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朋友盛情,赴其学校,为该校及周边学校的语文老师执教《沙漠中的绿洲》,可能因为执教班级语文老师为该教学片骨干教师,情商很高,所以孩子们情商自然也高起来,纷纷要求留下电话和QQ,心中很是感动。
我与这个班课前接触了10分钟不到的时间。上完课,正如我们最后总结的一样,我们从一开始的“有感觉”,进入到了“有感情”的阶段;我们从一开始的用“表情”促进交流,到通过语言“表示”互相的认可,到直接通过朗读、对话来“表达”对课堂深入的参与度,接着,大家通过对自己小练笔的认真交流“表现”了自己语文方面的收获,最后大家向我“表白”:喜欢这节课,并通过语文老师传达了对我课后再去跟他们交流的希望,我送了他们四个词语,两个是做人方面的:“尊重、理解”,两个是语文学习方面的:“阅读、表现”。
有些成就感,但同时陷入反思:如果换了一个班级,师生交融是否也能达到如此境界?因为,这个班级的孩子确实很热情,他们敢于表达和表现,正如我以前讲过的,倘若孩子本身就喜欢表达和表现,即使你提出的学习要求再困难,他们也会愿意尝试;即使你这个老师再“矬”,他们也会尽量尊重你、与你交往。
这堂课的交流很愉快,跟我有没有一些关系呢?
第一、从内心讲,我是十分尊重孩子们的。在进行深入品悟文本语言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自由朗读有感觉的句子,充分给他们朗读的机会,而且他们读得不太通顺的时候,我也会尊重他的状态,因为我们现在的目标不是读通顺。
第二、我在想办法让他们有所收获。这个收获,就是作为老师,我让他们感到我是能给他们带来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的,我让他们看到了我的信心。
第三、我设置了游戏环节。整堂课,我们以“找感觉”贯穿,孩子一直在尝试找对“语言的感觉”,孩子不仅找到了有感觉的句子,还找到了有感觉的词语;不仅如此,我还告诉他们,一些词语是应该“有感觉”的,这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课堂的游戏感很强烈。
第四、我敢于承认孩子与我认识相左的表达。我有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也希望能够孩子能够接受我的理解,但当孩子实在表示不理解的时候,我是尊重他的,但前提是,他必须有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过程,让孩子感到了被尊重,而我也没有感到“师道尊严”的损失。
我很注意课堂节奏的控制。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感到了“平衡”“和谐”“对称”“疏密”。平衡,是指我们的对话是相互的;和谐,指的是我能顺势而导;对称,指的是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对称的,教学形式以“找感觉”为中轴,教师找,学生也找;疏密,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有的地方师生互动比较密集,有的地方则疏松,有的地方热闹,有的地方则又安静下来。这样的节奏,让孩子感觉学得不紧张,很愉快。
当然,我以为,要促成师生真正的互动,孩子学有所获是最大的前提,这其间教师对于知识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于课堂的态度,教师对于自己的态度,都显得很重要,这些综合起来,便是一种境界了。
古诗教学,仅仅意会还不够 ——《赠刘景文》教学思考
李竹平
古诗词教学,历来强调一个“读”字,如今又提倡回归诗的本质,变宽泛的“读”为“吟”为“诵”。作为从一诞生就与音乐结缘的诗歌,平长仄短,依字行腔,通过音韵节奏来传达情感意蕴,自是有一番道理的。然而,古诗词实在是博大精深,并不
“读”“吟”“诵”上做足了功夫,就抵其肺腑,融会贯通了。应该说,唐宋文人比现今的凡夫俗子对诗之奥妙的理解不知胜过多少倍,他们也无法仅仅通过音韵的把握来体悟每首诗的要旨。例如李商隐的诗,因为用典多而生僻,同时代的文人也望而生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诗词“隔”与“不隔”的区别,驼庵居士顾随也谈到了“隔”与“不隔”,所论基本无关诗词的音韵,而是诗词意象和情感能否与读者形成自然的共鸣。从节奏音韵上来体会诗词的情感意境,属于大体上的“意会”,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每首诗词抒写的具体情境、表达的具体情感,还是要沉入诗词的词句当中读个明白。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被人教版教材编入二年级,用意何在,无非是希望学生能从诗句中感受秋天景象,进而体会对朋友的赞美。而我认为,这首诗放在高年级更合适。
当然,和五六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议议诗中的景、物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强调读中悟情,读中移情,其实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读明白这首诗的精妙。写景以明时令,咏物以寄真情,这是诗歌前两句所述,用的是比兴的手法;后两句表面看来,也就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直接表明心意,勉励友人人生虽苦短,壮志犹可酬。这么来解,实在显得乏味无趣。
与“菊残”,物要咏“荷”与“菊”?直抒胸臆时不接续一二句的景与物说“荷尽菊残”时,而另取意象为“橙黄橘绿”时呢?将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了,学生再读此诗,必然与不明白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知半解时的摇头晃脑和透彻领悟时的点头会意当然判若云泥。
诗有诗的学法,运用讲解分析,对于成人未尝不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就很是不妥了。更何况,诗意之丰赡,往往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中运用的意象关系十分密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很容易领会,写于1090年,苏轼时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54岁,刘景文时年58岁。这样的年龄在宋代已属暮年了,文人最容易感慨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苏轼赠刘景文这首诗的用意十分明显,秋末冬初,残菊犹傲霜,更有橙橘硕果满枝头,那么虽已人过壮年,未尝不能仍有所作为,还是要抓住这大好时光,积极进取。读懂了这一层,不过是得其表而未入其里,学生的“读”“吟”“诵”也仅表现为乐观激昂而已,无法达到心领神会、意趣润心的境界。
