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面观礼仪花束制作包装教案
一面观礼仪花束制作包装教案
邓玉萍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一面观礼仪花束制作的基本要点 2.掌握一面观礼仪花束包装的形式与效果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1、一面观礼仪花束绑扎方法及要点
2、一面观利益花束包装方法
三、教学培训内容
1、一面观礼仪花束插制
①根据花束的大小将顶端第一排几枝花按螺旋法握在手中 ②在第一排各花间错落有致地放入第二排及以后各排花枝 ③在中部稍下的 中心处放入焦点花,并在背后和两侧插入衬叶
④在各花枝的交点处用绳扎紧,其下部留15CM左右,握把下端 多余的剪掉、修平、最后捆绑、包装
2、一面观利益花束的包装
①为了保证花束不失水分,在握把处兜包一张透明塑料纸,然后在其处外面报上装饰的包装纸
②用2张或三张包装纸组合将花束背部包起,主要起背景的衬托作用 ③将握把处的包装纸把花束包好,聚拢并用绳绑紧然后系上丝带花 ④有是为了增强花束的立体感,烘托花束的魅力,常用双层(异色或同色)包装纸包装
四、定价方法
由插花作品所用花材的进价及相关用品价累加算计为花材成本;加上花材损耗、人工费用(构思设计费,一般为插花作品价格的15%--20%;技巧加工的难易程度)、房租,税费等,费用支出然后加上利润,一般插花作品的价格是花材成本的2-4倍(大型花篮约2倍)当然,还要根据作品的档次,加工的难度及批量的大小来具体确定作品的价格。
五、教学重点
1、礼仪花束设计制作首发“螺旋法”
2、礼仪花束设计制作包装方法
六、培训时间 4个学时
七、顺序安排
1、采用“课件”形式教学一面观礼仪花束制作方法及包装方法基本要点(1个学时)
2、采用“插花演示”形式教学一面观礼仪花束制作手法及包装手法与步骤(2个学时)
3、采用“插花VCD”形式教学一面观礼仪花束的几种形式与效果(0.5个学时)
4、口头讲述定价方法(0.5个学时)
第二篇:花束包装培训
有过花艺行业从事经验,当过花艺师和经营花店的人都知道,在我们想要制作出一束美丽的插花的时候,花束包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甚至可以说,一束插花,如果没有搭配好包装,就不能算是一束成功的花束。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花束包装呢?这里面涉及到颜色搭配,造型搭配,创意寓意等因素。
杭州媞亚花艺,花束包装培训班,从创意寓意,色彩搭配,花束手法,造型设计等方面着手,教你如何学好花束包装,做一个全面的花艺达人。
媞亚学校简介:
媞亚花艺1998年成立于美丽的杭州,至今专注花艺培训事业已经有16年之久,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花艺培训基地之一。十多年来,媞亚花艺已经培育出数千位优秀的花艺师,其中更有数百位花店店主,教学范围覆盖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乃至上海、深圳等省市。媞亚更是浙江仿真花、永生花等流行花艺的开创性领衔者,是最先一批将相关花艺引入商业设计并推广流行的花艺学校。
媞亚花束包装培训内容
1.基础巩固:花束认知,花材花卉认识,花意花语,颜色搭配等基础知识学习2.花束包装:分为形式、风格、功能、类别这四种方式综合指导教学
1)形式:圆形、长形、圆筒形、螺旋形等不同造型流行时尚花束认知、包装和学习制作 2)风格:传统、现代、中式、欧美、日式、浪漫自然、乡村恬静、温馨等不同风格指导学习3)功能:爱情、友情、毕业、开业、感恩、祭祀等不同功能目的的花束包装样式学习4)类别:玫瑰花、茉莉花、百合、康乃馨、向日葵等生活常用花束类别包装设计
3.提高教学:各种包装手法,如铺陈、群聚等插花实用手法教学指导,学习如何更好的展现花材花束的质感、视觉等艺术特点
4.思路开阔:媞亚的花艺老师在教导过程中,会融入各种实际教学理念和心得,从色彩搭配,到手法运用,从造型创意,到寓意契合,再到整个作品的完成,全方面帮助学员拓展思路,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优秀花束包装,从而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媞亚花束包装培训保证
1.随到随学:根据学员基础和目的推荐相应课程,随到随学
2.精品小班:媞亚采取精品小班教学,一个班级10-18人,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3.名师教学:媞亚花艺的教学团队由鄢清和王艺斐两位花艺名师亲自领衔,课程都是由花艺名师亲自教导,教学水平绝对位居国内一线水平,教学质量值得信赖。
1)鄢清,1991年从事花艺教学事业至今,已有15年教学经验,有多国游学经验,曾多次受荷兰、法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邀请前往交流花艺,众多花艺作品被国际著名花艺双年刊刊发收录,10年上海举办的中国花艺师职业大赛亚军,浙江仿真花、永生花最先开拓领衔花艺设计师。
2)王艺斐,02年从事花艺教学事业,12年教学经验,10年武汉花艺比赛冠军,林业局高级花艺师,高级讲师,美国花艺学院地区授权讲师,多国游学交流经验,对国际花艺流行趋势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国内一线知名的花艺大师。
4.免费复修:由于一些原因,学员若是觉得课程后没有很好掌握,可以选择复修,学费、花材费全免。
5.就业实习:每一位学员,如果有需求,媞亚提供真实实在的花店就业实习机会,为以后正式成为花艺师打好一个很好的基础。
