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雕塑说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00:1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雕塑说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雕塑说课教案》。

第一篇:中国现代雕塑说课教案

我是2007级2班的赵华容同学,说课题目是《中国现代雕塑》,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课,教学内容是按中国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雕塑的含义,雕塑的总类,以及给同学们介绍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两座有代表意义的雕塑做一个系统性的学习。

《艰苦岁月》《收租院》做一个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在相对应雕塑时代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雕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1、教材参考:本课程主要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教版的第十三册美术书第十二课的《中国现代雕塑》教学内容,属欣赏课类型,具体内容如下: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老师的一系列幻灯片的放映,从而丰富学生对雕塑的知识,知道雕塑作为艺术的独特感知力。了解大型艺术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在学习雕塑种类以及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是本节课的重点,只有学生掌握了这几个方面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欣赏现代的雕塑;

4、教学难点:雕塑的总类(圆雕和浮雕)的区分,以及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折实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这就需要同学们结合实际,现代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提高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对雕塑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对雕塑种类表现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理解能力,学生们已有一定的鉴赏基础,能运用生活中简单的有柔软性的材料进行创作。

2、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乐于尝试各种材料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形式,在活动中体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设计:通过看幻灯片,听解说,欣赏并重,启发,教授和绘制相结合。

2、学法设计:1:通过幻灯片欣赏一些名作,是学生对雕塑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感受

2:要求同学自己选择一种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运用已有的技法去进行创作一件小雕塑作品,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带到教室和同学一起探讨自己的创作感言,并且要求同学们多发现生活中的新材料。

3:同学通过看名雕,以及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充分利用到生活中,同时要及时和老师交换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间安排: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幻灯片和给同学们看优秀作品、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曾经学习过的小学课文使他们对本课的兴趣,在导入新课中,用3分钟给同学们放映潘鹤的《艰苦岁月》以及《黄河母亲》《和平少女》等一系列图片;在教学本课主要内容中,我们要利用5分钟时间给同学们学习雕塑的涵义,要具体分析,这是学习本节课最基础的知识。然后要学习雕塑的总类(浮雕)(圆雕),以及它们各自的涵义,用2分钟给同学们学习的时候看泛画。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乐于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形式,在活动中体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同时也要培养同学们观察生活把诗意画更好的结合起来。所用10分钟给给同学讲解学习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用15分钟给同学们重点讲解《艰苦岁月》《 收租院》,同学们充分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最后利用5分钟时间给同学们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做个简单的总结,以及布置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听讲情绪。

2、导入新课:用幻灯片放映出《艰苦岁月》这张图片,并且要求同学们一起和老师回忆小学时候学习过的课文,问题和内容相结合,以此来激起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3、讲授本课:1.首先学习雕塑的涵义。老师要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同学们解释。

2.学习雕塑的总类,从两个方面分,(1)表现形式,圆雕,浮雕(2)材料分,石雕,漆雕,木雕,冰雕等等要给同学们解释其实生活中的每种材质都是可以用来做成雕塑作品,因为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艺术机理。

3.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方法:(1)表现的主题应贴近时代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任何艺术不可能超越所处的时代。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是在主体的发掘上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反映的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动人典型事例。(2)成功的应用雕塑技巧和形式美的法则

雕塑属立体造型艺术,在表现主体方面有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首先是雕塑本身的体量感,它是以其实在的体积占有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在形体的处理上充分利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对称、均衡、重心的移位对比、韵律等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3)雕塑材质的现代感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玻璃钢、铸铜、不锈钢、钛铝合金等,这些材料以其自身的美感为造型服务。

4.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现代雕塑,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收租院》和《艰苦岁月》让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对这座雕塑有个更深的了解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六:总结: 通过本课的前面雕塑涵义,种类,以及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具体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知识一起学习《收租院》《艰苦岁月》这两座雕塑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雕塑蓬勃发展起来,我国现代的雕塑体现了较高的水平,作为人物雕塑代表了中国中国雕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局势中的面貌。

中国是一个雕塑传统十分悠久的国家,现代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自有基础和潜力。受传统宗教,名间雕塑,苏联,法国学雕塑现代雕塑思潮的综合影响,中国现代雕塑已形成独特的整体风貌。

七:作业布置 : 1:你见过的雕塑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影响?说说它们的艺术特色?

