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用力以后
7、推和拉
教学目标:
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2、观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找出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 样。
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力,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 样。
教学准备:课件、生活中有关推力和拉力的图片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儿歌:
小脸蛋,捏一捏,表情丰富有变化。小气球,压一压,一不小心会爆炸。小弹簧,拉一拉,长短弯折变魔法。他们变这又变那,你猜都是因为啥?
2、自由朗读儿歌,边读边思考这段话最后提出的问题:你猜都是因为啥?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都是因为力的作用。
4、教师小结:是的,这些东西发生变化,都是因为力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用力以后。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7课——推和拉。
5、板书课题:
7、推和拉 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拉力和推力。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推,什么是拉吗?谁来做一做动作。学生做一做,推和拉的动作。
2、教师:当我们做着推和拉的动作,并把它作用在物体上的时候,就产生了推力和拉力。
3、出示课本第22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图中,谁在推,谁在拉?
4、学生观察插图,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5、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图2人和大象推车子,图3老爷爷在推超市的购物车,图5推土机在推土,这三幅图都是推的动作,用的是推力。
图1马拉车,图4学生拖着箱式书包,图6拖车拖一辆小轿车,这三幅图是拉的动作,用的是拉力。
6、我做你猜,进一步认识推力和拉力。
(1)刚才大家初步区分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是推还是拉? 动作一:教师在教室门外推门而入。动作二:教师在教室里面拉开门出去。
(2)学生辨别老师同样是开门,哪一个用的是推力,哪一个用的是拉力。
(3)全班交流,教师讲解:是的,刚才老师同样是开门,但是在外面用的是推力,而在门里面用的是拉力。
(4)教师重复刚才的两个动作,引导学生确认老师的用力。(5)下面请同桌之间合作,一个人做动作,另外一个人来猜一猜,看一看你们猜的准确不准确。
(6)同桌之间做一做你做我猜的游戏。
(7)教师巡视,相机了解学生游戏进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8)教师根据刚才巡视了解的情况,有选择的邀请2到3组同学上讲台做一做你做我猜游戏。其他同学评价,进一步区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9)邀请一个学生做一做拉开抽屉和关上抽屉的动作,全班同学交流讨论:这两个动作用的分别是什么力?
(10)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关抽屉是推,用的是推力;开抽屉式拉,用的是拉力。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11)板书: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学生读一读,明白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拉力大比拼
1、同学们,拉力有大有小,有的拉力大,有的拉力小。下面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班上谁的拉力大,谁到哪里小。
2、(出示拉力器)老师这儿有几个拉力器?哪些同学愿意来比试一下,看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
3、邀请3到5名同学进行拉力大比拼,看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
4、比赛开始,其他同学观看比赛,并且给他们排一排谁的拉力最大。
5、教师感谢参加比赛的几位同学,并表扬拉力最大的同学。
(二)推力大比拼
1、不但拉力有大小,推力也有大小。(出示课本第23页最下面的表格)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推力最大,谁的推力比较小,给他们排个序。
2、交流排序的结果。
3、教师小结:在长征一号、长征2号f、长征7号这三种运载火箭中,以长征7号的起飞推力最大,它可以产生约七千二百千牛的推力。
(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力的结果的影响。
1、出示课本第24页最上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你的依据是什么?(1)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思考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究竟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关键是要说清楚自己的依据是什么。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左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大,右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小。因为左边的箱子是父子两人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去推这个箱子,所以产生的推力是爸爸的加上儿子的推力的总和,因此箱子是向左移动。右边的箱子是爸爸和儿子朝相反的方向推这个箱子,他们有一部分力已经相互抵消掉了,因此产生的推力是爸爸的推力减去儿子的推力的差。箱子是向右移动的。
2、出示课本第24页的下面两幅拔河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哪边的拉力大?你的依据是什么?
(1)学生仔细观察两幅插图,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左边拔河小队的拉力大,因为因为绳子中间的红布条是朝左边移动的,说明左边这一支拔河队的拉力比较大,把绳子朝自己这边方向拉动。
3、教师小结
由这几幅图看来,拉力和推力不单有大小,它还有方向,你朝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所以我们在用力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力的大小,还要注意力的方向。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推和拉》,了解了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了推力和拉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五、课后作业
观察一下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
8、形状改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探究生活中有关力的科学现象。
3、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橡皮筋、气球、橡皮、铁丝等、课件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教学过程:
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
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
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注意不重复)
3、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形状改变了。
5、板书课题:
8、形状改变了
6、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海绵、气球等等。大家带来了吗?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
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
3、学生自由动手操作,用各种方法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尽量使同一种东西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
4、全班交流,指生上讲台演示自己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操作方法。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使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同学还使同一个物体形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家做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是的,这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他们受到了力的作用,是力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三、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那么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呢?
2、学生预测结果:有关系,没有关系
3、不管有没有关系,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橡皮筋的小实验,探究一下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
4、出示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钩码3到5个、挂钩、一块板(可以用小黑板)、小尺。
5、实验的方法:出示课本第26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方法。
6、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1)注意黑板上挂钩的高度要一样,便于我们记录。
(2)橡皮筋要用新的,这样弹力差不多,便于我们统计实验的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7、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相机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8、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论。
9、教师表扬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并小结:正如同学们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力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大;用力小,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小。力的大小和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四、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1、同学们,用力都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但是,用力不同,物体形状发生的改变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传统用力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的物体形状的方法产生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27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和比较,思考一下,传统的用力方法和现代用力方法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观察图片,仔细比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过去,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力气,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小。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变得更容易,更符合人们的要求。可见,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4、大家再思考思考,想想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
5、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
刚刚大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是的,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力的大小直接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用力大,物体形状变化大;用力小,物体形状变化就比较小。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后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9、动起来与停下来
教学目标:
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
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
教学重点: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准备: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2到3辆、课件。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现象,初步思考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
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
9、动起来与停下来
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
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
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
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
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导。与小汽车行驶的速度有关。与小汽车的重量有关。
3、师生共同验证第一个假设:玩具小汽车停下来与小汽车行驶的速度有关。
(1)教师指两名学生上台操作,一名学生控制小汽车的速度,让小汽车用快和慢两种速度向前行驶。另外一名学生用力使小汽车停下来。(2)学生开始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完成之后,教师采访另外一名同学:你让两种不同速度的小汽车停下来,用的力气是不是一样大小?如果不一样,那么哪一个用的力气大,哪一个用的力气小?
