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⑷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
6、自然段)
[学习
3、——
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教学目标:
1、认识
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课室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我认为,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因此,由一篇文章引发对多篇相关文章的阅读,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在课内的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语文素养。)
五、学后心得交流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2、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
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5、古诗三首
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白 银盘”,把()比作“青螺”
《观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
《四季童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
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
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
2、—
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
3、)
三、指导写字。“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教学教程
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
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
1、-
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
一、教学重点、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此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七)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过程:
1、读题目,了解题意。(“联”指对联,“改联”改写对联。)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指南针
目的: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过程:
1、.读一读,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有什么好处?
2、.读书卡片可以有哪些内容?
3、.参照样子,自己制作一个读书卡片
4、.展示学生所制作的读书卡片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收集身边的闪光点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的可贵品质,来发现“真、善、美”;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指导思想: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写作知识。
(2、)借助口语交际活动拓宽写作思路。
(3、)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2、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有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专访提问时,喜欢让被采访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回答出问题。今天,老师也想当一回节目主持人,采访咱班同学,请大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提出我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
教师评价:喜欢外形
喜欢味道
喜欢营养
„„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习作就要按要求完成,请同学读读要求,结合这两点要求,想一想:要写这位同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如学生说不出困难可这样问:我们下周作文课上写这个人,在下面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为这次习作做些什么准备呢?)
预计困难: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我对他当时的语言、动作记得不太清楚。
教师点拨:
1、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我们举的事例都是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有些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困难呢?)
[随机板书:访问、再次回忆]
2、访问就要事先有准备,就像今天老师采访你们一样,我们可以问些什么呢呢?谁能具体谈谈。
(你还记得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你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吗?)
(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3、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的特点会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你能再创设一个环境,让这个人真地说一说、做一做,你观察起来就更清楚了。
例如:写同学耐心讲题,可以再拿一道自己不会的难题向同学请教,观察、记录下同学给自己耐心讲解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4、教师小结:当然,无论是使用再次回忆,还是访问、创设情景这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具体的得到人物做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完成习作的第二个要求服务。
13、麻雀
教学要求: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二、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一、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14、让他们自由生息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剪、贵贱、联合国、赴宴、啄食、面包屑、野餐等词。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15、蒲公英的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蒲公英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3、)引导思考: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提出的句子投影出相应文字内容,进行感情朗读和感悟。
A:根据学生谈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前:时间:深夜,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
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B:总结,过度: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C: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这课书采取的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方法写作的。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产生的不同感受,有利于使学生感受这一写作方法。读后总结,水到渠成。另外,教学中安排学生归纳板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合作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真正看作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进行语言实践。]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
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写字、语言训练、拓展学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区分“脑、恼”、“废、费”。)
二.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懒、遭)
(3、)联系上下文理解:绿草如茵、繁殖、珍品、灿烂夺目、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迁徙、赞不绝口。
3、检查自学情况。
二、再读课文。
1、课文写台湾蝴蝶的特点,安排了哪几方面的材料?
2、讨论小结:品种多,繁殖期,活动区。
三、细读课文。
1、自读第二段,找出全段共写了几种蝴蝶?
2、自选一种蝴蝶,找出它有什么特点?
3、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网中资料查询不到)
4、朗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从课件中选择一种蝴蝶介绍一下。
2、指名说,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台湾蝴蝶的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细读第三段,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绿草如茵、珍品、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迁徙、赞不绝口、环境清幽
2、朗读一、二段。
二、细读3、4、5、自然段。
1、自读3、4、自然段。(感受。)
2、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体会语言的优美)
3、录像,感受群蝶飞舞的壮观。
4、朗读背诵。
三、课外延伸。
1、关于台湾蝴蝶,你知道的课外知识还有哪些?师生交流,学生为主,教师
2、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帮助学生明确:导语由两部分组成——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或称为学习方法)
小结:这个单元又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等我们去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但是同学们还要象以往一样,边学习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提示“导语”下面的“泡泡”),并通过自己深入读书去解决。
二、解课题,引入新课学习:
1、板书课题,指名解题:
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小草的歌)
2、启发阅读:
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
3、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4、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子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四、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范读课文。
2、自由练读课文。
3、指名读。
①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节也可以)读给大家听?
②师生合作,指名串读全诗。
4、小结:多么美的一首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①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画出小草的表现。
②归纳板书:(可让学生写)
渺小不惭愧不气馁
微不足道不灰心不计较
又弱又小击退洪水
缺少目标锁住沙丘
„„
③根据板书,进行师生对读。
④思考: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会怎样来唱这首《小草之歌》?
2、总结:
小草虽然弱小,却有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它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3、为图画题字:出示小草图,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
(教师随即指导学生:规范语言、前当选词、调整句式,注意语言美、韵律美)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整理《我的采集本》和“词语花篮”,继续丰富内容。
3、练习朗读、背诵P9、2、《爱的奉献》(“语文百花园五”中的“积少成多”内容),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先引导学生读读]
18、争吵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
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
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1、.结合原文原句,解释“缘故”、“诚心诚意”。
(“缘故”,指克莱蒂的上衣肩上的线缝开了。“我”猜想多半是扛多了柴的缘故。缘故即原因。“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指克莱蒂到我家时全家欢迎他没有半点客套和虚假。由此证明,他是个好人。)
2、.范句:
缘故——
①这盆茉莉花,叶子发黄,也不怎么开花,我看是缺少肥料的缘故。
②七十多岁的李爷爷,红光满面,身板硬朗,主要是坚持锻炼的缘故。
诚心诚意——
①同学们诚心诚意地想尽办法帮助爱迟到的立冬同学按时到校,保证了学习。
②这位标兵营业员主动为妈妈选料,还量好了尺寸,看得出他是诚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的。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
第二篇:语文s版教案四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倔强的小红军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2.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生字,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ai)
薄嘴唇(bao)
牛膝骨(xi)
(四)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段意。
2.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3.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五).小结:
这篇课文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一)深入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倔强地说服陈赓同志骑马先走的。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练习”第3题的三个句子中括号里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通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句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提出问题供边读边想:
1.故事是从第二段写起的,那么,第一段也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段是表现小红军倔强的,哪些地方看出这种倔强?