“意象”和用典是学习古诗词必然要关注的,担心小学生失去了兴趣或理解力不够而有意淡化意象的感悟和用典的链接,并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毕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处于认知的形式运算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应重点落实在逻辑思维训练上。
早就深入人心——傲霜之精神,高洁之品质。《赠刘景文》的前两句通过“荷尽”“菊残”描绘了深秋初冬的景象,但“荷尽”与“菊残”在这里并非并举,而是以“荷”衬“菊”,突出菊的“傲霜枝”,传达的意思已十分明显。还原一下刘景文读到这两句诗时的情景吧,他一定会联想到更多描写菊的诗句,感念苏轼互勉之情:是啊,菊残犹有傲霜枝,我虽已五十多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啊!为什么刘景文能这么心领神会呢?因为“菊”的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拥有了共通的意象密码,这密码就是历代咏菊的诗句。理解感悟这两句诗,补充有关咏菊的诗句就很有必要了。鉴于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自主的理解能力,我在课堂上链接了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的《咏菊》(这首诗中也同时写到了“荷”与“菊”,也是用“荷”来衬托“菊”),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补充的诗句让学生懂得了苏轼为什么选择写菊花而不是别的花儿,他不仅仅是写景、咏物,而是通过写景、咏物来抒发特定的情感,传达特定的胸臆。
诗歌的后两句由前面的写景、咏物转到了直接抒情,“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好景”指的是什么呢?如果不联系后面一句,读者自然想到了前面的两句,同时会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菊花的“傲霜枝”上,这样也很自然,正好能表达苏轼对刘景文的勉励之意。读到下一句,我们发现苏轼请刘景文记住的好景不是“残,疑问自然来了:难道苏轼是让刘景文忘记这深秋初冬的萧瑟,也不要管那菊花是不是有“傲霜”之枝,忘记自己已经五十多岁,即将步入暮年?还别说,六年级的学生看到“橙黄橘绿”四个字,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夏秋之际,还以为苏轼让刘景文回想正值壮年的岁月呢。他们不知道,橙与橘都是秋冬时节才成熟的,橘子成熟时一般是绿色的。好吧,这点老师解释清楚了,那为什么苏轼不说“菊残傲霜”时,偏偏要说“橙黄橘绿”时呢?学生一定不知道,苏轼的诗句中藏着典故的,这典故就是屈原写过一篇《橘颂》。因为屈原的《橘颂》,在文人的眼里,橘就成了“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等高贵品质的象征。苏轼正是借《橘颂》之意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同时勉励好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怎样将屈原的《橘颂》引入课堂呢?讲解肯定不合适,将《橘颂》解读学习一遍也不合适。我的做法是,将《橘颂》的原文和一一对应的译文提供给学生,我朗诵一遍原文,然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译文,并且思考,自主发现:苏轼为什么要强调秋末冬初时节是“橙黄橘绿”时?很快,学生在译文中有了发现,原来屈原笔下的橘具有很多高贵的品质;紧接着他们又想到了,苏轼这是在委婉地赞美刘景文。问题又来了:刘景文能看懂吗?当然能,因为刘景文也是当时的读书人,应该知道屈原的《橘颂》。我们
一开始为什么会产生疑问?因为我们不知道屈原写《橘颂》的典故。现在知道了,也就恍然大悟了。
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获得新知的快乐,又有发现的快乐,同时还收获了阅读古诗词的新方法,当然学生的心中会充满了诗意。
一首古诗词一般只有几十个字,其中包含的情感、意蕴用现代语言往往几百字甚至几千字也难以解读透彻,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点到为止,让学生模糊意会,并非明智之举。学习古诗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学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让学生真正得意得言又得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已发《教育视界》)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板书: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补充完整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首诗。
二、读文,了解诗意
1.检查自读情况(1)逐节指名朗读课文。(2)正音并读读
课件出示: 饱 览lǎn 云 锦jǐn 胸 襟jīn
敞chǎnɡ开
微 风fēng
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 苍cāng劲jìn 黄huáng昏hūn
2.俗话说得好:好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三、检查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
敞开 芬芳 无限 云锦 黄昏 耕耘 洋溢 饱览 苍劲
(1)个人读,小组内检查读,齐读。
(2)说说对其中词的理解,不明确的提出,共同解决。
2、指导描红。
四、作业: 听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二、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翠竹
松柏 果园 沃野
鸣禽 野花
青山 绿水
天空 云锦 早晨 大地 微风 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近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习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习3分钟。
(2)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 松柏 果园 沃野
——亲眼所见
鸣禽 野花
——亲身参与
青山 绿水 ——亲耳聆听
天空 云锦 早晨 大地 微风 黄昏 ——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去触摸太平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三、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四、活动拓展