(4)学生回答问题:让速度不一样的小汽车停下来,用的力气是不一样的,速度快的小汽车,用力比较大,而速度慢的小汽车,用力比较小。
(5)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亲自验证一下小汽车停下来与小汽车的速度有关。
4、下面还有一个假设,请全班同学分小组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小汽车动起来与停下来是不是和小汽车的重量有关。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机指导。
6、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小汽车的重量有关,小汽车越重,停下来与动起来,用力越大;小汽车越轻,停下来与动起来用力越小。
7、教师小结:大家刚才通过实验,已经证明了小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主要的和小汽车的行驶速度及重量有关,小汽车越重,速度越快,越难停下来与动起来,而小汽车越轻,速度越慢,越容易停下来与动起来。
8、引导讨论: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关于安全行车,同学们,你想对重型卡车的司机说些什么呢?
9、理解重型卡车,所谓重型卡车是指体积庞大,载重量大,动力大,速度快的卡车。
10、全班交流讨论:你认为要想安全驾驶重型卡车,司机叔叔们要注意些什么?
11、教师总结:要想安全驾驶重型卡车,司机朋友们就应该注意,一、卡车的速度不能太快;
二、卡车不能超载行驶;
三、司机朋友不要疲劳驾驶;
四、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三、吹球游戏
1、玩吹球游戏,探究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哪些改变?
2、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第30页上面的文字,了解游戏规则。
3、教师强调:吹球就是对球用力,请同学们在玩吹球游戏的时候,边玩边想一想,力使乒乓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4、引导全班同学分成两人一组,玩吹乒乓球的游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游戏情况。提醒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不要忘记思考问题。
5、小组同学之间交流讨论问题。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在力的作用下,乒乓球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可以这样说,力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
7、讨论交流:踢足球时,运动员是如何对足球用力的?在力的作用下,足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改变?
8、全班交流讨论,弄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乒乓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九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了解用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并且知道了用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五、课后延伸
课后,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后,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发生了改变。
第四单元 奇妙的光
10、明亮与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明亮与黑暗是由于光的原因产生的,光线照射到的地方就是明亮的,而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黑暗的。
2、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3、明白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都会伤害眼睛,要学会保护眼睛。
4、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明白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教学重点:知道黑暗与明亮是由光线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亮一些,哪些地方需要暗一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教学准备:一个封闭的暗箱、手电筒、一张深颜色的卡纸等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光线暗和光线亮的场景,了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首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首小诗写了什么东西?
我无法尝到闻到摸到光,但我可以看到光。蓝光、红光、绿光,阳光、灯光、烛光⋯⋯ 有了光,生活才变得多彩; 有了光,世界才变得明亮。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东西?(光)
光有哪些特点?(无法尝到,无法闻到,无法摸到,但可以看到。)光有什么作用?(有了光,生活才变得多彩,有了光,世界才变得明亮。)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了解有关光的知识。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十课——明亮与黑暗。
4、板书课题:
10、明亮与黑暗 学生齐读课题。
二、了解明亮与黑暗的产生与光有关。
1、(教师出示一个封闭的纸盒,上面有几个小孔)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纸盒里面放着一些东西,纸盒上面有几个小孔,下面老师考考大家,你们能在不打开纸盒的情况下,弄清楚纸盒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吗?
2、全班交流讨论,学生提出自己自己的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
3、教师引导,用手电筒照射小孔使封闭的纸盒里变得明亮起来,然后透过小孔就可以看到纸盒里面有哪些东西了。
4、指几名学生上讲台体验一下,用手用手电筒照射纸盒上的小孔,使封闭的纸盒里边变得明亮,透过小孔看一看里面有哪些东西?
5、教师小结:大家刚才通过验证,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纸盒里面有哪些东西,这就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方法里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是什么?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在刚才的小实验中,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是明亮和黑暗产生的原因。有了光,周围就会变得非常明亮,而没有了光,就会变得黑暗。这一点每个同学都有都有体验。
三。探究生活中光的事例
1、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需要非常明亮的光线,而有的时候就需要暗一点的光线,那么大家知道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2、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全班同学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亮一些,什么时候需要暗一些。对于有些问题学生提出来的一些情况,可以做适当的解释。预设:
看书写字的时候,要亮一些; 看电影的时候要暗一些; 睡觉的时候要暗一些; 开会的时候要亮一些……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我们看书写字的时候需要怎样的光线?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在看书写字的时候,光线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无论是过亮的光线,还是过暗的光线,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4、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眼睛呢?
出示课本第33页的五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保护眼睛必须做到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这几幅插图,弄清楚在这几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对眼睛最好的保护,并且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全班交流讨论,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5、情境讨论:同学们,如果在室外,你会选择在哪里看书?为什么? 教师出示三个情境:
一、阳光下;
二、树荫下;
三、昏暗处。
6、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先说一说自己会选择在哪里看书,再说一说为什么。
7、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要想保护眼睛,最好选择在树荫下看书。因为在阳光下看书,光线太强;而在昏暗处看书,光线太暗。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都会伤害眼睛,所以我们要想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就要避开阳光下或者昏暗处看书。
四、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1、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一张深颜色的卡纸,学生会发现卡纸上面会出现一个光斑。
2、教师引导:同学们,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会有变化吗?它的变化与手电筒放置的位置有关系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与手电筒放置的远近的关系。
3、出示材料:一个手电筒、一张深颜色的卡纸。
4、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第34页的操作方法,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
5、教师强调:尽量固定卡纸,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然后仔细观察卡纸光斑大小和亮度的变化。操作时,记好实验记录。
6、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相机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相机做适当的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7、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实验结果。
8、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与手电筒放置的远近有直接的关系。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9、引导学生猜想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学生做出自己的心猜测,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亮与黑暗》,了解了明亮与黑暗的产生与光有关,光线照射到的地方是明亮的,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是黑暗的,同时还知道了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都会伤害眼睛,我们要想保护眼睛,就要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还通过实验,探究了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明白了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六、课后延伸
同学们,课后的时候,大家可以认真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与光线有关。
11、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不同透明程度材料的作用与运用。
3、体会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并能分别说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材料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了解光照到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上,分别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片、毛玻璃片、瓷砖片、不同透明度的灯泡以及线路和其他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透明的,哪些物体是半透明的,还有哪些物体是不透明的。这些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各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玻璃、毛玻璃和瓷砖。)同学们,这三种物体大家认识吗?大家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在这三种物体中,玻璃是透明的,毛玻璃是半透明的,而瓷砖是不透明的。
3、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透明,什么叫不透明?
