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
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
长治市城区新华小学 秦引祥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有效”,什么是“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何种教学就可称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满足何种条件或具备哪些特征就可算作“有效教学”?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四)什么是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理清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指标,必须全面地考察构成“效率”的因素及其关系,给课堂教学效率下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效率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可以直接用货币单位量化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同时并存,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效率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投入方面,既要考虑时间的投入(不包括额外的负担),又要考虑师生是否全身心投入;2.产出方面,首先要考虑学生全面素质而不能仅仅考虑知识技能;其次要考虑“所得”的质而不仅仅是量;再次要考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这是最重要的。所以笔者尝试把“课堂教学效率”定义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比值。实际的教学效果指每个学生实际的时间精力投入的总和所“产出”的知识、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所得的总和;应有的效果指全体学生的额定时间和全身心投入所能“产出”的知识、技能、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总和。但因课堂教学时间是额定的,若学生未能全身心的投入或因内容、方法之欠妥,在额定时间里必然影响到所得的结果。因此可以简化为:在确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每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度之和与全体学生应达教学目标之和的比值。即:课堂教学效率=每个学生的实际目标达成度之和/全体学生的应达目标x100%。
二、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
反复练习、操练式的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早期的算术教学理论的奠基人——桑代克写的书都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进行反复练习的。现在提倡的另一种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讲有效学习的问题,就是因为国外大部分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反复的练习也有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显著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如果说在不良的情况下过度练习,比如说让那个学生写1000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反复的练习体现在“熟”上,有句话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又有一句话叫“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是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当然,数学学习中的练习还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说不需要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这就是有效学习的意思。关于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不重。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那么,我们的教学怎样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三、有效教学的主要理念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包含哪些内容 具体地说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二)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体现效率意识
有必要理清以下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体现效率意识:
第一,我们要正确理解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投入提高时可以提高产出,如果能在投入不变甚至投入减少的情况下能提高课堂效益,就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由“投入提高一产出提高”,以高代价换取高成果的做法并未抓住高效率的实质。我们提倡的是以少投入达到高产出的境界。
第二,要正确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高效率的教学,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创造教学”都以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突破口,使其乐学,轻松地学,不再感到沉重的课业负担。不过中小学时期是身体、思维和认知增长的关键期,教育者对其健康成长负有重要责任,要抓住关键期,引向“最近发展区”,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能力,发展知识与技能。而且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从公民意识上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的体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应让学生有合理的学习负担。这是一种教育意识,是教学的“教育性目的”的体现。
第三,要正确认识到使用现代化设备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的结合。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声、像、光、电等先进的可以远距离或超越时空限制进行教学的现代化设备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硬件设施,发挥了人力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前提。人力的作用在课堂上依然是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谈话法等都是经过了长期的考验。有着其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维方式的学习,教师在呈现知识的同时,必须言传身教,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对学生施予知识、人格、道德力量的综合感染,在此意义上,没有一种先进教学仪器可以取代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大多集中在课堂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两个基点——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教师实施异步教学。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说到底就是要使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三)有效教师的品质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有效教学的过程和策略
一、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我们要研究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通过以下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这种策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我想,原来的备课主要是根据原苏联教学法的一些环节,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二是实施的策略。比如说,这次研讨会上有位老师上的“左右”这节课是小孩子的游戏活动,实际上这位老师可以把做游戏的教学策略好好总结一下,这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很有效,游戏的策略有哪些步骤和哪些特点,都是应该进行研究的。有很多教师经常用讨论的方法,但怎样讨论,讨论有几种,怎样安排,也都是应该研究的。比如说,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大容量思考,我们称之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又比如,目前提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电脑演示是一种新的策略,那么怎样利用电脑演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呢?又比如,练习设计的策略,也可以促进有效学习。还有提问的策略,怎样提问?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些思考含量。有些提问是没有思考含量的,比如说,有些教师问:黑板上的这幅图里有多少棵树?这种提问就没有思考含量。三是评估策略,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可以引进“质的评估”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这些策略包括“档案袋方法”、“开放性问题”、“小声说”等。