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时间:2019-05-13 00: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五、课堂练习: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反思: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 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二、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

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

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

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四、课外延伸,读后抒怀: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齐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当堂训练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2、思考:本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1、同桌轮读,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__,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5、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四、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抄写词语

五、当堂训练

1、书写生字生词、生词。

2、朗读课文。第二教时

一、检复: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16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齐读2--4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

(突出“常常”“总是”)

板书:鼓励,严格要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

(同桌交流)

齐读16、17小节(板书“爱”)

三、交流读后体会,提高认识

1、学会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

2、结合自己说体会

3、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课堂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板书: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

严格要求

爱 反思: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简要复 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3、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6、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写下来吧!

五、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è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⑷ 时间艰涩(sè 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三、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3、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2、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2、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誊写习作.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点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

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

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

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 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九、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八、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

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3、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1、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自豪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习作(第一、二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

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口语交际(第三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背诵全诗

理解全诗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五岭、乌蒙、金沙河、大渡河、岷山(分述)三军过后

尽开颜(总结)

反思: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

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板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开国大典》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㈠、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

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大意。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当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场情况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头

接着

群众游行

红流

光明

七、课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2、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⑶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八、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无比悲痛

作出决定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五、当堂训练

1、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六、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真切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5、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1、影视作品:

⑴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⑵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⑶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⑴ 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⑵ 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

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⑴ 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⑵ 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评改赏析

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回顾 拓展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二、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43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材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七、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1、始业教育、1,窃读记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3、3,走遍天下书为侣 4,我的“长生果”、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5,古诗词三首5、6,梅花魂 7,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

6、国庆放假新-课-标-第-一-网、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9,鲸8、9, 松鼠10, 新型玻璃 11,钓鱼的启示9、12,假设没有灰尘 13,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0、落花生 16,珍珠鸟 口语交际·习作四

11、回顾·拓展四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12、有趣的汉字 我爱你,汉字、地震中的父与子 18,慈母情怀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4、20,学会看病 口语交际·习作六 回顾·拓展六15、21,圆明园的毁灭 22, 狼牙山五壮士23,难忘的一课16、24,最后一分钟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17、25,七律·长征26,开国大典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18、28, 毛主席在花山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19、复习迎考

20、复习迎考

21、复习迎考 学期总结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2)、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3)、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当堂训练。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学提示:、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我”窃读时的样子;用﹏﹏画出“我”窃读的方法。并同桌交流体会。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谈各自的体会。

2、重点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 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①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①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3、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 “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 “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 “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 “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 “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 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 反思: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

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ün ký wãn lǐ guàn tōng gǔ lì lû lín hǎo hàn cãng jÿ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水浒传》(chuán zhuàn)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ãng shàng)散文集(sǎn sàn)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

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bàn lǚ yú lâ yïu yù

----------------------

2、形近字组词。

娱()误()侣()铝()诵()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

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六、当堂训练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七、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内容思考 品味欣赏 寻找新知 总结收获 产生共鸣 课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读书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理解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课时目标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3.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一两张阅读记录卡;一张借书卡。

学具准备: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注意: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

书籍的分类:散文 科普 小说 诗歌 童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奥秘》 《散落人间的精灵》 《泰戈尔诗集》 《格林童话》

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ïng)山、照

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课《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思乡浓)

课后反思: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八、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6、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赠送梅图

课后反思: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

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课后反思: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美)小桥流水人家

溪中捉鱼虾 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事--桥上丢野花(趣)茶山摘茶叶 教后反思 :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浓浓的乡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

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投影)。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32

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⒌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⒈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⒉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⒈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⒊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⒋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句。

2、背写诗句。

9、鲸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

(2)通过讨论学习,了解课文是运用哪几种表达方法来介绍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会运用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2.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九课《鲸》。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问同桌或找资料等方法解决这些生字生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生读课文,了解生字掌握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3.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六、当堂训练

1.组词

肢()()()

肺()()()

判()()()

获()()()

应()()()

乳()()()

2.熟读课文。

七、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鲸》。

二、出示自学目标:

(1)研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1)鲸的特点: 大(2)说明方法: 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第三、四句:“„十六万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3.指导读出感情

4.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小练笔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七、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板书 9鲸

1、形态:大、重、长

2、哺乳动物,退化,形状像鱼

3、种类:(1)须鲸(2)齿鲸 特点

4、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七、反思:

10、松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生字词的音、形、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松鼠的习性特点。

(3)通过品读、比较、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活形象的描写,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0课《松鼠》。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生读课文,发现错误,并且及时给予纠正。

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3.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六、当堂训练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②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七、板书

