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尹春玲
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章比例P40-4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①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知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
识与能
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力目标教学目标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程与方
比例,会组比例。
法目标
情
感态度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与价值发展学生思维。观目标
1、掌握比例的意义。
重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点 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重难点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难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点 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的意图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
教学过程
设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计意图
深学生对旧知的2、求出下面每个比
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印的比值 象;义
通
12:163/4:过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1/84.5:2.7
1从而思维得以发展,再次巩固求
0:6 比比例的意义。
一、值
在引入上我直接提示课
辨析比和比例
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记的题,引起生对学过的比的知
录表的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练识的回忆。师:1:2是比例吗?
观察写比,我让学生先计算比习,为什么?你能把它组成的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使(3分钟)
一个比例吗?还可以写
用等号连接,然后通过观察、学
成什么样的形式?
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生
二、教学新课 的共同特点,直接抽象概括出既
利用新知,学以致(7分钟)复比例的意义。
用
习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汇报交流。两个外项的积了
师:比例是由几个
是2.4×40=96.旧
比组成的?什么相等?(15分钟)知,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比可
两个内项的积是1.6×又
以组成比例?
四、反馈与巩固 60=96。
为
教
1、进行验证,确定(10分钟)
学性质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比项的积。例
2、指导学生概括出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足够的时间写比例,交流
意
写法
义师:通过以上研究,作你发现了什么?
了
1.同学们,今天你巧学会了什么? 妙的2.你能比较一下铺“比”和“比例”有什垫。么联系与区别吗?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加
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规
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使学生体会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使用技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的课堂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使学生畅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2、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
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一步理解新知。
P41做一做。P43练习八2、5.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2.4∶1.6 =3/2
60∶40=3/2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本节课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应用”这两大环节组成。“探究”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主要引导学生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应用”这个环节里,一是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如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练习巩固,巩固反馈后再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是重视学生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很强,增强了练习的效果。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4、让学生知道一个例子所引发出来的结论,只有经过验证具有了普遍性才能成为一个通用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习题:如果5a=3b,那么,a/b=()/(),b/a=()/()
让先知先觉的学生说一说问题解决的理由,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例”,揭示这节课的研究主题。
【评析:以数学本身的魅力为切入点,让学生借助预习的力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探究,形成等式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同时
呈现表格(如下图):
①让学生先读题、看图,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列出相应的式子。
②针对列出的不同求量和比的式子,引导学生算出它们的值。在此基础上复习比的意义。
③比较这些式子的值,追问学生是否可以用“=”连接这些算式或比。进而在合作中形成等式。
【评析:教者注意尊重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只求两次路程和时间比的问题,而是跳出课本之外,将空间适度开放,让学生通过求值、比较,发现这些式子具备等式的要求,继而形成比例的雏形。】
2、探求共性,抽象概括
①观察所有的等式,让学生说说哪些等式很特殊,以前从没见过,借此机会,告诉学生,这样的等式就是“比例”。
②指问其他几个等式是否是比例?进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等式两边如果是除法算式或分数形式,可以转化成比的形式,因而也是比例。基于这些认识,再告诉学生尽管这些等式都可以看着是比例。
③练习:判断下列哪些等式是比例。
3:5=24:40
1.2/3=2/18×3=6×9
根据以上练习,让学生试着总结比例的意义。同时紧扣“相等”,强调只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才是比例。同时补充课题,添加“的意义”。
【评析:比例首先是等式,然后是表示两个比的等式,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层次关系,是掌握比例意义的关键。在教学中,教者注重“循序渐进”,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式子,为学生比较、发现、接受、判断、概括提供了鲜活的来源,从而使学生在练习中能自主地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3、练中感悟,自主判断
①出示几组比,先让学生看看哪些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来。
⑴6:10和9:15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4/1
学生相互交流,叙述判断的理由。
②总结: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①利用例题中的比例,让学生先说说其中的一个比各部分的名称,进而激发学生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自学课本,并回报2和200是比例的内项,80和5是比例的外项。
2、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①以“80:2=200:5”为例,让学生将它的两个外项相乘,再将两个内项相乘,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
②在学生肯定这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前提下,提问学生:一个例子能否代表所有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③引导每位学生各举出一个比例,然后独立验证。在集体交流时,注意抓住80/2=200/5这样的比例让学生验证,最后形成共识“在任何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揭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添加板书:和基本性质)
【评析:注意将课本作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有意义地接受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掌握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又为学生在排除不必要的探究中提供了验证比例内外项相乘的积等同的时间。】
3、应用性质,进行判断
先让学生估计比的基本性质可能应用的领域,然后将⑴6:10和9:15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1/4再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比的基本性质的角度来判断哪几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三、巩固延伸
1、下面哪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4、5、12和15⑵1.6、6.4、4.2和0.5
2、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5/1: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3、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始出现的题目:如果5a=3b,那么,a/b=()/(),b/a=()/()。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 12:()=():5