像玻璃这种物体,能透光的,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我们称之为透明物体。而不透光的物体,就叫不透明物体。介于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半透明物体。
4、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半透明的,有些却是不透明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透明与不透明。研究这些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5、板书课题:
11、透明与不透明 学生齐读课题。
二、根据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大家带来了吗?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拿出来,摆放在桌子上。
2、大家带来的这些物体,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不透明的,下面请大家来用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给这些物体分分类,看看哪些物体可以归为透明的一类,哪些物体可以归为不透明的一类,而哪些物体介于透明与不透明之间,归为半透明的一类。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物体是透明还是不透明的。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35页下面的文字和图画,了解辨别物体是透明还是不透明的方法及标准。
教师小结:辨别物体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我们可以隔着这些物体看木块。如果能够清楚的看到木块,那表明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如果完全看不见木块,那就表明这个物体是不透明的;而如果看到的木块是模糊不清的,就表明这个物体是半透明的。下面,大家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辨别一下本小组学生带来的东西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小组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物体,按照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来分类。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学生分别展示本小组的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和半透明物体。
三、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和半透明物体的透光度。
1、教师出示两种灯泡,一种是白炽灯,灯泡是透明的;一个是磨砂灯,灯泡是半透明的。同学们,这两种灯泡有什么不一样呢?
2、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灯泡的玻璃,弄明白这两个灯泡一个是透明的玻璃,一个是半透明的毛玻璃。
3、这两种灯泡发出的光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教师动手操作,把灯泡接上电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灯泡发出的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透明玻璃的灯泡发出的光比较亮,感觉刺眼,而磨砂玻璃灯泡发出的光比较暗一些,但是光柔和一些。
4、不仅灯泡如此,生活中其他许多材料也是如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出示课本第36页的下面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下面不同的物品。
5、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说出自己的选择,并说一说自己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其他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不透明的雨伞,晴天、雨天都可以用;透明的雨伞,只在雨天选用。纸质包书皮,包裹严实;塑料包书皮,能看清书名,便于查找。可视储物箱,容易分辨箱内的物品;不可视储物箱,可以储藏私密性比较强的物品。
纸鞋盒,透气性比较好;塑料鞋盒是透明的,便于寻找鞋子。
7、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透明的材料,有的时候却需要选择半透明的材料,还有的时候需要选择不透明的材料,这个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探讨家庭装修中材料的选择。
1、我们家里在装修的时候,很多地方要选择透明的材料,还有些地方要选择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2、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的看一看,思考一下:这些地方在装修的时候选择了什么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说清楚选择什么材料以及选择这种材料的原因。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做一些指导。
4、全班交流讨论:
阳台的门窗选择透明玻璃,原因是透明的玻璃,不会阻挡光线,可以使客厅里更加的明亮。
卫生间的门选择半透明的玻璃,那是为了保护人的隐私,避免尴尬。卧室里的衣橱都会选择不透明的材料来做门,原因是衣橱里面一般放的是衣物,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用不透明的门可以避免从外面看到衣柜里面的东西。
装饰柜的门选择透明的玻璃,那是因为装饰柜里面摆放的艺术品,是用来供人观赏用的,选择透明的玻璃,便于供人们欣赏里面的装饰品。
5、如果你有一间小书房,你会选择什么材料来制作书房门、书柜门、窗帘呢?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的理由。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相机完成活动手册11页上面的表格。全班交流讨论,其他同学相机评价并加以补充。
6、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一些相应的材料来制作书房门、橱柜门、窗帘等来装饰自己的小书房。不管怎么装,都是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的。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1课——透明与不透明,了解了生活当中的透明的、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材料,并且认识到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材料各自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相信学了这一课,对大家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有一定的帮助。
12、玩玻璃纸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实验,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2、能发现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物体,物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3、通过玩玻璃纸,认识到光与色彩的变化充满了奇妙和趣味。教学重点: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化的原因,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教学难点: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与玻璃纸颜色相同的物体,发现其颜色不变;而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与玻璃纸不同颜色的物体,其物体颜色会发生变化。
教学准备:白色芭比娃娃玩偶、红绿蓝三种颜色透明玻璃纸、手电筒、卡通小狮子的图片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课本第38页上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三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仔细观察三幅图片,找出三幅图片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舞台上演员裙子的变化。
4、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舞台上的演员是一样的,但是他们裙子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5、为什么舞台上演员的裙子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玩玻璃纸。
6、板书课题:
12、玩玻璃纸
7、学生齐读课题,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1、同学们,舞台上演员的裙子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探究一下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2、实验材料:白色芭比娃娃、手电筒和不同颜色的玻璃纸。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上面的实验步骤,并观察与之相应的两幅图片,了解实验的步骤。
4、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点:芭比娃娃要求是白色的,这样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会非常好;玻璃纸的颜色不要太多,2到3种就行了。
5、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些适当的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6、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的结果。
7、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刚才的实验,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蒙上什么颜色的玻璃纸,芭比娃娃身上的白裙子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是不是其他的情况下也是一样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狮子变身的实验,来探究一下。
三、探究小狮子变身的秘密
1、教师出示小狮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个小狮子有什么特点?
