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
1、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 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⑷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
3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板书设计:
绿叶的梦
收集树叶 制作标本 知识见闻
教学反思:
2、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板书设计:
芦叶船
做芦叶船 “理想之船” 远航
教学反思:
3、一只贝
教学目标:
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教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发展:
1、加强领悟能力。
2、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3、指名说、接龙说。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板书设计:
一只贝
(托物寓意,借贝言志)
可敬
一粒沙(血与肉的磨制)一颗大珍珠 教学反思:
4、快乐的暑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交流学习成果: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2、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
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教学反思: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能力目标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三、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五、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八(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白银盘”,把()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教学反思:
6、观 潮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观潮(潮来了)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浩浩荡荡 教学反思:
7、火 烧 云
教学目标:(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板书:
火烧云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教学反思:
8、四季童话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教学板书:
四季童话
春 生机勃勃
夏 热情似火
秋 果实累累
冬 白雪皑皑 色彩斑斓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教学反思:
9、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能力目标
2、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情感目标
3、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默读思考: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3、然后议论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1、朗读练习(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
“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四、重点学习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3、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补充资料: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实践:人工智能改选自然和发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诺言:应允别人的话。
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赢自己一把》、《盲童的画》。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例,体会文章所要提示的道理。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 教学反思:
11、成 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教学板书: 成长
每天只花两元钱 生活能力
雪天送报 利于成长 教学反思:
12、球 王 贝 利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 教学重点、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导入
(播放一段贝利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资料片)小球迷们仔细看,谁是有“球王”称号的贝利?看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脚法,真令人拍手叫绝,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此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七)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2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十一支康乃馨》和《小象奴奴》。教学板书:
球王贝利
喜欢踢足球 教练送足球 感动教练 到训练场 捧回奖杯
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他们,正确使用它们。
2.能让学生区别多义词的意思,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勤奋格言,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海畅游
1.读一读,注意“一”字声调的变化。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在不同声调前会发生变化。
过程:(1)自己读一读,注意“一”字的读音。
(2)你发现“一”字读音变化的规律了吗?
(3)我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例: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窍不通、一事无成 一丝不苟、一塌糊涂、一言为定、一字千金、一视同仁 2.汉字真有趣。
目的:一方面增强对汉字的了解和学习汉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辨析“析”和“折”。
过程:(1)自己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会分辨“析”和“折”了吗?
3.读句子,查字典,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据词定义的能力。
过程:(1)在字典中分别查出“保险”和“精神”的意思。
(2)自己试着进行选择,把所选的意思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理。积少成多,读读背背:
目的:强化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将来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过程:
(1)自读,注意读正确、流利。
(2)小组读,互查。
(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
(4)试着背一背。
(5)指名背一背。
(6)抄写在《采集本》上。
阅读平台
目的: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过程:
1.读题目,了解题意。(“联”指对联,“改联”改写对联。)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指南针
目的: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过程:
1.读一读,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有什么好处?
2.读书卡片可以有哪些内容?
3.参照样子,自己制作一个读书卡片
4.展示学生所制作的读书卡片
第二课时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收集身边的闪光点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的可贵品质,来发现“真、善、美”;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指导思想: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写作知识。
(2)借助口语交际活动拓宽写作思路。
(3)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2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有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专访提问时,喜欢让被采访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回答出问题。今天,老师也想当一回节目主持人,采访咱班同学,请大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提出我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
教师评价:喜欢外形
喜欢味道
喜欢营养
……
2、水果的味道、形状、营养可以统称为水果的什么?
3、教师小结:看来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等多方面介绍。
二、新课讲授:水果谈得不错,我们再换个话题好吗?,请同学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一)在我们班,你最想夸奖的同学是谁呢?写好后把答案举起来,给周围的同学看看。
1我要进一步采访了:为什么你要夸他呢?
2指名2—3名同学回答,在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看看他夸的人物有什么闪光点?
(此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能用列举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说明人物闪光点的方法,马上给予表扬。)
预计情况:(1)学生举了一个事例
表扬:他能举一个自己很熟悉的事例,很有说服力,看来举一个熟悉的事例是个好方法。
预计情况:(2)可能有的学生会列举多个事例
点拨:看来你对他真得很了解,一下子举出了好几个事例,能说说哪个事例给你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吗?
3、教师引导:就像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多个方面来说一样,其实人的闪光点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你还能想到哪些方面的闪光点。
4、教师小结:看来介绍人物特点也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而且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介绍的人物,就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特点,而且用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介绍。
(二)如果老师再给你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你能不能说出一位身边有特点的人?同时介绍能表现他这个特点的事例。请看采访提示。(出课件一)
◎你想向大家介绍谁?他的闪光点是什么?
1、大家打开手里的信封,拿出答题卡,(出示课件二)
谁()
闪光点()
用一两句话说出能表现他这个闪光点的事例。
2、事例说的要简洁,能说出这个人的特点就行了。这是我写的答题卡。
(教师示范说事例:刘明特别爱帮助同学。)
3、请同学填写自己的答题卡,填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时重点听听对方说的事例能不能表现表格中填入的人物特点。
2、反馈小组意见:你的同桌举的事例能表现特点吗?
你对谁说的事例拿不准,全班交流。
(三)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了不少有闪光点的人,也回忆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例,如果让咱们把这个同学写下来行吗?(出示课件三:写作题目和要求)
题目:夸夸我的同学
要求:
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同学的闪光点。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习作就要按要求完成,请同学读读要求,结合这两点要求,想一想:要写这位同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如学生说不出困难可这样问:我们下周作文课上写这个人,在下面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为这次习作做些什么准备呢?)
预计困难: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我对他当时的语言、动作记得不太清楚。
教师点拨:
1、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我们举的事例都是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有些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困难呢?)
[随机板书:访问、再次回忆]
2、访问就要事先有准备,就像今天老师采访你们一样,我们可以问些什么呢呢?谁能具体谈谈。
(你还记得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你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吗?)
(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3、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的特点会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你能再创设一个环境,让这个人真地说一说、做一做,你观察起来就更清楚了。
例如:写同学耐心讲题,可以再拿一道自己不会的难题向同学请教,观察、记录下同学给自己耐心讲解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4、教师小结:当然,无论是使用再次回忆,还是访问、创设情景这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具体的得到人物做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完成习作的第二个要求服务。
三、课后延伸
那么我们怎样把收集到的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呢?老师为同学推荐下面这张记录表。(出示课件四:记录表)
1、我们来看看这张表的哪些内容已经能填了?(人物、闪光点)
2、下面这部分内容可以按不同情况记录下他的动作、语言、神态。
(出示教师的范例)
谁()
闪光点()
事例在…情况下语言动作神态
3、预祝同学们下一周的采访、收集工作顺利,下周的习作课上能带来更丰富的材料。
第三课时: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课堂习作
13、麻 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
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板书设计
13.麻雀→←←斗救猎狗。
(母爱)教学反思:
14、让他们自由生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剪、贵贱、联合国、赴宴、啄食、面包屑、野餐等词。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识字、写字能力,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手,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合作能力。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的强化,并注意渗透相关的汉字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
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对野草如何自由生息的理解主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词语、资料运用、朗读评议等方式来使学生感悟。]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此部分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自悟、合作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小鸟来感受小鸟在这座城市中的自由。]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理清文章脉络,读书写作结合,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叙述的写作方式。]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落在实处,要扎扎实实。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板书:
让它们自由生息
野草、鸟儿(自然)﹢人﹦和谐相处 教学反思:
15、蒲公英的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激发情趣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课前以梦为题谈话,容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便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蒲公英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略)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识字能力、挖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卡片,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9.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课文主要写的是蒲公英在城市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中的困扰和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因此,从一开始进入学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情境,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采取变序方式引导学生首先从梦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此时最感兴趣的是蒲公英到底做了什么梦?形象感知梦的美好,才能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在污染的环境中的困扰。]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
根据学生体会板书: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3)引导思考: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提出的句子投影出相应文字内容,进行感情朗读和感悟。
A:根据学生谈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前:时间:深夜,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
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B:总结,过度: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C: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这课书采取的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方法写作的。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产生的不同感受,有利于使学生感受这一写作方法。读后总结,水到渠成。另外,教学中安排学生归纳板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合作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真正看作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进行语言实践。]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
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和需求,自由选择朗读。学生朗读过程中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继续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学习惯,恰当进行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课时(略)
教学内容:指导写字、语言训练、拓展学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区分“脑、恼”、“废、费”。)
二.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懒、遭)
三.积累字词、造句。(课后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课后星号题)
参考资料:
词语:
恬静:安静;宁静;环境优雅。
废气:工业生产或动力机械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对本生产过程没有用的气体。
酸雨:指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的自然降水(雨雪雹雾)能腐蚀建筑物,损害植物,污染水源。
迫不及待:急切地不能等待。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呼啸:指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教学板书:
蒲公英的梦
担心 高兴 伤心 美好的愿望
(环保)教学反思:台湾蝴蝶甲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独一无二”、“赞不绝口”造句。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教学难点:深刻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增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解题激趣。出示课题,理解“甲天下”。“甲”:居第一位。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位,这是为什么?
