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案范例《劝学》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0:0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文教案范例《劝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文教案范例《劝学》》。

第一篇:古文教案范例《劝学》

古文教案范例——《劝学》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逍遥游》

附:板书设计

第二篇:古文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一单元 文 选

九方臯相馬

《列子》

【題解】本篇選自《列子·說符》。文章通過九方臯相馬的寓言說明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質,不可為表面現象所迷惑。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看到了一般人所不容易看到的東西,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①?”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mǐ)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mî)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xiàn)之④。”

【注釋】

①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名任好,五霸之一。伯樂:姓孫,名陽。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年:年歲。子姓:指子孫。者:結構助詞,與“可使求馬”組成“者”字結構,義為“可以派去求馬的人”。

②良馬:指一般的好馬。形容筋骨:指馬的外部特徵,這裏作狀語,義為“根據形體骨骼”。形容,外表。

③天下之馬:指千里馬。若滅若明、若亡若失:二句意思基本相同,指千里馬的本質特點似隱似現,很不容易被發現。滅,無。晉人張湛注:“天下之絕倫者,不於形骨毛色中求,故髣髴恍惚,若存若亡,難得知也。” 絕塵弭轍:形容馬跑得非常快。絕塵,蹄不著地。弭轍,沒有足跡。弭:消失,不留。轍,這裏指蹄印。

④所與„„者:“所”字結構,義為“一起挑擔子打柴草的人”。擔纆,挑擔子運送貨物。纆,繩索,用於捆物。菜,通“采”。九方臯:人名,複姓九方,或作“九方堙、九方歅”。見:使動用法,使„„謁見。

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①。”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pìn)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lì)②。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③?”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④!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cū),在其內而忘其外⑤;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⑥。若臯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⑦!”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注釋】

①反:“返”的古字。報:回報,復命。沙丘:地名,確址不詳。②牝而黃:母馬,毛為黃色。牡而驪:公馬,毛為黑色。

③何馬之能知:還能相什麼馬。賓語“何馬” 前置,用代詞“之”複指。

④喟然:歎息貌。太息:長聲歎息。一:副詞,竟然。是:代詞,這。乃:副詞,正是。千萬句:比我強千萬倍還遠不止的原因。

⑤天機:指事物起決定性的要素。忘:忽視。麤:同“粗”。在:這裏義為注重,留心。張湛注:“精、內謂天機,麤、外謂牝牡毛色。”

⑥ 遺:拋棄,忘記。

⑦貴乎馬者:超過了相馬本身的意義。

黃帝生駱明

《山海經》

【題解】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題目為編者所加。文中記述了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世系及各時代的創造發明。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gǔn)①。

【注釋】

①是:指示代詞,这里义为“此人”。鯀:傳說中原始時代的部落首領,居於崇,號崇伯。曾被帝堯派去治水,历时九年而未能治好,结果被殺死在羽山,化為黃熊。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①。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②。

【注釋】

①帝俊: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清人郝懿行等以為就是帝嚳,號高辛氏。淫梁:淫字或作“經”。為:製造。

②奚仲:黃帝之後,任姓,春秋時薛國的祖先,傳說为車的創造者。

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①。

帝俊賜羿(yì)彤弓素矰(zēng),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②。

【注釋】

①少皞:或作“少昊”,名摯,號金天氏,傳說中代太皞而兴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②羿:即后羿,夏代東夷有窮氏部族的首領,善射。矰:一種短箭,系有絲繩,以便回收射出的箭。去恤:幫助,扶助。下地:民間。傳說古时天上有十日,羿射落九日,同时殺死封豕長蛇,使民得以安生。

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①。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②。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chuí),是始作下民百巧③。后稷是播百穀④。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⑤。大比赤陰,是始為國⑥。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⑦。

【注釋】

①是:據上下文,“是”后下脫“始”字。②是:指帝俊的八个儿子。

③始:当为衍文。巧倕:古傳說中的巧匠名。作下民:為下民發明创造。百巧:指各種製造技術。④后稷:周族的始祖,名棄,堯舜時的農官,善於種植各種穀物。⑤始作牛耕:開始使用牛耕作。

⑥大比赤陰:疑即“大妣赤陰”,后稷的母亲姜原。

⑦禹:鯀之子,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布土:规划疆土。均定:平定。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yāo)生炎居①。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②。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③。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rǎng),以處江水④。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⑤。噎鳴生歲十有二⑥。

【注釋】

①炎帝:傳說中的上古姜姓部族首領,號烈山氏,或说即神農氏,与黄帝同出于少典氏,曾與黃帝戰於阪泉之野,被打敗。赤水之子:赤水族的女兒。子:女兒。聽訞:一作“聽詙”。訞,“妖”的異體。

②祝融:傳說為帝嚳時的火官,後人尊為火神。

③降:被貶。江水:地名,确址不详。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袖,曾與顓頊爭帝,怒觸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維絕。

④方顛:頭顶方而平。顛,頭頂。復土穰:恢復了旧有的(其祖父祝融时期的)領土。穰,通“壤”。處江水:指仍舊居於江水。⑤后土:土地神。

⑥噎鳴句:噎鳴生了一年时间中的十二個月。噎鳴,傳說中的時間神。有:通“又”。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①。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②。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③。

