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S图层蒙版教案
《图层蒙版的应用》公开课教案
授 课 者: 班级: 时间: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理解图层蒙版的原理及作用。
(二)技能目标
1.学会创建、应用、关闭和删除图层蒙版的操作方法。2.掌握蒙版在图像合成中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蒙版概念以及黑、白、灰颜色在蒙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素材对图像合成进行灵活处理。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PPT课件、上课所用素材。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欣赏几组合成图片,导入新课。设问:这些图片为什么能够完美合成?
二、教师引导,完成任务 任务一 制作“海市蜃楼”效果图
1.老师通过讲解并示范操作完成任务,帮助学生理解蒙版的概念,了解蒙版的基本操作方法。
2.学生模仿操作,理解蒙版的原理和作用,学会图层蒙版的创建、应用、关闭、删除等基本操作。
任务二
拼接“美丽瀑布”效果图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原图和效果图,由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完成任务。
任务三 制作“美丽校园”效果图
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自由创作完成“美丽校园”效果图
三、交流展示
老师根据巡视情况,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师生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
1.蒙版的实质是将原图的画面进行适当的遮盖,从而显示出设计者需要的部分。
2.编辑蒙版要明确:在蒙版上添加黑色时,会隐藏对应的图像区域。添加白色时,会显示对应的图像区域。添加灰色时,会使对应的图像区域若隐若现。
五、布置作业 移花接木——换脸
第二篇:ps图层蒙版应用教程
1、新建画布
画布尺寸
2、打开江南小镇素材
结果
双击图层解锁
2、打开素材“水墨1”
3、隐藏掉其他图层只留下最顶端图层 鼠标单击下图中红色圈出按钮为隐藏图层
4、选择一个水墨块定义为笔刷 单击红圈中按钮选择选区工具
在画面中框一个水墨块(保证选区时是在指定图层)
定义新画笔
出现下方对话框,点击确定。就完成了新画笔的定义
5、新建蒙版图层
6、用画笔画出蒙版图层
选择油漆桶将蒙版图层浇黑(画面将会消失)
将前景色换为白色
选择画笔工具
设置画笔大小和形状
在画布上画出想要的形状
7、将水乡图拖至第一步新建的画布上
8、增加新元素 打开国画素材
用选框工具选择想要的素材
用移动工具移动到画布上
用自由变换将梅花变化到合适大小和位置(按住键盘上SHIFT键可等比缩放)
变换后结果如下图
9、写字
10、存储图像
最终成果
第三篇:《PS图层蒙版的应用》讲课教案
《PS图层蒙版的应用》讲课教案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教材中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图像合成工具。教材中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抠图工具,而蒙版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其次,蒙版在图像处理过程中被频繁使,用在Photoshop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节课旨在对教材内容延伸扩展,深化学生对蒙版概念、功能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图层蒙版的功能及简单应用。图层蒙版的功能:理解蒙版的作用,能够设计包含图层蒙版的作品。包括蒙版的颜色,各种颜色对应的效果,图层与蒙版的关系,图层与图层的关系等等。蒙版的简单应用:在此基础上,学习使用图层蒙版和画笔工具,渐变工具及形状工具等制作作品。进一步理解图层蒙版的作用,掌握几种工具的特点。通过几种工具的运用,形成理想的效果。
二、说学情
在认知方面,通过初中和高一时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软件,与ps软件的使用界面有相似之处,利于迁移知识。Ps图像处理的效果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在能力方面,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智力发育已趋于成熟,具备了较强的分析、概括与归纳能力,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各自独特的审美观。
三、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对图像合成的学习兴趣;培养互助协作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合成图像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用蒙版合成图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黑、白和灰色在图层蒙版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新课标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问题为重心,并以完成任务为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辅以适当的讲解演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说教学准备
