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类》教学设计意图与反思
一年级《分类》教学设计意图及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教材分析: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摆放货物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能按照某一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2.通过把动物分组做游戏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小组长能组织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并协作。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具学具:
课件,水果类、饮料类、文具类商品若干,各种形状学具若干,每组一张白纸,一个装有动物图片的信封。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过程目标放在了重要位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了数学知识--分类。通过实际操作,还目标于本身,强调了人的发展,并给目标于支点,强调了数学的活动教学。还设计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这也正是新课改中教师们积极探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课堂上,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瞧,它来了!
(课件出示)猴宝宝自我介绍(我是猴宝宝,在森林超市做经理,昨天超市又进货了,我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又能干又爱帮助人,所以就给每人发了一件物品,想请大家帮我整理好,小朋友们愿意吗?)看看猴宝宝给我们发的物品,认识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堂的情境创设,这里设计的猴宝宝的出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猴宝宝参与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猴宝宝的房间整理以及动物伙伴分类埋下了伏笔。】
二、按指定标准分类
师:猴宝宝要聘请四位小朋友分别担任生活用品类、水果类、文具类、图形类的柜台主管,哪几个小朋友愿意担任主管?
请四个小朋友到前面分别戴上生活用品、水果、文具、图形头饰,端着盘子。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中的物品放到相应的主管端的盘子里,主管注意把好关,别 把不属于你柜台的物品收起来了哦!(生活动)
请各柜台的主管把物品整理好并摆放好,看看哪个主管整理物品又快又整齐!(生活动)
将整理好的物品放到展台上。
【设计意图:这里进一步加强了情景氛围的营造,也引导学生从被动性转向了主动性参与学习,化多个学生都参与分类,并独立思考,题材选择来源于生活中的水果、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让学生在实例中,按同一标准分别装入盘中,注重了过程目标,可操作性强,间接上升到了数学知识。】
师:我们来一起参观各柜台,并请各主管给我们介绍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活用品主管:“我是把所有的牙膏放在一起,所有的牙刷放在一起,洗发精和洗发精放在一起!” 水果柜主管:“我是把香蕉和香蕉放在一起,梨子和梨子放在一起,桃子和桃子放在一起,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 图形主管:“我是把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长方形和长方形放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 文具柜主管:“我是把铅笔和铅笔放一起,橡皮擦和橡皮擦放在一起!” 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呢?” 生:“因为它们是相同的物品,比如:香皂和洗发精都是洗的!”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整理得怎么样?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整理物品的方法?” 师引导小结:“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整理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说各种物品放在一起的理由,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到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三、应用
小朋友们帮猴宝宝整理好了货物,猴宝宝特别高兴,(课件出示笑脸和笑声)特地邀请大家到它家去玩,去不去?
(课件出示猴宝宝凌乱的家)猴宝宝的家漂亮吗?为什么?哪些物品放错了位置?你觉得应该放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动手整理好吗?
(分步整理房间,学生说,老师操作鼠标,将物品拖到相应位置。)第一步:把书本文具放在书柜里,第二步:把玩具放在玩具柜里,第三步:把衣物放在衣柜里,鞋子放在鞋架上。现在猴宝宝的家不仅漂亮也整齐多了!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按同一标准分类的应用练习,整理猴宝宝的杂乱房间依然选择了生活中的实例,其实猴宝宝的房间也是许多小朋友房间的代表,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讲究了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再次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按不同标准分类 猴宝宝也高兴得不得了,(课件出示夸大家,小朋友们真棒!我还有好多小伙伴,听说一年级的小朋友来了,想来和你们玩游戏,你们愿意吗?)猴宝宝都有哪些小伙伴呢?(课件出示:动物图)
这么多的动物宝宝,你能用本节课学到的分类知识让它们分组做游戏吗? 师:好,下面我们组成学习小组,组长打开信封,组织小组成员先讨论怎样分,再把这些动物卡片分类粘贴在白纸上。现在一、三、五排向后转,小组学习开始!(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分类情况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1:我们组是按腿的多少来分的,两条腿的动物分一起,四条腿的动物分一起!师:你们真有数学头脑!
生2:我们组是把天上飞的分一起,地上跑的分一起,水里游的分一起!