【注釋】

①息壤:傳說中能自行生長的土壤。帝:天帝,一說即黃帝。堙:堵塞。②羽郊:羽山之郊。羽,山名。

③復:通“腹”。傳說鯀死後三年不腐,结果从腹中生出了禹。卒:最終。

景公射出質 《說苑》

【《說苑》介紹】《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交四世孙,刘歆之父,官至中垒校尉,曾領校宫廷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作者同時撰有《新序》《烈女傳》等書。《說苑》是刘向根据自己校理过的图书及民间有关资料选编整理而成,共分君道、臣術、建本、立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旨在讽谏皇帝。其取材十分广泛,上自先秦经书诸子,下及汉人杂著,旁采街谈巷语,多为逸聞佚事,短小精煉,寓意深刻。全书反映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及墨、名、法诸家,但历代著录都把它归入儒家类。全书保留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史料,对于校刊古籍有重要的参证作用。

清人卢文弨、俞樾、孙贻让等曾校理过《說苑》,近人及今人的整理本主要有向宗鲁《说苑校证》、趙善詒《說苑疏證》以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等。

【題解】本文選自《說苑·君道》。文章通過齊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說明君主要听到真话很不容易,同时宣扬了人臣敢于犯颜直谏的可贵精神。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yìn)諸大夫酒①。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②。公作色太息,播弓矢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④。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⑤。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hào)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sì)之⑥。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⑦。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⑧?”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是時海人入魚⑨,公以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乘塞塗。撫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⑩。今諸臣諂諛以干(gān)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⑪。”

【注釋】

①晏子:晏嬰,春秋時期齐国有名的賢臣,为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正卿,执政五十余年。沒:同“歿”。景公:齊景公,名杵臼,庄公弟。飲:使動用法。②出質:脱靶。質,箭靶。唱善:叫好。③作色:显出遗憾的神色。播:扔掉。

④弦章:齊大夫,名賓胥無,字弦章。過:衍文,《晏子》一书无此字。⑤不肖:不賢。知:“智”的古字。犯:冒犯。顔色:臉色。

⑥有一焉:有一個原因在其中。焉:兼詞,相當“於之”。服:服侍。嗜:嗜好。食之:向他進獻食品。⑦尺蠖:一種蛾科昆蟲的幼蟲,傳說这种虫食黃則体变黃、食青则体变青。蒼:草青色。⑧君其句:您可能还有食小人奉承话的嗜好把?其:表推測的語氣副词。諂人:諂邪小人。⑨海人:指掌渔业的官员。入:给宫中送鱼。魚乘:載魚的車子。塞途:堵滿了道路。⑩曩者:先前。若:代詞,這些。不掩:义即被指出。⑪固:堅決。遗行:流传下来的美德。

原憲居魯 《新序》

【《新序》介紹】《新序》是一部散文集,作者西漢劉向(詳《景公射出質》一文介紹)。全書共十卷,採集先秦至漢代史實分類編纂而成,但許多事實與《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的記載有出入。《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該書“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作者的編纂之意與《說苑》大致相同,旨在以史為鑒起到警示和諷諫作用,其中許多故事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改造,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新序》原書共三十卷,後散佚較多,今本十卷由宋曾鞏整理校訂而成。今人趙仲邑的《新序詳注》(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注釋詳明,便于阅读。

【題解】本文選自《新序·節士》,題目為編者所加。文章通過原憲與子貢的會面及對話,對原憲身居陋室穷困潦倒而守志不移的表現给以肯定和褒揚,歌頌了儒家“貧賤不能移”思想情操。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戶甕牖,揉桑以為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子貢聞之,乘肥馬,衣輕裘,中紺(ɡàn)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冠桑葉冠,杖藜(lí)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xiàn),納屨(jù)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tè),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逡(qūn)巡,面有愧色,不辭而去。原憲曳杖拖屨,行歌《商》《頌》而反,聲滿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⑩。故養志者忘身,1。”此之身且不愛,孰能累之?《詩》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1○

⑨⑧⑦

⑥③

④①②謂也。

①原憲:字子思,又名仲憲、原思,孔子弟子,宋人(一說魯人)。孔子去世後,原憲隱居不仕,事蹟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②環堵之室:四面唯見土牆的小房子。堵,指房子的牆長寬各一堵,一堵長一丈。茨:用草苫房頂。生蒿:未及曬乾的青蒿。蓬戶:柴門。甕牖:用破甕做的窗戶。揉:通“煣”,烘烤木條使之彎曲或變直,這裏指將彎曲的桑木煣直。樞:門軸。匡坐:正坐。

③子貢:或作“子贛”,複姓端木,名賜,孔子弟子,時為衛相。事蹟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④乘肥馬:用肥壯的馬駕車。乘,四匹馬駕的大車,這裏用作動詞。紺:紅青色。中紺而表素:裏面穿著紺帛做的衣服,套著白絹做的外衣。軒車:大夫以上官員才能乘坐的有遮擋的高級車子。

⑤冠桑葉冠:戴著桑葉做的帽子。藜杖:用藜草莖做的手杖。這裏作狀語,用藜杖。藜,一種草本植物。杖(而):名詞活用作動詞,扶著。

⑥正:用作動詞,使端正,戴端正。纓:帽帶。絕:斷。正冠句說明帽帶不結實。衽:衣襟。這裏用作動詞用,整理衣襟。屨:草鞋或麻鞋。踵決:因鞋被撐破而露出腳後跟。踵,腳後跟。決:此處義為“露出”。

⑦ 嘻:驚訝聲。病:指窮困。

⑧之謂:謂之。希世:迎合世俗。希:望。比周:勾結,結黨。學以為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教以為己:教學是為了顯示自己。慝:災害。飾:裝飾品。