根据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将教学地点选择在计算机教室,同时在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导学案,photoshop CS5软件,精美的图像素材。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诱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构建高效课堂。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技能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三)任务驱动,巩固新知
(四)多维评价,知能提升
(五)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具体来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有趣的图片。我设计的情境是学生欣赏几幅使用ps合成的图片。在日常生活中,广告和影视制作行业等等,图像的合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而photoshop软件拥有强大的图像合成功能。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使用photoshop中的图层蒙版合成图像。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hotoshop图层蒙版的应用
此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几幅有趣的合成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疑问,进而提出本节课任务。利用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面对任务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接受,个个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情绪,想自己动手制作表现校园风光和美好世界的图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概念解析: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两个图像合成为一个图像?结合学生的回答,由教师讲授图层蒙版的概念,并分析实例。初步认识图层蒙版及其功能。
本环节设计意图:首先由学生思考图像合成的方法,将学生的答案与图层蒙版相比较,通过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图层蒙版。然后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把理解落到实处,为之后的学习任务及创作活动产生一些有益启示,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2.图层蒙版的应用“任务一”—自由绘制蒙版
“自由绘制蒙版”是图层蒙版的基础用法,在理解图层蒙版概念的基础上,完成这个任务更易于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能力。提出任务要求:使用老师给定的“白玫瑰”和“相框”两幅图像,利用图层蒙版合成。任务完成后,展示两位同学的作品,由同学们评价其优点及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强调蒙版上几种颜色的作用:一:黑色遮盖图层;二:白色显示图层;三:灰色半透明的显示图层。
此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重点部分,知识细节多。我采用演示操作步骤,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进行:给定代表性的学习材料,设定适当的任务,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
3.图层蒙版的应用“任务二”—渐变蒙版
提问:有些同学发现自由绘制蒙版的作品中两个图层的衔接部位比较突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其更柔和呢?结合图层蒙版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基本的思路:使图层蒙版黑白之间的转换更加自然。
Ps中的渐变工具能够帮我们实现这个效果。提出任务要求:使用老师给定的“沙漠”和“水”两幅图像,利用图层蒙版及渐变工具合成。任务完成后,展示两位同学的作品,检验操作能力。
此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演示操作步骤,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进行。目的在于熟悉巩固图层蒙版的操作过程,同时掌握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作品的方法。
4.图层蒙版的应用—形状蒙版
Ps中还有没有工具能够与图层蒙版结合应用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课开始时我们欣赏的图像。我们可以利用形状工具来完成这些作品。展示样例,请同学们想一想对应的蒙版应该是什么样的(哪些部分分别是黑,白,灰色)?具体操作步骤请同学们查看导学案。