交流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 “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永安
小學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游玩。
二、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想想通过读后你了解了什么。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相机出示生词及课后相关的四字词语。
(2)指导多种形式读词语,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齐读课文。
4、你现在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天安门广场。板书下来,读
一读。
三、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轻松谈话,检复导入。
1、上课铃响了,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吗?请读课题。
2、汇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好吗?用“天安门广场”这一词组说一句话。看谁说得精彩。(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抓好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那让我们一起这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不同记号划出方位词及建筑物的名称,完成课后的最后一题。同桌互查。
指名交流,理清方位。
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结合交流点拨理解各建筑特点(并指导看图):(可让学生做导游)
近看: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金水河、金水桥——“横跨”“白玉石桥”“白玉华表格外挺拔”;
远眺: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高大”“八个大字金光闪闪”;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
指导抓重点词有感情朗读,抒发赞叹、热爱之情。
3、第四自然段
过渡:天安门明朝建成,清朝重建,但真正让他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心”的却是1949年的10月1日那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呢?
指名读。让我们一同看看这伟大的时刻吧!放课件。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评: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的新生。
评:这声音在宣告人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所以引读第一句话。天安门广场代表了中国,再读全文第一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话。(请同学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齐读。)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过渡:历史翻过了六十一个年头,在这六十一个年头中,天安门广场上有一个场面是每天都要经历的,永远不变,那就是升旗。让我们去经历一下吧!(播放课件)听到了雄壮的国歌声,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齐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五星红旗代表的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你们看,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希望看看升旗,它们昂首肃立,面对国旗,如同面对——祖国,他们看国旗升起,如同看到祖国——像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腾飞。当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3)转眼十一国庆即将来临,那时的天安门广场也充满了喜庆,来读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观看后,完成填空。抓住“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体会热闹沸腾。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个个大花坛”感受“五彩缤纷”的花园广场;“华灯齐放”“礼花飞舞”感受入夜的“一片辉煌”;“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体会人们的欢乐;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好句段。齐读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背诵。
2、拓展《语文补充阅读》上的助读。
五、板书设计
天安门广场
中心、最宽广、最壮观
新中国的象征
第二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品读、感悟、交流,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天安门的布局,指名学生口述。
师:想不想去游览一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注意读通读顺课文,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二)、归纳整理,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梳理。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抓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内容、语言表达。师: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丽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景物和场景?