生3:我觉得不能把猫和老鼠分一起,那样,老鼠就被猫吃了,做不了游戏了!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3:我们是把凶猛的动物分一起,不凶猛的动物分一起!师:你们都很善良!……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角度也不同,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自己选择标准分类,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给猴宝宝的伙伴分组做游戏,学生觉得特别有趣,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强化了实际理解。同时选择小组合作互动式学习,给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有意安排了老鼠与猫,老虎与鸡等一些自然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对立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五、结束全课
这节课,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按一定要求分类,还会用自己的标准分类了,那我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把自己的小口袋、小书包、小课桌、小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物品摆放有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难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了本节课: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师者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水果、生活用品、文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以超市经理猴宝宝请大家帮忙整理入手,激起学生争当柜台主管,并帮助猴宝宝整理的愿望,整理后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从而引导归纳出数学知识--分类。
二、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老师希望学生学完后,能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有意识地在整节课中去渗透分类的意义,在课末提出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具,并和学生一起帮猴宝宝整理了本来很凌乱的房间,让 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怎么样收拾自己的小房间以及收拾好后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三、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让学生把猴宝宝的动物伙伴分组做游戏,并鼓励学生在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
总而言之,本节课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光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势必得到发展。
第二篇: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类与整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通过操作学会用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简单分类。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的好处,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整理身边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并能正确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教师讲述故事: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的最整洁房间评选活动开始啦!同学们愿意参加吗?(学生愿意)
2、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谁的家最整洁吧!(课件依次展示小狗、小熊的的整齐的家)
3、课件展示小猴乱糟糟的家。同学们仔细看看,说说喜不喜欢小猴的家,为什么?(学生自由说说,教师接着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小猴整理房间啊)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怎么整理物品吧),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看一看
1、在帮小猴整理房间前,我们先看看分类有那些常用的方法。(课件出示混合着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圆柱的画面,其中颜色有黄色和绿色)
2、请学生说说可以怎么分?(学生自由发言)
3、来看看小朋友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一种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来分,另一种是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
二)、试一试
1、教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那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能不能去解决课本难题了。请学生打开课本例题,试着给气球分类。
2、学生仔细观察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气球分类。
3、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录气球的数量,并试着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4、学生分好后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自己分类的标准。
5、小结:分气球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三)、练一练
1、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用得到分类呢!现在我们就去分一分吧!请学生打开课本29页,完成第一题,把车涂上喜欢的颜色。
2、课件出示颜色不同、款式也不同的帽子,学生分类。四)、帮一帮
现在同学们已经具备帮小猴整理房间的能力啦,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吧!(课件展示小猴乱糟糟的房间,学生口述什么该放哪里,教师根据学生所说课件演示)
三、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1、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打乱了的各种图案的卡片,学生小组合作给卡片分类。
2、分完后教师选择一个小组分好的卡片,将不同类别的卡片粘贴在黑板上,同时请该小组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3、在全班学生校正后,请学生数出每种类别的卡片各有几张,并试着题简单的问题。
4、学生交流所提问题,教师予以肯定。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说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回家将自己的房间整理好,请爸爸妈妈参观。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本节课的设计我也紧紧地抓住这一理念,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生活。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总结出来,以后作为经验。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我从学生实际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消除数学的枯燥感,我为学生准备了不同类型的卡片,卡片图案来自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有水果、蔬菜、汽车等等,目的就在于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分类与整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同时努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利用已有经验感悟知识。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习。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我很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分卡片的环节,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物品,体会到分类的意义与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合作中明确分类的标准,同时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另外整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管理,但是。在教学中我更加倾向学生对分类方法的把握,而对分类结果的整理侧重点还不够,特别是分卡片那一个环节,学生很快就分好了,但是我指导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不到位,导致学生也更侧重分。另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找了好多生活中的事物,但是拓展还不到位,忽视了身边好多常见的资源。比如超市的货物摆放等等。通过反思,我觉得要成功的上好一节课,教师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另外教学资源的选取一定要贴近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更用心!
第三篇:设计意图及反思
《认识图形》的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设计意图
《认识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本单元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正确的加以识别,从而为学习图形与几何奠定初步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一方面这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识别的过程依赖于对相关形体主要特征的感知,也反映了学生对几何抽象的感知。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我抓住儿童的好奇心,以打开礼物发现学生熟悉的机器人为诱导,引入新知,再在找一找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思想,一方面又突出了分类的多样性。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这一环节我分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1、初步感知球的特征。
2、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
3、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4、初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5、比较不同。
在教学方式上,我力求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让学生体验并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物体的不同特征。
接着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游戏巩固
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游戏设计,我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
(五)全课总结
二、教学反思
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猜一猜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动嘴说,让学生
体验并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二是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探究的能力。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我本来很有信心,可是上课效果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对于这样的过程和结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我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我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我有想到一年级学生的自控力差、好奇心强,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短。但由于课堂准备学具多,诱惑力强以及学生不是经常训练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我的指挥,课堂随意性较大。
2、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上我没有及时的进行示范、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至于学生不能充分把握我的意图,甚至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因而,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往往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有时还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
3、语言不够准确精练,课堂组织教学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没有很好的感染学生、引导有序活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方法缺乏指导;评价学生的方法不够灵活。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模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先看一段动画片——《小马过河》。(播放动画)像小马想的那样过河真的不会有危险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设置“小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像它想的那样过河一定不会有危险吗”的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了。瞧,三(1)班各小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套得准的获胜。这是第一小组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张强套中5个,徐同套中9个,周宇套中6个,吴鹏套中4个。
生2:徐同套得最多。
生3:张强比周宇少套中1个。
„„
师:现在请你们来当回小裁判,这4个男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
师:从第一小组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看,4个女生分别套中几个?谁套得准一些呢?