此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属于提高性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欣赏效果并分析其原理,提供了详细的导学案,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三)任务驱动,巩固新知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后,通过“创意合成图像”这个任务可以检验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任务是:以老师给定的图像为素材,利用ps软件,使用图层蒙版功能设计并完成一幅合成图像,立意自定。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水平存在差异,以每两个学生一组,各成员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不仅能巩固和强化学生本节课所获取的新知识、技能,还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构思包含图层蒙版的作品。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接触、了解提供了机会。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学生还能取长补短,互相提携强化各自的学习。
(四)多维评价,知能提升
对小组作品及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此环节我采用三个过程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即作品展示、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先挑选出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小组作品,小组长展示本组设计作品,并说明作品的设计意图,由其他组对该作品进行评价。然后采取自愿原则,展示其他组作品一到两个,小组长阐明本组作品设计理念,再由其他组点评作品。学生评价完成之后,我对所展示的作品及各小组表现做综合性的评价。
本环节设计意图:评价是对他人操作技能、思维模式、成果质量进行借鉴和点评,以此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本节课通过作品展示、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三个过程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在总结中得到提升,保证了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在对他人作品欣赏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且还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点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五)归纳总结,应用拓展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节课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图层蒙版的作用及几个简单的应用。学生都积极参与了任务活动,体会了使用图层蒙版的强大功能。同时指出:图层蒙版的功能不限于图像合成,这堂课我们学习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希望感兴趣的同学自行查阅学习。最后布置拓展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图层蒙版原理,思考设计实际生活中的“刮彩票”,使用图层蒙版模拟其过程。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更清晰,完成知识构建。通过拓展练习,扩大学生知识面,深化学习效果。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恳请各位专家、同仁对本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四篇:PS图层实验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
数字艺术学院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 学院 计算机学院 专业 班级
实验课程名称 ps实验 试验时间 2014 年 5 月 日 指导教师及职称 雷子昂 助教
实验成绩
开课时间 2013-2014 学年 篇四:ps实验报告
政 法 学 院
实 验 报 告
(一)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实验课程名称 多媒体技术 试验时间
2012 年 10 月 日
指导教师及职称 开课时间 2012-2013 学年
第 二 学期
甘肃政法学院实验管理中心印制 篇五:ps完整版实验报告 实验一 工具箱及图层面板的使用
