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歌谣》教学设计(精选)
《故乡歌谣》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3、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教唱歌曲《念故乡》,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教唱歌曲《念故乡》二声部时音准、节奏的正确性及声部间声音的统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 故乡歌谣(课前播放《念故乡》歌曲)课件展示余光中的诗《乡愁》,提问诗在表达什么情感。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对于他乡的游子来说,谁不想家,谁不思念故乡,乡愁这种情感对于在座的同学们可能还体会还不真切,我想大多数同学都还没有离家出走很长时间吧?今天我们就遇到了一位捷克的作曲家,为了工作来到美国生活,常年在外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故乡,于是写了一部著名的交响乐。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1、作者简介:(课件展开德沃夏克的肖像,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最具代表,也最动听的作品。
2、出示主题《自新大陆交响曲》
作品简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由来: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
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3、播放《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提问:1.作品的情绪怎样?试着结合作品的速度、节奏、音色等 音乐元素考虑。
2.这首乐曲片段由什乐器主奏?你觉得音乐的情绪跟主奏 乐器有关吗?(情绪优美、深沉、思念等)
4、介绍英国管
英国管是木管乐器,属于双簧管体系中的一种变种。英国管大约长101.6厘米,管嘴成弧形插入管身;喇叭口为梨形,中部隆起。音质柔和、圆润,比双簧管更幽暗并带有鼻音,音色比双簧管低沉、含蓄,鼻音较重,缺少双簧管欢愉、甜美的人格化音色,却有着田园、回忆、梦幻的色彩。
5、第二乐章作品简介:第二乐章是最缓板,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充满浓烈的乡愁之情,情绪优美、深沉、满怀思念。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即为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是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旋律,才使得这首交响曲博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身在异乡为异客,尽管这个新大陆很精彩,但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自己的故乡。对故乡亲人的想念之情。
6、展示第二乐章主旋律,(1)、歌曲旋律优美,节奏简单。学生找节奏型
(2)、用“呜”哼唱旋律,模仿英国管感觉,声音优美,柔和。(高音提示不要喊叫,注意气息。(练习或跟琴练习几遍)。(3)、划分乐句
(二)、教唱《念故乡》
1、(提示学生翻书P42)介绍作品:
原本是交响乐,现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填词,表现了遭受日本人侵略流落他乡的人民对家乡的思念,收复旧山河的决心。
2、作者简介: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3、欣赏《念故乡》,提问歌曲情绪怎样?前后情绪是否有变化?
讨论:观察歌词,感情有何变化?演唱时音色和力度该怎么变化。
(情绪与前作一样充满思念之情,用轻柔,优美的声音。第二段歌词前部分忧伤,声音要深沉,后面部分力度加强,结尾表达“恢复旧山河”情绪要激动,饱满。)
4、跟琴学唱第二声部
5、分组合唱二声部
(三)小组合作与探究 学生创作:
结合《念故乡》旋律,创编“思乡”主题的歌词。同学们一起唱一唱。提问:学习了这首《念故乡》你还熟悉哪些思乡的歌曲? 《父老乡亲》、《九月九的酒》、《故乡的云》等
三、小结:
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思乡也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意识,希望大家课后搜集更多的艺术形式体验乡音、乡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二篇:《放牧歌谣》教学设计
放牧歌谣
授课教师:蹇 亮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教材第19页歌曲《牧童之歌》。
2、教材第26页音乐游戏。教学目标:
1、使大多数学生基本学会歌曲《牧童之歌》。
2、结合此歌曲学习后十六分音符,使学生了解其特点并基本掌握其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牧童之歌》,对歌中出现的音乐知识——后十六分音符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教学难点:后十六分音符。教学方法:示范法、律动法、讲授法 教具:钢琴 教学过程:
一、音阶练习
二、复习歌曲《牧童》
三、教学歌曲《牧童之歌》
1、演奏歌曲,让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歌曲之一方面先了解歌曲的旋律、速度、音高等等,同时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为接下来对歌曲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歌谱。(三至五次)
3、让学生跟着琴声填歌词。(三至五次)
4、全班齐唱歌曲。
5、将这首歌曲与上节课所学习的歌曲《牧童》进行对比,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首歌曲所表达的内容的不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
6、全班再次齐唱歌曲《牧童之歌》。
四、讲授后十六分音符。
1、给学生指出歌中的后十六分音符,并提问学生,这里应该怎样唱。
2、给学生示范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并讲解其演唱方法和技巧。
3、在之前学过的歌曲中找一找后十六分音符。
五、再次齐唱歌曲《牧童之歌》。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课后看一看第22页至23页的歌曲《牧羊姑娘》,通过理解歌词以及和本课上节课学过的两首歌曲进行对比,体会一下歌中所体现的感情。
第三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青石中学
陈细花
[教法]:
A.朗读法
本课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有必要注重朗读训练。诗歌教学无疑要加强朗读训练,但小说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教学环节。学习这篇小说仍要以读为本,特别是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B.创设情境法
这篇小说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极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注重创设与课堂学习相适应的情境,如用多媒体课件或资料片介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印发文字资料或布置学生课前自查资料、课内介绍交流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创设最佳提问情境,鼓励学生钻研课文,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避免教师一人的讲读分析代替学生活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