⑨逡巡:進退不得、尷尬難堪貌。《商》《頌》:宋國的兩種歌名。原憲屬宋人,故歌之。高歌旨在勵志。《禮記·樂記》:“愛者宜歌《商》,„„柔而正者宜歌《頌》。”反:“返”的古字。出金石:像從鐘磬等金石樂器重發出的一樣。

⑩天子二句:天子不能使他成為自己的臣下,諸侯不能和他交上朋友。二句表現了原憲不願和統治者合作的態度。

11匪:同“非”。引詩見《詩經·邶風·柏舟》○。毛亨傳:“石雖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鄭玄箋:“言己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工具書簡介

閱讀古書,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困難,比如一些字不認識,一些詞語、典故不知道它的意思或出處,一些典章制度、禮儀習俗、名物器用不熟悉等,這時就需要去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將某一方面的知識或資料編排起來供人們翻檢查閱的書。用於學習古代漢語的工具書很多,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要熟悉一些常用工具書的內容和查檢方法。下面是對一些常見古漢語工具書的介紹,共分字典、詞典、類書、政書四類。

第一節 字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釋單個字的形、音、義為出發點的。“字典”一詞出現於《康熙字典》問世以後,在此之前,凡是解釋漢字形、音、義的書,都籠統地稱之為字書。古代的字書外 延較廣,與今天字典相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幾種。

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後,亦即漢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許慎病臥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獻給朝廷。《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全書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說解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首創部首分類法,從漢字中歸納出五百四十個部首,將所收字按五百四十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謂“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五百四十個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據形系聯”,即大致以部首形體相近的特點為依據列次。各部內部的字,則是根據“依類相從”的原則排列,即按照字的意義,將表示同類事物的字或者意義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這就是段玉裁所說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為次。”

《說文》對每個字的說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著解釋其意義,然後按“六書”分析其字形結構。部分字還用“讀若”這一術語注出讀音。《說文》專解釋字的本義和分析字的形體,而不涉及引伸義,這對於我們瞭解漢字本義和形體結構之間的聯繫極有幫助。例如:

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下:底也。指事。

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

瑤:玉之美者。從玉,聲。《詩》曰:“報之以瓊瑤”。

《說文》一書經過數百年的流傳,特別是經過唐代李陽冰的主觀竄改,訛誤相當嚴重。南唐時徐鍇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寫成《說文解字系傳》一書,世稱“小徐本”。北宋時徐鍇之兄徐鉉奉詔對《說文解字》進行校理,增列了四百〇二個“新附字”,對部分字條作了簡要的注釋,同時依據《唐韻》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稱“大徐本”。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影印一篆一行本,書後附有部首檢字和筆劃檢字表。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其中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四人最為著名,世稱《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注》。書成于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刊行于嘉慶二十年。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影印本,書後附有針對大徐本《說文解字》和《段注》的《說文解字四角號碼通檢》,極便檢索。《段注》以大徐本為底本,對《說文》一書作了全面精細的校勘。其注注重闡明許書的體例、申說引伸義和假借義、推求形音義的互相關 係以及辨析同義詞。全書於每字之後都注明了其在上古的所屬韻部,書後附有他的音韻學著作《六書音韻表》。

桂馥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義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附新編四角號碼),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義證》旨在為《說文》的說解做取證群書的工作,其主要特點是臚列群書資料以證明許書,不下主觀斷語。具體內容有二,一是引證群書資料證明許慎的說解,二是詮釋每字的字義。所引的材料極為廣博,包括經、史、子、集、傳注、字書乃至鐘鼎彝器銘文。

王筠的主要著作是《說文解字句讀》和《說文釋例》。《句讀》成書于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今有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此書彙集段玉裁、桂馥、嚴可均等人及作者自己多年研究《說文》的成果而成,類似“集解”,旨在為初學者指示學習和研究《說文》的門徑,故名“句讀”。《說文釋例》是一部專門探討《說文》體例的專著,共分五十多個大的條目。成書于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除《句讀》和《釋例》外,王筠還有一部《文字蒙求》,編成于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全書從《說文》中選取常用字二千〇三十六個,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類分卷編成,注釋簡明,是學習《說文》的入門書。今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影印本。

朱駿聲研究《說文》的主要著作是《說文通訓定聲》,書成于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今有武漢市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和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影印本,均附有筆劃索引。《定聲》全書收字一萬七千二百四十個,除《說文》原有字外,增收七千多字。在編排上,該書打破了《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以形統字的格局,而代之以以聲統字。全書確定一千一百三十七個基本聲符作為字音之“母”以統率所有的字,稱之為“聲母”,同時又將這一千一百三十七個“聲母”分隸于朱氏自定的古韻十八部,這就是所謂 “定聲”。書中對每個字的說解,分為本訓、轉注、假借、別義、聲訓、古韻、轉音等項。其中“本訓”部分首列許慎《說文解字》原文,然後引例加以疏通證明,這就是所謂 “說文”。書中於“轉注”、“假借”用力最勤。朱氏認為“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許慎定義實誤,故他的解釋不但更改了許慎關於“轉注”“假借”的定義,而且連許慎的例字都改了。朱氏所說的“轉注”,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詞義引申;朱氏所說的“假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在“轉注”、“假借”這兩部分中,朱氏徵引古書古注詳細說明文字的引申和假借,旨在“稽考群經子史用字之通融”,這就是所謂 “通訓”,是全書的重點所在。