实验学时: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photoshop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2.重点掌握选框工具、磁性套索工具、修复工具、渐变工具的使用。3.对图层面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1.选框工具: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列)选框工具及参数设置: [新选区]:当按下此按钮时,矩形选取工具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此时,只能在图像上建立一个选区,当再建立第二个选区时,第一个选区将消失。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可以用选取新选区的方法来取消当前的选区。[添加到选区]:当按下此按钮时,矩形选取工具处于相加工作状态。此时,如果已有一个选区,当再建立第二个选区时,第一个选区将和第二个选区相加,形成更大的选择范围。[从选区减去]:当按下此按钮时,矩形选取工具处于相减工作状态。此时,如果已有一个选区,当再建立第二个选区且有相交部分时,第一个选区将减去第二个选区,原来的选择区域将缩小,相当于用第二个选区切掉了第一个选区的一部分。[与选区相交]:当按下此按钮时,矩形选取工具处于相交工作状态。此时,如果已有一个选区,当再建立第二个选区且两个选区有相交部分时,两个选区将进行相交操作,即最后只剩下相交的区域。
矩形选取工具选项栏上的[羽化]为羽化值,这是选取工具的一个重要参数。设置羽化值后,可以使选区变得柔和。此参数值越大,选区越柔和。
除此之外,在矩形选取工具选项栏上还有一个[样式]下拉列表框。单击[样式]下拉按钮,会弹出一个列表框。该列表有三个选项,各选项意义如下: [标准]:系统的默认选项。当选取此项时,可以制作任意形状的矩形选区。[约束长宽比]:当选取此项时,其后面的[宽度]和[高度]框变为可用,可以在框中分别填入一个整数值,然后用矩形选取工具在图像上制作一个选区。此时建立的选区将受所设定比例的限制。[固定尺寸]:当选取此项时,其后面的[宽度]和[高度]框也变为可用,可以在框中分别填入一个整数值来精确指定所建立选区的宽度和高度。2.磁性套索工具是一种可以识别图像边界的选择工具。如果在选取时单击一下鼠标就可产生一个节点,以便指定当前选定的位置,按一下[delete]键可以删除一个节点。
磁性套索工具选项栏的选项如下: [宽度]:用于设置在选取时能够检测的边缘宽度,其值在1至40之间,值越小检测范围越大。[边缘反差]:用于设定选取时的边缘反差(范围在1%~100%之间)。值越大反差越大,选取的范围越精确。[频率]:用于设置选取时的节点数(范围在0-100之间),这些节点起到了定位选择的作用,值越大产生的节点越多。3.修复工具:修复画笔工具、仿制图章的使用
修复工具可以在不改变原图像的形状、光照、纹理等属性的前提下,清除图像上的杂质、刮痕和折皱。此工具除了可以对普通图像进行优化外,也适用于照片级的高清晰度图像以及普通的照片。4.渐变工具:渐变工具实际上是在图像上或图像的某一区域中填入一种具有多种颜色过渡的混合色。在photoshop中,渐变工具提供了5种样式:直线渐变、圆形渐变、角度渐变、反射状渐变和菱形渐变。
此外,在渐变工具选项栏上还有其他工具所没有的选项,其功能如下所列:
渐变样式列表框:打开下拉列表,可以从中选择15种默认的渐变样式。[透明]:此复选框可以用于关闭或启用透明选取。[抖动]:选取此复选框可以使用递色法来表现中间色调,使渐变效果更加平顺。[反相]:选择此复选框后,填充的渐变颜色与设定的颜色相反。例如选择前景色至背景色渐
变样式,填充后的效果变为背景色至前景色渐变。
三、实验设备
计算机
操作系统windows2000/xp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及相关软件
四、实验内容
1.抠取人物:将人物从背景中抠取出来。
(1)打开photoshop cs,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打开”命令,弹出“打开”对话框,找到相应的图片ps11打开。
(2)将背景色颜色设置为黑色。
(3)选择磁性套索工具,参数设置为默认,沿着人物的边缘拖动鼠标,将会自动建立节点吸附在人物边缘。
(4)连接结点的起点和终点,建立选区,然后使用“选择”菜单中的“反选”,使用delete删除反选区域中的内容即可(图1-1)。
(5)最后存储图片。注意存储时选择所需要的图片格式(如psd、jpeg、gif等格式)。图1-1 2.去除瑕疵:去除图像中不需要的内容或杂质。
(1)打开photoshop cs,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打开”命令,弹出“打开”对话框,找到相应的图片ps12打开。
(2)选择修复画笔工具或仿制图章工具,结合alt键,单击鼠标左键,在正常颜色地方进行取样,注意取样的时候尽量在离修复点最近的地方取样。
(3)松开键盘和鼠标左键。(4)按住鼠标左键,在要修复的地方进行涂抹。
(5)在“文件”菜单中选择“存储”命令,对文件进行存储。最终效果如图1-2。
图1-2 3.制作一个简单的书本封面。
(1)打开photoshop cs,在“文件”菜单中选择“新建”命令,弹出“新建”对话框,建
立大小为800*600,分辨率为72像素/英寸,颜色模式为rgb的文件,选择背景色为白色(如图1-3),在图层面板中会生成一个背景图层(如图1-4)。图 1-3 图1-4(2)双击背景图层,将该图层转换为普通图层,命名为“图层1”。(3)打开需要的图片ps13,将图片复制至新建立的文件中,会自动生成“图层2”,将对其进行适当的缩小,如图1-5。
图1-5(4)回到“图层1”,使用吸管工具吸取“图层2”的主色调浅蓝色,使用油漆桶工具或快
捷键alt+delete,将“图层1”填充为浅蓝色。
(5)在“图层2”中使用椭圆工具,并设置羽化值为50,绘制椭圆,反选,使用delete键删除反选区域中的内容,多次删除,直至与背景颜色适当融合为止,如图1-6;
图1-6(6)同样的方法打开需要的图片ps14,制作“图层3”,如图1-7。
图1-7(7)新建“图层4”,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在文件顶部绘制一矩形填充黑色。(8)新建“图层5”,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在文件底部绘制另一矩形。使用渐变工具,将渐变色设置成黑色至透明的渐变,选择线性渐变,在矩形中从左至右拖动鼠标进行填充。(9)最后使用文字工具输入文字,对图片进行修饰。保存为psd格式的图片,最终效果如图1-8。
图1-8
五、实验思考题
(1)修复画笔工具与仿制图章工具的区别是什么?它们除了可以进行瑕疵的修复,还有其它的哪些功能?