师:如果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比,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师:当男、女生人数相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比总数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分析平均数的需要,本环节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整合,创设了男、女生各4人套圈谁套得准一些的情境,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比较总数得出结论。】
三、合作探索
1.教学例题。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小组的比赛情况):从这幅图(略)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男生4人,女生5人)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男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6+9+7+6=28)女生呢?(10+4+7+5+4=30)因为女生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我觉得是女生投得准一些,你们同意吗?(学生讨论交流)
师: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通过比总数来判断比赛结果不公平,那怎么才能更合理、更公平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可以把几个人套中的个数“匀一匀”,让每个人看上去一样多,然后再来比较谁套得准一些。
师(引导学生观察“匀一匀”的方法):刚才这位同学是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1)从9个里移走了几个?(2)给李钢补了几个?(3)给陈杰补了几个?(4)他们两人一共补了几个?(5)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等)(6)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总数变了吗?(不变)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原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些数据,它们有的比平均数7大,有的比平均数7小,还有的与平均数7相等。平均数7比最大的数9小,比最小的数6大,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9与最小数6之间。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现在你能估一估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学具摆一摆,并移一移,看看女生套圈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小组合作)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6个)这个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圈的平均水平,它在最大数10与最小数4之间。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得出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7个,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6个,现在你知道是谁套得准一些了吧?
师(小结):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比平均数来判断比赛结果。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得出平均数,你能通过计算求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28÷4=7(个),30÷5=6(个)】这个28求的是什么?这里的30呢?它们都是先把每组的数合起来求出什么?(总数)然后再把总数怎样?(板书:再分)这种方法就叫做“先合再分”。
师:为什么求男生的平均数时除以4,而求女生的平均数时却除以5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要除以几。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方块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
2.统计图变化。
师:如果男生中李钢套中的个数从6个增加到10个时,其余同学的不变,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有变化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我们发现当其中一个数变大,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会随着变大。
师:如果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时,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来算一算,验证一下。
生4:2+9+7+6=24(个),24÷4=6(个)。
生5:4÷4=1(个),7-1=6(个)。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减少了几个?平均每人少了几个,我们就从刚才的平均数里减去几个?
师:一个数变小,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是怎样变化的?
师(小结):看来,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第五篇:“分类”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分类”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龙胜小学:苏小勤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分类。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3、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学习重难点:能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教具准备:课件、水果、食品、生活用品、玩具、平面图形。教学设想:
一、情境导入,感知分类
电脑出示:(商场外景——商场物品近景——-商场物品远景),让学生认真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通过看录象,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像这样把同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在数学上叫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师:今天,我们就以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分类的方法,比一比哪组同学最爱学习、最爱思考,小手最巧,智慧星最多。
[评析:欣赏了超市物品分类摆放的录象片段,初步感知分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整理事物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1、小组合作──分实物。
(1)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每组分到的纸盒里的物品,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分;
◆把物品放到指定的架子上分层摆一摆;
◆比一比哪组同学友爱、谦让、合作好!
(2)学生合作。(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
(4)小结。
2、互动练习(电脑课件出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分各种水果、食品、生活用品、玩具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方法是多样的,体验生活中的分类。电脑课件互动练习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选择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分卡片。
(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装有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1)你能给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各小组先商量怎样分,然后动手合作进行分类。
(2)各小组上台展示并汇报分类的结果。
(3)师小结,生评价。
[评析:学具袋里为学生准备有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探索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上台展示汇报分类的结果,同学间互相评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意识,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分水果,分食品,分其他物品,现在请你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你打算怎样分?
2、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评析:让学生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运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的方式也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是以数学的分类思想为主线,力图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感,让他们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1、学并快乐着。这节课共安排了6次分类,如果只是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很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我就准备了一些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这样做,不但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2、教并快乐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以数学的分类思想为主线,穿插了自然、体育、美术等学科的综合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教师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如:高的是一类,矮的是一类;胖的是一类,瘦的是一类;穿蓝颜色衣服的是一类,没穿蓝颜色衣服的是一类;老师是一类,学生是一类;戴帽子的是一类,没戴帽子的是一类;有智慧星的是一类,没有智慧星的是一类……学生积极的思考,精彩的回答让老师也沉浸在快乐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