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之赏析比喻修辞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4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虞美人》之赏析比喻修辞微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虞美人》之赏析比喻修辞微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虞美人》之赏析比喻修辞微课教学设计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 煜《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

枣庄十八中学

于英姿

教学目标:

赏析《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

教学重难点:

赏析《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学会辨认并分析诗句中的比喻修辞。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一首词,《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学情分析:

进入高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在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后对整首词所散发出的哀怨会有一定的理解,这个时候通过朗读、诵读强化他们对作品的感悟,难度不大。这节课的重点在赏析它的千古名句的修辞手法——比喻,相信在视频的指导下他们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法国大作家缪塞曾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虞美人》用他的这句话来称赞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词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今天我和你一起走进《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去赏析本词中的比喻修辞。

二、学习目标:

1、赏析《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三、诵读本词 :

诗言志,词言情。下面你跟随老师咱们一起朗诵一下本词。(播放背景音乐)

四、重点讲解——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把它变化一下你看下面两个句子:(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春水向东流。

一江:满溢 ——数量(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奔涌翻腾,滔滔不绝 —— 状态

2、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的作用:

1、使形象的东西变得特征突出或优美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

2、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五、练习巩固

你能找出其中的比喻,并说说它的妙处?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第二篇:《比喻》 微课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修辞手法——比喻

教学目标:

1、了解用比喻表达的基本效果;

2、练写比喻句,提高用比喻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巧妙表达的愉悦。

教学重点: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来扮靓自己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感官在比喻句中寻找相似点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叮当显身手

师:比喻的三种类型把初次接触修辞的小叮当可给弄糊涂了。你们帮帮它吧。从上面选中一个序号并点击,告诉叮当出现的句子是什么类型的比喻句。

1、明喻: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刺猬的身体好似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2、暗喻: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

3、借喻:他摇晃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 凌乱的头发)

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幼苗 = 儿童)

备注:只有喻体(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

二、叮当有问号

师:带有比喻词的就一定是比喻句吗?大家来判断一下吧。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比较

解析:他们都是同类,这是拿他和哥哥的长相在进行比较 ②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玲,王东等等。--表示例举 ③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推测

④读完了《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表示想象

解析:这是在进行回忆。因此,比喻句的判定标准: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要合情合理。

三、叮当爱唱歌

师:因为比喻能使句子显得更加鲜活生动,浅显易懂,所以在作文、诗歌、歌曲各种文学体裁中都能看到比喻句的身影。小叮当特别喜欢唱一首歌,歌中就有比喻句。会唱的一起唱起来吧。(播放歌曲《七里香》)

师:大家一起说是什么歌? 生:周杰伦的《七里香》 师:你们喜欢他的歌吗? 生:(喜欢)

师:喜欢他的歌的哪一点呢? 生:旋律很美、歌词写得好、特别等

师:有同学说歌词写得好!老师选了《七里香》里的几句话,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大家一起朗读,带着你们喜欢的感觉把作曲者那种美好的情感、味道读出来。投影出示: 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鲜艳草莓。

窗台蝴蝶 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

院子落叶 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你的脸颊 像田里熟透的蕃茄。

师:(读歌词)美不美呀?(美)美得就像是一眼甘泉,让我们尝到一种甜甜的味道。你最喜欢哪句跟我们分享一下?(根据学生说的简单分析内容)生:„„

师:这些句子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词者美好的情感,如果他很直白地说你真可爱,能不能达到这种美的效果呢?(不能)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写出像这样的诗一般的语言?那写好比喻句的关键是什么呢?比喻其实就是相似的联想,好的比喻不仅能扩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更能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来。只有抓住本体的特点,找出与喻体最贴切的相似点才能形成恰当的比喻句。

那我们又从哪些方面去寻找新颖、贴切的喻体来更好的传达我们的情感呢?我们知道我们体会一些事物要用我们的感官,感官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四、叮当找相似(7分钟)投影出示:

1、例: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点是?

