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五花山》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谁能说说描写山的词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板书:五花山)。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你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五花山”? 生:可能是五座不同颜色的山 生:山上有五朵花„„
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吗?那就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初读课文)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 生:因为它是“五颜六色”的。
(二)品读课文,重点了解。
师:课文描写了五花山的几个季节? 生:春季、夏季、秋季。
师: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像五花山? 生:秋季
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
师:把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划出来,标出序号,读一读。教师随学生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
(1)金黄色(2)杏黄色(3)火红色(4)紫红紫红(5)翠绿
(三)美读课文,升华情感。师:先不看“翠绿色”,在前面的四种颜色中,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的句子,把自己对这种颜色的喜欢读出来,读得让听得人也喜欢。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颜色,大声读句子。
师:谁喜欢金黄色?谁喜欢杏黄色?谁喜欢火红色?谁喜欢紫红色?请你们来读一读。(四名学生分颜色读句子)指导朗读金黄色:
师:读了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 生:阳光
师:对,金黄色的阳光集中到一起,你读得还不够集中,谁来试一试? 生:„„
师:听了你读的,老师好像看到了金黄色。指导朗读杏黄色。
师:读了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 生:熟透了的杏和梨。
师:是啊,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喜悦、高兴„„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丰收的喜悦心情? 生:„„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熟透了的杏和梨。指导朗读火红色。
师:为什么说“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生:因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像火苗,风一吹,就像在跳舞。师:很好,树林跳舞,火苗跳跃,读的时候速度应该快一点。生:„„
老师范读,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指导朗读紫红色。
师:你见过紫红色吗?什么是“剧场里的紫绒幕布”?在今天我们上课的地方找一找。学生在舞台上找到紫绒幕布,认识紫绒幕布。生:„„ 老师范读。
师:男生读“金黄色”和“杏黄色”,女生读“火红色”和“紫红色”。师: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男生:„„ 女生:„„
师:只有松柏不怕„„ 师:大自然真神奇,(课件出示五花山的图片和优美的伴奏)多么美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句子,老师真想把它们永远记在脑子里。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些句子背下来。(学生练习背诵)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背诵这些优美的句子。师: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师生齐背)师:在这几句话里有一个共同的词是什么? 生: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你能不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学生思考。
师:可以看看台下有这么多老师,可以说说老师衣服的颜色。生:老师们的衣服真漂亮,(教师给予鼓励)有的是红色的„„ 生:老师们打扮得真好看,有的衣服是黄色的,就像香蕉一样„„ 师:谁也能像他一样,也用上比喻的句子,“像„„” 生:„„像狗熊一样„„ 生:„„像黑狼一样„„
(对于学生不恰当的比喻,教师没有给予评价和纠正。)
师:除了衣服,还有很多事物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以后我们继续练习。
师:五花山就这些颜色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最后一段。齐读最后一段。
师: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绿色的。(学生默读课文)
师: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有什么区别?
生:春天的山是淡淡的绿,夏天的山是浓浓的绿。
师:春天的山应该怎么读?谁能读出春天“淡淡的绿”? 生:„„
师:夏天的山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读出“浓浓的绿”? 生:„„ 师:我们还有一段没有学,是哪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
师:谁能把春夏秋冬的山一起来说一说? 生:„„
师:老师想写一句话:淡妆浓抹都是绿,五颜六色总关情。请大家带着赞叹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五花山 1
最新版
《五花山》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选学课文第三课《五花山》文中作者描写了家乡大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具体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色彩,尤其是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因为是选学课文,教师用书和教案集里都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一直在困惑:语文课上到底应该怎样读书,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带着这些问题,围绕“读思悟说”这个实验课题,针对《五花山》这篇课文,我们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备出了详细的教案。通过前两轮的上课与评课,今天,我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第三次公开课的展示。整节课总的来说,能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教学目标也基本得到实现。
一、提高学生读、思、悟、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
在教学春天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春天树木刚抽出新的枝条,比较娇嫩,读时就应该轻而慢,而且重点让学生去理解“淡淡的,冒出,嫩嫩的”这几个词的读法。
在教学夏天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和春天这一段做对比,夏天的树木枝繁叶茂,读时应重读。
在教学秋天这一段时,把这一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一段中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逐句进行指导。
描写“金黄色”的这一句,我让学生体会,秋天里秋风萧瑟,阳光都集中到了这里,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与舒适,读时应让人感受到暖暖的感觉。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让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仿佛出现了一个大鸭梨。”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满树的杏和梨”。于是我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2017.3.1 最新版
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让学生抓住“为什么说树林像火苗在跳跃呢?”读时语速要稍快。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什么是幕布?”
