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远程培训作业标志设计》教学案例评价(大全)
《标志设计》教学案例评价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 张林 案例教学过程回顾:
一、启发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标志图形,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引入新课——标志设计。
问:同学们,你见过以下标志吗?能说出它们各代表了什么?(生:观看图形,根据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以上图片的观察,让学生讨论并总结标志的定义
1、标志的定义:标志是象征性的视觉语言,是用一种图形和文字代表另一种事物的符号。它的特征是直观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
2、标志的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构图。
二、调查研究
从每组收集的标志中,大家分析一下,它们在设计上的特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三、标志的分类
1、商业标志
标志主要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两大类。商业性标志用简洁的文字和形象表明产品和品牌的一种符号,是区别不同商品的特点和质量的标志。
2、非商业性标志
是非商业性的,以具体可见的图形、文字表示出来。
3、公共性标志:
以简洁明了的图形表示,对人们生活起告知、警示和规范的作用。
四、标志的表现形式
1、图形构成的标志
2、文字构成的标志
3、综合型标志(包括文字和图形)
五、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用四个字概括“简、准、奇、美”
1、“简”:(出示标志)
表现形式简练,形象清晰,容易辨认和记 忆,让人一看就明了。
2、“准”(出示标志)
传递信息明确。
3、“奇”(出示标志)形象独特,构思新颖。4.“美”(出示标志)符合艺术美的规律。
六、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标志 该标志运用奥运会五环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象征主办国的地位,同时有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形象,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和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那流动的弧线和其中的“飞白”,充分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神韵。图案简洁、信息量大,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点。
七、欣赏
欣赏一组标志图形
八、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和表达的信息。2.构思。突出标志设计的特征,用什么表现形式来表现。3.构图。反复思考,寻找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
4.定稿。确定设计定稿。
5.着色。设色做到单纯、醒目。可以用调和色,也可以用对比色。
九、动动手
同学们可采用以上任何一种制作方法,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
(学生合作进行课堂练习。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选不同难度的任务完成。)
十、课堂作业展示 把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评价。(自我展示会让学生更加自信。)
十一、课堂小结
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社会功能。本节课我们欣赏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作品,对标志的作用和设计原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尝试设计了一个标志,希望大家注意观察、收集素材,下一节课我们将尝试运用形状和色彩将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
案例评价:
以上是我上的一节美术课。当时自我感觉还可以,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欣赏创意独特的优秀标志作品,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激起学生对标志设计的兴趣。通过标志的欣赏,引导学了解标志设计的特点及构成要素,让学生明白好的标志是靠形象语言来说话的,不能靠注解来表达。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总结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时间,丰富了讲课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完成,使得设计的过程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作业的展评,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机会,同学们利用标志设计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但观看了吴老师的《标志设计》一课,颇有自惭形秽之感。吴老师的课生动有趣、颇具感染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好的投入到课程的情景中去。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1、精心演绎导课艺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吴老师课的导入巧妙而真实,不仅体现标志的实用性,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情境中来,从而为进行后来的课程内容做好了铺垫。
2、多元化创设情境,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一定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尽快了解课堂目标内容,产生探究欲望。
3、实例分析以点带面,简洁而透彻
以实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形成普遍性认识。
4、精心设计实效作业。
美术课的作业要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而定,并且应尽可能预测到学生可能完成的量。
2013-10-7
第二篇:《标志设计》教学案例评价
《标志设计》教学案例评价
《标志设计》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主要以认识生活中的标志,学习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来组织教学。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新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学情上来看,标志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视觉艺术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标志还是有一定的日常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去接受这一领域。设计这门艺术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参与度。
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美术仅仅出于视觉层次,懂得欣赏美和丑,但对于美术一些较深层的学术知识,概念等较难理解,因此在视频学习中我看到吴晓东老师把教学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物,图片等。突出了美术课的视觉性。在图形体验中理解标志设计的意义,突出教学重点。他的教学过程大胆创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情境,引发课堂大胆思维的氛围,在师生思维碰撞中产生标志设计创意的火花。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教学不单单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老师的行走方式。我相信行动,就会有收获。