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2)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3)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学业求助的行为。(5)以学生学习的真实的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6)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反省性地思考、彻底地思考。思维的品质:流畅性;原创性;独到性;深刻性;敏捷性;精进性。(7)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学生的想法之间要有实质性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识”,实现知识建构。(8)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解变式题及解相关问题、解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9)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10)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1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他们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12)以某种建设性、乐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引导学生制定行为改进计划。(13)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14)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15)鼓励和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性,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16)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
三、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
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虽然,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1)关注学生的学习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加涅是比较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1965年,他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应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论体系。特别是此书于1985年第四次再版时的修订,不仅阐明了五类学习的性质、有效学习的条件以及它们的教育含义,还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学习条件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论新体系,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探讨。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有效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除了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与布鲁纳相反,另一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虽然也强调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重要性,但就其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途径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学理念来说,却并不一致。奥苏伯尔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按照学习所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能在学习新知识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的结构结合起来。所以,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他们只是被要求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作它用。
无论怎样,这时候的研究已经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无论是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或者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关注交往与沟通
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比如,单纯的赞扬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关系。而且,“在班里运用表扬与奖励的最大弊端是一些人可以经常获得表扬,而另一些人却很难获得。更可怕的是,没有得到表扬与奖励的学生开始认为自己‘不够好’,这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潜在的伤害。教师意识到这一点转过来对全体给予过分慷慨的表扬和奖励,但是学生们能看出实质,他们能把不自然的、不应得的表扬与奖励或华而不实的奖励与真实的事情鉴别开来。” 所以,研究的视角也对准了课堂内外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与社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此外,社会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也扩展了教与学的定义,以强调教与学的社会、语言、文化和政治环境。在这些理论中,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存在于教室的社会结构之中,存在于学校的更大的机构之中。
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但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就是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置身于这样的两难境地,教师们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运用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大?能否做得更好些?通过相互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谈话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谈话是正确的?我们如何使谈话更有效?我们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多好?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英国教育家在1993年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一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迄今为止,所有的有效教学著作中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来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原理学习的策略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仅以艾伦·C·奥斯丁所著的《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为例,就有11种之多。如果将每一种策略扩展开来阐述,则可以集册成书,比如数不尽的教师课堂提问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形式出现的。
四、有效教学过程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一)教学准备策略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课堂教学叙写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二)有效教学不是教学准备的计划贯彻
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和课堂教学行为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聪明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位教师。
(四)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及辅助行为
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有五种:
1、清晰授课,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其相关表现为: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
2、多样化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者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其相关表现为: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
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其相关表现为: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其相关表现为: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等。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其相关表现为: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