(三)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提问展开讨论:
1.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没有这一段行不行?
2.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从有关词语和句子中进一步领会以下几个问题:
这一段是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小红军倔强地说服了,只好自己走了。为什么陈赓同志和小红军都掉队了呢?
3.第二段的第2自然段写了小红军的外貌。读一读,看看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4.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最后牺牲在马背上。这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
四.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要像小红军一样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不拖累别人。
六.作业布置
填写练习册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26小兵张嘎夺枪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章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认识了哪些战斗的小英雄?
2、那么在这些英雄中你最佩服的是谁?请你简单地说说喜欢他的原因。(学生自由谈)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小英雄——嘎子。
4、板书课题:26小兵张嘎夺枪记
5、学生齐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龇牙咧嘴
气势汹汹
见势不妙
目不转睛
嚎叫 太君
踹开 扫帚
手腕胳膊
2.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只要围绕课文内容与“小兵张嘎”进行发言。)
四、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练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反馈分段情况。
第一段(第1-5自然段):发现手枪。
第二段(第6-11自然段):夺枪。
第三段(第12自然段):玩枪。
六、小结
是呀!嘎子机智勇敢地跟鬼子做斗争,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从鬼子军官手里夺到那把手枪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嘎子聪明、机智、勇敢的品质。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结合课文,说说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词。
龇牙咧嘴
气势汹汹
见势不妙
目不点睛
嚎叫
踹开
扫帚
手腕
胳膊.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思考: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名回答各段的段意。
四、.精读课文,体会嘎子的精神品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嘎子的聪明、机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奋不顾身?
3.反馈学习情况。
4.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总结。
5.出示文中的句子
(1)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向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2)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3)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6.全班一起朗读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上下文说说表现了嘎子怎样的心情。
7.表现嘎子机智勇敢的语句:
(1)嘎子故意放大声音说:“我给你们拿去不成吗?我家里有病人。”(看出嘎子的聪明、机智)
(2)嘎子见拦不住,便朝里面大声喊:“爸爸,外面有两个太君,非要上咱们家来!”(急中生智)
(3)嘎子正站在院门口„„急忙把门一关„„(勇敢、聪明)(4)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身上拍去„„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勇敢、机智、不怕牺牲)
8.你知道嘎子为什么希望有一支手枪吗?(想为奶奶报仇,因为奶奶是被鬼子杀害的。)
9.嘎子夺到了手枪,他的心情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10.此时的嘎子会想些什么呢?
11.你们说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嘎子是一个聪明、勇敢、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还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孩子。)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2.完成课后练习。
3.收集并了解关于嘎子的故事。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划分:两个课时
虎门销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简介人物,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这副图上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介绍林则徐。
2.揭题。虎门(简介地点)销烟(事件,了解“烟”——鸦片的危害,为理解销烟的伟大意义做铺垫)
3.学习“销”字,结合课文,思考在文中的意思。还可以找到它的同义词——“毁”。(教写,并组词)
4.探究: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 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记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学习生字 检查自学
1.出示第一组生词:销毁 历史 虎门寨 水泄不通 林则徐
教师指读(正音)——领读——齐读。
注重翘舌音:寨、渣;前鼻音:盐、斤。
2.出示第二组生词。:分外 一担石灰 收缴 烟渣 嚣张(着重指导“分”“担”的读音。)
3.出示第三组词语:壮丽 闻讯 应邀 赞不绝口 欢呼雀跃 惊心动魄 咆哮 伟大壮举(读读,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五、朗读课文,分清脉络
1.分节指读与齐读相结合,师生评议。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是怎样的?
2.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2——5)具体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生动地描述了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三段(6)写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六、小结: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重点难点: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板书课题。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精读课文。
(一)把握全文。
1、联系第一课时对课文的了解,说说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2、深入理解
值得纪念 :不同寻常,值得我们记忆、牢记。伟大壮举:雄壮、气势大。
(二)自学课文。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此次事件的不同寻常、气势盛大呢?
自学2——5小节,把你认为能表现这些方面的句子画下来,也可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
(三)读中感悟。
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划出的句子,边指导朗读边理解感悟。
1、场面壮观、隆重。
人多,人们心情迫切,体现此举是正义之举,深得民心。
2.经过堪称“壮举”。
用简洁的词语说说3-5小节的内容:下令——销烟——结果。
3.销烟。(首先让学生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第一步:撒盐巴;第二步:抛鸦片;第三步:倒石灰。)
结合课外资料了解此举是林则徐深入民间讨教后总结出来的。这说明林则徐事前对销烟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反映了他销烟的坚定决心。
接着找出文中描写销烟经过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课文用了什么词语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的。
思考还可以加上什么词语。(先„„再„„然后)
引读: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把„„。顿时„„。
4.成果堪称“壮举”。
朗读第四小节,你认为应该读好哪些词语?