6.花店帮助:媞亚大力支持每一位学员创办花店,全力支持学员开办花店,包括开业指导,销售渠道,进货俱到,信息帮助等各个方面的帮助。(详情可登录媞亚网站查看,绝对贴心,诚心,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媞亚学员开办起一个成功花店的原因之一)
7.分忧解惑:学员在生活工作乃至创业上遇到的任何与花艺相关的问题,都可以来咨询媞亚,保证第一时间尽最大能力为您分忧解惑。
学最扎实的花束包装基础,学时尚最流行的花束包装,学属于自己的特色花束包装设计,欢迎选择杭州媞亚花艺。
第三篇:2013-2014栏目包装制作教案
电视频道包装制作教案
一、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使用三维和后期软件制作频道和栏目包装,掌握频道包装的制作方法,掌握相应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通过现有案例的模仿掌握相应的技术,三、教学手段:通过手把手,一步一步的模仿现实案例,让学生掌握技术,四、教学导入
一、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包装的概念
电视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说到包装,似乎都知道它的意思,但对电视包装的定义、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对它的作用却很少有人作过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实,包装是借用的词,一般意义的包装是指对产品进行包装而言的。之所以把包装拿过来用到电视上,是因为产品的包装和电视的包装有共同之处。它的定义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
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突出自己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确立并增强观众对自己节目、栏目、频道的识别能力;确立自己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使包装的形式和节目、栏目、频道融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好的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能赏心悦目,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是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应该和商品的发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作为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要观众选择你的重要条件是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的手段。
• 1.电视专题栏目:是指在固定时段,固定名称,向固定对象播出的电视专题节目。
• 2.电视专题频道:是在媒介收视群体细分,节目生产制作专门化的前提下,电视台针对某一类型的特定收视群体制作、播出节目,从而使栏目的内容和风格趋于稳定化,同一化,并能够满足特定群体的收视需求的电视频道。
第三节
中国电视栏目与电视频道包装的原则
• 从节目包装到栏目包装、频道包装,从央视到省级卫视,电视包装作为品牌营销的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而电视栏目、频道包装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统一性原则:
由于电视栏目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电视栏目的包装上统一性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栏目的包装形式和栏目的宗旨定位相统一。也就是说,栏头,栏尾等包装要素要契合栏目的宗旨和定位,如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大风车》《动画城》等栏目,包装的音乐由轻松、活泼、动感的音乐和动画画面组合而成,就和栏目的宗旨定位相统一。2.栏目的包装风格要和栏目所在频道的整体包装风格相统一。在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资源都极为丰富的今天,电视媒体的竞争已经上升为频道整体的竞争。电视栏目作为所在频道的一个单位,频道内部的栏目风格应该和频道的风格保持一致,统一栏目每期节目之间以及同一期栏目不同板块之间在风格特色上也要统一。3.栏目包装系统内个表现要素要统一,也就是栏目的视觉传达基本要素要一直,栏目整体的颜色、风格、字体、字号、出字幕的方式、节目预告、节目标志在节目中的出现方式等要协调一致。
二、风格化原则
二、美国电视专题栏目的发展概况
• 美国电视专题栏目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 1.萌芽初创期:这一时期是美国广播业的转型时期,各大广播网将重点放在了扶植电视上。NBC和CBS开始每日播出15分钟的电视新闻。• 2.初步发展时期:1952年“冻结政策”停止后,大量新型的电视台涌现出来,电视专题栏目也逐渐开始多元化。• 3.拓展成熟期:60年代末节目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观众参与类;明星或专家参与类;博彩类。