2、自学课文。
(1)读课文,所说你对台湾蝴蝶的印象。
(2)自学生字,注意声旁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绿草如茵、繁殖、珍品、灿烂夺目、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迁徙、赞不绝口。
3、检查自学情况。
二、再读课文。
1、课文写台湾蝴蝶的特点,安排了哪几方面的材料?
2、讨论小结:品种多,繁殖期,活动区。
三、细读课文。
1、自读第二段,找出全段共写了几种蝴蝶?
2、自选一种蝴蝶,找出它有什么特点?
3、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网中资料查询不到)
4、朗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从课件中选择一种蝴蝶介绍一下。
2、指名说,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台湾蝴蝶的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细读第三段,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绿草如茵、珍品、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迁徙、赞不绝口、环境清幽
2、朗读一、二段。
二、细读3、4、5自然段。
1、自读3、4自然段。(感受。)
2、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体会语言的优美)
3、录像,感受群蝶飞舞的壮观。
4、朗读背诵。
三、课外延伸。
1、关于台湾蝴蝶,你知道的课外知识还有哪些?师生交流,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补充。
台湾蝴蝶种类有400种之多,名列世界之冠,其中最为名贵的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蝶等等。台湾蝴蝶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投县的埔里、雾社及阿里的山林地带。在屏东县还发现了9处蝴蝶谷。每年入冬,成千上万五光十色的蝴蝶云集在蝴蝶谷里过冬。在台湾蝴蝶的活动地区,有不少人专以捕蝶为业。有的做成蝴蝶画,有的制成蝴蝶标本,这些蝴蝶产品,都深为人们欢迎。
春天来了,百花争艳,百鸟争鸣。蓝天白云下,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绽开的花蕊上飞来飞去。春,变得更加妩媚动人。蝴蝶因其斑斓的色彩和花纹,特别受到人们钟爱。
中国是世界上产蝴蝶很多的国家,据估计蝶的种类有1300多种。而台湾又是我国蝴蝶种类最多的省份,大约有400多种,每年出产蝴蝶几千万只,因此人们称台湾是“蝴蝶王国”。
台湾蝴蝶,有的深藏高山,如世界稀有的大型蝶类宽尾凤蝶:有的潜居森林,如珍贵的波红水灰蝶:也有的舞于平原,如喜欢成群结队蹁跹河岸溪旁的薄黄蝶。台湾在春
夏秋三季百花盛开的时候蝴蝶最多,这大概是花邀蝶,蝶恋花的缘故。到了冬季,蝴蝶大多会集于山谷里。比如高雄美浓镇的山谷里,每年大约有数百万只的蝴蝶聚集在那里,当人们走进山谷时,它们就会飞舞起来,把行人团团围住,形成l了当地一种奇特的景观。每年,许多外地来台的旅客,都会特意到那里去观赏这大自然美丽奇观。
其实,不仅美浓镇的山谷,现在台湾已发现10多个这样大型的蝴蝶谷,如台北巴卡拉公路的“大屯蝴蝶走廊”和三峡双溪的“彩蝶谷”,高雄的“黄蝶翠谷”和“六龟彩蝶谷”,还有屏东的“紫蝶谷”等等。
在品类繁多的蝴蝶中,最漂亮的要算凤蝶了。凤蝶有一对又大又鲜艳的粉翅,粉翅的颜色有红、黄、青、白、黑等,构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凤蝶的双翅在阳光下还可以闪闪发光呢!凤蝶不仅漂亮,舞姿也十分飘逸轻灵,花丛中,小溪旁,它三五只相邀,忽上忽
下忽左忽右,在阳光下追逐飞舞,与红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图,逗人喜爱。凤蝶在别的地方十分罕见,但在台湾却并不稀罕。有一种青斑凤蝶,在许多国家已濒临绝种,甚至被称作“天然纪念物”,严禁捕捉,但在台湾却比比皆是,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舞姿。
台湾凤蝶有很多品种,金凤蝶是其中最为漂亮的。金凤蝶主要产于兰屿,它的双翅呈金黄色,就像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黄金,在阳光下放出眩目的光彩,被人称为凤蝶中的珍品。在台湾,还曾发现过变种凤蝶。据说,这种变种凤蝶,在全世界只出现过10只,极为珍贵。这只变种凤蝶,是当时台湾著名的蝶类专家陈维寿先生发现的。学术界就把它命名为“维寿凤蝶”。陈维寿还发现过一种雌雄同体的凤蝶,有趣的是它的双翅可以明显区分出雌蝶与雄蝶的不同形态,蝶体不像天生的,倒像是一位能工巧匠精心制作出来的。学术界认为,这只蝴蝶价值连城,是蝶类中的无价之宝。
台湾蝴蝶品种多,数量大,每年捕捉的蝴蝶达4000万只之多,是世界捕蝶量最大的地区。为了观赏和研究蝴蝶,台湾民间建有赏蝶学会,不时举办研究蝴蝶的学术报告,交流研究蝴蝶情况,借以提高人们对蝴蝶的观赏力。很多人把各种蝴蝶制作成标本,或绘成各种蝴蝶画,成为非常精致的艺术品。台湾还以制造蝴蝶标本和蝴蝶工艺品闻名于世。南投县的埔里镇是一个以采集和生产蝴蝶艺术品而闻名全球的“蝴蝶镇”,是全岛著名的蝴蝶制造中心,每年制作蝴蝶标本达500多万只,销售世界各地,成为世界蝴蝶标本供应中心。不少人会担心地问,每年大量捕捉蝴蝶,台湾的蝴蝶会不会灭绝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蝶类,尤其是珍贵的凤蝶,其幼虫喜欢生息在桔、柚之类植物的叶子上。而台湾盛产桔、柚,这给蝴蝶的生长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台湾地处亚热带与热带,蝴蝶每年可繁殖四至五代,而在其他地方,蝴蝶只产三代。所以只要保护好蝴蝶过冬,台湾的蝴蝶就会永远捕捉不完。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
教学板书:
16、台湾蝴蝶甲天下
品种
繁多、奇特
繁殖期
200万只 群蝶飞舞
活动区域 10处蝴蝶谷 教学反思:
17、小草之歌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帮助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沙丘、缺少、锁住、打扮、计较、辽阔、更俏更娇、天涯海角”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本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解题、读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导语: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还要注意锻炼我们哪些能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单元导读”吧!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读”。交流体会。
帮助学生明确:导语由两部分组成——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或称为学习方法)
小结:这个单元又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等我们去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但是同学们还要象以往一样,边学习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提示“导语”下面的“泡泡”),并通过自己深入读书去解决。
二、解课题,引入新课学习:板书课题,指名解题:
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小草的歌)启发阅读:
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子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四、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范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
①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节也可以)读给大家听?