描写“翠绿”这一句,我让学生体会,其他树木都变了颜色,只有松柏不怕秋霜,还是那么翠绿,是那么坚强,勇敢。教学时,我有意选了几个男生站起来读,让他们读出男子汉那种坚强、勇敢的气概来,然后我又让全班男生一齐来读,读时语气沉稳,声音洪亮,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去说,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提高了学生读、思、悟、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去感悟文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在第一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都能够有所体会。于是,我在今天的讲课过程中,仍将“读”贯穿整个课堂,从开始的老师范读,到后来学生不同形式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丰富语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想像正是学生进行感悟、理解、体验的重要手段。在理解课2017.3.1 最新版
文中发展想像,又能借助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于是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拓展训练,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冬天的五花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学生说得很好。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下环节,“我来夸一夸”,“五花山一年四季,真是!”学生总结得很好。
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风景优美,真是个迷人的地方!” 还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真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看,学生说的多好。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有了悟,悟中有了读,把读后悟到的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更加体现了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同时也给这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把上两次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也能够突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但再好的课也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导课时,学生的回答有些单一。在板书的设计上不太合理。通过这次课例研究,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成长了不少。非常感谢教研室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学习的平台。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017.3.1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五花山 2
最新版
《五花山》教学反思
《五花山》这篇课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共有五个自然段,描写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赞美了五花山优美的风景。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以疑导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提问,然后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秋天的五花山这一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五花山的色彩,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3.读中感悟。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合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其中评价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着眼点是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选择同一地方的同学可以自由合作,进行探究的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全员参与,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优化学习。
2017.3.1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花山 2
最新版
五花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2.整体感知。
出示: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2017.3.1 最新版
()。
因为拥有这么多的颜色所以此山取名为——揭题,读题,释题。
三、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出示:
2、3小节
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你能说说什么树林会变成这些颜色吗?
预设一
出示: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与原句比较:
这句话和老师写的哪里不样?(划线)
启发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组
2.渗透“联想”写法
2017.3.1 最新版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了和他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3.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根据学生读的标出停顿和重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还有吗?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三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三)运用朗读方法。
总结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四)交流。
(五)秋的整体感受。
1.指名读
2.配合读
五、拓展(机动)。
作者原来是想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五花山的,请你们试着来写一写冬天的五花山。板书:
五 春 黄绿
2017.3.1 最新版
夏 深绿
花
秋 五颜六色
山 冬 ?
2017.3.1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花山 4
最新版
五花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3、感悟五花山春天浅绿、夏天浓绿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读《五花山》这篇课文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3、和你的学习伙伴一起展示你们的朗读。
三、谈收获
1、默读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四、赏读课文.1、春天部分
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师相机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相机板书:淡淡的
这冒出来的芽会说话呢!它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这让你感觉(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2、夏天部分
读读夏天的山有什么不同
(1)生自由读.(2)夏天的山怎么样从哪些词句看出
师引导学生想象满眼的绿:什么都被染绿了
2017.3.1 最新版
抬头看看——生:天空也被染绿了.俯下看看——生:大地一片绿色,小草也被染绿了.置身于森林中,仿佛空气也是绿色的,怎一个绿字了得!
(3)分小组朗读.(4)师总结:不管是春天淡淡的绿,还是夏天浓浓的绿,都让人赏心悦目,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五、拓展活动
1、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特别是描写山的、树林的词。
2、收集秋天的树叶,制成书签或标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昨天我们已经读了课文,了解了五花山春天浅绿、夏天深绿的颜色,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五花山”)。
2、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吧!
(出示词语):浅绿、黄绿、深绿、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指名读,齐读。
3、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呢?
4、你能用上一个非常厉害的词语,把这儿所有的颜色都包括了吗?
二、初步感知“五颜六色”
1、是的,作者就是用其中的一个“五颜六色”概括这了座五花山秋天的色彩。(出示第6自然段)个别读。
2、秋天,让我们一起去的奇妙的无花山看看吧!(配乐播放):五花山图片。
3、确实很美啊!老师情不自禁地想用诗句“树树皆秋色”来赞叹一下啊!(出示第6段)假如你一边走,一边看,你会怎么读?齐读。
三、品读秋景
1、刚才我们从摄影师的一幅幅作品中感受到了五花山的秋天的美景,那么在作家的笔下,五花山的“一层金黄、一层翠绿、一层火红„„”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打开课文,体会作者笔下的这个五彩的世界吧。
2017.3.1 最新版
2、请你自由地读第5自然段。(出示要求):
1、语句通顺
2、想一想你最喜欢秋天的五花山上哪种色彩?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选择图片)你最喜欢秋天的五花山上哪种色彩?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板书金黄色
A、指导读,从你的朗读中我感觉到非常的耀眼„„
B、不是一丝一缕,而是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这,明媚、耀眼,让我们感到了无比的温暖与舒适。带上我们的联想读一读,这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有的树林——齐读。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板书杏黄色
A、看着这样丰收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喜悦吧!
