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

时间:2019-05-13 00:2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

第一篇: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

古诗两首教案

13英语1班

谭淑明

201314713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两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描写景色的地方,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并结合语境说出诗句意思,结合诗句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3.会认读本课中“绮、嬉,卢、鬓、苑、凄,倚”7个生字,理解“来日、绮窗、寒梅、着花未”,“旧游嬉、长笛、月中吹、惊物换、叹星移、断肠、草萋萋、人未归”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准确地默写出这两首诗。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并感悟作者的心情。2.理解两首诗的大意,准确把握诗句所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准确默写出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提纲

(一).课前预习案

1、给文中“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并注音、认识其部首、笔顺和结构。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记住田字格里面的字。

2、注意一下笔画复杂的字,多写几遍,不要写错。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人物是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查找有关思乡的诗词,并通过对比找出表达思乡情感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

1、自主认读,相互听读,同桌之间谈论一下怎么记住课文中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词。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住;也可以从生字的部首、结构方面来记住。

2、小组内说一说你觉得哪个生字笔画最复杂难写?写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

(三)、引导自主学习,探究诗句内容

1、这两首诗都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试着填空。(1)第一首,作者通过问一个人,“您是刚从我们的______出来的,一定_____家乡_________;请问您来的那天我家______前,那一株_______开了没有?”

(2)第二首作者通过回忆描写旧游_______的情景,当时卢郎还年少,一声______在_____吹奏,曲调快若“和云和雁飞”;日新月异,斗转星移,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当初的______已变成老叟。而如今吴苑草长凄凄,两人相见也变得伤心断肠,_____远眺的人盼望我们_____,可是我们还_____。答案

(1)家乡、了解、人情事态、绮窗、腊梅花

(2)沙河塘上、长笛、月下、少年、倚楼、回去、未归

(四).体验两首诗不一样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是如何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的?

第二首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年少时和长大时的情景来突出表达思乡之情的?

(五).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体验过思念故乡的情感呢?你第一次出远门是什么时候,细细品味,并与你的同桌或同学分享。四.导入新课

1.用所学过的《静夜思》引出课题

静夜思 唐代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学过了,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吗?

回答得很好,这首诗讲得就是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那你们有没有试过离开父母?或是离开自己曾在的家乡而到另一个地方生活?如果有的话,能告诉老师你们离开父母或家乡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假如你们离开了自己家乡,你们会不会思念故土,想念你们的小伙伴们呢?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表达自己思乡感情吗?好,现在请看向我们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2.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两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3).搜集别的描写作者对家乡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

3、读课题,指名读两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谙--暗:区别音、形、意

学会辨别两首诗中“绮和倚”这两个相似的词并能准确读和写出来。

5、分组学习(1).读熟两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6.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一)、吟诵、理解《杂诗》

1.议:第一首诗中分别写了“来日,绮窗,寒梅,着花未”作者通过这些词语和景物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运用的手法又是什么?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体会诗中设问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第一首杂诗是作者王维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4.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绮窗前,寒梅,看谁描述得最美。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1)作者设问的语气及其情感

(2)从这首诗中不但能想象出故人出发前绮窗前看寒梅的情景,还能想象寒梅的样子;

5.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恰当的设问,一语道破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吟读、理解《醉桃源.赠卢长笛》

1.释题:醉桃源:词牌名。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四平韵。2.卢长笛:系一下层社会的乐工,据词中透露,是词人的一位老相识,极有可能还是词人的一位老乡。

3.这首诗中除了写“沙河塘上,长笛,月,云,雁,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沙河塘上:年少时在哪游玩、嬉戏; 笛:长; 月:圆,皎洁; 云:快速漂移; 雁:飞翔速度快; 事物和星辰:已经变更; 鬓丝:变白

吴苑:草萋萋,荒凉;倚楼:靠在城楼,盼望人归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4.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卢郎年少时,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白”等词语的运用,作者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对比的表现手法。

5.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醉桃源,此言卢长笛年青时候经常在沙河塘一带游玩,那时候他已经爱上了吹长笛以自娱。“一声”两句,承上。言卢郎久攻长笛,遂成专家。他的长笛声起,奇妙而悦耳,好像月宫中的仙曲一般,笛声悠扬地随着天上的白云、鸿雁一起飞向远方。上片赞扬卢长笛的笛声高妙。“惊物换”三句。言物换星移,时光流逝,当词人如今再与卢长笛重逢之时,两人双双太息,因为两个人都已经是鬓添霜丝,垂垂老矣。“断肠”两句。此言两个人都是久客吴地,都因为思乡而伤心断肠。词人说:“料想在故乡的亲人,如今也必定是在倚栏远眺,盼望着我们两个游子归去呢。”从下片双双临老思乡的词意中透露出来的消息可以推测:卢长笛可能是词人的一个同乡人。

6.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沙河塘上,长笛,月下,云,雁,等景物和意境,看谁描述得好。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沙河塘上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的意境。

(2).从这首诗中不但看出沙河塘上游戏的开心情景,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能清晰看到云和雁的漂移

