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 谈语言 教学设计
《谈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辨识和改正常见语病,养成规范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学会在一定情境中的正确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识和改正常见语病,养成规范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规范地使用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说语病的原因。
2.认真阅读并理解课文前“背景知识”和“重点聚焦”内容。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小华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 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参考: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般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的思念,此处不当。“日新月异”用来形容世界变化,不可形容成绩。“永垂不朽”只能形容已经牺牲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积累词汇
以讹传讹 一劳永逸 娓娓动听 斟酌 弄巧成拙 2.再读课文:捕捉重要信息,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明确要点有:
(1)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口语要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2)加工口语时,既要规范化又要口语化。(3)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4)语言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参考: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3.深入分析课文:作者认为哪些用词是不规范的,举了哪些例子?
(1)第3段: “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一句不准确。
(2)第4段: “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一句中“七月流火”一词运用不对。
(3)第8段:报刊上运用“最好水平”一词不规范。(4)第9段:对“不以为然”一词理解错误。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参考:
第3段:作者举了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作者说“这个句子确实很费解又不准确”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参考:“冒着刺骨的寒风”是可以这样讲的,“迈着冻僵的双脚”是令人费解的,既然脚都冻僵了,还怎么迈?“迈”是雄赳赳、大踏步的前进,这很明显与实际不符合,并且“沸腾的大海”这个说法明显不对,他本意是想夸张地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没想到却弄巧成拙了。
第4段:第二个例子是乱引用“七月流火”这句诗。这个句子中引用的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参考:这是没有弄清楚词语的含义,想附庸风雅却反而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大方。因为“七月流火”是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此句出自《诗经》,它并不指天气炎热。作者用来指天气炎热就不对了。 第8段:例举的是自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明“最好水平”这种用法在报刊上使用是不对的,但是现在有些报刊还在使用。为什么说“最好水平”这种用法不对?
参考:因为人们没有弄清楚它的真实的含义,由于“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
第9段:为什么有的报刊总是乱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语?
参考:因为人们没有搞清楚“不以为然”和“满不在乎”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第二“满不在乎”是口语,而“不以为然”是书面语。因此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口语。
(板书 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参考:
口语与书面语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两者在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内容表达方面都有所不同;口语多用短句,强调生活应景;书面语则常常出现比较长的句子,强调完整规范。
辨识常见语病 以上4例的语病主要是用词不当、前后矛盾。此外常见的语病还包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歧义等。
4.作者对“约定俗成”持什么观点(算不算规范化)呢?
参考:有些“约定俗成”的词句也不算是规范化的。因为它最初源于少数人的错误,由于一直没有得到纠正,也就被“俗成”了。所以,对不准确、不规范的词句,即使是“约定俗成”的,它也应该是被规范的对象,不能用来做语病的挡箭牌。这种“约定俗成”应该尽快规范。拓展性互动:
教师:你们能不能从生活现实中举出这“约定俗成”、但确是错误的例子? 学生:比如“打扫清洁”、“恢复疲劳”、“凯旋而归”等。这些词从意义上来讲是解释不清楚的,很多人在使用,他们明知是错误的,但是却用“约定俗成”来做挡箭牌。再如:
(1)今天生意太差,才卖了二百多块钱。(卖的是商品,还是卖钱)(2)这店真黑啊,一顿饭就宰了我六百多。(是宰客还是宰钱)(3)太热了,我跑了一身大汗。(跑路,还是跑汗)
(4)他被后面的司机按了一喇叭。(“他”和“司机”在语义上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被动句,可是施事者“后面的司机”按的是喇叭,这样,主语“他”似乎又不是受事,“他”和“后面的司机”在语义上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了。)(板书 口语上升为书面语时要规范化、大众化)5.遣词造句如何做到规范化? 参考: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1)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2)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3)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4)注意日常积累常用词汇的正确含义。
(三)互动实践: 修改病句训练:
(1)九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
(2)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3)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4)今年将是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
(5)福州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6)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7)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8)我校这次为四川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9)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10)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11)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今年全国将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 江苏省是试点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 除此以外,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 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参考答案:
(1)主宾词搭配不当:主干成分“成绩是班级”。去掉“一个班级”。(2)语义矛盾:防止的是“再”,不应是“不再”。去掉“不再”或将“不再”改为“继续”。
(3)动宾搭配不当:改进的不能是“效率”,可将“改进”改为“提高”。(4)主谓搭配不当:在“今年”后加“的阅兵”或将“是”改为“举行”。(5)主谓搭配不当:主干成分“原因是结果”。删掉“的原因”。(6)成份残缺:缺主语,删掉“随着”。(7)逻辑错误:银联卡、手机都不属于证件。
(8)前后表述歧义:从语境看是“我校”,后面“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许多”语义歧义。是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是我们学校中的许多老师和同学?可直接删除“学校”。
(9)语序不当:物对人还是人对物。“我”是主语,后半句改为:“对豫剧一点都不陌生”。
(10)动宾搭配不当:前面说“成绩提高”,后面说“是否努力”,正面情况对正反面两面情况。应把“是否”删掉。
(11)第2句:将“开办”改为“开设”。第4句:在“有利于”后面加“培养”。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文后“应用与拓展”练习2、3。
2.完成配套练习册习题。附录: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学习目标,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发现常见的语病,并按规范要求改正。但是学生的语法基础比较薄弱,有必要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加强修改病句训练。因此设为两个课时。
第二篇:《谈语言》教学设计
《谈语言》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通过知道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2、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3、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
4、学习生字:
时髦(máo)弄巧成拙(zhuō)圩堤(wéi)娓(wě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装饰(shì)勉强(miǎn qiǎng)违背(wéi).....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问,课文脉络清晰,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①、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②、第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③、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①、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②、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③、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④、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⑤、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一些语言规范运用的例子,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观点,并指出书面语的规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约定俗成”不见得就是准确的、全面的。人们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约定俗成的,但有些时候它就不正确,如观看魔术表演。因此,遇上问题应开动自己的大脑,运用智慧去辨别真伪。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用来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么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不,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
二、细读品味:
1、第一部分: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或是分论点,而先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然后说到了本文针对的对象:爱好写作的人。进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告诉我们: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作者选取的类比的对象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斧锯是木匠的工具,颜料是画家的工具,武器是战士的工具,同样,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2、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提出分论点,而是先提出“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两个“从……到”是对“许多人”的进一步举证,由这样做的人范围之广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最后一句“文章脱离了口语,就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指出“文章脱离口语”的不好结果来批评反面现象,提出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第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相对比,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3、第三部分:作者在第6、7自然段由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谈到自己的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进而强调书面语是应该规范化的。第8、9两个段落举了两个例证,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两个事例一个是违背事理,一个是望文生义,但共同的结果是造成语言的混乱。第10自然段谈了“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作者的论述准确又全面。第11自然段提出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最后一段提出“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了标准也会发展”,这说明作者议论的科学性和发展的观点。
三、品味语言: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掌握好语言的重要性。
2、“许多写文章的人…… 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排比,突出某些人写文章过于修饰的情状。双引号在此表示强调和有特定的含义。
3、“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设问,强调写作不能脱离口语,话怎么说就怎么写。
四、写作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五、教师小结: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精彩的口语。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用精彩的口语表达出来,因此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就应多向父母、兄弟姐妹学习精彩的口语。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0、谈语言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三篇:谈语言--教案
10、谈语言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通过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人,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诗人,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二、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和成语 费解:不好理解;不好懂 斟酌(zhēn zhuó):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其余见课文注解)
三、默读课文,思考:
1、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提示:
1、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2、作者对使用书面语的看法:
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5段阐述此观点); 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规范化(6~12段阐述此观点)。
3、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第3段中一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3)第5段中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段中发言与记录的区别;
(5)第8段中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6)第9段中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另外还有:
对比论证: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类比论证:(第一段中“而且就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学生除从文中举例阐述外,还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例如:“凯旋归来”;“这次比赛非要拿第一”;“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等口语中常犯逻辑或语法方面的错误,应纠正。
五、根据交流的内容,编写课文结构提纲 提示:结构方式:先概述,后分述。
第一层(1段)阐述语言的实质及其主要功能,指出要爱护并正确掌握语言。第二层(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5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第三层(6—12段)书面语应当规范。(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六、学生质疑
例1对语言“工具性”的理解(提示:口头交流,书面表达的载体)
例2对第2段末句这一复杂单句的理解(提示:复杂单句,宾语是一个假设关系的二重复句)
例3对第6段中“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一句的理解(提示:“有组织的语言”指对口语进行加工,使之符合逻辑、表达科学,达到规范化的书面语)
七、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八、《谈语言》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时髦(máo)
圩堤(wéi dī)
斟酌(zhēn zhuó)
2、辨字组词。
握()撑()僵()疆(讳()譬()
揖()
3、解释下列词语。(1)弄巧成拙:(2)适得其反:(3)以讹传讹:(4)约定俗成:(5)一劳永逸:
勉强(qiǎng))逻辑(luó ji)
第四篇:《谈语言》教案设计
《谈语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教学重点: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掌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教学难点:
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方法:
默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并掌握词义。
费解 推敲 斟酌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二、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 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学生很快能够找出其中的错误。)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 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三、简要介绍作者。
资料如下:
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 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 的困难,刻苦自学,为 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 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 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 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 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 “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 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 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 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 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四、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积累】中词语