这只小狮子身上主要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黄色。
2、教师引导:本次实验的材料除了这只小狮子,还有两张玻璃纸,一张是红色的玻璃纸,一张是黄色的玻璃纸。我们先把红色的玻璃纸蒙在这张小狮子的图片上,看一看,透过红色玻璃纸,图案中的哪些部分发生变化了?
3、教师动手操作,把红色的玻璃纸蒙在小狮子的图片上,学生仔细观察,观察之后说一说,透过红色玻璃纸,这只小狮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小狮子变成了小狗。
5、引导学生比较小狮子和小狗,比较一下,从小狮子变成小狗,哪些部分不见了?这些部分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从小狮子变成小狗,狮子头上的毛、尾巴上的毛不见了,还有眼睛胡须都不见了。而这些地方,都是红颜色的。)
6、再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玻璃纸蒙在小狮子的图片上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与前一种情况一样?
7、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讨论,我们发现,与玻璃纸颜色相同的部分不见了。
四、探究消失的英文单词
1、教师出示一张英文单词卡,单词卡上有红色的英文单词以及对红色单词进行解释的黑色的文字。
2、引导一名学生上讲台,用红色的玻璃纸,蒙在单词卡片上,引导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红色的英文单词消失了,只剩下黑色的文字。
4、教师小结:从小狮子变身,再到英文单词的消失,我们发现,当我们有色玻璃纸蒙在物体上的时候,与玻璃纸颜色一样的物体部分,就看不见了。那下面让我们带着有色的玻璃纸到自然界中去看一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现象呢?
五、玻璃纸后面的世界
1、引导学生每人带2到3张玻璃纸到外面去看一看,透过玻璃纸看看外面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有结构的看,先看白色的物体,再看与玻璃纸一样颜色的物体,然后再看看与玻璃纸不同颜色的物体,分别说一说看到的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学生带上玻璃纸到外面去看各种物体,看看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并作相向机指导,提醒学生按照先白色,再同色,然后不同颜色的顺序去观察,同时要完成活动手册。
5、全班交流讨论:自己观察了哪些东西?观察的东西发生什么变化没有?
6、教师小结:大家刚才带着玻璃纸,观察了外面的景物。发现无论哪种颜色的玻璃质看白色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而看与玻璃纸同色的物体,颜色则不变,再看与玻璃纸颜色不一样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这个结论,跟我们刚才在课堂上探究狮子变身的现象以及单词消失消失的现象是一样的。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玩玻璃纸》这一课。在这堂课上,我们通过玩玻璃纸,了解了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奥秘,知道了透过玻璃纸看外面的世界,发现除了看与玻璃纸同色的物体,颜色不会发生变化,看其他颜色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这又是关于光的奥秘,其实只要大家平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第二篇:(科学)第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它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2.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3.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2.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二、教学准备
1、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2、课时安排1~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借助教材的导入语直接入题。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1:它在什么位置
先让学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归纳总结出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使用方位词,同时理解什么是参照物。然后递进一层如果要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还需说明被描述的物体距离参照物有多远,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最后拓展学生的认识,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活动建议:
1.教材中要求学生选定图中的一个物体,用不同方式描述此对象的位置。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选定教室中的一个物体或某个人,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描述。继而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这环节的教学依从于学生生活经验,又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2.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分析图中叔叔的话,去猴山怎么走,是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如某教室、某教学楼),你将怎样指引路线。设置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最好能找到音像资料,这样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如果因条件限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活动2:餐厅在哪里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先认识图标,后在导游图中找到餐厅位置,然后寻找路线并画出路线图。哪条路线最近,这是生活中人们经常考虑的问题。类似找“餐厅在哪里”的活动,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活动可按下列环节展开: 1.认识图标。
教材中共出现了10个图标,其中很多图标在生活中通用,如洗手间,医务室,电话亭,停车场,餐厅,广播室等,学生学会识别图标是完成活动任务的基础,对于日后学生快速识别公共场所的图标也有很大的帮助。2.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3.描述路线。
要求学生用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所选的路线,教师要注意组织交流前要给出学生准备时间,想想怎样描述自己的路线,同学才能听明白。让学生描述所选路线,必定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涉及参照物,方位词,距离,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4.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但学生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5.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活动3:找“地雷”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绘图与用图都是确定位置的实践活动,教材在编写上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以期达到轻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材呈现了学生在找“地雷”活动中的四幅场景图,左上图是学生在给“地雷”做标记,右上图是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地点“埋雷”,左下图是学生在精心选择参照物,合作完成路线图的绘制,右下图是已完成路线图绘制的学生在利用他组的路线图找“地雷”的情景。场景图的出示提示了教师该如何组织进行活动,提示了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如选择“埋雷”的地点是沙坑,而不是草坪,隐含着告诉学生活动中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植物。教学时要注意室外活动的组织: 1.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2.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3.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活动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活动全程教师都需要认真看护。4.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注意要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这样的教学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在确定位置时说明参照物、以及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很重要,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日后所用。
第2课 谁在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2.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二、教学准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运动与静止的课件,再现生活实例,动画演示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活动1:谁动过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参照物。教材设计了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活动中学生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来判断谁动过,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要判断谁动过,就需要选择参照物。
1.游戏的本身会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以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活动2:运动还是静止
1.提供场景,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这是学生第1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不同状态,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场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判断可以有个具体的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操场用真车操作,也可用课件演示,没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4.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由于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故此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另外还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增加一些没有给出画面的判断练习,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加深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如请学生判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一般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原则:
(1)地面上的物体一般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2)发射宇宙飞船,离地面而去的物体选地球作为参照物。(3)绕太阳运行的物体选太阳为参照物。
3、谁运动得更快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2.能合理设计“比一比,看谁跑得更快”不同的比赛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
2.细致认真地完成测量、数据记录及图表制作任务。
(三)科学知识
1.让学生通过折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二、教学重点
本课学生要通过测量收集数据,然后整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图表,这是本册能力训练重点,从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层面上衡量,本课既是单元的重点课,也是单元的难点课。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小车、棉线、秒表、软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活动1:比一比,看谁跑得更快
1.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比赛方法的设计。2.组织交流,展开评价。
“谁快多少谁慢多少,是怎么知道的呢?”(测量出来的)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活动2:测量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注意以下几点:
1、慢速是这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准确的测量数据,因此教材设计了手摇线拉车(见教材第32页上图),简便可行。教学时如选用电动玩具车替代,会因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无法测量。
2、教学中要对实验方法,怎样记录,怎样测量,怎样分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如记录小车在某一时刻到达的位置时要眼睛视线与小车基本持平,用粉笔将记号及时画在车身旁边;测量、读数、记录时力求配合恰当准确;怎样分工,教材呈现了一组的范例,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堂怎样分工的参照,这是一个必须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测量活动,人员分工必须分别安排好任务,如:负责拉小车、计时、标记位置、做记录。
