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19-05-13 00:3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板书:

示 儿

悲之切——爱之深

字字如血

句句如火

忧国忧民

至死不渝

教学反思:

从准备资料到上课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陆游的世界里!大量的资料显示,陆游值得我更深的挖掘!这首《示儿》,我从小学时代就学过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拿下眼镜,拭去眼中的泪花,很多东西都忘了,但是《示儿》与老师的动作一直都在我的记忆深处......古诗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因为没有尝试过,也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课,所以一直觉得很惶恐,沉浸在小世界里的我肤浅的以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怎么就能讲一节课呢?以为就是弄懂词句,明白意思就行了!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狭隘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你三言两语能够打发的!历经千年光芒不散本身就证明了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我们翻译一下意思就能够代替的?

好在有网络啊!王崧舟先生一直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上的引路人,没有机会与先生面谈,但是先生在合肥的几次课我都场场必到,为他折服的话就不多说了!他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不拘泥于教材,大胆的走出去,让作者隔着千年的时光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回到千年以前,来到作者的生活时代与作者亲密接触!

我开始构思我的教案了!有了整体思路,写教案就不再令我害怕了!在这里,我不得不再一次感谢学校的公开课活动,真的很锻炼人,每一次的校内公开课我都把它当成最高规格的赛课,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头脑!每上一次,都感觉自己进步一点,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过程最重要!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述之后,我直接用一句“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进入配乐范读!卡洛儿的《何茫然》配上一摇三曳的深情朗诵,一下子揪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知道效果达到了......学生的预习也很让我惊喜!我一直提倡把课外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为反对学生照本宣科读资料,既耽误时间又取不到精华,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时拣自己最感兴趣的记在脑海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没辜负我一直以来的训练,这样的发言精辟多了,学生大多能说出值得一记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理解陆游内心的“悲”,我从陆游各个时期的诗作入手,带领学生进入陆游的生活,探究陆游的心路历程,一步一步揭示陆游的内心,然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答案,仅张正银一个人就说出三个方面。

我设计了一个“写”的环节——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由于上面的铺垫有了成效,学生的情感需要适时的释放,所以这个“写”的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把积累的情感释放出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我甚至难以控制情绪濡湿了眼眶!我一直在控制,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情感也找到了宣泄口!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学生!

最后,我拓展了爱国思想,从名人名言拓展开去,学生自由发言!当我问到,你知道现代有哪些爱国志士时,胡懿菲一下子说:“林彪!”好家伙,想打我一个措手不及,我在请胡懿菲说说理由的瞬间理了一下思路,果然,胡同学呐呐不成言!我略一沉吟,便说“其实在看待林彪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他在后期确实做了有违国家民族大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在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很轻松的,这个棘手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课堂上有很多的生成点,很多出乎我们预料的东西,只要抓住了很好地解决了,那么这节课你就有了值得欣慰的东西!

课上完了,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有遗憾!就像小马说的,为什么不在拓展的时候问问学生:“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作为英语教研组的组长,她很是好学,提的意见非常的宝贵,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另外,这首诗上下来,我一直没让学生去翻译,我害怕一翻译就破坏了课堂的意境,但我又为这方面的缺失感到不安!夏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把那个儿子对父亲说的“写”的环节改成依陆游的口吻,把这份临终的遗嘱改写成白话文,既宣泄了学生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解决了文本翻译问题,一举数得啊!这么巧妙的方法,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呵呵,同志们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事!

今晚,我坐在电脑前,慢慢的回忆上午的那节课,细细的反思我的失败之处,有些细节还得再推敲!套用钱敏老师的一句话“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此与马上要上公开课的同事们一起共勉!

第二篇:《示儿》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知诗人;结合注释,解诗题;读通全诗,明诗意;想象意境,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以陆游颠沛流离一生的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他在20岁时希望自己亲临战场,杀敌报国。《观大散关图有感》中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如“面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着收复失地而悲愤,《关山月》中写道:朱门沉沉按歌舞,厩(jiù)马肥死弓弦断。”如:“他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着青丝变成白发,51岁衰病起笔,挑灯夜写《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国忧”……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果陆游不对这一切充满感情,就不会有“悲”不会有“盼”。在这一悲一盼之间,全源自于爱,再次引导学生感悟陆游的爱国之情。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知诗人”环节,没有明确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使学生对陆游资料的搜集不能够很好的整合。在“解诗题”时,不用先结合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环节明诗意时再联系学习方法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理解诗意。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学习汇报要再加强训练。在“明诗意”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为陆游,要以陆游的口吻读出弥留之际的遗言。此处的设计是一个亮点,但是学生没能真正转换身份,教师引导也不是很到位,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弥留之际”的遗嘱的感觉,此处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读出老人对子女“语重心长”的感觉,学生有可能发挥更好。