(2)渐变工具提供了哪几种渐变样式?它们分别能产生什么效果?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体会区分。
第五篇:ps图层模式
1、正常模式(Normal模式)——这是图层混合模式的默认方式,较为常用。不和其他图层发生任何混合。使用时用当前图层像素的颜色覆盖下层颜色。
因为在PhotoShop中颜色是当作光线处理的(而不是物理颜料),在Normal模式下形成的合成或着色作品中不会用到颜色的相减属性。例如,在Normal模式下,在100%不透明红色选择上面的50%不透明蓝色选择产生一种淡紫色,而不是混合物理颜料时所期望得上 到的深紫色。当增大蓝色选择的不透明度时,结果颜色变得更蓝而不太红,直到100%不透明度时蓝色变成了组合颜色的颜色。用Paintbrush I具以50%的不透明度把蓝色涂在红色区域上结果相同;在红色区域上描划得越多,就有更多的蓝色前景色变成区域内最终的颜色。于是,在Normal模式下,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一种比混合的两种颜色成分中最暗的那个更暗的混合色了。
2、溶解模式(Dissolve模式)——溶解模式产生的像素颜色来源于上下混合颜色的一个随机置换值,与像素的不透明度有关。将目标层图像以散乱的点状形式叠加到底层图像上时,对图像的色彩不产生任何的影响。通过调节不透明度,可增加或减少目标层散点的密度。其结果通常是画面呈现颗粒状或线条边缘粗糙化。s4sR8D#fX|Kj,C
Dissolve模式当定义为层的混合模式时,将产生不可须知的结果。因此,这个模式最好是同Photoshop中的着色应用程序工具一同使用。U1ssQlve模式采用100%不透明的前景色(或采样的像素,当与Rubber Stamp工具一起使用时),同底层的原始颜色交替以创建一种类似扩散抖动的效果。在Dissolve模式中通常采用的颜色或图像样本的不透明度越低,颜色 或祥本同原始图像像素散布的频率就越低。如果以小于或等于50%的不透明度描划一条路径,Dissolve模式在图像边缘周围创建一个条纹。这种效果对模拟破损纸的边缘或原图的“泼溅”类型是重要的。5ZF }-w+{5_
3、变暗模式(Darken模式)——该模式是混合两图层像素的颜色时,对这二者的RGB值(即RGB通道中的颜色亮度值)分别进行比较,取二者中低的值再组合成为混合后的颜色,所以总的颜色灰度级降低,造成变暗的效果。显然用白色去合成图像时毫无效果。考察每一个通道的颜色信息以及相混合的像素颜色,选择较暗的作为混合的结果。颜色较亮的像素会被颜色较暗的像素替换,而较暗的像素就不会发生变化。F ~)Vb o
在此模式下,仅采用了其层上颜色(或Darken模式中应用的着色)比背景颜色更暗的这些层上的色调。这种模式导致比背景颜色更淡的颜色从合成图像中去掉。
4、正片叠底模式(Multiply模式)——正片叠底模式。考察每个通道里的颜色信息,并对底层颜色进行正片叠加处理。其原理和色彩模式中的“减色原理”是一样的。这样混合产生的颜色总是比原来的要暗。如果和黑色发生正片叠底的话,产生的就只有黑色。而与白色混合就不会对原来的颜色产生任何影响。将上下两层图层像素颜色的灰度级进行乘法计算,获得灰度级更低的颜色而成为合成后的颜色,图层合成后的效果简单地说是低灰阶的像素显现而高灰阶不显现(即深色出现,浅色不出现),产生类似正片叠加的效果。(说明:黑色灰度级为0,白色灰度级为255)
这种模式可用来着色并作为一个图像层的模式。MuItiply模式从背景图像中减去源材 料(不论是在层上着色还是放在层上)的亮度值,得到最终的合成像素颜色。在MuItiply模式中应用较淡的颜色对图像的最终像素颜色没有影响。MuItiply模式模拟阴影是很捧的。现实中的阴影从来也不会描绘出比源材料(阴影)或背景(获得阴影的区域)更淡的颜色或色调的特征。用户将在本章中使用MuItiply模式在恢复的图像中对Lee加入一个下拉阴影。