二、《說文解字詁林》

近人丁福保等編。丁福保(1878—1952),江蘇無錫人,曾任京師大學堂及譯學館教習。此書匯輯《說文》徐鉉、徐鍇校訂本及清人研究《說文》的著作共二百餘種為一書,故名“詁林”。全書分正編和補遺兩大部分。正編一百八十二種,一千〇三十六卷;補遺四十六種,一百七十卷。其排序同于大徐《說文》,共分十一大類。各字頭之下以大徐本為經,將各書內容逐一剪貼。其材料豐富,極便使用。胡朴安曾評論此書有四善,即:檢一字而各家學說悉在;購一書而從書均在;無刪改,仍為各家原面目;原本影印,絕無錯誤。其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充分採錄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

此書正編、補遺分別於一九二八年和一九三〇年由上海醫學書局影印出版。一九八八年,中華書局曾據原書影印發行,另有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六年影印本。

三、《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撰。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今有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據同文書局原版影印本。二〇〇二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了標點整理本,使用方便。《康熙字典》是在明《字彙》和《正字通》兩部字書的基礎上增訂而成,收字四萬七千〇三十五個。全書按《字彙》首創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字,同部首的字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共分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書前附有“部首索引”。其釋字體例是先列本音本義,再列別音別義。注音以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洪武正韻》等古代韻書中的反切為主,輔以直音。釋義以引用古書及傳注中的解釋為主,所引一般都屬於時代最早的用例,且標明書名和篇名。凡別音別義均以“又”字標明。《康熙字典》的最大特點是收字量大,在《中華大字典》出版之前它是我國收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優點很多,缺點也不少。在釋義方面,由於拘泥於古書原有的訓詁,致使釋義往往失之簡略,不夠確切。有時幾個義項一起陳說,眉目不清。在書證方面問題更多,諸如書名篇名錯誤、引文錯誤或脫落、引文刪節不當、妄改引文,等等。清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證》,糾正了其中的各種錯誤達二千五百八十八條。一九八一年,王力著《康熙字典音讀訂誤》,訂正出五千二百個字的錯誤音讀。

四、《中華大字典》

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纂,一九一五年中華書局出版,一九七八年出了縮印二卷本。該書收字四萬八千多個,比《康熙字典》多出一千多字。全書以部首筆劃列字。部首承用的是《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但次序與《康熙字典》略有不同。

《中華大字典》的編纂目的是為了糾正《康熙字典》的錯誤,彌補其不足,試圖取而代 之,故每以《康熙字典》為借鑒,力求編得合理。在注音上,它一改《康熙字典》羅列韻書反切的作法,以《集韻》的反切為准,每音只加一個反切,《集韻》中沒有的字,再用《廣韻》或其他韻書中的反切。反切之後加注直音和平水韻韻目。在釋義方面,它避免了《康熙字典》諸義雜陳的缺點而分條釋義,眉目清晰,且引例簡明,一個義項只一般舉一條書證。各義項順序大致是先本義,後引申義,最後是假借義。在收字方面,它能注意收錄俗字、方言用字和反映當時科學發展狀況的用字。此外,書中還兼收了相當數量的複音詞,分別列於單字義項之後。

《中華大字典》注意吸收清人的研究成果,校正了《康熙字典》錯誤二千多條,不失為一部較好的字典。但它本身的疏漏也不少,《康熙字典》中存在的問題,有些並未能夠完全避免,諸如沿襲錯誤的舊說、徵引書名前後不

一、引用字書不標卷數、引用詩賦不列篇名、引文刪節失當,等等。該書自出版至今,與《康熙字典》並行於世,各有優劣,並未能夠取代《康熙字典》。

五、《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從一九八六年起,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和湖北辭書出版社陸續出版,共八卷,至一九九〇年十月全部出齊。其後又分別於一九九二、一九九五、二〇〇一年出了縮印本、三卷本和四卷本。

《漢語大字典》共收列單字五萬六千左右,是迄今為止收單字最多的漢語字典。全書按部首筆劃編排,所用部首同於《漢語大詞典》,共二百部。同部首的字按除去部首以外的筆劃數排列,同筆劃的字再按起筆一(橫)、丨(豎)、丿(撇)、丶(點)、乙(折)五種筆形的順序排列。各卷之首列有該卷的筆劃檢字表,末卷附有全書的筆劃檢字表。

《漢語大字典》對單字的說解一般包括解形、注音、釋義、引證四項。各字頭之下首先列出該字可能有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及出處,接著引《說文》以說明其本義和構型,然後依次注出該字的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如一字多音則分列。其中今音用中文拼音字母標注;中古音用《廣韻》或《集韻》中的反切標注,同時標明聲、韻、調;上古音只標韻部,採用的是近人考訂的古韻三十部。在釋義方面,對字義一般按本義、引伸義、假借義的順序排列義項。所分義項較細,兼收了一些生僻字的義項和常用字的生僻義項以及複音詞中的詞素義。對義項的確定既注重繼承前人已有的成果,也重視吸收今人新的研究成果。引證標明了書名、篇名或卷次,便於查檢。

《漢語大字典》力求全面地、歷史地反映漢字形音義的面貌和發展狀況,是到目前為止品質最高的一部大型漢語字典。但是,由於此書出於眾手,問題也較多,諸如有些義項漏收、部分義項分得過細、部分釋義或引證不准,等等。另外,檢索方法單一,也是該書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點。