1、学习第二节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地方?
(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讨论理解:你觉得天安门怎样?是从哪看它的雄伟壮丽的?(相机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在此基础上还要抓住“红、黄、蓝”等词体会天安门的雄伟壮丽)
(4)、看图激情,师声情并茂介绍画面。
(5)、导读出对天安门广场的赞美。
2、学习第三节
(1)、小结第二节学法。
(2)、自学第三节。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课文,注意理解“向往”“象征”。
(2)、思考:为什么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为什
么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3)、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
(4)、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4、学习五、六节
(1)、读第五节,理解“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
(2)、指名读,思考:“升旗仪式”什么时候举行?你怎么理解“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3)、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
(4)、自由轻声读第六节。思考:节日到来时,天安门广场怎么样?夜晚的天安门广场又是怎样?
(5)、出示:
“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无数盆鲜花组成(),把广场装点得犹如()的大花园。入夜,(),(),天安门广场()。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与()辉映,()伴()齐飞,天安门广场()起来了。”
讨论填空,看图理解,所填词语。
(6)、指导朗读: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你们心里感到怎样?(指导读出欣喜、激动)
四、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读第二节,相信大家必定还有收获。
2、自由读,边读边作记号,用“===”画出表示事物的词。用“——”画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3、汇报交流,师生总结。
(广场北端)天安门—(前)—金水河—(上)—金水桥—(两旁)—华表—(上面)—
4、小结方法。
告诉学生这是转换方法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我们写一处景物时通常要运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课后作业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课下大家现学现用,选择一处景物写一段话,同桌可以交流。
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的特点,那就是景观方位清楚,语言优美。反思这节课,觉得它成功和不足之处:
1、疏密合理的课时划分。从整体感知,到初读检查,到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既不显吃力,也不显松弛。
2、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和
天安门的方位时,我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在完成课后的“寻找广场建筑物”这个练习时,效果却不是很好,我很奇怪,不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回到办公室看了几个老师的教案,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比较单一,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自然学而无味。在学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也没有很好巩固,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因而效果很不理想。今后,我得在以上方面努力改进。
第三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六自然段。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3、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自然段中的生字词,理解(1-2)自然段。
2、能掌握一些读通、读好课文的方法。
3、通过学文,感受天安门的雄伟壮观。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讨论法。
教具准备:
1、幻灯片、小黑板。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天安门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交流:
1、谁去过天安门广场,你有什么感受?
其他同学想不想去游览?
今天老师就领大家一起去北京游览天安门广场,开心吗?
2、板书课题:1、天安门广场
3、学生交流有关“天安门”的资料。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
二、初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力求读通句子,注意长句的适当停顿。
(3)、小组交流,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会读的同学请举手,不会读的同学没关系,请你再读读,相信你准能读。(教师重点辅导)。
三、精读§1。
1、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2、纠正读或模仿读。
3、说说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什么印象?
4、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吗?
5、练读后指名读。
四、精读§2。
1、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方法同学习第一自然自然段)
2、读了这段话,你有问题吗?
相机理解:雕梁画栋
3、天安门及其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雄伟壮丽、格外挺拔……)
△天安门雄伟壮丽,金水桥格外挺拔,让人不忍离去,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这一自然段,可加入一个说话训练,学习这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以《我们的教室》或〈〈花坛〉〉为题说一段话。
五、指导书写:
瓦 栋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设计:
1、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或简笔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能背诵§4~§6。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
教具准备:准备广场周围建筑群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
2、默写“雕梁画栋”。
二、学习§3:
1、谁愿意读§3。
2、纠正读或模仿读,重点读好:
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3、自读§3,拿出相关的简易图,读后在小组中摆出各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4、集体交流。
5、完成课后第4题的小练习。
6、这些建筑物及其他建筑物十分雄伟壮丽,你产生了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表现给大家听。
三、学习§4:
1、读读课文§4,你有困难或疑问吗?