5、颜色加深(Color Burn模式)——使用这种模式时,会加暗图层的颜色值,加上的颜色越亮,效果越细腻。让底层的颜色变暗,有点类似于正片叠底,但不同的是,它会根据叠加的像素颜色相应增加底层的对比度。和白色混合没有效果。
除了背景上的较淡区域消失,且图像区域呈现尖锐的边缘特性之外,这种colo,Burn模式创建的效果类似于由MuItiply模式创建的效果。
6、线性颜色加深模式(Linear Burn模式)——同样类似于正片叠底,通过降低亮度,让底色变暗以反映混合色彩。和白色混合没有效果。
7、变亮模式(Lighten模式)——与变暗模式相反,变亮混合模式是将两像素的RGB值进行比较后,取高值成为混合后的颜色,因而总的颜色灰度级升高,造成变亮的效果。用黑色合成图像时无作用,用白色时则仍为白色。变亮模式。和变暗模式相反,比较相互混合的像素亮度,选择混合颜色中较亮的像素保留起来,而其他较暗的像素则被替代。#oz a Ee
在这种与Darken模式相反的模式下,较淡的颜色区域在合成图像中占主要地位。在层上的较暗区域,或在Lighten模式中采用的着色,并不出现在合成图像中。
8、屏幕模式(也叫滤色,Screen模式)——它与正片叠底模式相反,合成图层的效果是显现两图层中较高的灰阶,而较低的灰阶则不显现(即浅色出现,深色不出现),产生出一种漂白的效果。产生一幅更加明亮的图像。按照色彩混合原理中的“增色模式”混合。也就是说,对于屏幕模式,颜色具有相加效应。比如,当红色、绿色与蓝色都是最大值255的时候,以Screen模式混合就会得到RGB值为(255,255,255)的白色。而相反的,黑色意味着为0。所以,与黑色以该种模式混合没有任何效果,而与白色混合则得到RGB颜色最大值白色(RGB值为255,255,255)。
“ Screen模式是Muliiply的反模式。无论在Screen模式下用着色工具采用一种颜色,还是对Screen模式指定一个层,源图像同背景合并的结果始终是相同的合成颜色或一种更淡的颜色。此屏幕模式对于在图像中创建霓虹辉光效果是有用的。如果在层上围绕背景对象的边缘涂了白色(或任何淡颜色),然后指定层Screen模式,通过调节层的opacity设置就能 获得饱满或稀薄的辉光效果。
9、颜色减淡(Color Dodge模式)——使用这种模式时,会加亮图层的颜色值,加上的颜色越暗,效果越细腻。与Color Burn刚好相反,通过降低对比度,加亮底层颜色来反映混合色彩。与黑色混合没有任何效果。W'nA;I_
除了指定在这个模式的层上边缘区域更尖锐,以及在这个模式下着色的笔划之外,Color Dodge模式类似于Screen模式创建的效果。另外,不管何时定义color Dodge模式混合前景与背景像素,背景图像上的暗区域都将会消失。
10、线性减淡(Linear Dodge模式)——线性颜色减淡模式。类似于颜色减淡模式。但是通过增加亮度来使得底层颜色变亮,以此获得混合色彩。与黑色混合没有任何效果
11、叠加模式(Overlay模式)——采用此模式合并图像时,综合了相乘和屏幕模式两种模式的方法。即根据底层的色彩决定将目标层的哪些像素以相乘模式合成,哪些像素以屏幕模式合成。合成后有些区域图变暗有些区域变亮。一般来说,发生变化的都是中间色调,高色和暗色区域基本保持不变。像素是进行Multiply(正片叠底)混合还是Screen(屏幕)混合,取决于底层颜色。颜色会被混合,但底层颜色的高光与阴影部分的亮度细节就会被保留。
这种模式以一种非艺术逻辑的方式把放置或应用到一个层上的颜色同背景色进行混合,然而,却能得到有趣的效果。背景图像中的纯黑色或纯白色区域无法在Overlay模式下显示层上的Overlay着色或图像区域。背景区域上落在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亮度值同0ver1ay 材料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最终的合成颜色。为了使背景图像看上去好像是同设计或文本一起拍摄的,Overlay可用来在背景图像上画上一个设计或文本。
