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九歌》教学设计
《九九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1个新笔画“竖弯”。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随图、随文识字的方法。掌握引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等多种朗读和背诵的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农谚这种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魅力,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一)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新笔画“竖弯”。
(二)背诵谚语。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一)布置学生翻看日历或者询问爸爸妈妈,弄清“一九”“二九”„„都是哪些天。
(二)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放大的插图等用课件出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九九歌》,板书课题。虽然叫《九九歌》但它不是歌曲,是一首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总结而成的。
2.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24个)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叫数九,这样从冬至起,一九、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共81天。想不想了解《九九歌》?
(二)初读谚语,整体感知
1.电脑出示文中六张图片,师范读生边听文边看相对应的图片。
2.领读。注意字音,语气。
3.自由读,圈画出本课生字。
4.指名读。
(三)细读谚语,随文识字
1.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一句谚语。学习“九”、“出”、“手”
师问:“同学们看这副幅图上画了什么?”(冬天来了下雪了,小朋友们在雪地上堆了一个雪人,他们都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和棉帽,给雪人也戴上了帽子和围巾。围着雪人唱啊,跳啊。)
师问:“冬天刚到是几九啊?(一九接着是二九)
(1)出示生字“九”。学生开火车拼读,组词。师范写“九”,电脑课件出示九的书写顺序,让学生在本上书写三个。
师问:“看图冬季有什么特点?”(很冷,拿不出手,得戴手套。)
(2)出示生字“出”。学生开火车拼读,扩词。“出”是会意字,课件出示“出”的字理。
(3)出示生字“手”开火车拼读,组词。“手”是象形字,课件出示“手”的字理。“不出手”是什么意思?(说明天气已经冷了,手拿出来就冻手。)
指读这句话,练习接续读。感情读。
2.出示第二幅图和第二句谚语。学习生字“四”和笔画“竖弯”。
师问:“这幅图上画了什么?”(两个小朋友在冰上滑冰,很开心。)
师问:“已经开始冻冰了,就是比一九二九冷一些,是几九了呢?”“冰上走”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冰上玩耍。)指读第二句谚语。
(1)出示生字“四”,开火车读,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学习笔画“竖弯”。电脑出示“四”学生写三个。
3.出示第三幅图和第三句谚语,学习生字“六”、“柳”。
师问:“这幅图上画了什么?”(天气变暖了小朋友在河边看柳树发芽了。)
出示生字“柳”,开火车拼读,组词。怎样记住这个字?(想象法、组合法或编成儿歌等)
师问:“天气开始变暖了是几九和几九了呢”(五九、六九)
出示生字“六”拼读,扩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接续读。
(课间休息:把九九歌编成歌曲加律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律动。)
4.学习生字“力”、“加”、“边”。
师:“刚才同学们做律动不但姿势优美而且看起来特别有力气呀!”出示“力”拼读,组词。电脑出示“力”字的字理。“如果给它加偏旁,可以变成哪些字?还可以到文中找一找,看谁找得快!”
出示“加”、“边”,开火车拼读,扩词。
5.出示第四、五幅图及第四句谚语。
师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河水都融化了,大雁也排着队伍飞回来了。)
出示生字“雁”,拼读,组词。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河开”、“雁来”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这一句,指读接续读。
6.出示最后一幅图及最后一句谚语。
师:“这幅图画了什么?”(农民伯伯正在赶着牛在田间耕地。)
出示生字“耕”“遍”,开火车拼读,扩词。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遍地”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四)整体感知,巩固识字
1.用多种方法巩固识字。
(1)师领读。
(2)生当小老师领读。等方法。
2.游戏巩固识字。
课件出示:小兔子过河
课件出示:小猴劈柴
(五)回文识字
齐读课文
(六)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也不尽相同。《九九歌》中指出的天寒、冰冻、柳绿、冰消、雁来、春耕等现象主要针对华北黄河流域一带而言,有时我们查日历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气候与《九九歌》中的描述的不一样。我们东北就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之说。《九九歌》也因地而异,课后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收集祖国各地《九九歌》的资料,体会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也可以查一查《夏九九歌》。我国还流传着许多谚语大家可以查一查或问一问家长。
第二篇:《九九歌》教学设计(随文识字)
《九九歌》教学设计(随文识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随图、随文识字的方法。掌握引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等多种朗读和背诵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农谚这种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魅力,从中了解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
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背诵谚语。教学难点:
感受农谚这种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魅力,从中了解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翻看日历或者询问爸爸妈妈,弄清“一九”“二九”„„都是哪些天。
2、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放大的插图等用课件出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九九歌》,板书课题。虽然叫《九九歌》但它不是歌曲,是一首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总结而成的。
2、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24个)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叫数九,这样从冬至起,一九、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共81天。想不想了解《九九歌》?