C.比较法
这篇小说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其中故乡前后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闰土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我”和闰土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在这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中,小说的主题突显出来。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填表格对比、分角色表演对比等方法来比较学习,领会作品的主题。学法
A.预习法
这是一篇鲁迅写于1921年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的背景,难以在课堂学习中进入小说的情境,所以一定要布置预习。除了常规的要求外,还要指导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有关资料,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编写结构提纲,理清小说的情节。
B.朗读法 学生可采用以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和集体朗读为辅的方法。对话部分分角色,以求突出人物性格;重点段宜集体朗读,在浑厚的气势中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去把握小说的主题。朗读的同时也是在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小说描述的情境中,将自己换位于其中某个角色,投入阅读。
C.探究法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①在课堂教学中,经讨论形成若干研究性课题;②学生基本上由四人组组成研究小组;③各小组确定课题;④教师分别按课题特点合理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⑤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方式研究;⑥安排自习或写作课、活动课进行全班交流,分组完成研究报告。导入
可以用回顾《鲁迅自传》导入,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写作背景导入,还可以从人与故乡的关系导入。
举例: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无比眷念和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有关故乡的诗文。其中,有的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有的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绪,也有的抒写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激动与喜悦。鲁迅先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离别20多年的故乡,他的心情如何呢? 突破
这篇小说主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作者在小说中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以突出主题,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在抓两个变化时尤其要突出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可以从其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四个方面去感受其变化之大,再究其根源。由闰土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人物形象,在形象对照中层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把握课文的主要艺术特点,应是教学本课理想的突破口。探究
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悲凉”,母亲为什么会“悲凉”,又为什么“藏着”? B.灰堆里的碗碟是闰土埋的吗? C.“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 实践
利用节假日回故乡看看或者去一个熟悉的地方故地重游,试着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那里景与人的变化。拓展
建议课外阅读鲁迅的《呐喊》中的作品。
第四篇:《故乡》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
汪祖强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通过自己“回故乡”的经历,展现了各方面的变化,从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涉及的生字生词,注意读音,字形。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找出小说中涉及的各个人物民及人物的相关描写,并初步体会和人物性格。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人物出场顺序与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要善于概括故事情节,要透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性格。教学关键点:通过学生自读,讨论理清文章情节。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教具:录音机。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谈谈小说:初步理解小说的相关阅读知识,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文章生字、(见自读提示)
二、从故乡谈起(中国人最注重自己的家乡,最热爱自己的家乡,导
入本课。
三、学生自读课文。请学生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列出来,并将各个人物涉及的事情概括出来。
请学生将文章中这些主要人物的描写语句找出来(语言、动作、外貌)描写。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
四、假如现在要将故乡拍成电影,又要你来做这个导演,你将如何导
好这部电影呢?
(一)、说戏 重剧情
故乡
回故乡(略)
在故乡:谈闰土、忆往事(捕鸟、看瓜)
杨二嫂索要财物
离故乡:与母亲的谈话
“我”的感叹
(二)演戏(可以抓住课文中主要的几个情节来演)
1、“忆故乡”中有关捕鸟、看瓜的一段对白:少年迅哥和少年闰土
2、“在故乡”中“杨二嫂”与“我的”一段对白:中年老爷与中年二嫂
3、“在故乡”中“中年闰土”看望“我”的一段对白:中年老爷与中年闰土。
(三)评戏(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重在对人物的评价)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以及中年杨二嫂的评论。
五、教师可以从本课的情节、人物等方面对本课予以小结综合。
第五篇:《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1、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杨二嫂”的变化。
4、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六、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