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上感受此举战果之大。
5.感受意义深远。
A.看图,脑海里再现当时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B、在感受中国人民昂扬斗志、爱祖国、抗外侮的激情的基础上,朗读第六小节,读好“沉重打击、不可欺侮”等词。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向家人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六、总结全文、互谈感受、情感升华。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划分:
“0”的突破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许海峰不畏强手,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6个会认字,理解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体会许海峰沉着冷静,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你对中国奥运史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有关奥运的知识和中国奥运健儿荣获冠军的情况进行交流,以激发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在课文中画出词语花篮中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再读课文,(自由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任命共和国国歌声中学学上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学习兴趣。
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学习提示:
①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一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可写出简单的批注。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
②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有关描写许海峰设射击时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他的心情。)
你对“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这句话怎样理解?
(让学生再想像,体会在奥运赛场上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的民族自豪感。)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小结
六、巩固练习
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及由生字带出的词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的花篮上。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办小报活动。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语文百花园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语海畅游”——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
2、积少成多——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句。
3、阅读平台——《儿童和平条约》。重点难点:
阅读平台——《儿童和平条约》。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说说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1、自己读一读这4个句子,感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2、出示另一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打比方”或“把物当作人来描绘”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节日的北京,人如潮,花如海。★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夜深了,整个山村都沉浸在睡梦中。★海浪被激怒了,狂吼着向岸边扑来。
3、我也能用这两种表达方法写句子。
二、认识修改符号,并练习正确使用。1.认识修改符号。(1)引导学生看例句和说明认识删去、删改、增加、调换这四种修改符号,(2)了解他们的作用和用法。
2.试着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用错的字、词、标点。
(1)完成书上的练习。(指导学生要把修改符号些正确,并且要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来检查修改得是否正确。)
(2)同桌两个同学互换互查。(3)老师给以正确的答案。(4)扩展练习。
三、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自己读一读句子,试着理解句子的含义。2 大声地读你能理解的句子,通过读表达你的理解。与全班同学交流你理解的句子。(在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提升认识。)说说理解了句意之后的感受。(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5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大声的诵读句子。6 鼓励学生背诵句子。
四、阅读平台 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诗歌。大体了解诗歌的内容。2 再读诗歌,想一想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在小组中讨论:《儿童和平条约》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说说你读后想到了什么?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诵读诗歌。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并展示合作诵读。
五、作业布置:
写一写你读完《儿童和平条约》后的感想。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说会道——我们向你致敬。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默写《读读背背》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二、能说会道:语文大课堂
──我们向您致敬
1.教师总结本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倡议开展办小报活动。教师导语激情: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平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崛起、祖国的尊严、祖国的荣誉,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我们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去收集和了解热爱祖国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吧!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作办小报的前期准备工作。(1)确定本次小报的主题,选定要赞美的人是谁。(教师可给学生提示范围:可以是伟大的领袖、可敬的爱国志士、杰出的科学家,也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明星、劳动模范、教育工作者等等。)
(2)依据组员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3.搜集相关资料,如有关个人的故事、照片、名言佳句等。4.举办“名人事迹报告会”。
(1)把搜集到的人物故事、照片、名言佳句等,在小组里进行交流,人人动口。(注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组内交流的过程中要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目的是让同学通过活动了解到我国历史上更多的杰出爱国人士的事迹。)
(2)交流前提出要求:
①想好重点介绍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说。
②听别人介绍时,要听清楚介绍的重点,听后要相互评一评。(通过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和交际能力)5.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本组的内容。
6.小组合作,一齐动手办一起介绍名人的小报。(1)确定主题,选好题目
以“我们向您致敬”为大题目,根据本组准备的内容确定小的题目。
(2)发挥各组员特长,合理分工。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动脑。准备资料安排版面设计制作
7.把小组制作的小报向全班展示,并作介绍。进行评价。可评出最佳小报、最佳版面设计、最佳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肯定学生的闪光之处。激发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为下一步写活动作铺垫。
8.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
(1)引导学生回顾办小报的全过程,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2)说说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把这个过程和感受写下来。
要求:写活动过程时要抓住最有趣的地方来写;写感受要把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4)写好后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征求意见。再进行修改。
三、总结:
经过小组的学习,大家对自己心中的英雄感觉一定很棒!大家一定会更加崇拜我们的英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作业布置:
写写你心中的感受。
第三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树叶(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浏览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示生字,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双竖线分段)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⑵学生按要求自学。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⑷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 3.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
2.《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第四篇:语文S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认识“粱、瓢、搜”等生字,会写“汇、岗、戒”等字以及课文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难点: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各种树叶的标本。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请看这两幅画面,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童年的乐趣。
2.师述:是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对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
2.教师配上音乐,边出示相关课文内容的课件,边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楚生字词的读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4.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四人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3)利用字典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4)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汇”字:“汇”字的最后一个笔画“竖折”不能写成“竖、横”两画。
三、表情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练习,看谁读得好。(学生练习,教师适时指导。)
3.播放配乐,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绿叶最使我着迷。)
2.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播放录像或看图讲述。)
4.同学们,通过看录像(或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5.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搜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让学生反复读,个别读,齐读,感受采集绿叶的快乐。)
6.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作者在秋天的收获更大,课文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用词很贴切。如:“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堆、躺、打滚、翻跟头、挑选、串成、挂”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既忙碌又欢乐的场面。)