3、测量记录表时间的设置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实验在地面上完成,小车拉动的距离较远,可以利用教材32页表格中规定的时间。如果在教室桌面上进行,时间设置要稍短些,如测量小车每10秒钟到达的位置。对于时间的确定,教师应课前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4、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每个学生都要利用本组的实验数据制作。因为这是学生必须学会的技能。另外,教师黑板上应该有几张大一点的空白表,教师在学生实验时,有意识地注意小车速度变化数据大的小组,选取此组在黑板上绘制数据统计图,将更加有利于后面的分析。
5、利用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图表:引导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距离随运动时间的延续而增加,当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长,折线图上某一时段内的坡度越大,表示运动得越快。
拓展活动:让学生查找资料并要求按由快到慢的顺序进行整理,填写资料卡。(课外完成)
4、它是怎样运动的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3.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技的先进,激发民族自豪之情。2.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2.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3.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
二、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纸。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神舟5号发射升空后的录像(图片),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船位置、速度、方向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简单介绍神舟6号在这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活动1:出租车是怎样运动的 1.学生读图,了解图中信息。
图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出租车行驶路线,路标,时间指示,和房子等参照物。2.学生思考并讨论: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描述? 3.组织学生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注意教学的组织,强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4.师生共同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活动2: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学生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用轮子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归纳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这是对物体的运动从运动方式的角度进行描述。1.教材画面中出现了飞机的飞行,从学生手中抛出的篮球,摆钟的摆动,蹦极的情形,电风扇和铁环的转动。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总结出来的有摆动,转动,移动,振动。物体运动的方式科学的分类,不是学生能总结出来的,教材用指南车信箱进行了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对于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拓展 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指引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由于槭树的种子具有双翅,像长了翅膀的鸟,故而能将其中的种子带向远方。
第四单元 力与运动 1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风力让船只前行,力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 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三.活动 弯道“竞走”
1.明确竞赛规则: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保持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2.学生开展活动。
3.竞赛情况交流会: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四.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这两项活动中所获得的力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关于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与谈话:
P68单元评价页中的1和2题:图中物体分别受到了什么力?活动中,力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2 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能正确使用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科学知识
1.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2.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按教材第43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
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
学生准备:长20厘米宽4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16厘米的细铁丝。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并学习使用测力计,第2课时将测量记录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从中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产品中都用到了弹簧或橡皮筋,弹簧和橡皮筋在这些产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活动 变形的弹簧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三.活动 使用测力计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2.
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3.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拓展活动 制作简易测力计 本活动在课内完成。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 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 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4 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利用已有器材能进行有目的的体验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推棋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能遵守规则。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科学知识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系。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DVD。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颗围棋子,毛巾。学生准备:
得分情况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直接从游戏式的课题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个“巧推棋子”的游戏。
二.活动 推棋子游戏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5.交流总结
三.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寻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学生自由发言。2.观看DVD 3.设计:抓鱼手套
4.想象没有摩擦力的生活会怎样?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初步认识锐角、钝角,会判断锐角、钝角。
4、学会用三角尺拼角。
5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课时划分】
4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
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实践活动,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预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下课了,我们的校园真热闹,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
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的。
(二)互学
1.找生活中的角
师: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2.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师: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
(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总结: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3.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出示画角儿歌。
学生齐读: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角。
(三)、评学。
1、猜一猜,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2、做教材39页做一做。
3、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小结:我们认识了角,还知道 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角的大小只与张开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4、随堂检测附后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
3、例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 直角、三角尺、课件、活动角、纸片
(一)预学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交流展示:说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感知生活中的直角
课件出示:国旗、椅子、单杠
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你制作的角和刚才画出的角有什么区别?
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
(二)互学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2)大家想一想,用一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学生动手操作)小结: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判断直角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是否和角的另一边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没有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教学例4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画法:先画一个点,从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再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画的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所画的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标出直角符号。
三、评学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3、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4、随堂检测附后。
第三课时
锐角和钝角
一、教学内容
第41页的例5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重点难点 重点:
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四、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五、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
(一)预学
1、出示游乐场图片,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二)互学
1、请小朋友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这么多的角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报,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类验证、渗透方法(1)验证直角
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肉眼直接能看出的就直接判断,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德尔直角比一比)
(2)验证其他两类角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3)给角取名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锐角。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钝角。快找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补充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三)评学
1、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这些角?