第三篇:教学作业(远程培训)(推荐)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选材和谋篇,是我在教师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一:写作选材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材料匮乏。对于我自己的教学现状,学生基础较差,所拥有的材料相当的有限,学生获取,材料的途径也是比较具有局限性的,仅仅只是靠我在课堂上的展示,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就拿《中国梦》这样的作文题来说,学生说自己的梦想头头是道,可是如果要求学生写作,那么学生就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表现中国梦了,一个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小梦想到大梦想的过程,虽然有些文学作品上会有描述,可是毕竟都是有限的,我们都知道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因此在选材上,我觉得材料的匮乏是首要困难。
2:材料普通,没有典型性。学生选择的材料没有典型性,比较随意,没有经过详细的考量就引用。选材也会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比如作文题为“感恩”,无非就是我生病了妈妈照顾我,或者是下雨了,妈妈来接我,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上。在选材上没有做到别出心裁,没有创新。
二、写作中谋篇教学遇到的困难:
1:一看到作文题目,学生马上就开始写作,谋篇意识淡薄,所以学生作文看起来比较凌乱,逻辑性不强,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中心,没有过程,只是为了完成写作人物而去写作。因此文章看起来是乱糟糟的。
2:机械写作,只顾照搬硬套。有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机械的进行模仿,没有进行二次的创作。渐渐的就形成了单一的写作模式,写作内容和布局就显得呆板,有时候又为了文章的感人,引用他人的故事进行硬套,致使文章只有其表没有感情。我遇到的一个学生,不管任何题材,所写的主题永远是打游戏。
三、关于选材和谋篇教学的探索:
1:注重积累:教学中我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生字生词的抄写,并且还要求学生造句。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不断的积累和扩充自己的词库。
2: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思维的拓展训练,利用课文内容中一些故事进行改写,或者是对未完成的故事进行续写,鼓励学生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3:进行语言训练: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有表达不准确,或发音不准的现象要进行及时的更正,让学生在平时就要养成多说普通话的习惯。
4:进行技能训练:
(1)选材能力的训练。选材要真实,文章才有说服力。选材要有特征、有代表性,以少胜多,以小见大。选材要有表现力、有特色,有时代感,要推陈出新。
(2)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谋篇布局是指按主题需要对材料进行的组织安排。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二:
一是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基本结构的归纳;
二是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5:选材要求真实,要有真情实感。要选用典型材料,注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要放飞思维,详略得当,不可局限于一时一地。
第四篇:远程培训教学案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6课《爬山虎的脚》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陈志贤河北省昌黎县刘台庄镇小滩完全小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材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选编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确定研读方向。
三、重点研读,了解爬山虎的“脚”。
四、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
3、你们看到爬山虎的脚了吗?爬山虎真的有脚吗?著名的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一开始也和我们一样没有发现爬山虎的脚,后来他经过仔细地、长期地观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写下了《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确定研读方向。
1、请大家打开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板书:脚)。
2、自由读。
3、检查生字词语。
4、指名回答。
三、重点研读,了解爬山虎的“脚”。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
1、观看短片(师提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说说你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中的这一段,然后用笔划一划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
3、交流板书: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 嫩红
4、板画茎叶,指名画脚,并指图说说爬山虎脚的特点
5、下面老师再找一位同学读这几个句子(第三自然段的)。
6、这段话如果要是这样写(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生出细丝。细丝是红色的”),你们说好吗,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体会一下。自由读,指名说。
7、小结:作者不仅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很准确,很生动。
8、齐读第三自然段的几句话。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不仅长得漂亮,还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呢:会爬墙(板书)指名读,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呢?
2、寻找动词: 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动作的词语,作上自己喜欢的符号。(触着墙——巴住墙——拉一把——贴在墙上)(板书带下划线的字)
3、演示动作:
老师示范,拿出左手当作墙,拿出右手作为爬山虎的脚。让爬山虎的脚慢慢地爬起来。学生在老师的动作示范下,学着演示爬山虎的脚爬的动作。如果把“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
既然这样,你能在这几个爬的动作前加上更具体的描述吗?(轻轻地)触──(牢牢地)巴──(慢慢地)拉──(紧紧地)贴
4、体验动感
原来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都有自己的力度,可见作者用词相当的准确,让我们带上这样的感觉再来学着爬一爬。(再一次演示,这次是凸显“触、巴、拉、贴”动词的不同力度,有声有色体验爬山虎的脚爬的情趣,感受爬的动感。)
好一片充满生机的爬山虎呀,让我们一起爬满一块黑板吧,谁愿意跟老师一起来?(请几位学生也用手“一脚一脚”地爬,激发学生一起来演示,感受)运用原先的板画,老师一只手当作爬山虎的脚,爬一脚;另一只手也当作爬山虎的脚,爬另一脚。边重复第四段的语句,边在茎上用手展示“轻轻地触──紧紧地巴──慢慢地拉──牢牢地贴”的动作。
5、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只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要一直往上长,就必须不断长出新的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6我们能用手的动作表示出爬山虎爬的过程,我们还能用朗读表达出来,试一试,齐读这几句话。
7、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读,改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感觉?