【评析:层层递进的习题安排针对性强,不仅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让学生在练习中领悟到了比例所内隐的“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和美妙文化】
四、总评:
在概念教学中,如何摆脱烦琐的情境设置,让数学在回归本原的过程中,也能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境地,这正是当前绝大多数数学教师积极探索的课堂境界。在本节课中,教者注重这方面的探究。首先从用教材教来看。整节课教者都是在围绕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来进行教学,但却又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特别是“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重要内容的处理,更是体现了教者落实有效教学的一片“匠心”。如果仅从概念本身来看,“比的意义”是十分抽象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清晰地总结出它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经历“比例”再创造过程的“陷阱”。学生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也逐步建立了比例首先是等式,其次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的概念。通过比较、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又领悟了只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才是比例。其次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在这节朴实的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从“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角度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还通过一个例子并不能得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更为重要的严谨的数学研究思想。
责任编辑杨博
第三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1.2 2 买的本数 3 5(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课件出示: 3 : 5 = 18 : 30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 12:()=():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教学内容:
科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74~76页
2、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第31页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会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和概括能力。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有着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请同学读)。(出示鼎和鉴的图片。)
除了青铜器铸造史令我们骄傲,我们国家还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它们是什么? 那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制造的吗?(指名读)从刚刚的这些资料中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2、关于比你知道哪些知识呢?(板书意义、名称和基本性质)。
二、引入新课:
(一)教学意义
1、出示3 :5 :40
:
7.5 :3。你能把这几组比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汇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形式来分,一种是按照比值来分)板书按照比值来分的情况:3 :5和24 :40、: 和7.5 :3。
既然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等号)
2、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
4、教学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元)1.2 2
买的 本
数 3 5
(1)
指名读要求,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
学生口答。(3)
出示结果。
(4)
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5、练习:
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10:12 和
25:30
2:8 和
9:27
(二)教学名称:
1、现在我们知道了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那么关于比例你还想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呢?(名称和性质)
2、有同学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吗?(如果有同学知道就让同学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介绍)
3、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 :1.8=0.5 :0.25
指出: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我们发现比例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等式,它有四项。)
(三)教学基本性质:
1、刚刚有同学说还想知道比例的性质,那你们先来猜一猜在比例中会有怎样的性质呢?
2、要想证明我们刚刚的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呢?
3、验证:请同学分别算出复习题中两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的乘积。
4、出示结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强调: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5、还记得我们刚刚做的练习吗?我们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判断的?那么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们还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6、请学生看书把重要的语句用彩色的笔勾画出来,并思考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1、3、4题。
2、拓展练习:你能用2、3、4、6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能组几个写几个)
第五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万州区沙河小学 刘莉萍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km,练习:○写出路程和时间之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之○比,并化简。
2、什么叫比值?
1213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6:10 9:15 20:4 : 0.6:0.2 : 4.5:2.7
二、新课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提问:看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创设情景,进行比例意义的教学。
1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观察:这四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这四幅3414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国旗)
指出: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2课件变成四面国旗的画面,出示画面国旗的长度和宽度。○3请学生写出每面国旗的长、宽之比,并求出比值。○4订正:5:○101111 =1 2.4:1.6=1 60:40=1 15:10=1你32222发现了什么?
5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上面的式子,你还能○写出哪些比例?
6及时练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6:10和9:15 20:4和1:4 :和6:4 0.6:0.2和: ○7根据所学知识,想:如果你来设计一面国旗与展示的国旗外形不变形,它的长和宽各应是多少?为什么?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介绍比例的组成。○2从上面的比例中,任选2—3个比例,练习求它的积。引导学生发○
12133414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和: 1.2: 和:5
3、小结:前面学习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5:()=5﹕4 8﹕()=2﹕4
***5(2)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5和7,则两个外项的积是()(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例数,其中一个内项是,另一个内项是()(4)如果a﹕7=9﹕b,那么a×b=()
2.判断
(1)0.6﹕1.6和3﹕4能组成比例.(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3)比例是由任意两个比组成的.(4)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3、选择下面的比,能与 ﹕ 组成比例的有()
① ﹕ ②7﹕6 ③0.7﹕0.6
己知8×3=2.4×10,下列比例式不正确的是()
①8﹕2.4=10﹕3 ②2.4﹕3=10﹕8 ③24﹕3=8﹕10 ④10﹕8=3﹕2.4
用4,6,10,15四个数组成的比例正确的是()①4﹕6=10﹕15 ②4﹕6=15﹕10 ③ 6﹕4=15﹕10 ④10﹕15=6﹕4
四、全课小结:
1、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你能比较一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教师将归纳的结果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