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編寫,一九七九年商務印書館初版,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二版,一九九八年第三版,二〇〇五年第四版。

這部字典是專為初學古漢語的人掌握常用字的常用義而編寫的,其第四版所收古漢語常用字已增加到六千四百多個,另外酌收雙音詞約二千五百多個。其最大的特點是,義項基本上按本義、近引申義、遠引申義、假借義的順序列次,釋義簡明,用例典型,對用例中的有關詞語隨文作了注釋,釋義中指明瞭古今字、通假字和異體字,等等。另外,在一些字條之後還對同義詞進行了簡要的辨析。這些特點也就是這部字典的優點,它為初學者提供了較大的方便,故出版後受到了讀者的普遍歡迎,多次再版,重印。

七、《簡明古漢語字典》

張永言、杜仲陵、向熹、經本植、羅憲華、嚴廷德等六人編,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初版,二〇〇一年第二版。這是一部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古籍、解釋古籍語文問題的參考用書。全書共收古漢語常用字八千五百多個(不包括異體字),同時酌收了一些古漢語雙音詞,書前設有音序、部首兩種檢字表。其主要特點是,釋義簡明準確,用例較新,注意吸收近現代人的研究成果,義項劃分比較合理,義項的排列原則上按照詞義引申的順序,給古入聲字作了標記,等等。

八、《王力古漢語字典》

王力、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何九盈、蔣紹愚、張雙棣等七人編,中華書局二〇〇〇年版。全書共收古漢語常用字一萬二千五百多個,同時酌收了一些雙音詞,以聯綿字為主,書前設有拼音檢字表。根據王力先生的《序》這部字典有以下八個特點:(1)擴大詞義的概括性。(2)僻義歸入備考欄。(3)樹立歷史觀點,注意詞義的時代性。(4)標明古韻部。(5)注明聯綿字。(6)在每部的前面先寫一篇部首總論。(7)辨析同義詞。(8)列舉一些同源字。其實,這部字典的特點還不止此八條,例如釋義中指出了古今字、通假字,注音中不僅標出了上古的韻部,同時標出了中古的韻部、聲母和聲調。總的來說,這部字典出了標注古音外,其特點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比較接近的,只是字數、容量比後者大得多。

九、《經籍簒詁》

清人阮元主編,一〇六卷。始編于嘉慶二年(1797年),於次年秋完成。嘉慶五年初刊行。參編者是阮元任浙江學政時所挑選的經生數十人,實際總編是臧鏞堂。全書彙集了唐代 以前經史子集和訓詁專書中的各種訓詁資料,按平水韻韻目排列。每字之下,分義項釋義,引例豐富,並詳細注明了出處。

這部書為檢尋故訓和考察字義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前人評價很高,有“展一韻而眾字畢備,檢一字而諸訓皆存,尋一訓而原書可識”之說。其缺點是義項漏收較多,引文及出處中的誤字、脫字也較多。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影印本和成都古籍書店一九八二年影印本,均附有筆劃索引。

第二節 詞典

詞典是以詞為解釋物件的工具書。詞典的類型有多種,如普通詞典、專科詞典、分類詞典等。可供學習古漢語的詞典主要有《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詞詮》、《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等。

一、《辭源》

《辭源》是我國現代第一部規模較大的語文詞書,不僅收錄普通詞語,而且廣泛收錄近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名詞術語,因重在溯源,故名《辭源》。一九〇八年開始編纂,由陸爾奎、傅運森等人主編。商務印書館一九一五年出正編,一九三一年出續編,一九三九年出正、續編合訂本,出版後就受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好評。其缺點主要是引文出處只標書名不標篇名。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點錯誤、知識陳舊等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自一九五八年起,國家開始了對《辭源》的修訂工作,至一九八三年修訂出版完畢。根據與《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修訂本《辭源》成了一部閱讀古籍的專用工具書,故專收文言詞語和古代文化知識方面的詞目,而刪去了舊《辭源》中有關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方面的詞語,收詞下限是鴉片戰爭(西元1840年)。修訂本《辭源》分為四冊,一九八八年又出版了合訂本。

修訂本《辭源》共收單字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個,詞語八萬四千一百三十四條。在編排上採用《康熙字典》的二百一十四部首列單字字頭。說解包括注音、釋義、書證。注音同時採用中文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標注今音,用《廣韻》的反切標注中古音,同時標出了中古的聲調、韻部和聲母。釋義比較簡明,引例標注了作者、篇目和卷次等。全書採用繁體字排印,附有部首、音序和四角號碼三種索引,使用方便。和原本相比,修訂本《辭源》既繼承了舊《辭源》“強調實用,重在溯源”的基本特色,又改正了其錯誤,彌補了其不足,再加上收詞量較多,很受讀者的歡迎。

二、《辭海》

舒新城、沈頤、張相主編,中華書局一九三六年出版。這部書的內容、體例當初與《辭源》基本相同,屬於兼收百科知識的大型綜合性語文工具書。由於它比《辭源》晚出二十年,故有不少改進,例如增收了一些新名詞,引文都標出篇名等,因此在當時的文化教育界很有影響。但是到了五十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舊《辭海》的內容和舊《辭源》一樣也顯得很陳舊,亟需修訂。修訂工作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直到“文革“結束後的一九七九年才完成。于當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共三冊。一九八〇年又出了縮印本。根據與《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修訂版《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詞典,故仍然兼收語詞和百科詞語。****年、一九九九年,《辭海》又先後出過兩次修訂版。