2、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3、找角(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4、画角
用不同的方法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标出名称。
5、创造角
A、拼一拼。用多个三角板拼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B、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6、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7、随堂检测附后
第四课时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一、教学内容
课本P42的例
6、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2、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预学
我们前一节课学了哪些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锐角?什么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举例说明】用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学生汇报: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二、互学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境图(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1、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分组操作,展示学生拼的各种角)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三、评学
1、书P42做一做,用两幅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幅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练习八第13题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汇报、订正。
4、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一、单元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以及乘除法应用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编
排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四、单元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
五、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1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五、教学过程:
(一)预学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
4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互学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3、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6×3+5 6×4—1 5×4+3
4、课后小结:加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随堂检测
第二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2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预学
创设情境:
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互学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5 + 5 + 5 = 5 × = 15 或
× = 15 因数
因数
积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学生熟练掌握各部分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评学
1、做“做一做”,第2题,第3题。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随堂检测
第三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9、51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五、教学过程:
(一)预学
创设情境: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互学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
3、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三)评学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5乘6 写作:()×(),6乘5 写作:()×()
3、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
4、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5+5+5=()×()
2+2+2+2+2+2+2+2+2=()×()5、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6、课后小结:
7、作业49页练习九
第四课时
5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
二、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3、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预学
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互学
教学例1(课件出示主题图)
1、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福娃。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盒有5个福娃。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2、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3、编5的乘法口诀。
(1)一有5个福娃,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总结: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2)2盒有多少个福娃?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3)3盒有多外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4、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三(评学)
1、“做一做”第1题(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2、做“做一做”第2题。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4、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
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5、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6、随堂检测附后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9~51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预学
背出5的乘法口诀。
(二)互学
1、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三五()()
()()二十五
二五()()
2、听口诀写算式。
3、计算并说口诀。
5×
(三)评学
1、比一比。填上“<”、“>”、“=”。
5×2
5×5
4×5
3×5
5×1
2×5
2、连一连。
5×3
17-7 14-9
5×1 5×5
4×5 30-13+3
33+2-10 2×5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5、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2、3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内容:(54页例
2、例3)
二、教学目标:
1、学会2—3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计算。
3、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培养操作能力和归纳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预学--------自主先学、前置学习。
1、抽查背诵5的口诀。
2、口算。5×2=
5×4=
5×5=
5×1=
3×5=
1×5=
2×5=
5×3=
3、看图填空。
☆☆
☆☆
□□□
□□□
()个()是()
()个()是()()×()
()×()
(二)互学--------交流合作、展示质疑。
1、学习例2(出示例2主题图)
(1)二年级的爱打乒乓球。一副乒乓球拍几只?是几个2?你能说出算式吗?”
一副乒乓球拍2只,1个2用乘法表示是2×1或者1×2.因为1个是2,所以2×1=2, 1×2=2.我们编出口诀:一二得二(板书)
(2)两副乒乓球拍几只?是几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谁能试着编出这句口诀?
(3)看一看,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同桌互相读读。
2、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1)六(2)班要开毕业晚会,制作了气球,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每束3个。
(2)同学们,每3个是什么意思?表示几个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3)师问:2束是多少个?表示几个3?3束是多少个?又表示几个3?请同学们算一算,并编出乘法口诀。(小组讨论编口诀,并汇报)
(4)数一数,3的口诀有几句,自己小声读一读。
3、试记2、3的口诀。
(三)评学--------练测反馈、评价拓展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一三()一二()二二()三三()
2、完成第54页做一做。
3、3×3=
2×3=
2×2=
3×1=
3+3=
2+3=
2+2=
3+1=
3—3=
3—2=
2—2=
3—1=
4、在○里真上“+、—或×”。
1○1=2 3○2=1
3○2=6
1○1=0
3○2=5
2○2=4
5、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6、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第七课时
4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内容:55页例4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写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2、组织学生通过“说一说”、“连一连”活动,训练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4的乘法口诀。
三、教学重难点:4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过程:
(一)预学--------自主先学、前置学习
1、指名背诵2、3、5的乘法口诀。2、对口令游戏。
(二)互学--------交流合作、展示质疑。1、(出示主题图)
师:小聪的妈妈在家包了豆沙汤圆,装在子里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一共包了多少个汤圆? 师:怎样数的?
2、填写4连续加4,每次加得的结果。
3、编写4的乘法口诀。
(1)师:一排装了4个汤圆,就是几个几?(引导学生说)1个4可以用算式(学生回答)并板书1×4=4 4×1=4(分左右两边)。
编成一句口诀:“一四得四”(2)师:那2排装了多少个汤圆呢?3排呢?4排呢?试着自己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生:a、学生写出算式和口诀。
b、小组内交流并研究,选出小组内最好的。c、全班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口诀。(在编三四十二和四四十六时,有的学生会编出出三四得十二和四四得十六,及时给以纠正,积大于等于10时中间的“得”就可以去掉)。
d、教师小结评价。
(3)齐读4的乘法口诀。
(三)评学--------练测反馈、评价拓展 1、对口令游戏。
2、根据乘法算式说出乘法口诀。3、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4、练习十一第2题。
5、随堂检测(附53随堂测)。
第八课时
乘加、乘减
一、教学内容: 教材58页例5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预学--------自主先学、前置学习
1、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
二四()
二三()四四()
三五()
二二()一四()
三四()
四五()
2、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互学--------交流合作、展示质疑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三)评学--------练测反馈、评价拓展
1、做58页“做一做”第1题。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2、完成58页“做一做”第2题。
1、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2、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谁的表现最好?
3、随堂检测(附53随堂测)
第九课时
6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6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过程:
(一)预学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五十五
三()十二
()四得八
()四十六
四()二十
()五一十
()三得九
五()二十五
()三得六
3.写出乘法算式。(l)5个3是多少?
(2)4乘以5是多少?
(二)互学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
豆荚个数2 3 4 5 6 豆子个数
(通过计算连加法,得出有关6的口诀的结果,为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1)请你说说每一列是什么意思?分别表示有几个几?
(2)根据这个表你能够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6=6 6×1=6 2×6=12
6×2=12 3×6=18
6×3=18
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把你编的乘法口诀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在前面写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右边板书: “1×6=6
6×1=6
一六得六
2×6=12 6×2=12 二六十二”。
3、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61页,在自己一的书上把例6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同时,教师板书:
3×6=18
6×3=18
三六十八
4×6=24
6×4=24
四六二十四
5×6=30
6×5=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请你看一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六六三十六“”只有一个算式?
(三)评学
l.课本61页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61页练习十三第1题和第2题。
4、随堂检测(附53随堂测)
第十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练习十三。二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四 教学过程:
(一)预学
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二)、互学
指导练习第4~11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用数学”。
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
2、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3、第7题混合练习。
4、第8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第11题,“用数学”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
三、评学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2)6+6+6+6+5可以写成6×5+5。()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2、已知△×△=25 △+□=13
求△+△=()
□=()
3、已知□+◈=9
□×◈=18
求□=()
◈=()
第十一课时
乘法和加法的比较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理解乘法和加法意义的异同;
2、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区别乘法和加法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有关乘法和加法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预学 出示例题,(二)互学
1、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第一题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
第二题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你能把两道题说的情况在纸上画出来吗?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2、怎样解答?