这是把岩石比作铃子,铙钹、钟鼓,从岩石的碰撞声与乐器的演奏声,从声音方面找相似点确立喻体的。

2、你能从以下句子中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吗?(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小小的张满了的帆。(2)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4)心里就像喝了仙露一样,别提有多甜了。(味觉)老师总结方法:

师:通过老师的讲解后知道怎样寻找喻体没有?(根据本体的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入手找到和它有共同特点的事物作为喻体,再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对喻体进行延伸,语言将会在你的手中,喷洒出智慧的花瓣,你的感情也会表达的更加到位。)

五、叮当小练笔

师:讲了方法以后,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思想就像脱缰的小马,想去尝试一下奔跑的感觉。以下任选一题,根据开头写比喻句。写三句或三句以上,尽量找相似点,要生动、具体,类型,喻词自己决定。(可加入其他的修辞手法)。投影出示:

1、水„„

2、火„„

3、风„„

4、雨„„

5、树„„

6、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7、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

8、花是最美丽动人的。你瞧,„„

9、自拟主题

六、叮当听你说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后反思:

这节公开课,我选择的题目是《修辞手法——比喻》。我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也想挑战一下自己。然而,纷繁的事务,仓促的准备,短暂的试讲,让挑战自我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公开课上完了,我想要的精彩并没有如期在过程中展现出来,虽然也有些许收获。在小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实际教学,我觉得应该让学生理解比喻句的基本类型,成分,构成的方法等。基于教学的需要,我预设了从认识入手,让学生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发现他们相象的地方,对“比喻句”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辨别,明白“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说“比喻句”的时候出现了进一步的突破,使“比喻句”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第三篇:《修辞手法——比喻》微课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比喻》微课教学设计

一、选题目的

学生对比喻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比喻句教学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比喻句概念、比喻句的结构、表达效果和比喻句的类别。2.能区别判断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增进对比喻的理解。3.初步形成对比喻句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三、学习过程

大家好,从走进学校以来,不管是学习别人的文章,还是直接的写作,其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讲一讲比喻的修辞手法。

1.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例: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比喻的结构

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本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体),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当然,这三部分不一定在所有的比喻句中同时出现。

3.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化平淡为生动

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

(2)化深奥为浅显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化抽象为具体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4)化无情为有情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4.比喻家族(比喻的分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1)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犹如、宛如、好比、好似、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似… 等。

例句: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太阳好比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

C.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之门。

(2)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比喻词: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例如

A.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比喻词:无(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例如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5.慧眼辨真假(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并举例讲解。)

(1)同类相比。

例如:① 他长得像他爸爸。

这句话中的“他”和“爸爸”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得出二者长得像的结论。

②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例如:

①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②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这句话中的“像”表示看到天气阴沉之后猜测天要下雨,不是比喻。

(3)表示想像。例如

①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②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战士。句中“好像”连接的是自己站在城楼上的想像。

(4)表示举例.例如

① 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②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 句中用“像”开头,举例说明都有哪些特产。

6.小结:总之,怎样识别“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呢? 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 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

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第四篇:修辞之比喻拟人夸张

修辞(1)——比喻

要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就要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某一方面及其相似,就可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使人读后能感到亲切、明白、易懂,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比喻。

例:长江大桥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江之上。用大家熟悉的“巨龙”来比喻“长 江大桥。”

二、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

2、用来作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

3、“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如:“长江大桥”是本体,“巨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在比喻中,这三个部分可同时出现,也可不同时出现。

三、种类根据比喻句中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完全出现,以及它们之间所显示的关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甲(本体)像乙(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仿佛、好像、好比、象„„似的、如同„„一般等等。

例如:(1)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2)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暗喻:甲是乙或甲变成了乙。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等等。例如:(1)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2)一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 3.借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例如:(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且必须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相似的特点。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2)——拟人

一、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例: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杉,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人格化,能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力。