②师生合作,指名串读全诗。
小结:多么美的一首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演示文稿(小草图片、洪水及沙尘暴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七课《小草之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交流抄写的语句。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喜欢上这首诗歌了。下面让我们深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思考问题: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结合诗句的内容说一说,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跟同学讨论。
按提示自学诗歌,理解内容。班内交流:
①哪几方面: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②质疑:[简略副板书学生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通过读理解”;“哪些可以在课下查阅课外资料解决”;“哪些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
③针对主要问题,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出示小草图片,体会小草的“渺小”。(也可以结合生活中见闻谈)
出示绿草地、草原图片,体会“奉献多、索取少”。
练习有感情朗读:(引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播放洪水、沙尘暴视频,感受自然灾害的凶猛。
练习有感情朗读(重点引导学生从句式排列特点上,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引入课外资料和其它文学作品辅助理解。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①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画出小草的表现。
②归纳板书:(可让学生写)
渺小不惭愧不气馁
微不足道不灰心不计较
又弱又小击退洪水
缺少目标锁住沙丘
……
③根据板书,进行师生对读。
④思考: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会怎样来唱这首《小草之歌》?总结:
小草虽然弱小,却有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它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为图画题字:出示小草图,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
(教师随即指导学生:规范语言、前当选词、调整句式,注意语言美、韵律美)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整理《我的采集本》和“词语花篮”,继续丰富内容。
练习朗读、背诵P92《爱的奉献》(“语文百花园五”中的“积少成多”内容),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先引导学生读读]
*4 小练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小草一样“渺小”的事物,但是他们同样自信、自强,试以《之歌》为题,进行创作。(文体不限)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18、争 吵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阅读分析第二~四段,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
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瞟。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瞟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
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
(二)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三)按课后“练笔”要求,练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的片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做“以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为题材的片段练笔。
三、教学过程
(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评议。
(二)听写“思考·练习”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同桌互换订正。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1.结合原文原句,解释“缘故”、“诚心诚意”。
(“缘故”,指克莱蒂的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猜想多半是扛多了柴的缘故。缘故即原因。“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指克莱蒂到我家时全家欢迎他没有半点客套和虚假。由此证明,他是个好人。)
2.范句:
缘故——
①这盆茉莉花,叶子发黄,也不怎么开花,我看是缺少肥料的缘故。
②七十多岁的李爷爷,红光满面,身板硬朗,主要是坚持锻炼的缘故。
诚心诚意——
①同学们诚心诚意地想尽办法帮助爱迟到的立冬同学按时到校,保证了学习。
②这位标兵营业员主动为妈妈选料,还量好了尺寸,看得出他是诚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的。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写,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列举片段范例供大家参考。
……
我望着对门窗台上那盆平顶凤仙,花红叶绿的,真喜人,它是张童种的。再看看自己窗台上的这盆,又瘦又长,叶子不绿,花儿还没开一朵。都是清明节后一块儿种的,那花也偏心眼,在他那儿就长得水灵。我跟妈妈说:“开学就要评‘园艺能手’奖了,张童准能评上。”妈妈说:“你就取取经,问问他是怎么侍弄得那么好。”
“哼,我才不呢,显得我多熊!”我说着朝对门努努嘴儿。
第二天清晨,窗外一阵窸窣声音,我推开窗子,啊,只见张童蹲在窗下收拾我那盆平顶凤仙呢。
“张童!”我不知所措地叫了一声,跑出去,不好意思地蹲下来。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脑门上渗出了汗珠,关切地说:“你这花儿缺肥,可水浇得倒挺多。”说着,用小铲把盆土翻了翻,从塑料袋里抓了一把花肥,撒到周边。又拿起剪子“喀嚓喀嚓”把老长的枝叶剪掉一半,浇了点儿水,胸有成竹地说:“过一个星期看,你会满意的。”
“谢谢你!”我不好意思,“我好好培养,要是比你的那盆强呢?”
“那园艺能手就是你了。”张童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不过,记着,浇水要间干间湿,肥料要少施勤施。好,祝你成功!”说罢,把塑料袋扔到我怀里,拍拍手上的土,又眯着笑眼,径直朝对门走去。
……
质疑问难后,布置片段练习。
教学板书: 争吵
“我” 承认错误
(弄脏本子)争吵
克莱蒂 悲哀 温和 主动认错
相互谅解 彼此宽容 教学反思:
19、小泽征尔的判断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泽、欧、谱、谐、素、权、桂”7个生字,会写“欧、谱、棒、谐、素、弃、权、桂”8个生字,理解“欧洲、乐谱、指挥棒、和谐、素质、权威、桂冠、夺魁、判断、果敢、大师、试探”等词语。
会用“全神贯注”“再三”造句。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教学难点:
了解小泽征尔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质疑,继续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在课前收集关于小泽征尔的资料。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小泽征尔是什么人?他做出怎样的判断?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判断?他判断的对吗?……
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
文,去了解事情的原委。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导入: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自学生字词。检测:
①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②指读新词,自读带新词的语句。
三、自由练读课文: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默读课文:
默读提示:默读课文,尝试解决同学们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记下阅读中不懂的地方。交流初读收获。
[回答问题时,之要求读出相关内容即可,同时检查、订正学生发音]
①看副板书,解答。
(不要求都解决,有些可引导读相关部分,有些等进一步学习时解决。)
小泽征尔是什么人?读第一自然段;介绍相关资料
他做出怎样的判断?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指挥——发现——重奏——还发现
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判断?
指挥家大赛——决赛——面对国际大师——……
他判断的对吗? 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提出自己阅读中新出现的问题。(充分肯定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③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未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定感觉到“小泽征尔的判断”很不一般。是的,他的判断使他夺得大赛的桂冠,并由此一举成名,而他的判断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并把学会的新磁记录在“词语花篮”中。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泽征尔在欧洲指挥家大赛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中的错误,获得桂冠的事情;懂得遇到问题时,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2、讨论:“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可能会考虑些什么,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判断。
3、体会“只有……才……”的用法,并练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养成在阅读中质疑的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小泽征尔在欧洲指挥家大赛决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中的错误,获得桂冠的事情;懂得遇到问题时,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难点:
了解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地判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泽征尔的判断》。在课文的开始,这样介绍小泽征尔,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1959年,当时24岁的小泽征尔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音乐指挥,那年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前三名的决赛中,他做出了一个什么判断?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来。(“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二、学习课文
1、过渡语:“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指出乐谱中的错误很是平常。那么小泽征尔做出这样的判断,为什么被称为“果敢的判断”呢?让我们到决赛的现场去看一看吧。
2、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思考题: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自学提示:①自己读课文。
②画出有关的语句,体会当时的情景。
③有感情地读一读。
3、集体讨论:
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判断的?让我们来一起交流。
边读边体会重点指导以下重点句,深化理解。
“在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
启发:最后一个出场,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
指导朗读,结合“世界一流”“国际水平”等词语,品味“全神贯注”的参赛态度。(可插入课后第三题)
“开始,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自然。”
启发:此时小泽征尔能判断出什么?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
启发:“郑重声明”是什么意思?此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怎样想?在场的观众会怎样想?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设问:①此时的小泽征尔再三考虑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结合以上句子,填空说一说:指挥、乐队、乐谱,到底是谁错了?()没有错,因为();()没有错,因为();所以,一定是()错了。
②“坚信”换成“相信”好吗?为什么?
集体朗读句子。
过渡语:就这样,年轻的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脱口而出:“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出示这句话)
指名朗读、集体齐读。
[如果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可插入对比练习]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4、理解最后一段:
过渡语:他的喊声刚落,评判台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包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为什么一句果敢的判断,就能使小泽征尔在这次指挥家大赛中一举夺魁呢?
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
“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设问:“这种素质”指得是什么素质?
板书:不附和权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判断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只有()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出示文字片)
三、总结:
总结语:小泽征尔面对着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十足的勇气和力量,做出了果敢的判断,并且坚信自己的判断正确,因而获得了这次指挥家大赛的桂冠。也正是这次比赛,使小泽征尔一夜之间成为欧洲音乐界家喻户晓的人物。欣赏视频:
他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仍然活跃在音乐指挥的舞台上。让我们通过屏幕来一睹这位世界著名指挥家的风采。(边放视频边解说)小泽征尔的指挥极富感染力,专家评价他的指挥艺术是“指挥台上的芭蕾”,“浑身都是音乐”。
看到他高超的指挥艺术,你能说一句赞扬他的话吗?(可以写下来再说)齐读: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用“全神贯注”、“再三”写一句话。
*3 继续收集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如图片、新闻等或听一听小泽征尔指挥的乐曲。教学板书: 小泽征尔的判断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一位 几百位
小泽征尔 评委 前两位参赛者
(乐谱错了)(没问题)(同意评委的意见)教学反思:
皮 巧 根 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危险、朽烂、不约而同”等词语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板书课题)
出示为课题后,可就课文题目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见到过许多桥,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习一课叫《皮巧根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读生字卡,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三、朗读感悟。围绕课后问题再读课文: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2、后来,有了新桥人们为什么还是那样喜欢叫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的?
2、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课后的空花篮中。无、指导理解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1)、谁架了一座什么桥?(2)、是怎样架桥的?