第一题是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是求4+5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你还发现了什么?
第二题中的2排桌子的2,不参加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先对照题意检查图画对了吗? 再检查算式是否正确。最后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评学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随堂检测(附后)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6+6+6+6=24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因数
因数
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课后小结:
第四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用力以后
7、推和拉 教学目标:
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2、观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找出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
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力,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教学准备:课件、生活中有关推力和拉力的图片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儿歌: 小脸蛋,捏一捏,表情丰富有变化。小气球,压一压,一不小心会爆炸。小弹簧,拉一拉,长短弯折变魔法。他们变这又变那,你猜都是因为啥?
2、自由朗读儿歌,边读边思考这段话最后提出的问题:你猜都是因为啥?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都是因为力的作用。
4、教师小结:是的,这些东西发生变化,都是因为力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用力以后。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7课——推和拉。
5、板书课题:
7、推和拉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拉力和推力。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推,什么是拉吗?谁来做一做动作。学生做一做,推和拉的动作。
2、教师:当我们做着推和拉的动作,并把它作用在物体上的时候,就产生了推力和拉力。
3、出示课本第22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图中,谁在推,谁在拉?
4、学生观察插图,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5、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图2人和大象推车子,图3老爷爷在推超市的购物车,图5推土机在推土,这三幅图都是推的动作,用的是推力。
图1马拉车,图4学生拖着箱式书包,图6拖车拖一辆小轿车,这三幅图是拉的动作,用的是拉力。
6、我做你猜,进一步认识推力和拉力。
(1)刚才大家初步区分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是推还是拉? 动作一:教师在教室门外推门而入。动作二:教师在教室里面拉开门出去。
(2)学生辨别老师同样是开门,哪一个用的是推力,哪一个用的是拉力。
(3)全班交流,教师讲解:是的,刚才老师同样是开门,但是在外面用的是推力,而在门里面用的是拉力。
(4)教师重复刚才的两个动作,引导学生确认老师的用力。(5)下面请同桌之间合作,一个人做动作,另外一个人来猜一猜,看一看你们猜的准确不准确。(6)同桌之间做一做你做我猜的游戏。
(7)教师巡视,相机了解学生游戏进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8)教师根据刚才巡视了解的情况,有选择的邀请2到3组同学上讲台做一做你做我猜游戏。其他同学评价,进一步区分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9)邀请一个学生做一做拉开抽屉和关上抽屉的动作,全班同学交流讨论:这两个动作用的分别是什么力?(10)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关抽屉是推,用的是推力;开抽屉式拉,用的是拉力。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11)板书: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学生读一读,明白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
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一)拉力大比拼
1、同学们,拉力有大有小,有的拉力大,有的拉力小。下面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班上谁的拉力大,谁到哪里小。
2、(出示拉力器)老师这儿有几个拉力器?哪些同学愿意来比试一下,看 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
3、邀请3到5名同学进行拉力大比拼,看看谁的拉力大,谁的拉力小。
4、比赛开始,其他同学观看比赛,并且给他们排一排谁的拉力最大。
5、教师感谢参加比赛的几位同学,并表扬拉力最大的同学。(二)推力大比拼
1、不但拉力有大小,推力也有大小。(出示课本第23页最下面的表格)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推力最大,谁的推力比较小,给他们排个序。
2、交流排序的结果。
3、教师小结:在长征一号、长征2号f、长征7号这三种运载火箭中,以长征7号的起飞推力最大,它可以产生约七千二百千牛的推力。(三)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力的结果的影响。
1、出示课本第24页最上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你的依据是什么?(1)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思考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究竟哪幅图表示的推力大,箱子会向哪边移动,关键是要说清楚自己的依据是什么。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左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大,右边的箱子产生的推力小。因为左边的箱子是父子两人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去推这个箱子,所以产生的推力是爸爸的加上儿子的推力的总和,因此箱子是向左移动。右边的箱子是爸爸和儿子朝相反的方向推这个箱子,他们有一部分力已经相互抵消掉了,因此产生的推力是爸爸的推力减去儿子的推力的差。箱子是向右移动的。
2、出示课本第24页的下面两幅拔河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哪边的拉力大?你的依据是什么?(1)学生仔细观察两幅插图,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左边拔河小队的拉力大,因为因为绳子中间的红布条是朝左边移动的,说明左边这一支拔河队的拉力比较大,把绳子朝自己这边方向拉动。
3、教师小结
由这几幅图看来,拉力和推力不单有大小,它还有方向,你朝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所以我们在用力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力的大 小,还要注意力的方向。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推和拉》,了解了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明白了推力和拉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五、课后作业
观察一下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现象。
8、形状改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探究生活中有关力的科学现象。
3、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橡皮筋、气球、橡皮、铁丝等、课件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教学过程:
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
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
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注意不重复)
3、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形状改变了。
5、板书课题:
8、形状改变了
6、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海绵、气球等等。大家带来了吗?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
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
3、学生自由动手操作,用各种方法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尽量使同一种东西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
4、全班交流,指生上讲台演示自己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操作方法。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使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同学还使同一个物体形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家做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是的,这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他们受到了力的作用,是力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三、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那么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呢?