• 4.多元化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综艺栏目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起来,影响非常广,如福克斯公司的电视综艺栏目《疯狂电视》;表演秀栏目《美国偶像》。
三、中国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 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是电视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是电视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发展轨迹
• 1.单体节目时期(1958—1978年)
• 这一时期电视生产的形态以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那样具有单体性质的电视文本为主。
• 1958年5月1号中国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CCTV的前身)实验开播,有直播的座谈会,有诗歌朗诵,舞蹈和前苏联科教影片《电视》以及记录片《到农村去》。•
(一).发展轨迹
• 2.栏目化时期(1979—1992年)1979年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了《为人民服务》专栏,并率先设立了固定的主持人,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大批受欢迎的服务类型节目。这是中国电视全面栏目化的前奏。
• 栏目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电视频道资源由稀缺到丰富 •(2)节目资源因电视技术的进步而丰富 •(3)观众需求的多样化
• 3.栏目中心化时期(1993年至今)
• 1994年4月《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的生产与传播在整体上全面进入栏目为重点的时期。这之后一批高质量的电视栏目在央视和各省市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有社会栏,文化专栏,经济专栏,生活服务专栏,音乐专栏,综艺专栏等,如央视的平民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湖南卫视的游戏娱乐栏目《快乐大本营》等等。到目前仅央视一套综合频道就有50多个电视栏目,而央视包括新闻,电影,军事等在内的19个频道。•
(二).电视栏目的主要类型 • 1.按照传统的四分法划分,•(1)新闻类
• 《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 •(2)文艺类
• 《艺术人生》《同一首歌》《快乐大本营》 •(3)社教类
• 《道德观察》《百家讲坛》《人与社会》 •(4)服务类
• 《天气预报》《天天饮食》《家庭百事通》 •
• 2.按表现形式来划分 •(1)电视杂志栏目 • 《东方时空》《新闻周刊》 •(2)电视谈话栏目 • 《鲁豫有约》《实话实说》 •(3)电视竞赛类栏目
• 《非常6+1》《幸运52》《开心辞典》
第二节
中国电视栏目与电视频道包装的发展历程 • 1.“裸体”节目阶段(1958—1980年)
• 由于节目资源匮乏,制作水平较低,包装对于电视制作者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和模糊的概念,很多电视栏目除了片头标题和片尾字幕,并没有其他的包装手段。• 2.自发阶段(1981—1995年)
• 80年代初期,随着电视栏目化操作阶段的到来,电视包装悄然兴起。但是这个阶段的包装还只是停留在栏目的局部包装上,而且包装形式与栏目内容往往不搭调,显得非常零散。• 3.自觉阶段(1996—2000年)
• 自1996年《东方时空》进行了第一次栏目包装并取得成功之后偶,我国的电视包装日益受到电视制作者的重视,逐步由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发展到频道包装,整体包装的概念应运而生。• 4.多元化阶段
• 进入21世纪以后,电视包装逐渐拜托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最本质的识别功能日益凸显,电视制作者们关注的重点从整体效果转移到个性特色,区域特色以及专业特色上来,2003年是中国电视的包装年,这一年央视,东方卫视以及湖南卫视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包装,此时的电视包装不再停留在“符号识别”的基础阶段,开始全面开启塑造个性化品牌的重任。
第四篇:《一面》教案
教学目的 :
1.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地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
赫然(hè):显耀、盛大。见义中注解。
嵌着(qiàn):把东西镶入凹处。
窘相(jiǒng):为难。文中有“不自在”意。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烟气接触物体
憎恶(zēng wù):人一厌恶
虐待(nüè):凶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见注解。
恣情(zì):放纵、无所顾忌。
抚摩(fǔ)、摩挲(suō):见注。
抖擞、(sǒu)见注。
脑勺(sháo)勺,一种器具,此为比喻。
二、课文学习
(一)问题导入:如果在正文前边没有“预习提示”,你读了文章后能知道一面的含义吗?