另外,我们还需要有执行五种关键行为的辅助行为,如: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运用学生的回答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组织(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提问(运用内容问题和过程问题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探询(诱导、澄清、探求额外信息,必要时调整方向。)、教师影响(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有效教学需要把关键和辅助教学行为精心安排和组合成有意义的模式,以达到特定目标。
(五)有效“备课”的三个要素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要”素大体只有三: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1、学习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
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什么“内容”看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教科书、练习册和课程纲要中已经被详细地指定了。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课文、练习册和课程纲要只是界定了要教的内容,却并没有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对它们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
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些观念的提出对教师选择和利用课程内容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
3、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到什么程度,很难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所提出的目标能够不至于因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因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如果说教学目标应该表述得具体一些,那么,这种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以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地学习为标准。
“教学目标”设定之后,教师需要大致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有效的课时计划不仅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更要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也许有效教师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者策略的能力。像那些扮演大量角色、广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优秀的教师也是复合型天才。在某一天,他们可能将班级卷入到一场讨论中。在另一天,你可能观看到一个示范,做了一个学术性游戏,听取了一场口头报告,或者使用了某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块。他们的班级总是富有变化、充满活力,而单个的因素并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它确实对教学有所帮助。”
(六)有效“指导”: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包括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1、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须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讲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我们可以考虑加涅等人所建议的“教学事件”,包括创设情境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便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以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1)使“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这与一般性的维持纪律式的组织教学不同。对教师的要求更明确,教案中就要设计好用怎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学生不集中注意,所有的教学活动将成为一系列无意义的事件。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一是使教师引入话题是新颖而有趣的。它不该是简单的、干巴巴的内容介绍,或者诸如“请将数学课本翻到79页”。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有时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衍生物之前,可以将一小钾放进装水的烧杯里,让学生看它的反应(钾会噼叭爆响,产生火花,最后燃烧)。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仅仅用某些吸引注意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或一般性的外围提醒,如“注意了,开始上课”、“看,这一排同学坐得多端正”等组织教学,有时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集中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告诉学生在课时结束时应该哪些“行为结果”。“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无重点地蜻蜓点水,在多种呈现方式中的各项学习内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册中的“关键”部分。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以免学生只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多样化教学不能冲淡主题。强调难点和重点可以帮助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
(2)使“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
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却被很多不细心的教师疏忽或遗忘。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相关),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最有效的教师会保持一种顺利的、相对快捷的节奏。„„虽然教学活动的速度很快,但却与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很匹配。” 如何保持讲授以及整个教学的“节奏”,实在是值得考虑的教学问题。这里有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但还是有一些策略可以考虑:
比如可以使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过长时间地停留,循序而不进;还要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一些学生身上。
比如应该重视教学环节以及不同主题的“过渡”。当教师改变话题、重点或活动时,就会出现过渡。“过渡,尤其是小过渡,是课堂上的常见现象,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该保证过渡数量不多,但尽可能有条理、简洁。当没有处理好过渡,或者下一个环节由于某种原因被延误时,问题就会产生。”
为了使教学过渡顺利,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有所考虑,尤其须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设备。当准备上课时,就可以预先估计哪里会出现变化,哪里需要停顿。教师还可以将经常性的过渡常规化、惯例化。例如,当学生提前完成作业时,应该干什么,而不是坐在那儿等候。
(3)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
在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紧接着,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这两种事件在时间上是紧密相连的。“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也可以说,提供反馈是引发活动的完整和延续。反馈可能是引发活动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活动。由于引发活动没有提供反馈,学生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即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所以,这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距要尽可能地短。
在引发期待行为阶段,学生对问题或练习的回答必须是“个体”的,即个体尝试着进行回忆、概括、释义、应用或者解决问题,但紧随其后的反馈可以指向“全班”。这样做可以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特别需要注意,重要的是对于错误答案作出富于鼓励的答复,从而保持引发活动的非评价性的特点。如“开头不错”,“你的答案部分是正确的”,“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话语。类似这样的回复能够使学生关注更有用的回答,而不因为学生的错误回答受到批评。学生行为之后紧跟着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在尽可能非评价性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回答,这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冒险式地回答,对于这些回答他们可能不大肯定,但他们能以它们为起点,开始构建正确的答案。任何回答,不管多么粗糙或错误,只要给以恰当的反馈和纠正,都能成为学习的起点。”