2、学生预测结果:有关系,没有关系
3、不管有没有关系,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橡皮筋的小实验,探究一下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
4、出示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钩码3到5个、挂钩、一块板(可以用小黑板)、小尺。
5、实验的方法:出示课本第26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方法。
6、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1)注意黑板上挂钩的高度要一样,便于我们记录。
(2)橡皮筋要用新的,这样弹力差不多,便于我们统计实验的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7、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相机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8、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论。
9、教师表扬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并小结:正如同学们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力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大;用力小,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小。力的大小和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四、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1、同学们,用力都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但是,用力不同,物体形状发生的改变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传统用力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的物体形状的方法产生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27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和比较,思考一下,传统的用力方法和现代用力方法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观察图片,仔细比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过去,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力气,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小。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变得更容易,更符合人们的要求。可见,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4、大家再思考思考,想想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
5、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
刚刚大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是的,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力的大小直接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用力大,物体形状变化大;用力小,物体形状变化就比较小。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后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9、动起来与停下来 教学目标:
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
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
教学重点: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准备: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2到3辆、课件。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现象,初步思考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
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
9、动起来与停下来
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
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
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
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
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导。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1 鱼儿的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2引导学生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3)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和记录“小河里面有什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为此,开始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考察目的,使他们知道考察什么,怎样考察。考察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考察
首先指导学生组建考察小组,考察小组一般4~6人,明确分工,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活动的具体方法。
活动规则必须让学生清楚,出发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或让学生讨论提出下面的要求:外出考察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工具能帮助你考察;采集的样品要随时装起来,要爱惜它们;
把你的发现及时认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根据;时刻注意:保护那里的环境等。2 鱼儿生活得好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汇报前的计划与组织能力。(2)了解水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
探究过程能力要项“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小组商议:准备向全班汇报什么内容,集体交流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第二环节 围绕“探访鱼的家时,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一问题,让每一组同学充分地说,要说真话。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内容展开:水域污染问题;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水里的生物,特别是鱼的生活环境等。在水污染这个内容里,要组织学生讨论:“鱼儿生活得好吗?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水是有限的资源后,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更强烈地震撼。“水被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发散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孩子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3 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通过做净化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比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漫画情境使学生产生“我们能不能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呢”的想法。
二、讲述
如何把污染的水变清澈。方法有哪些?
----沉淀、过滤和消毒是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水的工艺。
1、做沉淀试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考察水域时所采集的水样,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跟取来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重新取水样,当堂实验,由于静置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沉淀和过滤试验交叉进行。认识了沉淀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以加深理解。
2、做过滤实验:传统的过滤实验,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特别是农村小学准备起来更难。且实验操作复杂,学生较难操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课实验材料却十分易得,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教材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提示。当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可以采取传统的过滤实验方法。在实验和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归纳出沉淀、过滤、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根据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
三、净化污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河的变迁”图片分析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净化污水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4 鱼儿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动物——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存入银行
1、课前学生收集有关鱼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活鱼放养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学习鱼的兴趣,积累感性认识,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2、看p36-37图后,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其生活经验,开始时让学生“由鱼能联想到什么?”教师要组织好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漫淡有关鱼的趣事,或者展示“鱼”的一些图片引入活动。
3、围绕探究过程能力培养要项的重点培养内容,接下来组织小组商议确定研究方向、探究思路、需要材料和活动规则。教材中对此做出提示,但教师不要局限书本上的提示内容。
4、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这比要求各组的学生一定按统一的程序,先观察什么,再研究什么“一二一齐步走”要好。
二、了解鱼的特征 鱼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在水中生活。
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去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认识鱼的家族
阅读教材40页,了解庞大的鱼类家族。
第四单元 小小赛车会 1 玩具汽车大比拼 教学目标:(1)能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努力中由分散到统一的共同设想活动的大体思路,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习正确与他人交流。
(3)通过实践,使学生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精彩五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方程车比赛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自己组织比赛的兴趣。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本环节可以省略或用其他方法替代。(2)计划与组织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组织班级“小小赛车会”。
可以提示学生从比赛内容、方法、场地等因素去考虑,要求他们说出比赛活动的大体思路。如:可以比速度(固定路程比时间或固定时间比路程)、能跑的距离或时间(动力的持久性和行驶性能)„„
在分散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些想法中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具体的讨论,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说说活动怎么搞。如围绕“谁的车儿跑得快”等活动,要引导他们具体说说即将开展的活动细节。教师要参与讨论,提醒他们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同时提出一些可能发生的困难或活动设计的欠缺,让学生想得更可行一些。比如在比速度时要考虑到有的小车可能跑不到终点就会停下来,这时就可以在赛道上多设几条计时线等。
教师在其中要注意把握活动方案要有利于研究内容(知识点,详见框架表“科学知识”部分)的落实。
(3)活动:谁的车儿跑得快 a.准备
组织准备: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落实组内工作人员,如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号令员、协调员(负责纪律协调)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计时员对秒表的使用。进一步熟悉活动方法和规则。准备场地:选择平整的校园内道路、操场或平地作为比赛场地,按比赛规则设置跑道、起点、终点„„ b.活动
比赛活动建议由小组同学自己组织完成。教师可以在各组巡回指导。对学生比赛的规范要求不要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c.总结与交流
这是引导学生研究和发现的关键环节。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计算自己小车的速度,绘画自己的小车的行驶情况简图,让他们先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和发现(包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流互评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用一个小组的数据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4)谁的车儿跑得远
本活动可以参照上述“谁的车儿跑得快”的组织方法。活动中要让学生比较具体的说说自己的小车所停的位置。2 动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2)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回顾比赛,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 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2)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
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3)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
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
交流观察所得。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5)汇报与交流
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来源(能源)。第二课时(研究齿轮)
(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2)讨论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3)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
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b.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 3 无处不在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能设计比较可行的探究活动,能简单描述自己活动的大体思路。
(2)认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总结,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主题
(2)观察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
引导学生再玩小汽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运动方式的区别,如车轮在转动、车身沿直线的运动、车内的小人来回反复的运动„„
有时为了讲起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涉及到一些常见的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但不要作为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3)引导拓展,观察某一用品的运动
小车的运动是那样多样丰富,生活中的运动更是精彩纷繁。因此,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
(4)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讨论活动思路
怎样去研究呢?这正是本单元也是本课要强化的训练要点。因此我们要把设计研究思路的机会留给学生。
(5)学生分组研究
建议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完成观察和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一些器物拿到教室里供学生观察和研究。提示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注意观察物体的运动特征。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6)交流与总结
要求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采用不同的交流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示、动作模拟、模型演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