10、松鼠

漂亮(外形)

松鼠

驯良(活动)

乖巧(搭窝)

八、反思

1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新型玻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能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等词语。

2.知道课文介绍了几种玻璃?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能将字音读准,语句读的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同桌互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答。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生板书文中的生字词,共同学习。

3.自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六、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型()费()付()

形()废()寸()

占()绸()阻()浅()

粘()调()祖()践()

2.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造句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出示自学目标

朗读课文,思考:

1.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画出课文在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汇报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说说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六、当堂训练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七、小结:

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八、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种类特点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 盗

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可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弱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九、反思:

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课后生字,正确读记由生字组成的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③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

④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2、过程与方法

⑴联系上下文,在阅读中扫除字词障碍。

⑵围绕“自学提示”展开讨论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⑶以辩论会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灰尘的优缺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

⑵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都见过灰尘吧,是不是很讨厌它?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将课文读通顺、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在生活中灰尘都有哪些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生字多读几遍,能熟练认读。

3、熟读课文,思考:⑴灰尘的特点和作用⑵想想文中用了几种说明方法、我们都学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六、当堂训练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七、小结: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数字、假设)

八、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行口语交际,学当一名“小小推销员”

(2)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2)通过和学过的课文联系比较和现场实物观察,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道德观”

(2)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口语交际时应注意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讲清楚你的“商品”

2.尽可能地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作。

课前准备:

⒈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⒉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并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查找资料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这种物品的有关资料。

3.有关推销商品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它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播放课件

1.观看课件中服务员的表现

2.评一评,夸一夸

三、分小组活动

1.选好各成员的角色、任务。

2.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要求。

注意:

(1)介绍“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

(2)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

(3)认真听介绍并提出疑问。

(4)耐心而有礼貌地解答顾客的提问。

(5)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3.开始活动。

四、派代表全班汇报。

五、评议推销员的言行举止、态度。

六、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七、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介绍过程写成短文。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审题,确定习作内容

⒈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⒉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

⒈回忆一下什么叫说明文。

⒉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三、选择物品,分组讨论

⒈根据学生所选的物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为了让人家了解你喜爱的物品,想一想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3.把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先交流。

四、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⒈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⒉动笔写作,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⒊自行初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按一定顺序,二是恰当运用说明的方法。

五、小组评议,再改评赏

⒈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⒉全班交流讲评。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评。

⒊再次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继续写作。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教学重点:

用表格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

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二、阅读交流要求

1.交流自己通过阅读说明性文章增长的见识。

2.用单元小结列表的方式,总结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进行交流。

三、回忆课内外阅读过的说明文。

四、汇报、填表

说明的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你学会了写什么?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有关说明文的文章,继续体会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日积月累《四时之风》

1、通过读日积月累有关句子解决生字词,方法:

(1)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

(2)讲解这首诗的格式特点。

四句为一节,全诗共四节,中间空开为一节的标志。

(3)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4)指名读,正音。

(5)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1)小组讨论。

(2)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

二、推荐科普名著

1.师简谈《森林报》。

2.师推荐其他科普读物。

3.课堂分小组阅读科普读物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时之风》。

2.阅读科普名著。

七、小结

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

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反思: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后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情读文。

(2)激发学生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 学生读后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交流预设: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三、研读课文,见解交流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提问预设:

(1)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2)怎样理解“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而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的含义。

(3)父亲的教导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交流预设: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父亲的教导人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虽然“我”所叙述的例子只是两个,但事实上绝对不止。父亲的教导,帮助“我”战胜过许多困难,获得了很多成功;更重要的是,父亲让“我”从小就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向困难屈服,不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这种态度,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四、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五、总结写法

体会文章的写法,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自由发言)

课文表述两个例子的时候,详略处理得特别好:前一个例子详写,后一个例子略写,只着重写了时装展如期开幕的情况和人们对这次时装展的反应,文字不多,却很说明问题。

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更好体现“我”在父亲教导的启发下,战胜困难,是“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的。

六、拓展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在困难面前另辟蹊径时,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益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你们还是学生,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了解的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一句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话。

七、当堂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yàn huì pǔ sù chuí tïu sàng qì luî yì bù juã

()()()()

2.仿例写比喻句。

例: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高兴时:

伤心时:

八、板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另辟蹊径: 1.走出一条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的道路; 2.举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 走另一条路试试+坚持不懈=成功 反思: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î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

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张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 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反思: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难点: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2)、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3)、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当堂训练。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4、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我”窃读时的样子;用﹏﹏画出“我”窃读的方法。并同桌交流体会。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谈各自的体会。