2、用上“因为……所以……”,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1)为什么全国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
(2)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3、是啊,你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深信你也一定很向往天安门广场,让我们一起随作者再游览一下,再回忆那庄严的场面。
4、齐读§4。
四、学习§5-§6。
1、请你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和集体交流。
3、小结:是的,我们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中国也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多自豪哪!
4、读§6,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节日的广场绚丽、热闹!
五、指导写字:
你觉得哪些字需要大家帮忙的?[碑煌]
六、作业布置:[任选两个]
1、选词填空。
2、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3、观看记录片。
板书设计:
1、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 新中国的象征 意
雄 纪念碑 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 义
伟 纪念堂 节日到来 美丽热闹 非
壮 博物馆 凡
丽 人民大会堂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知道各处景观的地理位置。
2 把握各景观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旭日东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手中的相机一起去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抓住关键词)
生: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广场。
二、出示自学提纲
1、仔细读课文2、3段,先找一找天安门广场上有哪几种典型建筑?用符号标出,再说说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2、这些建筑在天安门广场的布局是怎样的?(仔细读文,找到根据,划下相关词语。)完成课后练习4的示意图。
▲3、小组合作读4、5、6段。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你是如何理解“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
节日中的天安门是怎样一幅景象?(细读课文,从重点词、句中理解)
三、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1、天安门:雄伟壮丽 汉白玉华表:格外挺拔 人民英雄纪念碑:
高大 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
2、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北端 中央 南端 东西两侧 根据方位词正确填入示意图中(略)
3、生:因为新中国在这里宣告诞生,所以它是新中国的象征。
师讲解,加深认识:是的,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让我们追溯历史,再看那庄严的`历史时刻。(播放课件)。从此,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也正因为此,全国人民无比敬仰它,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就一定会来到天安门,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以表达自己对它的挚爱之情。请看(播放课件)生边看课件边想为什么“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生:因为五星红旗同太阳一同升起。
师引导:五星红旗代表了什么?
生:新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生机勃勃。
师:每逢节日,全国各族人民来到天安门广场就象扑进母亲的怀抱,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生1:我们祖从第6段中想到了节日中的天安门广场非常热闹。
生2我们组从这些词中体会到天安门广场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大花坛、大花园。
生3我们组发现夜晚的天安门广场更辉煌。……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觉得天安门是花的海洋,是歌的海洋,是人的海洋,是欢乐的海洋……此时此刻的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了。
四、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天安门广场,现在我想让同学们当回小导游,把天安门广场详细的介绍给家里的人。先写好导游词,再在小组中练习一下,我们在下次口语交际课上评出我们班的“最佳导游先生”或“导游小姐”。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58-60页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已有知识,能正确辨认照片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
2、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一组物体,探索如何判断、观察物体位置的技巧,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照片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
难点:探索如何判断、观察物体位置的技巧
教具、学具
课件、数码相机
教学设计
一、生活引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师:白雪公主听说我们的学校很漂亮,想来参观。(课件:校门正门照片)今天我们就做小导游带她到学校参观(课件: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宿舍楼图片)
师:能告诉我这3张照片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吗?
二、调动经验、整理成数学认识
同一座宿舍楼,为什么拍摄出来的画面不一样呢?
(板书:同一景物在不同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不一样)
三、建立空间观念
(课件: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宿舍楼等图片)
师:能告诉我这5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吗?(用方位词说。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师:说说你的辨认方法
学生回答
归纳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画面的特征来确定拍摄的位置
四、加强认识、拓展延伸
师:白雪公主说我们的同学非常聪明,想带我们坐神州8号飞船去北京参观。大家想不想去?
课件: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天安门广场图片)
师:能告诉我这4张照片是从哪个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吗?(课本中标1、2、3、4。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师:白雪公主说我们的同学学习非常认真,想带我们去她家作客。大家想不想去?