7.同学们,请把眼睛闭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
(配上音乐,老师有感情地范读第三和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绿叶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文章最后一句“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里”,表明了那一串串叶片,那采集树叶标本的活动,那绿叶带给“我”的生活知识,无不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正因如此,“我”对绿叶是那样的着迷。)
三、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指导学生要读出深深的留恋之情、浓浓的喜爱之情。
2.读到这里,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四、拓展内容,讲述自我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2.指名把最有趣的童年生活说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课文里有许多好词佳句,把你喜欢的抄写下来。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童年有趣的事。
2、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认识“蜘、蛛、桅”等生字,会写“横、竖、蜘”等字以及课文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有的还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试着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老师引导: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需要同学们善于提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课后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一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让学生在读中,在交流中,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他们当年的乐趣。作者童年的生活乐趣,还在于这小小的芦叶船装载着他们儿时的丰富想象,开向长江,开向大海,开向未来。)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课后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能把课文连起来用情、用心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3、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认识“咸、涨、虹”等生字,会写“咸、拢、虹”等字。正确体会课文中“围拢、长虹、漂亮、图案、荣耀、稀罕”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一只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与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从“有一次……还留着这些色彩和线条”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丰富的想象,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事实是否如此,但这些光洁的贝壳上留着的色彩和线条,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颗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后“学习链接”介绍了有关珍珠形成的小知识。)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对贝赋予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因为它没有留给人们漂亮的贝壳,却为人们奉献出一颗宝贵的珍珠。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师:漂亮的贝壳令人喜爱,但用血和肉磨制成珍珠的贝更令人可敬,下面这两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A.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
B.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第一句话重点描写的是美丽的贝壳,主要是强调贝壳,所以“贝壳”二字比“孩子”二字读音要重些:“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第二句朗读时,要把惊喜、赞叹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吗?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2.老师总结归纳: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说。)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四课《快乐的暑假》。
(1)自读诗歌,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2)结合课后思考题,自学诗歌。
4、快乐的暑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憧、憬、泼”等生字。
2.感悟诗歌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或图片展示“郊外采花”“海滩戏水”等画面。
2.导入(指着画面):同学们,你们向往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吗?请跟老师一齐走进《快乐的暑假》。(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感受快乐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画出生字,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义。)
2.小组合作,分节试读,交流体会。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听课文朗读音带,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采取个人读、小组里读、全班指名朗读等形式。)
边读边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暑假生活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小组交流:你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你希望怎样度过自己的寒暑假?
4.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紧张、严肃”的教室、学校,“沉重”的书包的意思。
5.把这首诗美美地朗诵给大家听。
五、作业
熟读课文。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出示多音字。)汉字真有趣!我们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准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有些字意思不同,读音就不相同。)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学习自主填写。答案力求丰富多样。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语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作用即可,不要讲授有关修辞知识。)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同桌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积少成多——背诵古诗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一比谁读得最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受伤的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想对用弹子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钓鱼、找朋友等游戏。)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本单元中,《绿叶的梦》的作者的童年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最令自己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先分成小组,把自己最感兴趣,最难忘的事讲给同组同学听,要重点讲述“有趣”“难忘”之处在哪里,让听的人与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听者要认真,听完后作出评价,看谁讲得最好。)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讲台前,讲给全班同学听。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刚才,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中的“故事大王”。现在,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最佳小作家”。希望大家努力!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本题“笔下生辉”部分。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在写作中别忘了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第五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
第一单元
作文题目:童年生活中最难忘、最有趣的事情 教学目标: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把自己讲述的内容整理后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二、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三、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四、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五、评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三、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l、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六、修改作文。范文:
童年趣事
童年,多么诱人的字眼儿。一看到它,那一幕幕有趣的往事便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沉浸在甜蜜而幸福的回忆当中。
记得四、五年前的一天爸爸妈妈都出去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开始找东西玩儿。忽然我看到了妈妈的那双黑皮鞋,我眼睛一亮,“对了,妈妈的皮鞋这么脏,全部都是黑色的如果我帮她洗一洗,妈妈回来一定会表扬我的!”说干就干,我拿出抹布把它放进早已装满好水的盆子里,把妈妈的皮鞋拿了过来,直接把湿透了的抹布往皮鞋里面一塞,然后用肥皂把皮鞋的表面擦了一下又用抹布抹了一遍就开始为皮鞋“擦汗”了。我看了皮鞋一眼,它那个样子真像个落汤鸡,当我自以为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突然看见皮鞋的表面还是黑糊糊的,并没有变白,而里面的却是白的。我有点儿疑惑不解:“咦?为什么我使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擦不干净?”我又试着擦了几遍结果还是老样子,我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外面弄不干净我就把里面的弄成黑的,这样不就好看了吗?我又动起手来,我学着妈妈平时擦鞋油的样子把鞋油挤进了皮鞋里面,然后用刷子把鞋油均匀的刷开了,终于这双皮鞋被我洗“干净”了,我暗暗得意,妈妈一定会好好的夸奖我一番。我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不禁有些得意洋洋。
不一会妈妈回来了,我一脸的笑容,妈妈见了说:“怎么,我的宝贝,有什么高兴事说出来让妈妈听听!”我天真地说:“妈妈,我今天帮您做了一件事耳,您一定要好好表扬我!”“哦?是吗?告诉妈妈你做了什么好事?”妈妈露出诧异的表情。“我帮您把您的皮鞋刷干净了!”我得意的说着,“您快去看看吧!”“什么?你帮我刷皮鞋了,我的皮鞋才刷过的没有脏啊!”妈妈更加惊讶了。妈妈看见她的鞋子后不禁哈哈大笑:“你这个小傻瓜,你是不是用水擦的?”“是啊!”“你是怎么擦的?”“这个嘛!很简单,就像洗衣服一样!”“洗衣服?哈哈哈„„”妈妈笑的更开心了,“小傻瓜,皮鞋沾了水之后就回变形,你又把皮鞋里面弄的那么黑,妈妈怎么穿?”“因为我看见皮鞋的外面是黑的,好脏啊!里面又不一样,我擦不掉外面的,所以„„”我刚说了一半,“皮鞋本来就是这个颜色嘛!难道黑色就表示脏吗?”“这„„”顿时我的得意没有了,害羞的低下了头。
直到现在我一回想起这件事就想笑,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应该思考后再下结论。
第二单元
作文题目:写周记
教学目标: l、指导写周记。
2、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生交流。
知道周记是把一周里那些重要的和有趣的事情记下来。
二、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指导周记的格式。
知道写周记先要写上哪月哪周,然后在写具体的事情。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7.作业。
范文:
长跑周记
第一周,我开始了冬季长跑活动。每天早上大约跑一个小时,我心想:长跑一定很累,每天跑不是要命吗?