《辭海》用簡體字排印,按部首筆劃編排,單字注音採用中文拼音字母,比較冷僻的字又加直音,釋義和引證都很準確。書中附有“筆劃查字表”和“中文拼音索引”,其後又出了單行本《辭海四角號碼檢字表》。一九九九年版的修訂本單字增收到一萬九千四百八十五個,字頭加詞目共十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五條,這樣的容量完全可以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古籍中的用字和詞語一般都可以查到。修訂本《辭海》使用的是新定的二百五十部,對於熟悉二百一十四部首的讀者來說,可能不大習慣。要掌握這些部首,可參閱書前所附的“辭海部首表”和“部首查字法查字說明”。

三、《漢語大詞典》

這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詞典,共收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聯合編纂,羅竹風任主編。始纂於一九七五年,一九八六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其後各卷改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陸續出版,至一九九四全部出齊,包括正文十二冊,《附錄·索引》一冊。其後又分別於一九九七年、二〇〇一年出了三冊縮印本和第二版二十二冊本。

《漢語大詞典》的編輯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並重”。在詞目的收錄上,突出語文性和歷史性,只收古今漢語的一般語詞,人名、地名等專科詞語不收,以與其他專科辭書相區別。全書單字條目按部首筆劃編排,部首採用的是與《漢語大字典》商定的二百部。多字條目按“以字帶詞”的方式列於單字條目之下。由於這部字典“古今兼收”的特點,所以採用繁體字、簡體字並用的排印方式。立目、引用古代書籍用繁體;釋義行文、引用現代書籍(1912年以後的)用簡體。單字注音分為二段式:用中文拼音字母注現代音,用《廣韻》的反切標注中古音,同時標明聲調、韻部和聲母。凡產生於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韻書、字書中的反切標音,只標明聲調和韻部,不標聲母。《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確切,層次清楚,引例豐富,文字簡練,檢索方便,而其最大的特點還在於收詞多,是迄今為止收詞最多的漢語語文詞典。古書中的詞語一般在這部詞典中都能找到。當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詞條漏收、某些詞條的義項不完備、部分詞條的書證不是最早的用例,等等,但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影響它是一部非常實用的優秀的大型語文辭典。

四、《中文大辭典》

《中文大辭典》,臺灣《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由臺灣中國文化學院和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六八年出版。全書共四十冊,收單字約五萬個,詞目三十七萬多條,基本上按《康熙字典》的部首分類。所收單字包括正字、異體、古字、略字、俗字、後起字。所收詞語包括成語、術語、格言、人名、地名、年號、書名、職官、動植物、名物制度等。

該書於字頭之下同時列有甲骨、金文、篆、隸、楷、草諸體。注音先列反切,後列平水韻目,最後列國語字母和羅馬字母。釋義採用淺顯的文言,義項以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為序,所屬詞類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助詞等相次。引例注明詳細出處。其主要特點是內容廣泛,解說周詳,引證豐富,注重文字和詞義的源流關係。

由於意識形態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該書的解說存在著一些錯誤觀點或失實之處,另外引書和校對方面的錯訛也較多。

全書最後兩冊為總索引,包括筆劃索引和四角號碼索引。每冊卷首也附有部首及筆劃檢字表,故查檢比較方便。

五、《助字辨略》

清人劉淇撰,清代第一部研究虛詞的詞典。初刻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共五卷。全書收虛字四百七十六個,複音詞六百三十多個,按用法分為重言、省文、助詞、斷詞、疑詞、泳嘆詞、急詞、緩詞、發語詞等三十類,依詩韻分平上去入四聲編次。解釋分正訓、反訓、通訓、借訓、互訓、轉訓六種,取材相當豐富,引證除經、傳、事、史以外,尚旁及到詩詞、方言、俗語等。該書對古漢語虛詞的研究有奠基之功。一九二五年,出版了楊樹達的校刊本。一九四〇年,開明書店出版了章錫琛的校注本。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據開明版重印,書末附有《筆劃索引》。

六、《經傳釋詞》

清人王引之(西元1766-1834)著,我國第一部專講虛詞的著作,書成于嘉慶三年(1798年)初刻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引之字伯申,號曼卿。王念孫之子,嘉慶進士。曾從學于阮元,精通音韻、文字、訓詁之學,另著有《經義述聞》、《字典考證》等書。該書選取周、秦、西漢古書中虛字一百六十個,一一解釋其用法及源流情況。體例嚴密,說解詳備,論斷多正確,影響很大。一九五六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標點本。其後嶽麓書社、江蘇古籍出版社又分別於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出版了黃侃楊樹達眉批本和王氏家刻本。

七、《詞詮》

近人楊樹達著,十卷,是一部專門解釋古漢語虛詞的詞典,共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初版於一九二八年。全書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用原版重印時在書後增附了中文拼音索引。

《詞詮》釋詞範圍包括古籍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及部分代詞、內動詞和副詞的用法。釋詞體例是先指出詞性,其次釋義,最後舉例。其主要特點是釋義準確,引例得當,引例豐富,給每個詞都標明了詞性,便於初學,是一部很嚴謹的專著。其缺點是只收單音虛詞,忽略了複音虛詞。另外,比較缺乏歷史觀念和地區方言觀念,對於某種用法最初出現和消亡的時代以及用法的地區特點均無說明。

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一九九九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一部旨在反映虛詞歷史面貌的古漢語虛詞詞典。編者從漢語史的角度出發,對每個虛詞進行了歷史的研究,力求既能反映出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又能反映虛詞的歷史變化。所收詞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感歎詞、助動詞、代詞、不定數詞等。其特點主要有四:

第一、對複音虛詞與單音虛詞同等重視。全書共收單音節虛詞七百六十二條,複合虛詞四百九十一條,慣用片語二百八十九條,固定格式三百一十三條,總計一千八百五十五條。對複合虛詞和慣用片語一般都指明了其結構類型。

第二、重視虛詞“史”的說明。對於單音虛詞,在釋義之前一般都先勾畫出了其虛化過程,指出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用法。例如:

于 yú 《說文》:“於,於也。象氣之舒。”段注:“然則以於釋於,亦取其助氣。”本義為嘆詞,音xū。“於”的其他虛詞義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讀yú。可用作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介詞“於”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西周以後,隨著介詞“於”的出現,“於”的一些用法逐漸被“於”所代替,魏晉以後,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於”字就很少出現了。“於”的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在先秦漢語中,漢以後逐漸消失了。第三、釋義力求擺脫傳統的辭訓式的解說,儘量從語法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描寫。第四、有些詞條設有辨析一欄,用來辨析該詞和其他詞古今用法或意義的差異等。全書按中文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其檢索方法單一,只設有一個筆劃檢字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點。

九、《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

馬文熙、張歸璧主編,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出版。這是一部匯釋有關古漢語常見名詞術語和著作的專科工具書。內容包括總說、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附辭彙及古方言)、語法學、修辭學、文體學、文獻學、歷代語文學家、附錄等。其中文獻學又分目錄、版本、典籍注本。詞目排列大致以類相從,同類相關者,又按先總條後分條、先主條後輔條的次序排列。

這部辭典的撰寫態度嚴謹,內容全面,資料豐富,釋義準確,附錄多而實用,且同時設有“四角號碼”和“中文拼音”兩種索引,檢索方便,而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詳解”,總字數一百三十八萬多,所釋條目共三千九百六十八條,平均每條三百五十字左右,有些條目的釋義長達千字以上,可見確實是詳解。查檢這部辭典,對所查條目可以獲得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此書之前有周祖謨先生的序言。周先生認為,這部辭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學識,而且由於它收錄了大量的相關書目,有似書錄解題,還可以從中略窺我國語言文字學發展的歷史和近代以來專門學科的研究成果。

據胡安順、郭芹納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編寫

二〇〇七年六月

第三篇:《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重庆师范大学 09级汉语言文学3班 罗依 20090510364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文言文字词的用法和翻译

能力目标: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的设喻方法。情感目标: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思想

二、学习重点

疏通文言文大义,学习课文比喻论证方法

三、学习难点

课文的逻辑性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

《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个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单元,内容非常丰富。有讨论治国之道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如何学习和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劝学》这篇课文与这个单元其它相比比较短,也比较容易疏通文意。学习这篇课文除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理论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

五、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要理解这篇课文的含义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但“议论文”是一种同学们不常接触的文体,逻辑性很强,学生学起来可能会觉得很枯燥。老师上课时可以举一些同学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分析,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帮助他们学习。

六、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七、教学工具:板书、多媒体、课文范读音频文件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开始上课,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8页,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劝学》。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a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e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平时都很注意知识的积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劝学》里面,也有很多关于学习的有名的句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品作者背景

《荀子》是由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况(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所作,现存三十二篇,是由后人编辑起来的。荀况曾到齐国稷下讲学,去过秦国进行考察,后到楚国任兰陵令。晚年居兰陵从事著述,被人尊称为荀卿或孙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荀子》针对老子的性善说,提出了人性本恶的思想,这种说法当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但他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则是由进步意义的。

《荀子》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也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多用排比的句法,句式整齐。

2.诵读

上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已经布置了任务,让同学们课后预习这篇课文,现在老师就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结果了。

(1)抽取三个同学分别阅读12、3、4、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他们读得不够好的地方。老师再指出需要注意的字音:中、砺、参、省、跂、臾、螯

(2)请全体同学齐读,老师指出断句不合适和字音不准的地方。(3)跟着范读轻声读,纠正自己的读音。(4)自由朗读5分钟

3.疏通文意

(1)老师逐字逐句讲解翻译,同学们边听边做笔记。(2)重点讲解

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虚词:于、者、而 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古今异义:爪牙、黄泉

(三)问题探究

复习: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分类,议论文三要素,议论文论证方法 讨论以下问题:

(1)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4)本文的设喻特点

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四)文化探究

请同学们提出来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的疑问,师生一起讨论解答。如果没有,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讨论:(1)“蟹六跪而二螯”这句话有没有错

李治的《敬斋古今黈》。“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而荀卿子谓蟹六跪而二螯。杨倞云。跪、足也。韩子以刖足为刖跪。螯蟹首上如钺者。许慎说文亦云。蟹六足而二螯。荀卿赵人。仕齐三为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赵、齐皆有蟹。而楚又蟹之乡也。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何耶。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当时号为博物。而亦以蟹为六足者。非不识蟹。循荀子之说而忘其所以为误耳。蟹之为物。至贱而甚广者也。荀说之误。至损八足而六之。乃知移符坊州索杜若者。未足多诮也。”

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子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这句话可能是数错了,也可能说的是另外的一种蟹。)

(2)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2.完成配套练习本课的相应作业。

第四篇:劝学教案

劝学

荀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三、解题

《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劝学》中“劝”为“劝勉、鼓励”之意,“劝学”就是劝勉世人努力学习.四、检查预习(板演)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实物投影)