2.抽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五、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 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要求:动笔画出各段中的关键句,并在书上写出各段的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后,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明确: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一层(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二层(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层(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一层(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二层(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三层(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四层(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五层(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六、合作探究,归纳中心论点
教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 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学生前后桌之间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10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注意:纠正学生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的做法,使学生明确以下
内容:作者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可以归纳为“书面语应当是口语 的规范化”,它又可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 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这是由本文的形式决定的,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 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 能生硬。同时,谈话是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往往先把最主要的观点说出来,然后 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七、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研讨题目: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 说明。
明确: 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1.第3段: 本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
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
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
(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4.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
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
6.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
(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
八、学生提问质疑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一定要鼓励,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学生提 出问题后,尽量让其他同学参与进来,将师生的一元对话变成多元对话。)
九、课堂小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要注意用语要口语化、规范化。这个论点是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得出来的。作者举了反面例子,如一些脱离口语弄巧成拙的例子,说 明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又举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 的例子,证明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才受读者的欢迎。作者通过讲脱离口语的危害性及举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文章评议口语化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进 一步提出文章评议要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举 了报刊中的两个语病,说明书面语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能以讹传讹。作者 还特别指出口语上升的书面语既要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十、作业
1.将下列词语恢复其本来面貌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其乐无穷
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一鸣惊人
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刻不容缓
地酒天尝(白酒广告)地久天长
2.找出下面故事中用词不当的地方。
小张的朋友小胡结婚,小张去参加婚礼,婚礼上,小张对打扮得很漂亮的
新娘说:“哟,你今天真漂亮真是面目全非呀!”新娘听了很不高兴。小张意 识到自己说得不好,赶紧弥补,走到新郎面前,举起酒杯说:“小胡,你知道 我不会说话,请多包涵。我们是铁哥们儿,来,喝!我们同归于尽!”小胡听 了差点晕过去。
第五篇: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才能表达思想,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研究有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现实中,语言教学的低效益现象仍然较普遍。如何改变现状,变苦干为巧干,努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益,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说,幼儿语言教育问题,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语言教学小学化。有些教师模仿小学语文的授课方式,对幼儿进行“语文教学”,有的甚至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习材料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使用;
2、在语言教育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的口语表达。还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教幼儿识字方面。另外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只注意到简单的对话与重要或模仿,体现不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3、在语言教育中体现不出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无一定计划与目标,有的是即兴发挥,有的是年年照搬,不去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不能利用幼教的研究新成果;
4、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只知在语言课中进行语言教育,不知在其它学科与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不懂得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其它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和语言本身的综合性和通用性特性;
5、在语言教育中缺乏创造性因素。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只能按预先的备课方案展开一节语言课,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转化为课的内容。至于从备课到讲课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因素,则更少。
二、活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表述不当。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就有专家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体验。具体到语言领域,有时就不得不将一些空泛的诸如“体验与人用语言交流的乐趣”等等之类的废话充当第二个维度的目标。这么写的时候就总是在怀疑,作为教师又如何可能确定孩子“体验”到了什么呢?看起来是从儿童的角度在提出所谓的“发展性”目标,实则是太过笼统而很难在教育过程中操作并对教育结果加以评价。
2、目标内容不细。虽然目标要从三个维度来提,但是又不是完全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内容来的,而是仅采用了其前两项,即认知和情感,但在动作技能方面,则以过程体验置换了。第一维度的知识技能来说,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包括了六个不同水平的层级,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而我们的通常做法是将这些不同水平的目标混在一起。可以说有些教材编写者本人,对每一篇语言材料,在认知方面幼儿应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时也未必真的非常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