在进行长跑的第一天,我一直心里暗暗祈祷下雨,但天不遂人愿,依然是阳光明媚。跑第一圈时觉得并不怎么累,可随着圈数一圈圈的增加,就觉得非常累,特别是要保持均匀的速度。在跑完后,我已累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了。第二天一睡醒,就觉得脚有一些酸痛。这更让我讨厌起长跑了。
但是后来,我查了一些关于长跑的资料,原来长跑本身,有利于思考、思维的健康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可以带来的充沛的精力,不是任何其它活动可以替代的。读完资料后,我知道了长跑的好处,就一改之前的抱怨,而是觉得长跑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身体与耐心,利大于弊。所以,我一定会坚持长跑。在之后的几天里,虽然我每天都跑得很累,但我还是坚持跑下去。我相信只要我每天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习惯。
(二)这一周虽然只跑了两三天,但是每次跑完还是大汗淋淋、汗如雨下、气喘吁吁。虽然资料上说“青少年经常进行跑步锻炼,对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的发育有很大的帮助。对以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变换的锻炼环境,可以使他们的精神得以调节,直接接触到自然,使其在学习及社会活动中更加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但是我还是有些讨厌长跑。因为每一次跑完步之后总是觉得十分累,跑了几天之后就觉得脚十分酸,便不想出去跑步了。
在跑步的时候,总是跑第一圈的时侯觉得并不怎么累,可随着圈数一圈圈的增加、距离一点一点的拉长,就觉得非常累,两只脚上好像绑了铁似的,迈也迈不动,那时我就真的不想跑了。但是,如果我这一次放弃的话,就永远锻炼不了我的身体与耐心;如果我这一次放弃的话,在之后遇到其它的困难我也一定会放弃,而永远不能自己去克服困难。
为了这次能自己去克服困难,我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每天跑步。
(三)好不容易坚持跑了三周下来了,可事实上还是有好几天偷懒或种种原因没有去跑步的。我差不多是7:30跑步,虽然每次都调了6:20的闹钟,可是好象从来没有在那个时间起来过,都要在被子里滚上好几圈才能起来。唉~我温暖而可爱的被窝呀!每次早上起来都是很糟糕的感觉:天气好冷啊!!
抱怨归抱怨,最好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吧!每天早晨依旧起来,洗脸、刷牙整理衣物书籍,然后再慢悠悠、哆哆嗦嗦地晃过去,再在7:30之前急急忙忙赶 4
到班级的集中地点。唉~好累好困好饿啊!
(四)上一周我跑了两三天。随着圈数一圈圈的增加、距离一点一点的拉长,每增加一圈就像是要跑长征似的,十分累,跑的圈数越多,两只脚上就好像绑了铁片似的,迈也迈不动;好像鞋底涂了万能胶似的,跑也跑不动。但是跑着跑着,我觉得我已经习惯长跑了。虽然每天跑完三圈后,我还是汗如雨下,但是并没有之前那么累。
但是,因为这一周我要拍长跑的素材,要不就是因为天气原因所以没有一天出去跑步。这一周我都没有出去跑步。长跑属于有氧代谢运动,参与人体各大器官的循环,特别是呼吸系统。可以让每个人的身体更加健康。
只要坚持跑步锻炼,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均与产生良好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的长跑可以有效地提高耐力,使肌肉及心肺的耐力性工作能力得以提高。此外,这种方式中,长跑也是一种毅力的锻炼,如果青少年坚持长跑,可以培养其坚韧的耐力和毅力。
这一周是这学期的最后一周长跑了。虽然我没有参加跑步,但是我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在寒假中每天出去长跑!
第三单元
作文题目:夸夸同学的闪光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发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的可贵品质,来发现“真、善、美”;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3、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
1、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 教师评价:喜欢外形
喜欢味道
喜欢营养
2、水果的味道、形状、营养可以统称为水果的什么?