在“以文带文”的“悟诗情”设计中,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都随着教师引导语变得愈发激昂,但是却没有考虑实际,快速且大量的诗词引入,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的时间并不充分,有“花架子”之嫌;其次,在“以文带文”的朗读指导中,没有做到感悟抑扬顿挫(20岁的陆游和80岁的陆游情感完全不同)。

在“小练笔”的设计中,落脚点为“中国梦”,对于课文基调的把握有稍许的偏离,在此处要再进行研究分析,真正落实随文练笔。

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利用课堂拓展的以文带文的诗词入手,让学生积累陆游的相关诗句,落实积累,让学生不白学。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第三篇: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示儿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学习者

分析

一般特征: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一首爱国诗歌,按照学生已经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年龄在9到11岁之间,大多数学生有学习诗歌的热情,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

入门能力:五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强,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而且有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

学习风格:学生喜欢朗诵前后押韵、琅琅上口的古诗,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想象感悟诗歌主要内容。学生喜欢教师创设教学情,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2.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陆游生平,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些他的爱国诗篇。2.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了解诗歌的意思。3.让学生谈谈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再加以指导,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陶冶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入情入境地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为40分钟;教学课件:《临终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背景音乐;多媒体教学、粉笔、黑板;电教室;教学采用师生合作、交流,适时鼓励学生、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师: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多少炎黄子孙,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强盛,将自己的心,自己的身托付给了伟大的祖国,陆游就是其

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临终诗篇《示儿》。

二、板书课题:示儿、教学活动2

一、整体通读,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共享学习收获。(教师可以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诗,要求做到不漏添字,不读错字。读顺了多读几遍。

2.(课件)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正音、注意节奏。2.提示节奏。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然后全班齐诵,注意正确、流畅。4.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5.学生互相质疑并解答,教师适时点拨。

教学活动3

一、拓展研读,领悟诗心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课件出示《临终图》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后发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人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干什么?——

二、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

游呢?他有没有忘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的悲怆音乐)。

教学活动4

一、朗读想象,抒发感想

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二、自由写话,提升情感

1、学生写作片段。

2、指导学生习作。

3、指名朗读交流。

教学反思: 教案编制的内容确定为课题、教学时间、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批注八个板块。现对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的批注进行如下反思:

一、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把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写在教案上就行了。这是一种“盲人摸象”的片面教学思想,备课如果脱离了篇二:《示儿》教学反思 付海英

《示儿》教学反思

郑东新区康平小学 付海英 《示儿》一课紧扣一个?悲?字让学生理解诗文,重点思考?诗人临终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唯一的遗愿又是什

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追问:?这个‘悲’字包含了几层意思?也就是说,作者都悲伤些什么??学生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讲解中我介绍了一段金兵南侵,淮河以北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被迫南迁但贪生怕死,一味求和的历史,由此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有?三悲?:一悲,临死前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二悲,自己年迈体衰,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三悲朝廷腐败,不派兵迎敌平定战乱。所以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凸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又配以拓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让学生从中明白当时的统治者昏庸、腐败,不思收复中原以至于诗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什么也做不了时的无奈,哀怨,伤痛,悲愤!让学生透彻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源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适时的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奔走呐喊的爱国

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志!找准诗眼,体会它贯穿全诗的情感是学诗的关键所在,适时的思想教育蕴含其中效果更佳!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几个步骤:明诗题;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些,学生也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另外,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写诗也是一不小的收获。不过给学生自由体会的时间还不够多,以后应放手让孩子多做自主学习!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古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我会按新课标要求努力探讨,选择最佳教学方案进行最优化的教学!篇三:《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

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板书:

示 儿

悲之切——爱之深

字字如血

句句如火

忧国忧民

至死不渝

教学反思:

从准备资料到上课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陆游的世界里!大量的资料显示,陆游值得我更深的挖掘!这首《示儿》,我从小学时代就学过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拿下眼镜,拭去眼中的泪花,很多东西都忘了,但是《示儿》与老师的动作一直都在我的记忆深处......古诗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因为没有尝试过,也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课,所以一直觉得很惶恐,沉浸在小世界里的我肤浅的以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怎么就能讲一节课呢?以为就是弄懂词句,明白意思就行了!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狭隘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你三言两语能够打发的!历经千年光芒不散本身就证明了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我们翻译一下意思就能够代替的?