2、重点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 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①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①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3、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 “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 “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 动。)

⑷ “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 “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 “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

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

反思: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ün ký

wãn lǐ guàn tōng

lû lín hǎo hàn

cãng jÿ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ã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bàn lǚ

yïu

----------------------

2、形近字组词。

娱()误()

侣()

铝()

诵()

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六、当堂训练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七、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内容思考

品味欣赏

寻找新知

总结收获

产生共鸣

课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读书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理解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课时目标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 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3.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一两张阅读记录卡;一张借书卡。

学具准备: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注意: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

书籍的分类:散文

科普

小说

诗歌

童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奥秘》 《散落人间的精灵》

《泰戈尔诗集》

《格林童话》

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ï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课《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思乡浓)课后反思: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八、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6、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赠送梅图 课后反思: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课后反思: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

(美)

小桥流水人家

溪中捉鱼虾

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事--

桥上丢野花

(趣)

茶山摘茶叶

教后反思 :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浓浓的乡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

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投影)。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

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⒌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⒈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⒉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⒈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⒊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⒋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句。

2、背写诗句。

9、鲸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

(2)通过讨论学习,了解课文是运用哪几种表达方法来介绍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会运用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来写简单的说明文。2.了解鲸的进化过程。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九课《鲸》。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问同桌或找资料等方法解决这些生字生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生读课文,了解生字掌握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3.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六、当堂训练

1.组词

肢()()

()

肺()()()

判()()

()

获()()()

应()()

()

乳()()()

2.熟读课文。

七、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鲸》。

二、出示自学目标:

(1)研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大

(2)说明方法:

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4.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小练笔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七、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板书 9鲸

1、形态:大、重、长

2、哺乳动物,退化,形状像鱼

3、种类:(1)须鲸

(2)齿鲸

特点

4、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七、反思:

10、松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生字词的音、形、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松鼠的习性特点。

(3)通过品读、比较、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活形象的描写,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0课《松鼠》。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生读课文,发现错误,并且及时给予纠正。

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3.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六、当堂训练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②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七、板书

10、松鼠

漂亮(外形)

松鼠

驯良(活动)

乖巧(搭窝)

八、反思

1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新型玻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能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等词语。

2.知道课文介绍了几种玻璃?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能将字音读准,语句读的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同桌互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答。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生板书文中的生字词,共同学习。

3.自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六、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型()费()付()

形()废()寸()

占()绸()阻()浅()

粘()调()祖()践()

2.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造句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出示自学目标

朗读课文,思考:

1.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画出课文在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汇报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说说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六、当堂训练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七、小结:

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八、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种类特点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 盗

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可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弱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九、反思:

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课后生字,正确读记由生字组成的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③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

④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2、过程与方法

⑴联系上下文,在阅读中扫除字词障碍。

⑵围绕“自学提示”展开讨论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⑶以辩论会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灰尘的优缺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

⑵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都见过灰尘吧,是不是很讨厌它?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将课文读通顺、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在生活中灰尘都有哪些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生字多读几遍,能熟练认读。

3、熟读课文,思考:⑴灰尘的特点和作用⑵想想文中用了几种说明方法、我们都学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六、当堂训练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七、小结: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数字、假设)

八、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行口语交际,学当一名“小小推销员”

(2)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2)通过和学过的课文联系比较和现场实物观察,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道德观”

(2)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口语交际时应注意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讲清楚你的“商品”

2.尽可能地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作。

课前准备:

⒈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⒉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并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查找资料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这种物品的有关资料。

3.有关推销商品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它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播放课件

1.观看课件中服务员的表现

2.评一评,夸一夸

三、分小组活动

1.选好各成员的角色、任务。

2.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要求。

注意:

(1)介绍“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

(2)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

(3)认真听介绍并提出疑问。

(4)耐心而有礼貌地解答顾客的提问。

(5)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3.开始活动。

四、派代表全班汇报。

五、评议推销员的言行举止、态度。

六、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七、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介绍过程写成短文。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审题,确定习作内容

⒈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⒉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

⒈回忆一下什么叫说明文。

⒉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三、选择物品,分组讨论

⒈根据学生所选的物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为了让人家了解你喜爱的物品,想一想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抓住突出

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3.把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先交流。

四、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⒈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⒉动笔写作,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⒊自行初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按一定顺序,二是恰当运用说明的方法。

五、小组评议,再改评赏

⒈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⒉全班交流讲评。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评。

⒊再次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继续写作。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做单元小结。

2.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学习列表格;把自己喜爱的科普读物带来与同学共享。

教学重点:

用表格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二、阅读交流要求

1.交流自己通过阅读说明性文章增长的见识。

2.用单元小结列表的方式,总结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进行交流。

三、回忆课内外阅读过的说明文。

四、汇报、填表

说明的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你学会了写什么?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有关说明文的文章,继续体会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日积月累《四时之风》

1、通过读日积月累有关句子解决生字词,方法:

(1)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

(2)讲解这首诗的格式特点。

四句为一节,全诗共四节,中间空开为一节的标志。

(3)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和节奏。(4)指名读,正音。(5)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1)小组讨论。(2)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

二、推荐科普名著 1.师简谈《森林报》。2.师推荐其他科普读物。3.课堂分小组阅读科普读物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时之风》。2.阅读科普名著。

七、小结

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反思: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后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情读文。

(2)激发学生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 学生读后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交流预设: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三、研读课文,见解交流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提问预设:

(1)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2)怎样理解“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而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的含义。

(3)父亲的教导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交流预设: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38 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父亲的教导人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虽然“我”所叙述的例子只是两个,但事实上绝对不止。父亲的教导,帮助“我”战胜过许多困难,获得了很多成功;更重要的是,父亲让“我”从小就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向困难屈服,不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这种态度,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四、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五、总结写法

体会文章的写法,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自由发言)

课文表述两个例子的时候,详略处理得特别好:前一个例子详写,后一个例子略写,只着重写了时装展如期开幕的情况和人们对这次时装展的反应,文字不多,却很说明问题。

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更好体现“我”在父亲教导的启发下,战胜困难,是“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的。

六、拓展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在困难面前另辟蹊径时,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益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你们还是学生,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了解的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一句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话。

七、当堂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yàn huì

pǔ sù

chuí tïu sàng qì

luî

juã

()()

()()

2.仿例写比喻句。

例: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高兴时:

伤心时:

八、板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另辟蹊径:

1.走出一条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的道路;

2.举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

走另一条路试试+坚持不懈=成功

反思: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î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

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

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张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反思: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

2、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珍珠鸟)

3、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学习?

评:让学生看老师板书,虽然简单,但不是形式,它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另外,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略读课文应突出的更充分。而且应在略读课文中体现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方法来学习,所以怎么学的方法,也应该逐步建构。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板书:怕人----亲近)

二、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1、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① 动笔读书: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④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3、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

三、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学生发言)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板书:信赖)

3、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 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4、交流书面感受。

四、小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就是《珍珠鸟》给我们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六、板书设计

大鸟 信赖 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

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行口语交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从中得到启发。

(2)指导写清漫画内容,并借写作表达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学生所选的角度不同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

(2)在习作前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大胆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这本无字书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让我们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2、学生阅读口语交际要求。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带来启发的事情;给你带来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四、教师总结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习作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同学们有的选择了一些小事、有的选择了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获得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你感悟最深的漫画来写一写。

二、写作指导

1.看书认真观察,进行思考:

“漫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意思?你对这幅漫画有怎样的想法?

2.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3.组内交流,互相启发。

三、自主习作,自读自改

四、同桌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五、全班交流

1.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2.再次修改

六、布置作业 继续写作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回顾本组课文,找出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交流,以及从中受到教育。(2)回顾其他方面的学习收获。

(3)读背名言、谚语,引导学生做一个坚强、努力的生活有心人。(4)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摘抄、读背、交流几个步骤交流学习所得。(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这些名言中蕴含的哲理。(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从成语故事中得到的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学习重难点:

1、读背名言、谚语

2、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在生活中有时一件小事、一幅漫画、一次活动、一张照片、甚至一句话都会使人获得启示。本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通过一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讲出了作者受到的启发。这些句子给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启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

二、明确交流要求

1.阅读交流平台,谈谈要求。

2.和同学交流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到的类似语句。

三、回顾课文,选择供交流的课文,分组交流。

1.选择一篇印象深或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要内容以及所得到的启示。

2.按所选课不同,分小组交流。

3.各自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交流重点词句给自己的启示。

4.联系生活实际,再次谈体会。

四、布置作业:

摘抄重点句段,并写写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初读这些名言警句,注意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1)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含义。

(3)小组比赛读,说说发现了什么?