当然,反馈活动既可以是即时的、随堂的、非评价的,也可以是延时的、脱堂的、评价性的。在有些时候,“延迟评判”多学生来说可能更具有鼓舞人心的效果。包括一些测验和第二天返回的作业题目,或者若干天或若干周后返回的延伸任务(文章、研究论文和文件包等)。一般而言,教师对这些作业的评判应该尽快地向学生反馈,甚至可以“让学生当时知道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业和练习都需要“即时反馈”。有时“延时评判”会发生另外的效果,尤其当某种作业的结论带有不确定性时,这种“延时评判”就变得更加必要。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往往包括以上多个“教学事件”。但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都要包括所有的教学事件。比如有时一整节课都是复习,有时回忆先前知识和评估行为在当天的课时中没有出现的必要。灵活机智是有效课时计划设计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可见,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满足了教师一定的个体需要和职业需要。既便于教师的控制,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好地对班级进行调控;也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同时时间经济,教师讲授是对时间的有效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教师讲授也可能满足学生的一些需要。这些需要包括:“获取——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顺从——钦佩他人的需要,在这儿,他人是指讲述者;一致——同意他人和相信他人的需要;求助——寻求帮助的需要。另外,好的讲述能帮助学生发展重要的学习技能,这包括倾听、做笔记、思考的能力。” 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不恰当“讲授”。
2、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第一,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也称收敛型问题和发散型问题。有效“提问”则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
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是“封闭的问题”最常见而泛滥成灾,特别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有关研究表明,这类问题占提问总数的80%。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封闭性问题可能更适合强调知识记忆和理解为主的教学和成绩测试,标准化成绩测试中的选择题往往测试的就是这种认知复杂性较低的行为。这种成绩最容易被测量。而开放性问题的测试相对困难,往往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管它们在暂时的成绩测试中的结果如何,教师应该长期适量地持续运用高层次的开放性问题。
第二,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性的。记忆型的问题难度最低,对学生要求不高,只要能够准确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正确作答即可,并不需要理解所记忆的知识,或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理解型问题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加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能够表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解释、概括说明的能力。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的知识形式加以变化使用。
应用型问题要求学生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中。它超越了记忆和对知识的转述阶段。应用型问题“鼓励”把新学的材料用于新的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将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于与“真实世界”近似的情境中。应用型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序列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而不是只停留在零星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所以,坚持使用应用型问题比应用型问题的数量更为重要,而且在任何知识学习阶段都是必要的。
比较高级一些的“应用型问题”要求学生形成一些独特和创新的“产品”,如设计一个解决方案、预测一个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的开放性较大,它能激发多种多样的回答。
应用性的问题有时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并能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决定”,它让学生尽可能面对真实的问题作出评价。这种能力的训练应从小开始,而不是等到需要作出抉择时再培养。
3、有效“倾听”
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不会谈话的人喋喋不休,善于谈话的人只是提问,并倾听。
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
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第一,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更“安全”、更好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对于超出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久之,多数学生将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回答,要么一个一个地叫下去,浪费了课堂时间;要么直接叫那些能够准确回答的好学生,这几乎使课堂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
第二,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现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这种提问方式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
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错误答案时,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很明显,“这两种后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两种做法都不是有意的,但学生就是这么看的。”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至少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也许是“提问”中最严重的误解之一。比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问他一个不可能知道的问题。等等。有的教师可能出于好意,但不管出发点如何,这类问题确实是惩罚。因为这可能让学生自我感觉很差,自信不足,更紧张,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些只会对学习过程产生阻碍。
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教师的“追问”、“补充”和“赏识”是必要的。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喜欢经常使用一些几乎“无效”的“补充”或所谓的“赏识”:“好极了”或者“哇喔”。真正有效的补充和“赏识”至少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不要使用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反应,你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有效“倾听”是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七)有效的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计划的六种属性:
1、在所有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中间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2、防止注意力分散的逃避工作的行为;
3、一旦出现不规范行为,迅速而又不招摇地改正它;
4、对于顽固而又长期复发的不规范行为,采用那种具有连贯性简单策略来进行制止;
5、传授自我控制;
6、尊重文化差异。
――[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的评价
一、有效教学的标准
有效教学有五个标准:
1、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
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教学评价策略的理念和技术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尽管“评价”一词早就在我国的教育文献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但是,评价的背后用以支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具备,许多人还以为评价与考试、测验没有什么区别。
1.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5.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没有多少效果。