与一面有关的成语谁能说?
如果没有预习提示,能知道是谁和谁的一面吗?若能,有什么依据?
(二)人物描写学习
1、描写的分类
2、分析外貌描写——人物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 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次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总体描绘
(5)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6)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呢?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后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笃调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 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三、作业
用300字左右的一段话对你最喜爱的一个人进行描写,重点放在外貌描写上。
第二课时
一、字词小检测
注音、解释、听写
二、课文学习
(一)记叙要素
1.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辅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课文学习。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 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谈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的,练习三”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几个层次,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教师边订正、边解答。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 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结构层次 我去内山书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 括这三层的意思。
做练习一。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三、作业
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个力求上进的先进青年,通过回忆,重写《一面》,可以自已重拟一个你认为恰当的题目。
第三课时
一、作业讲评
二、课文学习
1、整体结构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
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①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4、词语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空白处,以作批注。
先看练习五的例句。学生先答,教师比较。
作者认出鲁迅以后。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保存了多少时间,多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鲁迅操劳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作者激动之情达到顶点。
再找其它描写的词句。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5.吟诵课文。
主要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声吟诵,以不影响他人而自己又能出声为限。
三、作业练习
(一)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 这篇文章记事写人,重点放在写人上,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 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三层:“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根据上述概括将第一部分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请指出正确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A)(1)│(2)-(17)│(18)-(38)(B)(1)(2)│(3)-(18)│(19)-(38)(C)(1)(2)│(3)-(17)│(18)-(38)(D)(1)-(4)│(5)-(17)│(18)-(38)
2.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会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四 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
书店的全景 书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书的特写
2.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五 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掏出那块银元”,而要加上“带着体温的”这样起修饰作用的定语?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作者这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 下边是本文开头三处伏笔,试指出下文与这三处伏笔的照应之处。
1.“我”本来要去接班,但还要等半个钟头。
2.“我”是一个因为繁重的劳动而“困软得很”的穷售票员。
3.“我”不到别处,而到内山书店去歇歇。
七 破折号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提示,③表插说,④表话题转换,⑤表话没说完。请辨析下边的例子:
1.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2.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4.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5.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6.“哦!您,您就是——”()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8.那种正直而慈详的眼光,使我立该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9.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3.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二、这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文章中虽有不少记事的成分,但这些记事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人物出现的具体环境,记事还是为了刻画人物。重点放在人物刻画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鲁迅的高尚品格;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记叙的重点。
三、1.(C),正确,符合主要内容的概述。(A),不对,第(1)段只交代了年代、地点和人物,没有交代“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不符合主要内容第一层的概述。(B),不对,第(18)段写鲁迅出来,已属于第三层的开头。(D),不对,第③④两段已属于第二层的开头部分。
2.这种意见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1)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一本书的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见课本)
五 1.“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言语来表达。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2.“带着体温的”银元,表明这是作者艰苦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现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作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是作者被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对鲁迅的由衷感谢和崇敬。
六、1.暗示与鲁迅会面的时间短暂,给下文“我”与鲁迅仅见“一面”所受到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埋下伏笔。
2.给下文“我”买书缺钱产生困窘,由鲁迅帮助解决,因而更加崇敬鲁迅,埋下伏笔。
3.“我”是个进步青年,内山书店出售进步书刊,“我”到内山书店歇歇,翻阅书籍,能汲取知识和力量。这为下文看到鲁迅译著,会见鲁迅,埋下伏笔。
七 1.(⑤)2.(④)3.(③)4.(①)5.(④)6.(⑤)7.(①)8.(①)9.(②)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几张不同时期的照片(或出示图片),再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你又了解他的哪些情况呢?(由学生自由回答)
那你知道“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吗?下面让我们在“阿累”的带领下,去见鲁迅先生“一面”,感受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先展示生字,指定学生读,再出示拼音。地窖(jiào)赫然(hè)嵌着(qiàn)窘相(jiǒng)颓唐(tuí): 熏黑(xūn)憎恶(zēng wù)虐待(nüè)揩油(kāi)恣情(zì)抚摩(fǔ)摩挲(suō)抖擞(sǒu)(注意赫、恶、挲几个字)
2、速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1)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要求 :看标题、看预习提示,从头至尾浏览(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 学生回答后,初步明确:
1)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 鲁迅
2)阿累在内山书店遇到鲁迅先生,先生赠书给他,即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3)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3.共同探讨记叙文的六要素