(课件:出示4幅画面)
做课本59页试一试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六|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学校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画面怎样?请同学互相去看一看,画一画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选择家乡有代表性的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具体介绍它的特 点,还可以加上想像,从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以阅读带动、促进写作,以写作丰富、内化阅读。
3、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情趣中习作,在评价和欣赏中感悟到“按顺序、写具体、有联想”这些表达方法的好处,并主动、自觉地加以运用,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学习《天安门广场》一课
2、参观体育馆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理清顺序
1、出示天安门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天安门)你知道这张照片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吗?(天安门前的广场上)
2、是啊,站在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就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用一段文字对眼前的这幅画面做了非常有条理的观察和描写。这就是书上的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文字)
(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丽。天安门前是金水河,河上横跨着五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金水桥。金水桥两旁有一对汉白玉华表,上面雕刻着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
3、指名学生朗读,思考: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列提纲: 交代地点
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
金水桥
华表
(课件演示观察点和观察到的景物位置)
4、作者还看到了很多景物呢(出示第三段文字)自由朗读,思考:作者站在哪个地点?看到了什么?根据刚才的方法将这段文字变成一个提纲。
(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5、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回答板书 交代观察地点
广场上的建筑物 纪念碑
纪念堂
博物馆和大会堂
(课件演示观察点和观察到的景物位置)
6、小结:同学们,这些文字、提纲、简易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观察点不同,事物也不同)(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描写了观察到的事物)(板书:按顺序)
二、师生互动,激情
1、过渡:天安门广场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在我们江阴小城,也有属于我们家乡的骄傲。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也拔地而起了。体育馆、大剧院、长江大桥……无一不是我们江阴的骄傲。天安门广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之一《卡罗纳》教学设计6走,我们去植树 教案2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搭石》导学案《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牧场之国说课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前不久,我们还专门去参观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馆呢。(出示体育馆图片)你们对那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学生自由交流
3、回忆一下,我们在哪几个地方进行了观察?(出示文字:正门口、台阶上、体育馆内)
4、站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你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哪个观察点看到了什么呢? 指名交流(结合交流课件图片展示)
5、同桌合作任选一个观察点列提纲,并指明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6、(课件演示观察点的变换)描写《天安门广场》的作者从天安门前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他的观察地点有两个,我们观察体育馆从正门到登上台阶再到走进体育馆里面,观察地点有三个。你可以模仿作者,任选2个观察点按顺序进行描写,会吗?
指名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选择:(1)正门口→台阶上;(2)台阶上→体育馆内;(3)正门口→体育馆内
三、动笔习作,表情
1、提出习作要求: 有适当的心理感受
有描述性语言,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五星级习作
四星级习作
有描述性语言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三星级习作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2、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共享,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其习作,比较评议
2、我来当评委,请学生评星级,并说出理由
3、小结:第一篇达到了我们今天的习作基本要求,他过关了,可以获得三星级作文,恭喜他!第二篇不仅达到了这次习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他还能写得比较具体,更可贵的是他展开了一定的联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说具体、有联想)他的习作可以获得五星级习作的称号!
五、布置作业
修改习作,邀请好朋友当评委,然后全班评比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构造,欣赏天安门广场的宽广、壮观。
2、感受天安门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检复导入。
1、上课铃响了,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吗?请读课题。
2、汇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好吗?用“天安门广场”这一词组说一句话。看谁说得精彩。
3、听着同学们的介绍,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有一个什么心愿?
4、我们是知心朋友,我想请你们做导xxx吗?怎样才能做好导游?请按你的想法努力。
二、学习2、3节,了解天安门广场概况。
1、仔细读文,先找一找天安门广场上有哪几种典型建筑?用序号标出。
2、这些建筑在天安门广场的布局是怎样的?(仔细读文,找到根据,划下相关词语。)
3、请一学生上台为我们指点游览路线。请介绍经验,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然后同桌互说。让我们来欣赏,播放课件。
4、你对其中哪一建筑最感兴趣?把它介绍给老师听。抓紧时间准备。
你的介绍可与文中内容有所相同,也可进行补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目的只有一个,令人心驰神往。
三、学习4、5、6节,感受其历史意义。
1、天安门广场闻名于世,仅因为这一个原因吗?你还知道天安门为什么令全国人民向往吗?
