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泉村》教学设计专题
学校年级 方村小学 学期
五 班级
2017~2018第一学期 五(2)
语文 备课人
语文 张致松
教材版本 执 教 人
人教版 张致松
《百泉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百泉村》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读准“猴儿、山影儿、花瓣儿、一色儿、拐棒儿、桶底儿、鸟儿、小女儿”等儿化音,认识“载着、房檩、房柱、窗棂、门楣、灿然”等词语。
2、通过观察,知道本文的一问一答遥相呼应的段式,有详有略的谋篇布局,层层递进的写作技巧,并运用首尾呼应的段式写话。
3、精读“家”,在想象说话中理解诗意的语言,在品读中发现文本的趣味,在对比朗读中发现儿化、修辞等表达的作用,从而感受金波语言的诗意和童趣。教学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联系旧知
出示以前学过的金波先生的作品节选
仔细读读,它们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生交流)
2、总结金波的写作特点:诗意 有情趣(师板书)
3、揭题 布置学习任务(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关注字词,了解结构特点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想想每一章都介绍了什么分别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学习字词 2 A第一组词语
对峙(zhi)、屏(ping)障、载(zai)着、房檩(lin)、窗棂(ling)、门楣(mei)、树脂(zhi)
(出示相关图片师介绍)B第二组词语
出示:山影儿、花瓣儿、一色儿、拐棒儿、桶底儿 猴儿、鸟儿、小女儿
两组词语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生交流)
3、交流初读感受 理清脉络
刚才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分别介绍了百泉村的山、泉、山村、家,(板书)说说它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交流师小结)
三、浏览全文 发现结构特点
过渡:百泉村的景色在金波爷爷充满诗意的描述下真是美极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关注它的结构特点,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首尾呼应、层层递进)以一问一答的方式首尾呼应
2、出示每章节最后一句话发现“层层递进”(板书)
四、精读“家” 品味诗意语言
1、学生默读 用笔勾画
2、交流 “他的家有哪些值得留恋的地方?”
a“走进我家的院子,你会看到坐北朝南的一排新房,房檩、房柱都是一色儿新的,散发着树脂的香味。阳光照在窗棂、门楣和玻璃上,白得耀眼。” 3 新房是怎样的?新在什么地方? 创设情境朗读:
师小结:是啊,因为“爱”一切都变得可爱了,就算是一些普通的食物也变得这么亲切这么美丽,这也是一种诗意。
b“它(泉眼)离地面只有一尺深,灿然如一块明镜”。怎样的一眼泉水?像明镜一样。。。(生交流)(借机理解“灿然”)怪不得金波爷爷总喜欢——引读
出示:“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儿,嘤嘤嗡嗡的。” 读中感受“喜欢”
这泉给你怎样的感受?读出你的感觉,对比读感受儿化音的魅力 “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儿,嘤嘤嗡嗡的。”
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嘤嘤嗡嗡的。师生对比读,(生交流)
师小结:儿化就是有这样的好处,能使句子显得更亲切更富有童趣。认识对偶。
师引读男女分读。发现什么了?
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让这句话显得更有诗意。④感受文字里的趣味
这样灿然明镜般的泉水照出了那清清亮亮的影儿,在作者的世界里,又有谁回应他的喊声?