12、柔光模式(Soft Light模式)--作用效果如同是打上一层色调柔和的光,因而被我们称之为柔光。作用时将上层图像以柔光的方式施加到下层。当底层图层的灰阶趋于高或低,则会调整图层合成结果的阶调趋于中间的灰阶调,而获得色彩较为柔和的合成效果。形成的结果是:图像的中亮色调区域变得更亮,暗色区域变得更暗,图像反差增大类似于柔光灯的照射图像的效果。变暗还是提亮画面颜色,取决于上层颜色信息。产生的效果类似于为图像打上一盏散射的聚光灯。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底层会被照亮(变淡)。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低于50%灰,底层会变暗,就好像被烧焦了似的。如果直接使用黑色或白色去进行混合的话,能产生明显的变暗或者提亮效应,但是不会让覆盖区域产生纯黑或者纯白。
Soft Light模式根据背景中的颜色色调,把颜色用于变暗或加亮背景图像。例如,如果在背景图像上涂了50%黑色,这是一个从黑色到白色的梯度,那着色时梯度的较暗区域变得更暗,而较亮区域呈现出更亮的色调。
13、强光模式(Hard Light模式)——作用效果如同是打上一层色调强烈的光所以称之为强光,所以如果两层中颜色的灰阶是偏向低灰阶,作用与正片叠底模式类似,而当偏向高灰阶时,则与屏幕模式类似。中间阶调作用不明显。正片叠底或者是屏幕混合底层颜色,取决于上层颜色。产生的效果就好像为图像应用强烈的聚光灯一样。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图像就会被照亮,这时混合方式类似于Screen(屏幕模式)。反之,如果亮度低于50%灰,图像就会变暗,这时混合方式就类似于Multiply(正片叠底模式)。该模式能为图像添加阴影。如果用纯黑或者纯白来进行混合,得到的也将是纯黑或者纯白。
除了根据背景中的颜色而使背景色是多重的或屏蔽的之外,这种模式实质上同Soft Lishi模式是一样的。它的效果要比Soft Light模式更强烈一些,同Overlay一样,这种模式也可以在背景对象的表面模拟图案或文本。
14、亮光模式(艳光模式,Vivid Light模式)——调整对比度以加深或减淡颜色,取决于上层图像的颜色分布。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图像将被降低对比度并且变亮;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低于50%灰,图像会被提高对比度并且变暗。
15、线性光模式(Linear Light模式)——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中性灰(50%灰),则用增加亮度的方法来使得画面变亮,反之用降低亮度的方法来使画面变暗。
16、固定光模式(点光,Pin Light模式)——按照上层颜色分布信息来替换颜色。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高于50%灰,比上层颜色暗的像素将会被取代,而较之亮的像素则不发生变化。如果上层颜色(光源)亮度低于50%灰,比上层颜色亮的像素会被取代,而较之暗的像素则不发生变化。
17、实色混合(强混合模式,Hard Mix模式)——PhotoShop CS 新增了一个称为“实色”的新混合模式,选择此模式后,该图层图像的颜色会和下一层图层图像中的颜色进行混合,通常情况下,当混合两个图层以后结果是:亮色更加亮了,暗色更加暗了,降低填充不透明度建立多色调分色或者阈值,降低填充不透明度能使混合结果变得柔和。实色混合模式对于一个图像本身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例如它锐化图像时填充不透明度将控制锐化强度的大小。”
新的“实色”混合模式产生招贴画式的混合效果,制作了一个多色调分色的图片,混合结果由红、绿、蓝、青、品红(洋红)、黄、黑和白八种颜色组成。混合的颜色由底层颜色与混合图层亮度决定(混合色是基色和混合色亮度的乘积)。⒈通过调整图层来决定具体色调M:AO ⒉通过对灰度的调整或编辑来决定大致的阙值轮廓