2、是的,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让我们追溯历史,再看那庄严的历史时刻。播放课件。从此,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3、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现在让我们用我们的.声音向在坐的各位老师再现这辉煌的历史场景。
4、也正因为此,全国人民无比敬仰它,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就一定会来到天安门,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以表达自己对它的挚爱之情。请看(播放课件)
5、仔细读文,请你为这一场景配上解说词。
6、每逢节日,全国各族人民来到天安门广场就象扑进母亲的怀抱,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请用心读第六节,圈划出让你感受到天安门广场壮美的词句,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7、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觉得天安门是花的海洋,是歌的海洋,是人的海洋,是欢乐的海洋……
四、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好奇心得到彻底满足了吗?
2、老师认为最佳导游奖现在还不能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写导游词,要引人入胜。
3、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请你给同学提个醒。
4、我们于八月三十一日评选并举行隆重的颁奖大会。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6
《天安门广场》是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的课文。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了解,我购买了两张碟片,通过观看,我在其中看到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场面。我就实施了以下的教学:
1、观看清晨的升旗仪式的场面课件:完了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普遍能回答此问题。接着问:“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就会去读文中的语句。这时就顺势处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意思。学生因为没有更深的体会,只能达到第一层次的理解:五星红旗每天和太阳一起升起来。至于五星红旗代表新中国,它是新中国的象征,学生就不会理解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四小节,关于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各族人们向往的地方的内容。
2、仍旧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相关内容,特别是毛主席的话,人们的群情沸腾的场面。在交流画面内容之后,
提问:“除了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还有什么象征新中国?“学生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五星红旗。再让学生读“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句子,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把握第二层含义:新中国与太阳一起升起,预示着新中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美好前景。
3、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它非常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从广场的装扮,到战士们整齐的方队,都非常能体现文章第六小节的内容(节日里的天安门广场)。布置学生观看时,细心观察电视画面,体会节日里的广场像花园的特点。(适时进行朗读练习)
4、提问,刚才观看阅兵式时,画面从许多角度拍摄了天安门广场,你能完成课后第四题吗?(天安门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填空)
5、有困难就开展第二、三小节的教学,着重解决天安门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
6、总结:你现在觉得天安门广场怎么样?先学生自己说,最后教师说或者与学生一起说:“天安门广场是全世界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评析:以上的设计,我觉得上得很顺畅,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重点。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参与面很广,许多的启发,都在“于无声处“中完成。唯一遗憾的是,教室里没有窗帘,投影效果欠缺。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游玩。
二、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想想通过读后你了解了什么。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相机出示生词及课后相关的四字词语。
(2)指导多种形式读词语,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齐读课文。
4、你现在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天安门广场。板书下来,读一读。
三、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轻松谈话,检复导入。
1、上课铃响了,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吗?请读课题。
2、汇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好吗?用“天安门广场”这一词组说一句话。看谁说得精彩。(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抓好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那让我们一起这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不同记号划出方位词及建筑物的名称,完成课后的最后一题。同桌互查。
指名交流,理清方位。
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结合交流点拨理解各建筑特点(并指导看图):(可让学生做导游)
近看: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金水河、金水桥——“横跨”“白玉石桥”“白玉华表格外挺拔”;
远眺: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高大”“八个大字金光闪闪”;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
指导抓重点词有感情朗读,抒发赞叹、热爱之情。
3、第四自然段
过渡:天安门明朝建成,清朝重建,但真正让他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心”的却是1949年的10月1日那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呢?
指名读。让我们一同看看这伟大的时刻吧!放课件。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评: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的新生。
评:这声音在宣告人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所以引读第一句话。天安门广场代表了中国,再读全文第一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话。(请同学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齐读。)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过渡:历史翻过了六十一个年头,在这六十一个年头中,天安门广场上有一个场面是每天都要经历的,永远不变,那就是升旗。让我们去经历一下吧!(播放课件)听到了雄壮的国歌声,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齐读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五星红旗代表的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你们看,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都希望看看升旗,它们昂首肃立,面对国旗,如同面对——祖国,他们看国旗升起,如同看到祖国——像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腾飞。当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3)转眼十一国庆即将来临,那时的天安门广场也充满了喜庆,来读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观看后,完成填空。抓住“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体会热闹沸腾。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个个大花坛”感受“五彩缤纷”的花园广场;“华灯齐放”“礼花飞舞”感受入夜的“一片辉煌”;“翩翩起舞”“纵情歌唱”体会人们的欢乐;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好句段。齐读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背诵。
2、拓展《语文补充阅读》上的助读。
五、板书设计
天安门广场
中心、最宽广、最壮观 新中国的象征
第四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之三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品读、感悟、交流,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基础性诊断
1、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天安门的布局,指名学生口述。师:想不想去游览一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优化新授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注意读通读顺课文,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最宽广、最壮丽)
(二)、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内容、语言表达师: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丽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景物和场景?