好在有网络啊!王崧舟先生一直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上的引路人,没有机会与先生面谈,但是先生在合肥的几次课我都场场必到,为他折服的话就不多说了!他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不拘泥于教材,大胆的走出去,让作者隔着千年的时光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回到千年以前,来到作者的生篇四:古诗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篇五:示儿教学设计

诵千古诗篇 扬爱国正气

《示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自主的读、自主的讨论与探究。在读中自悟,在讨论探究中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准“北、乃、翁”三个字的读音。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3、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读诗句,使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歌的意思。

2、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思,感悟诗人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谈话: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侩炙人口的好诗。(板书课题:示儿)

1、让生齐读课题。

2、讨论题意。

二、质疑激趣

1、师:请同学们看看课题,关于示儿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呢?

① 指名回答

②师总结

a这首诗谁写的?写作背景? b诗的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课题:示儿)

2、师:这首诗是85岁的高龄诗人陆游,即将走完她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把什么都丢开了,唯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了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3、诗人临终遗作写的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诗句)

4、对诗人陆游孩子们了解多少了?(指名回答)

5、看来同学对诗人了解的还很少,你们想不想听老师介绍一下呢?(生:想)(课件出示诗人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应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师富有感情的读)

三、精读细品

师:对诗人的绝笔之作,同学们愿意自己读读吗? a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b指名读(师纠正字音:北【béi】乃【nǎi】翁【wēng】)c分组读 d齐读

四、合作探究,领悟诗意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只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是不够,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还有什么

学习要求?(生:了解诗意,体会作者在诗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一)自学

师要求学生借助课内注解或工具书自学古诗(师巡视指导)

师: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的方法,能在书上批注、圈点、在思考。古人说“不

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学习

师:经过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许多收获或许还有一些疑问吧!没关心,我们可以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理解诗意。(要

求一是相互交流你刚才自学时体会到的诗意。二是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不懂的问

题。)

(三)汇报成果

1、师让孩子分句交流:你读懂了哪句诗就说哪句诗的意思,说的不确切的其它同学

可以补充纠正。(生举手师指名回答)

2、师让孩子交流整首诗的意思:现在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生回答(引

导孩子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意)

3、师概括全诗的意思。

五、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一)师:你们现在已经了解了陆游临终遗作的内容了,谁愿意告诉老师诗人临终

时最悲的是什么?生回答(板书:悲 但悲不见九州同)最盼的是什么? 生回答(板书:盼 王师北定中原日)

师小结:一悲一盼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爱国之情

(二)是啊!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可他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

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整整六十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仍旧没有传来好

消息,诗人只能临终作诗。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悲痛何等的悲愤。爱国之情又是何等的深厚啊!此时此刻还有谁不为之感动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体会的感情来诵读

这首诗吧!a自由读 b齐读(读出悲愤

c指导背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之上并抓住关键词背)d指名背诵 e全班集体背诵

(三)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

可他渴望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回答)没有!历史的事实是南宋被金兵灭

了。

1、师:为什么南宋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生讨论)

师小结:统治者只知道在宫廷里饮酒作乐,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只知道苟且偷安,不思富国强兵,这样的王朝怎么不会灭亡呢?

2、师: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课件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a师包含激情范读

(师:是的正如先生所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在于少年只有中国少年奋发图强,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让我们怀着陆游那腔爱国之心,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b全班大声齐读

3、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陆游那样胸怀祖国,报效祖国,我提议全体起立再次诵读他的绝笔之作———示儿吧!

全班齐读诗歌

(四)学习反馈

师:今天学习了这首古诗,同学们都有那些收获呢!

生交流学习收获

老师想做点小测验。

第四篇:示儿 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另外,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设计思路

(一)理念

1、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二)教法: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小学阅读教学的共识和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导领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1、情景教学法。

2、小组探究法。

3、拓展补充法。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为下面的学习打开了情感的通道。

2、初读。

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从大方向上抓住诗句中的情感,初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品读感悟。

在品读这首古诗时,前两句我引导学生先理解词、在理解句。前两句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两句,包蕴着沧桑、透着一股悲凉。这份沧桑、悲凉不是缘于个人的得失,不是源于个人对尘世的不舍,而是缘于对祖国的牵挂、惦念。这时使人最感动的。所以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对于三四句的理解,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在前面的学法的引领下相信学生会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小结之后,我又把重点又放到了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崇敬和感动,进而指导背诵。

