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乞巧》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3 00:0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乞巧》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首诗。这首诗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

借助诗歌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 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爱读古诗吗?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元日 》 《清明》等

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注意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课件:宵—霄)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它有了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课件:“碧霄“的画面,指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2、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指生说看懂了什么)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 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 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人们。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自由地读读三、四行。(学生读)(指名说)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方式?(指名说)

师:补充2种,(课件出示:“蜘蛛结网“和“为牛庆生”,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传说七夕这天是牛的生日,牧童就会在这一天采摘一些野花挂在牛角上,给牛过生日。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她们可能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边穿着红丝线,边在乞求着,知道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随机总结: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的《乞巧》,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生:亲人 朋友 灾区人民

3-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

第二篇:古诗乞巧

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www.cn910.net

六、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3.进行比赛。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4.有感情朗读诗。a.生练读。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2.组内比赛。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①齐读

②比赛朗读(男女生)③同桌互读 ④齐读

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a.自背b.互相抽背c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2.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①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加。②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③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④每生自己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⑤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③读诗、读诗 a.自读 b.互抽读 c.齐读 d.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资料:仙人嫦娥来到人间后怕死,丈夫羿经过千辛万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药,西王母叫他们夫妻吃了长生不老,嫦娥不想当凡人想成仙,就把灵药一人吃了,她立刻飘起来,朝窗外飞去。丈夫羿飞回急得喊起来,嫦娥身不由己越飞越高,后悔不该私自吃了药。飞到南天门她怕嘲笑,就转身向月亮飞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树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许多年后,吴刚被罚到月亮砍桂花树。现在,玉兔、嫦娥、吴刚还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课时

一、复习1.读两首诗 2.说诗意

二、讲讲另外的神话故事(四人小组)

三、写字

1.自己分析音形义(行用学过的方法分析)2.抽说易错,应注意的地方

区别乞──气”晓”右上角不要添一点,“霄”上扁,盖住下。区别偷──愉 3.写 4.评比。

四、作业:回家听写。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第三篇: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中子小学 张燕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生齐读。

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三读】读出味道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2、师:(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3、师: 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

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_____(学生:牛郎)

1、刚才我们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见一面容易吗?为什么?(课件)他们在谁的帮助下才能见一面?(课件)

2、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

2、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

3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彩云图片)

4、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

5、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

6、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难怪林杰写到——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指导读。

8、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乞巧 人间乞巧

第四篇: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大木小学

李霞

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古诗朗读,学生听。)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把古诗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把古诗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课件:宵—霄)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古诗)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课件:“碧霄“的画面,指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2、师: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指生说看懂了什么)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板书:天上

鹊桥相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每到七夕这天,青年男女们纷纷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心灵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诗的三、四行。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学生读)(指名说)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乞巧的方式有哪些?(指名说)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生: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板书:人间

对月穿针)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生: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她们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生:她们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师: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这两行。(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师配乐朗诵)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了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3、师:古时候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老师这里有一段我们现代人是过乞巧节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4、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配乐)

5、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 鹊桥相会

人间 对月穿针

第五篇: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下载古诗《乞巧》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乞巧》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夕古诗乞巧教学设计5篇

    七夕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七夕古诗乞巧教学设计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首诗。这首诗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三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乞巧

    篇一: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优质课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优质课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培养学生古诗画面想象的能力 难点:描述画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我们的教室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乞巧 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六册语文《乞巧》教学设计 设计时间: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设计人:仁怀市高大坪乡尧坝小学 罗发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中也有一些我们的传统佳节,请读一读以下这两首诗,想一想诗中讲述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乞巧教学设计[大全]

    乞巧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