1)明确文体,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记叙文的一些知识(例如:A、记叙的分类B、记叙的六要素等等)
教师明确: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2)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有的人也许只说虹口公园,而不说内山书店)主要人物:鲁迅和“我”
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需要自己概括)
三、合作探究:外貌描写
(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问: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
生答后明确: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2、比一比: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重点语句,并比较三处语句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最准最快?(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先找,然后再读有关句子。师作出判断后)
明确:主要有三处,即第3段、19段和32段(让三个学生回答,并读这三段话)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鲁迅的面孔、寸发、胡 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 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多媒体展示表格或出示小黑板)
外貌描写
距 离 特
征 总体特征 暗处(模糊)长衫、烟嘴 瘦(外)精神很好(内)
近处(清楚)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总体描绘3、1)问: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生答后,明确:瘦,6处写“瘦”(板书)
2)师:瘦只是他给人的外在印象,那他给人的内在印象呢?
生答后,明确:精神很好。
3)问: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内容出现在第10页,第36段)
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板书)
4、问: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
[补充]: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1)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2)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3)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也许不展开讲,只讲要点)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5、分组讨论: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从 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四人一小组,讨论、探究合作,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回答后,师明确: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看它们在书 中的位置)
明确: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废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19段))用抒情笃调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 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20段)
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34段)” 3)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
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明确: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36段)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42段)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6、问: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生答后,明确: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板书)
7、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 :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举生活中一事例进一步说明。(或学生习作中的病例。)
五、写作练习:
以师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思想性格允许揣摩)。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六、课时总结,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同学们,这节课你觉得学到了哪些东西?(略)
七、布置作业:试用外貌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100字左右)板书设计
一 面
阿累
中景
外貌描写
近景
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
特写
赠书给“我”——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第五篇:《一面》教案
张湾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刘海明 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 总编号:03
《一面》教案
班级: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文本引读:
1、导入:学习一首诗——《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华盖”,象花儿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可能有些同学知道,这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诗作。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一面》,深入到鲁迅先生的生活中,去探究他的人格魅力。
2、作者与鲁迅:
作者: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一面》是作者1936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写作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鲁迅的情况你了解多少,把你了解的写下来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踱【
】
窖【
】
嵌【
】
窘【
】
捻【
】
挲【
】 擞【
】
恣【
】
鞠【
】
赫【
】
殷【
】
懊【
】
哧【
】 摩【
】
颓【
】
熏【
】
揩【
】
踌躇【
】
2、字词解释:
窘: 摩挲: 颓唐: 恣情: 不能自已: 已: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内容从空行的地方自然的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作者记叙与鲁迅先生所见这“一面”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一层。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一层介绍了与“一面”这件事相关的那些内容呢?
三、布置作业:
完成《建构式生态课堂练习》同步练习
教后感:
张湾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刘海明 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 总编号:04
班级: 使用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方法。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方法。
2、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默写字词
二、问题探究:
1、在我正踌躇的时候,鲁迅先生出场了,也就此我们有了一面之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一面之识中,作者所看到的鲁迅先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文章一共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几次外貌描写,请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这几次描写,作者的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写鲁迅的外貌,重点展示的是他的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反复突出他的“瘦”,?
3、在文中,作者对内山先生的言谈举止也进行了描写,通过描写,你觉得内山先生对待中国人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那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呢?
4、作者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大家一起朗读这句话:“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这些称呼有什么深刻含义?
5、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先 生的名字?
6、“我”为什么能在历经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怎样来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7、文章结尾这句话“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8、在展现特写镜头的时候,作者用了“赫然”这个词语,那么这个词用在这 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呢?
三、结写作手法:
四、课堂练习:
完成《建构式生态课堂练习》同步练习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