⒊通过对原图的色彩调整来决定不同色调的分布(推荐用曲线调整不同的通道)
18、差值(差异模式,Difference模式)——作用时,将要混合图层双方的RGB值中每个值分别进行比较,用高值减去低值作为合成后的颜色。所以这种模式也常使用,例如通常用白色图层合成一图像时,可以得到负片效果的反相图像。根据上下两边颜色的亮度分布,对上下像素的颜色值进行相减处理。比如,用最大值白色来进行Difference运算,会得到反相效果(下层颜色被减去,得到补值),而用黑色的话不发生任何变化(黑色亮度最低,下层颜色减去最小颜色值0,结果和原来一样)。
Difference模式使用层上的中间色调或中间色调的着色是最好不过的。这种模式创建背景颜色的相反色彩。例如,在Difference模式下,当把蓝色应用到绿色背景中时将产生一种 青绿组合色。此模式适用于模拟原始设计的底片,而且尤其可用来在其背景颜色从一个区域到另一区域发生变化的图像中生成突出效果。
19、排除模式(Exclusion模式)——Exclusion:与Difference作用类似,用较高阶或较低阶颜色去合成图像时与Difference毫无分别,使用趋近中间阶调颜色则效果有区别,总的来说效果比Difference要柔和。排除模式。和Difference类似,但是产生的对比度会较低。同样的,与纯白混合得到反相效果,而与纯黑混合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模式产生一种比D1fference模式更柔和、更明亮的效果。无论是Difference还是 Exclusion模式都能使人物或自然景色图像产生更真实或更吸引人的图像合成。
20、色相(色调模式,Hue模式)——合成时,用当前图层的色相值去替换下层图像的色相值,而饱和度与亮度不变。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底层颜色的明度与饱和度,上层颜色的色调。在这种模式下,层的色值或着色的颜色将代替底层背景图像的色彩。在使用此模式时想到Hue,Saturation,Brightness(HSB)颜色模式是有帮助的。Hue模式代替了基本的颜色成分迫不影响背景图像的饱和度或亮度。
21、饱和度模式(Saturation模式)——合成时,用当前图层的饱和度去替换下层图像的饱和度,而色相值与亮度不变。饱和度模式。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底层颜色的明度与色调,上层颜色的饱和度。按这种模式与饱和度为0的颜色混合(灰色)不产生任何变化。-l/~to/j-ke-s2gd
此模式使用层上颜色(或用着色工具使用的颜色)的强度(颜色纯度),且根据颜色强度强调背景图像上的颜色。例如,在把纯蓝色应用到一个灰暗的背景图像中时,显出了背景中的原始纯色,但蓝色并未加入到合成图像中。如果选择一种中性颜色(一种并不显示主流色度的颜色),对背景图像不发生任何变化。Saturation模式可用来显出图像中颜色强度已经由于岁月变得灰暗的底层颜色。
22、颜色模式(着色模式,Color模式)——兼有以上两种模式,用当前图层的色相值与饱和度替换下层图像的色相值和饱和度,而亮度保持不变。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底层颜色的明度,上层颜色的色调与饱和度。这种模式能保留原有图像的灰度细节。这种模式能用来对黑白或者是不饱和的图像上色。
23、亮度模式(明度模式,Luminosity模式)——合成两图层时,用当前图层的亮度值去替换下层图像的亮度值,而色相值与饱和度不变。决定生成颜色的参数包括:底层颜色的色调与饱和度,上层颜色的明度。该模式产生的效果与Color模式刚好相反,它根据上层颜色的明度分布来与下层颜色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