3、教师小结:看来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等多方面介绍。
二、新课讲授:水果谈得不错,我们再换个话题好吗?,请同学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一)在我们班,你最想夸奖的同学是谁呢?写好后把答案举起来,给周围的同学看看。
1我要进一步采访了:为什么你要夸他呢? 2指名2~3名同学回答,在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看看他夸的人物有什么闪光点?
3、教师引导:就像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多个方面来说一样,其实人的闪光点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你还能想到哪些方面的闪光点。
4、教师小结:看来介绍人物特点也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而且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介绍的人物,就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特点,而且 用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介绍。
第二课时
一、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了不少有闪光点的人,也回忆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例,如果让咱们把这个同学写下来行吗?(出示小黑板三:写作题目和要求)题目:夸夸我的同学
要求:
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同学拘闪光点。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教师点拨:
1、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我们举的事例都是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有些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 困难呢?)[随机板书:访问、再次回忆]
2、访问就要事先有准备,就像今天老师采访你们一样,我们可以问些什么呢?谁能具体谈谈。
(你还记得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6
(你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吗?)(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3、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的特点会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你能再创设一个环境,让这个人真地说一说、做一做,你 观察起来就更清楚了。
例如:写同学耐心讲题,可以再拿一道自己不会的难题向同学请教,观察、记录下同学给自己耐心讲解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4、教师小结:当然,无论是使用再次回忆,还是访问、创设情景这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具体的得到人物做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完成习作的第二个要求服务。
范文:
夸夸同学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点,有的同学爱集体;有的同学助人为乐;有的同学作文写得好等等。
我最好的朋友是刘震,他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个高高的鼻子,一对大大的耳朵,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他的闪光点也很多,例如:每次作业都完成得很好,字写得非常好,学习也委优秀,爱劳动,爱帮助别人等。
今天早晨,看上去天气晴晴的,可是上最后一节课时天气逐渐变阴了。到了中午放学时,突然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着急的等着爸爸来接我,可是左盼右望,爸爸不是没有出现。我想爸爸可能不会来接我了。这时,我们院子里的同学打着伞走过来说:“你怎么不带伞呢?”我还没回答他,他就走了。这时刘震跟上来说:“我借你这把雨伞吧!我还有一把呢!”说着他拿出了另一把雨伞,他就把伞借给我了。
我打着刘震借我的雨伞,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雨下得很大,但是我心里是一片温暖。
啊!刘震,我要向你学习。
第四单元
作文题目:“„„变„„了”
教学目标:
通过辩论会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快速反馈信息的能力,提高说话和写作技能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了解,收集信息资料,打好说写训练的基础。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辩论会的积极性。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交流欲望
二、明确辩论会的要求
1、在你的印象中,辩论会是什么样的?
2、师生合作梳理,提出要求
(1)辩论双方(正反方)要有自己的观点。(2)辩论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来说明。(3)辩论时要以事实、事理服人。
3、准备。全班分大组,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推荐组长、集中资料、分工合作。
4、进行辩论
(1)展示观点(分别持牌: “正方’’“反方”)
(2)按要求展示辩论。
5、确定胜负万、评“最佳小辩手"
6、教师小结,硕奖。
第二课时
一、回忆辩论会的情景。
1、辩论的题目:大自然的变化。
2、观点: “环境变好了”好“环境变坏了”
3、自己调查的地方,环境保护情况。
4、自己的感受。
二、出示习作要求:
在辩论会的基础上,以: “„„变„„了”为话题,写一个地方的环境变化。
三、明确写作方法:
l、想:这个地方从前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感受。
3、读:和同学交换着读一读。
4、改:提出修改意见,自己尝试修改。
四、学生习作。
五、同学互评。
六、修改习作。
范文:
我变了
我在学校里是个中队委员,可我在家里是个“大少爷”。真的,我这个“少爷”的派头还不小呢,单是“保姆”就有一大群,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阿姨、叔叔,他们都得为我服务,因为我是个“独生子”,谁也不敢得罪我。
早晨起床,奶奶替我穿衣服,爷爷给我煮牛奶,叔叔为我削铅笔,阿姨为我理书包,妈妈忙着洗衣服,爸爸忙着烧早饭。只有我,没有事干,起来就喝牛奶,吃早点。
可一到学校就变了样,我抢着扫地、擦窗、收本子,见了老师彬彬有礼地叫一声:“老师好!”我看到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仿佛在说:“赵翔真是个好学生。”
有一次,语文考试后的一天,我生病了,没有上学。这次考试我在班上得了第一名,就撒起娇来,吃晚饭时,我这也不吃,那也不要吃,明明店门已经关了,我却闹着要吃奶油蛋糕,害得“保姆”们急得团团转:爷爷哄我、奶奶拿来大苹果,妈妈说去烧鸡蛋,可我一个劲儿嚷着:“我要吃奶油蛋糕!我要吃奶油蛋糕!”这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正好班主任毛老师进来了。我这才停止了嚷嚷。毛老师问了我的身体情况,然后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赵翔真是个好学生,这次语文考试又得了第一名,这孩子有礼貌,劳动也非常积极,在家里一定是很勤快吧!”我听着,脸烧得发烫,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这表扬比骂还难受。我生怕家里的人把我的老底揭出来,忙把话题扯开。我说:“毛老师,你真辛苦。我身体好了,明天就去上课。”这一说真灵,毛老师真的起身告辞了。
老师走了,爸爸妈妈问我:“老师说你在学校里劳动很好,是真的吗?”我点了点头,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里应该是一个样,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我想,是呀,我是个中队干部,怎能里外不一样呢?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第二天早晨,我自己穿衣服,削了铅笔,还叠好了被子,打扫了房间。星期 9
天,我学着洗了自己的手帕、袜子和红领巾,还给爷爷、奶奶的房间里沏了两瓶开水。家里的“保姆”们开始“失业”了,他们都说:小翔变了!当然,我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但是,我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保证:“从今以后,我一定做到在家里和学校里表现一样!