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具备试题编制技能,而目前由于有大量的试题集,有部分教师经常照搬照抄练习题和考试题,导致自己本来应该具备的试题编制技能的丧失,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如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作业量过大等问题,其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编制试题。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反之,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资源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的资源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历来的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有学者称之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有学者称之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等。
“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课程物质资源”所倚赖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固定化的、消费性的、“耗散材料”式的资源。那么,“课程人力资源”所倚赖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二、“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三、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物质资源”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当“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质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
具体来说,“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少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二是发挥教师“主动性”,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不断生成瞬时性的、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四、反思教学: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什么是“有效教师”?可以有多种谈论的方式,也可以提出多种标准和期望。从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向尤其是“隐性学习”、“体验学习”和“热情求知”来看,真正的“有效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基本使命是为学生的体验学习提供足够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
而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或者“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第二篇: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
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
作者: 张青伟(高中化学
江西吉安化学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834 发表日期: 2008-07-10 22:01:09 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学校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教师缺乏有效教学的理念,没有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此起彼伏,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能扎实地掌握知识,又能有效地增长才智呢?只有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师生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做到“既减负,又育人”。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阐释“有效教学”,首先应弄清什么是“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那么“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最高效益,说得通俗些,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这里的“有效”,不只停留在学生的知识建构方面,还包含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等。教学要获得效果,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二是指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并借助一些技巧,如重音重复、抑扬顿挫、表情手势、深入浅出等。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更谈不上有效教学。
第一节“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何以谈论“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不为别的,只为“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1[1][1]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晚近的事情,2[2][2]但我们宁愿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怎样成为成功的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 1[1][1] 参见肖刚:《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打印稿。2[2][2] 参见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载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学校教育以及相关研究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论”。
“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明确的关注,但并不意味人们不看重学校教学的效率。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现代教学论可以说就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可视为“有效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在这种初始状态的“有效教学”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教学的“规模”,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对具有某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的依赖,否则“大规模”的“班级教学”就很难长久地维持。这正是自从“班级教学”产生以来,人们不懈地寻找“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的缘由。
夸美纽斯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
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无论“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二.有效教学模式
当我们观摩某个优秀教师一堂课时,常常为他那精湛的讲演艺术啧啧称赞,从材料的呈现、板书、提问、教学活动的安排到总的教学结构,无不令人倾倒。但是,要知道,这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有效教学的安排远非只是有效的讲演。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须知道如何使他们的教学适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励学生的学习,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结合学生分组以适应教学以及评定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有效教学中的所有这些因素,教育心理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几中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阐释了高质量的课的关键特征,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相互联系而促进学习的。(一).卡罗尔学校学习的模式
卡罗尔曾在一篇名为“学校学习的模式”的文章中,从时间管理、资源、确保学生学习的活动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教师的教。卡罗尔的模式提出,有5个因素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能力倾向: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
2.理解教学的能力:学生学习某一具体课的准备性。这不仅与能力有关,而且也与理解某一课所需的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有关。例如,不管学生能力如何,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相乘和相减,那么他就不可能学会较长的除法。3.毅力:学生主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量。毅力基本上是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果。
4.机会:可以学习的时间,它与教师在教某一具体概念和技能上所花的时间有关。
5.教学的质量:课的实际传递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尽其所能和所具备的先前知识技能水平尽快地学习所呈现的课材料,那么学习质量就高。