7.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通过什么景物和描写什么事物来进行古今对比的?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古今对比,从年少的无知嬉闹到两鬓斑白,道出自己多年未归故土的,却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

学生自主描述沙河塘上游玩嬉戏的情景,想象吹笛人在月下吹笛的意境;通过对比,再想象一下两次描写的变化,想想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故人头发斑白的相遇情景是怎样的。8.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9.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通过描写少时在沙河塘上游戏的月下吹笛的情景与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两鬓斑白,芳草萋萋的情景的对比,突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10.思考:对比这两首诗,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作业:

1.默写《杂诗》和《醉桃源.赠卢长笛》。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思念故乡,表达思想感情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案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说话、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

3.略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一首简单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提问: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揭示答案:描写了白鹅在水中畅游的情景。

3.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古诗这种表达方式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尽、更”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楼、黄、层、照、炉、烟、川、瀑、布”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依:右边横不宜过长,捺要舒展。

尽:横折略向上斜,下面两点上下对齐。

层:尸竖撇拉长,“云”的第二横稍长。

照:上部左右宜紧凑,四点底排列整齐。

炉:左窄右宽,“火”最后一笔变成点。

烟:“因”外框要正,里面“大”宜小。

川:第一画是竖撇,中竖稍短,右竖长。

易错提示:

层:上面不要多加一点。

照: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炉:右部不要漏写一点。

(3)多音字。

尽jìn:尽头、山穷水尽 jǐn:尽管、尽 早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娄:楼(楼房)——搂(搂 抱)

户:炉(炉 火)——护(保 护)

圭:挂(倒 挂)——桂(桂 花)——娃(娃 娃)

层:三层楼、一层灰、一层雪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古诗(播放音频),熟悉古诗及朗读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认识作者。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

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释题。明确: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4.“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明确:登山、登陆、登门、登高、登记等。

5.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借助工具书理解“欲、穷、更”。

明确: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欲:想要。穷:最大化,达到极点。更:再。

6.同学们,你们觉得太阳什么时候离山近呢?

明确:太阳落山的时候。

7.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明确: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明确:傍晚。

2.指名说一二句诗意。明确: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3.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最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暗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意思:要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物,就必须再上一层楼。道理:要想拥有更多的知

识、更大的成就,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诗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我们要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开阔眼界。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楼观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想象登高抒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寓情于理气势磅礴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①草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4.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件

一课时

^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也找到了春天,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其他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

大家读得很好,“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读)(重复三遍)

不过最后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风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

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读一下这首古诗,要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发音注意点。

(学生齐读古诗)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老师有点不明白了,有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那现在我们就要自己来朗读一下了。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

(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2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下面我们大家来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全班齐读)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大家首先来看一下,然后再联系古诗,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是什么,白居易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草的情景呢?(出示课件图片)

大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话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忙。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讲讲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了。老师在把刚才的几幅图再放一遍,大家开动脑筋,等一下我请同学回答。

(播放PPT,并请学生分别讲一下这四句诗的大概意思。然后请学生做总结。)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

(学生回答“要”)

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朗读)

很好,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3 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

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一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PPT,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PPT。(利用PPT出示生字)

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再请同学到讲台前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法,这样好不好啊?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思广益。)

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呢,有些老师都还没有想到呢。大家都已经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那现在大家在自己的田字本上写写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看一下,比比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好。

三、总结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了《草》这首诗,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四、延伸拓展

1阅读课本第7页的“我知道。” 2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远赴京城投靠一位朝中大臣,献上一首诗,并告之名字叫白居易,大臣一听则说:京城居之不易。又读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不觉叫好,好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凭这首诗,京城居之易矣。从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成为了千古名句流传下来。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今天大家回家之后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在新课标教材中,《草》这首诗被安排在语文二年级下册,对二年级下的学生来说,这首诗还是较简单的,教学过程的主要重心是放在理解和朗读这一部分,所以我将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了这一部分。但我同时也十分注意学生在字、词发音上的问题,毕竟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准确地说普通话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第一课是《找春天》,于是我就借用“找春天”为话题来导课,引出“草”,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草的图片也给课堂增加了美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学互相讨论来得出结论、认识。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也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② 宿徐市徐公店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古诗所描绘的情景。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领悟《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情景。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PPT。

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PPT)你们听,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轻轻地拂过我们的脸庞,带来了清新,掠过那枝头,增添了新绿,她又把纤手一挥,装扮了五彩世界,渐渐地,她已来到了我们身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妖媚与生机。

2“美丽”似乎成了春天的代名词,所以历代诗人都把对春天的喜爱化作了一首首诗篇,你记得哪几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学生交流:《咏柳》《江南春》《游园不值》„„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二、解题。

1解题。

⑴谁来读一下课题?