木直中()绳 舟楫()须臾()舆()马 ... 槁.暴.()

跂.()而望 骐.骥.()

参.省.()

锲()而舍之 驽()马 金石可镂()跬步()....

l、zhîng jí yú yú gao pù qì qi ji cān xǐng qiè nú lîu

五、生齐读课文

六、分组质疑,自主讨论解决文中重要的字词句(重点)

(实物投影)

七、师可适当重点点拨

八、随堂巩固

1、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以为轮,其曲中规

1、A 点拨:例句和A项都是定语后置句;B.主谓倒装句;C宾语前置句;D.省略

句。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2、C 点拨:于:从/比;而:表并列/表转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斗折蛇行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C 点拨: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1)有才能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向他人学习收获大。(3)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富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5、B 点拨: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

九、小结

十、布置作业

1整理有关本文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而 之 焉”的用法。2 口译劝学 3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对比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二、教后感:

我是一个喜欢讲的人。我的表达欲望特别强。面对一篇篇课文,我很愿意将我所理解的独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诉我的学生。但我的这些我自认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我却不急于告诉学生,我要让它们在高潮之时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上课时,高潮感非常强。我觉得人在这种时候能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观点。而对我来说,我也更容易记住这些课堂细节。我教了八年语文,很多我上的课,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

我的课堂,我一直认为如同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像水一样漫开,又像花儿一样开放。在常态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态结构与亮丽所在。当学生或者听课的教师在经过了我的一节课后,不经意间,他们会发现,刚才,他们确实置身于一道风景之中。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来进行展开,巧设机关,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

我的课可能经不住评。我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也不再让一些自以为是的评论者在立场上干扰了我的课堂设计。评是他人的事,上课是我和我的对话体之间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识、文本意识、课堂意义意识与课堂结构意识,我就觉得我已经完成了一节课的任务。上述几种意识,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尝不是我的创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

我的课也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再无法看出具体的段落痕迹的。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让人觉得这一节课不是浑然一体而是分成了各个阶段的呢?在我,可以目无全牛,意识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牛若非全牛,又岂能有生命?有人说,对时间的专注,意识到时间是被钟表表面的圆形刻度划分出来的,只能是心智有问题。那么一节课,被割成几段,是不是同样出了什么问题呢?

第五篇:劝学教案

劝学(共二课时)

【课程标准要求】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4.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课堂落实目标】 【情感目标】: 能说出对“学不可以已”的了理解和认识,说出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刻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想。【能力目标】

1.熟练背诵全文,能说出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列出出本文的结构思路图,并说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特色。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或对比论证法写一段文字。【知识目标】

1背诵全文,能分类梳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本文的内容,并说出荀子的观点。

3.能找出文中的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的句子,并说出其表达效果。【课堂教学方法】 1 配乐朗诵法 合作探究法 《劝学》教学设计(2课时)

早读课:朗读全文,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预习课:

1. 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 小组合作,翻译句子,质疑解疑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经典诵读 2.时事演讲3点评

二、第一环节:预习检测:重点字词解释;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课下注释; 预习检测(2分钟):拿出草稿本,只写答案,看谁做得快又准.二诵读理解:小组美读背诵课文

方法:分段读、分组读、全文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背诵富有情韵 ;1-8组语文课代表展示,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句读,9组负责点评打分,满分5分。小组诵读课文,过关检查并指导

三、第三环节:梳理文言知识

引导质疑解疑:小组内交流解决组员的文言知识疑难 1.组内解决不了提出来,组间解决 2.老师质疑,提醒学生要有探究精神

3.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分任务完成整理及拓展,限定时间(10分钟),明确任务 4.小组合作,积累·整合 分六类归纳积累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特殊句式:

五、常见虚实词:常用虚词:而

常用实词:绝 强 假 望 闻 疾

六、出自本课沿用至今的成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讲解并拓展提升 小组展示,分享·提高

劝学知识点之通假字并释义:

輮 以为轮 輮 通 “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天赋,资质。

劝学知识点之活用情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劝学知识点: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参加。

劝学知识点之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介词结构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2“而”的四种作用: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锲而舍之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不舍

(5)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布置作业:小组探究作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的关系,思考它们说了几层意思?

第二课时 课前诵读 研究型探讨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你如何理解这个观点?“君子博学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如何论证这一观点)2.本文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设喻的特点

二、小组探究讨论后,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可补充质疑或者完善

1、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它们说明了几层意思在?小组合作画出本文的行文思路图。

2.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本文设喻的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或现象为喻体;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反面设喻;正反对比设喻,反复设喻;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课堂训练:以“恒”为话题,写段文字,试着采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表达观点。

恒,是事业的基因,是任何成功者制胜的法宝。有恒,才有了司马迁含垢忍辱苦著而成的的《史记》;有恒,才有了居里夫人几十吨矿渣中提炼的的几克镭;没有恒,哪里会有顾炎武那万字如一的蝇头小楷?没有恒,白炽灯也许永远只是神话;因此,恒,是我们走向成功 的桥梁。交流学习收获

1你是怎样认识学习的意义的? 2你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劝学故事:说说102岁的赵慕鹤给你的启示

【课后教师反思】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下载古文教案范例《劝学》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文教案范例《劝学》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 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民勤职专语文组 闫海霞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

    劝学教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关于劝学教案汇总(范文大全)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

    关于《劝学》教案[本站推荐]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汇编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大全)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汇编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