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一五花山
[教学反思]
本文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因此,我抓住关于颜色的词,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并仿写句子。在教学秋天五花山的各种颜色的句子时,每一句都围绕一两个点展开,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不足之处是我在设计中未能将中心句总分的结构合理安排到教学过程中去。
第二篇:五花山三年级上册语文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五花山》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感受五花山美丽,激发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续写五花山的冬天。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请你们欣赏美景。你们期待吗?(配乐图片展示)美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同样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五花山。揭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引入五花山
学生自由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脉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
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叫五花山?课文写了五花山哪几个季节?(师相机板书:春、夏、秋)
(三)走进“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畅谈美
1、了解春、夏两季五花山的颜色。出示描写五花山春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春天。(绿中透黄)出示描写五花山夏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夏天。(绿意浓浓)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
2、感受五花山秋季的五彩缤纷。过渡:同学们,春天的五花山是绿中透黄,夏天的五花山是绿意浓浓,那么秋天的五花山还是绿色的吗?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哪些不同的颜色?用“——”划出表示色彩的词。指名回答(金黄色 火红色 紫红紫红 翠绿)找出这些颜色所含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 只有松柏不怕„„ 联想的写作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文章更加优美。那么多的颜色,你还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它的颜色呢?(五彩缤纷)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五花山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五彩缤纷,什么是多姿多彩,此时此刻你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呢?(美不胜收)请全体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在熟读的基础上,课件欣赏秋天的五花山。
(四)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过渡: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一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五花山的冬天。先指名学生说,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开头是:冬天,一场雪过后,五花山„„(写一句、二句均可)然后交流,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冬天,并板书(冰天雪地)。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首小诗,齐读板书。
(五)拓展延伸,热爱家乡
欣赏家乡美景(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来赞美家乡。
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来 绿中透黄
夏至 绿意浓浓
秋到 五彩缤纷
冬临 冰天雪地
课后反思:
我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来完成。基本按自己的预想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但还有点遗憾是:没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联想、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说话练习,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尽量地多一些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
第三篇: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五花山》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五花山》教
学反思
《五花山》描写了家乡大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着重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色彩,尤其是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因为是选学课文,教师用书和教案集里都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锻炼一下自己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整堂课,对教材的把握理解还是基本到位的,学生学习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后反思。
一、抓住一个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1.知道什么是“联想”,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1.在重点研读秋天一段后,问:秋天的五花山是如此多彩,让我们再来读读这4句颜色,在写法上,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生:每句开头都有“有的……” 师:是的,这四句话组成了排比句。
生:后半部分有“像”字。
师:如果说前半句是作者亲眼观察到的,那么后半句就是他的联想
2.引读:作者看到了金黄色的树林,想到了——
作者看到了杏黄色的树林,想到了——
作者看到了火红色的树林在风中摇摆,想到了—— 又想到了——
作者看到了紫红紫红的树林,想到了——
师:像这样由一个事物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个事物,就是联想。
要学好语文,太需要这样的联想了,有了联想,单薄的色彩变得如此生动活泼,让我们也想象着那些美妙的情景,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
3.如果我们也会写联想的句子,我们也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课文中正好冬天这一景色没有写,来,试试看,你能用上联想的方法写一写吗?
把句子补充完整,不用写很多,一两句话就可,一定要用上联想的方法。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好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远远望去,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采用朗读评价法,抓关键词以读促思。
课文的第二和第三小节分别描述了五花山春.夏两季美丽的绿色,学生在理解方面没有难点,关键是教师要点拨他们体会“冒、涂、染”这三个词的恰当运用。那到底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几个重点词上来呢?怎样才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关注这几个词,而不是因为教师生硬的牵引呢?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1.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大屏幕同时出示2、3自然段,以及这两个季节的图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春天的山和夏天的山景色一样吗?
对比读:春天淡淡的绿色,夏天浓浓的绿色
生1:春天天的山是嫩黄嫩黄的,树叶刚刚长出来。
生2:树叶刚冒出来,好像小草一样偷偷地钻出来。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树叶“冒”出来的经过读得很生动吗?
生读,很恰当地抓住了“冒”的重音。
生3:夏天的山是浓浓的绿,好象涂了绿颜料一样。
生4:夏天的山绿得很浓,好象把雨滴也染绿了。
师:你能把你的这份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很自然地抓住了“涂”,“染”的重音。
师春天的五花山嫩嫩的,绿绿的,是那么柔美,请温柔的女生来读这一段
夏天的五花山是一片浓浓的绿色,热情,奔放,请充满阳刚之气的男生来试试。
三、从词语切入,再以词语结束,在词语中走一个来回。我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要以“五颜六色”这个词语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最后再以这个词语结束阅读转到写话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1.五花山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一个能概括五花山的特点的词语。
学生很轻易地找出“五颜六色”这个词来。
2.“五颜六色”的五花山到底都有哪些颜色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圈出写五花山颜色的词来,并完成填空。
五花山是五颜六色的。
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3.理解“五花山”的花的意思。
师:因为拥有这么多颜色所以此山取名——板书:五花山。
4.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五花山中,去欣赏它一年的美丽景色。
5.学完秋天的景色后,让学生配乐齐读。
师引读:秋天的山有如此美丽而多样的颜色,难怪作者这么写道:“秋天的山一片金黄——”学生接下来读最后一段。
6.理解省略号的用法,让学生体会五花山还有很多的颜色,图片欣赏五花山的美景。
7.师:无花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一片——
8.师:同学们,课文学到此处,难道我们仅仅只能用““五颜六色”来形容五花山的美丽吗?你还都想到了哪些词语呢?
生1:五彩缤纷
生2:五彩斑斓
生3:万紫千红
生4:……
9.师:“五彩缤纷”很美,“五彩斑斓”更美,这一节课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记在心里,更把这些美丽的词语记在心里。
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的生成。在交流描写秋天颜色的词语环节中,“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一句中,学生找的是紫红一词,当我问:“是紫红吗?”学生显得比较茫然,于是只能无奈地告诉学生应该是“紫红紫红”,这里显得比较生硬,现在回想,如果当时让学生回到文本,再读读这句话,花不了一分钟的时间,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在写话环节,让学生想象被大雪覆盖的树林还像什么,学生普遍想到的是棉被,大衣,纸片,比较局限,在引导上也显得比较乏力,如果这段写话换作秋天的其他颜色进行想象,或许学生想到的会多些。
三、课堂的教学评价语还是不够丰富。
第四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一七颗钻石
(教学反思参考1)七颗钻石
一、成功之处:问题设计少而精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这条捷径就应该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是有思考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
在研读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这个教学重点上。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现,水罐的变化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出现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变化,是不难的。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学生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变化是爱心的力量使然,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文章通篇没有提到“爱心”二字。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层层剥笋,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在“当时情景”与“变化的景象”都在学生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学习,学生便集中精力去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思考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中,从“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赶紧回家——分给小狗——给母亲——递给路人”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终发现小姑娘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这在后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以证明。
二、不足之处: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第五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一蜗牛
(教学反思参考1)蜗牛
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