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25 《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词五首》(九年级 110份)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1)温庭筠,原名,字。太原祁人。是 派的重要作家。
(2)《武陵春》选自《 》,南宋女词人。号,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 为当时著名学者,夫 为金石考据家。二.学习《望江南》
1、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文章大意:
2、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三.学习《武陵春》
1、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
2、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3、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北宋、。吴县人。我们学过《 》,其中的名句“。”(2)苏轼,北宋、。字,号,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弟 合称“三苏”。
(3)辛弃疾(1140--1207),字,号,著有《 》,存词600多首。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文章大意:《渔家傲》,《江城子》
《破阵子》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词五首》学习评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斜晖脉脉..()(2)白蘋.洲()(3)人不寐.()(4)右擎.苍()(5)锦帽貂裘..()(6)鬓微霜..()(7)舴艋..舟()(8)麾.下炙.()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3)会.挽雕弓如满月()(4)也拟.泛轻舟()(5)五十弦翻.外声()(6)马作.的卢飞快()(7)斜晖脉脉..水悠悠()(8)千嶂..里()(9)左牵黄.,有擎苍.()(10)鬓微霜..()(11)了却..君王天下事()(12)弓如霹雳..弦惊()
3、默写。
(1)过尽千帆皆不是。
(2),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4),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6),西北望,射天狼。
(7)物是人非事事休。(8),载不动许多愁。
(9)马作的卢飞快。
(10),赢得生前身后名。
4、(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词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
(2)《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________(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3)《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是________,_______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
(4)《武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____朝爱国词人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与________并称“苏辛”。下阕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
5、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回答问题。
(1)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出来)
(2)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3)下阕中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词五首》
语文学习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二、新授
(一)、1、范读词五首。
要求:勾划字词,记住字音。
2、学生齐读词五首。
(二)学习《望江南》
1、夯实基础
教学过程
2、读文本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读文学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4、本词小结总评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再读一遍本词。
(三)学习《武陵春》:方法同第一首,并比较阅读。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三、作业:背诵两首词,准备默写。
板书:望江楼
梳洗 独倚江楼 → 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 失望
肠断 → 绝望
武陵春
只恐 载不动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先流
闻说
也拟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2、齐背读已学过的《望江楼》和《武陵春》
二、新授
(一)学习《渔家傲》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塞()()()嶂()浊()
燕()羌()人不寐()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教学过程
3、读文学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4、学生齐读本词
(二)学习《江城子》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猎liâ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
(2)作者及背景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3、读文学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学生齐读本词
三、本堂小结
范仲淹在《渔家傲》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凝练。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四、作业:
抄写字词,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部分板书: 渔家傲
衡阳雁去
写景: 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千嶂里 长烟落日(异)★思乡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爱国
抒情: 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背读已学的四首词。
2、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新授
(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
(2)知人论世
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三、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四、练习巩固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注意“酒”这个特殊的意象,收集与“酒”有关的诗句。
五、学生自读全五首词。
六、作业:
背诵词作,完成相关练习。
语文学习资料
第三篇: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月夜》 作品简介: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 文本赏析: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作品简介: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创作背景: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文本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名家推荐: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孙维屏《中国新诗名作赏读》: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本诗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有人评李金发和戴望舒时,称戴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远远高于李。从《口占》一诗所具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味来看,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断章》 作品简介: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
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作品赏析: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
《风雨吟》 作者简介: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作品赏析: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 的“郊原”,“如舟”的 “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 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 ”。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 “社会” “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一》 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中国的渊源: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社会评价:
聂鲁达一生有三个主题:爱情、诗歌和革命。聂鲁达把这三个主题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推向堪与马丘·比丘高峰试比高的高度。他的爱情是与他的爱情诗互为一体的。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我的船长》、《爱情十四行诗一百首》,都是爱之绝唱,在全世界引起长久的回声。
人们对聂鲁达爱情诗和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更感兴趣的同时,他的《西班牙在我心中》、《逃亡者》,以及众多反抗不公不义的诗篇,很值得怀念,即使他在涉及意识形态方面并非无可挑剔。聂鲁达的作品之所以能长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是因为他是写人民的。尤其在进入成熟期之后,他所描写的都是时代的重大题材,如西班牙内战、智利人民的斗争、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等。在将政治生活转化为诗歌的过程中,他注意保持语言和形象的艺术魅力,将现实的政治内容与他所熟悉的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
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认识五位词人,完成学案83—85页的题目。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⑵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⑶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⑷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语出惊人,感情深沉。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七、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
第二-----三课时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大胆质疑。
《渔家傲》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 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思乡之泪不止。[认识诗人]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了解背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作《渔家傲》数篇,述边镇之劳苦。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诗精释]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一带迥然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而无半点留恋之意。周围边疆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充满肃杀之气。重重叠叠、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了浓重的万里乡愁。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笛之声悠扬,夜深寒重,寒霜满地,引发思乡之情。将军和征夫都久久不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诗中言志]表达了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名句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一般耸立。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苍凉肃瑟的景色,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话题拓展].报国立功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边塞风光 范仲淹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异曲同工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乐器 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 羌管悠悠霜满地
《江城子》 苏轼
[认识诗人]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豪放派词人。
[了解背景]本词是苏轼人密州知州时写的一首出猎词。
[全诗精释]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我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诗中言志]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亲射虎,看孙郎”的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持节云中,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话题拓展] 爱国: 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典: 苏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 亲射虎,看孙郎。
《破阵子》
[认识诗人]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等,属豪放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了解背景]《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以激励友人的壮词。南渡近三十年,辛弃疾梦寐以求的就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疆场,为国建立功业。然而他的美好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他寄给陈亮的这首词,正是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全诗精释] 醉了之后把灯拨亮了看着我的宝剑,一梦醒来,在想象中回到了号角声接连不断的军营。将军分发烤牛肉犒赏手下的战士,军乐里演奏出塞外的悲壮歌声,这时战场上正在检阅军容。军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快奔驰,弓弦像响亮的雷声那样惊天动地。完成皇帝恢复中原的事业,得到我生前和死后的美名,可惜的时我如今已经白发丛生。
[诗中言志]既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远大抱负也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 [名句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这是词中回忆往昔军中生活的名句。首句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金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啊。“梦回吹角连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 “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军威赫赫的场面。
小结: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练习
1、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
B.“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
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
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B “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D “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
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7.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 ”。
8.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 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才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9、本词表现作者过人的胆略与勇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希望再为朝廷重用,以实现宏大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
10、作者引用“射天狼”的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11.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词中两次用典,上阙自喻孙权,下阙又自比冯唐。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
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12、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13.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4、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时的场面,下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诗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
1.对下面这首词《渔家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
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7、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
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
9.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中的楼、帆、人、洲融入了思妇由喜悦到
痛苦失望的情感变化,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B、“肠断白蘋洲”是全词主旨,它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所表现的主旨是相同的。
C、“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与首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这首词中作者赋予“斜晖”与“悠悠”之水以人物情感,传递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幸。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
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下列赏析错误的是()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 魅力。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 妥帖。
1、B
2、C 3.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1分)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1分)(共2分)
4.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5、C 表达了自己愿效命朝廷的愿望。
6、D 李清照的作品语言清丽,词风婉约,不属于豪放派。
7、倾城
8、B
9、亲射虎,看孙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9、作者的“狂”其实是报效国家,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是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0、表达了作者要亲赴边疆,抵御外侵,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11、B
12、B
13、C14、C.1.C
2、D
3、C4、B 5.D 6.D 7.C 8.D 9.D 10.B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