卡罗尔根据学习实际所花的时间和学习所需的时间来讨论这些因素,他提出了下面这样关系:学习的程度=f(所花的时间/所需的时间),即学习的程度是学习所花时间与所需时间之比。这意味着,学生学习实际所花时间越是比他们所需的学习时间多,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需时间”是能力倾向和学习能力的结果,而实际所花时间则依赖于机会、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毅力。
卡罗尔模式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将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并且用一个主要的变量——时间加以讨论。许多研究者认为,学习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能力倾向和智力。但卡罗尔则告诉我们,不要认为能力倾向上的差异限制了学习的量,它只决定了学习所要花的时间。这就是说,如果教学质量高,又有足够的时间花在学习上,那么任何一个能学习的人能学会任何东西。卡罗尔的这一模式直接启迪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在后面,我们将具体讨论这一观点。
卡罗尔的模式综合了这样两种因素:直接受教师控制的因素和个别学生特征方面的因素。能力倾向基本上是学生的特征,教师无从控制;理解教学的能力既依赖于学生的能力,也依赖于教师确保学生具备学习新课必备的知识技能的能力。毅力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取决于教师或学校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具体策略。机会(时间)和教学的质量受制于教师和学校。
(二).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 QAIT模式图
斯拉文将卡罗尔模式中的因素进行改编,以使教师或学校能直接变更它们,他提出了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QAIT分别代表:
1.教学的质量(quality of instruction):教师所呈现信息和技能的易学程度。教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的质量和课程呈现本身的质量。
2.教学的适当性(appropriate levels of instruction):教师确保学生作好学习新课的准备(如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换言之,如果课对学生而言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教学的水平就是适当的。3.诱因(incentive):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作的激励的程度。
4.时间(time):教师让学生学习所教材料的时间是否充足。
在QAIT模式中,这四个因素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想教学有效,这四个因素都必须合适,不管教学的质量怎么高,如果学生缺乏必需的知识技能准备,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者缺乏学习所需的时间,学生也学不好新课。另一方面,如果教学质量很低,不管学生具有多少准备知识技能,学习动机多强,拥有多少学习时间,学生也同样学不好新课。QAIT模式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像一个链中的一个环,整个链的力量和力量最弱的环一样大。
QAIT模式中的因素
1.教学的质量(quality of instruction)
教学的质量是指大多数人一说起教学就想到的这样一系列活动:讲演、提问、讨论、辅导学生自习等等。当一个教学的质量较高时,它所呈现的信息对学生有意义,学生能对它感兴趣,并且容易记住和应用它。
有效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要想使课有意义,教师必须有条理有组织地呈现材料,他们要能把新信息与学生已经知道的信息联系起来。他们需要运用例子、演示、图片、图解,以使学生感到生动。他们也可以使用诸如先行组织者和记忆方法之类的认知策略。有时,一个概念必须等学生发现和体验或相互讨论之后才真正理解。
有效教学另一个要点是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监控学生的学习,并采用适当的教学进度,以便学习既不过快也不过慢。例如,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问,看他们掌握了多少。如果学生的回答表明学生跟得上进度,教师不妨把进度加快一点,但是,如果学生的回答比较吃力,教师就不妨复习前面的某些部分,并把进度放慢一些。
2.教学的适当性(appropriate levels of instruction)课堂组织的最大难题恐怕要数如何处理这样一个事实:即班上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准备、学习进度、学习动机上的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水平要适当。教30~50人的一个班绝不同于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的成功。哪个教师都知道,如果给全班上课,肯定有一些学生比另一些学生学得快。有些学生可能根本就学不会,因为他们缺乏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或者学习时间不够。如果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学,势必又浪费了学得快的学生的时间。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样的差异,许多教师才想法寻求个别教学、适应性教学或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有些解决方法自身却又产生了比所要解决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例如,教师提供的材料,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水平,并且允许他们以自己的速度学习。这固然解决了教学适当性方面的问题,但它又产生了一个更为严重的新问题。30~50个学生做30~50件事,这样的活动如何管理?有的教师可能会按能力将学生分组。尽量使每一组的能力差异范围相对窄一些。但是这也同样会产生一些问题,因为,当教师着手红鸟组时,蓝鸟和黄鸟组就得在没有监督和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3.诱因(incentive)
在我们口头语中,常常把学习当成用功。这并不是说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是不快乐的。它恰好说明,学生必须引导自己专心致志,用心完成作业,好好学习,必须知道如何激励自己去做这些事。从前面章节中的动机理论可知,学习或动机既可来自学习任务本身的特点,也可来自学生的特征,还可来自教师或学校所提供的奖励。
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某件事,他们就会作出必要的努力去学习它。对于学生,有些信息本身就很有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或使学生知道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在校外有多大用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个电子游戏迷被告知计算机知识能帮助他解开电子游戏的密码,他就会有兴趣学习计算机知识。
但是,并非所有的课题都能吸引所有学生。大多数学生一旦花大力气学习了那些当时看来并不重要,但对后来的学习很关键的概念和技能,他们都需要某种承认和奖励。正因为如此,学校用表扬、反馈、升级、证书、红星、奖金和其它奖励来增强学生的动机。
QAIT模式的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time)。教学要花时间,教学上所花的时间越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学得也越多。但是,如果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当性和诱因都很高,那么,在教学上所花的时间越多,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可供学习用的时间量依赖于这样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教师定于教学的时间量和教师教时实际所用的时间量;第二个是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的时间量。这两种时间都受课堂管理和纪律的影响。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学习动机强,都清楚意义和目标,并且教师作了周密的准备,组织得当,那么,不管教师想教什么,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学习。但是,有许多诸如干扰行为问题、活动过渡不自然等之类的问题也会占去本该用于学习的时间,使充足的时间变得不够用了。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第三篇: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
钟启泉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笔者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背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杜朗口归来感受
下面谈谈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领导的感召力
杜朗口中学的校长教过多门课程,而他所教班级的成绩总能级部第一,成绩在那里摆着,不服都不行。他是每天第一个到校的,最后一个离校的。
另外,他们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必须每月给广大教师上一节示范课,真正做到了领导是先锋队,而不是督战队,领导是战斗队,而不是宣传队。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这句话永不过时,也不是杜朗口所独有。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因为教育的脉搏在课堂上跳动,办公桌上、会议室里是把握不到的,如果在办公室、会议室、座谈会上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把握住了教育的脉搏,那只能偏离教育正常的轨道、打乱教学正常的节奏。
执行力来自感召力,而感召力来自对事业的热爱与熟悉,来自参与中实现管理的身体力行。
二、耐得住寂寞的决心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我们应该做圣贤还是做饮者?做圣贤就要耐得住寂寞,心不静如何干事业?心不静,如何谈反思?颠起脚尖争荣誉,怎么能进步得快?