B、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真觉得你就想马上去采摘这些果子啦„„)C、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
D、“远远地看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子和梨子。”想一想,这些树会是什么形状的?(圆形、扇形、梨形、„„)在纸上画一画。啊!原来无花山的树不仅有五彩缤纷的色彩,还是形态各异的呢!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板书火红色
A、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把树林比作火苗,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B、(火红的颜色)有道理,颜色像火苗,火红色的会是什么树呢?老师想到了一句诗,你想到了吗?(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古代诗人杜牧的眼中火红的树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美丽啊!)读
C、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山上火红的树叶,它的颜色是那么热艳丽,这时,风一吹,树林随风摇曳,跳起舞来,它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D、我们一起来做做火苗的动作吧!火苗在跳跃,火苗闪动,树林跳起了舞。E、请女生做火苗舞动的动作,男生朗读。
(作者不但写出了树林美丽的颜色,还把树林写活了,富有动感。)请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出示: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板书紫红 A、“紫红紫红”,同样是表示颜色的词,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呢?读。B、叠词,一个紫红还不够,两个紫红颜色更加浓烈。这一大片密密的紫红树林像密不透风的大幕布一般,让人感到深沉、厚实。指名
2017.3.1 最新版
◆出示:只有松树不怕秋霜,针样的叶儿还是那样翠绿翠绿的。板书翠绿 A、这种“青翠欲滴”的颜色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和春天、夏天绿比较一下,那时到处是绿的,而这绿色在秋天的山上就显得格外特别和显眼啊!读 B、(松柏不畏严寒、)读出坚定。
C、这不怕秋霜(勇敢、坚强)的松树像什么? D、请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
3、齐读第5自然段。
(1)(返回图片)作家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啊,在他的笔下五花山漫山遍野的树在不断地变化着,呈现出五颜六色,正如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天的景色美如童话,美如梦境。(板书:五颜六色 美不胜收)
指名第5段(点击音乐配音)
(2)老师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的地朗读,这秋天独特的景色会更美!齐读,秋天的山呀,可不再是一个颜色了。
4、小结。出示第6小结,师引读。
四、拓展延伸
1、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当你走在那五彩缤纷的山林中,定会感到沁人的快意,烦恼忧愁也一定会无影无踪。
(课件播放树叶图片)让我们和五花山再亲近些吧!和他来一次亲密接触吧!我们踩在厚厚的落叶地上,在各色的树底下玩耍,在欢乐地小溪边嬉戏。。。看,满山满树的树叶精灵们,在树梢、可能在空中、在草丛、还可能在你身上。。。
2、小练笔。
在明媚的秋天里,各种各样的树叶,都在展示着独特的魅力!有的。
五、小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奇妙的大自然中,像这样美丽的景物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懂得去欣赏,去呵护。
板书:
8、五花山
火红
2017.3.1 最新版
金黄
翠绿 杏黄
紫红
五颜六色 美不胜收
练习设计:
1、2、写一写描写颜色多而美的词语: 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段话。
3、把文中喜欢的词句摘在采蜜本上,也可以摘录一些描写山的词语和句子。《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以下就是我上完这一课的几点感受。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
我初读文本时,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文中用了大量的联想、比喻、拟人的手法,既适合朗读训练,又适合写作指导,随便一抓一个点,就可以教上一节课。于是舍弃难定,初稿时,我将目标定位为: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懂得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既有读的指导,又有写的训练,自我感觉目标定的不错,谁知一试教,发现了问题:这课上得太理性,高估了三年级孩子的水平,再说,读、写两头抓,课上得吃力不说,还两头都抓不扎实。
于是,我又将目标重新定位为:抓住关于颜色的词,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并仿写句子。
二、文本解读要透彻
前几天试教时,感觉自己对整个教学流程还不是很有把握,当我让他们理解五花山秋天的杏黄色的树林时,“好像挂满了熟透的杏子和李子”,我让学生猜想:这些树叶会是什么形状的呢?还要求学生画一画这一环节时,听课的蒋力奋老师就指出:这应该是指整个树林的形状,而不是一片树叶的形状。我再联系课文读了读,发现自己竟犯了如此大的一个错误,真是粗心!为此,我深切的感受课后反思
2017.3.1 最新版
到: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抓重点
第一课时在讲春天部分的时候,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生读得很有味道,有种淡淡的感觉.师相机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相机板书:淡淡的
师:这冒出来的芽会说话呢!它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第二课时,教学秋天五花山的各种颜色的句子时,每一句都围绕一两个点展开,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优美的散文是神与形的统一,传达这种精髓的耐人寻味的词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段的阅读教学摒弃了空洞的字词教学,只抓住几个重点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以读代讲,不断地去品味淡淡的绿,品味冒带来的生命的活力,读出一种淡淡的绿所特有的淡淡的生命力.四、课堂练笔设台阶
在最后用(有的„„有的„)写话的环节,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近五花山,写写可爱的树叶,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写的非常简单,并没有用上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只是纯粹的写了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正如袁惠丽老师说的:文本和练笔之间缺少一个引导的台阶,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写出来的句子也不生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后想想,要是在让学生观看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时,选择其中的一两张让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写,可能会更好些。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