(3)、人们管这座桥叫什么?
(4)、后来有了新桥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这样叫他?
3、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学生重点理解:第3 题是句子练习,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对带点词语的理解和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这些词语,然后再造句。
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用于形容人工作或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再三:一次又一次,用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多次反复,例如:他的病还没有痊愈,就再三要求出院上班。
六:补充资料
1、补充资料: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混凝土:一种建筑材料,用水泥、沙、石子和水按比例拌和成的,具有耐压、耐火、可塑性性能。
陡峭:本课指河岸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搭石》、《圣诞老人》。这两篇课文表现了“友善”的主题,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都着重启发学生感悟文章中人物展现出来的美好心灵。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学板书: 皮巧根桥
架桥的原因:为大家着想,为了让大家走路方便、安全 架桥的经过:磨斧—砍树---把大树架在河----砍光柳枝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五
语海畅游
词语真有趣。
目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相同的单字经过不同的组合,在表达的意思上可能会有所变化。
学习步骤:
①初读练习中词语,初步感受汉语言的的丰富性。
②自己尝试说出几组这样的词语。如:著名——名著;队列——列队;来往——往来……
[可以发给学生纸条,让学生把自己想好的写下来]
③让学生比较读练习中的两组词语,发现不同。(字的位置变化,意思可能不变也可能变化)
④让学生给自己准备的词语归类。
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调整,第二步调整后于第四步结合,课堂效果会有所不同。读一读,想一想。
目的: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话的四种表现形式,能够正确的加点标点。
学习步骤:
①讲解“对话”的组成——“文中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②让学生用不同符号(直线和曲线)标示出练习中所给例句的“人物语言”和“提示语”。
③读一读标示后的例句,结合“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发现规律。
小结:提示语在前——“说”后点冒号;
提示语在中——“说”后点逗号;
提示语在后——“说”后点句号;
没有提示语。
④到课本中找寻有关对话描写,印证规律。
⑤完成一组加标点练习。
⑥针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重点指导。(当段落中出现两个人的对话时,学生不容易区分人物语言的归属,也就不容易判断对话表现方式)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爱的奉献》
目的: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行必要的积累。
学习步骤:
①诵读本单元学过的或课外收集到的诗歌,简单说说现代诗歌的特点。
②自由练读《爱的奉献》,班内展示。
③听歌曲《爱的奉献》,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班内交流学习感受,试背诵《爱的奉献》。
阅读平台——《尝试》
目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认识实际,深入理解短文,50
第二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资料。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
4、学习本课生字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 积累词句,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意见。, ⑵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
4、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第三课时
一、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二、小练笔:
1、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2、学生动笔写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3、分享童年趣事,欣赏佳作。
三、作业: 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练习课:补充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做,并当堂订正。
3、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只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3、4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 2.师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2.预习4课。
4、快乐的暑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准备: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3、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交流学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
2、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五、总结: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
三、完成课堂作业和能力测评。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能说会道
教学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笔下生辉”
一、.激发习作兴趣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三、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互评修改。
1、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2、修改作文。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解释诗意;
2、掌握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
2、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复习古诗。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掌握诗意,掌握课后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老师这里有一些洞庭湖的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按要求读全诗,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朗读。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刘禹锡是什么时候去望洞庭湖的呢?请同学们读了诗后告诉大家。
3、秋天的夜晚去望洞庭,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诗歌,好好地体味。
4、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住了诗人刘禹锡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古诗的意思。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湖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显得那麽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
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小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三、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很浓的画面,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自由读,指名读。
2、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不禁吟诵起来:
四、作业设计:
1、理解诗句意思。
2. 背诵诗歌,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菊花》。
1、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介绍作者。
二、学生自学古诗
1.朗读古诗,结合注解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2.学生自学。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三、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教师提问;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教师总结: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4.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3.试背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枫桥夜泊》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朗读古诗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寒山寺引入张继的《枫桥夜泊》。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朗读。
3、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2)了解课文大意、解释题目。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3)感受画面: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这首中弥漫着一种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三、精读《枫桥夜泊》,品味悲秋滋味。
1、小组交流,结合自学所得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3、教师小结:明确:《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本课学习了三首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教后记:
6、观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吟诵古诗,激发兴趣。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3. 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交流讨论,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教师小结,整体把握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4、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1、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2、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3、让学生组织讨论,尝试表演。
4、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7、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资料。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第一段第2节)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引导分析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复习排比句。
3、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学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2)、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2、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3、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4、教师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4、试着背诵4-6节。
七、学习最后一段。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二、朗读品味,启发想象。
1、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
3、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下火烧云的样子除了课文中描述的以外,还可能像什么?它是怎样变化的,又是怎样消失的?
(1)、让学生相互交流。(2)、仿照课文4、5、6自然段,自己的想象下下来。
三、学生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四、欣赏佳作。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2.完成练习册。
8*、四季童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出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你以前学过哪些童话?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四季童话》,你觉得课文中应该有哪些主要人物?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下来。
2、小组交流,或者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理解生字和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说说你认识了哪个字,理解了哪个新的词语?
重点检查:弦、均、匀的读音。
三、读课文,以小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 2.春姑娘都爱做些什么? 3.小燕子都做了些什么?
4.哪些植物和春姑娘跳舞了?他们怎么跳的? 6.照暖了河水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7.从哪可以看出夏娃娃的热心和粗心?(用 画出)8.秋姐姐挎着篮子都采了些什么? 9.为什么“中秋节的月饼最甜最香”? 10.纷纷扬扬撒下的雪花有什么特点? 11.冬哥哥用雪作画都画了些什么? 12.冬哥哥和小朋友说的美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交流,完成以上问题。
五、作业:积累生字新词,摘抄优美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思考: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讲述了他们的什么有趣的事儿?从这些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四季的哪些特点?
(2)把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找出来,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的原因。(提示:可以重点说一下哪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1)明确:春姑娘:美丽、生机勃勃
夏娃娃:阳光炽热,变化无常
秋姐姐:过中秋节,收获、团圆
冬哥哥:白雪覆盖,美丽无比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段落读给大家听,然后互相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等摘抄在自己的采蜜本上。
2、几个同学一组,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5、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1、分类积累词语。
2、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 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2、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3、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3、布置学生把谚语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三、作业:写一篇周记。
9、满山的灯笼火把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满山的灯笼火把”是个什么景象?
2、从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知。
思考探究:
1、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词语。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动笔划出重点句及重点词,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3、交流汇报:
(1)、我是怎么掉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3)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在哭喊了?
(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5)、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6)、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怎样来救我呢?
5、“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5、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回顾全文,体味情感。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一是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遇事冷静动脑筋,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如果说全村男女老少寻找我的情景令我感动,那么我在危机中的表现和乡亲们的所作所为,更令我们读者感动。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三、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描写的方法。(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2、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美妙。
五、学习拓展:讲述生活中快乐的一件事,并写下来。“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我”在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
9、满山的灯笼火把 坠入一口井,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援救了“我”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的什么事情?
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
“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中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上悟到的哲理
11、成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12、球王贝利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看足球赛吗?你们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称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
2、课件播放球王贝利的录像片段。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先自己拼读。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贫民窟 干涸 别墅 誉为 真诚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
2.速阅读课文,想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课文的顺序。第一部分(第一至二自然段):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第二部分(第三至六自然段):写教练被贝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写三年后贝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被人们称为“一代球王”。
四、小结
五、课后作业 1.熟记生字新词。
2.搜集有关“球王”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小贝利为什么能成为“一代球王”呢?下面就请同学再读课文,看看贝利是如何成为“球王”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一部分。
2.学生汇报读第一自然段的收获。以下是要点:
(1)贝利家境贫困。(2)贝利喜欢踢球。(3)贝利球感很好。
(4)教练送给贝利一个足球。(5)贝利更加刻苦练习,进步很快。3.重点探究以下内容: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
(2)从这一段中,你感悟到什么?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三至第六自然段)。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解感悟以下内容: 小贝利在圣诞节送给教练什么礼物? 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看出贝利取得了什么成就?
