重量等于70g)(4)同桌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等式、不等式,并在等式、不等式下面记录下来。(5)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等式和不等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得出:有的等式没有未知数x,有的等式含有未知数x,有的含有未知数的是不等式,有的是等式。
教师小结:像2O+x =7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6)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不是。)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7)出示一组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借助集合图比较等式与方程,总结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巩固拓展
1.达标练习,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天平的平衡找出等量关系,再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2.没有天平,我们能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吗? 观察情境图,按要求完成题目。
3.拓展练习。根据给出的方程编题。
四、分享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石块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不平衡平衡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20<50 20+50=70 20+x=70 20+x>50 20+x=70 20+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