2:根据自己所学习的雕塑知识,选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材料雕刻一件作品

第二篇:中国现代雕塑教案

中国现代雕塑

课型:高中美术欣赏 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现代雕塑作品,使学生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认识到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雕塑的类型及其各种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雕塑艺术对美化环境,增强审美感受的重要意义。

3、认识到中国现代雕塑类型发展的多样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了解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2、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区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多元类型。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自我介绍

(二)导入新课:

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堂美术欣赏课。美术课最直观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对美的欣赏感受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柔和的音乐中进入视觉的盛宴,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要谈到什么呢?(演示图片)

(三)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的含义

A、提问:既然是说现代,那大家知道中国的“现代”是以哪一年为起点的吗?(新中国成立在哪一年?)

B、回答:

2、讲述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

Ⅰ、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

Ⅱ、划分出现代雕塑的三个阶段并介绍其艺术特点: 1949年——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Ⅲ、演示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作介绍,引出城市环境雕塑和架上雕塑的概念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雕塑的不同类型

1、讨论: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雕塑呢?从功能上来讲,它们属于什么类型呢?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雕塑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以图片为开端,展示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从理论上区分五种

不同类型的雕塑:

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

通过欣赏,使学生明白现代雕塑发展的多元化方向

3、小测试:区分雕塑的不同类型

以作品为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第三部分:

第三篇:说课中国现代人物画01(范文模版)

,说课题目是《 中国现代人物画

》,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学时间安排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参考:

本课程主要选自高一美术教材。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名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名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3、教学重点: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掌握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及艺术欣赏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

(2)、参与欣赏、评述。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4、教学难点:

(1)、通俗易懂地讲解教学,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引导学生独立欣赏并讨论的来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并可以自己理解

(2)、如何有效的向学生讲授我国中国古代山水画文化,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有关文化历史的涉及。

二、教学对象分析

1、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人物有所了解,但观赏类的人物画及中国现代人物画艺术的发展、制作工艺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却不多。因此如何在一个课时中多元化地向学生展示中国现代人物画知识,让学生感受人物画风韵,是我考虑较多的问题。

2、为了能深入浅出的向学生展示中国现代人物画文化,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现代人物画》这节课原来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人物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人物画的美感,但由于本次开课学生是高一年级的,所以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学设计主要还是现代人物画发展历史和造型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掌握。

2、学法设计:采用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对比法,观察法,讨论法。展示同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各一件,让学生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图片的展示,多感官角度认识现代人物画,对中国现代人物画有一个较为形象的认识,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法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维持课堂秩序,所用时间为1分钟,在导入新课中,用5分钟对中国现代人物画作一个总体的介绍使他们快速的进入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在教学本课主要内容中,由于时间关系,所以用30分钟讲授新课,最后通过4分钟的作业布置及课

堂总结来结束本节课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通过维持课堂秩序

2、导入新课: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3、讲授本课:

(1)、首先,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的传统韵味不是很重,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2)、(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3)、(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4)、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5、作业布置:通过阅读现代各种文化百科书籍,使大家更进一步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并谈谈你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

第四篇:《中国的水资源》说课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资源自然》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说课主题:

《中国的水资源》

城北初中 汪旭霞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的第三节。这节的内容包括: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和节约每一滴水三个方面。这节内容是介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是二者的融合。教材在讲述中国的水资源时,侧重于资源本身,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并提出了解决途径,有了前面的铺垫,教材紧接着介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而与之相随的水能资源作为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绍,因此重点更为突出,更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学会分析解决水资源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3、知道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充分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地理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渗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这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水资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推导、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是水资源问题的本质,用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图进行认识;重点将黄、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严重不协调的原因分析清楚。)

(2)、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可阅读“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从以下列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已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几座,规划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哪条河调到哪些地区并简要分析其利笔弊)。

2、难点: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内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来认识,但是年际的变化周期长,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可利用“北京的径流量变化柱状图”来引导学生认识)。依据:以上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和以前学习的气候、河流联系紧密;根据《新课标》又涉及很多生活中的地理,中考也经常作为考试点出现。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具有基本的读图、分析以及从图中提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缺失,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1、发挥地理课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的出结论;

2、运用以前学过的降水的知识来解释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前后联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教师:人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地球上如果没有水了,我们还能生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分三个环节完成

环节一: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此环节我首先安排学生读《中国水资源供需分布图》完成活动题进行预习课本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读中国水资源供需分布图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哪里多哪里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然后进一步提问:我国最缺水的地方在哪里?北京为什么称为干渴的都市?如何解决北京等地区的缺水问题?引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此处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重点介绍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依据:通过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环节二: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这一环节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我们一年中什么季节降水多,什么季节降水少?引导学生将降水量等知识联系起来,并结合读课本上长江黄河流量变化图。

通过读图比较方法得出“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针对时间分配上的不均而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引导学生读“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完成练习。

设计依据:这节内容与生活密切,这好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环节三:知识扩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几幅水污染、水浪费的图片。学生通过看图很自然得出水资源在利用上存在的状况:污染大,浪费大。

谈一谈: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国家乃至全球为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又有哪些措施?