第五单元
习作内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习作要求:
1、要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写。
2、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写好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目的:
1、继续练习写叙事文,并学习、巩固通过主要内容的描写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2、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与人之问的真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连接本习作内容,做好选材准备。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每个同学都存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写一件别人帮助你的事.或你帮助别人的事。” l、先进行同学问自由交流,相互启发。
2、再认真回忆个人经历,、填写选材表格。
自己帮助别人 别人帮助自己
学校
家里
社会上
最终选材及理由
二、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材料。
1、比较分析所选事例,看看哪一件是印象最深的,为什么会有如此深的印象。(填写“最终选材及理由”)
【注:以卜两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忆典型事例,唤起真情实感。”】
2、要把事情的经过和你最感动的地方写清楚。
三、树立事件发展过程,确定习作重点。
1、先引导学生体会“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2、再让学生回忆清楚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可以用坐标轴的形式来表现,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自 己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对应事件发展过程,填入坐标 轴。
例如:天黑了,不知名的叔叔送我回家
紧张——焦急恐惧——怀疑„安心——激动(感受)发生——发展——高潮——尾声(过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应比较,确定自己习作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完成习作。
动笔前,让学生把主要部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指导重点放在“怎样叙述事件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写好后,读一读,认真修改一下。
三、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四、个人根据评议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范文:
我被他帮了
他,就是沈华乔。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我的好朋友,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他都会来帮助我,可我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那次„„
“咳咳咳”随着一声声咳嗽声,我感冒的病情也越来越重,爸爸不得不给我请三天假,回家好好养病。可是三天过后,我回到教室,发现同学们已经学了许多新知识点,自己翻开作业本看了看什么也不会做,哎!这可怎么办啊,突然,一只手轻轻的拍到我的肩上说:“没关系的,放学回家,我会来给你补的。”我回 11
头一看,果然是他,我的好朋友沈华乔。于是,我一面学着新的知识,一面听着他讲课。
又一次晚上我只差遣留下来的一节课要补了,可天却这么无情,下起了大雨,我想他一定会来的。但是,过了很长时间他都没来,我开始觉悟了。忽然,我从雨帘中蒙蒙胧胧的看到一个人,他正是沈华乔,我一口咬定,果然他来了。来到里屋,我看见他衣服早就湿透了,我问他怎么现在才来,他说今天家里没有大人,只好自己走过来,所以才冒着雨来的。在讲课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咳嗽,但还是坚持为我讲完了这一堂课。
第二天早上,他没来上学,老师告诉我们,他感冒了,而且有点严重,我听了,心里感到有点难受,他为了帮我补课,忘记了自己身体的重要。
他帮助了我,他为我补上了好几节课,让我不会被同学落下,但自己却不想想身体的虚弱。真的,由于他的帮助,我在单元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现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2、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1)将误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2)出示小黑板: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 12
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你最喜欢习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二、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三、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四、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五、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匀伙伴听,征求意见。
六、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范文:
未来的笔
我希望未来能出现一种结合笔,因为现在文具盒里不光得装铅笔、水笔,还得装钢笔、圆珠笔,弄得文具盒重重的。那么,大家就来听我介绍一下吧!
这种笔和普通的笔外观没什么两样,但你可别小看它,它的功能可大着呢!它的上面有几个细小的开关,第一个开关可以调笔的颜色,如果你想它变成绿色,只要轻轻一按,笔就可以立刻变为绿色了。第二个开关是最重要的,要是没了它,这笔就不叫结合笔了。这个开关用来让这根不起眼的笔变成钢笔、圆珠笔、水笔、或者铅笔。如果你上美术课没有带彩笔,那这根笔就要帮你的大忙了。先按下第二个开关,让这根笔变为彩笔。如果想换颜色,再按第一个开关,这支笔就会变成你想要的颜色。如果你正在家里写作业,突然停电了,就可按下第三个开关,13
笔就会立刻伸出一个小灯泡,你就可以继续写作业了。
如果有人偷走了这种笔,你也不用担心。不管小偷怎么按开关,都没用,因为在你用时,你的指纹留在了上面,而小偷和你不一个指纹,所以启动不了。相反地,这支笔被小偷一直按,就会启动一种转移系统,这系统会使这笔立刻回到主人手中。
这就是我希望未来出现的笔。
神奇的笔
我很喜欢笔,在我2岁时某一天我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姓名,把我的妈妈吓了一跳,问是谁告诉你写的,我说是看着我两岁生日匾,盯着眼看了几下,就写下来了.这以后,妈妈就走到那,只要看到广告牌,横幅等等就告诉我认字.把每天自己发生的事讲给她听后,妈妈用笔记了下来.说长大了给你看,当时我就告诉自己要多认字多学会写字.所以我记事起,身边就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他们的方式教导我生活,后来走进校园,身边多了许许许多多小朋友,有了自己的敬爱的老师.是这些所有的人告诉了笔的神奇与伟大!我把我记事起看到的景色,人物都用心细心的记在了脑海中.假如你要写人就首先要对这个人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五官.身材.年龄.职业等记在脑海中,笔会自动帮你完成.所以我用我的心记下.用笔写下来,让更多的人读到我写的,告诉人们笔的神奇
第七单元
作文题目:名人事迹报告会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爱国精神这一主题,通过办小报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语文综合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总结本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倡议开展办小报活动。
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平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崛起、祖国的尊严、祖国的荣誉,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我们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去收集和了解热爱祖国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吧!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作办小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1)确定本次小报的主题,选定要赞美的人是谁。(教师可给学生提示范围:可以是伟大的领袖、可敬的爱国志士、杰出的科学家,也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明星、狼洞模范、教育工作者、义务工啄着等等。)(2)依据组员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三、搜集相关资料,如有关者个人的故事、照片、名言佳句等。
第二课时
一、,举办“名人事迹报告会”。
(1)把搜集到的人物故事、照片、名言佳句等,在小组里进行交流,人人动口。(注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组内交流的过程中要筛选
有价值的资料。)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目的是让同学通过活动了解到我国历史上更多的杰出爱国人士的事迹。)(2)交流前提出要求:
①想好重点介绍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说。