第三课时
一、讨论交流,深化理解
1.思考课后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为“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总结全文。
1、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2、探究活动
课后了解一下成功人士的事迹,看看从中你得到哪些感悟,把你的成长感言记录下来: 如:要成功就要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 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词语中“一”字声调的变化。
2.初步认识象形文字的形成与今义的关系,以及“析”“折”二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3.读背关于“勤奋”的格言,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4.阅读短文,了解文学家苏轼少年时代立志发奋读书的故事。5.学会制作读书卡片。
7.学习“能说会道”,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8.能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把同学的闪光点具体写下来。教学重点: “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教学难点:体会“象形文字”和“一词多义”。教学准备: 读书卡片、课件。教学时间: 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花园,进行一次快乐的旅行吧。
二、学习“语海畅游”第一题
1.学生读词语,注意“一”字声调的变化。2.学生合作、交流,找出“一”字声调变化的规律。
3.“一”字单用或在词语末尾念阴平,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熟记。)
4.让学生结合语言实际,再列举一些“一”字声调变化的词语。
三、学习“语海畅游”第二题 1.学生阅读“汉字真有趣”的内容。
2.汇报学习收获。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
3.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明白“析”和“折”这两个象形文字的形成与字义的关系,以及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
4.让学生再列举自己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增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和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学习“语海畅游”第三题 1.读句子,思考带点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带点词的意思。3.教师总结归纳。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字、词知识。
二、学习“积少成多”的“读读背背” 1.自由读文中的格言。
2.分小组交流,讨论格言所表达的意思。3.推荐同学汇报,教师点拨。4.指导朗读,背诵。5.教师小结。
这组格言都是关于“勤奋”这一话题的,目的是教育我们养成勤奋好学、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三、学习“阅读平台”的《苏东坡改联立志》
1.学生自读课文,依靠字典把文章读通、读顺。
2.理解文章大意:短文讲的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少年时代立志发奋读书的故事。3.理解词语:自负 生僻 狂妄 攻读 4.阅读感悟。
(1)改写前后的两副对联,意思有什么区别?
(2)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5.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
自带一本读过的书,或自选一篇喜欢的课文。
二、复习导入 检查“读读背背”。
三、学习“怎样制作读书卡片” 1.学生自学,明白要求。
2.学生说说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的意义。
3.学习文中的读书卡片,看看他们是如何制作卡片的。
读书卡片可包含以下内容:
(1)书名;(2)篇名;(3)作者;(4)精彩句子;(5)感想收获。
4.制作读书卡片还可以摘抄哪些内容?
5.拿出自己准备的书或文章,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读书卡片。
6.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在班上交流。7.小结。
四、学习“能说会道”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上节课“能说会道”的内容。
二、学习“笔下生辉” 1.自读习作要求,审清题意。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写自己的同学,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同学,而且是自己熟悉的事情,因为这样才容易把事情写具体,对人物的闪光点,也会认识得更明确,也容易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写作前要明确三点:(1)闪光点是什么?
(2)选择能表现这个闪光点的一件事。
(3)在事件中这位同学具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2.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4.教师小结。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13、麻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的伟大。4.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想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2.体会第四、五自然段中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爱的伟大。教学准备: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哪几种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引导学生从文中角色角度再次概括课文内容,进一步熟悉文章。4.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或谈一谈对文中角色的初步认识、感受。
四、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体会小麻雀的孤单无助、可怜弱小。)2.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二、深入情境,品读感悟4—5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学生思考:老麻雀怎样用自己的身躯来掩护小麻雀,拯救自己的幼儿?划出有关的词句来,把感受批注在旁边。2.学生汇报交流:
(1)重点句子
(一):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引导学生抓住“像一块石头似的”体会老麻雀的勇敢、坚定,坚强和焦急的心情。)
(2)重点句子
(二):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引导学生抓住“扎煞”和“绝望”这两个词,体会老麻雀临战前紧张的姿态,感受老麻雀的救子之情。)
(3)重点句子
(三):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从“浑身发抖”、“嘶哑的声音”、“搏斗”中进一步体会老麻雀的爱,奋不顾身,拼了命也要拯救孩子的伟大。)3.想象补白,激发学生情感。
4.引读: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呢?(爱)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爱?你能给课文再加个题目吗?
5.再次有感情地读四、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6—7自然段。
1.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从文章结尾中你明白了什么? 2.出示作者原文结尾,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3.小结: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爱,老麻雀才能吓退猎狗,才能震撼了我、感动了我,使我唤回了猎狗,救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的世界也正因为有了爱,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我们的世界才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二、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2.把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收获与同学交流。3.提出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与大家讨论。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老麻雀为什么使你感动?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赞颂一下母爱。
四、课后延伸.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14、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3.学会生字词。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3.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理解感悟课文。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三、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找出重点句子: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体会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生字: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2)练习说话。
(3)动笔写句,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15、蒲公英的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教学准备:蒲公英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4.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略)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4.两人互相检查。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卡片,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三、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
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根据学生体会板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感受:快乐笑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时间:深夜,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交流。1.蒲公英在梦中实现了什么愿望? 2.蒲公英的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回归全文,质疑问题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这篇童话,你想到了什么?
2、完了这篇童话,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识记书写生字
1.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说说识记字形的方法。2.指导书写生字。
四、作业。
围绕环境污染和如何改善环境写一篇小小观察报告。也可以用日记的形式写。
16、台湾蝴蝶甲天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3.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1、了解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准备:资料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解题:
1.课件出现蝴蝶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2.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蝴蝶的课文。
3.板书课题。
二.引导质疑: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读书思考:台湾蝴蝶为什么天下第一?
三.初渎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读课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 指导学习生字词。
繁、殖、蛾、凤、逆、辉、幽、翩、乍。
清幽
鸟语花香 密密麻麻
繁殖
幽谷对称 翩翩起舞 色彩斑斓 光辉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课文按蝴蝶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1.小组讨论,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2.总结:课文按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
(1)概括介绍台湾蝴蝶“甲天下”。(2)蝴蝶数量多。(3)蝴蝶谷种的景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了解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原因,感受台湾蝴蝶的奇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抽读卡片,指名读。强调重点读音。
二.介绍关于台湾位置的资料,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入:你了解台湾吗? 谁能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
2.齐读第一段,这段主要写什么?
(1)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地图、特产、位置等)
(2)理解词语:亚热带、繁茂、绿草如茵,繁殖。
三、研读课文。了解为什么台湾蝴蝶甲天下?
1.,按要求,自己研读课文。
用“——”在文中划出你感觉蝴蝶种类多的语句。
用“~~~~”在文中划出你感到蝴蝶多的语句。
用()在文中找出描写蝴蝶谷的奇异美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板书归纳并启发理解: 品种繁多: 数量奇多:景色奇美:
4. 想象文中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2.如果你是蝴蝶谷种的一只蝴蝶,你该如何介绍台湾的蝴蝶?写一
写吧!
17、小草之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学会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小草图片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读”,明确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还要注意锻炼我们哪些能力呢?
二、解课题,引入新课学习:
1、板书课题,指名解题: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小草的歌)
2、启发阅读: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词语意思。
3、解词: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子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四、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范读课文。
2、自由练读课文。
3、指名读。
4、小结:多么美的一首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七课《小草之歌》。
2、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二、诵读全诗,思考问题: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结合诗句的内容说一说,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跟同学讨论。
2按提示自学诗歌,理解内容。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①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画出小草的表现。
②归纳板书:(可让学生写)
渺小不惭愧不气馁
微不足道不灰心不计较
又弱又小击退洪水
缺少目标锁住沙丘
„„
③根据板书,进行师生对读。
④思考: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会怎样来唱这首《小草之歌》?
2总结:小草虽然弱小,却有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它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完成课后作业。
18、争吵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1.概括自然段段意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教师概述要点,提出问题,引导解答。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为什么不去认错?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
5.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
2.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后来我们怎样和好了?
3.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三)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第三课时
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评议。
二、听写 “读读写写”的词语。同桌互换订正。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2、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3、归纳总结,学习写法。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19、小泽征尔的判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3、会用“全神贯注”“再三”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小泽征尔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课外资料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齐读课题,思考:看到题目,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原委。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
2、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练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交流初读收获。
①、小泽征尔是什么人?他做出怎样的判断?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判断?他判断的对吗?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定感觉到“小泽征尔的判断”很不一般。是的,他的判断使他夺得大赛的桂冠,并由此一举成名,而他的判断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并把学会的新磁记录在“词语花篮”中。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分析理解,学习课文。
1、过渡语:“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指出乐谱中的错误很是平常。那么小泽征尔做出这样的判断,为什么被称为“果敢的判断”呢?让我们到决赛的现场去看一看吧。
2、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思考题: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3、集体讨论:
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判断的?让我们来一起交流。
4、理解最后一段:
过渡语:他的喊声刚落,评判台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包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为什么一句果敢的判断,就能使小泽征尔在这次指挥家大赛中一举夺魁呢?