嘤嘤——小鸟的叫声 嗡嗡——小虫子的叫声 4 过渡:这眼泉水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能照个清清亮亮的影儿,也不仅仅是喊几声之后嘤嘤嗡嗡的回应,最令他痴迷的是他在泉边汲水时所带来的无限遐想。
每次,桶底儿刚轻轻碰到泉水,泉里就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那声音是深沉的、遥远的,好像空谷传音。
理解空谷传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情境创设:(音乐)出示“泉”节选 师读
“山中静得很,但你可以听见泉水一滴、一滴,滴落在深潭里的声音。牛羊在山上散步,清泉在檐下流淌。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飘到山外去。”
语言训练:泉里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似乎是__________的声音顺着山泉流进了我家的泉眼。
感受“深沉、遥远”
师小结:从这么遥远的大自然传过来,所以那声音是——深沉的,遥远的。
把你的感受放进去再读。
学爷爷讲故事(机动)更有神奇的一幕:
“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当隆冬时节,山涧的清流都结了冰,群山也覆盖着白雪,我家的这泉水还蒸腾着温暖的水汽,它的四周还是绿草丛生。”这么神奇的泉眼!词句的对比。5
3、总结家 情感积淀
出示:不用问,你也会爱我们的家的。朗读指导 自豪 坚定。
五、总结全文 课外拓展
1、阅读材料
百泉村一带,泉眼密布,河道纵横,盛产水稻、鱼虾和芦苇,宛如江南水乡。一个仅有200来户人家的小村,却布满了200多个泉子,以其清冽的泉水和旖旎的风光吸引着游人。
2、回顾全文
整篇文章其实就在诉说着一句话就是——
出示:不用问,你一定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生齐读)
3、总结
金波爷爷用诗意的眼睛发现了百泉村的美,用诗意的心去体会写下了充满诗意童趣的语言,连文章的结构都流露出无限的诗意。
4、作业
给全文写总结,以“百泉村”为小标题,用上本文独有的写作方法:一问一答。
金波的书《乌丢丢的奇遇》《让太阳长上翅膀》《影子人》《追踪小绿人》
第二篇:白泉村的教学设计
篇一:白泉村
五上选学课文第8课《百泉村(四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东海实验学校 杨明杰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先来朗读两首诗歌。(屏幕出示,配乐齐读)——《村居》、《雨中的森林》
这优美的诗歌的作者就是诗人金波。(板书:金波)
我们今天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散文诗。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题后面还有“四章”两个字。这个“章”字老师查了字典(出示“章”字的注释),你觉得课文中应该选取哪一种解释?迅速浏览课文,课文由哪四章组成?板书:山泉村家。每一章都有一个小标题,我们读课题时不用把这两个字读出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百泉村是诗人的家乡,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诗人笔下的百泉村是什么样的呢?请打开书本(出示自学提示)
1.教师巡视,板书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对峙 房檩 窗棂 门楣
2.指名读儿化音的词,齐读。——这些都是作者家乡的方言
3.指名读“房檩、房柱、窗棂、门楣”,齐读。——当地的民居很有特色,古色古香。
4.百泉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师小结过渡:(由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地引过来)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灵秀的山水养育了金波这位杰出的诗人。让我们先来欣赏山中的“泉”。自由轻声读“泉”,读到你的眼前仿佛有清泉在流淌了,再划下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三、学“泉”
1.指名读
2、范读
3、山中的泉哪儿值得我们去爱?
2.预设(实际教学时随学生的交流进行导学)
第二节:读着这节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你会对山外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理想的课堂交流应是这样的:指名说,教师引说、点拨、小结,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美些,详细些。让学生自己说出“我仿佛看到——我仿佛还闻到——”)
师:是啊,谁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诗人的眼里,这花瓣和溪水之间充满了情意。
齐读
第三节:读着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就像——(琴音、乐声)在冰封大地的冬天,山因为有了泉的陪伴,它不会寂寞。短短一句话,却有着唐诗里的意境。让你想起哪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示王维《鸟鸣涧》,如果说“鸟鸣山更幽”,那么文中的意境就可说成——(泉滴山更静)一起来感受这份意境。女生读。
第四节: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富有生机,充满生命力)哪些短语给了你这样强烈的感受?(涓涓的细流、暖暖的泉水、轻轻的小草)板书:叠词 正是叠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受到了泉的蓬勃生机。“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这充满生机的泉水,这富有韵律的句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它的美。
3.小结:山中的泉不仅有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美,更是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份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他运用了哪些方法?再读读这一章。
(根据学生的发现板书:首尾呼应比喻——形美 叠词——韵美 拟人借景抒情)
对于“借景抒情”的写法可以这样引:作者正是借“泉”这一景物抒发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师读首尾,男生二节,女生三节,齐读四节。
四、学“山”
是山孕育了这动人的泉,诗人家乡的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山的美。
自由读读“山”这一章,划下你最欣赏的句子。
交流:你最欣赏的是——
(预设: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描绘出山形的美,真是形态各异,壮丽雄奇,使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每一座山,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显得格外神秘。
走在峡谷道上,是多么幽静。
拟人化的手法把天地间的景物写得富有情趣。
小结:如果说泉是温婉可人的,山是雄奇瑰丽的,那么,同学们,你们爱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你爱这古色古香、充满温情的家园吗?让我们在下节课一起去寻找心中的答案。
五、配乐师生齐读诗歌《山泉》
篇二:参与式学案设计五年级语文学案白泉村(四章)
8百泉村(四章)△
云甸完小王晓林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山泉村家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景物的。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景物的。
学习准备:小黑板 词语卡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活动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作者笔下的山泉村 家是怎样的?你想知道就随我去吧!板书课题(百泉村)
二、组织活动。
活动一:感知百泉村的景物
问题:作者笔下的百泉村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者笔下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活动二:欣赏百泉村景物
问题:百泉村的山、泉、村、家、是怎样的?