杜朗口中学搞类似的教育改革接近十年了,最近三四年才真正有了点影响,那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他们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可以说那段卧薪尝胆的日子里的积淀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感受的成功者的真谛。耐得住寂寞,就要抛却功利之心,耐得住寂寞就要主动放弃一些虚无,甚至要放弃一些实际。人的大脑兴奋点多了最终是会相互抑制的,工作不能有太多的抓手,因为人只有一个大脑,两只手,过于贪功心切,四面出击,最终肯定会全线崩溃。
三、持之以恒的信心
杜朗口中学不仅改革的胆量大,而且面对困难、阻力、怀疑,他们能持之以恒,这种恒心来自哪里?来自提高学生成绩的强烈欲望,来自对个人得失的“无欲则刚”。教育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一点恒心,几天看不到成绩,没有听到赞美的声音就开始打退堂鼓,就开始患得患失,那回家当金丝雀好了。整天呷呷乱叫、忽东忽西的是麻雀,耐心等待,一飞冲天的是鸿鹄。而持之以恒的信心,来自一飞冲天的决心。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决心和恒心。
四、落到实处
工作抓手应该来自教育教学的实践。杜朗口人的抓手来自对后进生的帮扶细则,来自对所有工作的及时评价,而不是对概念的炒作和演绎,即不去刻意迎合领导的意图,也不去刻意跟风随潮,而是来自对自身工作的每日反思,基于自己的土壤、坚持自己的理念、挥洒自己的汗水,才能收获令别人垂涎的果实。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可以细致到每周发一次奖金,这样的考核效率怎么能不带出更高的工作效率?这样细致而及时的考核,使得考核者比被考核者更要高效的工作。在墙角撒泡尿,那里的草都会格外茂盛,而钱投向哪里、精力投向哪里,哪里就会出成绩,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杜朗口却做得更好。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杜朗口教室里的三块黑板。否则装上六块黑板也只能是摆设。
反思自己和学习习别人同样重要,因为有些成绩出在别人身上,有些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回来的时候,我问自己两个问题:杜朗口是跟谁学的?我们该怎样学习杜朗口?
第四篇:浅谈有效教学理念下的
浅谈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余文森老师在《课堂教学》里的这句话,道出了有效教学的实质。《品德与社会》作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倡导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它的有效,下面我谈谈《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在生活理念下有效的教学。
一.挖掘有效教学资源,深入儿童生活。
《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自身生活才能完成,脱离生活去培养道德会流于形式,虚空无效。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单元时,我结合《自然灾害与救助》这一单元的内容,播放汶川大地震的实录片,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多维立体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美好和意义,课后,我又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制定快乐生活公约,学生既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对父母充满了感恩,又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
当教育真正走出课堂,让课堂在生活中延续时,学生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拥有独特情感和生活体验的生命个体。
二.预设有效教学目标,把握情感导向。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功能,教学活动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因此,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必先要深入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之间的关系,让活动围绕着目标来开展。导向错了,载体再完美也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只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创设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真谛,准确、全面地把握活动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选取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开展有效课堂活动,带动全员参与。
课程标准突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品德与社会》活动是教育学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学的生命。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
例如,在教学《男生和女生》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大扫除,故意将一些力气活,如抬水,擦高出的墙壁等活分给女同学,同时,又将擦桌子,扫地、整理图书、床铺、等活分给男同学,然后再让他们对换干。对比后,每位学生都对“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这个话题有了客观的认识。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策略、一种追求。《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亦是如此,我们在关注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同时,更应努力创设有效的课堂。
第五篇: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2.能力训练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它的意义何在。
1.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5.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学生抽样评价表
同学们:
你们好!这份问卷是学校专门请专家设计并由部分师生讨论通过的抽样调研表,用来评价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并把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反馈给教师木人,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这里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因此希望你们行使学校赋予你们的权利,如实地、客观地填写每一项目,以便提高我们学校的管理水平。感谢你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支持!
分为五个等级:A.非常赞成;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反对。问题:
* 该教师备课是认真、充分的 * 该教师讲课能激发我的兴趣
* 该教师常用举例方式讲解,条理清楚 * 该教师能随时和学生讨论问题 * 该教师没有任何体罚或歧视行为 * 该教师对我比较真诚、热情
* 该教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我是满意的 * 听该教师每一堂课我都是有收获的
* 该教师经常研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 我欢迎该教师继续给我们上课
* 我认为该老师的主要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建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