二、初读谚语,整体感知
/ 4
1、电脑出示文中六张图片,师范读,生边听文边看相对应的图片。
2、领读,注意字音,语气。
3、自由读,圈画出本课生字。
4、指名读。
三、细读谚语,随文识字
1、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一句谚语。学习“九”、“出”、“手”。师问:“同学们看这副幅图上画了什么?”(冬天来了下雪了,小朋友们在雪地上堆了一个雪人,他们都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和棉帽,给雪人也戴上了帽子和围巾,围着雪人唱啊,跳啊。)
师问:“冬天刚到,是几九啊?(一九接着是二九。)
(1)出示生字“九”。学生开火车拼读,组词。师范写“九”,课件出示“九”的书写顺序,让学生在本上书写三个。
师问:“看图冬季有什么特点?”(很冷,拿不出手,得戴手套。)(2)出示生字“出”。学生开火车拼读,扩词。“出”是会意字,课件出示“出”的字理。
指读这句话,练习接续读。感情读。
2、出示第二幅图和第二句谚语。
师问:“这幅图上画了什么?”(两个小朋友在冰上滑冰,很开心。)师问:“已经开始冻冰了,就是比一九二九冷一些,是几九了呢?”“冰上走”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冰上玩耍。)指读第二句谚语。
3、出示第三幅图和第三句谚语,学习生字“六”、“柳”。
师问:“这幅图上画了什么?”(天气变暖了,小朋友在河边看柳树发芽了。)出示生字“柳”,开火车拼读,组词。怎样记住这个字?(想象法、组合法或编成儿歌等。)
师问:天气开始变暖了,是几九和几九了呢?(五九、六九)出示生字“六”拼读,扩词。指导朗读这一句。接续读。
(课间休息:把九九歌编成歌曲加律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律动。)
4、出示第四、五幅图及第四句谚语。
/ 4
师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河水都融化了,大雁也排着队伍飞回来了。)
出示生字“雁”,拼读,组词。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河开”、“雁来”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这一句。
5、出示最后一幅图及最后一句谚语。
师:“这幅图画了什么?”(农民伯伯正在赶着牛在田间耕地。)出示生字“耕”“遍”,开火车拼读,扩词。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遍地”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四、整体感知,巩固识字
1、用多种方法巩固识字。(1)师领读。
(2)生当小老师领读。等方法。
2、游戏巩固识字。课件出示:小兔子过河 课件出示:小猴劈柴
五、回文识字 齐读课文。
六、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也不尽相同。《九九歌》中指出的天寒、冰冻、柳绿、冰消、雁来、春耕等现象主要针对华北黄河流域一带而言,有时我们查日历,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气候与《九九歌》中的描述的不一样。东北就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之说。《九九歌》也因地而异,课后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收集祖国各地《九九歌》的资料,体会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也可以查一查《九九歌》。我国还流传着许多谚语大家可以查一查或问一问家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复习生字。
/ 4
师:上课之前让我们开火车见一见老朋友(出示上节课生字卡片),认识它就大声读出它的名字,代表我们的友好,你们愿意吗?
2、朗读谚语。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拍手读、也可以合作读,接续读,能背诵的可以背诵。
二、指导写字
三、完成课后题
1、看插图背谚语。
2、读词语走迷宫。
3、做一做。小组交流“一九”“二九”„„都是哪一天。
4、学了这首谚语你有什么发现?(一九到四九天气越来越冷,从五九到九九天气逐渐变暖。)
四、拓展
全班交流有关《九九歌》的资料。你还会哪些谚语给大家背一背。
/ 4
第三篇:《九九歌》教学设计(看图学文)
《九九歌》教学设计(看图学文)
教学目标:
1、感受农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魅力,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2、掌握随图、随文识字的方法。掌握引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等多种朗读和背诵的策略。在查资料、问父母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3、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感受农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魅力,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
寒冷的冬天快到了,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最冷吗?河水什么时候结冰?什么时候开化吗?你们知道大雁什么时候从南方飞回来吗?
我可都知道,因为我会《九九歌》。和老师一起书空,你注意到老师写“九”的笔顺了吗?再次共同书空。
你们也想知道这么多的秘密吗?那就跟我来吧!
二、以图引文,顺势学字
1、先来看几幅画,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列起来吗?