(四)研读第五自然段。
1、课文的最后一段还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
3、什么特点。随机引导:
没触着墙的脚,会萎,最后也不留痕迹。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我们可以说爬山虎的脚“触墙生存”(板书)。那么这些,是别人告诉作者的吗?短时间能观察到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是啊,这是作者连续观察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1、根据板书小结:作者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就是抓住爬山虎脚的样子、会爬墙、触墙生存这三个特点来写准确,写具体的,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将事物写准确,写具体。
2、回家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自述爬山虎的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6、爬山虎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简笔画)脚嫩红灰色 会爬墙:触—巴—拉、贴 触墙生存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巴金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画一下爬山虎,并指一下它的脚?”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争抢地举手,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一位同学上台画一下爬山虎。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这位同学画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第五篇:2011远程培训教学案例
课题: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一上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大鼓和小鼓》教案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徐水小学 杜伟
指导思想:在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了解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熟悉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把握音乐课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等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在课堂上乐于动脑、大胆发言、敢于创新的精神,为终身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歌曲。全曲共八小节,四乐句。歌曲使学生认识了大鼓和小鼓,学生从中了解到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在高低、强弱、音色等之处都不相同的特点。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旋律共有四乐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略易学。学生对于鼓的种类不是很清楚,需要从幻灯片中多多了解。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鼓的兴趣与喜爱,有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求知愿望。2、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声音及强弱力度特点。
2、创编简单的节奏鼓点。
3、教具:课件 大鼓 小鼓 各种打击乐 教学流程:
谜语引入——介绍种类——学唱歌曲——为歌曲伴奏——分组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在有效引发其对课程的乐趣的同时,清晰、直不雅的让学生开端熟悉乐器—鼓。)
1、话说鼓: 谜语: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是皮肚里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学生猜—乐器)(鼓)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鼓的世界。
提问:请问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看见鼓,听到鼓声的?
生:过年、过节、开庆祝会、少先队鼓号队…… 师:鼓即是乐器又是道具,人类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中得到启示并创造 了鼓,鼓的种类很多,具说能叫出名字来的就有上百种。
1、鼓的种类名称:(课件)()
生:大鼓、小鼓、小军鼓、架子鼓、铃鼓、、手鼓、腰鼓等等
2、击鼓方法:
设问:在一个鼓上,你们能敲击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生:在鼓上尝试并感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敲击法,及不同的声音效果和节奏。
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敲击大鼓与小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与音色。(大鼓:咚咚 小鼓:嗵嗵 嗵)
2、介绍打击乐器
(1)教师出示部分乐器:大鼓、小鼓、锣、镲、三角铁等
(2)请学生上前动手敲响乐器,亲自体验乐器声音。(3)教师演示两种打击乐:用小鼓拍打一段节奏;用三角铁为歌曲《小星星》伴奏。学生能认识部分打击乐器并感受其声。
深入重点: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不同的鼓声敲打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1)教师敲打大鼓两声,学生模仿“咚、咚“(强调是两声,并重音)
(2)教师敲打小鼓三声,学生模仿“嗵、嗵、嗵”(强调三声)
二、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1、听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其情绪。
2、学唱歌曲,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3、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强弱力度特点。(“咚 咚”跺二下脚,“嗵 嗵 嗵”拍三下手)
(让学生通过节拍游戏在加深对鼓音响、强弱对比的概念,而且能不错的区分和表现强和弱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力度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节拍表现能力。)练唱歌曲:
教师唱“擂起了大鼓”,学生唱“咚 咚”
4、学生随音乐伴奏演唱歌曲。
5、教师分发各种打击乐器
6、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一组模拟大鼓与小鼓声音击鼓伴奏,或拿手中的打击乐器伴奏。板书设计:《大鼓和小鼓》
2/4拍 强 弱 ︱ 强 弱 ︱强 弱
● ○ ● ○ ● ○
教学反思:
我在教二年级学生演唱《大鼓和小鼓》这一课中,让学生采用听唱方法学习歌曲。开始时只让学生歌唱模仿鼓声的乐汇,和老师进行“接唱”,增加学习的趣味,然后再逐渐完整的歌唱全曲。
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分组歌唱。一组唱“大鼓”,一组唱“小鼓”,要求分组的接唱要节奏稳定、音调准确、衔接紧凑、会看指挥(这是利用分组接唱的形式感受音乐的分句,为音乐结构的学习做感性的准备。音乐结构的感知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歌曲的强和弱,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入,情感也能更准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