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
“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设问:“这种素质”指得是什么素质?
板书:不附和权威相信自己敢于做出正确判断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只有()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出示文字片)
三、总结:小泽征尔面对着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十足的勇气和力量,做出了果敢的判断,并且坚信自己的判断正确,因而获得了这次指挥家大赛的桂冠。也正是这次比赛,使小泽征尔一夜之间成为欧洲音乐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看到他高超的指挥艺术,你能说一句赞扬他的话吗?(可以写下来再说)
齐读: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全神贯注”、“再三”写一句话。
20*、皮巧根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板书课题。
出示为课题后,可就课文题目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见到过许多桥,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习一课叫《皮巧根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围绕课后问题再读课文: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 桥?
2、后来,有了新桥人们为什么还是那样喜欢叫?
3、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二、巩固练习。
1、认读要求认识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的?
2、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课后的空花篮中。
三、分析理解,解决问题。
1、谁架了一座什么桥?是怎样架桥的?
2、人们管这座桥叫什么?
3、后来有了新桥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这样叫他?
架桥的原因:
20、皮巧根桥
架桥的经过:磨斧—砍树---把大树架在河----砍光柳枝
语文百花园五
教学目标:
1.知道词语中字的前后位置变了,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了解对话中“说”字的位置不同,它后面的标点符号也不同。2.背诵古诗《别董大》。
3.通过阅读短文,明白布鲁斯为什么尝试了第七次战斗,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
4.学会写一件自己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的事,并能把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明白布鲁斯最终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2.把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具体、清楚。教具准备;
《别董大》的朗诵录音带。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畅游语文百花园五。
二、学习第一题
1.出示“词语真有趣”栏目中的词语。
(1)自由读这些词语,看看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区别词语的意思。(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到来——来到、水池——池水、文盲——盲文、晴天——天晴„„)
2.出示“读一读,想一想”栏目中的句子。
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句子中“说”字的位置,再看看“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小结规律:
①揭示语“某某说”在前边,“说”字后面用冒号,表示引出引文。②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后面,“说”字后面用句号。③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中间,“说”字后面用逗号。
三、学会“积少成多”。1.学生自主朗诵古诗《别董大》。
2.老师简单讲清“曛”字的字义和诗的写作背景。3.学生再自主读诗。4.放音乐,学生读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学习“阅读平台”
1.这节课,我们先到“阅读平台”来体验。板书题目。“尝试”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短文,多读几次,并想想短文写谁尝试做什么事。3.指名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4.思考并讨论:布鲁斯是从什么事情中受到鼓舞,并最终打败侵略者的?从布鲁斯最后获得胜利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学会“能说会道”
1.阅读“能说会道”的内容,并想想从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2.全班交流:指名演一演,再评一评他们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谈话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从众多别人帮助你或你帮助别人的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
二、明确要求
三、选择事例
1.在平时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么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
2.从这些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想想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交流材料
五、自主习作 1.独立撰写习作。2.请同桌同学读一读。
六、课后作业 再把习作写完整。
第四课时(习作点评课)
一、自斟自酌。
二、精品共赏
1.小组内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共赏,说说好在哪里。2.每小组选出一篇写得很有特点的习作,全班欣赏。3.推选一篇优秀的习作,读出来,集体评议好在哪里。
三、锦上添花
1.集体修改一篇同学的习作。2.再自改习作。
第三篇: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绿叶的梦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葛翠琳对自己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回忆。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和有益活动的留恋之情。
学情分析: 绿叶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孩子往往不去关注,更没有书中所描写的那种生活经历,所以,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儿童生活,但距离现在的儿童生活、尤其城里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但是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通篇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这种快乐,孩子是能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的到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第三课时
六、板书设计
1、绿叶的梦
增添生机
搜集标本 —— 绿叶 谱写乐章 童年的梦想
丰富知识
七、教学反思:
2、芦叶船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芦叶船》教学设计。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第3~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放学后常常做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里,放到长江里。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但是今天的儿童不一定理解几十年前儿童生活的内容和生活情趣,课文中的“我们”生活虽然简单,但在这简单的生活和游戏中,他们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文时,可让学生多读,从读中理解作者童年的生活,去感受他们当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第三课时
七、板书设计 2
教学反思:、芦叶船载着欢乐芦叶船 载着理想驶向远方 8
3、一只贝
教材分析:《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含英咀华,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在理解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飞跃,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依据本班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不爱发言或者胆小不敢说等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注重问题的难度要相对降低。
教学目标:
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教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发展:
1、加强领悟能力。
2、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教具准备:
教学资源:课本、教参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 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3、指名说、接龙说。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七、板书设计
血 可怜
5、一只贝 磨制沙子 珍珠
肉 可敬
教学反思:
4、快乐的暑假
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描写的是学生们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暑假,在丰富的暑假生活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阳光,感受童年的快乐。
这首诗浅显易懂,贴进儿童生活,反映了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对快乐生活,自由成长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告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该积极地利用假期生活来调节自己,学会减压,释放,使自己活泼、快乐、健康地成长。
全诗有三节。第一节写“我们”走出学校,走进暑假生活。第二节是对“我们”暑假生活的具体描绘。第三节写“蹦蹦跳跳”“唱唱笑笑”是“我们”孩童的本色,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美好心愿。
学情分析:学习课文时学生刚刚度过暑假,因此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暑假里都参加了那些快乐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紧张、严肃”的教室、学校,“沉重”的书包,要有积极正确的理解,对正确的学校生活不要全盘否定;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板书课题。齐读: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学习成果: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范文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能力目标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三、学习生字词。
四、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学生齐读。
六、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七、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九、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十一、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白 银盘”,把()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第三课时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教学反思:、6、观 潮
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
第三课时
四、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过之后 教学反思:、观潮 风平浪静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天下奇观
7、火 烧 云
教材分析:《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对直观的,所见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对色彩和形状比较敏锐,有较好的感知能力。但对于抽象思维就较欠缺,还有就是平常很少认真观察,在脑海中缺乏已有的形象,这是阻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最大障碍。
教学目标:(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第二课时
六、板书设计
火烧云 教学反思:、火烧云 颜色
多、变化快形状
神奇、美丽 24
8、四季童话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把四季人物化,形象地描绘了四季中的各具特色的景物,生动描写出四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适合学生独立阅读。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时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第二课时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四季童话 春天 多姿多彩
夏天 热心、粗心 秋天 硕果累累
冬天 恬静、色彩斑斓26
童话般的世界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
9、满山的灯笼火把
教材分析:<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讲的是在一次意外遇险时,全村的乡亲们都举着灯笼火把四处搜寻我,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教育。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活泼,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我让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能力。
2、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必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想力,并设身处地思考怎样做。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读会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会用“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各写一句话。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学会用“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各写一句话。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题:满山的灯笼火把
2、一起朗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二、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生字。
2、指名朗读生字。
3、生字竞赛朗读。
4、给生字组词,5、出示文中的词语:艰苦 渴望 焦急 挣扎
6、给形近字组词。
三、再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小组汇报交流
3、教师指导归纳各个自然段意思。
四、朗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竞赛朗读。
第二课时
救援 盲目喧哗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语
2、齐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2、3自然段。
2、说说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3提问:当时的环节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句子。
5、我是怎么坠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况怎样?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6、学生汇报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我为什么不在挣扎了?我有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3、读了这段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5、齐读句子,读出我当时自信的勇气。
四、学习课文第6、7、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怎样?亲人们是否来救我了呢?
2、我为什么“泪如泉涌”?