2、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当学生说到哪幅图的内容时,把哪幅图画面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板书:不出手、冰上走、河边看柳、河开、雁来、耕牛遍地走。
3、这里面有几个字我们没有学过,大家多读几遍,说说你是如何记住的。小组内交流一下。
4、同桌互相考一考这些需要认识的字,然后老师出示卡片考大家,看谁认得快、记得牢。
/ 3
三、多种形式,背诵谚语
1、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可是更聪明的,他们把这段寒冷时期从冬至那天起,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编成了小诗歌,即形成了《九九歌》。
2、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尽早地知道天气的变化,不会耽误农时了。
(1)自己来读一读吧。
(2)齐读后同桌练读。可以看着图练习记一记。(3)师引读后男女同学接读。(4)拍手读,看谁记得快。(5)比赛读。
四、范写生字,指导书写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的农业谚语。
2、翻看日历,查查“一九”“二九”„„都是哪一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九九歌》。(1)齐背。(2)指名背。(3)小组比赛背。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组词读。
二、说说你查到的日历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
要指导学生把六个词语读正确,并说说“牛耕地”“雁回来”“河开化”“看柳树”是从文中什么地方变化来的。
/ 3
2、加一加。
这是组合体字练习。第一行是“样子”,以后就逐渐开放,答案不求统一。师补充介绍: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等。
四、说说你还了解到了哪些农谚
/ 3
第四篇:谚语九九歌
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2009年12月22日是农历冬至
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释意:这条谚语好像适应的范围挺广的,北方地区基本上都适合,最多只在文字上有少许差异。其意思说的是“冬九”天的物候情况。一九、二九很冷,以至于不敢露手;三九、四九更冷,冰厚的足以行人;五九、六九开始回暖,远处的杨柳已现春色;七九河冰开始融化;八九南方大雁飞回;九九之后春耕开始。
解释:每年的冬至日即为“一九”第一天,九天为一“九”,“九九”共81天。因为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都是在12月22日,所以“九九”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理论上来说,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为负,这一天地面透支的热量最多,降温幅度最大。其后虽然白昼逐渐变长,黑夜变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面仍是透支热量的,近地面温度仍会不断下降,直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达到平衡,甚至为正为止。这段冬至之后的“九九”天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一个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由负到零,再到正的过程,体现在人们的感受上,便是由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断回暖的过程。
一九二九不出手,表示冬天已经来临,手要放在裤兜里保暖;
三九四九冰上走,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河水已经结冰,厚度可承载人的体重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表示春天就要来了,柳树开始发芽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已经正式开始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表示春耕时间到了,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代,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气了。
在中文里,“至”是极点、顶点的意思。这并不是指气温在冬至这一天冷到了极点,而是针对地球绕太阳旋转的位置而言的。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来说,冬至这天是白昼最
短的一天。冬至之后,白天便一天比一天长了起来。据古书记载,冬至时,皇帝要跟大臣们一起欣赏音乐5天。就是在老百姓家里,也都要吹奏乐器。这一天,皇帝还要把懂得天文历法的能人请来,核对历法,同时还要举行祭天活动。闻名世界的北京天坛,就是皇帝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活动的地方。
古代,冬至这一天有“贺冬”的习俗,十分热闹。这天早上,人们早早地起床,大人小孩服饰华丽,往来如云,相互庆贺。冬至,在中国民间又叫“交九”。人们习惯从这天起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冬至是“一九”的头一天。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照此类推,一共有九个“九”,九九八十一天过后,“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在民间,还有一首歌谣形象地描述了冬至开始的天气变化规律:“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指柳树开始发芽);七九河开(指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在中国民间还有从冬至这天开始画《九九消寒图》的习惯。先画一枝不染色的梅花,一共画出八十一个花瓣,表示自冬至开始的八十一天。冬至后,每天用颜色染在一个花瓣儿上,等到八十一个瓣儿染完了,春天也就到了。有人在染色时很有心计,如遇阴天,染上部的花瓣;晴天染下部;刮风染左边;下雨染右边,下雪染中间。这样,八十一天下来,就成了一张有趣的天气统计图表了。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释意:这条谚语好像适应的范围挺广的,北方地区基本上都适合,最多只在文字上有少许差异。其意思说的是“冬九”天的物候情况。一九、二九很冷,以至于不敢露手;三九、四九更冷,冰厚的足以行人;五九、六九开始回暖,远处的杨柳已现春色;七九河冰开始融化;八九南方大雁飞回;九九之后春耕开始。
解释:每年的冬至日即为“一九”第一天,九天为一“九”,“九九”共81天。因为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都是在12月22日,所以“九九”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理论上来说,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为负,这一天地面透支的热量最多,降温幅度最大。其后虽然白昼逐渐变长,黑夜变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面仍是透支热量的,近地面温度仍会不断下降,直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达到平衡,甚至为正为止。这段冬至之后的“九九”天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一个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由负到零,再到正的过程,体现在人们的感受上,便是由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断回暖的过程。
第五篇:谚语九九歌(河南)
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释意:这条谚语好像适应的范围挺广的,北方地区基本上都适合,最多只在文字上有少许差异。其意思说的是“冬九”天的物候情况。一九、二九很冷,以至于不敢露手;三九、四九更冷,冰厚的足以行人;五九、六九开始回暖,远处的杨柳已现春色;七九河冰开始融化;八九南方大雁飞回;九九之后春耕开始。
解释:每年的冬至日即为“一九”第一天,九天为一“九”,“九九”共81天。因为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都是在12月22日,所以“九九”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理论上来说,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为负,这一天地面透支的热量最多,降温幅度最大。其后虽然白昼逐渐变长,黑夜变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面仍是透支热量的,近地面温度仍会不断下降,直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达到平衡,甚至为正为止。这段冬至之后的“九九”天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一个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由负到零,再到正的过程,体现在人们的感受上,便是由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断回暖的过程。
一九二九不出手,表示冬天已经来临,手要放在裤兜里保暖; 三九四九冰上走,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河水已经结冰,厚度可承载人的体重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表示春天就要来了,柳树开始发芽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已经正式开始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表示春耕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