1:在小组中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百泉村的山、泉、村、家是怎样的? 2:小组讨论交流:百泉村的山、泉、村、家是怎样的?
3: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活动三:品味百泉村的景物。
问题: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1:小组交流,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2:在小组中读一读你体会到的部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的部分。
活动四:体味写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
1:组内交流: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
2: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全课小结。
四、板书
热爱家乡 白泉村(四章)
热爱自然
篇三:仿写《白泉村》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借《百泉村》仿写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设问、比喻、叠词等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写作文吗?回答不喜欢的同学老师理解你,回答喜欢的同学那么多,肯定其中一部分是假打,违心的说法。今天,不管是喜欢作文的,还是不喜欢作文的,这节课,老师就支你们一招,让你们觉得其实作文很简单。
二、学习《百泉村》的写法
1、师:大家请看,这是上节课咱们学习的一篇课文——《百泉村》,我们知道它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爷爷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分别是山、泉、小小山村、家。每一个章节其实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每一章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幻灯片出示:相同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除此之外,这四章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前我们已经借助学案进行了独立研讨,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案进行小班交流,达成共识,并做好大班展练准备。为了使交流更有效,第一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一个相同点,第二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二个相同点,其他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三个相同点。时间是三分钟。好,现在开始。
2、大班展练,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1)一个小班展练文章的结构相同;
教师预设:四篇散文开头都是作者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对提出的疑问进行回 答。这样以设问的方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首尾呼应。(板书:设问)
(2)一个小班展练文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预设: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所要写得景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贴切。(板书: 比喻)
(3)一个小班展练文章使用了许多“叠词短语”。
教师预设:使用叠词,我们读起来会更亲切,更加接近我们儿童的语言,读起来有一种“美”的韵味在里面。(板书:叠词)
三、教师牵引下“练能”,群文阅读
1.在我们的展练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金波爷爷赋予了所有景物“感情”,让他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四个写景的文章片段,快速浏览,你从中又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默读并汇报:排比、拟人······
教师小结:这些文章都和金波爷爷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切物语皆情语。我们能否模仿金波爷爷:抓住景物的特点,恰当的运用“比喻、叠词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写写文章呢?
四、学以致用,进行“小练笔”练习。
1.大家请认真的看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我们仿照金波爷爷的写法,按照以下的提示进行“小练笔”。(时间10分钟)
2.学生展练自己的“小练笔”,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结束本课教学。
第三篇:《百泉村》教学设计
《百泉村(四章)》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写出了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百泉村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百泉村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文章既然是写景文章,我们就把文本定位在“美”一词中,从课题《百泉村》出发,以“泉”为切入点,首先学习描写泉的篇章。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找描写泉特点的句子,用朗读表现出来,拉出一条线。然后引出其余3个篇章,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划重点词,读重点句,谈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画成一个圆,使学生感受到百泉村的美。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百泉村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百泉村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发展想像
1.同学们,你们到过百泉村吗?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百泉村看一看。
(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百泉村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提出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百泉村?
(2)从中你知道了百泉村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 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跟同伴讨论讨论。(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百泉村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读出珍百泉村的特点。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奇异的山峰。
第二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潺潺的溪流。
第三部分:描写的是美丽的百泉小村。
第四部分:描写的是温馨的小家和清泉。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师: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百泉村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百泉村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百泉村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 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
(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
(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自由读“村”这一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点 与面的融通。
3.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山的高大,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这样写?(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通。)
4.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哪些词语让你读出山的高大险峻?(像一条带子、绿色的屏障)
四、课堂练习: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
1.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________像屏障那样,遮挡________、护卫着________。言意要融通
2.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山涧里流着的小溪,向山外述说着大山的什么?
3.还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也流入我家的泉眼?抓住每一章节开头、结尾一问一答的句式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出什么?