拟人这种写法,把事物写得跟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能行动,简直和人一模一样。

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写事物。如: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用人跟动物、植物对话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如: 他只顾跟牛说话,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吃簸萁里的料。

完全把事物当成人来写。如:在果园里,苹果树变得神气起来了。它想:既然把我从树林里移到果园来,说不定是罕见的树呢。它傲慢地看着四周一棵棵丑陋的小树桩„„

二、比喻与拟人

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比喻的重点是“喻”,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拟人的重点是“拟”,是把事物人格化。

例:孔雀像一位高傲的公主在展示她美丽的彩裙。孔雀高傲地展示着她美丽的彩裙。

前一句把“孔雀”比作“公主”,前为主体,后为喻体,主从分明。后一句把孔雀当成人来写,有人的感情、动作,物与人彼此交融,是拟人句。

判断下面句子是比喻还是拟人: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4、芦苇,一片片,一簇簇,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5、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6、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7、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8、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9、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10、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11、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2、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13、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4、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5、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6、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7、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8、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9、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修辞(3)——夸张

一、夸张是对所要描写,说明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夸张不等于说大话、说谎话。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充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把事物的特征表现更加明了,生动。

二、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指在两件事当中,故意把后发生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者同时出现的。例: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到了面包的香味。

另外还有从数量上进行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程度上进行夸张。如: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象半天里起了一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判断下面哪些是夸张句。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6、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5、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修辞(4)——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与疑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反问句:

1、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4、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5、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8、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9、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0、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11、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1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例: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 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练习: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反问句变陈述句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练习: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修辞5——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要注意区别设问句与反问句:从句型特点上看,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反问句是答在其中,让人从问中体会答案。

设问: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设问句:

1、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2、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4、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6、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7、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8、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9、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10、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11、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1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13、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14、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15、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16、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17、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18、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9、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20、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修辞(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排比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5、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6、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7、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8、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9、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0、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第五篇:修辞手法之比喻微课教案

微课教学设计——修辞手法之比喻

萧县马井镇长征中学

武艳菊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修辞的含义.2.了解比喻句的类型。3.能准确辨析比喻句。教学重点: 准确辨析比喻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本和习作中。今天我们将系统地学习比喻句。板书课题《修辞手法之比喻》。二.辨识比喻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雨下得很大,像断了线的珠子。

2.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3.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4.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生回答 三.什么是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四.比喻的结构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是、成了、变为„„

学生找出下列句子的本体喻体比喻词 1.女同学像鲜花一样美丽 2.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3.二月春风似剪刀。五.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六.比喻的分类

明喻 本体+喻词(象、如等)+喻体

例:1.共产党像太阳。

2.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

例: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喻体(本体、喻词均不出现)

例:1.在稿纸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七.慧眼辨真假 1.同类相比

例如:她长得很像妈妈。

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2.表示猜测

例如: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见过。3.表示想像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 年时代。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4.表示举例

例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像您这样的高个干不了这重活儿。八.判断“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的方法 1.“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2.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九.牛刀小试

1.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3.星空中银盘高挂

4.像李然那样聪明好学的学生,哪个老师会不喜欢呢? 十.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下载《虞美人》之赏析比喻修辞微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虞美人》之赏析比喻修辞微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山西黎城一中武鲁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李煜生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以语言为核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李煜《虞美人》这首词,几乎是高一年级所有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是笔者深信他们中真正读懂这首词的人绝对不在多数。一首......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平常观察得知,大多数同学喜欢读散文,他们能说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且已经学......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能力目标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虞美人》教学设计

    陕西兴平华兴中学 王海军 713106 教学目的 1. 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 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 品味词作的辞采美,情感美,音韵美。 3、 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总结......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由浅入深感知全词。 2:把握词作内容,赏析重点词句,品味词作感情。 教学环节设计:导入新课——重点品读——整体感知——延伸拓......

    虞美人教学设计 - 实用

    《虞美人》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