设计目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扩展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讲练结合,加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三)归纳总结

为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我将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绘出知识网络图,强化练习。

最后忠告:如果不珍惜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如果不珍惜水资源,最终枯萎的只能是人类自己(课件展示)。

(四)、板书设计

中 国 水 资 源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地区分布不平衡 ←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配不平衡 ← 兴修水库

水污染,水浪费 ←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第五篇:中国的疆域说课教案

《中国的疆域》说课教案 重庆市23中学邱明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说课的主题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的这一主题是通过《中国的疆域》这一课题展现的,下面请让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的开篇,从整体上对我国在世界的位置、辽阔的疆域、濒临的海洋和众多的邻国作出了阐述,了解中国疆域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这节课也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它将为后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记住我国的面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2). 能力目标:通过对邻国和濒临的海洋的图上落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对我国东西两端和南北两端景观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概括归纳能力。

(3). 德育目标:通过对我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和秀丽的山河的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难点:教材所设计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讲述海陆位置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日本、蒙古这三个国家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又如在讲述辽阔的疆域时提出“当我国东端乌苏里江是旭日东升时,西端帕米尔高原上是什么景象,为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列表比较法:通过列出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面积让学生自己比较,很容易得出我国面积辽阔的特点的。这种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准确。

3.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我国的邻国和濒临海洋的知识点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图和报地名的比赛,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多媒体教学:利用powerpoint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声音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在优美雄壮的歌曲声中引入中国地理的学习。这样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伟大的祖国”一段内容的教学

1、首先这样引入:“听到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什么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国家和我国隔海相望?我们想知道的太多,太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吧。”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容易涣散,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启迪学生思维,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这样引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引入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找出赤道、20ºW和160ºE的经线和亚洲、太平洋、中国的相对位置,各小组充分讨论之后,派代表上台交流,从而归纳出我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的正确结论。这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建立我国的位置的空间概念。通过小组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提出问题“中国、蒙古、日本三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比较和讨论,容易形成我国与其他两国不同之处,既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交流合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辽阔的疆域

1、首先多媒体展示四至点的位置及相应的景观,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甲指出四端的位置并标注,乙讲解其名称,学生讨论解答思考题,“当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为什么满天星斗,当黑龙江省是冰天雪地时,而海南岛却是春耕大忙?”景观图的展示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激起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而问题的提出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便于集中精力,展开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接着讲述我国的陆地面积,老师列表比较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欧洲的面积,通过对比,很容易得出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比枯燥的讲解更容易让人接受。

3、最后讲述濒临的海洋一段内容,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比赛,每组学生都派出两名代表,一个同学报出濒临的海洋、岛屿、海峡等名称,另一个找位置,教师对参赛同学进行点评,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以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众多的邻国

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按顺序在图上找出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老师在挂图上指出我国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的位置,学生可轮流或齐声回答其名称,然后将这些国家按顺序填在填充图上。通过先读图,再忆图,后默图的方法,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加强了空间观念的建立,也突破了如何建立地名的空间观念这一难点。五. 出示巩固检测,学生单独完成,教师提问订正。

六、小结全课

以上即为我对《中国的疆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评委多加指教,谢谢。

附、板书设计 中国的疆域 一. 伟大祖国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二. 辽阔的疆域

1. 领土的四至点

2. 陆地面积

3. 濒临的海洋 三. 众多的邻国

1.陆上邻国

2.海相望的国家(海上邻国)

下载中国现代雕塑说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雕塑说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雕塑研究论文

    摘 要: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发展至近代已陷入低谷。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的雕塑历史和与现代雕塑历史刘开渠起于雕塑艺术之衰,融西洋雕塑于中国雕塑,是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雕塑课小结

    雕塑课程小结 200811022207黄梅 在两周的雕塑课程学习中,我大致了解泥塑制作、外膜翻制、表面效果仿制等过程,掌握了制作雕塑小稿的流程,对雕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雕塑课......

    教案和说课范文

    《摸球游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

    教案,说课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案 沁后小学 林淑红 教学目标:1、认识、书写生字,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活......

    说课 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 说课材料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 说 课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

    说课教案

    《闻一多、徐志摩与早期新月诗派》说课稿 一、说教材 《闻一多、徐志摩与早期新月诗派》位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专题二——五四新诗。本节主要介......

    说课教案

    合作探究 质疑思辨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刘立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刘立志。 我说课的题目是:“合作探究,......

    说课教案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4至2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