3、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流着,是热的”这句话?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七、板书设计
9、满山的灯笼火把
灯笼 ————————我——————火把 全村人对我的爱
教学反思: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材分析:《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以童年中的成长故事为主来开展教学的。
学情分析: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下面开始说学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的言外之意的能力还需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林巧稚童年中的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补充资料: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实践:人工智能改选自然和发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诺言:应允别人的话。
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 教学反思:
11、成 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教学资源: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第三课时
五、板书设计
11、成长
送报 工作
约翰 生活能力得到锻炼
节约 生活 教学反思:
12、球 王 贝 利
教学重点、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导入
(播放一段贝利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资料片)小球迷们仔细看,谁是有“球王”称号的贝利?看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脚法,真令人拍手叫绝,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球王贝利
贫民 喜欢足球 教练 主动送球 祈祷 为树挖坑 捧回 球赛奖杯 37
贝利
语文百花园三
语海畅游
1.读一读,注意“一”字声调的变化。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在不同声调前会发生变化。
过程:(1)自己读一读,注意“一”字的读音。
(2)你发现“一”字读音变化的规律了吗?
(3)我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例: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窍不通、一事无成 一丝不苟、一塌糊涂、一言为定、一字千金、一视同仁 2.汉字真有趣。
目的:一方面增强对汉字的了解和学习汉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辨析“析”和“折”。
过程:(1)自己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会分辨“析”和“折”了吗?
3.读句子,查字典,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据词定义的能力。
过程:(1)在字典中分别查出“保险”和“精神”的意思。
(2)自己试着进行选择,把所选的意思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理。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目的:强化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将来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过程:
(1)自读,注意读正确、流利。
(2)小组读,互查。
(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
(4)试着背一背。
(5)指名背一背。
(6)抄写在《采集本》上。
阅读平台
目的: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过程:
1.读题目,了解题意。(“联”指对联,“改联”改写对联。)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指南针
目的: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过程:
1.读一读,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有什么好处?
2.读书卡片可以有哪些内容?
3.参照样子,自己制作一个读书卡片
4.展示学生所制作的读书卡片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收集身边的闪光点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的可贵品质,来发现“真、38 善、美”;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指导思想: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写作知识。
(2)借助口语交际活动拓宽写作思路。
(3)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2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有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专访提问时,喜欢让被采访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回答出问题。今天,老师也想当一回节目主持人,采访咱班同学,请大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提出我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
教师评价:喜欢外形
喜欢味道
喜欢营养
„„
2、水果的味道、形状、营养可以统称为水果的什么?
3、教师小结:看来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等多方面介绍。
二、新课讲授:水果谈得不错,我们再换个话题好吗?,请同学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一)在我们班,你最想夸奖的同学是谁呢?写好后把答案举起来,给周围的同学看看。
1我要进一步采访了:为什么你要夸他呢?
2指名2—3名同学回答,在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看看他夸的人物有什么闪光点?
(此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能用列举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说明人物闪光点的方法,马上给予表扬。)
预计情况:(1)学生举了一个事例
表扬:他能举一个自己很熟悉的事例,很有说服力,看来举一个熟悉的事例是个好方法。
预计情况:(2)可能有的学生会列举多个事例
点拨:看来你对他真得很了解,一下子举出了好几个事例,能说说哪个事例给你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吗?
3、教师引导:就像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多个方面来说一样,其实人的闪光点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你还能想到哪些方面的闪光点。
4、教师小结:看来介绍人物特点也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而且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介绍的人物,就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特点,而且用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介绍。
(二)如果老师再给你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你能不能说出一位身边有特点的人?同时介绍能表现他这个特点的事例。请看采访提示。(出课件一)
◎你想向大家介绍谁?他的闪光点是什么?
1、大家打开手里的信封,拿出答题卡,谁()
闪光点()
用一两句话说出能表现他这个闪光点的事例。
2、事例说的要简洁,能说出这个人的特点就行了。这是我写的答题卡。
(教师示范说事例:刘明特别爱帮助同学。)
3、请同学填写自己的答题卡,填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时重点听听对方说的事例能不能表现表格中填入的人物特点。
2、反馈小组意见:你的同桌举的事例能表现特点吗?
你对谁说的事例拿不准,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课堂习作
1、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了不少有闪光点的人,也回忆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例,如果让咱们把这个同学写下来行吗?
题目:夸夸我的同学
要求:(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同学的闪光点。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习作就要按要求完成,请同学读读要求,结合这两点要求,想一想:要写这位同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教师点拨:
1、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我们举的事例都是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有些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困难呢?)
[随机板书:访问、再次回忆]
2、访问就要事先有准备,就像今天老师采访你们一样,我们可以问些什么呢呢?谁能具体谈谈。
(你还记得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你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吗?)
(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3、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的特点会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你能再创设一个环境,让这个人真地说一说、做一做,你观察起来就更清楚了。
例如:写同学耐心讲题,可以再拿一道自己不会的难题向同学请教,观察、记录下同学给自己耐心讲解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4、教师小结:当然,无论是使用再次回忆,还是访问、创设情景这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具体的得到人物做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完成习作的第二个要求服务。
三、课后延伸
那么我们怎样把收集到的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呢?老师为同学推荐下面这张记录表。(出示课件四:记录表)
1、我们来看看这张表的哪些内容已经能填了?(人物、闪光点)
2、下面这部分内容可以按不同情况记录下他的动作、语言、神态。
(出示教师的范例)
谁()
闪光点()
事例在„情况下语言动作神态
3、预祝同学们下一周的采访、收集工作顺利,下周的习作课上能带来更丰富的材料。
13、麻 雀
教材分析:《麻雀》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炼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强大的力量。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将近半个学期的训练,已经能做到在课前做好预习,能自觉读通课文,并由家长签字,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新词,在生字表里给生字组词,利用工具书自学课文内容,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不够,表现欲望不强,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朗读水平不理想,由于唱读,往往读不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重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续运用抓住关键词语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二、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一、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第三课时
四、板书设计
猎狗
教学反思:
13.麻雀→←←勇斗猎狗 老麻雀 斗 救 吃 小麻雀43
14、让他们自由生息
教材分析:《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它处于本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为训练重点。《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瑞士的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却有野草和鸟儿可以自由生息。在那里野草有园林工人定期修剪、养护,鸟儿可以与人们和睦共处。文中日内瓦人对野草、野禽的偏爱令人钦佩。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质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到课文描写的特殊意境,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剪、贵贱、联合国、赴宴、啄食、面包屑、野餐等词。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
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板书设计:
14、让他们自由的成长
修剪、养护野花
投喂面包巧克力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定点定时投喂
同鸟类共同进餐
15、蒲公英的梦
教材分析:
1、《蒲公英的梦》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它通过童话题材和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向人们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问题,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尤其对儿童来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学情分析:首先,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注重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2.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卡片,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9.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
根据学生体会板书:
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3)引导思考: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提出的句子投影出相应文字内容,进行感情朗读和感悟。
A:根据学生谈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前:时间:深夜,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
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B:总结,过度: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C: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
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
五、板书设计
1教学反思:、蒲公英的梦
汽车的噪音 呛鼻的废气 蒲公英希望疼痛的空罐 49
不排放尾气 不制造噪音 不污染水源 台湾蝴蝶甲天下
教材分析:《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台湾成千上万、种类繁多的蝴蝶和著名的蝴蝶谷的奇异景色,使人感觉到回归大自然的美好。
学情分析: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独一无二”、“赞不绝口”造句。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教学难点:深刻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增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解题激趣。出示课题,理解“甲天下”。“甲”:居第一位。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位,这是为什么?
2、自学课文。
(1)读课文,所说你对台湾蝴蝶的印象。
(2)自学生字,注意声旁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绿草如茵、繁殖、珍品、灿烂夺目、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迁徙、赞不绝口。
3、检查自学情况。
二、再读课文。
1、课文写台湾蝴蝶的特点,安排了哪几方面的材料?
2、讨论小结:品种多,繁殖期,活动区。
三、细读课文。
1、自读第二段,找出全段共写了几种蝴蝶?
2、自选一种蝴蝶,找出它有什么特点?
3、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网中资料查询不到)
4、朗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从课件中选择一种蝴蝶介绍一下。
第四篇:语文s版教案四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倔强的小红军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2.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生字,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ai)
薄嘴唇(bao)
牛膝骨(xi)
(四)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段意。
2.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3.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五).小结:
这篇课文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一)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通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句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三)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3.第二段的第2自然段写了小红军的外貌。读一读,看看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4.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
四.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要像小红军一样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拖累别人。
六.作业布置
填写练习册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26小兵张嘎夺枪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章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认识了哪些战斗的小英雄?