1、学习第二节(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地方?(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3)、讨论理解:你觉得天安门怎样?是从哪看它的雄伟壮丽的?(相机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在此基础上还要抓住“红、黄、蓝”等词体会天安门的雄伟壮丽)(4)、看图激情,师声情并茂介绍画面,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5)、导读出对天安门广场的赞美。
2、学习第三节(1)、小结第二节学法。(2)、自学第三节。(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3、学习第四节(1)、指名读课文,注意理解“向往”“象征”。(2)、思考:为什么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为什么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3)、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4)、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4、学习五、六节(1)、读第五节,理解“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2)、指名读,思考:“升旗仪式”什么时候举行?你怎么理解“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3)、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4)、自由轻声读第六节。思考:节日到来时,天安门广场怎么样?夜晚的天安门广场又是怎样?(5)、幻灯出示“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无数盆鲜花组成(),把广场装点得犹如()的大花园。入夜,(),(),天安门广场()。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与()辉映,()伴()齐飞,天安门广场()起来了。”讨论填空,看图理解,所填词语。(6)、指导朗读: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你们心里感到怎样?(指导读出欣喜、激动)
三、二次感知,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读第二节,相信大家必定还有收获。
2、自由读,边读边作记号,用“~~~~~”画出表示事物的词。用“——”画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3、汇报交流,师生总结。(广场北端)天安门—(前)—金水河—(上)—金水桥—(两旁)—华表—(上面)—
4、小结方法。告诉学生这是转换方法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我们写一处景物时通常要运用这种方法。
5、适时迁移,自主性诊断与矫治(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现在大家现学现用,选择一处景物写一段话,同桌可以交流(2)、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四、共同小结。《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第五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
6、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词,理解词语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的所在位置,了解它特殊的政治地位。☆过程与方法
1.课前完成前置性作业,解决不懂词语的意思,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课文相关材料。
2.能摆出天安门各建筑物的位置,并进行介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在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的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开国大典》课文,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你见过天安门广场吗?在哪儿见过?
(二)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天安门广场,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一)认读生词:指生读、齐读。
(二)通过预习,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重点指导:蟠龙、眺望、矗立、巍峨、曙光、晨曦、旭日、雕梁画栋、永垂不朽
三、学文交流。下面打开书,让我们走进天安门广场。
(一)天安门广场在哪儿呢?它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这里说的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还有比过它的吗?有没有同学的资料能证明这一点?(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所以它是世界上——。
拥有这样的广场,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带着骄傲、自豪的语气读第一段。
(二)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建筑呢?哪几段写了广场上的建筑? 默读第2、3自然段,用“□”画出建筑物的名称,用“~~”画出表示方位的句子。
指生回答,教师订正。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第4题,要求:小组合作,要有分工,人人参与,边摆边读出表示方位的句子。
指小组到黑板前填空,集体评议订正。
文中对这些建筑物的介绍较为简单,有没有同学的资料可以补充一下?(引导交流搜集的资料)
(三)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天安门广场的建筑,同学们想不想去? 不只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是全中国人民都无比向往的地方,知道是为什么吗?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一幕。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有一篇文章具体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包括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就是《开国大典》。课后同学们进行阅读。
(四)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自从那一天,毛主席亲自升起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每一天,五星红旗都会与旭日一同升起。
出示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读读这个句子,这句话还有别的意思吗?(新中国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
(五)晨曦中的天安门广场是庄严的,节日的广场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默读第六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你喜欢哪个词或句子?这么多美好的词句都用在描写天安门广场上,让我们去亲身感受一番。播放北京的节日图片。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你最想做什么?
四、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天安门广场的向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