在这里,学生对这份生命的热爱会深深地铭刻在心了。

(四)、深入探究,感悟情感。

(五)、立足现实,激发爱国

(六)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句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教学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体验诗人临终前的心愿。

3.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上网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诗人所写的其它诗歌,了解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

2、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1、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2、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3、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4、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来提两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来。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最遗憾的是——(生答)板书: 不见九州同

他死后交待儿女一定要告诉他的消息是——(生答。)板书:北定中原日

师:同学们,当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中?谁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生介绍收集到的资料。)

师作补充:公元1126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北宋的两个皇帝,一个是太上皇宋徽宗、一个是当朝皇帝宋钦宗掳去,北宋亡国。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但是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领土。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的老百姓被金人奴役。直到陆游八十五岁逝世时,也没有恢复中原的统治。诗人在临终时提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3.师范读。听到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说:悲凉、忧伤、期望……。)你想读好这首诗吗?

师:第一句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诗人本来知道什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

生发散答:财产、烦恼、牵挂……

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谁来试一试。

师范读。(读出陆游临终前豁达的生死观。)

师引读:人死之后,一切财产都已成空——人死之后,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人死之后,一切牵挂都已一了百了——

4.学习一二句 汇报诗意,探究交流。

师:诗人面对死亡从容淡定,但他心中却有件事始终都放心不下,那是什么?

师: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陆游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师:用诗中的词就是——悲。板书:悲

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不见九州同)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就占领了中原地区,他和家人跟着百姓,过着逃亡的生活。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抗金志向。可是直到陆游85岁就要离开人世,也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的心怎能不悲伤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悲伤读出来吗?

5、学习三四句

汇报诗意,探究交流。

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无忘)

当陆游念念不忘统一中原,他对自己的大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担心大儿子会忘记统一中原的事,他又对自己的小儿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千叮嘱万叮咛时,他会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只剩最后一点力气,但还是费尽力气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陆游离他的儿子而去,我们再次吟诵这首绝笔诗时: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深入探究,感悟情感。

1、能说说你从《示儿》这首诗体会到哪些情感?

(1)课件出示《示儿》,生自由谈。

A、诗人知道人死了,什么都跟自己没关系了。可是在弥留之际,他不谈其他,唯独为自己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悲哀。师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国家统一,是诗人毕生的心愿,也是唯一的愿望,他至死不忘。

B、诗人在遗嘱中没有别的任何要求,只是告诉孩子们,将来有一天,南宋的军队收复了失地,家中祭祀时不要忘记告诉他。

指导朗读:是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短短的两句嘱托中,我们听出了诗人的牵挂,更听出了他的深切期盼,诗人期盼什么?(他盼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心愿,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父亲纵使身在九泉也依然热切盼望着国家统一的消息。)

(2)〈出示图画〉师述:这幅图再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仔细看一看,你想说点什么?(生自由谈,引导注意一个细节:诗人眉头紧皱,奄奄一息,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南宋军队挥师北上的情景。)师结: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是被金人霸占的土地;遗嘱之中,诗人谆谆告诫的是让孩子继承遗志、收复中原。这份爱国之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谁能带着这份情,来读一读古诗?〈指名两生〉

(3)诗人身处乱世,这份爱国之情由来已久,读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会给同学更多的启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材料与大屏幕上内容相同,请同学们先轻声朗读其中的第一部分,朗读过程中可以随时与组员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相关资料,生自由读〉

(五)、立足现实,激发爱国

过渡:陆游的诗歌曾经激励宋代军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英勇奋斗。我们小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应如何发扬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统一做些事情呢?

(1)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统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教师小结学生发言,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

(六)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示儿》板书设计: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第五篇:《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1学生感情诵读全诗。○2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下载《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把识字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避免枯燥单调的学习。本环节重点是写字教学。积累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分析......

    示儿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示儿》教学反思 永城市马桥镇马南小学 王秀丽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示儿》 执教时间:2016.11.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2.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

    《示儿》教学设计1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诗才展示, 激趣导入]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们肚子里现在一定装了不少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有......

    1示儿教学设计五篇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

    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最终5篇)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下面给大家分享《示儿》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六年级下册《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显示孩子们死亡的土地,宋宁嘉定三年(1210)。在诗人死前死亡之前,只有驱逐胡锦涛,夺回中原,统一国家,真诚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深处,是古爱国诗歌的典范。 小学生阅读......

    《示儿》(模版)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