2、练读

学生熟练的朗读名言警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3、背诵

三、学习成语故事

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3.了解寓意。4.作业。

背诵名言警句;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四、小结

有趣的汉字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编辑:xx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反思: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的确定】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的演变。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综合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课时划分】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走近汉字

1.对于“汉字”同学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她,都在跟她打交道。许多世界名人是这样评价汉字的。

2.课件出示:

(1)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2)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

(3)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

(4)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过渡: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请同学们静静的欣赏(课件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

师: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看一看最原始的甲骨文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简化字,当两个跨越几千年的汉字同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心里有何感想。

相机板书:有趣

神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默读,你对汉字又会有新的了解。

3.学生默读

4.同学们,想去了解更多的汉字吗?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板书课题 有趣的汉字)

二、阅读材料,初感汉字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 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⑵ 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 自渎活动建议。

② 汇报交流:(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作业超市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三课时

一、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一)字谜大擂台:

首先,我们从猜字谜开始。同学们,你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就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⑴ 提出活动要求。

⑵活动开始。①必答题(字谜)②抢答题。③附加题

⑶ 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⑷ 畅谈感受,体验乐趣。:① 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⑸小结猜字谜的方法。(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师: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一个汉字就像一首诗,一个汉字反映一段历史,它让我们如此沉醉,如此着迷,它值得我们热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谐音大舞台:

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谐音大舞台,再次感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歇后语:

【出示阅读材料中的歇后语】自由读,发现其中的谐音。后指名读,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父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交流其它谐音歇后语

师:谐音歇后语真有趣!老师也带来了四组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前半句,点击出示后半句。】

(1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礼)

(2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3和尚的房子----------庙(妙)

(4老九的兄弟----------老实

(十)2、讨论谐音广告语

师:汉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广告词也借用了成语、俗语,取谐音换新义,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课件出示谐音广告语:点击出示正确的词语】

沐浴器--随心所浴(欲)

咳嗽药--咳不容缓(刻)

洗衣机--爱不湿手(释)

香--默默无“蚊”的奉献(闻)

麦当劳--年年有鱼(余)

服装广告--衣衣不舍(依)

饮料广告--有口皆杯(碑)

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脍)(炙)

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先)

牙膏广告语--牙口无炎(哑)(言)

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骑”乐无穷(其)

6、汉字历史知多少:(课件出示:)

(1)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

(2)汉字中()字最多。(形声字占82%。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占汉字总数的67%。)

(3)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字是()(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的”字,平均25个字中就能遇到一个。)

(4)汉字中读音最多的是“那”字,(有:nü,ná,nà,nã,nþi,nu?,nâi,nuî汉字中同音字最多的是“yì”。《现代汉语词典》中读“yì”的字有103个,《辞海》中达195个。教)

7、讲 “一字值万金”的故事。(组内互说,在此基础上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8、小小书法展:(事先把教室用学生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进行布置。)

⑴明确参观要求:

①言行文明,不要拥挤和大声喧哗。

②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③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⑵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和动手的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第四课时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 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⑴书面汇报。⑵合作汇报。⑶制成演示文稿汇报。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2)、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3)、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当堂训练。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学提示:、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我”窃读时的样子;用﹏﹏画出“我”窃读的方法。并同桌交流体 会。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谈各自的体会。

2、重点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 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①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①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3、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 “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 “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 “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 “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 “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

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ün ký

wãn lǐ guàn tōng

lû lín hǎo hàn

cãng jÿ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ã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bàn lǚ

yïu

----------------------

2、形近字组词。

娱()误()

侣()

铝()

诵()

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六、当堂训练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七、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内容思考

品味欣赏

寻找新知

总结收获

产生共鸣 课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读书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理解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 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课时目标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3.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一两张阅读记录卡;一张借书卡。

学具准备: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注意: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

书籍的分类:散文

科普

小说

诗歌

童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奥秘》 《散落人间的精灵》

《泰戈尔诗集》

《格林童话》

相关链接: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ï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课《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思乡浓)课后反思: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 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八、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赠送梅图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 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课后反思: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

(美)

小桥流水人家

溪中捉鱼虾

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事--

桥上丢野花

(趣)

茶山摘茶叶

教后反思 :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浓浓的乡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

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投影)。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⒈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⒉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⒊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⒈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 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⒌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⒈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⒉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⒈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⒊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⒋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句。

2、背写诗句。

9、鲸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

(2)通过讨论学习,了解课文是运用哪几种表达方法来介绍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会运用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2.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九课《鲸》。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问同桌或找资料等方法解决这些生字生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生读课文,了解生字掌握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3.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六、当堂训练

1.组词

肢()()

()肺()()()判()()

()获()()()应()()

()乳()()()2.熟读课文。

七、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鲸》。

二、出示自学目标:

(1)研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大

(2)说明方法:

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第三、四句:“„十六万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3.指导读出感情

4.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小练笔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七、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板书