⑵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宿:住宿。新市:地名。今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公”是对年长人的尊称。

(3)读了题目,你觉得缺了什么?(主人公)2介绍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三、初读课文

1出示全文,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来到乡间感受春的气息。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指名读诗并正音。lí luî 篱落

3听听别人又是如何吟诵此诗的。(听录音)4让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朗读此诗。(齐读)

四、精读感悟

1学法指导: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经常用什么方法? 2像写景的古诗我们一般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学。

3请大家自己图文对照想想诗中所表现的情与景,然后同桌相互交流。4交流:诗人漫步田间,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习第一、二句:

⑴交流诗意。

⑵“篱落疏疏”就是疏疏落落的篱笆。

⑶“小路”是诗中哪个字?(“径”:“曲径通幽”就是诗中“一径深”所描绘的意境。)

⑷“一径深”:蜿蜒的小路静静地、幽幽地向远方延伸。

⑸“未成阴”:“未”就是没有,树头的花儿落了,树叶还没长得很茂密,“未成阴”就是没有形成树阴。(点明时间:暮春)

⑹谁能再为我们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其余同学想想这幅画面让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稀疏的篱笆,枝头的新绿,小路静静地、幽幽地伸向远方,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板书:幽静(深远)]

⑺谁能把作者的所见所感读好?让我们也走进这幽深的春景中,与诗人一起陶醉。(齐读)

学习第三、四句:

⑴导入,正当诗人为眼前的春景陶醉时,什么又引起了诗人的兴趣?

⑵交流诗意。

⑶你能体会儿童当时的心情吗?从哪里体会到的?[快乐(追,嬉戏);着急(急走,快跑);失望、沮丧(无处寻)] ⑷当诗人看到眼前儿童追蝶的情景,他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童趣(喜爱、回忆)] ⑸谁能把这充满童趣的画面及诗人的喜爱之情读好?(指名读、齐读)

5配乐朗读

我们读诗,往往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意思感悟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让我们再次用心领悟诗人对幽静的春景,充满童趣的追蝶画面的喜爱之情。(指名读,齐读)

6谁已经把此情此景记在了心里?(指名背,齐背)

7自由讲诗意,老师归纳。

(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茂盛,没有形成树阴。儿童匆匆忙忙地追赶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五、写话

1诗的语言洗练精当,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从诗中看到的感悟到的联想到的写下来。(放音乐)

2交流。3评价。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一、授课时间

二、课题:25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三、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首古诗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要热爱家乡。

四、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情感

五、学习方法:感情朗读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

同桌互背

有感情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写的字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三

学习目标:

1.认识第二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其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 3.懂得珍惜友情

四、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呢? 诗人离开时的心情怎样 ? 2.揭题,读题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帮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试着按节奏读,指名读

2.有韵味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3.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多种形式朗读

5.自由背诵,自我表现背诵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指名读,说说识计方法 3.范写临摹 4.练习写字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

教学反思: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

习惯。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提供的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教法预设】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学法确认】

朗读感悟法

【教学资源】

课本、PPT和拓展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重点: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难点:感知情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1.播放幻灯片,板书课题;

2.播放幻灯片,教师提示学生说说野草在每年的生长干枯 3.背诵古诗《春晓》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1.学生自主阅读《草》,教师巡视指导

2.认读第一首诗的生字“枯、荣、烧”,暂 不书写 3.出示朗读节奏示意课件,学生画上斜线,练习朗读

4.自主认读《宿新市徐公店》,对照插图,指名讲一下大概情景

三,认读生字,学习书写(15分钟)

1,教师逐个出示生字课件,学生自主认读生字,书空生字,说说笔画笔顺,2.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反馈 3.指名读出生字连带的词语,具体朗读

四、扩展阅读(10分钟)

五、说话写话,学以致用(10分钟)出示写作要求,先说说意思,再动手写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悟诗意 2.理解大意,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和背诵 难点:感悟和想象

一、复习字词和整体认知(3′)

1.集体朗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

二,朗读课文,感悟情景(17′)

1.指名朗读《草》出示课件提示,指名回答“一岁”和“荣、枯”、野火的季节和“烧不尽”的含义。

2.指名练习背诵《草》。集体背诵。

3.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指名看图说说那些情景式前两句写的意思? 4.齐读最后两句,说说为什么“飞入菜花无处寻”? 5.练习背诵第二首诗。

6.集体讨论第二句表示的什么季节? 7.指名演示诗句接龙游戏。

三、拓展阅读(10′)

学生自主阅读剩余篇目,教师巡视督查。

四、练口练笔(10′)

指名说说任意一首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春意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天。教师巡视。

板书计划:

草 野草 烧不尽 吹又生 篱落 一径 花落 黄碟 黄花

课后反思:环节中没有设置“设计意图”一栏;第二课时“诗句接龙”游戏有助于活跃 气氛,开发思维,帮助记忆,可借鉴。

下载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两首 教案与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两首教案

    《草》、《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荣、尽、宿、徐、篱、蝶”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过程 《草》:1.谈......

    古诗两首教案(合集)

    一、赠刘景文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 张玉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 体会钓鱼孩......

    古诗两首教案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

    古诗两首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一, 课堂导入: 1.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首送别的乐曲《送别,长亭外》。(播放) 2.同学们,欣赏完这样的一首送别的乐曲中,能否想起几首学过的送别古诗或诗句......

    古诗两首教案

    25.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

    古诗两首教案

    29古诗两首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两幅图片中所蕴藏着的神话故事吗?——生答: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你能简单说说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吗?看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已经深深烙在你......

    古诗两首教案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