五、课堂总结(课内学习与课外迁移的融通)
学了课文,你会爱我们的百泉村吗?是啊,你一定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
六、作业安排
学完《百泉村》,大家一定很爱它,那就请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再来补写一个章节。
七、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八、自问自答
试教后,新的问题又一次产生,整堂课教师带的痕迹很明显,四个章节是平均用力,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体会仍然停留在景美这一层,言意的融通更无从体现。《百泉村》中山、泉、村、家四个篇章语句都非常优美,写作手法也相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这可怎么办?我心里开始急了,此刻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第三课时
—— 品《百泉村》的好词美句
学情分析 :
《百泉村》是篇清新的散文,读之有如干渴之际清泉灌口。文章分山、泉、小小山村、家四章来传递作者对小小山村的喜爱。在这个有山有水的山村中,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文中词句精美,很有特色。
课堂上,我用关键词“山环水绕”这把梭把词句的精美图案编织在一起。授课后,感谢老师们精彩地点拨指导,深受启发。因而,对自己教程中重点词句的引领环节特作修改。
教学过程:
一、嚼传神动词
语例1:我们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1)读读,你喜欢哪些词?
(2)感受“珍珠”的比喻之美。(3)体会“衣襟”的拟人之美。
(4)做“别”的动作,感悟“别”的动态之美。
(5)整体品悟“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的映衬之美。
(6)指名读。
(7)好的语句当堂积累,试背。
(8)指名背。
(9)齐背。
(“别”是个人为动词,句中的珍珠、衣襟因它而灵动。重现学生熟悉的动作后感悟,使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变得形象。)
语例2: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羊在山上散步,清泉在檐下流淌。
(1)轻轻读一读,喜欢句中的哪些词。
(2)“贴”的感悟:
①学生谈初步体会。
②师生情境演示:如果你就是大山,请张开怀抱,这只手就是人家,它贴在大山的怀抱里,就像___________。(孩子贴在母亲的怀里)
③这一贴,贴出了家家户户与大山的亲情,贴出了温馨。还贴出了___________。(山的高大、陡)
(3)“散步”的体会。(悠闲)
(4)
一、二两组读前一句,三、四两组读后一句。
(本文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泼墨山水,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在情境演示中品悟动词“贴”,体会温馨、和谐,以“点”辐射“面”,为深化人和自然的和谐主题埋下伏笔。)
二、品韵味叠词
语例1: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1)读句,你闪亮的眼睛发现了什么?
(2)看到“涓涓”,你仿佛看到___________的小溪流。(细水慢流)
(3)齐读涓涓的、暖暖的、青青的,谈读后感受。(有韵律之美)
(3)你看见这涓涓细流了吗?你触到这暖暖泉水了吗?教师引读这段话: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山脚的深潭里,有();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
(在“涓涓”一词描摹事物性状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再朗读,直观感性地感受韵律之美,深入浅出。通过教师引读,重奏优美旋律。)
语例2:它离地面只有一尺深,灿然如一块明镜。泉边铺着一圈石头,脚常踩的地方,磨得光光的;水常浸的地方,长着厚厚的青苔。
(1)这儿也有个很有意思的叠词“光光的”,我们仿佛看到爷爷曾在泉边的石头上___________;爷爷一次又一次地干着这些活,次数多了,第一组同学读第二句。
(2)妈妈曾在这儿___________;母亲年复一年地忙着,时间久了,第二组同学读第二句。
(3)我又在此___________。
①文中告诉我们我在(照影儿、喊几声),请女同学读“我总喜欢„„嘤嘤嗡嗡的。”这段话。
②这儿告诉我们泉水是___________。(清清亮亮)上段话也讲到泉的清亮,指名说。(灿然如一块明镜)
③清亮得像镜子,难怪能照出影来,男同学读“它离地面„„明镜”。
④我总喜欢照影儿、喊几声,请第三组的同学读第二句。
(4)我还在这儿___________,引读“我还用爷爷用树杈削成的一根拐棒儿„„空谷传音。”我一天不知要汲水几次,难怪那一圈石头会被磨得光光的,请第四组的同学读第二句。
(5)我们祖孙三代都爱这清清亮亮的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一起读这段话。
(若涓涓的读起来有韵味,那“光光的”就是生活场景在学生脑海中的影映有韵味,多方位地品味,多层面地品读,“光光的”留给孩子的是多维的解读。)
三、汲滋养语句
语例1: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1)指名说说喜欢的理由。
(2)我们再仔细地看看,谁来说说“怒刺云霄的剑”?(从“云霄”体会到山高,“剑”说明山陡)指名谈体会并读读“南山”部分。(3)猴儿捧桃的呢?(活泼可爱的)指名谈并读“北山”。
(4)谁来读读“两座驼峰的”。
(5)雄鹰展翅的又是怎样的?(雄健)指名谈体会并读“西山”。
(6)在作者笔下,山都有了灵性,因为作者抓住了山的“神”。
(7)请深入地听听,这些词又抓住了山的什么:剑、猴儿、驼峰、雄鹰。(形)
(8)请读读“形神兼备”的山。
(9)再深入地想想,这两组词又分别写了山的什么:剑、驼峰(静)和捧着、展翅(动)。
(10)请读读“动静结合”的山。
(11)简洁的比喻中有玄机,四小组读读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山。
(纵看四山有“神”,横看四山“有形、有静、有动”,这就是此段比喻的精妙之处。给比喻中的词分类,比照,学生的掌握不再是直白的比喻,而是此修辞的精到。)
语例2: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
(1)师有感情地范读。
(2)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
(3)你仿佛闻到了___________。
(4)你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5)一起读读这令人联想翩翩的小溪流。
(6)说话小练:小溪流向山外述说着___________。
(7)小溪流要倾诉的话太多,同桌互说。
(8)把千言万语化作有感情地朗读,再次齐读这段话。
(调集人体通感——视觉、嗅觉、听觉,张开想象的希翼,展开说话小练,让学生善于综合语言、运用语言。)
课堂小结:略
布置作业: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百泉村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
第四篇:百泉村教学设计
《百泉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我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积累背诵好词佳句。
2、我能发现文章语言的趣味,在对比朗读中发现儿化、叠词、修辞手法等表达的作用。
3、我能在读中欣赏,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独特表达手法的作用,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之情。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预习检测
一、我会读:
对峙 载着 鸡舍 檐下 衣襟 房檩 窗棂 门楣 汲水 山涧
二、我知道:
1、我发现了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些不一样。
2、我知道这是一篇 文章,文章从、、、几方面来叙述。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找一找:找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划一划:划出这个场景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写一写:在相关句子旁边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做好批注。温馨小提示:
喜欢的理由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来写: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作者在表达着什么样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
说一说:小组成员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分享自己喜欢的理由。
小组展示交流、反馈。重点出示句一:
你看这四周的群山,你会发现,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先说明此处比喻的好处,再点明文中作者运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像排比、拟人、对偶等,总结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重点出示句二:
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儿,嘤嘤嗡嗡的。
三、课外拓展:
1、想看看百泉村的样子吗?欣赏图片。
过渡:这样的山孕育了这样的水,这样的水更是滋养的这样的村,这样的村才有如此热情好客、整洁温馨的家。我们不仅要赞叹百泉村的景美,更要感谢用优美语言带个我们快乐的金波先生。
2、认识金波先生,了解其主要作品。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学习作者的儿化、叠词、修辞手法等表达方法,表达出你对百泉村的热爱。
五、学以致用,作业:
练一练:选取家乡的一个场景,用上本文独有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板书设计
百泉村
金波
山 泉 村 家
美
(景、文、情)
第五篇:百泉村教学设计
《百泉村》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写出了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百泉村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百泉村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文章既然是写景文章,我们就把文本定位在“美”一词中,从课题《百泉村》出发,以“泉”为切入点,首先学习描写泉的篇章。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找描写泉特点的句子,用朗读表现出来,拉出一条线。然后引出其余3个篇章,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划重点词,读重点句,谈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画成一个圆,使学生感受到百泉村的美。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百泉村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百泉村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发展想像
1.同学们,你们到过百泉村吗?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百泉村看一看。
(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百泉村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提出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1)说说为什么叫百泉村?
(2)从中你知道了百泉村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百泉村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读出珍百泉村的特点。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奇异的山峰。第二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潺潺的溪流。第三部分:描写的是美丽的百泉小村。第四部分:描写的是温馨的小家和清泉。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师: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百泉村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百泉村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百泉村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 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百泉村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百泉村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
(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导游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
(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自由读课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山的高大,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这样写?(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通。)
4.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哪些词语让你读出山的高大险峻?(像一条带子、绿色的屏障)
四、课堂练习: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
1.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________像屏障那样,遮挡________、护卫着________。言意要融通
2.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山涧里流着的小溪,向山外述说着大山的什么?
3.还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也流入我家的泉眼?抓住每一章节开头、结尾一问一答的句式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出什么?
五、课堂总结(课内学习与课外迁移的融通)
学了课文,你会爱我们的百泉村吗?是啊,你一定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
六、作业安排
学完《百泉村》,大家一定很爱它,那就请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再来补写一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