9鲸

1、形态:大、重、长

2、哺乳动物,退化,形状像鱼

3、种类:(1)须鲸

(2)齿鲸

特点

4、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生长

七、反思:

10、松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知道松鼠是一种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学会鉴赏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3)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生字词的音、形、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松鼠的习性特点。

(3)通过品读、比较、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活形象的描写,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0课《松鼠》。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2、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找生读课文,发现错误,并且及时给予纠正。2.找生板书这课生字词,共同学习这些生字词。

3.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六、当堂训练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②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七、板书

10、松鼠 漂亮(外形)

松鼠

驯良(活动)乖巧(搭窝)

八、反思

1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新型玻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能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等词语。

2.知道课文介绍了几种玻璃?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能将字音读准,语句读的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同桌互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答。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生板书文中的生字词,共同学习。

3.自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六、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型()费()付()

形()废()寸()

占()绸()阻()浅()

粘()调()祖()践()

2.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造句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出示自学目标

朗读课文,思考:

1.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画出课文在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汇报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说说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所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六、当堂训练

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七、小结:

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八、板书设计: 新型玻璃 种类特点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 盗

变色玻璃能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自动窗帘”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可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消除噪音使噪音强度减弱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适于高层建筑使用

九、反思:

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课后生字,正确读记由生字组成的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③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

④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2、过程与方法

⑴联系上下文,在阅读中扫除字词障碍。

⑵围绕“自学提示”展开讨论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⑶以辩论会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灰尘的优缺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

⑵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都见过灰尘吧,是不是很讨厌它?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将课文读通顺、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在生活中灰尘都有哪些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生字多读几遍,能熟练认读。

3、熟读课文,思考:⑴灰尘的特点和作用⑵想想文中用了几种说明方法、我们都学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六、当堂训练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七、小结: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数字、假设)

八、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

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反思: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后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情读文。

(2)激发学生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 学生读后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交流预设: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三、研读课文,见解交流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提问预设:

(1)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2)怎样理解“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而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的含义。

(3)父亲的教导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交流预设: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父亲的教导人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虽然“我”所叙述的例子只是两个,但事实上绝对不止。父亲的教导,帮助“我”战胜过许多困难,获得了很多成功;更重要的是,父亲让“我”从小就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向困难屈服,不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这种态度,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四、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五、总结写法

体会文章的写法,哪里是详写,哪里是略写?(自由发言)

课文表述两个例子的时候,详略处理得特别好:前一个例子详写,后一个例子略写,只着重写了时装展如期开幕的情况和人们对这次时装展的反应,文字不多,却很说明问题。

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更好体现“我”在父亲教导的启发下,战胜困难,是“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的。

六、拓展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

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在困难面前另辟蹊径时,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的确是一句让人终生受益的话,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就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你们还是学生,但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了解的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一句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话。

七、当堂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yàn huì

pǔ sù

chuí tïu sàng qì

luî

juã

()()

()()

2.仿例写比喻句。

例: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高兴时:

伤心时:

八、板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另辟蹊径:

1.走出一条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的道路;

2.举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

走另一条路试试+坚持不懈=成功

反思: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î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

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张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反思: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

2、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珍珠鸟)

3、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学习?

评:让学生看老师板书,虽然简单,但不是形式,它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另外,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略读课文应突出的更充分。而且应在略读课文中体现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方法来学习,所以怎么学的方法,也应该逐步建构。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板书:怕人----亲近)

二、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1、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① 动笔读书: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④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3、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

三、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学生发言)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板书:信赖)

3、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 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4、交流书面感受。

四、小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就是《珍珠鸟》给我们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六、板书设计

大鸟 信赖 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

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的确定】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的演变。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综合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课时划分】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走近汉字

1.对于“汉字”同学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她,都在跟她打交道。许多世界名人是这样评价汉字的。

2.课件出示:

(1)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2)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

(3)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

(4)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过渡: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请同学们静静的欣赏(课件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

师: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看一看最原始的甲骨文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简化字,当两个跨越几千年的汉字同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心里有何感想。

相机板书:有趣

神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默读,你对汉字又会有新的了解。

3.学生默读

4.同学们,想去了解更多的汉字吗?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板书课题 有趣的汉字)

二、阅读材料,初感汉字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 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

等。)

⑵ 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 自渎活动建议。

② 汇报交流:(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作业超市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三课时

一、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一)字谜大擂台:

首先,我们从猜字谜开始。同学们,你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就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⑴ 提出活动要求。

⑵活动开始。①必答题(字谜)②抢答题。③附加题

⑶ 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⑷ 畅谈感受,体验乐趣。:① 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⑸小结猜字谜的方法。(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师: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一个汉字就像一首诗,一个汉字反映一段历史,它让我们如此沉醉,如此着迷,它值得我们热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谐音大舞台:

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谐音大舞台,再次感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歇后语:

【出示阅读材料中的歇后语】自由读,发现其中的谐音。后指名读,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父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交流其它谐音歇后语

师:谐音歇后语真有趣!老师也带来了四组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前半句,点击出示后半句。】

(1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礼)

(2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3和尚的房子----------庙(妙)

(4老九的兄弟----------老实

(十)2、讨论谐音广告语

师:汉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广告词也借用了成语、俗语,取谐音换新义,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课件出示谐音广告语:点击出示正确的词语】

沐浴器--随心所浴(欲)

咳嗽药--咳不容缓(刻)

洗衣机--爱不湿手(释)

香--默默无“蚊”的奉献(闻)

麦当劳--年年有鱼(余)

服装广告--衣衣不舍(依)

饮料广告--有口皆杯(碑)

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脍)(炙)

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先)

牙膏广告语--牙口无炎(哑)(言)

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骑”乐无穷(其)

6、汉字历史知多少:(课件出示:)

(1)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

(2)汉字中()字最多。(形声字占82%。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占汉字总数的67%。)

(3)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字是()(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的”字,平均25个字中就能遇到一个。)

(4)汉字中读音最多的是“那”字,(有:nü,ná,nà,nã,nþi,nu?,nâi,nuî汉字中同音字最多的是“yì”。《现代汉语词典》中读“yì”的字有103个,《辞海》中达195个。教)

7、讲 “一字值万金”的故事。(组内互说,在此基础上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8、小小书法展:(事先把教室用学生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进行布置。)

⑴明确参观要求:

①言行文明,不要拥挤和大声喧哗。

②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③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⑵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和动手的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第四课时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 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

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⑴书面汇报。⑵合作汇报。⑶制成演示文稿汇报。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作业安排】

1、喜欢办小报的同学,办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的小报。

2、喜欢读书的同学,找有关汉字的书读一读。

3、喜欢上网的同学,在以下网站继续探寻汉字的奥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五篇:201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 整体备课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单元备课

第一组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单元小结

1草原

知识与能力: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课后小结

2丝绸之路(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课后小结

3白杨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课后小结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过程与方法: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â),不读jiâ“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理解“下马威”。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③是党中央的关怀。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附板书: 课后小结

口语交际一·习作一

学习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课前准备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4)„„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1)学生讨论。(2)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第二课时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2.学生读文中故事。3.交流读后感受。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第二组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单元小结 古诗词三首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 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 二 课 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课后小结

6冬阳·童年·骆驼队(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朗读相应的部分。(1)看骆驼咀嚼。2)看骆驼脱皮毛。(3)关于铃铛的遐想。4)怀念骆驼队。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课后小结

7祖父的园子

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2.摘抄课文能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课后小结

8童年的发现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

学习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学习难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课后小结儿童诗两首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2.生探究、发现。3.交流感悟。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课后小结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轻轻地说一说。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3.师生共同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3.班内交流。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我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我们童年时代捕捉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学生交流翻看影集。

.过渡: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指名发言。

.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彼此分享。(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学生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学生写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把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呈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满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4.生共同评议。

导语: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习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师生评价)

导语: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学生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6.展示教师杜撰而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先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2.积累读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课后小结

第三组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

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l课时,展示台1课时。

单元小结杨氏之子

知识与能力: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过程与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â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课后小结宴子使楚

知识与能力:。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 “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课后小结半截蜡烛

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同学交流着法。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课后小结

13打电话

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学习难点: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一个挂钟。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乙:废话。甲:讨论吗?不讨论。乙:人家没事。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语言情境一: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语言情境二: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3)语言情境三: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4)语言情境四: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课后小结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1.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2.校内师生浪费水资源的镜头捕捉图片。3.写字板若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展示图片:(幻灯片展示本校水资源浪费的新闻图片,图片下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2.画外音,引出讨论。

导语:最近,我在校园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水龙头打开后不关上,任水白白流淌;有些人关不紧,任水滴漏;还有些同学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 发生了这样的事该怎么解决? 3.生畅所欲言,导出话题。学生各抒己见(倡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办法之一──劝告(板书)。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导语:劝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那么,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准备:各小组领写字板一块。)

1.小组就怎样以理服人展开讨论,小组负责人负责记录本组发言提纲。2.小组上台交流。各小组汇集共同点写在黑板上,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共同点:用水资源的宝贵来劝说。(生成、不可再生)用水的用途来劝说。用积水成渊的故事劝说。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3.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做出相应的补充。4.听录音:明确诚恳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道理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那么让我们来听一听两位同学劝说的开场白。(播放录音1)

