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3 00:4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教案》。

第一篇: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教案

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 佚名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第二篇: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第三篇:《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教学教案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戴志强:男大专学历,省语文骨干教师,小学高级,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九二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

联系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邮政编码:125001 联系电话:0429----2122496

第四篇:《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之三-教学教案

内蒙古 韩中凌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作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讲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主席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的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画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梅花一起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递送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到“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手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之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

3、配乐欣赏著名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第五篇:《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卜算子·咏梅》

教学设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中文系2010级 汉语言文学1班 陈名扬 10401040101

知耻公诚,勤俭雄朴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前提说明】 课文选自 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 课时原设计为 二节 根据微型授课化繁为简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 直接的诗学体验 4 原创

【教学目标】 对于诗词韵律感的把握,熟读并背诵诗词 基本词意的梳理与近似理解,能够进行模仿创作 3 基于词意理解基础上的语境体验 4 基于历史背景上的情感体验 基于语境和情感体验基础上的 诗学 体验 基于诗词理解和诗学体验基础上的 知识和情感结构的完善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把握诗词创作的规律,进行模仿 2 能够结合词意语境和历史背景的诗学体验

【教学时间】

原计划一课时,微型授课5分钟。

(注:故尽可能发挥前部分,那么就是技术处理为主了,学生的诗学体验有待长时段的语境设置)

【教学过程】

一、诗词的引入,语境的设置,感情的诱导

1、林逋《山园小梅》

课外布置自修,那么请大家说说看这首诗歌的梅的特点(按:馨香、淡雅、独傲、高洁、神秘感)

2、陆游《卜算子·咏梅》

课外布置小组自修(三人一学习小组),那么请大家也说说这首诗歌梅的特点(按:忧愁、悲摧、惨凄、自怜、惨绝人寰、惊天动地而又默默奉献)

二、直入主题,延续上面的语境,更新语境

1、请大家齐声朗读毛主席《卜算子·咏梅》

朗读时候请注意吐词清晰、果断,注意声韵转化的重点词,注采用“手舞足蹈”和“静心洗练”的双重朗读法

2、请大家重点注意几个词语和转化关系

名词:风雨、春、飞雪、春、悬崖、冰 山花、丛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动词:送、归、迎、到、俏(形容词作动词)争、报、烂漫(形容词作动词用)、笑 修饰语:已是、百丈、犹有、也、只把、待到

(按:朗读法,语气程度 修饰语>动词>名词 顺序不同表达的结果有不同的美)

3、请大家注意“梅”在诗中的特点 简要解释下词的意思(本身就很白话),重点注意其中的转喻(按:“花枝”代指梅花)和隐喻(按:“她”既隐喻了梅花,又隐喻了很博大的群体,如国家、民族、主席自己、人类未来等等)。全篇无一字直接写“梅”,却处处写“梅”。

三、承接字词理解,深入语境的历史背景,直切情感体验 什么是“梅”的精神以及当时“梅”的意味?

按:梅的精神和林逋相比:大众化了,同样高雅,但是一种是哀伤的高雅,一种是深处哀伤(大爱、怜悯)基础上面带微笑的高雅(这是如何一种“笑”?)。

历史背景来看:词作于1961年12月。

国内:1961年,全国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从去年冬季持续到本年3月下旬,黄河、淮河流域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大旱,4—6月,旱情扩大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年内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小麦比去年低水平又减产50%,湖北有67万公顷农田受灾。倒塌损坏房屋504万间。4—6月,江南珠江、湘江、赣江、闽江流域两次普降暴雨,洪水决口,泛滥成灾,水淹10个县市城„„7—8月,海河、黄河平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其中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灾情是百年未遇的,受灾面积达16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54%,近100万公顷无收成。

国外:赫鲁晓夫逼债,对中国的经济困难,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宁可勒紧腰袋,忍饥受寒,也要还清债务。当时中国工业处在起步阶段,出口主要产品是农副产品,在本来就处于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形下,1959年全国粮食征购量、出口量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额,征购674亿公斤,出口41.6亿公斤。1960年征购5I0.5亿公斤,出口26.5亿公斤,出口量与丰收的1958年相等。1961年,粮食开始调入和进口。(《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393、第422页)。赫鲁晓夫的压迫,使中国工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陷于严重危机。资金短缺,靠从农业中挖潜力获取支援。广大科技人员挺身而出,一代有骨气的知识分子,靠党的领导,靠人民的支持,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苏修集团的压迫,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奋发图强。(材料选自张宏志《还毛泽东于清白》)

四、历史和情感语境下移情体验和诗学升华 老师:“同学们哪,现在再来感受下主席这首词的意味吧!多么的深远而富含人类的无奈和智慧呀!”

KEYWORDS:革命的浪漫情怀、对于未来斗争新策略的谋划(似乎胸有成足)老师:“梅花,伟大的隐喻,包含了主席自我的诗化形象,也包含了整个民族(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我斗争的未来。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哲学,这就是充满了悲喜剧的人间”。老师:“你可以将其视为乐观的喜剧诗篇,也可以视为人类的终极悲剧,同学们呐,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豪迈而一往无前的气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克服这些困难。毕竟,心有天下,语境不输!”

五、课后大家模仿作词以及写课后感受(以日记形式)(设计结束)《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 于一师自存斋

【正文】

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本词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

卜算子:词牌名,骆宾王诗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风雨送春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下载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照欣赏 相映生辉——《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 2.鉴赏诗文,感悟作者写法,把握作者情感, 3.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 1.根据注释理解诗文, 2.体会文中比喻......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附录诗词 卜算子 咏梅 主备:珑城中学 王怀金 复备:王芳 邢现霞 宋志敏 李茜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丁欣茹主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3、 通......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卜算子咏梅》 教案 吴双燕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5篇

    卜算子咏梅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这些字及由这些组成的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感受梅花抗严寒、傲霜雪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能正确、流利、......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合集5篇]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理解词作内容,领略......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精选5篇)

    《卜算子 咏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卜算子 咏梅》 【教学目标】 1、能感情诵读《卜算子 咏梅》。 2、积累关于“愁”的诗句。 3、理解词中梅花的遭遇及作者在政治上受......

    课文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一、背诵毛主席的咏梅词。二、阅读陆游词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桌说说词的意思。2、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