②听别人介绍时,要听清楚介绍的重点,听后要相互评一评。(通过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本组的内容。
三、小组合作,一齐动手办一起介绍名人的小报。(1)确定主题,选好题目
以“我们向您致敬”为大题目,根据本组准备的内容确定小的题目。(2)发挥各组员特长,合理分工。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动脑。
准备资料安排版面设计制作
四、把小组制作的小报向全班展示,并作介绍。进行评价。可评出最佳小报、最佳版面设计、最佳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的积极
参与肯定学生的闪光之处。激发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为下一步写活动作铺垫。
五、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
(1)引导学生回顾办小报的全过程,你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2)说说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把这个过程和感受写下来。
要求:写活动过程时要抓住最有趣的地方来写:写感受要把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4)写好后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征求意见。再进行修改。
范文:孙中山光荣事迹
孙中山——每一个中华儿女一定都认识他的名字,他就是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出生于1866年11月12日,香山县南蓢镇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香山县就改名为中山县,后来升级改为中山市,是所有中山人民引以为荣的伟人。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了终生。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青少年时代他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曾在美国、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他组织发动了几次革命,最后领导人民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国家,随后建立中华民国和创办军校,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三民主义”,他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开创的伟大的事业、建树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许多大城市的道路、公园上都以“中山”这个伟大的名字命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就可见一斑。现在翠亨村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和博物馆、石岐的中山纪念公园和孙文公园都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前去参观。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他的革命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为人故里的中山人时刻继承和发扬着伟人的革命的精神,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充分体现出中山人博爱、团结、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创造出和谐、繁荣的社会。
身为伟人故里的一分子,我感到万分的骄傲,深知更应该时刻铭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用中山精神激励自己的一生,想伟人学习,将来要为家乡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为家乡发光发热,添砖加瓦。
第八单元
作文题目:民间传说
习作目的:
1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2鼓动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
3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问,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把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要求:
l、使学生知道民间传说中要介绍清楚: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编写出有趣的、感人的民间传说。能把语句写通顺、流畅。
3、能相互修改和自己修改民间传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前热身:
(1)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传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爸爸妈妈就曾经给他们讲过许多个了,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现在我们在课堂_上一起来读,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学习,以后我们还能自己写写民间传说。
(2)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17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初步感知一下民间传说的基本构成要素。
(3)阅读教学后需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
听多读几篇民间传说,进一步去感受民间传说的有趣。操作时机:学习完《重阳节的传说》《牛郎织女》之后。
操作方法:
(1)教师推荐内容,或者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在读、听故事前。
需要布置一个思考题:这个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2)设一个交流的机会。(口语交际课)(3)评价总结,为写作打基础。哪位同学故事讲得好?为什么
能讲好?(时间、地点、人物交待得清楚;有有趣、感人的情节。)
第二课时
一、回忆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互相修改。
二、提示学生注意三点:
1让学生在写作前,一定要想好:故事中的人物有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 激励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想。
2告诉学生故事中的动物或物件都可以当作人来写,让这些动物或物件能说,会动,就像牛郎织女中的老牛一样。
3别人介纽的民间故事可能很长,选择主要情节写下来;主人公不要太多,两三个就行了。(否则,人物太多,情节就容易复杂,学生就写不清楚。)
二、课上评改
1、组内交流:互听、互评,看谁写得最有趣、最感人。
听评要求:
是否听清楚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篇小故事有趣吗?感人吗?你最欣赏编写的哪部分内容? 18
有没有介绍不清楚的内容?帮助读文同学改一改。
有没有说得不通顺的地方?帮忙改一改。
2、小组骨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根据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童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写传说故事喜爱的情感,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创编传说故事的快乐。与此同时,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听的同学能够有目的的听,并且有听过之后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读故事的同学则能够将他人提的建议认真听取并努力改好自己的小故事。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必备的好品质。》(四)成果展示
1.展板:把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粘贴出来;让学生给白己的故事配图展出。2.表演:小组形式表演自创的一个传说故事。
3.装订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全班交流,传阅。
范文:
端午节的传说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儿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就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说一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有个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因为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然而又有心无力,一气之下,于当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忧伤,纷纷涌到汨罗河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体滑来滑去,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把米饭捏成团蒸熟扔进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们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 19
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