甲1:乙1同学,快去把水龙头关掉,水在那里哗哗地流,太浪费了。乙1:关你什么事?(一边哼歌一边走)(播放录音2)

甲2:乙2同学,你刚才水龙头忘了关了,水哗哗地流,我觉得很可惜。乙2:噢,对不起,我忘了。(回头把水龙头关了,流水声停了。)(2)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想法。甲1 甲2 态度:生硬──和气语气:直接──婉转角度:自己──他人结果:接受──拒绝

生小结:甲1说话的时候语气生硬,有指责批评的意思,引起了乙1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甲2说话婉转、诚恳,至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无指责之意,所以对方接受了他的建议。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

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学生不要扯与话题无关的事。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1.评一评: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

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补充自己的提纲。

3.擂台赛。

(1)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

(2)评一评。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五、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体„„)

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3.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作业

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有能力和义务对当事人进行劝告。请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选定一件你认为必须劝告但经过自己或他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的事情进行劝告。注意:先收集相关的资料,再拟提纲,然后找一个人一起练习一下,准备充分后带着诚意去劝说,祝你成功。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前准备1.录象资料: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2.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场景照片资料:班里要开展改选班干部活动剪影,“六一”联欢会上活动剪影,社区围棋比赛的活动剪影,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教学过程

一、观赏中引题

1.上课一开始,伴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录象资料。

2.仔细观看录象,重点体会参加队干竞选选手的发言技巧和发言内容。3.引导学生畅谈观后感。

4.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发言的时候很多,比如,(1)虚拟情境一:“六一”联欢会上,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简短发言。

(2)虚拟情境二:重阳节,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请你代表少先队员讲话。(3)虚拟情境三:海报──学校要竞选大队委,你打算竞选其中的一个职位。(4)虚拟情境四:班上要竞选语文组长,你打算参加竞选。(5)虚拟情境五:庆祝教师大会,你代表全体同学发言。„„

要发言,通常要写发言稿,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情境,展开想象,写一篇发言稿。

二、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

1.过渡:请选择同一种情境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各组的发言稿应写什么和怎样写。

2.小组汇报。教师小结。(屏幕提示习作要求以及注意要点)

(1)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2)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说明,不要含糊其词,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3)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4)语言通俗易懂。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学生撰写,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选材感兴趣的内容动笔写作,师巡视指导。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3.师生共同评议。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3.课堂交流、评议。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

第四组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

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单元小结

14再见了,亲人

知识与能力: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1.背诵4~6段,熟读1~3段。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课后小结

15金色的鱼钩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学习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3)指导分角色朗读。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课后小结

16桥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jiū),“瞪”(dâng)。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 老汉)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

“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2.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咆哮 惊醒 狞笑 拥戴 乱哄哄 沙哑 依次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 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师: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 揪 骂 凶(师相机板书: 老汉 小伙子)

吼 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2)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3)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②《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课后小结

17梦想的力量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习重点

通过阅读,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言,激情入文

教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板书课题:17﹡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教师出示文中重点词,让学生进行说话。

自由选择五个以上下面词语,并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非洲 水井 额外 水泵

攒钱 捐款 钻井机 流泪 瑞恩的井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第一、二自然段。

(1)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3)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录像或图片以及文字资料)。(4)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我一口井,好让他有干净的水喝。

2.教师:瑞恩梦想仅仅是为了实现挖一口井让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划出瑞恩实现梦想变化的句子,以及瑞恩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并在小组中讨论。3.学生自学。4.反馈。

(1)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2)小组学习,汇报。

(3)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富有个性的答案写再题板或纸板上,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板书,贴到黑板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瑞恩实现梦想的艰难。(4)此时,你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交流反馈。

教师:是啊,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00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

(5)读课文,在瑞恩行为的感动下人们都为帮助瑞恩实现这个梦想作了什么?(6)自由读划出的句子,此时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5.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

四、设身处地,升华情感

1.自由读瑞恩和父母来到安格鲁与孩子相见的情景。2.指名读句子,出示:

(1)车子开进村庄,5000多名孩子„„安格鲁小学社区建造。”

(2)听到这里,瑞恩和父母都留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①齐读,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流泪?这样大的力量指什么? ②齐读,理解“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

3.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小组讨论,回答。课后小结

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课时安排3课时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和反思)

    1 山中访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 整体备课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燕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1、古诗词三首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5篇材料)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3、 进行预防灾害,防肺结核的教育。 教学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三维目标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