2、那么在这些英雄中你最佩服的是谁?请你简单地说说喜欢他的原因。(学生自由谈)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小英雄——嘎子。
4、板书课题:26小兵张嘎夺枪记
5、学生齐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龇牙咧嘴
气势汹汹
见势不妙
目不转睛
嚎叫 太君
踹开 扫帚
手腕胳膊
2.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只要围绕课文内容与“小兵张嘎”进行发言。)
四、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练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反馈分段情况。
第一段(第1-5自然段):发现手枪。
第二段(第6-11自然段):夺枪。
第三段(第12自然段):玩枪。
六、小结
是呀!嘎子机智勇敢地跟鬼子做斗争,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从鬼子军官手里夺到那把手枪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嘎子聪明、机智、勇敢的品质。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结合课文,说说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词。
龇牙咧嘴
气势汹汹
见势不妙
目不点睛
嚎叫
踹开
扫帚
手腕
胳膊.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思考: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名回答各段的段意。
四、.精读课文,体会嘎子的精神品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嘎子的聪明、机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奋不顾身?
3.反馈学习情况。
4.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总结。
5.出示文中的句子
(1)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向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2)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3)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6.全班一起朗读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上下文说说表现了嘎子怎样的心情。
7.表现嘎子机智勇敢的语句:
(1)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我给你们拿去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看出嘎子的聪明、机智)
(2)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急中生智)
(3)嘎子正站在院门口„„急忙把门一关„„(勇敢、聪明)(4)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身上拍去„„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勇敢、机智、不怕牺牲)
8.你知道嘎子为什么希望有一支手枪吗?(想为奶奶报仇,因为奶奶是被鬼子杀害的。)
9.嘎子夺到了手枪,他的心情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10.此时的嘎子会想些什么呢?
11.你们说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嘎子是一个聪明、勇敢、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还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孩子。)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2.完成课后练习。
3.收集并了解关于嘎子的故事。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划分:两个课时
虎门销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简介人物,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这副图上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介绍林则徐。
2.揭题。虎门(简介地点)销烟(事件,了解“烟”——鸦片的危害,为理解销烟的伟大意义做铺垫)
3.学习“销”字,结合课文,思考在文中的意思。还可以找到它的同义词——“毁”。(教写,并组词)
4.探究: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 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记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学习生字 检查自学
1.出示第一组生词:销毁 历史 虎门寨 水泄不通 林则徐
教师指读(正音)——领读——齐读。
注重翘舌音:寨、渣;前鼻音:盐、斤。
2.出示第二组生词。:分外 一担石灰 收缴 烟渣 嚣张(着重指导“分”“担”的读音。)
3.出示第三组词语:壮丽 闻讯 应邀 赞不绝口 欢呼雀跃 惊心动魄 咆哮 伟大壮举(读读,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五、朗读课文,分清脉络
1.分节指读与齐读相结合,师生评议。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是怎样的?
2.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2——5)具体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生动地描述了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三段(6)写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六、小结: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重点难点: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板书课题。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精读课文。
(一)把握全文。
1、联系第一课时对课文的了解,说说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2、深入理解
值得纪念 :不同寻常,值得我们记忆、牢记。伟大壮举:雄壮、气势大。
(二)自学课文。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此次事件的不同寻常、气势盛大呢?
自学2——5小节,把你认为能表现这些方面的句子画下来,也可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
(三)读中感悟。
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划出的句子,边指导朗读边理解感悟。
1、场面壮观、隆重。
人多,人们心情迫切,体现此举是正义之举,深得民心。
2.经过堪称“壮举”。
用简洁的词语说说3-5小节的内容:下令——销烟——结果。
3.销烟。(首先让学生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第一步:撒盐巴;第二步:抛鸦片;第三步:倒石灰。)
结合课外资料了解此举是林则徐深入民间讨教后总结出来的。这说明林则徐事前对销烟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反映了他销烟的坚定决心。
接着找出文中描写销烟经过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课文用了什么词语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的。
思考还可以加上什么词语。(先„„再„„然后)
引读: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把„„。顿时„„。
4.成果堪称“壮举”。
朗读第四小节,你认为应该读好哪些词语?
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上感受此举战果之大。
5.感受意义深远。
A.看图,脑海里再现当时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B、在感受中国人民昂扬斗志、爱祖国、抗外侮的激情的基础上,朗读第六小节,读好“沉重打击、不可欺侮”等词。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向家人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六、总结全文、互谈感受、情感升华。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划分:
“0”的突破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许海峰不畏强手,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6个会认字,理解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体会许海峰沉着冷静,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你对中国奥运史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有关奥运的知识和中国奥运健儿荣获冠军的情况进行交流,以激发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在课文中画出词语花篮中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再读课文,(自由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任命共和国国歌声中学学上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学习兴趣。
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学习提示:
①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一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可写出简单的批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
②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有关描写许海峰设射击时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他的心情。)
你对“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这句话怎样理解?
(让学生再想像,体会在奥运赛场上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的民族自豪感。)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小结
六、巩固练习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及由生字带出的词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的花篮上。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办小报活动。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语文百花园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语海畅游”——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
2、积少成多——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句。
3、阅读平台——《儿童和平条约》。重点难点:
阅读平台——《儿童和平条约》。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说说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1、自己读一读这4个句子,感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2、出示另一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打比方”或“把物当作人来描绘”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节日的北京,人如潮,花如海。★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夜深了,整个山村都沉浸在睡梦中。★海浪被激怒了,狂吼着向岸边扑来。
3、我也能用这两种表达方法写句子。
二、认识修改符号,并练习正确使用。1.认识修改符号。(1)引导学生看例句和说明认识删去、删改、增加、调换这四种修改符号,(2)了解他们的作用和用法。
2.试着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用错的字、词、标点。
(1)完成书上的练习。(指导学生要把修改符号些正确,并且要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来检查修改得是否正确。)
(2)同桌两个同学互换互查。(3)老师给以正确的答案。(4)扩展练习。
三、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自己读一读句子,试着理解句子的含义。2 大声地读你能理解的句子,通过读表达你的理解。与全班同学交流你理解的句子。(在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提升认识。)说说理解了句意之后的感受。(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5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大声的诵读句子。6 鼓励学生背诵句子。
四、阅读平台 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诗歌。大体了解诗歌的内容。2 再读诗歌,想一想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在小组中讨论:《儿童和平条约》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说说你读后想到了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诵读诗歌。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并展示合作诵读。
五、作业布置:
写一写你读完《儿童和平条约》后的感想。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说会道——我们向你致敬。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默写《读读背背》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二、能说会道:语文大课堂
──我们向您致敬
1.教师总结本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倡议开展办小报活动。教师导语激情: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平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崛起、祖国的尊严、祖国的荣誉,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我们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去收集和了解热爱祖国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吧!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作办小报的前期准备工作。(1)确定本次小报的主题,选定要赞美的人是谁。(教师可给学生提示范围:可以是伟大的领袖、可敬的爱国志士、杰出的科学家,也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明星、劳动模范、教育工作者等等。)
(2)依据组员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3.搜集相关资料,如有关个人的故事、照片、名言佳句等。4.举办“名人事迹报告会”。
(1)把搜集到的人物故事、照片、名言佳句等,在小组里进行交流,人人动口。(注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组内交流的过程中要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目的是让同学通过活动了解到我国历史上更多的杰出爱国人士的事迹。)
(2)交流前提出要求:
①想好重点介绍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说。
②听别人介绍时,要听清楚介绍的重点,听后要相互评一评。(通过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和交际能力)5.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本组的内容。
6.小组合作,一齐动手办一起介绍名人的小报。(1)确定主题,选好题目
以“我们向您致敬”为大题目,根据本组准备的内容确定小的题目。
(2)发挥各组员特长,合理分工。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动脑。准备资料安排版面设计制作
7.把小组制作的小报向全班展示,并作介绍。进行评价。可评出最佳小报、最佳版面设计、最佳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肯定学生的闪光之处。激发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为下一步写活动作铺垫。
8.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
(1)引导学生回顾办小报的全过程,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2)说说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把这个过程和感受写下来。
要求:写活动过程时要抓住最有趣的地方来写;写感受要把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4)写好后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征求意见。再进行修改。
三、总结:
经过小组的学习,大家对自己心中的英雄感觉一定很棒!大家一定会更加崇拜我们的英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作业布置:
写写你心中的感受。
第五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树叶(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浏览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示生字,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双竖线分段)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⑵学生按要求自学。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⑷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 3.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
2.《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